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反恐势力一瞥

国外反恐势力一瞥

一、国外反恐部队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张运恺[1](2020)在《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习惯给爱伦·坡贴上“唯美”作家的标签。这一对坡的认识其实不够全面。他的作品内涵丰富,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用艺术手法隐藏在了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之中。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坡作品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的发掘,坡的形象也变得更为全面与立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论着全面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本论文即从此处入手,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论文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其解读视角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坡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空间符合福柯所总结归纳的“异托邦”形式。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时间与空间挪移的变形式刻画,在看似陌生的异域空间,对美国十九世纪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对殖民扩张、帝国建构、民主制度、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客观的探讨。坡的这些讨论既紧紧联系他的时代语境,也有跨时代意义,对我们反思当下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与人性仍有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论文将分为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在对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坡小说中的“异托邦”书写的新意所在。在引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之后,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综合论述和分类梳理,继而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坡小说中的远征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瓶中手稿》、《裘力斯·罗德曼日记》和《凹凸山的故事》三篇小说,它们分别描绘了海洋远航、西部拓殖和殖民地时空穿越三种不同的空间跨越之旅,体现了坡对美国海外拓殖与贸易和对印第安人内部殖民的反思,表明了坡对美国继承欧洲帝国的海洋扩张野心的不安,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对抗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原罪的焦虑。第三章对坡小说中的时间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未来之事》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三篇小说,它们分别通过借古讽今、借未来讽今以及死后反观生前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坡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彼时的美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也深受着技术至上论、人的异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等问题的困扰。坡在创作时间异托邦小说时,引入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传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关注。第四章对坡小说中的偏离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瘟疫王》、《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陷坑与钟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分别描绘了瘟疫隔离区、精神病院和监狱三个有别于日常空间的另类空间,体现着坡对十九世纪美国疫病管理机制、精神病治疗体系以及监狱惩罚体系中的生命政治机制的思考,坡在小说中揭露了权力与话语的联手运作是如何践踏着人类的生命基本权力,呼吁着人们关注病人、疯人和受监禁者的境遇,期待着美国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第五章是结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坡的异托邦小说大多数看似发生在与十九世纪美国隔着遥远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异质空间,但是,其想象的基底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与政治印痕,反映着坡所关注的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生命政治机制等重大议题。而他对这些议题的讨论所牵涉到的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意义。

金海洋[2](2020)在《也门冲突及其解决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自2011年1月开始的也门冲突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受阿拉伯之春影响,也门国内各派系就如何转型实现政治过渡产生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冲突;另一个则是2015年3月26日开始的,因沙特阿拉伯率领联军向胡塞武装发起“果断风暴”空中军事打击而导致的冲突国际化阶段。也门冲突在第一阶段仅是党派利益之争,但冲突国际化之后,就变成了沙特、伊朗、阿联酋等国之间的的地缘政治之争和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冲突。也门扼守亚丁湾和曼德海峡,海上航运贸易大国以及经红海进、出口油气资源等货物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被也门冲突影响,因此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随着也门局势不断恶化,域外国家出于政治上扩大地区影响力、经济上获取利润丰厚的军售订单、安全上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等原因,相继直接或间接卷入也门冲突,给也门政治过渡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本文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也门冲突愈演愈烈的原因,并从国内、地区和国际三个层面探究也门冲突解决路径的得与失。也门冲突目前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为实现政治过渡,各方大致只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直接卷入冲突的各方在战场上一决胜负,优势方将其余势力兼并或一举消灭,武力实现全国的统一;其二则是由具有压倒性实力的一个或数个大国出面,威慑也门国内各方和地区国家回到谈判桌上,并以强制力威胁试图破坏和谈的派系或地区国家,最终主导和平实现也门政治过渡的进程。

彭颖[3](2020)在《“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完整的篇章是由标题和篇章内容组合而成,标题对于篇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研究“A之B”标题的篇章化,也就是将与“A之B”标题有关的种种语言现象放在“篇章化”的视角下来观察自然语句在成为一个标题语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偏离现象,研究自然语句在充当标题的时候需要做出哪些变化以适应标题的性质和特点。由于标题与自然语句存在一系列重要的区别,自然语句篇章化为标题存在明显的语用动机,这种语用动机与标题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息息相关。从性质上看,标题具有称名性和话题性。标题作为言语产品的名称,其作用是标明篇章的名称,便于称引,无疑具有称名性,这从标题与篇章内容的关系、标题对时体的选择、标题的语序以及标题的词性等方面可以见得。标题具有称名性的同时,还具有话题性,所谓话题性是指标题的拟定是以篇章的内容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题文一致,因此一则好的标题是能够紧扣篇章内容,给读者传递正文相关信息。从特点上看,标题具有简省性、吸引性和庄严性。标题一般形式简洁,使人一看就明其义,作为文章的先导,标题应对读者具有吸引力,另外,标题属于书面语体的极致,这种书面语性质要求标题语言整体上庄重、严谨。自然语句可通过一定的手段篇章化为标题,其中较为常见的当属“A之B”形式的标题。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46年——2017年报纸新闻标题的穷尽性统计,建立了一个包含1701540条标题的语料库,并从中筛选出大量符合要求的“A之B”标题,观察这些标题本文总结出四种“A之B”标题篇章化手段:隐含、移位、标记、插入。所谓“隐含”是指深层语义结构应有某个成分但表层结构缺失的一种现象。通过隐含手段形成的“A之B”标题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孤立结构、不完全结构、熟语结构以及“A之最”结构,这些“A之B”结构的标题在性质上既体现了称名性也体现了话题性,在对标题特点的表现上,体现了标题的简省性和吸引性。通过“之”改变自然语句中词语的先后位置可构成“A之B”标题,此为移位。根据移位的动因可将移位分为焦点性移位和格式性移位,移位后形成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定语+之+心语”式、“前置宾语+之+动词”式、“心语+之+后置定语”式。通过移位这种篇章化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增强了标题的称名性,但对标题话题性的体现不够明显,在标题特点上,体现了标题的吸引性和庄严性。语词标记作为篇章化手段之一,是指那些通常只能在标题中使用,且程式化程度较高的语词。语词标记数量众多,它们在词性、结构和使用频率上均有其特点:单从标记本身的词性来看,标题中的语词标记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和数词性三大类;从多音节标记的结构来看,标题中的语词标记主要分为偏正式、述宾式和并列式;从标记用于“之”字标题的频率上看,可将语词标记分为专用型、兼用型和借用型三种。通过标记或者更准确地说语词标记这种篇章化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体现了标题的性质——称名性和话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标题的简省性和吸引性。隐含、移位和标记的篇章化手段都是和插入手段同时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只插入“之”字也能造成“A之B”标题的篇章化。插入文言词语“之”所形成的“A之B”标题根据结构大致分为“主语+之+谓语”“心语+之+补语”“定语+之+心语”三种类型,这三种结构类型体现了标题的称名性,由于插入前后只是结构上的改变,语义变化不大,没有明显地体现话题性,标题特点上,通过插入手段形成的“A之B”结构体现了标题的吸引性和庄严性。

郑哲[4](2018)在《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军是一支战功彪炳、英模辈出的伟大军队。进入新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官兵英勇无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正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在各项工作中拼搏进取、锐意创新,在引领风尚中躬亲践行、模范带头,才有了人民军队凯歌高奏、发展壮大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火如荼的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的军事斗争准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审时度势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深化军队改革,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为促进新时代我军官兵成长成才指明了根本路径。时势造英雄!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必将会造就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英雄模范。纵观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无不是从一名普通官兵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英雄模范,成为军中娇子、时代楷模。其过程之复杂,参与因素之多,反应之剧烈,非常人所能想象。本研究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数百名军队英模人物的成长历程、先进事迹的梳理,从文化环境、成长历练、主要贡献、组织因素等方面考察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的精神内核和成长路径。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界定,讨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吸收和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履行使命、文化传统、自身素质、组织关怀等角度探索新时期我军英模人物成长路径。认为广大官兵必须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立足本职、瞄准使命、迎势而上才能有所建树,成长为众人景仰的英雄模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我军光荣传统等文化传统为广大官兵成长为英模人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而其自身所具备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素养、昂扬的战斗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是其成长为英模人物的坚实基础,各级组织又从筑牢思想根基、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制度保障等方面为英模人物的成长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文化熏陶、自身努力以及组织关怀,这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对英模人物的成长自始至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深入学习英模、依法扞卫英模、形成崇尚之风三个方面对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杨方能[5](2018)在《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学界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本研究以行政法为视角,以我国特大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为背景,以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预防、监测、处置和危害后果恢复阶段内各项机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总结域外国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优化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路径。从行政法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有助于健全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的治理体系;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行政权力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丰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行政法治理论;有助于特大城市政府有效监管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确保特大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助于保障特大城市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特大城市社会风险是指,在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特大城市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可能造成社会损害事件,具有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种类复杂、国际化趋势加强等特征。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主要包括政治安全风险、暴恐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社会治安风险、公共安全风险、民生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8大类。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由市场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复合型风险治理机制。它是根据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周期所设置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监管机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的本质是监管机制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规定行政权力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通过法律明确相关主体在风险监管过程中的权力范围和边界,并明确风险监管程序。建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时应当以风险社会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和分期原理作为理论基础。而完善或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以公共利益理论、部门利益理论、综合管制理论、行政过程原理为基础。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阶段的各项机制,即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风险信息交流机制;风险定级评估机制;风险预案机制;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以及物资保障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日本东京都、美国加州以及美国纽约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比例原则、效率原则、协调性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坚持整体性治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运用行政过程理论,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进行全过程监管;以行政责任制为手段,督促各部门积极履职;注重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差异化管理。而优化之具体路径则包括调整或规范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风险信息交流机制;风险预评估机制;风险预案机制;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以及物资保障机制等方面。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阶段各项机制,即风险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风险信息报送机制;风险情报合作机制;定期审查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日本东京都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建立和健全适合风险监测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规范风险监测机制流程;降低监测预警的重心。优化之具体路径则包括规范或调整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风险信息的报送机制;风险情报合作机制;定期审查机制等方面。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阶段各项机制,即风险处置联动机制和行政应急措施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都、新加坡城、英国伦敦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制优化,需要围绕“法治化”这一主线,以优化风险处置联动机制为抓手,以强化行政应急措施机制为支撑,通过法制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配套建设,完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制依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问责机制,全面提升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能力。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危害后果恢复阶段机制,即善后恢复、调查评估、救助补偿、规划重建和心理抚慰等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针对“卡特里娜飓风”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以及日本针对阪神大地震的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危害后果恢复机制的法律制度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的原则;坚持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原则;坚持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坚持科学统筹与资源整合原则;坚持合理规划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成立恢复小组、制定和启动恢复计划、践行总体灾害恢复理念。优化之具体路径则涵盖到善后恢复机制、调查评估机制、救助补偿机制、规划重建机制和心理抚慰机制等方面。就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立法者或者监管者而言,需要适时制定一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交流机制的制度规范,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度建设,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措施的制度建设,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制度设计要发挥基础理论的作用,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制度建设,注重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中的心理抚慰机制的制度建设,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网络的制度化建设。

王钰航[6](2017)在《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文中提出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邻叙利亚和约旦、西南部毗邻埃及,接近东西方战略通道——苏伊士运河,处于西亚与北非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地带。除西边与地中海接壤外,其余三面领土均被阿拉伯国家所环绕。作为中东地区唯一的犹太国家,如何处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以色列对外政策中的重心。受历史原因以及巴以关系的影响,以色列一直对本国的公共安全抱有极深的危机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在国内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以应对严峻的安全现状。公共安全部门、情报部门和特种部队三个部门组成了以色列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架构,这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尽可能地从源头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将威胁以色列公共安全的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1976年发生的解救恩德培人质事件只是以色列应对突发事件相应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此事件结束后,该响应机制仍顺利运行,为保障本国公共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冷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取代传统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恐怖主义蔓延成为影响国际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一大毒瘤,通过对恩德培行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运行状况,可以为国家应对危机提供先进经验。

余心怡[7](2015)在《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文中指出随着昆明“3·01”暴恐事件的发生,行政主体在面对暴恐突发事件,如何及时有效的行使行政应急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行政应急权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快速应急处理、控制事态蔓延、惩办罪犯、恢复社会秩序、最大限度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会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体制机构的不健全、自由裁量权的实施不当而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防预警和在处置中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等问题。因此,研究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不仅具有规范行政应急权的行使,将其纳入法治化建设体系的理论意义,更为我国正处于暴恐事件高发期现状下积极发挥行政应急权的最大作用,使其具有在各个阶段都足以应对各类暴恐事件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昆明“3·01”暴恐事件为引子,在对近些年全国频繁发生的暴恐事件进行整理统计的基础上,总结出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在对现有行政应急权立法、运行及行使现状的分析中,明确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策略。在对论文结构的设计上,笔者以暴恐突发事件发展的生命周期为主线,重点对各个阶段中的行政应急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昆明“3·01”暴恐事件引出选题缘由。第二部分是对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基本理论进行论述。通过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辨析,界定出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将恐怖主义置于暴恐突发事件中研究,明确恐怖主义的相关内涵、特征及我国暴恐事件的最大威胁;通过对行政应急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的逐一论述,阐释行政应急权不同于行政紧急权。第三部分是明确我国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现状。根据近些年来“东突”制造的各类暴恐事件,正视我国反恐面临的新局势和新特点;从行政应急权现有的立法、体制来宏观把控整个行政应急权体制的现状;最后以昆明“3·01”暴恐事件作为具体案例,对行政应急权在应急处置中做的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实战中行政应急权的行使现状。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缺陷进行具体分析。以暴恐突发事件发展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的缺陷,主要是行政应急权在立法和应急预案上法律依据的缺失,因行政应急主体设计不足而导致的反恐机构空转化,应急权能力不足的反恐警力和应急准备机制上的不完善;在监测与预警阶段的缺陷,主要是行政应急权运行的预警机制监测不力,沟通机制不协调,以及对预警级别划分不明确而给对应的行政应急权行使造成巨大困难;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缺陷,主要是行政主体划分和权力间的配置缺陷,对行政自由裁量权限把控的不准,行政应急权运行程序在立法上的空白以及缺少对行政应急权行使过程的监督,构成了行政应急权在现场应急中的诸多障碍;在最后的恢复与重建阶段,行政应急权的问责机制和救济机制均存在问题,非常不利于行政应急权目标和价值的实现。第五部分是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缺陷,提出我国在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完善之策。具体包括: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需要完善行政应急权的立法和应急预案,建立统一协调的应急权主体,革新反恐警务以提升应急技能,增强行政应急权行使的应急资源准备;在监测与预警阶段,应完善行政应急权运行的预警机制、沟通机制,通过提高监测的准确率和对预警级别的明确划分,充分发挥行政应急权的优势;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要明确行政应急权行使主体及其权力配置,迅速展开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要规范行政应急权的自由裁量范围,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权利,填补行政应急权运行程序的空白和在监督上的缺失,以保障行政应急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恢复与重建阶段,通过完善行政应急权的责任追究机制和救济机制,来制裁违法的行政应急行为以保障公民的权利。最后,是文章的结语,主要总结了笔者的主要观点和希望。

董纯朴[8](2014)在《提升边疆重点区域反恐专业能力的思考——以巴楚4·23暴力恐怖案件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7.5事件后、新疆最严重的恐怖案件"——巴楚4·23恐怖案件震惊海内外。其处置过程中牺牲了6名民警、1名协警和8名社区干部。本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很有必要详细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主要是,为提升边疆重点区域反恐专业能力,反恐情报收集、反恐用枪、反恐处置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改进。

马斌[9](2012)在《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援助兴起是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也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改革。它能从多个方面维护和促进美国的海外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步介入中亚事务并最终成为能够影响中亚事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对外援助作为美国中亚政策的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其影响较为有限。本文围绕美国对中亚援助的动机、美国对中亚援助的规划、美国对中亚援助的实施、美国对中亚援助的结构,以及美国对中亚援助的影响等主题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亚的援助政策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着重从援助竞争角度分析了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效力有限的问题。论文首先从定义、种类、性质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对外援助的基本内涵,随后对援助动机、援助运作、援助效力这三个对外援助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试图通过概括、比较学者们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确定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范畴,一方面建立本文分析论述所遵循的基本路径。就援助动机来说,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领域的利己、利他动机构成了民族国家从事对外援助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援助运作来说,援助激励和援助惩罚是主权国家利用援助促进国家利益的主要机制;就援助效力来说,援助效力评价是争议颇多的问题,援助政策效力的发挥要受体系、国家和次国家层次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概括梳理对外援助的基本内涵及有关理论要点构筑起本文研究所依赖的概念共识。冷战结束后美国向中亚国家提供援助的动机主要存在于政治、经济层次,同时还存在于人道主义层次。美国对中亚援助的政治动机主要包括推动中亚的政治转型、应对来自中亚的安全挑战、开发中亚的战略价值等方面;美国对中亚援助的经济动机主要包括引导中亚建立自由市场体制、促进中亚社会经济发展、在中亚追求现实的商业利益等方面;美国对中亚援助的人道主义动机主要包括缓解中亚的社会困境、生态环境灾害等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领域的利益目标是促使美国援助中亚国家的主要原因,人道主义动机虽起作用但地位相对次要。它们共同组成了推动美国向中亚国家提供援助的多元化动机体系。美国在多元动机的驱使下制定和实施了对中亚国家的援助政策。美国对中亚国家的援助框架主要由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构成,同时还包括少量其他援助。在美国规划推行对中亚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政策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内外部“援助竞争”问题。内部的援助竞争主要表现在执行管理美国对中亚援助的行政机构之间,以及立法机构与美国对中亚援助执行管理机构之间;外部的援助竞争主要表现在援助国美国和中亚受援国之间、援助国美国与其他援助主体之间。存在于四个层次的援助竞争是塑造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的基本背景。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的制定实施都离不开这四种援助竞争的影响。美国对中亚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作为外交政策工具支持美国介入中亚事务,其援助的重点领域、政策的变化调整等都很难能摆脱多层次援助竞争格局对它们的束缚。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亚国家实施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转型、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地缘政治竞争,以及美国经济收益等领域。从援助国受援国双方互动的角度看,美国对中亚援助不仅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还影响中亚受援国的国家利益。当然,不管对援助国美国还是对中亚受援国而言,援助影响均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由于美国与中亚受援国双方在援助互动中所处的权力地位不同,美国大多数时候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它比中亚受援国利用援助追求利益的能力要强。但是,在援助目标之间的冲突性、援助部门之间的竞争性、供需诉求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援助之间的替代性等因素的共同制约下,援助工具在美国推进中亚政策的过程中作用就较为有限。

赵衍[10](2011)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肇始于20世纪中叶的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国家安全”这个古老的话题注入了新的变量。在当今“无网不在”的世界里,互联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剩余,变革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的滥用,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也与日俱增,“网络信息安全”被提上议程,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网络信息”成为当前政治家和国际政治研究学者无法回避的国家安全变量。本文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在序言部分对信息、互联网、国家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等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第一章对互联网与国家军事安全、国家政治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第二章总结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安全观,并分析了这些安全观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局限;第三章将系统论与建构主义安全观相结合,构造了基于“结构—过程”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框架;第四章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建立和调整过程,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战术防御”向“战略进攻”的演化过程,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并对美国信息安全战略调整的效果作了评述。本文批判性地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关于“实力”和“国际制度”的相关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系统论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创立了基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分析框架,并以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政策转变为例,验证了本文的论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本文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将互联网作为自变量,国家信息安全作为因变量,重点研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笼统的“信息安全”研究,有不少研究还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等同。(2)本文将系统论和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有机融合,开发了新型的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国家信息安全研究。该框架将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大系统,其中包含“国家内部系统”和“国家外部系统”两个子系统,研究系统内及各系统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建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律。(3)本文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国内政治结构和战略演进过程的角度,将美国的信息安全政策分为“战术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并分别从互联网在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中的政策高度和政策的行为取向两个角度,来分析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的演进过程。

二、国外反恐部队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反恐部队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爱伦·坡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1.2 爱伦·坡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1.3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综述
    1.4 爱伦·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
第二章 远征异托邦:反思美国殖民与帝国扩张
    2.1 航海异托邦中的帝国想象:《瓶中手稿》
    2.2 西进异托邦中的拓殖之路:《裘力斯·罗德曼日记》
    2.3 穿越异托邦中的殖民与帝国镜像:《凹凸山的故事》
第三章 时间异托邦:反思美国现代化进程
    3.1 餐桌和书房/解剖台上的借古讽今:《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3.2 未来热气球上的借未来讽今:《未来之事》
    3.3 在永恒之墓中反观历史:《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第四章 偏离异托邦:反思美国的生命政治机制
    4.1 瘟疫异托邦中的疾病书写:《瘟疫王》
    4.2 精神病院异托邦中的疯癫与理性:《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4.3 监狱异托邦中的规训隐喻:《陷坑与钟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也门冲突及其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框架
第一章 也门国内主要势力分析
    第一节 哈迪政府
        一、哈迪总统
        二、“伊斯兰改革集团”
    第二节 胡塞武装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领导人
        三、成员构成和意识形态
    第三节 萨利赫集团
        一、萨利赫
        二、全国人民大会党
        三、共和国卫队
    第四节 南方分裂运动
        一、“南方过渡委员会”
        二、“安全带武装”
        三、也门社会党
    第五节 恐怖组织
        一、“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
        二、“伊斯兰国”
第二章 也门国内各派系的角逐
    第一节 当代也门冲突的缘起
        一、历史遗留的南北问题
        二、萨利赫与哈迪权力交接问题
        三、胡塞武装与萨利赫的过节
        四、“南方过渡委员会”的崛起
        五、胡塞武装与哈迪政府的矛盾
    第二节 也门国内各党派的选择
        一、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
        二、萨利赫与胡塞武装的合作与决裂
        三、南方过渡委员的军事行动
        四、多次和谈
    第三节 国内党派对也门局势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更加分裂
        二、恐怖主义滋生
    第四节 国内各方相持不下的原因分析
        一、各党派之间互不信任
        二、外部势力的插手
        三、权力和资源分配问题
        四、国家制度的选择
第三章 地区国家直接干涉也门内部冲突
    第一节 地区国家在也门的利益分析
        一、沙特-阿联酋联盟
        二、伊朗
    第二节 地区国家介入也门事务的做法
        一、沙特联军武力介入
        二、斡旋与分化
        三、伊朗支持胡塞武装扰乱海湾国家后院
    第三节 地区国家介入的影响
        一、对也门战局的影响
        二、对也门各党派影响
        三、对也门经济和民众的影响
    第四节 地区国家介入效果甚微的原因
        一、重武力轻谈判
        二、实力有限无法平定乱局
        三、地区国家间勾心斗角
第四章 安理会对也门乱局的处理
    第一节 常任理事国与也门的关系和利益
        一、美国
        二、俄罗斯
        三、英国
        四、法国
        五、中国
    第二节 安理会对也门问题的讨论
        一、各方的共识
        二、争论的焦点
    第三节 安理会行动的成果
        一、对也门的影响
        二、对地区国家的影响
    第四节 安理会收效不明显的原因
        一、介入深度有限
        二、介入层面太窄
        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3)“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标题研究
        1.2.2 “之”字研究
        1.2.3 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标题的性质、特点和篇章化
    2.1 标题的性质
        2.1.1 称名性
        2.1.2 话题性
    2.2 标题的特点
        2.2.1 简省性
        2.2.2 吸引性
        2.2.3 庄严性
    2.3 标题的篇章化
        2.3.1 标题和自然语句的差异
        2.3.2 “A之B”标题篇章化的动因
        2.3.3 “A之B”标题篇章化的手段
第三章 从篇章化隐含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3.1 隐含的概念
    3.2 隐含在标题中的表现
        3.2.1 孤立结构的隐含
        3.2.2 不完全结构的隐含
        3.2.3 熟语结构的隐含
        3.2.4 “A之最”结构的隐含
    3.3 隐含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3.3.1 隐含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3.3.2 隐含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四章 从篇章化移位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4.1 移位在标题中的表现
        4.1.1 因素
        4.1.2 结构
    4.2 移位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4.2.1 移位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4.2.2 移位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五章 从篇章化标记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5.1 标记在标题中的表现
        5.1.1 标记的特性与作用
        5.1.2 标记的分类
    5.2 标记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5.2.1 标记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5.2.2 标记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六章 从篇章化插入手段看“A之B”标题的使用
    6.1 插入在标题中的表现
        6.1.1 主语+之+谓语
        6.1.2 定语+之+心语
        6.1.3 述语+之+补语
    6.2 插入对标题性质和特点的体现
        6.2.1 插入对标题性质的体现
        6.2.2 插入对标题特点的体现
第七章 结语
    7.1 本课题工作的总结
    7.2 本课题工作的不足
    7.3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区分
        2.1.1 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与新时代
        2.1.2 英雄模范、先进典型与榜样
        2.1.3 成长路径与成长规律
    2.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2.2.2 开展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的可行性
    2.3 相关理论支撑及借鉴
        2.3.1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2 依据军队政治工作相关规定
        2.3.3 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成果
第三章 在履行使命时涌现
    3.1 在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中身先士卒
        3.1.1 维护社会稳定
        3.1.2 支援经济建设
        3.1.3 参与抢险救灾
    3.2 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冲锋陷阵
        3.2.1 自卫还击作战
        3.2.2 应对突发威胁
        3.2.3 扞卫海外利益
    3.3 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中大显身手
        3.3.1 参与维和行动
        3.3.2 实施人道救援
        3.3.3 中外联演联训
第四章 在文化传统中熏陶
    4.1 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4.1.1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4.1.2 传承朴素的传统美德
        4.1.3 吸收优秀的传统武德
    4.2 党的优良作风的滋养
        4.2.1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成长
        4.2.2 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升
        4.2.3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步
    4.3 题军队光荣传统的教诲
        4.3.1 牢记听党指挥的根本原则
        4.3.2 践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4.3.3 坚持英勇善战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在自身素质上着力
    5.1 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
        5.1.1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1.2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5.1.3 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5.1.4 坚定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信赖
    5.2 磨砺超群的专业素养
        5.2.1 刻苦学习不断积累
        5.2.2 反复实践逐步提高
        5.2.3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
    5.3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3.1 在思想教育中认同
        5.3.2 在训练管理中磨砺
        5.3.3 在重大任务中锤炼
    5.4 锤炼昂扬的战斗精神
        5.4.1 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5.4.2 恪守自觉的道德养成
        5.4.3 投身积极的道德实践
第六章 在组织关怀下成长
    6.1 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6.1.1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6.1.2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6.1.3 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6.2 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6.2.1 选送交流学习
        6.2.2 变换岗位历练
        6.2.3 下达任务考验
    6.3 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6.3.1 崇高的政治地位
        6.3.2 严格的管理监督
        6.3.3 优厚的生活待遇
第七章 开创新时代英模辈出新局面
    7.1 谦逊的进取态度学习英模
        7.1.1 学习英模人物要在领会精神
        7.1.2 学习英模人物重在躬亲践行
        7.1.3 学习英模人物贵在持之以恒
    7.2 严正的法律手段扞卫英模
        7.2.1 确立弘扬英模的法律地位
        7.2.2 依法维护英模的合法权益
        7.2.3 打击诋毁英模的不法行为
    7.3 有力的政策措施崇尚英模
        7.3.1 建立和完善英烈纪念制度
        7.3.2 兴建和修葺英烈纪念设施
        7.3.3 宣传和褒奖英烈光辉事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何要从行政法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
        (一) 引子
        (二) 应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需要监管机制
        (三) 应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需要将监管机制法制化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主要新意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
        (三) 主要新意
第一章 研究对象之界定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之厘定
        一、“特大城市”之界定
        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之界定
    第二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之厘定
        一、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之界定
        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之界定
第二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的合理性基础
    第一节 建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之原理
        一、风险社会理论
        二、流程再造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四、突发事件分类、分级和分期原理
    第二节 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制度之原理
        一、公共利益理论
        二、部门利益理论
        三、综合管制理论
        四、行政过程理论
第三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之缺陷
        二、风险信息交流机制之缺陷
        三、风险定级评价机制之缺陷
        四、风险预案机制之缺陷
        五、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之缺陷
        六、物资保障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日本东京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二、美国纽约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三、美国加州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预防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四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之合法化危机
        一、风险信息互联与互通机制之缺陷
        二、风险信息报送机制之缺陷
        三、风险情报合作机制之缺陷
        四、风险定期审查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纽约市的经验
        二、日本东京都的经验
        三、新加坡的经验
        四、英国伦敦的经验
        五、经验小节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监测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五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风险处置联动机制
        二、行政应急措施机制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纽约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二、日本东京都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三、新加坡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四、英国伦敦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处置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六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善后恢复机制之缺陷
        二、调查评估机制之缺陷
        三、救助补偿机制之缺陷
        四、规划重建机制之缺陷
        五、心理抚慰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针对“卡特里娜”飓风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二、日本针对阪神大地震的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恢复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七章 主要立法和监管建议
    一、适时制定一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
    二、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交流机制的制度规范
    三、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度建设
    四、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措施的制度建设
    五、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制度设计要发挥基础理论的作用
    六、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制度建设
    七、注重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八、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中的心理抚慰机制的制度建设
    九、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网络的制度化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特色
    五、突发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章 以色列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
    第一节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形成原因
        一、大国干预导致中东地区冲突频发
        二、恐怖主义质变带来的心理恐慌
        三、犹太人的危机意识
    第二节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运行状况
第二章 以色列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实践
    第一节 恩德培人质劫持事件
    第二节 以色列突发响应机制的运作
        一、摩萨德的情报获取
        二、外交部门的作用
        三、政府部门的决策
        四、以色列国防部救援行动的开展
        五、应急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第三节 以色列营救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必然因素
        二、偶然因素
    第四节 以色列恩德培行动的落幕与国际法的相关体现
第三章 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后续发展
    第一节 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相关案例
        一、以色列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巴比伦行动”
        二、对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哈桑·赫瓦贾的审讯
    第二节 突发响应机制的后续运行状况
    第三节 对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的评价
结论
    一、以色列的行为符合现实主义学派观点
    二、国际法原则与实践脱节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三、突发事件响应机制对于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行政应急权的研究现状述评
        (二)恐怖主义的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系统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基本理论
    一、突发事件的界定
        (一)突发性
        (二)危害性
        (三)不确定性
        (四)社会性
    二、突发事件下的恐怖主义相关内涵概述
        (一)将恐怖主义置于暴恐突发事件中研究的原因
        (二)我国暴恐事件的最大威胁
    三、行政应急权的内涵
        (一)行政应急权概念及特征
        (二)行政应急权的种类
第三章 我国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现状
    一、我国反恐面临的新局势
    二、我国行政应急权体制的现状
        (一)我国行政应急权的立法现状
        (二)我国行政应急权运行现状
        (三)从昆明“3·01”暴恐事件看行政应急权行使现状
第四章 我国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缺陷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行政应急权的缺陷
        (一)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行使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
        (二)对行使行政应急权的主体设计不足
        (三)满足行政应急权需要的反恐警务技能不足
        (四)反恐预案体系没有明确规范行政应急权内容
        (五)行政应急权行使的后勤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监测与预警阶段行政应急权的缺陷
        (一)行政应急权运行的预警机制不足、预警监测不力
        (二)各预警级别划分下的行政应急权缺乏可操作性
        (三)行政应急权运行的沟通机制不协调,情报信息不连通
    三、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行政应急权的缺陷
        (一)行政主体的划分和权力间的配置缺陷
        (二)行政处置与救援自由裁量权限不明确
        (三)行政应急权运行程序的立法空白
        (四)对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行政应急权缺乏适时监督
    四、恢复与重建阶段行政应急权的缺陷
        (一)问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流于形式
        (二)救济机制不完善,公民救济途径不畅
第五章 我国暴恐突发事件下行政应急权的完善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行政应急权的完善
        (一)完善反恐法律体系,为应急权行使提供法律依据
        (二)建立统一协调的行政应急权主体,明确权力间配置
        (三)革新反恐警务以提升行政应急权能力
        (四)完善反恐应急预案中有关行政应急权的规定
        (五)健全反恐行政应急权的应急资源准备机制
    二、监测与预警阶段行政应急权的完善
        (一)健全行政应急权运行的反恐预警机制
        (二)完善预警级别划分,明确各级别下对应的行政应急权
        (三)完善行政应急权运行的预警信息沟通机制
    三、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行政应急权的完善
        (一)明确应急权行使主体及权力配置,迅速现场处置和救援
        (二)规范应急权的自由裁量范围与原则,最大限度保障公民权利
        (三)完善行政应急权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运行程序
        (四)完善对行政应急权行使过程的适时监督
    四、恢复与重建阶段行政应急权的完善
        (一)完善行政应急权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明确公民权利的救济途径,完善行政应急权的校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提升边疆重点区域反恐专业能力的思考——以巴楚4·23暴力恐怖案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反恐情报:建立立体化的恐怖活动情报侦查系统
    (一)问题:巴楚4·23恐怖案件充分暴露警方在反恐信息与情报的收集与掌握的不足。
    (二)改进:形成“天上看、地面找、群众报、部门查”的立体侦查格局。
二、反恐用枪:枪械配置及高科技化是警务保障的根本目标
    (一)问题:基层公安人员枪械装备不足。
    (二)改进:大力加强边疆重点区域警务人员警用枪械配置工作。
三、反恐方式:多类型警用飞机成为处置涉恐事件新力量
    (一)问题:恐怖分子经常在制造第一恐怖现场后会立即扩大恐怖活动范围。
    (二)有效发挥警用空中力量“空中铁拳”和“反恐利剑”作用。

(9)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来源及意义
        二、主要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文章主题的研究
        二、相关主题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文章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对外援助:内涵与研究重点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内涵
        一、对外援助的定义
        二、对外援助的种类
        三、对外援助的性质
    第二节 援助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援助动机的分析
        二、援助运作的分析
        三、援助效力的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美国援助中亚的多元动机
    第一节 美国援助中亚的政治动机
        一、推动中亚的政治转型
        二、应对中亚的安全威胁
        三、开发中亚的战略价值
    第二节 美国援助中亚的经济动机
        一、建立自由的市场体制
        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追求现实的商业收益
    第三节 美国援助中亚的人道动机
        一、缓解中亚的社会困境
        二、处理中亚的环境挑战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内部竞争与美国对中亚援助
    第一节 相关行政机构之间的竞争
        一、主要外援机构及其职能
        二、行政机构间的竞争关系
    第二节 立法与行政部门间的竞争
        一、立法机构及其主要角色
        二、立法与行政机构的竞争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外部竞争与美国对中亚援助
    第一节 供求双方的利益博弈
        一、中亚国家的援助需求
        二、援助供需互动的类型
    第二节 多元供给的替代效应
        一、双边援助的替代供给
        二、多边援助的替代供给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的框架
    第一节 美国对中亚的经济援助
        一、美对中亚的经援项目
        二、美对中亚经援的重点
    第二节 美国对中亚的军事援助
        一、美对中亚的军援项目
        二、美对中亚军援的重点
    第三节 "其他援助"与政策差异
        一、美对中亚的"其他援助"
        二、美国对中亚援助的差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援助的经济影响
        一、对经济制度转型的影响
        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对美国经济收益的影响
    第二节 援助的政治影响
        一、对中亚政治转型的影响
        二、对地区安全稳定的影响
        三、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一节 援助是美国中亚外交的工具
        一、援助使用的工具性
        二、援助影响的有限性
    第二节 内外竞争塑造美国援助政策
        一、竞争格局的层次性
        二、援助竞争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后记

(10)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对国家安全的研究
        对互联网与国家信息安全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四节 基本议题和理论假设
    第五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分析框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互联网与国家军事信息安全
        一、军事信息网络化
        二、网络战
    第二节 互联网与国家政治信息安全
        一、国内传统政治模式的新挑战
        二、国际政治体系重构的新力量
    第三节 互联网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二、互联网信息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三、互联网产业与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观及其批判
    第一节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
    第三节 基于理性主义的国家信息安全观的局限
第三章 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的融合及其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系统论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家信息安全观
    第三节 系统论与建构主义整合后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分析框架
第四章 案例分析:互联网时代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转型
    第一节 战术防御——“9?11”前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第二节 战略进攻——“9?11”后的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一、通过顶层设计确立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二、建立并规范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
        三、建立并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和动员
        五、大力投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产业
        六、高调推行“网络战”
        七、将互联网作为政治渗透的新工具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
    第三节 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效果评估
结语
中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附件1 PPES 和PPBE
    附件2 美国政府发布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部分文件
    附件3 美国制定的有关网络及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部分)
    附件4 美国与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有关的机构
    附件5 美国《加强网络安全法》(选编)

四、国外反恐部队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D]. 张运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也门冲突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 金海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A之B”标题篇章化研究[D]. 彭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期军队英模人物成长路径研究[D]. 郑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D]. 杨方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6]以色列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研究 ——以恩德培事件为例[D]. 王钰航. 西北大学, 2017(02)
  • [7]暴恐突发事件下的行政应急权[D]. 余心怡.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8]提升边疆重点区域反恐专业能力的思考——以巴楚4·23暴力恐怖案件为视角[J]. 董纯朴.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4(01)
  • [9]冷战后美国对中亚援助政策研究[D]. 马斌. 复旦大学, 2012(08)
  • [10]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 ——基于美国的实证研究[D]. 赵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标签:;  ;  ;  ;  

国外反恐势力一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