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岛区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

发挥岛区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

一、发挥海岛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战略推进海洋增养殖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郑蔚恒[1](2020)在《基于生态适宜性和陆海统筹视角的海岛分类开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岛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战略基地,随着人口和经济不断向沿海迁移,海岛逐渐成为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相对于大陆来说,海岛生态系统具有孤立性、脆弱性以及生态调节与恢复的不可逆性,海岛开发的生态适宜性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对海岛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海岛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且大多只关注岛屿自身,较少考虑周围海域对海岛生态承载力的贡献。从研究区域来看,海岛开发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多关注特大型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对中小型有居民海岛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研究相对匮乏。同时,作为海岛典型特色资源的旅游海滩,对海岛旅游开发起到了主要的承载作用,还是海岛岸线防护的重要保障,但现有的海滩管理体系研究以单方面研究为主,缺少足够的综合性研究,且未对大型海岛与中小型海岛旅游海滩管理进行区分。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生态适宜性研究与海岛可持续开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地质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理论,采用野外现场调查、遥感影像解译、问卷调查、SWOT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和网络数据,基于中国海岛资源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a)基于陆海统筹的视角,将海岛周边海域对海岛生态系统的贡献纳入研究范围。(b)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测度框架,提出了以岛陆土地空间资源和淡水资源为前置条件的大型海岛综合开发、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海岛分类型开发框架,填补了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在中小型有居民海岛开发方面的缺失。(c)基于资源指数-关键生态因子的距离约束关系构建了中小型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分析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及旅游海滩的管理现状及特点。(d)探讨陆海统筹视角下海岛与大陆、海岛与周边海域资源的统筹开发利用模式,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平潭岛为例分析了陆岛统筹视角下海岛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互动平衡;基于陆海统筹协同发展模型,以湄洲岛港口岸线资源为例研究了海岛特色资源开发时机。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海岛开发将生态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通过渔业养殖等方式从周边海域获取生态承载力,但受海域资源禀赋限制;通过陆海统筹方式从大陆调配资源获取生态承载力,但受交通条件、成本等限制。由此可知可建设土地面积是制约海岛开发的最根本要素,人口数量与经济基础也是制约因子之一。只有岛陆面积较大、可以承载一定数量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海岛才具备综合开发基础,否则宜作为特色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2)大型海岛(县级以上驻地海岛)的综合开发必然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限制海岛开发的生态制约因子主要是淡水资源和植被资源。在大型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在建设用地中提高园林绿地覆盖率和景观湿地水域的比例,避免破坏防风固沙的植被,严禁占用水资源生态区和破坏地下水层结构。(3)中小型海岛(乡镇级以下海岛和无居民海岛)适宜进行特色资源保护性开发,距离较近的岛群(群岛或列岛),可采取区块式集群开发。(4)基于陆海统筹管理思维,海岛与大陆之间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来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小型海岛与所在区域大陆具有较高的协同发展度时,海岛拥有的特色资源不妨留待未来开发。(5)中小型海岛海滩是极其重要且特殊的滨海资源,其旅游开发管理明显有别于大陆海滩和大型海岛海滩,需要从整个海岛开发的全局和统筹角度来考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被动、主动和发展平衡阶段。中小型海岛海滩对于维护海岛海岸稳定性和海岛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保护海岛生态系统的角度,旅游海滩保护红线宜界定在海岸第一道防护线和海滩闭合深度线之间。

董梦露[2](2019)在《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石浦渔港为例》文中提出自我国提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推动渔港经济区发展便成为沿海地区渔港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是在渔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也是渔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渔港、渔业、渔村、渔民等多元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1]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大力发挥着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解决“三渔”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鉴于此,本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对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及布局优化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归纳方法,对我国渔港经济区发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经济区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渔港经济区、渔业产业、渔村、渔业产业集群、渔业产业支持体系、渔业发展驱动力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模式和支持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建设要求。第二部分,分析我国渔港经济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选取象山县石浦渔港为案例地区并对其进行优势比较,提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渔港经济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与措施以及渔港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方案,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渔港经济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经验借鉴。

汲生磊[3](2018)在《PSR模型在无居民海岛开发及评价中的应用 ——以跳尾岛为例》文中指出海洋是我国领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难以估量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推进,陆地空间和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人类开发活动持续需求性的之间的不平衡逐年的加大。人们把眼光慢慢从陆地转移到海洋,越来越意识到占据地球表面积七成以上的海洋在自然环境上的重要性和海洋在社会经济上的重要性,海洋的开发利用的活动逐年增多。海岛是海洋中重要的地理单元,属于海洋组成的一部分。按照有无常住居民可划分为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这其中有居民海岛数量较少,九成以上的海岛为无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的通常面积比较狭小,地理位置远离大陆比较偏远,海岛地域结构的构造相对简单。面积的有限性使得其拥有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数量较少,生物的多样性程度通常较低,整体环境承载力不高,生态结构简单抗干扰性弱,在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干扰后,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海岛生态系统不同于一般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同时受到岛陆与周边海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了海洋与陆地两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海岛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的海陆特殊性,使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我国对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从上世纪末开始,开发的方式多是粗犷掠取式,并不重视海岛的生态保护,相关的生态研究欠缺。目前我国在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数集中在面积较大的有居民海岛,在生态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形成比较标准有效的评价体系。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研究本文通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对无居民岛生态系统的分析,根据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的压力特点,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无居民海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跳尾岛为实例,应用构建好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5和2016两年跳尾岛的生态现状,探索开发活动中无居民岛跳尾岛的生态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海岛特点及海岛开发活动的理论进行研究,了解目前无居民海岛及其开发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海岛生态的压力影响。其次查阅海岛生态评价的相关文献,弄清海岛生态评价的主要角度和采用的方法,把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2)对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进行分类,按照人类在无居民海岛上进行的开发活动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以旅游开发目的的旅游用海岛开发活动、以工业开发为目的的工业用海岛开发活动、以渔业资源开发为目的的渔业用海岛开发活动和其他类型的海岛开发活动。(3)将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细分为岛陆生态字子系统、潮间带生态子系统以及邻近海域生态子系统三个部分。依据指标选择的原则和海岛开发活动的主要目的,结合各类无居民海岛共有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PSR原理的无居民海岛生态评估模型。(4)选取跳尾岛作为实例,应用构建的无居民海岛PSR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生态评价,选取2015和2016两年的调查数据,对两年间的海岛生态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跳尾岛的生态系统生物状态指标得分为由0.65变化到0.58,评分等级由良变为一般,说明核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跳尾岛的生态有一定破坏,岛体及周边海域的生物生长发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非生物环境状态指标为0.98-0.94属正常波动,评分等级为优,海水及沉积物中石油及重金属离子极低,海水富营养化也比较轻微,说明跳尾岛周边的海域非生物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景观格局指标的得分为由0.66变为0.43,评分等级有良变为差,说明跳尾岛的整体景观格局遭到了破坏,生境破碎度较高,整体自然度偏低。整体范围来看,跳尾岛海岛生态系统综合指数由0.79变为0.71,由近乎“优”的级别变成“良”级别的中间值,下降了近半个级别,说明跳尾岛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尽管暂时还维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景观格局遭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级别在逐年下降。

詹夏瑞[4](2017)在《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基于海洋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走向海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民族可持续的战略选择。南海地区具备先天的地域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充当关键角色。南海海洋产业是我国崛起过程中最有潜能的资源储备库,也应适时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已经站在了重要的历史新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南海地区海洋经济是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内容,推进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整合,在大量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研究的具体思路。首先,在充分理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对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指明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和面对的机会、威胁。其次,本文所述优化是指对不理想发展状态的一种调整行为,从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战略、海洋产业优化布局、海洋产业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对南海海洋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南海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具体内容和对策建议。最后,对现行海洋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剖析体系,提出我国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关键作用点。以期探寻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的内在规律,力争扬长避短,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南海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创新之处如下:(1)构建了南海海洋产业优化发展体系,基于我国南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提出了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系统分析了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的过程路径与管理框架。在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将南海海洋产业划分定位为海洋主导产业、海洋辅助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四个类别,归纳了各类别产业特点特征。(2)利用博弈理论,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构建了南海海洋产业优化博弈模型,分析考察了南海海洋产业系统中各产业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了影响海洋产业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和可行路径,并以收益函数作为相关参与主体在演化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依据,探讨了不同情形下参与主体的决策机制,给出了参与主体各自的策略选择。(3)基于法学视角,利用政策工具,构建了我国南海海洋产业政策分析的二维框架,对我国现有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制度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国海洋产业政策的过溢、缺失或不足的现象,给出了完善海洋产业政策体系的具体措施,对南海海洋产业政策的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量化分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杨明,董观志,郁芳,张临红,郭明珠[5](2014)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全省生产总值增幅高3.2个百分点,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150亿元,同比增长8.4%,水产品总产量809万吨、总产值10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和7.3%;水产品出口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2%;渔民人均年纯收入1.23万元,同比增长10%。上述数据从总体上表明:过去19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多个五年计划或规划是成功的。本报告将从回顾及

陈元志[6](2014)在《珠海万山群岛产业发展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海岛经济是国家总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支撑性产业。本文首先从世界和我国海洋海岛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以珠海市海洋发展战略作为背景,在对国内外各类比较突出的、可比性较强的岛群进行产业发展定位分析基础上,以海洋海岛区域区别于一般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为基本研究预设,提出海洋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以万山群岛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万山群岛产业发展定位的指导思想、六大基本原则基础上,提出了把万山群岛建设成为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实验示范区的产业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分别由国际着名的特色海洋海岛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海洋海岛生态建设示范区、南海海洋科技试验场和示范基地、粤港澳自由贸易示范园区四个重要产业体系构成,从而明确提出万山群岛的产业发展选择:一是产业组合为以海洋海岛旅游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为双增长极,形成以“精品群岛旅游”为核心,以“智慧海洋科技”为战略先导,以“海洋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组合体系,实现与世界先进海岛地区相媲美的产业结构水平;二是将主导产业定位为海洋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并进行细化;三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的上位规划,根据万山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各岛屿及其周边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基础,按照“陆—岛—海”统筹发展原则,形成以主岛带动的岛群式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与港澳联动三个机制,通过十条具体的创新措施,即:在积极推动体制创新上要创新建立适合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海洋海岛综合管理体制、政、研、企体制和人才保障体制;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海岛生态修复和保护和形成生态建设文化;在深入推进与港澳联动上要以建设粤港澳游艇开放码头为突破口推进珠港澳合作、尽快恢复万山国家一类口岸的各项功能、深入开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与港澳的产业衔接研究、加强与港澳民间的深度交流,形成推进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政策措施,促进万山群岛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

孙加韬[7](2011)在《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刚刚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到与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环境和地域空间的现状描述和定性评价。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生态资源环境的海陆产业关联度研究框架,侧重于海陆一体化的定量研究和产业政策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实现两个目标:(1)构建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基本架构。(2)研究能够切实推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本文以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借鉴缪尔达尔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陆产业关联的内在动因和机制是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其表现形式是海陆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关联性、海陆产业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中国的海陆产业关联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接下来,本文重点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主要受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等三大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区位基尼系数、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卡方检验、脉冲响应模型等一系列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海洋产业结构绩效的优化、海洋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的提高都会促进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即无论在短期内(1-2期),还是在中长期(3-10期),三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海陆产业关联度正向波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中国当前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陆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对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在发展理念上相对落后,且缺乏较为明晰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资源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建议我国政府要产业政策调整,并建议我国政府要实现五大产业政策构建:实施梯度推移的海陆产业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产城融合的海陆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实施“点—轴”推进的海陆区域开发政策、实施协调合作的海陆区域统筹发展政策、实施以海定陆的海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全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理论回顾和梳理;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构建了产业领域海陆一体发展的基本架构。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研究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调整方向。第四部分为第六章,全文总结。具体为: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主要内容,中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阐述了海陆一体化的内涵,回顾与梳理了国内外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文献以及海陆产业关联的产业政策。第三章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以海陆二元经济结构一体化理论为基本框架展开对海陆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三次产业之间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研究。第四章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三大因素:海陆产业结构、海陆产业空间布局和海陆资源环境承载率并对三大因素对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解析了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及推进我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林强[8](2010)在《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国内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海峡西岸、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而目前对蓝色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初始阶段。本文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研究,意在为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评述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层面探讨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问题,并对国际不同层次蓝色经济区规划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等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参照,从发展基础、总体思路、空间布局、现代蓝色产业体系构建、政策和保障体系方面绘制了中国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地,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并以威海作为区域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典型研究样本,结合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律和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逻辑,对威海目前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其现阶段存在的若干瓶颈因素,从理念矫正、规划循环、产业深化、政策完善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策支持要点做了探讨。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全面检讨和比较各国海洋经济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多学科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二是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陆统筹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这是对以往海洋经济区发展理念的一个突破。三是全面梳理有关蓝色经济相关问题的国际国内前沿文献,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演化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基础工作。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各方在蓝色经济区范畴等问题上有诸多分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数据和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只能是探索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颖[9](2010)在《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然而,与蓬勃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的实际相比,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界定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并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加深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建设的意义。本选题通过对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全方位研究,在我国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方面开创先河,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深化山东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可以为当前实施的“海上山东”发展战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制定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研究海洋文化产业首先要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给予明晰的界定,并对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三对相互关联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海洋文化是一切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具有开放性、开拓性、重商性和海陆交织的特征。海洋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使其本身具有了潜在的市场价值,具备了产业开发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向。本文将海洋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涉海性、海陆经济的交织性、内联性以及高风险性的特征。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海洋文化产业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以及海洋文艺产业四个产业类别。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海洋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所以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专门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类型,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海岸带资源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按照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准,海洋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是有交集的,尤其是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既属于海洋产业的归类系统,也属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范畴。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是人们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具有文化和产业双重属性、非消耗性、动态性、区域性、公共性和传承性的主要特征。按照资源禀赋的主题和功能,本文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提出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归纳为海洋自然风光资源、海洋历史人文资源、海洋文学艺术资源、海洋风俗资源、海洋饮食文化资源、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海洋文化节庆资源以及海洋科技资源和海洋产业资源8个类别,20个亚类以及52个基本类型。这一体系不仅包括有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将历史的、现在的以及未来可供开发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都划归其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就是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评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要求。本文根据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点,以产业化和文化内涵为核心原则,以挖掘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为目标,建立了包括资源文化品质、市场、开发条件、资源效用4个一级指标,文化特色、美学特性、市场区位、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产业基础状况、居民消费水平等50个三级指标的较为全面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评估的方法和原则。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必须转化为可供消费的物质形式,同时必须具有市场价值、明晰的产权、投资的增值性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够进入产业开发的环节。在充分认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保护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充分发挥政府规制的作用,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以保护。要使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充分发挥效能,转化为现实的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始终强化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要进行仔细的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证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品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应该按照市场化的配置方式,打破地区壁垒,做到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在保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和民族性的基础上,还应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具有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宏观战略意义。山东作为海洋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绝大多数的海洋资源类型,且数量众多,分布广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竞争力。这构成了山东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对于山东省而言,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用产业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法对山东省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条件进行研究,得出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在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产业环境、城市化率方面具有优势,而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海洋文化企业,人才缺乏的劣势也非常突出的判断,论证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应该利用当前优惠的政策扶持,消费市场的日趋旺盛,以及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举办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应对其他沿海省市的竞争,克服海洋文化产品可模仿性强以及业务周期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确定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以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产业带动模式。在具体的发展措施上。首先应当提高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不断强化海洋文化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建立创新体系,借助高新科技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第二,着力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以实现海洋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断进行品牌的延伸和扩张,实现对品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第三,整合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加强区域海洋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以海洋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建立区域内部的互动合作发展机制,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第四,要突破制约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瓶颈,就需要积极地吸纳和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从政策层面上来说,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有利于海洋文化产而言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还需要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实现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扶持。对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宽松的融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参与,鼓励海洋文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资金。对于海洋文化市场,政府要予以建设和监管,既要促进海洋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繁荣发展,还要依法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秩序。应当积极地顺应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趋势,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文化产品出口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增强海洋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除了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考量和把握之外,本文还结合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困扰和制约其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产业格局,推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徐敬俊[10](2010)在《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海洋与人类活动和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十分密切,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人类维持生存繁衍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支撑。但海洋产业布局的理论研究是目前海洋经济研究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国内学者关于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一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且多属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基础理论欠缺是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缺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薄弱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受“重陆轻海”思想的束缚,人们很少关注海洋,更少关注海洋产业布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开始以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有力支撑和对海洋产业布局规律的正确认识,海洋产业布局应用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被大大削弱,也导致海洋产业布局实践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协调因素开始显现,这些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因素既影响着中国海洋产业整体效益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海洋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加强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和协调,克服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实现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十分紧迫。因此,加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尤其是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研究,探寻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为海洋产业布局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勿容置疑,海洋产业布局在许多方面与陆地产业是相通的,包括劳动的地域分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等,但这些现象或规律背后往往隐藏着迥然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导致同一规律在陆地产业布局和海洋产业布局中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决不是陆域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的简单“嫁接”。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本论文以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海洋产业经济与陆域产业经济的不同特点,充分借鉴传统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个量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比较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阐释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与外延、海洋产业的区位选择、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过程以及资源、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及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总结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并举例加以佐证,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期望为今后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二、发挥海岛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战略推进海洋增养殖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海岛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战略推进海洋增养殖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适宜性和陆海统筹视角的海岛分类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岛资源生态环境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响应研究进展
        1.2.2 海岛资源开发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
        1.2.3 海岛可持续开发研究进展
        1.2.4 陆海统筹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海岛
        2.1.2 海岛生态系统
        2.1.3 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
        2.1.4 陆海统筹
        2.1.5 海岛海滩及其稳定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地质学理论
        2.2.2 人—地(岛)耦合理论
        2.2.3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理论
第三章 海岛开发陆海统筹思路及生态适宜性测度方法
    3.1 海岛开发的本质
        3.1.1 资源价值转化
        3.1.2 产业强化和转化
    3.2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海岛开发理念
        3.2.1 陆海统筹的开发模式
        3.2.2 陆海统筹协同发展模型
        3.2.3 陆海资源调配与海岛资源开发时机分析
    3.3 海岛开发的生态适宜性测度模型
        3.3.1 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3.3.2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盈亏测算
        3.3.3 海岛开发的生态适宜性测度模型
        3.3.4 海岛开发生态适宜性测度模型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岛分类型开发模式
    4.1 海岛分类型开发依据
    4.2 大型海岛综合开发模式
        4.2.1 综合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4.2.2 综合开发生态适宜性分析
        4.2.3 “三生”耦合协调度与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4.3 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
        4.3.1 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开发的类型
        4.3.2 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开发的条件
        4.3.3 特色资源开发生态适宜性分析
    4.4 其他开发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海岛综合开发生态化管理研究
    5.1 研究对象选择
    5.2 生态适宜性分析
        5.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5.2.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
    5.3 “三生”耦合协调度分析
    5.4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5 生态化管理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小型海岛特色资源开发生态化管理研究
    6.1 海岛特色资源开发的生态适宜性分析
        6.1.1 研究对象选择
        6.1.2 特色资源开发适宜性分析
        6.1.3 特色资源开发时机分析
    6.2 海岛旅游海滩特色开发管理
        6.2.1 研究对象选择
        6.2.2 旅游海滩管理框架
        6.2.3 海岛旅游海滩管理现状分析
        6.2.4 海岛旅游海滩管理模式
    6.3 其他特色资源开发的生态化管理
        6.3.1 海岛渔业资源特色开发生态化管理
        6.3.2 海岛港口资源特色开发生态化管理
        6.3.3 岛群区块式集群开发生态化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石浦渔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统一部署乡村振兴战略
        1.1.2 国家布局建设沿海渔港群和渔港经济区
        1.1.3 港口经济圈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与发展现状
        2.1.1 基本概念
        2.1.2 发展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区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空间结构重组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渔港经济区现状及比较优势分析
    3.1 我国渔港经济区建设现状
        3.1.1 渔港经济区建设成效
        3.1.2 我国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问题
    3.2 石浦渔港经济区现状
        3.2.1 区位条件
        3.2.2 资源条件
        3.2.3 社会经济基础
        3.2.4 渔港现状
    3.3 石浦渔港比较优势分析
        3.3.1 港口基础条件优越
        3.3.2 渔业发展特色鲜明
        3.3.3 渔港经济要素齐全
        3.3.4 渔港管理服务健全
    3.4 关键问题
        3.4.1 渔港设施提升建设与布局优化问题
        3.4.2 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发展问题
        3.4.3 渔业生产与质量安全问题
        3.4.4 转产转业与新型渔民培育问题
        3.4.5 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问题
        3.4.6 渔村振兴与再开发问题
        3.4.7 渔业产业链延伸升级与集聚升值问题
        3.4.8 海洋文化传承与利用问题
第四章 石浦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4.1 渔港经济区产业现状及转型升级思路
        4.1.1 产业结构现状
        4.1.2 产业转型升级思路
    4.2 产业转型升级途径
        4.2.1 第一产业:优化捕捞养殖业结构
        4.2.2 第二产业:实现水产品精深加工增值
        4.2.3 第三产业:促进渔旅融合和创新渔获物交易方式
    4.3 主导产业体系优化
        4.3.1 现代海洋渔业
        4.3.2 渔港商贸物流
        4.3.3 渔港文化旅游
        4.3.4 渔港配套产业
    4.4 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体系
        4.4.1 安全生产体系
        4.4.2 智慧渔港体系
        4.4.3 信息集成体系
        4.4.4 渔民素质教育体系
        4.4.5 制度法规体系
第五章 石浦渔港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5.1 产业布局现状
        5.1.1 产业布局现状评价
        5.1.2 产业布局优化策略
    5.2 产业布局优化
        5.2.1 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5.2.2 突出经济区特征
        5.2.3 空间总体功能安排
    5.3 产业区域分工格局优化
        5.3.1 滨海休闲旅游
        5.3.2 休闲渔业集聚区
        5.3.3 交易流通区
        5.3.4 精深加工园区
        5.3.5 冷链物流区
        5.3.6 岛屿旅游区
        5.3.7 海洋文化展示及渔港综合服务基地
        5.3.8 渔船综合补给修配基地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渔港经济区建设是我国沿海渔港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
        6.1.2 渔港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问题
        6.1.3 产业转型升级是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6.1.4 产业布局优化是渔港空间秩序优化的关键
    6.2 政策建议
        6.2.1 构建“经济区”管理体制
        6.2.2 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6.2.3 强化协同管理
        6.2.4 加强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PSR模型在无居民海岛开发及评价中的应用 ——以跳尾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2.1 掌握海岛生态环境的特征
        1.2.2 明确开发进程中人类的压力活动
        1.2.3 科学评价海岛生态现状
        1.2.4 探究海岛生态演变的机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无居民海岛及生态系统
    2.1 海岛的概念
    2.2 海岛的分类
    2.3 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的组成
        2.3.1 岛陆生态系统
        2.3.2 潮间带生态系统
        2.3.3 邻近海域生态系统
3.无居民海岛开发活动
    3.1 旅游用海岛开发活动
    3.2 工业用海岛开发活动
    3.3 渔业用海岛开发活动
    3.4 其他类型的海岛开发活动
4.基于PSR模型的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评价
    4.1 PSR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4.2 无居民海岛生态评价指标分析
        4.2.1 压力指标分析
        4.2.2 状态指标分析
        4.2.3 响应指标分析
    4.3 无居民海岛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4.5 标准化处理方法
5.PSR模型在跳尾岛开发及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5.1 跳尾岛的概况
        5.1.1 压力分析
        5.1.2 状态指标分析
        5.1.3 响应指标分析
    5.2 跳尾岛PSR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跳尾岛生态状况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生物状态评价
        5.3.3 非生物环境状态评价
        5.3.4 景观格局
    5.4 小结
        5.4.1 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5.4.2 非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5.4.3 景观格局指标结果分析
        5.4.4 跳尾岛海岛生态评价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活动

(4)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2.1.2 海洋产业发展管理研究
        2.1.3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1.4 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海洋产业研究
        2.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2.2.3 海洋开发战略及管理研究
        2.2.4 南海经济与海洋产业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南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3.1 南海简介
    3.2 优势分析
        3.2.1 海洋资源丰富
        3.2.2 区位优势明显
        3.2.3 政策优势突出
    3.3 劣势分析
        3.3.1 陆地资源有限
        3.3.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3.3 产业基础薄弱
        3.3.4 海洋人才匮乏
        3.3.5 气候条件差
    3.4 机遇分析
        3.4.1 国家战略指引
        3.4.2 国家级规划布局
        3.4.3 国家南海战略行动实施
        3.4.4 海洋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3.4.5 地方政府南海规划开发加速
    3.5 威胁分析
        3.5.1 南海争端加剧
        3.5.2 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3.5.3 南海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3.6 SWOT矩阵分析
第4章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战略
    4.1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指导思想
    4.2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总体思路
    4.3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战略目标
    4.4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发展原则
        4.4.1 海陆统筹发展的原则
        4.4.2 以我为主、产业开放原则
        4.4.3 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原则
        4.4.4 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4.4.5 区域发展协调一致原则
        4.4.6 海洋系统综合管理原则
    4.5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战略选择
        4.5.1 科技兴海战略
        4.5.2 政策扶持战略
        4.5.3 人才储备战略
        4.5.4 生态保护战略
        4.5.5 体制创新战略
        4.5.6 交流合作战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布局
    5.1 产业定位
        5.1.1 海洋产业主导产业
        5.1.2 海洋产业辅助产业
        5.1.3 海洋产业新兴产业
        5.1.4 海洋产业未来产业
    5.2 布局原则
        5.2.1 坚持市场配置
        5.2.2 坚持突出优势
        5.2.3 树立集群意识
    5.3 产业分类
        5.3.1 主导产业
        5.3.2 辅助产业
        5.3.3 新兴产业
        5.3.4 未来产业
    5.4 产业优化布局中的产业类别选择策略分析
        5.4.1 基本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结果分析
    5.5 产业优化布局中的地区合作策略分析
        5.5.1 模型与假设
        5.5.2 博弈策略分析
        5.5.3 结果分析
        5.5.4 算例分析
    5.6 南海海洋产业布局优化方案
        5.6.1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5.6.2 南海海洋产业发展时间布局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南海海洋产业优化路径
    6.1 基本假设
    6.2 模型构建
    6.3 结果分析
        6.3.1 E类演化稳定分析
        6.3.2 F类演化稳定分析
        6.3.3 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6.4 数值模拟与算例分析
    6.5 模型验证与优化路径分析
        6.5.1 模型有效性验证
        6.5.2 参数分析
        6.5.3 优化路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海海洋产业政策研究
    7.1 南海海洋产业政策法律体系
    7.2 南海海洋产业政策分析框架
        7.2.1 文本分析及内容编码
        7.2.2 政策分析框架制定
    7.3 单维量化分析
        7.3.1 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7.3.2 Y维度:政策的产业领域维度分析
        7.3.3 Z维度:政策的活动类型维度分析
    7.4 多维量化分析
        7.4.1 调整振兴维度下的政策工具及产业领域二维框架分析
        7.4.2 产业规制维度下的政策工具及产业领域二维框架分析
        7.4.3 产业培育维度下的政策工具及产业领域二维框架分析
    7.5 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致谢

(5)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二、广东经济科学发展态势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三、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四、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海域
    (一) 重点海域划定依据
        1、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
        3、现实依据
    (二) 重点海域海洋经济核心产业及发展方向
        1、重点海域划分
        2、重点海域海洋经济核心产业及发展方向
        广州海域核心产业
        深圳海域核心产业
        珠海海域核心产业
        惠州海域核心产业
        汕头海域核心产业
        湛江海域核心产业
五、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
    (一) 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1、珠三角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2、粤东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3、粤西海洋经济区
        (1) 战略定位
        (2) 资源分析
    (二) 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布局
        (1) 第一产业:海洋渔业
        (2) 第二产业
        (3) 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
        (4) 海洋新兴产业

(6)珠海万山群岛产业发展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海洋海岛产业发展状况
        1.1.2 我国海洋海岛产业发展状况和国家海洋战略
        1.1.3 广东省海洋发展战略分析
        1.1.4 珠海市海洋发展战略分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岛屿经济产业发展定位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1.3.2 国内外岛屿经济产业发展定位方法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体系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海洋海岛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认知体系
        2.1.1 海洋和海岛
        2.1.2 海洋产业
        2.1.3 海洋经济区
        2.1.4 海岛及岛群特殊海洋经济发展区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2 海洋经济学理论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4 战略管理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同类型海岛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2.3.1 国内同类型海岛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2.3.2 国外同类型海岛区的发展定位
        2.3.3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岛屿区域区别于一般区域的产业发展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3章 珠海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万山群岛的概况和现状
    3.2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现实背景(SWOT分析)
        3.2.1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3.2.2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竞争劣势
        3.2.3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机会
        3.2.4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威胁
第4章 珠海万山群岛的产业发展目标定位研究
    4.1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4.2 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注重规划
        4.2.2 坚持生态优先
        4.2.3 坚持特色发展
        4.2.4 坚持区域合作
        4.2.5 坚持改革创新
        4.2.6 坚持人海和谐
    4.3 万山群岛的产业发展目标
        4.3.1 国际着名的特色海洋海岛休闲度假区
        4.3.2 国家级海洋海岛生态建设示范区
        4.3.3 南海海洋科技试验场和示范基地
        4.3.4 粤港澳自由贸易示范园区
    4.4 万山群岛的产业发展选择研究
        4.4.1 产业组合策略
        4.4.2 主导产业定位
        4.4.3 产业空间布局
第5章 珠海万山群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政策措施
    5.1 积极推动体制创新
        5.1.1 创新建立适合万山群岛产业发展需要的海洋海岛综合管理体制
        5.1.2 创新建立适合万山群岛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研企体制
        5.1.3 创新建立适合万山群岛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保障体制
    5.2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2.1 抓紧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强海洋海岛生态修复和保护
        5.2.3 形成生态建设文化
    5.3 深入推进与港澳联动
        5.3.1 以建设粤港澳游艇开放码头为突破口加速推进与港澳的合作
        5.3.2 尽快恢复万山国家一类口岸的各项功能
        5.3.3 深入开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与港澳的产业衔接研究
        5.3.4 加强与港澳民间的深度交流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完善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
    1.5 章末总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海陆一体化的内涵
    2.2 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2.3 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的主要理论
    2.4 海陆关联的产业政策理论
    2.5 章末总结
第3章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3.1 海洋产业的分类与特点
    3.2 海洋与陆域产业关联的理论分析
    3.3 中国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3.4 章末总结
第4章 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4.1 产业结构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2 空间布局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率对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影响
    4.4 章末总结
第5章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
    5.1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5.2 中国海陆一体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5.3 国外海陆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5.4 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5 章末总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有关蓝色经济的研究
        (二) 有关蓝色经济区的研究
        (三) 国内外研究评价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
第1章 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与范畴界定
        1.1.1 产业
        1.1.2 经济区
        1.1.3 经济区划
        1.1.4 区域经济
        1.1.5 海洋经济
        1.1.6 蓝色经济
        1.1.7 蓝色经济区
    1.2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1.2.1 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1.2.2 产业与产业布局理论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经济区划的基本方法
        1.3.1 聚类分析法
        1.3.2 地域分工分析法
        1.3.3 层次分析法
        1.3.4 基于GIS的经济区划方法
        1.3.5 海洋空间规划的原理和步骤
第2章 国际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经验
    2.1 国际蓝色经济区规划发展的基本经验
        2.1.1 不同区域层次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2.1.2 陆源入海区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
        2.1.3 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2.2 蓝色经济区区域及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2.3 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
    2.4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
        2.4.1 海洋生态项目建设
        2.4.2 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教育
        2.4.3 海洋环境监测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
        2.4.4 海洋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2.5 蓝色经济区发展政策与保障体系
        2.5.1 法律法规
        2.5.2 金融政策
        2.5.3 产业政策
        2.5.4 海岸带综合管理
    2.6 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
第3章 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框架
    3.1 发展基础
        3.1.1 发展环境
        3.1.2 基础条件
        3.1.3 制约因素
        3.1.4 战略意义
    3.2 总体思路
        3.2.1 指导思想
        3.2.2 发展原则
        3.2.3 战略定位
        3.2.4 发展目标
    3.3 空间布局
    3.4 构建现代蓝色产业体系
    3.5 政策和保障措施
        3.5.1 蓝色经济区资源和环境基础数据库支持系统建设
        3.5.2 多维度提升蓝色经济区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能力
        3.5.3 海洋生态建设
        3.5.4 蓝色文化和生态意识的强化与普及
第4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
    4.1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概况
        4.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范围
        4.1.2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概况
        4.1.3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
        4.1.4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4.1.5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竞争力排名
    4.2 主要问题与挑战
        4.2.1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4.2.2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4.2.3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4.2.4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要点
        4.3.1 明确功能定位,确立发展方向
        4.3.2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4.3.3 整合提升临海产业园区,培育半岛高端产业体系
        4.3.4 全面评估沿海综合承载力,科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4.3.5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半岛经济一体化
        4.3.6 建立科学的蓝色经济区绩效评价体系
        4.3.7 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恢复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功能
第5章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证分析
    5.1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5.1.1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5.1.2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5.2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践
        5.2.1 威海蓝色经济区规划制定
        5.2.2 威海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
        5.2.3 威海现代蓝色产业体系建设
        5.2.4 威海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
        5.2.5 威海蓝色经济区政策探索
    5.3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评述
    5.4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致谢

(9)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第一章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
    第一节 海洋文化
        一、关于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的反思
        二、海洋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三、山东海洋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特征
    第二节 海洋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涵义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特征
        三、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
    第三节 海洋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联系
        一、海洋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
        二、海洋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
    第四节 海洋文化产业兴起的必然性
        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二、文化产业拉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刺激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节 海洋文化产业相关研究
        一、关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学术史评判
第二章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科学认识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定义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类型
        一、海洋自然风光资源
        二、海洋人文景观资源
        三、海洋文学艺术资源
        四、海洋风俗资源
        五、海洋饮食文化资源
        六、海洋生物和生态资源
        七、海洋文化节庆资源
        八、海洋科技资源和海洋产业资源
    第三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内容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指标体系构成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方法
        四、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估要义
    第四节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条件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分析
    第一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述
    第二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特征
        一、山东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差异
        三、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稀缺程度
        四、海洋产业资源的保存状况
        五、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组合性
第四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文化产业
        一、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产业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三、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构筑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
    第二节 山东产业结构升级与文化产业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状况
        二、文化产业在山东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海洋文化产业
        一、打造蓝色半岛经济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第四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
        二、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在全国海洋文化产业中的定位
第五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
    第二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依托模式
        二、以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产业的带动模式
    第三节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一、创新战略
        二、品牌战略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四、人才战略
    第四节 政策保障体系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实行经济扶持政策
        三、开拓投融资政策
        四、完善市场管理政策
        五、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第六章 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策略
    第一节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一、山东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发展策略分析
    第二节 海洋节庆会展产业
        一、海洋节庆会展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山东海洋节庆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三节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
        一、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定义和功能
        二、山东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条件
        三、加快海洋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策略
    第四节 海洋文艺产业
        一、海洋文艺产业的发展成效
        二、海洋文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0.2 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0.3 海洋产业布局的特点及演化规律
    0.4 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布局
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
    1.1 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1.1.1 海洋资源
        1.1.2 海洋经济
        1.1.3 海洋产业
    1.2 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
        1.2.1 海洋产业布局
        1.2.2 海洋产业结构
        1.2.3 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2.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开端
        2.1.1 产业革命对产业布局理论的影响
        2.1.2 产业布局理论的诞生
    2.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2.2.1 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
        2.2.2 胡佛的"转运点区位论"
    2.3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新发展
        2.3.1 单一港口空间结构
        2.3.2 港口体系空间结构
        2.3.3 港区产业布局研究
        2.3.4 海陆一体化理论
        2.3.5 海域承载力理论
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
        3.1.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影响综述
        3.1.2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
        3.1.3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二、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3.2 社会历史因素
        3.2.1 传统海洋产业的历史基础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2.2 人口和人力资源状况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2.3 政治、法律和文化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 经济因素
        3.3.1 产业属性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2 经济区位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3.3 海洋基础设施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3.4 科学技术条件因素
        3.4.1 科学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拓展了海洋产业布局的空间范围
        3.4.2 科学技术发展催生了新兴海洋产业,推动着海洋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
        3.4.3 科技改变了海洋经济的内部结构,进而影响着海洋产业布局
4 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4.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4.1.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的成绩
        4.1.2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4.1.3 现阶段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4.1.4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4.2 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4.2.1 海洋主导产业在区域海洋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4.2.2 中国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4.2.3 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
    4.3 海洋产业聚集与布局
        4.3.1 产业聚集对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4.3.2 海洋产业群落布局的形成
        4.3.3 海洋产业带的形成与布局
5 海洋三次产业布局
    5.1 海洋第一产业布局
        5.1.1 海洋渔业的基本内涵
        5.1.2 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5.1.3 海洋渔业布局的内容
    5.2 海洋第二产业布局
        5.2.1 海洋矿业布局
        5.2.2 海洋能源产业布局
        5.2.3 沿海重化工产业布局
        5.2.4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5.3 海洋第三产业布局
        5.3.1 海洋交通运输业布局
        5.3.2 海洋旅游业布局
        5.3.3 其它海洋服务业布局
6 海洋经济区划与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6.1 海洋经济区划
        6.1.1 海洋经济区划的基本内涵及主要任务
        6.1.2 海洋经济区划的类型、方法与特点
        6.1.3 中国的海洋经济区
    6.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6.2.1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历史沿革
        6.2.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的特殊性
    6.3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
        6.3.1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特征、依据和任务
        6.3.2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6.3.3 制订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
        6.3.4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6.3.5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编制的方法及步骤
7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政策
    7.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海洋区域分工
        7.1.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
        7.1.2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
        7.1.3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7.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
        7.2.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概念
        7.2.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
        7.2.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
        7.2.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区域差异分析
    7.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
        7.3.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类型
        7.3.2 中国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重点
        7.3.3 海洋产业布局的调控手段
    7.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7.4.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关系
        7.4.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7.4.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效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发挥海岛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战略推进海洋增养殖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适宜性和陆海统筹视角的海岛分类开发管理研究[D]. 郑蔚恒.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2]渔港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及布局优化研究 ——以石浦渔港为例[D]. 董梦露.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PSR模型在无居民海岛开发及评价中的应用 ——以跳尾岛为例[D]. 汲生磊.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4]南海海洋产业优化研究[D]. 詹夏瑞. 天津大学, 2017(10)
  • [5]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战略研究[J].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杨明,董观志,郁芳,张临红,郭明珠. 新经济, 2014(13)
  • [6]珠海万山群岛产业发展定位研究[D]. 陈元志.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7]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 ——基于海陆产业关联度影响因素的分析[D]. 孙加韬. 复旦大学, 2011(12)
  • [8]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 青岛大学, 2010(12)
  • [9]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 王颖. 山东大学, 2010(09)
  • [10]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 徐敬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发挥岛区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海水养殖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