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乱挖甘草

严禁乱挖甘草

一、严禁乱采滥挖甘草(论文文献综述)

索南邓登[1](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金红[2](2019)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立足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宁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为了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呈现出农业生产污染、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叠加的态势,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形势相当严峻,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宁夏农村地区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推行和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尽早建成美丽乡村。针对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第一部分从阐述概念和宁夏具体实际出发,并结合十九大报告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阐述了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从农业种植方面、规模养殖方面、工业企业方面、农村生活方面及其他生态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主要面临的生态困境。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从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三方面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四部分从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采取的保障措施,以此来推动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霍建平,那澜,陈少姝,刘会青,刘桂莲[3](2014)在《化解草原执法困境问题——以呼伦贝尔草原滥挖草药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破坏草原的各种行为屡禁不止,草原执法从未停止过,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并且存在一些问题。从滥挖草药现象着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草原执法的困境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张军辉[4](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野生药材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分布的非人工种植、圈养或养殖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本文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我国药材资源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诞生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不仅中药资源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中许多着名的地道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药材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盗猎现象严重,资源生境破坏,群众保护药材资源意识薄弱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减少和枯竭的态势,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保护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维持自身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及法律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立法、执法、守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野生药材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分类、历史沿革及重要性。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角度介绍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的调研,分析该地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章对涉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及有关国家的做法进行介绍,提出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就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全面梳理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资源保护及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在梳理国内和西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有关条约、国外有关立法和体制在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差异,为西部地区完善立法提供借鉴;专题调研,选取一个省区内某个典型地区进行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调研,分析其有益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之处:一是选题的创新,论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出发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问题。二是研究范围的创新,首次全面关注西部12省区市的野生药材资源及保护状况。本文结合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全面介绍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及保护状况。在中药资源外,本文还关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对其历史沿革、药材资源以及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关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中,提出要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全部野生药材资源和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规范;要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要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作用。在执法层面,建议实行保护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引入环境非强制行政行为。在守法层面,建议发展环境非政府组织、探索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

刘鑫渝[5](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谢霞[6](2010)在《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人类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发展的最高目标,然而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生态系统自身的协调能力不断下降,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呈现出越来越脆弱的趋势,严重阻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生态脆弱性研究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下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基本掌握脆弱生态环境区域的形成与演化机理。艾比湖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正确认识和评价其生态环境脆弱性本质,监测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并加以恢复和重建,在西部大开发的前题下,对实现艾比湖区域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艾比湖区域为典型研究区,以现代生态学、地理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运用空间信息技术,以1990、2001和2007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分析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并获取景观指数,提取研究区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信息,同时建立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艾比湖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模型,并获得全区生态环境综合脆弱度分布图,研究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及其动态变化过程。最后,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提出分区恢复与保护的对策。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利用SVM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种景观类型。通过动态度模型、景观转移矩阵、重心模型以及景观指数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艾比湖区域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整个研究时段来看,在耕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以及林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的同时,草地、水域等景观类型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的问题也依然不容忽视。耕地、林地、未利用地与草地之间的转化比较明显,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较为显着。景观的重心有整体向东迁移的趋势,这和人工绿洲扩大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指征绿洲重心的迁移方向。在转入贡献率中最占优势的是耕地,转出贡献率最占优势的是未利用地,进一步说明随着当地经济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城乡建设用地的分离度最大,说明该种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复杂,其破碎化程度也较高。根据PPU指数对景观破碎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近20年总的变化趋势是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降低,聚集度在逐渐增强,景观内优势斑块的连接性也在增强。城乡建设用地的SqP指数值增加的同时其余景观类型的SqP指数值均减少,说明绿洲主体部分的斑块复杂度在降低。选取分离度指数、PPU指数和SqP指数共3个景观格局指数,同时选用了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和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来完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景观生态学评价。以建立的景观类型生态脆弱度指数模型为基础,利用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的比重构建了区域综合生态脆弱度模型XEVI,能够从空间上反映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一般脆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艾比湖西侧的博乐市、达勒特镇、贝林哈日莫墩乡、精河县等组成的绿洲内部。无脆弱区和轻微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艾比湖湖区、整个研究区的外围以及绿洲内部的部分区域。中等脆弱区主要位于绿洲内部的未利用地和艾比湖湖区周围。严重脆弱区对整个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主要分布于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木特塔尔沙漠以及艾比湖湖区与阿拉山口之间的区域。总的来说,1990-2007年间,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其生态退化已接近或已超过现有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下能长期维持目前人类利用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且局部区域的脆弱程度在不断加强。此外,生态脆弱度类型之间的转化比较频繁,不够稳定,近年向一般脆弱和严重脆弱等级转化的比重较大,说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上随时间的推移由低脆弱度向高脆弱度演进,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恶化的过程中。针对艾比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提出了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区恢复与保护的对策。对于无脆弱区,要加强艾比湖湖区和高山冰雪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稳定湖水面积,严禁滥挖乱采高山植物。对于轻微脆弱区,要加强艾比湖湖区周围盐渍化的防治,在干涸湖滨人工飞播盐生植物草籽,同时也可减轻大风对湖底的吹蚀作用。对于一般脆弱区,要加强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土地利用要通过“以水定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生产应实行“以草定畜”。对于中等脆弱区,要对流域内遭受破坏的自然植被进行恢复,在恢复的同时加强保护,防止滥砍乱伐、随意开垦和过度放牧,营造防风林。对于严重脆弱区,要依法保护好艾比湖流域的现有荒漠植被,对已遭破坏的植被进行及时有效的恢复或重建。严格控制载畜量,确保以梭梭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正常生长和天然更新,防止沙漠进程的加快。

史万森[7](2006)在《当“禁令”面对“贫穷”的时候……——《禁令频出为何止不住发菜耙子》采写前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欧阳静[8](2006)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对于经济学来说,资源问题是个常究常新的话题,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因其本身涉及植物学、生态学、药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又有着其特殊性。关于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自然资源这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很多,而具体到药用植物资源,大多从植物学、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实现的路径选择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一些区域相关产业初具规模,被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药用植物资源本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例如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退化,资源浪费严重,药材质量未走上标准化道路等因素,阻碍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本文力求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和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共分八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第二章概括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内涵、对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它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第三章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作了系统的分析,它包括监测保护、开发利用和评价预警三个方面。第四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它在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认知的基础上,采

贾利中,哈斯巴图,白杨,杨玉梅[9](2005)在《加强草原保护 构建和谐鄂尔多斯》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鄂尔多斯市草原资源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加强草原保护的核心、重点和关键分别是:确立以“三项制度”为主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加快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吴凯锋,陈会敏,成彩辉,金美荣,杨建中[10](2004)在《我国甘草和麻黄草资源现状及保护探讨》文中提出甘草和麻黄草是重要的草原野生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和生产价值,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草原地区滥挖乱采甘草和麻黄草的现象比较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在一些地方还影响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对甘草和麻黄草等野生植物的管理,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维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甘草和麻黄草的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加强甘草和麻黄草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合理利用甘草和麻黄草等草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障措施。

二、严禁乱采滥挖甘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禁乱采滥挖甘草(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一) 生态
        (二) 生态文明
        (三) 农村生态文明
        (四) 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宁夏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 宁夏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是黄河流域的重点区域
        (三) 宁夏容易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
        (四) 宁夏是我国连片绿洲农业基地
    三、生态文明是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 农业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高
        (二) 生态恶化影响农业的永续发展
        (三)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
        (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是广大农民获得的重要福祉
        (一) 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 保护生态环境是对农民的高度负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一) 生态文明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 生态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三) 生态文明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础
        (四) 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宁夏的抓手
第二章 宁夏农村地区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农业种植方面
        (一) 过量使用化肥
        (二) 农药喷撒超标
        (三) 农用地膜残留
        (四) 地下水超采
    二、规模养殖方面
        (一) 畜禽粪便排放
        (二) 抗生药品滥用
        (三) 死尸处理不当
    三、工业企业方面
        (一) 乡镇企业污染
        (二) 城市垃圾下乡
        (三) 夕阳产业外溢
        (四) 农产品重金属超标
    四、农村生活方面
        (一) 生活废水
        (二) 餐饮厨余
        (三) 秸秆焚烧
        (四) 机动车尾气
        (五) 快递包装
    五、其他生态问题
        (一) 水土流失
        (二) 植被减少
        (三) 乱采滥挖
        (四) 水资源短缺
        (五) 动植物灭绝
第三章 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一)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
        (三) 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
        (四) 实施种植业节水工程
        (五) 开展农村新能源行动
    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一) 完善休养休耕制度
        (二) 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
        (三) 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
        (四) 实施生物多样化工程
        (五) 遏制耕地和草原退化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
        (一) 开发森林草原旅游
        (二) 积极发展观光农业
        (三) 培育健康养生基地
        (四) 开展民宿养老项目
        (五) 发展乡村其他产业
第四章 完善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
        (一) 养成正确对待自然的理念
        (二) 培育生态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 树立“生态中心论”观念
        (四) 改变唯GDP主义的片面思维
        (五) 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一) 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
        (二) 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制度
        (三) 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化补偿制度
        (五) 完善重点水域禁捕补偿机制
    三、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 建立服务生态环保的科技机构
        (二) 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三)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
    四、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
        (一) 污水净化设施
        (二) 垃圾处理设施
        (三) 集中供暖设施
        (四) 粪便利用设施
        (五) 废弃物转化设施
    五、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
        (一) 消除政府机构“九龙治水”现象
        (二)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四) 支持个人进行生态公益诉讼
        (五) 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
        (六)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3)化解草原执法困境问题——以呼伦贝尔草原滥挖草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滥挖草药的破坏性及草原执法困境
    (一) 滥挖草药对草原的破坏
    (二) 滥挖草药背后的利益链
    (三) 政府的应对措施
    (三) 草原守护者的执法困境
        1. 草原的管理地位不高
        2. 法律制度与现实存在脱节
        3. 人员配备与执法措施两不力
        4. 执法人员人身安全无保障
三、破解草原执法困境之举
    (一) 提升草原管理地位, 转换资源管理模式
    (二) 完善草原相关立法, 杜绝非法采挖
    (三) 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4)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野生药材资源概述
        1.1.1 野生药材资源的界定
        1.1.2 野生药材资源的特点
        1.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
        1.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1.1.5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2.1 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药材资源状况概述
        1.2.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
        1.2.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状况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2.1.1 国家层面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1.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现状
        2.1.3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2.1.4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2.2.1 执法依据欠完善
        2.2.2 执法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
        2.2.3 环保部门执法能力不足
        2.2.4 执法体制外制约因素较多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守法现状
        2.3.1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现状
        2.3.2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现状
        3.1.1 文山州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3.1.2 文山州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
    第二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措施
        3.2.1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3.2.2 促进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与执法
        3.2.3 探索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3.2.4 多方筹措自然保护区管护资金
        3.2.5 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产业科研攻关
        3.2.6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第三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缺失
        3.3.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职责交叉
        3.3.3 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困难较多
    第四节 文山州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开展情况
第四章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借鉴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有关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规定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4.1.2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4.1.4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4.1.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二节 部分国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措施
        4.2.1 美国
        4.2.2 欧盟
        4.2.3 澳大利亚
        4.2.4 印度
    第三节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4.3.1 详细阐述立法指导思想
        4.3.2 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4.3.3 及时更新法律规定
        4.3.4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5.1.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相关立法
        5.1.2 提高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质量
        5.1.3 突出自治立法特色
        5.1.4 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5.1.5 定期进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清理
    第二节 强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效果
        5.2.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的执法依据
        5.2.2 理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5.2.3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5.2.4 协调野生药材资源执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公众守法及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参与
        5.3.1 加强宣传教育
        5.3.2 完善规章制度
        5.3.3 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5.3.4 探索环境公益诉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个案简介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2.2 相关理论资源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土地制度
        2.3.2 土地制度变迁
        2.3.3 牧区社会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2.5 论文结构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6)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
    1.2.1 脆弱生态环境的内涵及特征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2.3 生态脆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2.1 艾比湖流域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生物资源
2.2 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2.3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
    2.3.1 艾比湖面积的萎缩
    2.3.2 流域内盐渍化和风蚀危害加剧
    2.3.3 湖周植被破坏并发生逆向演替
2.4 数据源与预处理
    2.4.1 TM/ETM+数据的特点
    2.4.2 数据源
    2.4.3 研究范围的界定
    2.4.4 遥感影像预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比湖区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3.1 景观类型分类系统
    3.1.1 遥感图像分类的概念及分类技术
    3.1.2 景观类型的遥感分类系统的确定
3.2 基于SVM的景观信息提取
    3.2.1 SVM基本原理
    3.2.2 SVM模型选择与遥感图像的分类
    3.2.3 分类精度检验
3.3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3.3.1 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
    3.3.2 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
    3.3.3 重心模型
    3.3.4 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
    3.3.5 景观指标的选取及其生态学意义
3.4 艾比湖区域景观格局演变
    3.4.1 各景观类型动态变化总体特征分析
    3.4.2 各景观类型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3.4.3 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分析
    3.4.4 基于景观的景观指数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脆弱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4.1.1 稳定性原则
    4.1.2 主导性原则
    4.1.3 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4.2 定量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
4.3 选取的评价因子
    4.3.1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
    4.3.2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
4.4 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建立
    4.4.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4.3 空间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5.1 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
    5.1.1 分离度指数
    5.1.2 PPU指数
    5.1.3 SqP指数
5.2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空间分布
    5.2.1 土壤侵蚀因子提取
    5.2.2 土壤侵蚀分级
    5.2.3 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计算
5.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空间分布
    5.3.1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5.3.2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计算
5.4 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计算
5.5 区域综合生态脆弱度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1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保护的原则
    6.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6.1.2 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6.1.3 注重人的能动性原则
6.2 生态脆弱区恢复与保护的对策
    6.2.1 无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2.2 轻微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2.3 一般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2.4 中等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2.5 严重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研究区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特征
    7.1.2 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7.1.3 开展生态脆弱性评价
    7.1.4 提出生态脆弱区恢复与保护对策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生态脆弱性模型评价因子的完善
    7.2.2 土壤侵蚀研究的全面化
    7.2.3 继续开展生态脆弱性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当“禁令”面对“贫穷”的时候……——《禁令频出为何止不住发菜耙子》采写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道不尽的沙尘暴
搂发菜和沙尘暴的关系
疯狂的搂耙成为草原之痛
当“禁令”遇到“贫穷”的时候

(8)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节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理论依据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理论依据
        3.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3.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3. 基本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内涵和本质
        1.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内涵
        2.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本质
        3.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学观点
        4. 实现中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第二章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基本情况
    第一节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内涵
        1. 资源、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及植物资源的概念辨析
        2. 药用植物资源内涵、分类及历史渊源
        3. 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4.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形成大农业领域的朝阳产业
    第二节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总体情况分析
        1.1982 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
        2.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总体情况介绍
        3. 定期普查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具体比较分析
        1. 中国西部药用植物资源状况
        2. 中国部分民族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第三章 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国外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
        1. 亚洲的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情况
        2. 欧洲国家的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情况
        3. 美洲的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情况
        4. 非洲药用植物使用情况
    第二节中国现阶段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进程
        1. 调整阶段
        2.启动阶段
        3. 复苏阶段
        4. 大发展阶段
    第三节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
        1.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4.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系统分析
        1. 建立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监测体系
        2. 建立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体系
        3. 建立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预警体系
        4. 建立和完善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基本数据库系统
第四章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 对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 构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
        1.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价值观
        2.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生存与发展阈值
        3. 构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构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数据来源说明
        2.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计算
        3.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各项指标的量化
        4.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值的确定
        5. 对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非持续因素分析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
        1. 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法律观念薄弱
        3. 药用植物资源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4. 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锐减
    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退化
        1. 不合理开发导致大面积生态危机
        2. 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3. 盲目引种、乱挖乱采,造成环境恶化
        4. 开发水平较低,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浪费严重
        1.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广度和范围不够充分
        2.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深度浅,水平低
        3.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较为单一
        4. 药用植物资源多以原药材或粗加工产品出售或出口
    第四节 药用植物资源质量非标准化
        1. 无统一的药用植物资源质量标准
        2. 农药残留污染现象严重
        3. 技术水平低
        4. 质量管理不严
    第五节 药用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薄弱
        1. 缺乏创新意识整体创新能力差
        2. 品牌宣传保护意识不强
        3. 基础研究薄弱
    第六节 法律法规不健全经济体系不完善
        1.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早,保护晚
        2. 药用植物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不明确
        3. 药用植物市场信息与政策导向存在矛盾
    第七节 人口增长过快与专业人才匮乏
        1. 人类的保健需求相应增加
        2. 人口增长过快
        3. 专业人员的匮乏
第六章 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第一节 生态化—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化种植
        2. 建立生态药业发展模式
        3. 倡导生态工程,实现和谐发展
    第二节 产业化—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途径
        1. 产业的概念及中药产业的范畴
        2. 实施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的路径选择
        3. 资源产业化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 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5. 药用植物资源及相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科技创新—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腾飞之路
        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化基础研究
        2. 应用现代各种新技术,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4.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构筑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创新体系
    第四节 循环经济—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 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四个“转变”
        2. 建立药用植物资源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3. 制定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
    第五节 绿色经济—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1. 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的内涵
        2. 绿色经济是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六节 制度创新—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 建立专门机构,全方位推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2. 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上给予支持
        3. 建立健全经济法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药用植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七节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利用劳动密集型优势开展规模化种植
        2. 标准化是市场和受众对我们的要求
        3. 品牌化是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八节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1. 优化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根据生态环境差异配置药用植物资源
    第九节 人才竞争——实现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因素
        1. 未来的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2. 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以人才优势促发展
        3.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全面人才
        4. 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档次
第七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增长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1. 药用植物资源市场的需求特点
        2.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各层次需求
        3. 从人口结构来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
        4. 文化差异决定了华人聚居区是药用植物资源最大的消费市场
        5. 国际药用植物资源市场的需求
        6. 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药用植物资源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优势
        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劣势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保健品市场看好
        2. 特殊人群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健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
        3. 药品更新速度快,药物植物资源需求份额明显增加
        4.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变化
        5.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国际化
        6. 走向大品种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之路
第八章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新疆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与保护
        1. 新疆生态环境存在着脆弱性与多样性
        2. 新疆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新疆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的形成条件
        2. 新疆药材蕴藏量十分丰富,且药用价值较高
        3. 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是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 维药是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奇葩
    第三节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
        1.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理性思考
    第四节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建立和完善药用植物资源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
        2. 加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发展人工栽培建设植物资源生产基地
        3.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建立开放型的资源开发体系
        4. 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和产业化道路建立科技推进型优势资源转换系
        5. 建立利益机制,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清单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四、严禁乱采滥挖甘草(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2]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 张金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化解草原执法困境问题——以呼伦贝尔草原滥挖草药为例[J]. 霍建平,那澜,陈少姝,刘会青,刘桂莲.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4(05)
  • [4]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5]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6]艾比湖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遥感研究[D]. 谢霞. 新疆大学, 2010(11)
  • [7]当“禁令”面对“贫穷”的时候……——《禁令频出为何止不住发菜耙子》采写前后[J]. 史万森. 新闻三昧, 2006(10)
  • [8]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D]. 欧阳静. 新疆大学, 2006(12)
  • [9]加强草原保护 构建和谐鄂尔多斯[J]. 贾利中,哈斯巴图,白杨,杨玉梅. 内蒙古草业, 2005(03)
  • [10]我国甘草和麻黄草资源现状及保护探讨[A]. 吴凯锋,陈会敏,成彩辉,金美荣,杨建中.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严禁乱挖甘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