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与模型制作

军事科学与模型制作

一、军事科普与模型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2](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吴俊[3](2020)在《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科学知识素养的达标率仅为23.16%,说明仅靠小学科学教育远远达不到要求,因而应拓展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及时利用科普场馆做好小学科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启蒙学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物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中落实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在科普场馆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已有的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物理科普实验相关研究,通过提出适于在科普场馆中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物理科普实验”这一新概念以及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模型,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期为一线科普教育者提供一种新颖的科学普及思路,使未来的场馆科学普及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让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笔者运用文献法来了解前人对小学生场馆科学普及以及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展开科学普及的研究思路与进程,并通过查阅大量教育学书籍,寻找能够支持在科普场馆中运用物理科普实验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验设计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运用比较研究法,从课程(活动)目标、目标完成方式、课程(活动)组织形式、实施空间与设备等几个方面分析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与小学科学教育的异同点,挖掘科普场馆的独有优势;运用访谈法分析本市小学生接受学校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他们对场馆科普活动的兴趣爱好,为后文物理科普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根据2-6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要求,结合物理科普实验自有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炼出7个实验实施原则,设计了四大主题的物理科普实验:旨在通过物理科普实验的实施,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利用物理科普实验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引导学生在物理科普实验中体会科学知识与前沿科技的密切联系;在物理科普实验的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尝试依托科普场馆中的优势,以3种活动组织形式完成了对小学生的科学普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普活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科普场馆设计并使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能够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科技上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是补充、延伸学校科学教育的良好方式,能够起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陈雪[4](2020)在《科技动画短片创作技巧研究》文中提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跟科学普及作为两个轮子必须同时发展。”科技动画短片的创新创作与科技创新一样重要。三维动画技术是科技动画短片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多种三维动画软件和影视后期软件都可以应用于科技动画短片的制作,其效果与表现方式日益丰富。本课题围绕“制作好一部科技动画短片所需要运用的技巧”这一主题进行展开,论述了原创三维动画短片《小球的工业之旅》的设计制作过程,包括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本文首先从项目背景出发,介绍了科技短片创作的功能性特征、信息表达优势、价值和意义,然后提出了项目的需求分析和创作过程。本文从流程设计、叙事结构设计、分镜头设计、场景造型设计、场景色彩设计、镜头运动设计、材质与灯光设计、人物动画设计、渲染与后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项目的具体设计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论证。本文对项目实施的核心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包括软件与插件的并用、角色模型的构建、角色动画的制作、短片后期的制作、特效包装、渲染合成等。在对课题分析和总结中,本文提出对今后工作的展望,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为我国科技动画短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巧。同时,希望能够丰富科技动画短片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姚斌[6](2020)在《D公司虚拟现实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现实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发展,虚拟现实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对于虚拟现实产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各大厂商纷纷入局,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此期间不少公司因为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出现经营困难而导致失败,这为虚拟现实行业企业敲响警钟,如何能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所有虚拟现实行业企业面前的问题。本文以虚拟现实企业D为研究对象,D公司为国内最早从事虚拟现实的企业,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了创意研发、视觉科技、文化娱乐三大板块,D公司在虚拟现实行业应用上深耕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案例、解决方案,同时C端产品也逐步推向市场取得良好增长,分析D企业的发展对于行业发展有现实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D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同时运用五力模型和外部评价矩阵进行分析,发现虚拟现实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可替代的产品和技术以及竞争者还没有出现,市场会迎来快速增长。在内部环境方面,运用价值链与内部评价矩阵分析总结D公司的优势与劣势,D公司在研发能力、人才配置、项目经验、客户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在市场营销、品牌包装、融资能力、产品驳杂等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完D公司的内外部环境,通过SWOT分析与波士顿矩阵分析,充分了解公司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以及各业务组合的优劣。概括总结出D公司的发展愿景、企业使命、发展目标、价值观、业务方向等企业文化内涵与发展方向,分别从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生产组织方式,研发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业务营销战略五个方面制定出了D公司的具体发展战略。加强研发创新保持领先优势,缩减产品线聚焦核心产品的市场布局,严控团队规模提升团队素质的人才战略,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加强渠道商建设的营销战略。并通过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经营效率,打造创新文本的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制度,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发展资金,深化产品研发打造行业竞争壁垒等保障措施。本文对D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战略确定了才能凝聚起所有资源与资金发展壮大,为公司全体成员指明了发展方向与目标,同时也为虚拟现实产业相类似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发展思路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虚拟现实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昱[7](2020)在《“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军自1994年开始迈出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步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我军军事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军事职业教育作为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可以提高部队训练起点,巩固部队训练成果。当前,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武装力量结构、军队政策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贯彻执行习主席聚集备战打仗重要指示,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客观上对军事教育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为我军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念、模式和契机,在线课程成为军事职业教育的首选教学形式,其建设质量也成为决定军事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推动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提高练兵备战质量水平的重要实现路径,助力提升人才强军加速度,建成适用于部队官兵自主学习的优质在线课程,避免低质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急需配套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必要对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为基础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探索建立贯穿于在线课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为提升军队院校在军事职业教育领域的办学效益提供参考依据。二、研究方法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一)文献挖掘,筛选指标通过文献回顾,查阅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获取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新信息,采取大数据文本挖掘提取高频词汇的方法,同时参考国外权威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初步筛选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二)专家咨询,构建框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两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同步开展访谈研讨,根据咨询、访谈结果取舍评价指标,并对指标名称、定义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构建形成指标框架。(三)层次分析,确立权重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构建形成在线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四)实践应用,实证分析选取某军医大学任职培训学员作为评价主体,应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培训计划中安排的三门在线课程进行评价打分。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统计评分数据,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对三门课程质量的优势、劣势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应用现有课程验收评分表的打分数据对比分析评价效果。三、研究结果(一)经过文献检索和回顾筛选,将106篇相关中文文献汇总编辑为共计621523字的纯文本导入ROST CM6(ROST Content Mining6.0)文本挖掘软件。1.根据研究主题和关键词整理形成过滤词表,屏蔽83个与在线课程评价指标无关的词汇。对文本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构建,通过提取高频词、过滤无意义词、提取行特征词、构建共词矩阵和构建语义网络等5个步骤,得到以“课程”和“教学”为中心的高频词汇语义网络图。2.根据提取的高频词回溯原文进行二次人工阅读,筛选得到来源于权威指标体系和可信研究成果的16个二级指标:选题方向、学员定位、教学目标、描述说明、知识容量、难度深度、结构编排、科学前瞻、教学策略、讲解授课、媒体演示、编辑制作、作业布置、考核评估、交流互动、拓展资料。3.结合军事职业教育特点,归纳形成目标定位、内容设置、课堂设计、学习支持4个一级指标。(二)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对15位专家进行了两轮咨询。1.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8.2%、100%,总体参与咨询的积极程度较高。2.两轮判断系数(Ca)分别为0.867和0.893,熟悉系数为0.753、0.807,计算得到权威系数分别为0.81、0.85,均大于0.7,说明专家咨询的权威程度较高,咨询结果较为可靠。3.第一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69,反映出专家对指标框架的认可度存在分歧,意见一致性偏低;第二轮的协调系数提高至0.531,大于0.5,表明专家对指标框架的认可度趋于一致;两轮咨询协调系数卡方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咨询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结果可信。(三)将专家对二级指标的认可度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认可度的均数、满分频率、变异系数,采用界值法划定筛选条件。1.第一轮咨询界值筛选条件为算术均数≥3.80、变异系数≤0.22、满分频率≥21%,“难度深度”指标同时不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予以删除。2.第二轮咨询界值筛选条件为算术均数≥3.99、变异系数≤0.14、满分频率≥16%,未出现同时不满足三个条件的指标。3.根据专家意见对其余指标名称、定义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构建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框架。(四)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理论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1.收集专家组对指标间关联性的意见,得到一级、二级指标关联情况计数表,筛选出计数大于1的指标作为影响因素,构建得到4个一级指标两两比较矩阵,和32个二级指标两两比较矩阵。2.引入1-9标度法邀请专家组对判断矩阵逐一打分,得到36个判断矩阵评价结果,CR值均小于0.1,判断矩阵一致性符合要求。3.将指标框架、指标关联情况及判断矩阵评价结果录入Super Decisions网络层次分析软件,计算未加权超级矩阵、加权超级矩阵,进而对加权超级矩阵做稳定性处理,即求出极限超矩阵。得到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11、0.208、0.288、0.193,以及二级指标对应的组内权值和全局权值。4.在线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形成。(五)从2017-2018年某军医大学举办的任职培训班中选取294名学员作为评价主体。1.男性248人,占比84.4%;女性46人,占比15.6%。2.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有79人,占比26.9%;30-39岁有165人,占比56.1%;40岁以上为50人,占比17.0%。3.岗位类别分类为卫生队军医的有116人,占比39.4;中心以上医院军医有132人,占比44.9%;卫勤机关干部有17人,占比5.8%;医院管理干部29人,占比9.9%。(六)将学员随机分为A、B两组,岗位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其中A组145人使用本研究构建的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B组149人使用现有的军事职业教育试点阶段课程验收评分表,对培训计划中安排的《部队训练伤防治》、《全科军医急救技能》、《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等3门在线课程进行评价打分,得到6组评分数据。(七)利用SPSS软件对A组3门在线课程评分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1.Cronbach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912、0.913、0.917,均大于0.9,且“项已删除的α系数”并没有明显提升,说明研究数据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各指标项对应的CITC值全部高于0.5,说明二级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2.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共同度值均高于0.4,且4个因子的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分别为79.675%、76.070%、75.785%,均大于50%,说明各指标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KMO值分别为0.843、0.777、0.838,均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八)利用AMOS软件对A组3门课程评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建立由4潜变量(一级指标)和15显变量(二级指标)组成的结构模型。1.标准载荷(factor loading)系数大部分在0.70以上,并且不存在低于0.40的情况,说明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继续进行聚合效度及区分效度分析。2.4个因子对应的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全部均大于0.5,且组合信度(CR)值全部均高于0.7,意味着数据具有良好的聚合(收敛)效度。3.3组数据AVE平方根最小值分别为0.767、0.760、0.737,因子间Pearson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0.628、0.758、0.677,AVE平方根最小值均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九)2组学员对3门在线课程评分的描述性统计。1.A组《部队训练伤防治》得分最低的三个指标:“知识容量”0.90分、“结构编排”0.91分、“科学前瞻”0.90分,说明该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相对较弱;《全科军医急救技能》各项指标得分普遍较高,说明该课程各方面质量都较高;《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得分最低的三个指标是“作业布置”0.87分、“考核评估”0.89分、“交流互动”0.88分,说明该课程在学习支持方面相对较弱。2.加权计算得到2组学员对3门在线课程的综合评分:A组《部队训练伤防治》96.87分、《全科军医急救技能》98.31分、《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96.35分,B组《部队训练伤防治》96.42分、《全科军医急救技能》97.74分、《部队常见皮肤病诊疗》96.37分。2组评分3门课程排序一致,但A组评分区分度更为显着。四、结论通过研究,构建了一套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经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体系的合理可信。按照在线课程建设的程序步骤,针对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建设后期三个阶段,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探索提出施加戴明环(PDCA Cycle)引导的全程质量管理设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军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军队院校持续建设规范、优质的在线课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曾理[10](2020)在《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文中认为随着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在这个太空艺术领域展开了创作实践。但太空艺术的概念及其所指的范畴,严格上讲,当下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太空艺术的传统和历史的认定也尚存争议。所以,对太空艺术概念、范畴及其发展脉络进?全局的梳理,有利于对太空艺术未来可能的实践进?展望和探索。本??先通过对太空艺术在概念上?法沿?的追溯,以及术语词源、使?规范的考察,确定太空艺术及其相关概念的提法和使??式。进?以科技作为主体的视?,区分太空艺术中的天?艺术和航天艺术,并梳理其中所包含的不同类型太空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总结各类型太空艺术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以及对其他类型太空艺术的影响。从概念界定,到类型分析,再到历史整理,是?求解决太空艺术理论?前存在的三?问题,即概念不清、脉络不全、?向不明。随着这些问题的理清,在进?步结合当下太空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艺术?态,?致可以窥见新时代的太空艺术实践可能存在的?向。

二、军事科普与模型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军事科普与模型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3)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在科普场馆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优势
    第一节 对比小学《科学》课标与科普场馆的特性,探讨场馆科普优势
    第二节 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身心特征
    第三节 小学生接受小学正规科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小学生对场馆科普活动兴趣的研究
第四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内容设计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在科普场馆进行科学普及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分主题设计物理科普实验
    第三节 分析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普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第五章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的实施案例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科学普及的实施案例
    第二节 利用物理科普实验进行科学普及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说明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科技动画短片创作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科技动画短片的概念综述
    2.1 科技动画短片的概念界定
    2.2 科技动画短片的创作功能性特征
        2.2.1 预演性
        2.2.2 灵活性
        2.2.3 科学性
        2.2.4 艺术性
        2.2.5 直观性
        2.2.6 识别性
    2.3 科技动画短片信息表达优势
    2.4 科技动画短片的案例分析
        2.4.1 案例主要内容
        2.4.2 案例前期构思
        2.4.3 案例中期制作
        2.4.4 案例后期制作
        2.4.5 案例具体实现内容
        2.4.6 案例展示形式
3 科技动画短片的构思及技术介绍
    3.1 流程设计构思
    3.2 科技动画短片叙事结构创作构思
        3.2.1 概念性构思
        3.2.2 剧情设置构思
    3.3 分镜头设计构思
    3.4 场景造型构思
        3.4.1 三维场景的造型规律
        3.4.2 绘画与装饰性色彩并存的场景色彩构思
    3.5 固定为主,摇移为辅的镜头运动构思
    3.6 三维技术对科技动画短片的技术支持
    3.7 科技动画短片中材质与灯光技术应用特点
    3.8 科技动画短片在三维渲染中的特点
    3.9 科技动画短片中后期合成技术的特点
4 科技动画短片《小球的工业之旅》创作实践
    4.1 以MAYA软件为技术平台的场景模型前期搭建
    4.2 以求真实与概念相统一的中期制作
        4.2.1 展现真实光效的材质设计
        4.2.2 烘托影片视觉核心与氛围的灯光设计
        4.2.3 以丰富的变形动画为主的关键帧动画
        4.2.4 渲染输出
    4.3 以求视觉效果最佳化的后期制作
        4.3.1 以完整故事线进行的剪辑合成制作
        4.3.2 以影片完整情绪表达为主的音乐合成技巧
        4.3.3 统一短片包装特效的视觉实现
    4.4 数媒环境下科技影片展示
5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D公司虚拟现实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企业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4.1 研究方法
        1.4.2 分析工具
    1.5 论文创新点
        1.5.1 D公司业务发展模式创新
        1.5.2 “阿米巴”式研发创新体系建设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发展战略理论研究
    2.3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理论
    2.4 科技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5 战略新兴产业初创企业发展战略综述
第3章 D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社会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规模
        3.2.2 发展现状
        3.2.3 行业趋势
        3.2.4 行业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
        3.2.5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6 替代品的威胁
        3.2.7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8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 分析总结
        3.3.1 PEST分析总结
        3.3.2 五力模型分析总结
        3.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D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及业务发展
    4.2 D公司组织架构
    4.3 D公司财务分析
        4.3.1 资产负债情况
        4.3.2 经营状况分析
    4.4 D公司价值链分析
        4.4.1 技术研发
        4.4.2 生产制作
        4.4.3 市场营销
        4.4.4 售后服务
        4.4.5 人力资源
        4.4.6 采购活动
    4.5 优势与劣势
        4.5.1 优势
        4.5.2 劣势
    4.6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的建立
第5章 D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5.1 公司愿景、使命与具体发展目标
        5.1.1 企业愿景
        5.1.2 企业使命
        5.1.3 企业价值观
        5.1.4 发展目标
    5.2 D公司SWOT分析
        5.2.1 内部优势(Strengths)
        5.2.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5.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5.2.4 外部威胁(Threats)
        5.2.5 SWOT矩阵分析
    5.3 波士顿矩阵分析
    5.4 发展战略的选择
        5.4.1 业务布局及发展方向
        5.4.2 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5.4.3 研发创新战略
        5.4.4 业务营销战略选择
        5.4.5 人力资源战略
第6章 D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 创新驱动战略
        6.1.1 营造敢于创新、人人创新的公司文化
        6.1.2 公司层“阿米巴”创新体系建立
        6.1.3 完善研发创新激励措施
        6.1.4 用“精益创业”思想管理研发创新
    6.2 服务与产品协调发展
        6.2.1 重点业务产品化
        6.2.2 定制服务形成解决方案
    6.3 市场营销战略
        6.3.1 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
        6.3.2 不同产品市场策略
    6.4 人力资源战略
        6.4.1 人才吸引与内部培养
        6.4.2 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措施
第7章 D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1 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经营效率
    7.2 建立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为研发创新保驾护航
    7.3 优化人力资源体系、以奋斗者为本
    7.4 提供资金保障、拓宽融资渠道
    7.5 强化采购策略与制度、严控采购成本
    7.6 深化产品研发创新、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7.7 提高战略储备与风险意识、应对“新冠肺炎”等不可抗力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D公司内部员工调查问卷
附录二: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一、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二、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和文本挖掘
    四、第一轮专家咨询
    五、第二轮专家咨询
    六、专家咨询质效检验
第二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一、构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
    三、专家评分
    四、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及应用讨论
    一、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
    二、实证数据统计分析
    三、指标体系应用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
    一、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
        (一)“太空”的概念与术语的应用
        (二)太空艺术概念中“艺术”的范畴与分类
        (三)太空艺术:天文艺术与航天艺术
    三、论文体例
第?章 天?艺术的类型
    1.1 宗教性天文艺术
        1.1.1 宗教性天文艺术概述
        1.1.2 史前宗教性天文艺术
        1.1.3 古文明时期的宗教性天文艺术
        1.1.4 宗教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1.2 政治性天文艺术
        1.2.1 政治性天文艺术概述
        1.2.2 古代中国的政治性天文艺术
        1.2.3 政治性天文艺术总结
    1.3 科普性天文艺术
        1.3.1 科普性天文艺术概述
        1.3.2 宏观宇宙图像
        1.3.3 从天体写生到太空美术
        1.3.4 太空题材科普纪录片
        1.3.5 科普性天文艺术总结
    1.4 消费性天文艺术
        1.4.1 消费性天文艺术概述
        1.4.2 从太空科幻文学出发
        1.4.3 太空科幻文学的封面与插图
        1.4.4 作为天文艺术的太空科幻电影
        1.4.5 作为天文艺术的太空题材游戏
        1.4.6 消费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1.5 艺术性天文艺术
        1.5.1 艺术性天文艺术概述
        1.5.2 以宏观宇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3 以太阳系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4 以其他宇宙现象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5 艺术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第?章 航天艺术的类型
    2.1 太空中的艺术
        2.1.1 太空中的艺术概述
        2.1.2 进入太空的艺术
        2.1.3 在太空中完成的艺术
        2.1.4 太空中的艺术结论
    2.2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
        2.2.1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概述
        2.2.2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案例
        2.2.3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的结论
第三章 太空艺术的展望
    3.1 太空艺术的发展路径与趋势
        3.1.1 太空艺术发展的路径总结
        3.1.2 太空艺术发展的趋势展望
    3.2 太空艺术的生态建构
结论
参考?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四、军事科普与模型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科普场馆中利用物理科普实验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的设计与研究[D]. 吴俊. 青岛大学, 2020(01)
  • [4]科技动画短片创作技巧研究[D]. 陈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D公司虚拟现实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姚斌. 山东大学, 2020(05)
  • [7]“三位一体”背景下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D]. 曾理.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9)

标签:;  ;  ;  ;  ;  

军事科学与模型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