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静力触探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叶磊[1](2021)在《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静力触探试验(CPT)因其经济快速、测试连续,兼具勘探和测试的双重功用等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贯入机理尚不明确,且不同区域土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性质千差万别,静力触探的工程应用以建立特定区域土层的相关经验公式等为主。静力触探在安徽省江淮波状平原、沿江丘陵平原和淮北平原等平原区均有广泛的应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应用经验,但一直没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整理分析和研究。鉴于此,论文根据各平原区不同的地质、地层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静力触探的确定安徽省三大平原主要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和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广泛搜集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天然地基载荷试验资料,对三大平原区地质、地层条件进行分析,对各平原区主要土层的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数据以及应用规范表格法、地方经验法和载荷试验法等多种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计算;分析了静力触探测试数据与不同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的相关性,并逐一拟合,建立了相应的统计回归方程;经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地区经验,最终建立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主要土层的基于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2)论文还广泛收集了三大平原区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资料,对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和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文简称“桩基规范”)中的静力触探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正,使之更适于安徽省地层条件,验证结果表明论文建立的公式明显优于“桩基规范”公式。(3)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可用于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问题。论文考虑地层条件、桩身尺寸以及输入层信息处理方式等多种因素,建立了5种基于静力触探的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验证对比,5种模型预测效果均明显优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经验公式,其中明确划分桩侧土层类别并设置了土层极限侧阻力最高限值的模型三的效果最优,可应用于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经验证证明安全可靠,便于应用,可有效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促进静力触探在安徽省的进一步规范性应用。
吴伟[2](2014)在《双桥静力触探法在估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断的应用,准确计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结合蚌埠沿淮地区某工程实例,利用双桥静力触探资料估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并把其估算结果和传统的经验参数法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得出结论,以资借鉴。
刘芙蓉[3](2012)在《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是近几年国内出现的新桩型,本文主要研究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承载力问题。通过介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了解生产和使用过中单桩承载力保证的几个重要环节。对单桩进行了抗弯实验以了解该桩型的抗弯性能。其抗弯能力同截面的普通空心方桩结果相近,但净截面却小很多,更经济,比同直径的管桩相比大。通过截面抗压试验比较,指出空心方桩可以选择类似管桩的开孔尺寸。根据材料的截面特性,建议按照简化的工形截面进行结构承载力的计算,并对建筑桩基规范中未提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推导,对现行规范中的结构承载力公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对利用静载试验所获得的荷载沉降曲线数据推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几种常见分析处理方法的比较,指出各种外推方法都有其地质条件和地区应用的局限性,不能笼统选用。对桩端开口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常用的几个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土塞效应的砂土和粘土层中的桩端开口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理论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了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各种因素。分析表明对等桩长等截面积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圆管桩,其受力和变形方面很类似。土的闭塞程度越大,桩端承载力的分担比越大,且随着荷载的增大,部分闭塞和完全闭塞的结果越来越接近。而对于长径比的变化、桩端土的性质、桩侧土的性质、土塞模量对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承载力性状的影响,有限分析结果表明长径比对荷载变形影响最大,土塞模量相对较小。闭塞效应对长径比小的桩影响大,而长径比较大的摩擦型桩基影响较小,承载力计算可以不考虑闭塞效应。探讨了预应力离心混凝土方桩的压桩力和承载力关系,说明终压力和极限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本文利用球形扩张理论推导了粘性土中的压桩力的理论公式。根据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随深度关系曲线的划分的三种类型(突变型;渐变型;跳跃型)的地质条件,对这三种地质条件下砂土中的贯入阻力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最后通过该桩型在各地的应用情况,对该桩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作了实例验证。建议在全国推广该桩型。结合不同地质和土层性状条件,不断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乔津[4](2010)在《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几种计算方法》文中指出结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分别介绍了用静力触探试验成果,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及经验参数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并针对计算结果出入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期指导地基基础设计。
黄小娟[5](2010)在《沉管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沉管灌注桩的失效概率,本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对南京江北地区沉管灌注桩的静载荷资料分析,提出了采用无量纲随机变量的极限状态方程,根据工程桩的P ? S曲线关系表达式来分析和推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用“校准法”对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可靠度分析,确定总抗力分项系数。同时分析总安全系数、荷载效应比、荷载组合形式、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在沉管灌注桩静载荷试验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本文收集了南京市江北地区静力触探曲线,利用由静力触探结果估算单桩承载力的经验公式,计算了沉管灌注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为了考虑土体空间变异性对沉管灌注桩可靠指标的影响,在可靠度分析中引入随机场理论。基于随机场理论,采用空间递推法计算了各土层的相关距离,建立了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分析了各参数概率统计特征和统计分布。运用MATLAB语言编制JC法程序进行可靠度计算,同时探讨了点变异性和空间变异性、土层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空间变异性、计算模式变异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分析表明:由静载荷试验确定沉管灌注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可靠指标较高,反映了现行规范设计的桩基有较高的安全水准。可靠指标随着安全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影响较大;同时可靠指标随着荷载效应比的增大而减小;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对可靠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荷载组合形式对可靠指标的影响不大,且对抗力分项系数的影响也较小。由静力触探法确定沉管灌注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可靠指标中,考虑土的相关距离可靠指标比不考虑土的相关距离可靠指标要大;对于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来说,对承载力贡献越大的参数,其变异性对可靠指标影响也越大;计算模式也对可靠指标存在较大影响。最后比较了由静力触探方法和静载荷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可靠指标,其值相差不大,说明当静载荷试验资料不足时,由静力触探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是可行的。
张宇[6](2009)在《长春地区静压桩承载性状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长春地区的地基土特点,并结合长春市福临家园小区高层静压桩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数值分析和现场原位测试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静压桩的沉桩机理及其与桩周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单桩承载性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⑴静压桩压入过程中,桩端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逐渐增加,竖向应力在桩端相对集中,并随贯入深度的增加,桩端应力集中的程度越高。桩端水平应力增大反映了桩的压入对桩周土的挤压作用,桩端表现为较强的挤土作用,而桩侧主要表现为滑动摩擦作用。沉桩过程中剪应力主要集中在桩端底部向外的两侧。⑵静压桩沉桩时,桩顶附近地表产生沉降,桩身周围大致3d范围内的土体中以向下位移为主,大于3d中的土体中的位移方向反映了桩的压入对土体的挤压效应。桩端的位移主要表现为向下和向外侧挤压的效应。⑶静压桩单桩载荷试验曲线形态分为缓变型和陡降型两种。对缓变型Q-S曲线,可采用双曲线或幂函数进行描述。⑷研究认为现行桩基规范中用静力触探(双桥)成果用以确定长春地区静压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值是偏小的,与以载荷试验成果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建议根据静力触探(双桥)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时,对桩的总极限侧摩阻力进行修正,以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承载力值。⑸从技术与经济等方面与灌注桩进行了综合比较,得出在长春地区高层基础工程中,静压桩都要优于灌注桩。
赵新宏,卢金岳[7](2008)在《用静力触探成果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用静力触探成果确定单桩承载力一直是勘察设计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在《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提供的估算公式基础上,结合台州市区工程实践对该公式作了适当修正,使之更能适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实际。并已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建军[8](2008)在《静力触探技术应用研究 ——以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CPT)具有速度快、数据连续、再现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作为一种日臻完善的原位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为广大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论文首先对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与介绍。结合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中的实践,对静力触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归纳总结了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中的地基土静力触探曲线的特征,为利用静力触探资料进行土层划分和土性分析等提供了参考依据。2.为将双桥探头的成果与已有单桥探头的经验成果结合,总结出了关于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中的比贯入阻力与静探端阻、侧阻的换算关系;归纳总结出了本地区的静力触探与地基土的承载力、压缩模量Es的相关经验公式,通过此经验公式计算后,得出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更符合实际情况。3.探索了利用静力触探估算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中预制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总结出利用静力触探与在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中粉、砂土液化判别之间的经验公式,为粉砂土液化的判别提供另外一种可行的方法。
李文华[9](2008)在《桩基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中,人们常用传统的单一安全系数法,由于该方法不能考虑结构各参变量客观存在的随机性,而存在诸多自身不能克服的弊端,于是人们开始考虑影响结构各种因素的随机特征,用结构的可靠度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能,以使工程结构设计更趋科学、合理,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本文对现行规范单一安全系数设计桩基方法过渡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桩基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给出了可靠度及可靠指标的概念,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尽管蒙特卡洛法精确度高,但较为费时,特别是可靠指标稍高时更为明显,在工程实际中以JC法优先,这也是规范所推荐的。2.对静载试验得到的完整P S(或S lgP、)lg S lgP等曲线确定其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未达破坏的试桩也给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并针对用双曲线方程P = S ( a + bS)模拟P S来确定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用P S曲线的后半段散点确定多个双曲线方程,进而确定极限承载力,再进行统计分析。3.利用随机场理论,对土体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土性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得到土体重要参数相关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利用静力触探试验成果中,提出相关距离的简便计算公式。4.用概率方法验证了静载试验得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介于按土性确定的95%的置信概率的极限承载力之中。在统计、分析所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给出了各抗力的统计特性,分析了在静载荷试验(水泥土搅拌桩)、标准推荐经验公式(分预制桩和沉管灌注桩两种桩型、分桩径)和静力触探法情况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并最终确定了相应的目标可靠指度。5.给出了用静载试验成果(水泥土搅拌桩)和标准推荐经验公式(分为预制桩和沉管灌注桩两种情况)确定各分项系数的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按场地统计的桩侧和桩端的分项系数。6.对复合桩基的可靠度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其极限状态方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参数及具体设置情况,提出用JC法和蒙特卡洛法相结合来解决复杂的可靠度问题。
刘德科[10](2008)在《松花江漫滩地区静压管桩沉桩阻力研究》文中指出静压管桩因具有无振动、无噪音、成本低、施工场地小和能够定量监测整个送桩过程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中。目前,广东、上海等城市根据本地区的地质概况,理论研究静压管桩基础的施工经验和技术规程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在松花江漫滩地区,设计单位在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时只能借鉴广东省等地方的经验和有关技术规程,缺少适于本地区的有关设计和施工技术规程,静压管桩基础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工程实践。如果根据本地区的地质状况在静压管桩施工前估算出沉桩阻力和终压力,就可以解决桩型的设计、桩长的预测、桩机的选型和沉桩可能性等问题。本文根据松花江漫滩地区三个具有代表性实际工程的静力触探资料和现场实测压桩报告资料,对静压管桩的沉桩阻力进行了估算并且对本地区的沉桩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目前研究压桩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并指出了这些理论各自的不足之处;重点介绍静压管桩的沉桩机理、挤土效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列举各位专家提出的估算静压管桩沉桩阻力的多种方法,并且分析了终压力和沉桩控制标准问题。其次,将静力触探过程与静压管桩沉桩过程进行对比,确定了利用静力触探资料估算静压管桩沉桩阻力的可行性。针对松花江漫滩地区三个工程的静力触探资料和实测压桩报告,用Matlab编制了估算沉桩阻力的程序,以综合修正系数、桩端阻力计算范围作为可变参数,得到管桩不同入土深度的沉桩阻力,将其与实测压桩力对比分析得到了不同土层估算沉桩阻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最后,根据沉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使用ANSYS软件利用位移贯入法对静压管桩沉桩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管桩和桩周土体不同入土深度的应力场、位移场。土体选用弹塑性DP本构模型,并考虑桩土接触面的大变形和桩一土滑动摩擦等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静压管桩的实际沉桩情况,得出了沉桩阻力和桩周摩擦力的大小。
二、用静力触探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静力触探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静力触探技术发展进程 |
1.3 静力触探的贯入机理研究 |
1.3.1 承载力理论 |
1.3.2 应变路径法 |
1.3.3 孔穴扩张理论 |
1.3.4 有限元分析法 |
1.4 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
1.5 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形地貌 |
2.2 气候条件 |
2.3 土层分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三章 地基承载力确定 |
3.1 江淮波状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1.1 区域地质概况 |
3.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3.1.3 数据拟合与分析 |
3.1.4 拟合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分析 |
3.1.5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确定 |
3.1.6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检验 |
3.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和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2.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
3.2.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2.3 淮北平原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3 沿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3.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
3.3.2 沿江丘陵平原地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 |
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4.1.1 研究思路 |
4.1.2 研究内容 |
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的一般方法 |
4.2.1 直接法 |
4.2.2 间接法 |
4.3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实现 |
4.3.2 数据来源与分布 |
4.3.3 数据统计学特征 |
4.3.4 相关性分析 |
4.3.5 多元回归分析 |
4.3.6 多元回归误差分析 |
4.3.7 拟和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 |
4.3.8 工程实例验证 |
4.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4.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4.4.2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
4.4.3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4.5 预测模型建立 |
4.5.1 单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4.5.2 双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
4.6 单桥静力触探的BP神经网络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
4.6.1 BP神经网络模型一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
4.6.2 BP神经网络模型二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
4.6.3 BP神经网络模型三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
4.6.4 BP神经网络模型四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
4.6.5 BP神经网络模型五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
4.7 预测结果对比 |
4.8 基于双桥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
4.8.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
4.8.2 数据及其统计学特征 |
4.8.3 预测结果分析 |
4.8.4 工程实例验证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双桥静力触探法在估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双桥静力触探的概述 |
2. 1 静力触探原理 |
2. 2 双桥静力触探基本参数 |
2. 3 双桥静力触探特点 |
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特点及沉桩机理 |
4 估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实例分析 |
4. 1 工程地质概况 |
4. 2 实例计算 |
(1) 双桥静力触探法 |
( 2) 经验参数法计算 |
4. 3 结果对比与分析 |
5 结语 |
(3)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特点 |
1.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情况 |
1.4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性状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施工工艺 |
2.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制造工艺流程 |
2.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 |
2.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离心成型工艺 |
2.4 管桩的养护 |
2.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沉桩工艺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结构承载性能 |
3.1 力学性能 |
3.2 结构力学性能试验 |
3.3 结构承载力的验算 |
3.4 预应力钢筋布置方式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的竖向承载力 |
4.1 利用静载荷试桩资料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4.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的推定 |
4.3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受荷后的工作性状数值模拟 |
5.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力应变对比 |
5.2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不同闭塞程度下土塞效应的承载性状分析 |
5.3 影响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压桩力的探讨 |
6.1 压桩力与竖向承载力的关系 |
6.2 利用原位试验结果和压桩试验结果估算压桩力和单桩竖向承载力 |
6.3 压桩力的理论计算 |
6.4 压桩终压力和终压条件的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工程实例 |
7.1 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在各地的应用情况 |
7.2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沉管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论的发展 |
1.2 桩基可靠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基可靠度研究的特点 |
1.2.2 桩基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
1.3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方法 |
1.4 选题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靠度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
2.1 可靠度基本理论 |
2.1.1 可靠度与极限状态 |
2.1.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
2.1.3 可靠度与可靠指标 |
2.1.4 可靠指标与安全系数 |
2.2 可靠指标计算方法 |
2.2.1 一次二阶矩法(中心点法) |
2.2.2 验算点法(JC 法) |
2.2.2.1 两个正态随机变量的情况 |
2.2.2.2 多个正态随机变量的情况 |
2.2.2.3 非正态随机变量的情况 |
2.2.3 蒙特卡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工参数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 |
3.1 岩土工程的不确定性 |
3.2 单桩可靠度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 |
3.3 土性参数相关性和随机场模型 |
3.3.1 土性参数相关性 |
3.3.2 土性随机场模型 |
3.4 相关距离的计算方法 |
3.5 南京江北地区主要土层相关距离及其变异性研究 |
3.5.1 南京江北地区土层分布 |
3.5.2 基于整个场地的土层变异性统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由静载荷试验确定沉管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研究 |
4.1 桩的竖向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极限状态方程 |
4.2 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原则 |
4.2.1 有完整曲线情况下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4.2.2 试桩未达破坏时单桩承载力的估算方法 |
4.3 南京江北地区沉管灌注桩可靠度分析 |
4.3.1 无量纲随机变量极限状态方程 |
4.3.2 随机变量统计分析 |
4.3.3 可靠指标β的计算 |
4.4 可靠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沉管灌注桩总抗力分项系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由静力触探法确定沉管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研究 |
5.1 由静力触探试验估算沉管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
5.2 极限状态方程的推导 |
5.2.1 不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极限状态方程(1) |
5.2.2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极限状态方程(2) |
5.3 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 |
5.3.1 极限状态方程(1)随机变量统计分析 |
5.3.2 极限状态方程(2)随机变量统计参数 |
5.4 可靠指标β计算和影响因素 |
5.4.1 按极限状态方程(1)计算可靠指标 |
5.4.2 按极限状态方程(2)计算可靠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长春地区静压桩承载性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对静压桩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静压桩沉桩过程的数值模拟 |
2.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2.2 静压桩压桩的力学机理 |
2.3 长春地区地基土分布及特点 |
2.4 静压桩沉桩数值模型 |
2.5 压桩过程岩土体中的应力位移分布 |
第3章 静压桩承载性状分析 |
3.1 静压桩单桩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
3.2 长春地区静压桩承载性状分析 |
3.3 利用静力触探成果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
第4章 静压桩应用实例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
4.3 静压桩应用 |
4.4 静压桩与灌注桩的比较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8)静力触探技术应用研究 ——以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静力触探技术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静力触探技术的原理及仪器设备 |
2.1 静力触探技术的原理 |
2.2 静力触探的理论研究 |
2.2.1 承载力理论 |
2.2.2 应变路径理论 |
2.2.3 孔穴扩张理论 |
2.3 静力触探的仪器设备 |
2.3.1 触探主机和反力装置 |
2.3.2 测量与记录显示装置 |
2.3.3 探头 |
2.4 静力触探试验要点 |
3 郑州市黄泛平原地层特征与岩土工程勘察状况 |
3.1 黄河泛滥平原地层特征 |
3.1.1 地层特征 |
3.1.2 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上粉土的工程特性 |
3.2 郑州市黄泛平原上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 |
3.2.1 存在问题 |
3.2.2 钻探与静力触探对比 |
4 静力触探试验相关问题研究 |
4.1 比贯入阻力的换算 |
4.1.1 比贯入阻力换算公式 |
4.1.2 郑州地区比贯入阻力换算公式 |
4.2 划分土层 |
4.3 确定土类 |
4.4 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
4.4.1 国内静力触探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概况 |
4.4.2 国外静力触探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概况 |
4.4.3 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静力触探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的应用 |
4.5 土的变形指标 |
4.5.1 粘性土 |
4.5.2 砂土 |
4.5.3 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经验公式 |
4.6 估算单桩的竖向承载力 |
4.6.1 国外的应用情况 |
4.6.2 国内的应用情况 |
4.6.3 研究成果总结 |
4.7 粉、砂土液化判别 |
4.7.1 砂土液化与静力触探的关系 |
4.7.2 粉土液化与静力触探的关系 |
4.7.3 郑州黄河泛滥平原上液化与静力触探的关系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桩基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结构可靠度发展概况 |
1.2.1 结构可靠度发展历史 |
1.2.2 结构可靠度数值分析方法 |
1.2.3 时变可靠度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2.1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
2.1.1 结构的极限状态与功能函数 |
2.1.2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 |
2.2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
2.2.1 一次二阶矩法 |
2.2.2 验算点法 |
2.2.3 JC 法 |
2.2.4 蒙特卡洛法 |
2.3 各方法的比较 |
第三章 土性的随机场模型 |
3.1 齐次随机场理论简介 |
3.2 土性的自相关 |
3.2.1 相关距离的概念 |
3.2.2 相关距离的计算方法 |
3.3 土性的互相关 |
第四章 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靠性分析 |
4.1 桩的可靠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
4.2 桩的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极限状态方程 |
4.3 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分析 |
4.3.1 单桩承载力确定原则 |
4.3.2 水泥土搅拌桩的可靠度分析 |
第五章 单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 |
5.1 分项系数的定义 |
5.2 分项系数的计算方法 |
5.2.1 由试桩结果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
5.2.2 用标准(JGJ79-2002)推荐公式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
5.2.3 按静力触探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
第六章 复合桩基承载力的可靠性分析 |
6.1 复合桩基承载力的表达形式 |
6.2 极限状态方程 |
6.3 单一安全系数下复合桩基稳定的可靠度验算 |
6.4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松花江漫滩地区静压管桩沉桩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概述 |
1.3 预应力管桩特点 |
1.4 松花江漫滩地区的地质状况 |
1.5 研究现状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静压管桩沉桩机理 |
2.1 静压管桩沉桩机理 |
2.2 静压管桩的沉桩阻力 |
2.3 终压力P的确定及其意义 |
2.4 静压管桩在不同土层中的沉桩特性 |
2.5 静压管桩的挤土机理 |
2.6 本章小结 |
3 用静力触探资料估算沉桩阻力 |
3.1 静力触探与静压管桩的对比 |
3.2 用静力触探资料模拟计算沉桩阻力的基本公式 |
3.2.1 沉桩阻力的基本公式 |
3.2.2 综合修正系数的讨论 |
3.2.3 静探数据的讨论 |
3.2.4 土层分类 |
3.3 调试计算的程序编制 |
3.4 工程实例分析 |
3.4.1 工程实例 |
3.4.2 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静压管桩沉桩阻力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静压管桩数值分析的几个问题 |
4.3 有限元数值分析静压管桩贯入的几种方式 |
4.4 计算分析步骤和过程 |
4.4.1 建立模型 |
4.4.2 加载并求解 |
4.4.3 提取计算结果 |
4.5 计算实例 |
4.5.1 位移贯入法计算简图 |
4.5.2 土层应力场与位移场 |
4.5.3 桩身应力与桩身轴力的计算结果 |
4.5.4 桩周侧摩阻力分析 |
4.5.5 支座反力 |
4.5.6 用有限元分析求出沉桩阻力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用静力触探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D]. 叶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双桥静力触探法在估算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单桩承载力中的应用[J]. 吴伟. 城市勘测, 2014(01)
- [3]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的承载性能研究[D]. 刘芙蓉. 武汉大学, 2012(05)
- [4]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几种计算方法[J]. 乔津. 山西建筑, 2010(27)
- [5]沉管灌注桩竖向承载力可靠度分析[D]. 黄小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6]长春地区静压桩承载性状及应用研究[D]. 张宇. 吉林大学, 2009(S2)
- [7]用静力触探成果确定沉管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J]. 赵新宏,卢金岳. 浙江建筑, 2008(07)
- [8]静力触探技术应用研究 ——以郑州市黄河泛滥平原地层为例[D]. 张建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桩基可靠度分析[D]. 李文华. 河南大学, 2008(09)
- [10]松花江漫滩地区静压管桩沉桩阻力研究[D]. 刘德科. 东北林业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