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痕量乙醇

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痕量乙醇

一、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的微量乙醇(论文文献综述)

徐雯[1](2021)在《蓝莓酒发酵过程中关键成分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莓酒中花色苷含量决定果酒颜色的深浅,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影响果酒的口感和稳定性,甲醇含量影响果酒安全品质。本论文通过研究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和有机酸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初始糖度、浸渍时间和发酵温度三个因素对其的影响。为高效准确检测出蓝莓酒中的甲醇含量,优化了国标中甲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条件。本论文采用pH示差法检测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初始糖度和浸渍时间通过酒精度对花色苷含量发挥作用,发酵温度影响反应速率进而对花色苷含量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初始糖度(乙醇)和浸渍时间的增加,降低了花色苷含量;发酵温度的升高,提高了花色苷含量。相对而言,初始糖度(乙醇)和浸渍时间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要大于发酵温度对其的影响。本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蓝莓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可被酵母作为代谢底物,致其消耗及最终产物的排泄。酵母的生长和代谢通常导致苹果酸、奎宁酸和草酸的减少,同时导致乙酸和乳酸的增加,这些变化的过程中伴有琥珀酸的大量增加。发酵温度和初始糖度的增加会使柠檬酸含量增加;高糖低温的发酵环境有利于苹果酸的保存;发酵温度和初始糖度对琥珀酸和乳酸含量无影响;初始糖度对奎宁酸动态变化无影响,但发酵温度升高会使其含量增加;温度的升高会使草酸的损失量更明显,初始糖度的变化对草酸的动态变化无影响。本论文采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内标法测定蓝莓酒中的甲醇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内标物为正丙醇,结合正交试验从升温程序、初始柱温和进样口温度三个方面对国标法的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本论文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对果酒中的甲醇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操作简单,分离效果佳,不受进样干扰,能快速准确检测出果酒中的甲醇含量。

罗珍岑[2](2021)在《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火棘果作为新食品资源果品,其因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活性成分而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其果粒小,口感粗糙酸涩,不易直接食用,鲜果的季节性以及不耐贮存等特点使其利用受限。乳酸发酵是重要的食品生产和保藏方式,通过发酵产酸延长食品保质期和形成特有的风味,并改变食品质地和营养特性。干燥是较传统的延长食品贮藏期并有效保留果品质量的加工技术,目前干燥技术对果蔬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生鲜物料上,针对发酵物料的干燥方式及对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发酵和干燥工艺对火棘鲜果的滋味品质、营养功能性品质、风味品质及理化特性等的影响,为调控火棘果产品食用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最适加工工艺、开发与设计及货架期预测等提供相关的指导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火棘果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品质及功能特性,并研究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进行乳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富含膳食纤维(17.80%)和矿物质的火棘鲜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其中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最高。乳酸发酵的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响应面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显示:影响火棘果发酵优化响应值(总酸﹕总游离氨基酸﹕感官评价=0.4:0.3:0.3)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发酵时间>液料比>接种量。同时,两因素的交互影响较强,该模型在试验范围内存在稳定点。故火棘果浆最优化的乳酸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2.1%,液料比2:1(m L/g),发酵时间96 h。此条件制备的火棘果发酵液较其他试验组和鲜果具有较小的粒径,较低的多酚类物质破坏率,较高的总酸、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此外,发酵液较鲜果新增了乳酸和乙酸等滋味成分,有机酸总量从火棘鲜果的26.43mg/g(干基)显着升至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40.75 mg/g(干基)。以上结果说明适宜的乳酸发酵条件使得发酵液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保留率和较好的酸涩粗糙口感改善率。(2)研究了5个不同温度和四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风结合微波真空干燥(Hot Air-Microwave-Assisted Vacuum Drying,HAMAVD)和热风结合微波干燥(Hot Air-Assisted Microwave Drying,HAAMD))对最优火棘果发酵液的品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70℃热风干燥温度下,火棘果粉的冲调析水量较少,色泽、5-羟甲基糠醛和功能性成分保留率较高,同时能耗也略高;但将其与微波干燥技术相结合,形成的HAMAVD和HAAMD工艺不仅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干燥果粉的色泽、复水性、流动性、组织结构、滋味品质、营养特性和香气特征等品质更佳。其中,HAAMD可能因先采用高温(微波干燥)再采用梯度低温的脱水方式使得耗时和能耗最低。与VFD相比,HAAMD果粉的流动性、孔隙率、复水性、鲜味品质及功能性成分保留率不及VFD,在持水/油力、营养成分保留率、滋味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上两者差异不显着,但HAAMD果粉分散性更好、粒径更均一、色泽变化率更小、不易吸潮、更易运输和贮藏。综上,有序的降温程序结合微波干燥技术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干燥制品的品质,同时能耗率较低,时间成本较小,综合考虑宜采用热风结合微波干燥工艺对火棘果发酵液进行脱水干燥处理。(3)主要探究和评价了火棘果咀嚼片产品的设计、安全性、食用性、功能作用和货架期。结果显示:最优发酵和干燥的火棘果咀嚼片在果粉净含量为50%,麦芽糊精添加量20%,糖醇添加量30%(木糖醇与甘露醇质量比为3:2)时,甜度为30%(6%甜度来自于火棘果粉)的该设计产品具有较高的硬度、脆度、消费者满意度和模糊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同时,该产品的水分含量、色泽、亚硝酸盐含量、菌落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及致病菌均符合产品生产标准,鲜果中存在的氰苷类制毒物质也随着加工处理得以清除。此外,其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独特的风味和柔和的甜酸比(15:1)获得较高的食用性品质评价。进一步分析该样品在模拟体外代谢中吸附葡萄糖、抑制淀粉水解、吸附亚硝酸盐(NO2-)和胆固醇等能力可知:其对葡萄糖的吸附力约为18.50 mg/g,淀粉消化抑制率12.20%,血糖指数最小可降低46.59,最大NO2-吸附量6.55 ug/g(p H 2.0),最大胆固醇吸附量31.23 mg/g(肠道环境),说明富含多孔膳食纤维的该样品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功能。最后,货架期预测经高温加速败坏试验显示:在火棘果咀嚼片的滋味品质、色泽及微生物安全性指标均合格的情况下,确定35℃和45℃贮藏环境下分别不宜存放超过76天和36天。故货架寿命比率Q10为2.11,火棘果咀嚼片在25℃环境条件下可贮藏161天,在4℃环境条件下可贮藏769天,说明其在保鲜冰箱中储存不仅有利于风味、滋味与营养品质保留,同时也提高安全性,延长贮藏期。

杨帆[3](2020)在《酱香型白酒中乳酸代谢机理及调控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乳酸在白酒酿造过程由酿酒微生物代谢产生,是酒醅中最主要的不挥发性有机酸之一,也是影响酱香型白酒酒醅酸碱环境的主要物质。乳酸积累与酒醅酸度环境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演变和发酵进程的走向。因此,乳酸对酱香型白酒的风味和酿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酿造过程中能否控制乳酸在适宜浓度直接影响到酱香型白酒的品质。酱香型白酒两次投料、七个轮次取酒中间不再补料,酒醅中的乳酸具有不易挥发、多轮次积累的特点。解析乳酸生成机制和调控乳酸代谢,并且保证乳酸积累在适宜浓度范围,对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主要产乳酸微生物不明确、优势微生物乳酸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不清晰以及微生物群落乳酸代谢调控方法的缺乏限制了酱香型白酒中乳酸代谢机制解析与调控。本论文针对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产乳酸优势微生物的鉴定、乳酸代谢途径调控机制的解析以及乳酸调控策略的开发与应用开展研究。通过对酱香型白酒酒醅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分离鉴定了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产乳酸微生物,并解析了环境因素对其乳酸合成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恒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产乳酸能力不同的诱变菌株,并且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解析其产酸能力差异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发酵实验对产乳酸能力不同的诱变菌株扰动发酵过程菌群结构、调控乳酸合成及在制酒生产中的应用进行验证,最终提出制酒生产中乳酸生成调控策略,并通过制酒生产试验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16S rDNA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乳酸显着积累的造沙轮次窖内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0-7天发酵过程中,酒醅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Pediococcus等);而到中后期,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酒醅的绝对优势菌属。采用改良MRS培养基和改良LB培养基分离得到乳酸菌151株,分属于10个种;芽孢杆菌84株,分属于5个种。其中乳酸菌中以Lactobacillus panis的比例最高,占分离的乳酸菌数量的67.5%,其次是Lactobacillus plantarum,占乳酸菌总量的7.3%。同时,分离得到的5种芽孢杆菌中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占芽孢杆菌数量的一半以上。综合分析不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产酸能力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比例,鉴定L.panis为窖内发酵过程中优势产乳酸微生物,分离获得菌株命名为L.panis L7。(2)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L.panis L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且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通过基因组拼接得到127个基因组骨架(scaffolds),总长度为2,026,099 bp,GC平均含量为47.0%。基因组中总共注释1,932个基因、51个t RNA和2个rRNA。对乳酸代谢相关途径解析发现L.panis L7的乳酸代谢途径为专性异型乳酸发酵,其发酵产物为D,L-乳酸和乙酸等其他副产物。对L.panis L7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乳酸产量及乳酸合成路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分析表明,L.panis具有较高的耐热能力,温度对其产乳酸能力无显着影响;乳酸对L.panis L7的乳酸合成有促进作用;乙醇对L.panis L7的生长和乳酸产量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会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葡萄糖对L.panis L7的作用则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呈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L.panis L7对环境因素的乳酸代谢响应与酱香白酒工艺的特点相符,表明该菌在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定向驯化。(3)通过ARTP诱变L.panis L7获得突变株文库,进一步通过高通量筛选获得了一株高产乳酸突变菌株R6和一株低产乳酸突变菌株R13,乳酸产量分别提高21%和降低11%。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R6、R13与出发菌株L.panis L7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谷氨酸消旋酶基因murI、甲基化DNA蛋白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ybaZ、富马酸还原酶黄素蛋白亚基基因frdA以及氨基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purF产生的突变是提高乳酸生物合成潜在的关键基因;果糖激酶基因rbsK、核糖激酶基因scrK、精氨琥珀酸裂解酶基因argH和大亚基核糖体蛋白L30基因rpmD产生的突变是降低乳酸生物合成潜在的关键因素。(4)在制酒生产试验中应用上述不同产乳酸能力的L.panis突变株扰动窖内发酵过程菌群并且调控乳酸合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强化不同产乳酸能力的L.panis突变株,能显着提升酒醅乳酸含量,而对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Lactobacillus比例,以及乙酸、乙醇和风味物质组成等无明显影响。利用突变菌株R6扰动窖内发酵过程菌群时,在窖内发酵14天时,乳酸浓度提高23.6%。因此,通过在酒醅中添加L.panis可以提高酒醅乳酸含量,实现乳酸调增的目标。(5)强化低产乳酸突变菌株R13扰动窖内发酵过程菌群并不能实现乳酸调减的目标,因此通过大曲中乳酸菌含量调控,建立了有效降低发酵过程乳酸含量的方法。与对照相比,利用热处理方式控制大曲中乳酸菌的接种量,能有效减少发酵过程乳酸菌的增长繁殖,使窖内发酵过程中试验班组Lactobacillus含量逐渐减少,其占比由入窖时的80%降至出窖时的60%,出窖时乳酸浓度降低31.9%,从而显着降低发酵过程乳酸的生产,减少酸度积累,实现了酿造过程减少乳酸含量的效果,建立了调减策略。而且控制大曲中乳酸菌的数量对产量影响小,同时基酒品质接近对照班组。

董画[4](2019)在《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品质及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吉林长白山地区山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自然发酵(NF)和接种商业菌种的控制发酵(CF)中山葡萄酒发酵过程的化学成分、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和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明确发酵方式、真菌微生物、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关系,了解长白山地区山葡萄真菌发酵微生物的组成,为山葡萄酒“地域性”风格的形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化学成分的研究(1)发酵方式不同影响山葡萄酒的糖、酒精的代谢。自然发酵方式酒精度低于控制发酵,但能够完成山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且最终发酵很完全,可溶性无糖固形物约为6.5%。(2)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的pH和总酸差异很小,但自然发酵酒石酸、柠檬酸含量高于控制发酵,苹果酸和琥珀酸后期差异不大,且不能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3)发酵方式不同对总酚含量影响较小,对不同的单体酚影响不同。控制发酵在发酵前期绿原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在发酵后期表儿茶素、白藜芦醇含量高于自然发酵;自然发酵在发酵后期槲皮素、没食子酸、阿魏酸高于控制发酵。(4)发酵方式不同影响山葡萄酒的总花色苷和总色素含量,控制发酵的总花色苷和总色素在发酵后期均高于自然发酵;自然发酵抗S02能力在发酵后期更好。2、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1)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S-SPME-GC-MS)在山葡萄酒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方式下共计检测出1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酯类和醇类为主要风味物质,占63.11%。(2)两种发酵方式风味物质的种类均在主发酵阶段达到最大。自然发酵的风味物质总含量持续增高;而控制发酵则先增后减。两种发酵方式相比,控制发酵组表现出较高的风味物质含量,香气浓郁而单调;自然发酵组风味物质含量较低,但风味丰富柔和。(3)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五种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零发酵阶段区别于其他阶段与醇、酯类化合物有关;主发酵阶段两组间差异主要是酯类物质引起;后发酵阶段两组间差异较小。3、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共检测出109个OTU单元,零发酵阶段样品的数量最多。物种分类结果表明,门分类水平下,五个样品真菌微生物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属分类水平下,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占91%以上,其它属仅占9%。自然发酵和控制发酵在主发酵阶段差异微生物为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后发酵阶段除了酵母属和孢汉逊酵母属,还有掷孢酵母属。(2)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分析,真菌微生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间的相关性表明,酵母属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魏志阳[5](2019)在《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文中提出丢糟是白酒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呈香呈味物质,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白酒丢糟,对我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采用纯种培养选育的高产酯低产高级醇酿酒酵母与复合酶制剂协同糖化发酵,对丢糟加粮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达到产酒生香同步;同时利用酒尾和纯种培养乳酸菌生物合成乳酸乙酯,生产具有老白干香型特征的优质白酒,实现白酒酿造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1)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一定范围内均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1,相对标准偏差(RSD)≤2.5%,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发酵酒醅用10%(v/v)乙醇溶液静置萃取30 min后检测,发现四种物质的回收率均在93.2%~104.9%之间,符合老白干香型白酒酒醅定量检测的要求。(2)构建了过表达醇乙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ATF1同时敲除酯水解酶编码基因IAH1的重组菌株MY-12。发酵试验结果显示:与亲本菌株AY-12相比,重组菌株乙酸乙酯含量增加了 20倍,乙酸异戊酯含量提高到49.74 mg/L,高级醇降低了 45.0%,而基本发酵性能无明显变化。(3)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优化。结果显示:最适发酵条件为配糟比1:3,酸性蛋白酶30 U/g原料,MY-12酵母接种量0.3亿/g原料,KH2PO4 0.18 g/100g,MgS04 0.14 g/100g,发酵周期21天。在该发酵条件下,酒醅含酒量达8.0%(v/w),是三茬发酵酒醅中酒精含量的5~7倍,主要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高级醇的含量分别为16.7 mg/100g、41.7 mg/100g和14.1 mg/100g,所生产的白酒与三茬酒相比,不仅在质量和产量上均有很大提高,且残淀粉降低了两个百分点。(4)对干酪乳杆菌乳酸发酵工艺和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Nov-435)在水相中催化酒尾和乳酸发酵液合成乳酸乙酯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干酪乳杆菌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糖含量12g/100mL,发酵温度35℃,接种量10%,发酵周期15天,乳酸含量达86.02 g/L;制备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最佳工艺为酒度40%vol的酒尾与乳酸发酵液体积比1:1,pH=3.0,酯化酶0.5%,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1d,乳酸乙酯含量达12.05 g/L。(5)酯化液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研究发现,制备调味酒的最佳酒精度为45%vol,此时不仅乳酸乙酯含量较高(17.62 g/L),而且酒体清澈透明;添加相当于酒醅量10%的酯化液串蒸后基酒中的酯类物质含量即可达到老白干大茬、二茬优质酒的水平。

莫允焕,薛健长,曾小波[6](2018)在《快速检测技术在酱油发酵中微量乙醇含量测定的应用改进》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对于酱油中酒精含量的测定主要以气相色谱法为主,但检测仪器投入大,检测成本高,制约了此方法的广泛应用。重铬酸盐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乙醇含量,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它具有操作简便、所需分析仪器简单的特点,尤其适用于生产和质检部门的日常分析。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检测仪器、检测手段的应用,是否有更快捷、更简单的检测方法呢?

白卫东[7](2017)在《广东客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发酵制品中的一种伴随产物,已被证实具有致癌性,由EC引起的发酵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对我国黄酒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广东客家黄酒中EC含量现状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生成机制;采用碱浸硅藻土去除黄酒中的EC,并研究了其对风味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基于SPE-GC/MS(选择离子监控模式,氨基甲酸丙酯为内标物)分析检测黄酒中EC的方法。结果表明:选取二氯甲烷作为洗脱溶剂,其用量为18 mL,萃取时间为10 min时EC的回收率最高。该方法回收率在89.7%98.1%之间,最低检出限为1.8μg/L。采用该检测方法与国标法(GB 5009.223-2014)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对黄酒中EC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上差别。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黄酒中EC的检测。(2)对广东地区的黄酒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EC含量与产地、甜度、存储时间相关。对我国110个黄酒样品中EC含量进行调查,发现87.3%的黄酒样品EC的含量低于200μg/L,说明我国黄酒总体上是安全的;如果按照日本饮料酒中EC含量不能超过100μg/L的规定,30%的调查样品中EC含量超过了100μg/L,表明黄酒中的EC问题不容忽视。甜度高的黄酒中EC含量明显高于甜度低的黄酒;广东客家黄酒中EC含量总体上高于江浙黄酒。黄酒中EC含量(y)与存储年份(x)之间具有如下的线性关系:y=35.513x-9.9041,R2=0.9239,这表明黄酒中EC含量与黄酒存储年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年份的增长,黄酒中EC也会随之增加。(3)建立了广东客家黄酒中瓜氨酸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OPA为柱前衍生剂,以醋酸钠缓冲液(0.038 mol/L,pH=5.0)为流动相A,乙腈:甲醇:水=5:2:1(V:V:V)为流动相B,DAD检测波长:338 nm。方法的回收率为98.4%100.8%,精密度良好。采用该方法对酿造过程中EC的前体物质瓜氨酸进行了检测。(4)揭示了尿素、瓜氨酸和EC在整个酿造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前体物质尿素及瓜氨酸主要来自于后发酵过程。EC主要来自煎酒、后发酵及陈酿过程,其含量经过上述三个过程分别增加40.29%、24.88%及19.09%,这三个工艺步骤中EC的生成占其总量的84.26%(以陈酿6个月计)。(5)揭示了煎酒过程中EC的来源和反应规律。在广东客家黄酒煎酒过程中,EC的前体物质主要是尿素及瓜氨酸;由尿素转化生成EC的量约为总量的70.9%87.5%,由瓜氨酸转化生成EC的量约为总量的12.5%29.1%。在75℃、85℃、95℃加热条件下,降解的尿素和瓜氨酸中,分别约0.85%1.20%和0.05%0.10%转化为EC。结合常用的煎酒工艺条件、黄酒中EC的生成及风味的形成等因素,85℃/2025min煎酒条件较为合适。陈酿温度对黄酒中EC含量影响显着,从降低EC含量的角度考虑,应尽量降低陈酿温度,综合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生成及风味的形成等因素,15℃是较为合适的陈酿条件。(6)优化了硅藻土改性的的工艺条件,筛选了碱浸硅藻土的吸附条件。通过对硅藻土进行碱处理,可提高硅藻土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吸附能力。最优的碱浸硅藻土的加工条件为:温度为50℃,氢氧化钠浓度为10%,处理时间为20min。碱浸硅藻土的投加量及吸附时间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当碱浸硅藻土的投加量为0.8%,吸附时间为40min时,EC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7.49%,而未经碱浸处理的硅藻土对EC的去除率仅有30.48%。(7)阐明了碱浸硅藻土的吸附机理。碱浸硅藻土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反应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速率的控制步骤是EC在硅藻土表面的液膜扩散过程和EC与硅藻土表面官能团发生电子共享与得失的化学吸附过程。碱处理硅藻土对EC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热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是吸热过程,属于化学吸附,且是自发进行的。(8)碱浸硅藻土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中的感官指标、常规理化指标、有机酸、氨基酸、低聚糖及多酚等影响较小。电子舌分析表明碱浸硅藻土吸附后,广东客家黄酒的相对酸味、鲜味、苦味略有增加,而甜味略减少,总的来说,滋味接近,差异很小。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前后广东客家黄酒气味相近,其中主要挥发性香味物质是乙酸、乙酸乙酯、异丁醇、乳酸乙酯、异戊醇、2-甲基-1-丁醇、苯乙醇、糠醛及丁二酸二乙酯等。总之,吸附前后广东客家黄酒的滋味及香味基本一致,说明该过程对广东客家黄酒的风味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刘燕[8](2017)在《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又名洋姜。全草可美化环境,亦是动物很好的饲料,地下块茎或茎叶有中药的功效,现有研究报道,菊芋块茎性凉,能够清热凉血,利水除湿。块茎中富含菊糖,除作为功能性食品外,更是作为多种生物燃料和化学产品的原料。目前,国内已有对菊芋茎叶中活性成分、药理机制的报道,较多关于菊芋的研究多以粗多糖的提取、酶解工艺为主。本研究以菊芋块茎为原料,对菊芋中菊糖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并鉴定了一株可分解菊糖的菌株并优化其产酶条件;探究了利用上述菌株得到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乳酸菌选择及工艺参数。本研究为菊芋进一步开发与深入利用提供技术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测定新鲜菊芋茎块中水份含量为75.76%,其他物质占24.24%。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菊糖得率为指标,根据二次回归方程建立了菊芋菊糖水提工艺的参数。具体为:液固比18:1(m L/g)、提取时间41 min、提取温度86℃。回归方程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菊糖得率为40.56%,与预测值40.74%较接近;表明该方法稳定可行。通过红外检测初步表征了菊芋粗多糖的结构,包括菊芋多糖中主要的官能团。采用酸水解和乙酰化的化学方法,通过GC-MS对菊芋中多糖进行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菊芋菊糖单糖组成为:果糖和葡萄糖,百分含量分别为:93.03%和6.97%。从菊芋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菊粉酶菌株A-15,并通过对该株菌的形态学和基因分析鉴定,确定其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后,菌株A-15的产菊粉酶条件为:1.0%的酵母膏,0.5%的NaCl,0.3%的K2HPO4,菊芋汁定容,初始pH 6,培养温度30℃,摇瓶发酵6 d。酶解前菊芋汁中还原糖含量为0.997 g/L,酶解后其还原糖含量能达到24.22 g/L,表明菌株A-15具有很好地降解菊芋中菊糖的性能。利用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消旋体),运用正交分析法以乳酸产量为指标,筛选并优化4株乳酸菌(编号:B2、zh、C2、C3)产乳酸的条件,并对其中2株未知菌株(B2和zh)进行鉴定,确定菌株B2为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zh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最终选择菌株B2(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C3(Lactobacillus casel subsp.pseudoplantarum)混合发酵生产乳酸,结果表明制备乳酸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0.6%黄豆粉,K2HPO4 2.5 g/L、MnSO4 0.4 g/L、NaAc6 g/L,接种量1.5%,pH 6.5,碳酸钙添加量为2%,36℃摇瓶发酵90h后,乳酸产量达到53.28(g/100g菊芋干粉)。经HPL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发酵液中D-乳酸在总乳酸中的含量为39.38%,L-乳酸在总乳酸中的含量为60.62%。本研究对菊芋中菊糖进行了粗提并对其单糖组成进行了分析,筛选并鉴定了一株可分解菊糖的优势菌株,初步研究了利用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技术。提供的技术和成果中,筛选出的产菊粉酶菌株,有可能同样适用于牛蒡、大丽花等其它富含菊糖并以微生物为生产菌的发酵生产;菊芋中菊糖酶解液有可能同样适用于乙醇和丁醇等产品的发酵技术。利用一种非粮原料延伸产品提供方法学借鉴是本研究的特点。

张双燕[9](2016)在《清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与大曲微生物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白酒酿造是微生物将原料中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继而产生复杂的风味物质的过程,大曲是白酒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为研究清香型白酒微生物产生风味物质的过程,首先分析了清香型大曲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从中分离细菌和酵母菌;其次利用分离的微生物进行了单菌和混菌的液态发酵;最后研究了酵母菌氨基酸代谢与高级醇产生的相关性。基于细菌16S rDNA V4区和真菌ITS1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大曲微生物多样性。大曲中细菌种类更为丰富;乳酸菌是大曲中的优势细菌,假丝酵母是大曲中的优势真菌。利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从大曲中分离到的细菌和酵母菌有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株)、漠海威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空气芽孢杆菌、戊糖片球菌、酿酒酵母、毕赤酵母、假丝酵母。以高粱为原料跟踪分析了6株细菌单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物系与酶系变化过程。6株细菌都能够分解大分子物质,解淀粉芽孢杆菌降解淀粉和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其次为地衣芽孢杆菌(B3)、空气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B2)、漠海威芽孢杆菌,而阪崎肠杆菌分解大分子的能力最弱。利用高粱淀粉水解液进行乳酸菌和酵母菌液态发酵,分析酯类和醇类风味物质的形成。酿酒酵母和毕赤酵母产生高级醇的能力较强,汉逊酵母具有较强的产乙酸乙酯的能力。酵母菌混菌液态发酵没有检测到新的风味物质,添加四种氨基酸混合物能提高四种高级醇的含量。酵母菌与乳酸菌共同发酵未检测到乳酸乙酯。研究四种氨基酸分别对四种酵母菌产高级醇的影响表明,添加明显提高了酵母菌产高级醇的含量,酿酒酵母与毕赤酵母产高级醇的能力强于汉逊酵母,假丝酵母最弱。针对酿酒酵母,研究单独氨基酸与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高级醇的影响,单独添加表明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能分别提高异戊醇、活性戊醇、异丁醇、正丁醇的含量;氨基酸组合添加并不影响各自高级醇的产量。基于以上研究了解了细菌和酵母菌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酯类、醇类风味物质的产生过程。研究对于调控白酒中醇类、酯类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任晓宁[10](2016)在《不同发酵条件对酒酒球菌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文中提出在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过程中,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O.oeni)除代谢苹果酸外,还可以代谢柠檬酸。柠檬酸和乳酸的反向转运会产生跨膜电势和pH梯度,为菌体的生长提供能量,柠檬酸代谢还可以消耗质子,使细胞质碱化,有助于维持菌体在低pH环境下的胞内pH平衡,从而使菌株更好的适应葡萄酒环境。此外,O.oeni柠檬酸代谢的产物是葡萄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其中双乙酰可以使葡萄酒具有“坚果味”或“黄油味”,增加葡萄酒的风味和复杂性,另一代谢产物乙酸对葡萄酒的风味和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以O.oeni 31-DH进行MLF,使用离子排斥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类别代谢底物和产物的含量,研究MLF期间及发酵后pH、乙醇和葡萄糖对O.oeni柠檬酸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建立的离子排斥色谱方法耗时短、前处理简单、分离度良好、回收率为87%-108%、精密度为0.7670%-4.3305%,满足分析要求。(2)O.oeni MLF过程中及发酵后的代谢表现为:第一阶段,苹果酸迅速代谢,伴随少量葡萄糖的代谢和少量乳酸的积累;第二阶段,柠檬酸代谢开始,葡萄糖代谢速率显着降低;第三阶段,柠檬酸与葡萄糖共代谢显着,代谢速率明显提高,伴随菌体的显着生长和大量乳酸、乙酸、2,3-丁二醇的积累。在整个代谢过程中,双乙酰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3)pH、乙醇、葡萄糖均显着影响酒酒球菌对柠檬酸的代谢。随pH的降低,菌体适应期延长,柠檬酸、葡萄糖代谢量及乳酸、乙酸、2,3-丁二醇产生量均降低,而双乙酰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发酵液中含有乙醇时,随着乙醇含量的降低,菌体适应期缩短,柠檬酸、葡萄糖代谢量及乳酸、乙酸、2,3-丁二醇产生量均增加,且双乙酰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峰值较高;发酵液中不含有乙醇时,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共代谢显着,代谢速率高,伴随菌体的生长,乳酸、乙酸、2,3-丁二醇产生量较高,但无双乙酰的产生。发酵液中含有葡萄糖时,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菌体适应期缩短,柠檬酸代谢量及乳酸、乙酸、2,3-丁二醇产量均增加,双乙酰含量降低;发酵液中不含有葡萄糖时,柠檬酸持续代谢,乳酸产量较低,乙酸、2,3-丁二醇产量较高,双乙酰产量持续增加,达到83mg/L。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的微量乙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的微量乙醇(论文提纲范文)

(1)蓝莓酒发酵过程中关键成分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蓝莓酒花色苷
        1.1.1 蓝莓酒花色苷简介
        1.1.2 蓝莓酒花色苷的显色机理
        1.1.3 蓝莓酒花色苷的影响因素
        1.1.3.1 酒精度对花色苷的影响
        1.1.3.2 pH值对花色苷的影响
        1.1.3.3 SO_2对花色苷的影响
        1.1.3.4 酵母对花色苷的影响
        1.1.3.5 酶对花色苷的影响
        1.1.3.6 浸渍对花色苷的影响
    1.2 蓝莓酒有机酸
        1.2.1 蓝莓酒中有机酸的来源
        1.2.2 蓝莓酒中有机酸的作用
    1.3 蓝莓酒甲醇
        1.3.1 甲醇的来源与危害
        1.3.2 甲醇研究现状
    1.4 蓝莓酒研究现状
        1.4.1 蓝莓酒的营养价值
        1.4.2 蓝莓酒的发酵工艺
        1.4.3 蓝莓酒的国外研究现状
        1.4.4 蓝莓酒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2 蓝莓酒花色苷动态变化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蓝莓酒发酵工艺处理方法
        2.2.2 蓝莓果实花色苷的提取
        2.2.3 蓝莓酒花色苷的提取
        2.2.4 样品花色苷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酵速率动态变化
        2.3.2 蓝莓酒花色苷动态变化
        2.3.3 浸渍时间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动态变化的影响
        2.3.4 初始糖度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动态变化的影响
        2.3.5 发酵温度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花色苷动态变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蓝莓酒有机酸动态变化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蓝莓果实有机酸的提取
        3.2.2 蓝莓酒有机酸的提取
        3.2.3 样品有机酸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蓝莓果实有机酸的含量
        3.3.2 蓝莓酒有机酸动态变化
        3.3.2.1 蓝莓酒柠檬酸动态变化
        3.3.2.2 蓝莓酒苹果酸动态变化
        3.3.2.3 蓝莓酒琥珀酸动态变化
        3.3.2.4 蓝莓酒奎宁酸动态变化
        3.3.2.5 蓝莓酒草酸动态变化
        3.3.2.6 蓝莓酒乳酸动态变化
        3.3.3 有机酸对蓝莓酒pH和滴定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蓝莓酒甲醇含量的检测分析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内标法的选择及内标物的确定
        4.3.2 检测条件的确定
        4.3.3 标准曲线、检出限及定量限
        4.3.4 精密度及回收试验
        4.3.5 样品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火棘果研究现状
        1.1.1 火棘果食用品质和药用价值的研究现状
        1.1.2 火棘果应用开发现状及意义
    1.2 乳酸菌食品概述
        1.2.1 乳酸菌概述
        1.2.2 乳酸菌群系及发酵特点
        1.2.3 不同原料发酵菌群体系及特点
    1.3 干燥食品概述
        1.3.1 干燥技术概述
        1.3.2 干燥食品品质与评价概述
    1.4 本文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的工艺优化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火棘干果的处理
        2.3.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主要工艺流程
        2.3.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工艺优化试验
        2.3.4 水分及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2.3.5 滋味品质成分测定
        2.3.6 功能性成分测定
        2.3.7 感官评价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火棘鲜果与干果一般品质特性分析
        2.4.2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4.3 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粉最佳工艺条件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干燥方式对火棘果粉理化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火棘果粉干燥处理
        3.3.2 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测定
        3.3.3 物理特性和显微结构分析
        3.3.4 食品化学特性与食用品质分析
        3.3.5 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3.3.6 营养及功能成分测定
        3.3.7 挥发性物质测定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发酵火棘果粉品质的影响
        3.4.2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含水率、产率及能耗比较分析
        3.4.3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物理特性比较分析
        3.4.4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食品化学特性比较分析
        3.4.5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色泽及滋味品质分析
        3.4.6 不同干燥方式对发酵火棘果粉营养及功能成分分析
        3.4.7 不同干燥方式制备火棘果粉香气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火棘果咀嚼片产品设计及功能性作用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及指标测定
        4.3.2 火棘果咀嚼片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4.3.3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评价
        4.3.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及其指标测定
        4.3.5 火棘果咀嚼片在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中的吸附性能
        4.3.6 火棘果咀嚼片的货架期预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火棘果咀嚼片设计结果分析
        4.4.2 火棘果咀嚼片安全性分析
        4.4.3 火棘果咀嚼片营养成分及滋味特性分析
        4.4.4 模拟体外胃肠道消化代谢试验
        4.4.5 代谢中亚硝酸盐(NO_2~-)和胆固醇的吸附性能
        4.4.6 火棘果咀嚼片货架期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3)酱香型白酒中乳酸代谢机理及调控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1.2 白酒酿造过程中乳酸的作用
        1.2.1 乳酸在白酒酒体中的作用
        1.2.2 乳酸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1.3 白酒酿造过程中乳酸主要来源
        1.3.1 白酒酿造过程中主要产乳酸的微生物
        1.3.2 乳酸菌的乳酸合成机理
    1.4 酿造微生物乳酸代谢的调控
        1.4.1 酿造微生物乳酸发酵过程调控研究
        1.4.2 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干预调控
        1.4.3 乳酸生成的调控方法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产乳酸优势微生物的确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试剂和仪器
        2.2.3 培养基
        2.2.4 乳酸测定
        2.2.5 酒醅细菌群落结构解析
        2.2.6 酒醅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2.2.7 微生物产乳酸能力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确定酒醅中产乳酸微生物
        2.3.2 产乳酸微生物的分离及产酸能力研究
        2.3.3 固态模拟发酵验证L.panis和 B.amyloliquefaciens产酸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panis全基因组测序及环境条件影响L.panis合成乳酸的机理解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
        3.2.2 试剂和仪器
        3.2.3 培养基
        3.2.4 发酵培养条件
        3.2.5 分子生物学操作
        3.2.6 分析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panis的全基因组分析及基因注释结果
        3.3.2 乳酸代谢相关途径分析
        3.3.3 不同环境条件下L.panis的生长和乳酸代谢情况
        3.3.4 不同环境条件下L.panis乳酸合成关键基因的转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不同产酸能力L.panis菌株乳酸代谢关键基因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菌株
        4.2.2 试剂和仪器
        4.2.3 培养基
        4.2.4 乳酸菌诱变方法
        4.2.5 乳酸检测方法
        4.2.6 比较基因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panis L7的ARTP诱变及高通量筛选
        4.3.2 L.panis L7及突变菌株产酸能力比较
        4.3.3 突变菌株发酵特性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4.3.4 L.panis L7 及突变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化酿酒微生物群落中L.panis对窖内发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菌株
        5.2.3 试剂和仪器
        5.2.4 培养基
        5.2.5 分析方法
        5.2.6 实验方法
        5.2.7 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强化微生物群落中L.panis对制酒过程酒醅中理化指标的影响
        5.3.2 强化微生物群落中L.panis对制酒过程酒醅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3 强化微生物群落中L.panis对制酒过程酒醅中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减少乳杆菌数量降低乳酸生成策略在制酒生产中的应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采集
        6.2.2 试剂和仪器
        6.2.3 培养基
        6.2.4 大曲热处理时间的确定
        6.2.5 制酒模拟试验
        6.2.6 制酒生产试验
        6.2.7 分析方法
        6.2.8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6.2.9 样品风味物质测定
        6.2.10 基酒感官品评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大曲热处理时间的确定
        6.3.2 减少乳杆菌数量降低乳酸生成策略对制酒过程酒醅理化指标的影响
        6.3.3 减少乳杆菌数量降低乳酸生成策略对制酒过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3.4 减少乳杆菌数量降低乳酸生成策略对制酒过程酒醅和基酒风味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L.panis L7中乳酸脱氢酶基因序列信息
附录B:酒醅风味物质组成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品质及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葡萄酒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葡萄酒中糖和乙醇对口味的影响
        1.2.2 葡萄酒中总酸和有机酸对口味的影响
        1.2.3 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对口味的影响
        1.2.4 葡萄酒功能性酚类物质的研究
        1.2.5 葡萄酒花色苷物质的研究
    1.3 葡萄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1.3.1 葡萄酒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
        1.3.2 葡萄酒风味物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1.4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研究
    1.5 葡萄酒发酵方式的研究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山葡萄酒的发酵工艺
        2.2.2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测定
        2.2.3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测定
        2.2.4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pH和总酸的测定
        2.2.5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2.6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2.2.7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2.2.8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花色苷、总色素和抗SO_2能力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分析
        2.4.2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分析
        2.4.3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pH和总酸的分析
        2.4.4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分析
        2.4.5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酚的分析
        2.4.6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分析
        2.4.7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花色苷、总色素和抗SO_2能力的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山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HS-SPME取样条件
        3.2.2 山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测定条件
        3.2.3 山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定性定量分析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3.4.2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单一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3.4.3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山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山葡萄酒样品DNA提取
        4.2.2 山葡萄酒样品高通量测序
        4.2.3 山葡萄酒样品真菌微生物与挥发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山葡萄酒样品PCR扩增结果
        4.3.2 山葡萄酒样品测序质量结果
        4.3.3 山葡萄酒样品物种分类注释分析
        4.3.4 山葡萄酒样品物种Beta多样性分析:
        4.3.5 山葡萄酒样品差异性分析
        4.3.6 山葡萄酒样品真菌微生物多样性与香气成分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5)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酒概述
    1.2 老白干香型白酒概述
        1.2.1 老白干香型白酒发展概况
        1.2.2 老白干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1.2.3 老白干香型白酒主要风味物质形成机理
        1.2.4 老白干香型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分析检测
    1.3 调味酒在白酒勾调中的应用
    1.4 固态法白酒生产中主要副产物的综合应用
        1.4.1 固态酒糟的综合利用
        1.4.2 酒尾的利用
    1.5 酶制剂和纯种培养微生物的应用
        1.5.1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应用
        1.5.2 纯种微生物培养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酶制剂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培养基
        2.1.6 主要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HPLC法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主要酸、酯
        2.2.2 引物设计
        2.2.3 目的片段与质粒的获取
        2.2.4 酵母转化
        2.2.5 融合双倍体
        2.2.6 KANMX抗性的剔除
        2.2.7 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
        2.2.8 利用酒尾生产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研究
    2.3 分析方法
        2.3.1 酒度的测定
        2.3.2 CO_2失重的测定
        2.3.3 残淀粉的测定
        2.3.4 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2.3.5 总挥发酸的测定
        2.3.6 总酯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HPLC法测定老白干酒醅中主要酸、酯
        3.1.1 检测方法的确立
        3.1.2 酒醅处理方法的确定
        3.1.3 小结
    3.2 适量高产酯低产高级醇菌种构建
        3.2.1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重组单倍体构建
        3.2.2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重组双倍体构建
        3.2.3 过表达ATF1同时敲除IAH1对菌株发酵性能及酯醇代谢的影响
        3.2.4 小结
    3.3 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酒工艺的优化
        3.3.1 配糟比的确定
        3.3.2 酒糟乳酸含量对发酵的影响
        3.3.3 润粮水温的比较
        3.3.4 是否培菌的确定
        3.3.5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确定
        3.3.6 营养盐添加量的确定
        3.3.7 发酵周期的确定
        3.3.8 酯化酶对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3.3.9 不同酵母对主要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3.3.10 小结
    3.4 利用酒尾生产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研究
        3.4.1 乳酸发酵工艺的优化
        3.4.2 乳酸乙酯酯化工艺的优化
        3.4.3 小结
    3.5 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应用
        3.5.1 高乳酸乙酯调味酒的制备
        3.5.2 串蒸法生产优质老白干酒
        3.5.3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快速检测技术在酱油发酵中微量乙醇含量测定的应用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仪器和设备
    1.3 方法
        1.3.1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醇含量
        1.3.2 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醇含量
        1.3.3 蒸馏法测定相对密度换算成乙醇含量
        1.3.3. 1 蒸馏
        1.3.3. 2 相对密度
2 结果和分析
    2.1 方法有效性验证
    2.2 三种检测方法的对比
        2.2.1 检测成本对比
        2.2.2 检测结果精密度对比
3 结论

(7)广东客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利排列)
第一章 引言
    1.1 广东客家黄酒概述
        1.1.1 广东客家黄酒的发展概况
        1.1.2 广东客家黄酒的生产工艺
        1.1.3 广东客家黄酒的特色及存在问题
    1.2 氨基甲酸乙酯(EC)概述
        1.2.1 EC的性质及其在酒精饮料中的限量标准
        1.2.2 EC的致癌机制及含量调查
        1.2.3 EC的形成途径
        1.2.4 酒精饮料中EC的形成机理
        1.2.5 黄酒的生产工艺与EC生成的关系
        1.2.6 广东客家黄酒加工工艺优化的必要性
    1.3 EC分析方法
        1.3.1 液液萃取(LLE)
        1.3.2 固相萃取(SPE)
        1.3.3 固液萃取(SLE)
        1.3.4 固相微萃取(SPME)
    1.4 EC减除方法概述
        1.4.1 控制EC的生成
        1.4.2 直接去除EC法
    1.5 研究内容
        1.5.1 黄酒中EC的检测
        1.5.2 广东客家黄酒中EC及其前体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1.5.3 关键工艺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影响
        1.5.4 广东客家黄酒中EC减除方法的研究
        1.5.5 碱浸硅藻土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黄酒中EC的检测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D5-EC内标法(国标法)
        2.3.2 nPC内标法标准溶液的配制
        2.3.3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黄酒中EC萃取效果的影响
        2.3.4 nPC内标法的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PC内标法质谱定量离子选择
        2.4.2 LLE萃取EC的结果与分析
        2.4.3 SPME萃取EC的结果与分析
        2.4.4 SPE萃取EC的结果与分析
        2.4.5 LLE、SPME、SPE结合n-PC内标法检测黄酒中EC含量的比较
        2.4.6 SPE-nPC内标法与国标法比较
        2.4.7 不同产地、类型黄酒中EC含量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形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尿素的检测
        3.3.2 瓜氨酸的检测
        3.3.3 EC的检测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瓜氨酸检测方法的优化
        3.4.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EC前体物质的动态变化
        3.4.3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过程中EC的动态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条件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EC的检测
        4.3.2 尿素的检测
        4.3.3 瓜氨酸的检测
        4.3.4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方法
        4.3.5 广东客家黄酒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煎酒条件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影响
        4.4.2 不同陈酿温度对广东客家黄酒中EC的影响
        4.4.3 最佳煎酒和陈酿条件下广东客家黄酒中香气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客家黄酒中EC减除方法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原料和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吸附材料的性能比较
        5.3.2 碱浸硅藻土的制备
        5.3.3 碱浸硅藻土的性能表征
        5.3.4 反应条件对EC减除效果的影响
        5.3.5 吸附等温模型的建立
        5.3.6 吸附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5.3.7 EC的检测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吸附材料吸附性能比较
        5.4.2 硅藻土碱浸工艺条件的确定
        5.4.3 碱浸硅藻土表面形貌分析
        5.4.4 碱浸硅藻土比表面积值
        5.4.5 碱处理硅藻土吸附条件的确定
        5.4.6 动力学模型
        5.4.7 吸附等温模型
        5.4.8 吸附热力学
        5.4.9 碱浸硅藻土去除EC的优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浸硅藻土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品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仪器
        6.2.1 试验材料和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碱浸硅藻土对广东客家黄酒吸附处理
        6.3.2 感官评价
        6.3.3 广东客家黄酒常规指标的测定
        6.3.4 低聚糖的检测
        6.3.5 总酚的检测
        6.3.6 氨基酸的检测
        6.3.7 有机酸的检测
        6.3.8 风味物质的测定
        6.3.9 数据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常规指标的影响
        6.4.2 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低聚糖、多酚的影响
        6.4.3 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有机酸的影响
        6.4.4 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氨基酸的影响
        6.4.5 吸附对广东客家黄酒滋味的影响
        6.4.6 吸附对香味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全文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试验数据附表
    附录B: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成果

(8)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菊芋的研究现状概述
        1.1 菊芋的特质
        1.2 菊芋的种植
        1.3 由菊芋衍生的生物产品
    2 菊糖及其水解
        2.1 菊糖的特性
        2.2 菊糖的水解
    3 乳酸的研究概述
        3.1 乳酸
        3.2 乳酸的生产
        3.3 乳酸的应用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菊芋菊糖的提取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含水量的测定
        2.2 常规热水提取法提取菊芋多糖及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及酶解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培养基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
        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2.3 菌株产酶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培养基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可利用果糖的乳酸菌株的筛选
        2.2 菌种B2的鉴定及产乳酸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
        2.3 菌种zh的鉴定及产乳酸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
        2.4 菌种L. fermentum产乳酸条件优化结果及分析
        2.5 菌种L. casel subsp. pseudoplantarum产乳酸条件优化结果及分析
        2.6 菌株B2和L. casel subsp. pseudoplantarum混合产乳酸结果及分析
    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清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与大曲微生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白酒微生物多样性
    1.3 酒曲微生物分离
    1.4 白酒风味物质及其作用
    1.5 白酒主要风味物质酯、酸、醇的产生途径
        1.5.1 酯类物质的产生途径
        1.5.2 醇类物质的产生途径
        1.5.3 有机酸的产生
    1.6 白酒风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大曲样品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和溶液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大曲样品准备
        2.2.2 大曲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2.2.4 序列数据处理与分析
        2.2.5 常规细菌培养基分离方法
        2.2.6 乳酸菌培养基分离方法
        2.2.7 酵母菌的分离方法
        2.2.8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鉴定
        2.2.9 常规细菌培养基分离细菌单菌液态发酵
        2.2.9.1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2.2.9.2 常规细菌培养基分离细菌的液体培养、接种及取样
        2.2.9.3 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2.2.9.4 发酵液中淀粉含量测定
        2.2.9.5 发酵液液化酶酶活分析
        2.2.9.6 发酵液糖化酶酶活分析
        2.2.9.7 发酵液蛋白酶酶活分析
        2.2.10 乳酸菌单菌液态发酵
        2.2.10.1 淀粉酶酶活测定
        2.2.10.2 高粱淀粉水解液的制备
        2.2.10.3 乳酸菌的液体培养、接种及取样
        2.2.10.4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2.2.10.5 发酵液中乳酸含量测定
        2.2.11 酵母菌单菌液态发酵
        2.2.11.1 高粱淀粉水解液的制备
        2.2.11.2 酵母菌的液体培养、接种及取样
        2.2.11.3 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2.2.11.4 发酵液中乙醇含量测定
        2.2.11.5 液态发酵液的蒸馏
        2.2.11.6 液态发酵蒸馏产物分析(GC-MS分析方法)
        2.2.12 酵母菌、乳酸菌混菌液态发酵
        2.2.12.1 酵母菌混菌液态发酵
        2.2.12.2 酵母菌与乳酸菌的混菌液态发酵
        2.2.13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酵母菌产高级醇的影响
        2.2.14 利用酿酒酵母研究氨基酸组合添加对高级醇产量的影响
第3章 清香型大曲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分离
    3.1 引言
    3.2 清香型大曲细菌和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2.1 大曲微生物OTU统计
        3.2.2 大曲物种及其相对丰度分析
        3.2.3 大曲样品Alpha多样性分析
        3.2.4 讨论
    3.3 大曲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3.3.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3.1.1 常规细菌培养基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3.1.2 乳酸菌培养基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3.2 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生物液态发酵
    4.1 引言
    4.2 细菌单菌液态发酵
        4.2.1 常规细菌培养基分离细菌单菌液态发酵
        4.2.1.1 发酵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
        4.2.1.2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4.2.1.3 发酵过程中液化酶和糖化酶活力变化
        4.2.1.4 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变化
        4.2.2 乳酸菌单菌液态发酵
    4.3 酵母菌单菌液态发酵
        4.3.1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4.3.2 发酵过程中乙醇含量变化
        4.3.3 发酵蒸馏产物分析
    4.4 混菌液态发酵
        4.4.1 酵母菌混菌液态发酵
        4.4.1.1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和乙醇含量变化
        4.4.1.2 氨基酸的添加对相关风味物质的影响
        4.4.2 酵母菌与乳酸菌混菌液态发酵
        4.4.2.1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4.4.2.2 发酵过程中乳酸及乙醇含量变化
        4.4.2.3 发酵蒸馏产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添加氨基酸对酵母菌产生高级醇的影响调控白酒高级醇含量
    5.1 引言
    5.2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酵母菌产高级醇的影响
        5.2.1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酿酒酵母产高级醇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毕赤酵母产高级醇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假丝酵母产高级醇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氨基酸的添加对汉逊酵母产高级醇的影响
        5.2.5 四种酵母菌利用不同浓度亮氨酸产异戊醇的比较
        5.2.6 四种酵母菌利用不同浓度异亮氨酸产活性戊醇的比较
        5.2.7 四种酵母菌利用不同浓度缬氨酸产异丁醇的比较
        5.2.8 添加不同浓度苏氨酸对四种酵母菌产正丁醇的影响
        5.2.9 讨论
    5.3 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高级醇产量的影响
        5.3.1 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异戊醇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活性戊醇产量的影响
        5.3.3 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异丁醇产量的影响
        5.3.4 讨论
        5.3.5 不同组合氨基酸添加对正丁醇产量的影响
    5.4 白酒中高级醇含量的调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不同发酵条件对酒酒球菌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酸-乳酸发酵概述
        1.1.1 苹果酸-乳酸发酵的作用
        1.1.2 酒酒球菌的碳代谢
    1.2 酒酒球菌柠檬酸代谢途径
        1.2.1 柠檬酸到丙酮酸的代谢过程
        1.2.2 丙酮酸代谢
        1.2.3 风味物质的代谢
    1.3 风味物质代谢的影响因素
        1.3.1 乳酸菌
        1.3.2 柠檬酸
        1.3.3 葡萄糖
        1.3.4 pH
        1.3.5 二氧化硫
        1.3.6 氧气
        1.3.7 陈酿方式
    1.4 柠檬酸代谢与环境胁迫
        1.4.1 柠檬酸代谢生物能量学
        1.4.2 柠檬酸代谢与酸胁迫抗性
    1.5 色谱法测定柠檬酸代谢产物及糖类的研究
        1.5.1 糖类化合物HPLC分析方法
        1.5.2 有机酸HPLC分析方法
        1.5.3 2,3-丁二醇、双乙酰色谱分析方法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离子排斥色谱法方法的建立
        2.2.1 色谱条件
        2.2.2 标准曲线绘制
        2.2.3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2.2.4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2.3 试验方法
        2.3.1 培养基配制
        2.3.2 菌种活化
        2.3.3 模拟葡萄酒的配制
        2.3.4 发酵条件的设计
        2.3.5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6 物质含量测定
        2.3.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离子排斥色谱法测定方法的建立
        3.1.1 标准混合溶液的色谱图和标准曲线特征
        3.1.2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3.1.3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3.2 pH对酒酒球菌柠檬酸代谢的影响
        3.2.1 pH对MLF期间及发酵后代谢底物的影响
        3.2.2 pH对MLF期间及发酵后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3.3 乙醇对酒酒球菌代谢柠檬酸的影响
        3.3.1 乙醇对MLF期间及发酵后代谢底物的影响
        3.3.2 乙醇对MLF期间及发酵后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3.4 葡萄糖对酒酒球菌代谢柠檬酸的影响
        3.4.1 葡萄糖对MLF期间及发酵后代谢底物的影响
        3.4.2 葡萄糖对MLF期间及发酵后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离子排斥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物质的应用
    4.2 苹果酸-乳酸发酵期间酒酒球菌的代谢
    4.3 葡萄糖与柠檬酸的共代谢
    4.4 不同胁迫条件与双乙酰的产生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的微量乙醇(论文参考文献)

  • [1]蓝莓酒发酵过程中关键成分的特性研究[D]. 徐雯. 常州大学, 2021(01)
  • [2]乳酸发酵制备火棘果咀嚼片品质特性及功能作用研究[D]. 罗珍岑. 西南大学, 2021(01)
  • [3]酱香型白酒中乳酸代谢机理及调控策略的研究[D]. 杨帆. 江南大学, 2020(01)
  • [4]两种发酵方式山葡萄酒品质及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研究[D]. 董画. 延边大学, 2019(01)
  • [5]二茬丢糟加粮再发酵生产老白干优质酒的研究[D]. 魏志阳.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快速检测技术在酱油发酵中微量乙醇含量测定的应用改进[J]. 莫允焕,薛健长,曾小波. 中国调味品, 2018(04)
  • [7]广东客家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白卫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菊糖酶解液制备乳酸的研究[D]. 刘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9]清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形成与大曲微生物相关性研究[D]. 张双燕.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10]不同发酵条件对酒酒球菌柠檬酸代谢产物的影响[D]. 任晓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气相色谱法测定乳酸发酵液中痕量乙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