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制低当量核武器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

美国研制低当量核武器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

一、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开启“潘多拉之盒”的钥匙(论文文献综述)

谢晨雨[1](2021)在《贝克科技风险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何奇松[2](2021)在《特朗普政府核政策评析》文中研究说明特朗普政府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军事竞争的角度看待国际政治,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构成了美国国家安全与核安全面临的"头号威胁"。特朗普政府对冷战后的美国核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承担国际防扩散义务,并对特定国家实施"定制核威慑"。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核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依靠核武器确保美国霸权、通过核武器向盟国提供延伸安全保障,以及选择性地实施防扩散的做法,在极大地导致核军备竞赛、刺激核扩散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这是对国际战略稳定的破坏和挑衅。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斗争,以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风险。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核态势依然十分严峻。

江天骄[3](2021)在《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文中认为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础的国际防扩散制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对于全球防扩散与核裁军进程出现的倒退,美国负有特殊的责任。这突出表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上。首先,经典核威慑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美国矛盾的核战略和防扩散政策。以实战威慑和延伸威慑构成的绝对自由核战略才是长期指导美国核政策实践的根本。其次,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的冷战史进行再挖掘可以得知,一般认为的美国核战略在主张核武器用于实战的保守派和主张核武器仅用于威慑的自由派之间摇摆,实际上夸大了自由派对美国核战略的影响。美国在大多数总统任期内将绝对自由核战略作为拱卫其构建战后国际秩序和获得对苏联战略优势的关键。最后,核武器与非核武器的互动是当前核时代的一个显着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核威慑和战略稳定正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然而,美国依旧以核常融合、攻防兼备构筑绝对优势,并以新兴技术、跨域威慑确保全面制胜。其结果持续引发由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互动、谋求技术先发优势以及追求绝对自由所导致的"三元悖论",从而对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防扩散制度产生进一步冲击。

赵万鑫[4](2020)在《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文中研究表明1945年8月,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核轰炸。原子弹的恐怖威力极大地触动了斯大林,促使他深刻认识到核武器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意义。为应对美国核威慑,维护和加强国家安全、巩固和扩大胜利果实,斯大林于1945年8月20日签署了国防委员会第9887сс/оп号决议,拉开了全面实施苏联核计划的序幕。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苏联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为手段,采取军事化的全民总动员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物质和精神资源,仅用了4年时间即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军事政治实力,阶段性地实现了核计划目标,对人类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核计划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有力工具,也是促使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核计划实施过程中,以哈里顿为代表的苏联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哈里顿从1946年出任第11设计院总设计师,直到后来的全俄实验物理学研究所,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到后来苏联几代热核武器的研发、量产,为苏联核事业奉献了半个世纪。从核物理学理论研究到核武器实验研制,他几乎全程参与核计划,完整经历了苏联核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发展壮大,乃至与美国展开核军备竞赛的历史见证者,被誉为“热核武器时代的缔造者之一”。

王豪杰[5](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概念,并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改革、和谐社会相统一,实施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新时代下开展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方式方法。以创新生态技术、协调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计划、开放生态格局和共享建设经验为指导,深入全国展开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十九大首次将“美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一,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方程式,确立了 21世纪的百年生态蓝图。中共产党人对于生态现代化的创新与探索,表明了生态现代化逐渐由理论争鸣的象牙塔迈向治国理念和付诸行动的轨道。展望生态现代化强国,需要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好的生活的强烈需求;如何在不放弃工业文明的前提下实现生态良好的永续发展;如何正确借鉴国外生态现代化战略的有益经验,率先完成生态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掌握国际话语权等现实难题,都在等待着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发声。面对国内国外的历史背景,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形成和完善过程。对于今年全面小康的建成以及2050年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指导下,以“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主题。采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模型比较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梳理、诠释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生态现代化战略选择。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归纳了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关于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争取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二部分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至今所采取的生态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据;对比国内外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部署。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四个方面。第四部分则对十八大以来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建议。主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增强生态意识、完善生态制度、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生态科技研发、健全生态法治、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七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王帅[6](2019)在《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是美苏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双方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加紧扩充军备,尤其在核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竞相研究和开发核武器。由于双方极为重视核武器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双方积累了足以毁灭地球数次的大量核武器,这种局面引起了有识之士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忧虑,因而世界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苏开始了核禁试谈判。核禁试谈判从1958年开始以来双方进行了无数次会谈,但关于核查等问题由于缺乏信任一直没有达成令人满意的协议。肯尼迪上台后一方面致力于加强美国核力量另一方面努力促成与苏联在核禁试方面达成协议,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谈判,最终于1963年7月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美苏在激烈的冷战对抗中能够达成核禁试条约实属不易,这对于核问题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到解决当代核问题的良方,使核能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灾难。20世纪60年代是美苏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时代,他们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签署了部分核禁试条约。本文通过梳理肯尼迪当政时期美苏之间核禁试谈判的过程,探索影响美苏核禁试谈判达成协议的主要原因。从中领悟到以对话代替对抗、以互信代替猜疑在处理国家关系中的重要性。虽然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没有实现全面禁止核试验,成果不算很大,但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年代里,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并对后来的核试验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中国力量的迅速崛起,引起美国的恐慌,进而把中国确定为竞争对手,便提出了重返亚太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特别是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很显然,美国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朝鲜,而是要借机形成对中国的威慑。面对美国重返亚太,搅局南海,与日本、韩国进行频繁军演,在韩国部署萨德,特朗普频频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等等,美国对中国遏制的企图昭然若揭。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这种战略包围,美国下一步是否会像原来对待苏联那样发动对中国的新冷战?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新遏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特别是核问题,美国2002年1月13日布什总统撕毁了美苏于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竭力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特朗普以俄罗斯不遵守《中导条约》为借口宣布退出《中导条约》,这些是否会助推新一轮核军备竞赛?这就需要大国冷静地、理智地来对待当今的核试验、核扩散等问题。

郜军[7](2018)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民族进步之灵魂,是时代发展之主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为指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全面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深刻汲取马克思主义精髓,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目标、新理念和新动力,也为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新思路和新要求。本文将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按实践问题——理论探知——理论研究——当代价值的逻辑体系,共分七个章节。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界定了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科技观科技论与科技思想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指出,科技是重要生产力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论断,科技是推动社会前进之革命力量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核心要义,科学技术具有二重价值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特质,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二章从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演进过程、发展轨迹和标志性着作论述。第三章从自然观与科技观的辩证统一,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辩证统一,人类史、自然史与科技史的辩证统一,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哲学根基与内涵特征。第四章从科技实践论、科技价值论、科技异化论、技术风险论四个方面,全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有机构成。第五章系统考量了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关联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从科学技术与其他领域、主体、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着眼入手,更加深刻地理解认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本质。第六章全面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中国化,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继承、实践与发展,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与重大意义。第七章从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新趋势的时代命题、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新任务的发展命题和推进科技治理能力体系新提升的社会命题三个角度,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认识价值、发展价值、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出了树立绿色人本科技价值观、加强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推进创新创业要素双向融合、注重自主创新和发挥科技现实生产力作用等五大新理念。构建了发展人才、做强企业、搭建平台、提升载体、优化生态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五维结构,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策略路径。

贾珍珍[8](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认为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杨福学[9](2014)在《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政府采取了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应对之策。一方面实施“走出去”的能源战略,开展海外能源投资与合作;另一方面开放能源行业,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深海能源。这些努力都卓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严重的风险。海外能源投资的成功引起东道国的不安和嫉妒,招致其种种盘剥,也引来当地民族主义者的仇视和破坏,投资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棘手难题;国内吸引外资和技术以及国际能源合作中,缺少相关法规,使得国家能源主权裸露在国际石油巨头面前,保护能源主权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非排除措施”(NPM)条款对解决以上课题具有重要价值。它具有明显的东道国价值取向,其拟定的初衷在于维护东道国主权利益,将东道国合理规制成本转嫁给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和外国投资者利益之间求得再平衡。随着NPM条款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其防范东道国滥用规制权,限制东道国在投资条约外寻找抗辩籍口,规制仲裁庭在NPM条款解释、审查中的自由裁量权的功能逐渐彰显出来,这就对国际能源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有力的保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国际能源投资领域都具有双重身份。充分发挥NPM条款保障能源主权和保护投资安全两方面的功能,并求得这两种功能的协调是这些国家关注的焦点。平衡点就在于公平、合理和正当。NPM条款维护东道国的能源主权,符合价值位阶理念;若东道国滥用NPM条款,以能源主权为幌子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NPM条款的防范和限制。中国依靠NPM条款保护自身正当的能源主权,同时运用条款反对东道国滥用能源规制权,保护本国能源投资者的合法权益。NPM条款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其解释要遵守《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构建的解释框架,条约的解释依据首先来自条约本身,其次是条约筹备、谈判和拟定的相关资料,还有缔约方的惯常做法,最后才是国际惯例。对NPM条款的适用审查要区分条款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审查标准。对于NPM条款适用的法律后果学界颇有争议,笔者支持免除条约实体义务的观点。东道国依NPM条款成功抗辩后便不承担赔偿责任,投资者也不能寻求其它救济途径;若东道国援引NPM条款抗辩失败,又以主权豁免原则对抗ICSID裁定的执行,则投资者可申请其投资母国启动外交保护或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深受德式BIT的影响,并强调吸引外资,中国签署的130多个BITs中仅有8个含有NPM条款,而且不具连贯性。在NPM条款缺位的情形下,中国的能源主权就沦为一种裸露的权力。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者遭受东道国的主权侵害时,只能依赖于投资条约中的稳定条款和损害赔偿条款主张赔偿。由于二者固有的缺陷,投资者的合理诉求很难得到回应。作为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资和第三大对外投资体,为维护中国能源主权,保护海外能源投资安全,中国修改完善NPM条款势在必行。依据中国能源投资的现实,中国的NPM条款应坚持单一范本原则,采用“以总为主,总分结合”的格局,不明确条款的自我判断属性,内容要充实、细化。在实践中采取限缩解释的立场。

高萍[10](2010)在《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文中指出战争伦理包括军事伦理、军人伦理和军备伦理三个方面,其中军备伦理作为连接军事技术与哲学的一个维度,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自核武器出现以来,有关核武器的伦理道德争论从未停止,从最初的核武器是否能被使用,演变到核武器是否应该扩散,逐渐形成了军备伦理的一个专门领域——核伦理。随着奥巴马“无核世界”构想的提出,核扩散、核裁军问题再次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从伦理的视角,结合核扩散的历史演变,运用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错综复杂的核扩散现象进行考量与评价。作者认为核不扩散目前面临的现实阻碍,既有来自对核武器作用的迷思,也有来自美国核政策的现实推力。除此之外,核不扩散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道义性难题,包括横向扩散与纵向扩散间的矛盾,个人正义、国家正义与人类正义间的矛盾以及核武器技术扩散与核和平技术扩散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和立场,使核伦理的基本原则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在核大国的主导和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下,朝向无核世界这一共同目标不懈奋斗。

二、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开启“潘多拉之盒”的钥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开启“潘多拉之盒”的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2)特朗普政府核政策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美国核政策研究梳理
二 特朗普政府对核威胁的评估
三 特朗普政府的核战略、核政策及其实施
    第一,提高核生产能力,开发新的核武器系统。
    第二,不再承担国际防核扩散义务。
    第三,拒不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并退出相关国际防扩散条约或协议。
    第四,试图将太空武器化,并退出《中导条约》。
    第五,尝试与朝鲜进行谈判,解决朝核问题。
四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和核政策的变与不变
五 特朗普政府调整核战略与核政策可能引发的后果
    第一,引发核军备竞赛,动摇国际秩序和破坏国际稳定。
    第二,刺激核扩散。
    第三,降低核战争门槛,引发核战争。
    第四,特朗普政府的背信弃义,或增加中东的核战争风险。
六 国际社会的反应
七 世界核态势的未来走向
结 语

(3)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美国核战略的悖论:追求绝对自由的核战略
    (一)“纯威慑”理论及其推论
    (二)“纯威慑”理论与美国核战略的悖论
    (三)追求绝对自由的美国核战略
三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一以贯之的实战威慑
    (一)原子弹问世之初美国的实战威慑倾向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的实战威慑
    (三)“灵活反应战略”中的实战威慑
四新时期的挑战:新技术革命对全球战略稳定的冲击
    (一)以核常融合、攻防兼备构筑绝对优势
    (二)以新兴技术、跨域威慑确保全面制胜
    (三)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三元悖论
五结论

(4)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哈里顿与战前苏联核物理学的发展
    2.1 战前苏联核物理学研究状况及主要成就
    2.2 哈里顿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第3章 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全面启动
    3.1 战时核研究的中断与重启
        3.1.1 学界先声与核研究的中断
        3.1.2 铀研究的恢复
    3.2 核计划的出台
        3.2.1 核计划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
        3.2.2 德国核力量的引入
第4章 哈里顿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
    4.1 核裂变材料的制备
    4.2 第11 设计院与原子弹的构型设计
        4.2.1 第11 设计院的建立
        4.2.2 哈里顿与核计划管理体制
        4.2.3 原子弹的构型设计
    4.3 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第5章 哈里顿与苏联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5.1 国外核情报与热核武器的理论探索
    5.2 “РДС-6c”研制工作的启动
        5.2.1 “千层饼”和“水管”:两种构型的考量
        5.2.2 “РДС-6с”的构型和测试
    5.3 第一颗氢弹的试爆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概念溯源
        1. 生态现代化
        2.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依据
    (一) 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维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3. 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历史积淀
    (二) 历史依据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滞后型”生态发展战略
        2. 改革开放初期:“兼顾型”生态发展战略
        3. 进入新世纪以来:“前瞻型”生态发展战略
        4. 进入新时代之后:“一体型”生态发展战略
    (三) 现实依据
        1. 西方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生态警示
        2. 资本主义带来的生态悖论
        3. 国内生态挑战的日益凸显
        4. 国内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的日渐成熟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一)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
        1. 近期战略目标
        2. 中期战略目标
        3. 长远战略目标
    (二)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原则
    (三)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
        1. 推进绿色发展布局
        2. 提升防治污染布局
        3. 深化生态修复布局
        4. 强化生态治理体系布局
    (四) 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重点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对策
    (一) 加强党对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领导
    (二)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共治
        1. 理念层面:树立科学政绩观、生态共同体和国际合作观
        2. 实践层面:建立多元共治模式
    (三) 完善生态现代化的制度体系
    (四) 构建生态保护和修复体系
    (五) 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六)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七)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现代化战略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传承与复兴: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二) 转变和助力: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三) 超越与引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6)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2.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肯尼迪政府之前的美国核政策
    第一节 核武器的问世与杜鲁门政府的核政策
    第二节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的核政策
    小结
第二章 英美苏核禁试谈判的推动该因素
    第一节 和平运动推动美苏进行核禁试谈判
    第二节 美国为核禁试谈判所做的准备
    小结
第三章 1961 年美苏英三方核禁试谈判
    第一节 1961 年美苏英核禁试谈判
    第二节 1961 年核禁试谈判的挫折
    小结
第四章 《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谈判及签署
    第一节 核禁试谈判的转折
    第二节 美苏英三方高级代表莫斯科会谈
    第三节 《部分核禁试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史料
        1、美国官方网站
        2、学术机构网站
        3、数据库
        4、中国学术机构网站
        5、未刊史料
        6、公开刊行史料
    二、英文着作
    三、英文论文
    四、外文译着
    五、中文着作
    六、中文期刊文章及论文
致谢

(7)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本质是生产力
        一、科技与劳动者
        二、科技与劳动工具
        三、科技与劳动对象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一、科技引发生产力革命
        二、科技变革生产关系
        三、科技变革上层建筑
        四、科技是社会文明形态的标识
    第三节 科学技术具有二重价值
    第四节 科技进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初创期——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工业的本质体现为技术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诞生
    第二节 发展期——从《哲学的贫困》到《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一、《哲学的贫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与人的异化
        二、《共产党宣言》——科技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第三节 成熟期——从《资本论》到《自然辩证法》
        一、《资本论》——科学技术的资本逻辑与表达
        二、《反杜林论》——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与唯物自然观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哲学根基与内涵特征
    第一节 自然观与科技观的辩证统一
        一、自然观与科技观主客体统一
        二、自然观与科技观科学基础统一
        三、自然观与科技观哲学源头统一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
        一、唯物主义科技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三、科学与哲学、技术与思想的交汇融合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技实践论
        一、科学技术独立参与实践
        二、科学技术深度融入实践
    第二节 科技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中的科技价值
        二、形而上的科技价值观
    第三节 科技异化论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的根源
        二、科技异化的内在逻辑
        三、现代社会的科技异化
    第四节 技术风险论
        一、唯物史观中的技术风险思想
        二、技术风险的现实破坏性
        三、技术风险与社会制度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中的关联要素
    第一节 科技与经济
        一、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科技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科技与政治
        一、科技进步需要政治保障
        二、科技是引发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进步的人文基础与文化前提
        二、新科技衍生新文化
        三、科技文明与创新文化
    第四节 科技与社会
        一、科技进步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前进
    第五节 科技与生态
        一、生态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矛盾
        二、生态危机本质——资本的生产力对自然力的滥用与破坏
        三、科技创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四、绿色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中国化
    第一节 毛泽东科技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科技思想
    第三节 江泽民科技思想
    第四节 胡锦涛科技思想
    第五节 习近平科技思想
        一、历史与时代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三、重大意义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把握世界科技创新趋势特点的认识价值
        一、科技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文明的标识
        二、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在解构与重构
        三、科技与诸关联要素进一步融合
        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
    第二节 凝集现代化智慧力量的发展价值
        一、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科技强国
        二、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化
        三、创新驱动发展
        四、科技进步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引领创新理念转变的思想价值
        一、科技价值观由单一经济价值观向绿色人本价值观转变
        二、创新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变
        三、创新链由科技经济分离向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双向融合转变
        四、创新路径由“拿来主义”向自主创新转变
        五、创新绩效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第四节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价值
        一、发展人才
        二、做强企业
        三、搭建平台
        四、提升载体
        五、优化生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8)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9)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概论
    第一节 国际能源投资规制与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能源投资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
        二、能源投资争端仲裁的特殊性
        三、调整国际能源投资的主要依据
        四、本文条约研究文本的选择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概述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基本概念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产生和发展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基本内容
        四、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功能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理论依据
        一、危急情形与自保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ry)
        三、国家经济主权理论
        四、利益平衡理论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与例外条款的比较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与同一投资条约内部例外条款的关系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与条约外例外条款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一节 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主要内容
        一、BIT与能源投资的“相关性”
        二、美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三、美国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四、加拿大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五、哥伦比亚BIT范本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二节 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争议
        一、能源投资争端中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必要性的争议
        二、有关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法律后果的争议
        三、有关非排除措施条款属性的争议
    第三节 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与相关条款的比较
        一、岔路口条款
        二、保护伞条款
        三、利益拒绝条款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与间接征收条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边或区域投资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一节 国际投资条约(狭义)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与能源投资相关的重要国际投资条约
        二、《能源宪章条约》(EC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三、能源投资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的独特性
    第二节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与能源投资相关的区域协定概述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三、《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三节 区域投资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一、《中国-东盟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二、《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
    第四节 BIT及其它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冲突
        一、国际法中条约冲突的一般理论
        二、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一般例外条款与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
        三、《中日韩投资保护协定》与成员国间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在投资争端仲裁中的适用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解释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的现状及其影响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解释方法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关键语词的解释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审查
        一、非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审查中评估边界理论的适用
        二、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善意审查原则
        三、隐性自我判断性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审查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的案例分析
        一、涉案案件中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审查的异同
        二、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演变历程的审视
        三、仲裁庭对非排除措施条款解释和适用审查的评价
    第四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适用的法律后果
        一、观点一: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不能排除东道国赔偿责任
        二、观点二:非排除措施条款的适用免除东道国赔偿责任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抗辩后能源投资者的救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能源投资的双重功能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概述
        一、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内涵
        二、非排除措施条款发挥双重功能的背景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双刃剑效应与双重功能的协调
    第二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能源主权的保障功能
        一、中国面临的能源危机
        二、中国境内外国能源投资状况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在中国境内能源投资争端中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间接保护
        一、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应对能源投资争端的一般途径
        三、非排除措施条款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中国能源投资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协调
        一、中国在国际能源投资领域的双重身份
        二、中国能源投资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双重功能的协调
    第五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缺位对能源投资争端解决的影响
        一、稳定条款保障能源投资安全的缺憾
        二、损害赔偿条款保障能源投资安全的缺陷
        三、解释对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替代所引发的质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完善
    第一节 非排除措施条款发展的趋势
        一、美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发展的趋势
        二、德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情形
        三、美式BIT与德式BIT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比较
        四、多边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梳理与分析
        一、中国BIT的发展
        二、中国BIT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梳理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完善和提高
        一、中美BIT谈判及对中国投资条约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影响
        二、中国完善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对策建议
        三、中国投资条约范本中非排除措施条款的建议稿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10)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创新点
    1.4 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现状
        1.5.1 关于核伦理
        1.5.2 关于核扩散和核不扩散机制
第二章 核不扩散已成为人类共识
    2.1 核武器扩散的历史演变
        2.1.1 有核国家的核扩散
        2.1.1.1 初始阶段:有核国家的横向扩散(1945-1967 年)
        2.1.1.2 发展现状:有核国家的纵向扩散(1967 年至今)
        2.1.2 无核国家的核扩散
        2.1.2.1 成功型扩散
        2.1.2.2 不成功型扩散
        2.1.2.3 模糊型扩散
        2.1.2.4 主动放弃型扩散
    2.2 核扩散:当今最大的安全隐患
        2.2.1 核扩散增加国际冲突的危险
        2.2.2 核扩散增大核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2.3 核不扩散的道德共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3.1 条约的内容和作用
        2.3.2 条约体现了人类的共同愿望
第三章 核不扩散现实障碍的伦理分析
    3.1 现实动力:对核武器作用的迷思
        3.1.1 把核武器作为谋求安全和权利的手段
        3.1.2 把核武器视为国家地位的象征
        3.1.3 道义忧思
    3.2 现实推力:美国核政策为核不扩散设置多重障碍
        3.2.1 不断升级的纵向核扩散行为造成客观的不平等
        3.2.2 核双重标准加剧了不公平
        3.2.3 先发制人的核战略引发新的不平等
第四章 核扩散内在的道义性难题与出路
    4.1 公平问题:横向核扩散与纵向核扩散
        4.1.1 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的划分问题
        4.1.2 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失衡
    4.2 正义问题:个人正义、国家正义与人类正义
        4.2.1 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科学家的责任
        4.2.2 国家正义与人类正义——政治家的良心
    4.3 善恶问题:核武器技术扩散与核和平技术扩散
        4.3.1 核能的民用与军用技术的重叠
        4.3.2 核能的开发利用存在安全风险
第五章 核武器扩散的道德标准问题——以中国为例
    5.1 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道义基础
    5.2 采取防御型核战略是过程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
    5.3 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是终极道德标准的最终诉求
第六章 结语:核不扩散与无核世界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美国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开启“潘多拉之盒”的钥匙(论文参考文献)

  • [1]贝克科技风险治理思想研究[D]. 谢晨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特朗普政府核政策评析[J]. 何奇松. 美国研究, 2021(02)
  • [3]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J]. 江天骄. 国际安全研究, 2021(02)
  • [4]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D]. 赵万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豪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核禁试谈判研究[D]. 王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郜军. 苏州大学, 2018(12)
  • [8]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D]. 杨福学. 南京大学, 2014(03)
  • [10]核武器扩散的伦理考量[D]. 高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美国研制低当量核武器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