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版《文子》校对

敦煌版《文子》校对

一、敦煌本《文子》校补(论文文献综述)

廖秀芬[1](2021)在《2014—2020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本文接续《2009—2013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综述》(《2014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44—73页),并参考《2014—2015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综述》(《中国唐代学会会刊》21,2015.12,213—233页),介绍台湾地区2014—2020年间公开刊行有关敦煌学的着作及期刊论文之发表概况,其中包含非台湾地区学者而在台发表者,有助於了解敦煌学界交流之状况。文中分爲文献相关、语言文字、文学、

申宇君[2](2021)在《敦煌本《思益梵天所问经》研究》文中提出

朱韬[3](2021)在《“坐忘”思想史论》文中提出“坐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好道者、庄学阐释者的关注。南北朝时期,“坐忘”被道教人士接受,并将之改造为道教众多炼养方术的一种,随着道教义理研究的逐渐深入,道教人士对于“坐忘”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鉴老庄思想展开译经活动,“坐忘”“槁木死灰”等术语便借此机会进入佛教视野,而“坐忘”“槁木死灰”等带有特定思想内涵的理论术语,一旦被借用,也意味着思想上的交流,站在特定立场的借用,必然要以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前提;又因“坐忘”是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口讲述的,所以儒者对“坐忘”较为重视,在构建自身学术理论时也常借用“坐忘”。“坐忘”受到儒释道三家广泛关注,承载着儒释道三家的独特思考,本文在探讨“坐忘”在中国思想史上发展演变的同时,也试图描绘更为立体的儒释道交流图景。作为修养论的庄子“坐忘”,具体展开为“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和“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其中“坐而忘”的修养方法包括与庄子独特认识论相匹配的“忘仁义”“忘礼乐”“隳体黜聪”的次第性修养,和“心斋”一类的“坐式行气”两方面;“坐于忘”的修养境界,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身心状态,落实到日常生活,最终呈现为游于世的“庸人”。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坐忘”的修养境界义。郭象消解了庄子“坐忘”的修养方法义,将“坐忘”视为圣人统合“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自得”“应物”是圣人“内圣外王”的特质。韩康伯以“坐忘遗照”注解圣人“神”的境界,将郭象以“坐忘”境界塑造“圣人”理想人格时所隐含的神秘性体现得更为突出。道教更重视“坐忘”的修养方法义。早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徒已开始从方术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随着佛道论衡的不断深入,道教认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庄子“兼忘”的思维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视,并由此发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养义的解读空间,成为与重玄学相匹配的修养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问题,从义理深化转移到如何将新兴的重玄义理与传统修养实践的肉身成仙说相协调,也就是“心”“形”如何沟通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坐忘”被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学所吸收。“坐忘”与佛教“禅”的交流、融合,以及与理学“静坐”的渊源,也值得重视。“禅”在印度包含繁琐的名相分析和复杂的实践步骤,但这种“禅”,自传入中国始便为适应中国文化土壤逐步简化,最终在完全中国化的禅宗那里,“禅”的理论核心已被庄子“坐忘”的思想内涵所取代,反而是强调“坐禅”时,常被斥责为小乘“枯木禅”。在佛道教的影响下,很多儒家学者也采用“静坐”这一修养形式,但为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二程兄弟不满足于此,他们既批判“静坐”,又以儒家“主敬”说重新定义“静坐”,并最终使“静坐”这一修养形式在理学中得以传承。

顾王乐[4](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提出《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王文超[5](2020)在《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文中认为清初金石学研究以着述、访碑、拓本及汉碑书风影响为中心展开论述。意在对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厘清版本、学述主旨等相关情况,结合清初金石学相关的访碑寻拓等问题的考述,阐明习汉碑风气流行之前的汉碑品评中所牵涉的诸多问题。“金石学”这一概念的产生、含括内容及学科演进考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主体为金石学学术风气下产生的诸多现象考察,而非研究金石本身和相关经史问题。明晰金石学着述为反映学者学术宗旨的主体,但同时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个人思想,甚至师友间所带来的互相作用都分离不开。清初金石学,除继承明末学术风气外,针对金石学发展风气肇始的两宋金石学进行相关问题说明。两宋金石学的特点,是金、石共同研究的学术成果与风气,因时代问题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清初时,内府及学人们对吉金研究不及石刻百一,清初金石学主体亦是针对石刻的。本课题一系列研究主旨即是围绕石刻研究为主的着述及相关问题而产生。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旨在明确研究中的倾向及所出现的群体性问题。譬如,金石学着述中的石经、《瘗鹤铭》《天发神谶碑》都出现了众多学者关注、研究、鉴藏拓本现象。在对着述进行个案考述版本,学术宗旨和相关金石学信息提炼后,以群体关注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体关照,可窥探近百年间金石学研究的嬗变,看出金石着述体例以及研究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清初学者们的研究及着述与之相关联的访碑寻拓问题,是金石学研究和书家临习师法的最重要基础材料。近年众多研究中关于遗民学者的访碑问题成果值得借鉴,而以对遗民学者群体帮助较大的官员和喜好金石学问的官员访碑行为再进行梳理考察,可寻绎访碑现象背后学者与官员间的相互影响。热爱金石学官员的研究和风气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在康熙时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在典型学者的影响下,逐渐更多的士人们关注金石学和金石文献。康熙中期前后,拓本在社会中大量流转,也使得士人们对拓本有了购买、委托、馈赠、亲拓等等诸多途径,可以满足研究、鉴藏、临习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清初金石学中的着述、访碑、拓本相关问题明晰后,同样对汉碑书法风格关注的士人们,是我们研究清初隶书审美和取法的关键。通过研究可明,在审美集中关注现象的影响下,临习汉碑者方逐渐被广泛带动起来,但这是汉隶、曹魏隶书、唐隶及时人风格并行的时代,而习汉隶的群体是在逐步扩大中进行。换言之,金石学的证定经史与拓本鉴藏者,促使汉碑审美群体扩大,进而带动了热爱书法的学者们对碑刻风格关注,访碑和拓本流布广泛更使得临习群体扩大。最后,书法史中的“碑学”与相关联的金石学,多是以乾隆一朝作为分界点,并未追溯清初。原因由本文研究可明,清初金石学是奠定一朝之风气,探索中发展。乾隆以后,考据风气大兴,金石学成为普及在小学或朴学研究中重要的力量,伴随出土金石日多,再而带动各种拓本风行,对后世所谓得“碑学”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清初金石学可视作“碑学”发展最源头中的润滑剂。

张家豪[6](2019)在《2014—2018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论着目録》文中研究指明本目録接续《2009—2013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论着目録》(郝春文主编《2014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347—361页),收録2014年1月起至2018年12月止台湾地区出版之敦煌学研究专着、期刊、学位论文等。一、专 着Roderick Whitefield(罗德瑞克·韦陀)编集、解説,林保尧编译《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斯坦因蒐集品: 敦煌绘画1》,艺术家出版社,2014.9。

杨雨薇[7](2019)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不断发展,近代图书馆及图书馆学随之兴起,图书馆学期刊也应运而生。《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办刊物之一,创刊于1928年5月,1937年2月停刊,共发行59期,其中有两期为合刊。《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共经历过三次更名,第一卷第五号起由《北京图书馆月刊》更名为《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号起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四卷第一号起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为行文便利,本文部分之处将以《馆刊》简称形式统一称谓。国立北平图书馆作为国立图书馆,一方面肩负弘扬国学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担沟通中外文化的责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与同期其他图书馆学刊物相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为当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范围从其创刊到停刊(1928-1937)。通过对《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概况、作者、广告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阐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及在图书馆学术信息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作为近代中国着名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刊载了当时诸多知名学者的学术论文,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民国时期时期图书馆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郭树亚[8](2019)在《《图书季刊》研究》文中提出《图书季刊》是由国际联盟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于1934年合办而成,1948年停刊,共出版12卷34期。《图书季刊》秉持“向国内外人士传达中外学术界之消息”的宗旨,促进了图书馆学发展,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进步。然而,学者对《图书季刊》的研究极为薄弱。本文对《图书季刊》进行系统地考察,以深化民国图书馆史研究。本文主要从《图书季刊》的基本概况入手,对《图书季刊》的宗旨、编辑队伍、栏目设置、发行处与代售点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概述,以便初步了解《图书季刊》。《图书季刊》非常重视海外汉学的研究状况,不仅推介了众多海外学者对汉学的研究成果,也推介了北平图书馆馆员进行海外访书的成果,为学者提供交流平台,从而推动中外学术的交流。《图书季刊》所推介的新书总量可观,涉及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还根据时势推介了许多关于抗战书籍,希冀以此激发国人抗战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爱家情怀。《图书季刊》所推介的古书,包括跋及校勘考证文章,力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季刊》是民国时期着名的图书馆学期刊,介绍国内学者的书籍,推介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图书馆学内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史达宁[9](2019)在《《世本》溯源与流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记载世系的文献是先秦时期文献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世本》是这类文献的代表。《汉书·艺文志》着录的西汉末官方藏书中,专门记载世系的仅此一种。后人研究先秦世系问题均以此为主要依据。其书亡佚已久。《世本》及其同类文献的特征,《世本》的篇类、不同传本、流传过程、佚文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试图深入考证现有资料,结合出土文献提供的信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上窥《世本》之源,下考其流传情况。全文分为《<世本>的特征与篇类》《早期“类<世本>文献”与<世本>史源》《<世本>的流传与亡佚》《<世本>异文研究》四部分。本文首先研究《世本》的特征与篇类问题。《国语》《周礼》及其古注旧疏都有关于先秦时期“世”类文献的记载。《世本》就源于这类文献。根据记载,可以归纳出“世”的特征,并得到出土文献中的史墙盘、逑盘铭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及传世文献中的《五帝德》等印证。这些文献可称为早期“类《世本》文献”。根据古文字资料和《尚书》中《盘庚》《无逸》等篇推断,与《世本》的世系部分和《居》相似的记载,商代中期可能已经存在。《世本》的篇目与体例,各家观点存在分歧,其中以世系部分诸篇最严重。根据《世本》佚文和古书对《世本》篇目的记载,《世本》世系部分应该分为《帝系》《王侯》《卿大夫》三篇,反映了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社会的特征。《世本》还有《氏姓》《谥法》《居》《作》四篇。其中《作》篇的叙事顺序可能是按照“作”物者的顺序排列,或按照所“作”之物的种类逐一叙述,而不当如大多数辑本,依据古注里所说的时代排列。前人多认为《世本》是与“谍记”“历谱谍”“周谱”同类的文献。本文认为“谱”是一种撰述体裁,既可以记载世系氏姓等内容,也可以按照年、月、日顺序记事;《史记》诸表所据“谍记”“历谱谍”均应为编年体文献。清人洪饴孙、秦嘉谟等开始提出《世本》首创纪传体史书体例的说法,证据并不充分。《世本》是宗法制、分封制社会的产物,与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并无体裁上的继承关系。第二部分根据史墙盘、逑盘、清华简《楚居》及《大戴礼记》中的《帝系》《五帝德》等早期“类《世本》文献”,分析《世本》的史源。《世本》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西周的文献。如佚文中的“高圉”“亚圉”可能相当于甲骨文、金文中的“高祖”“亚祖”。《世本》所载周世系,依据的材料很可能与史墙盘、逑盘及其他金文资料中记载世系的文字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分析对楚人族源和早期迁徙情况的记载,可以看到《世本》和其他文献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映出先秦世系类记载的多样性与相似性。《帝系》及与之关系非常紧密的《五帝德》,其中的古帝可以划分为东西两大系统。它们利用的资料较为古老,可能保存了“禅让”说未曾流行以前古史传说的一些痕迹。第三部分研究《世本》的流传与亡佚。刘向整理的《世本》是已知最早的《世本》传本。据《玉海》引刘向语,此本叙事下限截至春秋,和《汉书》《艺文志》及《司马迁传》记载的《世本》相同。此后《世本》分为两大传本系统:一种叙事下限截至春秋;一种经过续修,有叙事下限不同的多种传本。二者曾长期并行流传。关于《世本》注本问题,本文考证宋均注本的注者宋均为汉末郑玄弟子宋均之说证据不足,这种传本可能产生于隋唐之际。《世本》的亡佚时间不易确定,据宋末元初的记载,宋理宗时《世本》尚未亡佚。此后不见《世本》完书确实存在的证据。前人有明代尚有《世本》孤本流传的说法,但所据明人之书引用的《世本》文字不可靠,故难以成立。最后,本文分析《世本》异文问题,认为不同古书引《世本》文字不同,有原书所据《世本》传本不同、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讹误变化或受到有意改窜、古注为配合被注释对象改动《世本》原文等原因。

萧旭[10](2017)在《《韩诗外传》解诂》文中研究说明西汉初年韩婴编撰的《韩诗外传》,是部重要的经学着作,有清以降,虽经衆多学者董理,然而疑难之处尚多,或误校失校其文,或隔於音义,仍有必要作补订。

二、敦煌本《文子》校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本《文子》校补(论文提纲范文)

(1)2014—2020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献相关研究
二、 语言文字研究
三、 敦煌文学研究
    (一) 综论
    (二) 曲子词
    (三) 变文
    (四) 俗赋
    (五) 经、子典籍方面
四、 敦煌宗教研究
五、 敦煌民俗研究
六、 敦煌艺术研究
七、 敦煌乐、舞研究
八、 敦煌史地、教育、经济、医药、法律研究
九、 人物、书评方面
十、 回 顾 与 展 望

(3)“坐忘”思想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庄子“坐忘”义辨析
    第一节 “忘仁义”“忘礼乐”解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
        二、“忘”之意蕴
        三、“仁义”“礼乐”所指
    第二节 “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解
        一、“隳肢体、黜聪明”与“离形去知”的关系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
        三、“聪明”与“知”
    第三节 “同于大通”与“化则无常”
        一、何谓“大通”
        二、“同则无好,化则无常”
        三、“坐忘”与“逍遥游”
    第四节 何谓“坐忘”
        一、解“坐”
        二、“坐忘”与“心斋”
        三、“坐忘”与“吾丧我”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坐忘”修养境界义的发展
    第一节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
        一、郭象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消解
        二、“坐忘”与“内圣外王”
        三、“坐忘自得”
        四、“坐忘而后能应务”
        小结
    第二节 韩康伯“坐忘遗照”研究
        一、“坐忘遗照”出处
        二、韩康伯“坐忘”义辨析
        三、韩康伯“遗照”义辨析
        四、韩康伯“坐忘遗照”义辨析
    余论
第三章 道教对“坐忘”修养方法义的发展
    第一节 方术化的“坐忘”
        一、“众术”中的“心斋坐忘”
        二、“斋”中的“心斋坐忘”
        三、“存思”与“坐忘”
    第二节 “坐忘”与重玄思潮
        一、重玄学溯源
        二、成玄英对“坐忘”的理解
        三、王玄览以“坐忘”“舍形入真”
    第三节 性命双修视野下的“坐忘”
        一、《天隐子》的内在矛盾
        二、云本《坐忘论》将“坐忘”系统化
        三、石刻《坐忘论》:“坐忘”是“求道之阶”
        四、钟吕金丹道体系下的“坐忘”
第四章 “坐忘”与儒释修养论
    第一节 “坐忘”与“禅”
        一、“禅”义溯源
        二、“枯木死灰”与“灰身灭智”
        三、“枯木龙吟”
    第二节 “坐忘”与“静坐”
        一、二程“静坐”说的渊源
        二、二程对“静坐”“坐忘”的矛盾评价
        三、二程对佛教修养论的批判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
        一、选题目的
        二、金石学称谓的变迁
        三、金石学在当代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一、近代以来金石学的研究范围
        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与方法
        一、清初时间区限与研究范围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三、本课题创新点
第一章 清初金石学发展背景
    第一节 宋代金石学形成概述
        一、宋代金石学形成前的重文字学风气
        二、金石学风气确立
        三、南宋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清初对明代金石学的继承与批判
        一、明中期以前金石拓本的流转概况
        二、清初与明代中期金石学的关联
        三、清初金石学对明末风气的继承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文化背景与学术风气
        一、明清易代后学者政治生态
        二、集社、游幕下的金石学环境
        三、清初金石学的现状
第二章 清初金石学着述分类与研究
    第一节 清初金石着录分类
        一、清代以来金石着述的分类方法概述
        二、清初吉金着录情况
        三、清初金石着录分类与解题
    第二节 清初通纂类金石学专着研究——以郭宗昌、叶奕苞、李光映着述为例
        一、郭宗昌《金石史》相关问题考述
        二、叶奕苞《金石录补》及其相关问题考述
        三、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考论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专题性研究
        一、清初金石学中石经研究相关问题考察
        二、周在浚《天发神谶碑考》的影响
        三、清初《瘗鹤铭》群体研究现象
第三章 清初官员曹溶、王士禛访碑研究
    第一节 曹溶清初访碑寻帖的兴趣旨在
        一、曹溶仕宦生涯与山西任职的心路考察
        二、曹溶任期山西内与友朋的金石互动
        三、曹溶在清初金石学中的角色
    第二节 王士禛访碑中的“崇宋”意识
        一、《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中的石刻考察
        二、王士禛金石学学术积淀
    第三节 清初访碑案例再探
        一、清初访碑现象在当代语境下的探讨
        二、叶奕苞、林侗:个人出行下的访碑释疑
        三、杨宾、李蕃:访碑后的表达与实践
第四章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考察
    第一节 碑洞、慈仁寺:清初拓本南北出售情况
        一、“碑洞”所售以新拓为主
        二、慈仁寺:北方最重要书肆
        三、拓本交易遍及南北书肆
    第二节 清初士人间拓本的馈赠
        一、叶奕苞金石拓本受赠来源
        二、碑刻集中地域的学者与友朋间的拓本交流
    第三节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的其他途径
        一、清初官员支持下的拓本获得情况——以朱彝尊为例
        二、亲制拓本
第五章 清初金石学与汉碑取法之关系
    第一节 汉唐碑刻:清初士人对宋拓审美的考察
        一、清初宋拓鉴藏与研究的不同功用
        二、关于唐拓、宋拓一些问题的说明
        三、宋代相关金石文献中的汉碑拓本
    第二节 清初金石学环境中的汉碑“古法”观念递变
        一、从郑簠、傅山、朱彝尊悔初习隶书谈起
        二、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三、清初后期金石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第三节 品评与实践:清初汉碑的多重价值取向
        一、清初金石学者中的习汉碑倾向
        二、取法汉隶的书画家群体
余论
    一、学者群体与学术着述方法百年内的嬗变
    二、由杨霈批评傅山书《郭林宗碑》引起的思考
    三、清初汉碑风气与碑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6)2014—2018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论着目録(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专 着
二、 期 刊 论 文
    (一) 文献
    (二) 语言文字
    (三) 文学
        1. 综论
        2. 诗歌
        3. 曲子词
        4. 变文
        5. 俗赋
        6. 经、子典籍
    (四) 宗教
        1. 佛教
        2. 道教
    (五) 民俗
    (六) 艺术、乐舞
    (七) 史地、教育、经济、医药、法律
        1. 史地
        2. 教育、经济、医疗、法律
    (八) 人物
    (九) 书评
三、 学 位 论 文
附: 《2013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论着目録》增补
    一、 专 着
    二、 期 刊 论 文
    三、 学 位 论 文

(7)《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概况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馆刊》嬗变
    第三节 装帧设计
    第四节 栏目设置
    第五节 专号
第二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作者
    第一节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作者概况
    第二节 王重民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
    第三节 孙楷第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
第三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广告
    第一节 广告概况
    第二节 出版广告
    第三节 广告启事
    第四节 机构广告
    第五节 广告价值
第四章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的价值
    第一节 搜集整理旧籍,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节 探求外国新书,沟通中外文化
    第三节 推广馆务工作
    第四节 促进学术与信息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图书季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图书季刊》概况
    第一节 《图书季刊》的宗旨
    第二节 《图书季刊》的编辑队伍
    第三节 《图书季刊》的栏目设置
    第四节 发行处与代售点
第二章 《图书季刊》与海外汉学
    第一节 介绍海外汉学研究成果
    第二节 《图书季刊》与海外访书专题论文
第三章 《图书季刊》与新书介绍
    第一节 新书总量分布
    第二节 新书作者分析
第四章 《图书季刊》与古书推介
    第一节 跋
    第二节 校勘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世本》溯源与流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目标与意义
第一章 《世本》的特征与篇类
    第一节 《世本》溯源
    第二节 《世本》的篇类
    第三节 《世本》与编年体、纪传体文献的关系
第二章 早期“类《世本》文献”与《世本》史源
    第一节 史墙盘、逑盘与《世本》所载周世系的比较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世系记载的多样性与相似性
    第三节 《五帝德》《帝系》中“五帝”记载的分析
第三章 《世本》的流传与亡佚
    第一节 《世本》的刘向整理本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前人对《古世本》的讨论
    第三节 《世本》的续修本
    第四节 唐宋史志目录着录的《世本》
    第五节 《世本》的注本
    第六节 《世本》逐渐残缺与最终亡佚
    第七节 明代文献引《世本》考辨
第四章 《世本》异文研究
    第一节 《世本》异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古书引用《世本》存在的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韩诗外传》解诂(论文提纲范文)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四、敦煌本《文子》校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2020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综述[J]. 廖秀芬.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21(00)
  • [2]敦煌本《思益梵天所问经》研究[D]. 申宇君.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坐忘”思想史论[D]. 朱韬. 西北大学, 2021(12)
  • [4]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5]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D]. 王文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6]2014—2018年台湾地区敦煌学研究论着目録[J]. 张家豪.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9(00)
  • [7]《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研究[D]. 杨雨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图书季刊》研究[D]. 郭树亚.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世本》溯源与流传研究[D]. 史达宁. 上海大学, 2019(02)
  • [10]《韩诗外传》解诂[J]. 萧旭. 文史, 2017(04)

标签:;  ;  ;  ;  

敦煌版《文子》校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