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好自然实验课的看法

我对学好自然实验课的看法

一、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杨岚熙[1](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2017年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应重视“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教师开设源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有助于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论文将项目式学习引入高一化学实验《氨的实验室制备》课中,明确学习内容,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构建适合高中生的实验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实施。以一周的时间开展项目式学习实验课程,通过对实验班课程的一系列评价,得出结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为中学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改革方向。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从两个角度——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文献了解了当前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整体思路设计进行了论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从理论和实践对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项目式学习、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素养进行了核心概念论述,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研究。第三章对教材实验及其分类进行了概述研究,对实验的选择进行了阐述,再利用项目式学习理论,结合课堂真实教学,设计了《氨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第四章是《氨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对实验对象布置三个任务,收集任务完成的资料;同时将“项目式学习问卷调查”和“《氨气的实验室》实验操作量表”作为评价方法,实验课开始前进行了前测,教学结束后进行后测,并结合教师评价进行了课堂过程性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态度转变,提高实验认知,提升实验思维。第五章对本次研究总结得出结论,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以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验认知能力,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金卫东[2](2019)在《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也为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求。本研究以上海市J中学为个案,在多年的教师发展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和访谈调查、参与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理性思辨探索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机制、核心要素及建构途径。论文首先借助相关文献,分析了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总结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历史视角叙述了个案学校建设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在萌芽期,通过探究课程、专题培训等活动激发教师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在培育期,通过不同任务驱动的教师发展团队实践,实现从表层组织架构到深层组织文化的转化;在发展期,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以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新情况和新挑战,进行了基于智慧教室的教师发展和在校际交流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论文结合个案学校的实践,论述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得以生发和持续发展的多重机制,具体包括:目标导向、动力激发、任务驱动、专家引领等四个培育机制;持续改进、政策激励、文化引领等三个运行机制;过程评价、绩效评估、团队评价等三个评价机制;以及组织和制度两大保障机制。论文还分析了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五个核心要素: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共同体的引领者、实践中的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体愿景、适度安排专业发展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家引领、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以及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等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途径。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同类初中学校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基于实践和调查数据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已有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的拓展与补充。

刘隽颖[3](2019)在《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永恒的话题。当前本科教学质量遭受严重质疑,但教学改革却步履维艰,其背后反映出教学处于失魅状态,难以吸引教师的热情与投入,教学工作的地位岌岌可危。大学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设计者、推动者,挖掘这一群体在教改中面临的真实处境有助于为透析教改难点、构建保障制度提供启发。本研究从大学教师视角出发,遵循质性研究范式,借鉴“教学学术”和“新制度主义”两大理论基础,前者阐释了教学工作的学术性,指明研究性教学是协调教研冲突的有效途径,这与我国本科教改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其四维研究体系提供了较为全面分析教师教学工作的透镜;后者将文化同样纳入制度研究的范畴,并提供了制度分析的具体框架。通过对不同程度投身本科教改的大学教师代表、辅以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在教改工作中面临着“四面危机”:就教学学术的合法性维度而言,很多教师对本科教改持观望态度,教改难点得不到有效的反思和交流,教学更像是一段“踽踽独行”而非共同体的财富,部分教师甚至对教学抱有“但求无过”的心理,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就教学学术的主体间性维度而言,教师和学生群体彼此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待检验,师生之间尚未成为“教学共同体”;就教学学术的关联性维度而言,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结合有着现实困难,而“中国式”科研给教师们带来了莫大压力,多以经济收益为直接导向的社会工作也对教学造成了“伤害”,教学在学术工作中日益边缘化;就教学学术的保障性维度而言,教师发展中心面临发展困境,高校的教改支持和激励政策不够,最关键的是高校教师晋升制度中教学评价缺位,最终大学教学学术文化日益失落。可见,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根源在于,教师教改投入和成效无法在晋升考核中得到认可和回报,教学成为学术之道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大学教学学术制度与文化建设对我国教改推进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尽管美国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不尽一致、研究型高校同样面临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处境,但美国大学教师在本科教学实践中都遵循着严格的基本规范、保证教学投入。这背后,教师评价制度发挥着导向作用。加州州立大学的教师评价中教学“至关重要”,是最为核心的评价部分,而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比较宽泛;加州大学教师评价中教学“不可或缺”,是晋升终身教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教学评价上,美国大学注重教师、学生、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并更加尊重专家意见;在量性数据和质性材料中更关注后者反映出的教师教学成长;同时保证评价的程序正义。美国大学形成了自身的教学学术文化,这一文化起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对教学学术能力的训练、见诸于规章制度中的教学规范、扩散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平台,最终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基于斯科特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面临着三重制度缺位:其一,大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制作用失灵,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的“底线”要求过低而遮蔽了其学术性、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效力不强、教师考核中教学“隐身”;其二,教学改革的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评价、在教师晋升中简单关注教学奖项、教学改革的奖励幅度与辐射范围有限;其三,本科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重视本科教学且有所作为的领导为数不多、基层学术组织的教研职能日益消退、校级教学学术支持机构的作用尚未彰显。借鉴美国以及本土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构建起本科教学改革的保障制度:一是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在教学工作规程中提升“底线”要求、明确教改要素和相关保障、完善对教学失职行为的惩处问责机制。二是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倾斜。教学评价应当关注其实际效果而非教学奖项、在学评教基础上更加尊重同行专家意见、在校内强化教学改革的物质奖励与职称激励。三是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学学术文化。在院系内部形成基层学术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常规机制、校级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发挥教学学术支持服务职能、在博士生教育中融入教学学术认知。通过制度重构,推进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使教学回归学术之道。

关涛[4](2016)在《“美美与共”与“和而不同”—音乐在藏彝走廊盐源县民族学生中和谐共融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依据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以及费先生晚年“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愿景,笔者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马边县、峨边县、盐源县开展了促进民族间和谐共融的音乐实验课程。笔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侧重于行动研究。走访了马边、峨边以及盐源三地的五所民族中学,采访了学校的音乐老师和行政人员;在三个县的12个班级里投递了672份调查问卷,收集了汉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学生所喜爱的民歌300首;对民族学生进行了半开放式的访谈和个案研究,获得了学生日常相处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态度和看法;据此选择了文化融合策略量表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对比和分析。最终依据收集到的材料,设计了一系列民族音乐实验课程,首先实践于马边县张坝中学和峨边县峨边中学。期间,笔者利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教师实践不断调整、完善着音乐课程的框架和实施流程。最终,在盐源县民族中学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笔者通过分层抽样、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在盐源县民族中学的初二、高一四个班中选取了十二位学生,包括汉族(两人)、彝族(五人)、蒙古族(三人)和藏族(两人)。通过七周的民族音乐实验课程,十二位学生在音乐的纽带作用下,从初识的陌生到渐渐的了解,最后欣然的接受了彼此。笔者则通过对民族音乐实验课程的观察以及对十二位学生的个案研究得到了六项结论,分别是:一、音乐能够跨越民族与国界,引起各民族学生间强烈的情感共鸣;二、通过音乐的表达,各民族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三、音乐的和谐共融的纽带作用能够让各族学生逐渐了解、信任、接受彼此,从而更加和谐的相处;四、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以大带小(高一,初二)、小组竞争合作(音乐游戏)的方式最好,效果最佳,能让各民族学生迅速的融入到音乐的集体;五、在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多个民族的相互融和比两个民族的融和进度更快、效果更好;六、音乐的纽带作用对民族内部的关系的调和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音乐的感染,各族学生在情绪上产生了近乎一样的共鸣——高兴时笑靥如花,悲伤时黯然落泪,认真时锱铢必较,轻松时怡然自得。借助音乐的表达,他们对彼此的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愿意接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习惯。此外,笔者在音乐课程中还加入了外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不出所料的,学生同样也表露出对外国民歌的接受和喜爱。这说明音乐和谐共融的纽带作用不仅能够跨越民族与文化,也是无国界的。这对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陌生和隔阂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

王昌宏[5](2015)在《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文中指出抓好兴趣,上好实验课,加强教师的个人师德修养。

周检[6](2014)在《不同课堂类型中的合作探究法 ——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合作探究法是指师生全员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以生生、师生合作的途径解决问题的,进而获得知识、方法、体验和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方法。其具有自学、合作和顿悟等三个特点。高中化学课堂包括高中化学实验课、习题课、概念课和综合课等四种课堂类型。合作探究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化学不同类型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合作和交流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合作探究法运用于高中化学不同类型课堂有不同的操作程序: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安全指导、课内探究、当堂反馈、完成报告、课后反刍;高中化学习题课的操作程序为课前准备、学情调查、课内探究、展示质疑、提炼评价和巩固升华;高中化学概念课的操作程序为课前自学、学情调查、课内探究、课堂展示、质疑点拨、评价落实;高中化学综合课的操作程序为培训小组、小组自学、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小组讲评、老师点拨和巩固反馈。

杨新[7](2006)在《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与科研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等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e-science、e-learninge、-business和e-government为代表的信息环境逐步形成。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途径、手段、方法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带来的机遇,重新确立服务定位,开辟或拓展服务功能和形式,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心的问题。

郭宝英[8](1998)在《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文中指出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概括问题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上好实验课的兴趣。 做好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准备。若仪器室里的仪器齐备,那么教师就应在课前布置好,当学生

周波,彭丹,王元清,王永红[9](2013)在《林业院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文中认为在林业院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各设置一个与专业知识相符的综合实验,并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和考核评价体系等进行了阐述,探索了一个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体系可为林业院校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路凤英[10](2013)在《利用实验教学有利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实验课是生物学科的血脉,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生物实验课?上好实验课要善于利用身边资源,要善于并敢于尝试和改进实验,要善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习惯,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素质锻炼。

二、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
        1.2.2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 理论概定
    2.1 核心概念
        2.1.1 项目式学习
        2.1.2 化学实验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2.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3.1 教材实验概述研究
        3.1.1 实验概况
        3.1.2 实验分类
        3.1.3 实验选择
    3.2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教学设计
        3.2.1 设计依据
        3.2.2 设计原则与理念
        3.2.3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
4 教学实施与评价
    4.1 研究对象
    4.2 学习小组划分
    4.3 实施步骤
    4.4 评价方法
    4.5 研究结果及分析
        4.5.1 课堂实录
        4.5.2 教师访谈分析
        4.5.3 学生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教师访谈
附录2 必修版块必做实验
附录3 对照B班实验教学
附录4 《项目式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教师评价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
        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教师成长的内在需求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目标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和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相关概念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现状审视
    第一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现状
        一、实践研究难以适应全体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层次和关注点有待提高和拓宽
    第二节 我国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组织不力
        三、单位激励制度不健全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实践:历史视角
    第一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萌芽期
        一、探究课程中的教师发展
        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发展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第二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期
        一、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发展
        二、分层培养中的教师发展
        三、聚焦师德的教师发展
        四、以课题为抓手的教师发展
        五、依托特色项目的教师发展
    第三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期
        一、智慧教室引领的教师发展
        二、校际交流中的教师发展
    第四节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成效
        一、共同体建设中的学校和教师个人成绩
        二、教师对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反馈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机制
        一、目标导向机制
        二、动力激发机制
        三、任务驱动机制
        四、专家引领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一、持续改进机制
        二、政策激励机制
        三、文化引领机制
第五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和保障机制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一、过程评价机制
        二、绩效考核机制
        三、团队评价机制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二、制度保障
第六章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要素分析与建构
    第一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核心要素
        一、共同价值观和愿景
        二、共同体引领者
        三、专业实践中的互助合作
        四、交流分享的时空和平台
        五、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第二节 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核心要素的建构途径
        一、基于需求分析打造共同愿景
        二、适度且有实效的专业发展活动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专家引领
        四、创造广泛充分的同行交流机会
        五、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和物质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案学校近年来教师发展成绩
    (二)上海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三)共同体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四)教师访谈问题汇总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学改革
        二、教学学术
        三、制度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图
    本章结语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教学学术”与“新制度主义分析”
    第一节 “教学学术”的发展及其四维研究体系
        一、“教学学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领域
        二、“教学学术”四维研究体系的构建
        三、大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学成为学术之道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一、从制度研究到新制度主义
        二、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流派
        三、理查德·斯科特及其新制度主义分析
        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对大学组织的基本认识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数据分析:我国大学教师本科教改中的“四面危机”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合法性维度:教学远未成为一种“学术”
        一、教师的观望:“改或不改?”
        二、教改实施:困惑与难点相随
        三、教学是一段“踽踽独行”
        四、教学但求“无过”
    第三节 主体间性维度:师生仍未成为“教学共同体”
        一、师生之间“心存芥蒂”
        二、教学改革改善着师生关系
        三、学生学习效果有待提升
    第四节 关联性维度:教学在教师学术工作中边缘化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实困难
        二、“中国式科研”带来的莫大压力
        三、社会工作可能会“伤害”教学
    第五节 保障性维度:教学学术制度缺失与文化失落
        一、教学学术支持机构“形同虚设”
        二、大学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缺失
        三、大学教学学术文化尚未形成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域外观察: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塑造
    第一节 美国不同类型大学教师的本科教学认知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师:“教学是首要事业”
        二、加州大学教师:“教学是基本职责”
        三、美国教师本科教学认知分化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实践与投入
        一、规范、明晰的教学准备材料
        二、多样、综合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多元学业评价与保证学业指导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师考核制度中的教学评价
        一、加州州立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至关重要”
        二、加州大学:教学评价在教师考核中“不可或缺”
        三、美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专家权威与程序正义
    第四节 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文化塑造
        一、教学学术能力的养成初始自研究生教育阶段
        二、教学学术规范的形成见诸于教学规章制度文本
        三、教学学术理念的扩散得益于院-校两级教学交流
        四、教学学术文化的确立彰显在对卓越教学的认同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研究结论: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困境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三重制度缺位
        一、教学基本规制性要素作用失灵
        二、教学改革规范性要素激励不足
        三、教学改革的组织文化远未形成
    第二节 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保障制度的重构
        一、在教学规章中凸显教学的学术性
        二、在教师考评时向优秀教改成果倾斜
        三、通过院-校两级交流平台塑造教改文化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反思
    第一节 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需要重新审视
        二、大学教师队伍的生存境遇值得引起关注
        三、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亟待提升
        四、大学教学改革需要有制度和文化的支撑
    第二节 对质性研究过程的反思
        一、研究起点:研究者对教学事业的个人情感
        二、研究过程:与大学教师进行一场真诚对话
        三、研究场域:在本土与异域的文化冲突之间
        四、研究结果:研究者与研究课题的共同成长
    本章结语
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美美与共”与“和而不同”—音乐在藏彝走廊盐源县民族学生中和谐共融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1.4 研究的条件与构成
    1.5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阐释
    2.1 厘(理)清概念
        2.1.1 民族音乐
        2.1.2 课程
        2.1.3 和谐共融
    2.2 文献回顾
        2.2.1 费孝通以及乡村教育学派理论的相关文献回顾
        2.2.2 藏彝走廊中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2.2.3 民族音乐实验课程的实践与发展
    2.3 音乐理论在民族融合、民族音乐课程中的运用
        2.3.1 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传统角色
        2.3.2 强烈音乐体验
        2.3.3 美学三元理论
        2.3.4 高峰体验
        2.3.5 福流
第三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设计
        3.1.1 前期的实地考察和被试的来源
        3.1.2 实验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3.1.3 实验器材、软件和基本使用方法
        3.1.4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选择
        3.1.5 民族音乐实验课程的设计
        3.1.6 访谈的设计
    3.2 研究过程
        3.2.1 实验前的调查问卷
        3.2.2 音乐实验课堂教学实验
        3.2.3 实验后的访谈与调查问卷
        3.2.4 其他过程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数据分析
        4.1.1 马边、峨边、盐源音乐老师基本情况分析
        4.1.2 马边、峨边、盐源被试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2 实验结果描述
        4.2.1 结果一:音乐能够跨越民族与国界,引起各民族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2.2 结果二:通过音乐的传递,民族学生对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4.2.3 结果三:音乐的和谐共融的纽带作用能够让各族学生逐渐了解、信任、接受彼此,从而更加和谐的相处
        4.2.4 结果四: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以大带小(高一,初二)、小组竞争合作(音乐游戏)的方式最好,效果最佳,能让各民族学生迅速的融入到
        4.2.5 结果五:在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多个民族的相互融和比两个民族的融和进度更快、效果更好
        4.2.6 结果六:音乐的纽带作用对民族内部的关系的调和,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章 讨论
    5.1 实验结果讨论
        5.1.1 结果一的讨论
        5.1.2 结果二的讨论
        5.1.3 结果三的讨论
        5.1.4 结果四的讨论
        5.1.5 结果五的讨论
        5.1.6 结果六的讨论
    5.2 研究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5.3 对未来研究的启迪
    5.4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与声明
附录
    附录A:教师的基本信息采集表
    附录B:被试学生实验前问卷调查表
    附录C:被试学生实验后问卷调查表
    附录D:文化融合策略量表
    附录E:民族民间音乐收集
        1) 彝族民歌的采集(学校部分)
        2) 汉族歌曲(民歌)采集(学校部分)
        3) 蒙古族民歌采集(学校部分)
        4) 藏族民歌收集(学校部分)
        5) 其他民族民歌采集(学校部分)
        6) 民歌民谣收集(民间部分)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5)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好兴趣
二、上好实验课
三、加强教师的个人师德修养,努力做学生的朋友

(6)不同课堂类型中的合作探究法 ——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1.2.2 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类型的相关研究
        1.2.3 合作探究法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合作探究法的理论诠释
    2.1 合作探究法的内涵、特点与意义
        2.1.1 合作探究法的内涵
        2.1.2 合作探究法的特点
        2.1.3 合作探究法的意义
    2.2 合作探究法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2.2.1 合作探究法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2.2.2 合作探究法与启发式教学的关系
        2.2.3 合作探究法与讲授法的关系
第3章 高中化学课堂类型的理论诠释
    3.1 高中化学实验课
        3.1.1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内涵及特点
        3.1.2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功能
        3.1.3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一般教学要求
    3.2 高中化学习题课
        3.2.1 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内涵及特点
        3.2.2 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功能
        3.2.3 高中化学习题课的一般教学要求
    3.3 高中化学概念课
        3.3.1 高中化学概念课的内涵及特点
        3.3.2 高中化学概念课的功能
        3.3.3 高中化学概念课的一般教学要求
    3.4 高中化学综合课
        3.4.1 高中化学综合课的内涵及特点
        3.4.2 高中化学综合课的功能
        3.4.3 高中化学综合课的一般教学要求
第4章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不同课堂类型中的运用
    4.1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的运用
        4.1.1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的操作程序
        4.1.2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4.2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习题课中的运用
        4.2.1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习题课中的操作程序
        4.2.2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习题课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4.3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概念课中的运用
        4.3.1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概念课中的操作程序
        4.3.2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概念课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4.4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综合课中的运用
        4.4.1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综合课中的操作程序
        4.4.2 合作探究法在高中化学综合课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导学案阐释
致谢

(7)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四、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9)林业院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当的设置实验内容
2 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
    2.1 督促学生进行实验预习
    2.2 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规范的讲解与示范
    2.3 教师应注意学生实验操作中普遍性错误的纠正和个别疑问的单独指导
3 科学的安排实验时间
4 客观的课程考评
    4.1 实验理论知识的测评
    4.2 具体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评

(10)利用实验教学有利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善于利用身边资源
二、善于并敢于尝试和改进实验
三、善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习惯

四、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D]. 杨岚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J中学为例[D]. 金卫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教学成为学术之道: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D]. 刘隽颖. 厦门大学, 2019(08)
  • [4]“美美与共”与“和而不同”—音乐在藏彝走廊盐源县民族学生中和谐共融的作用[D]. 关涛. 中国音乐学院, 2016(12)
  • [5]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J]. 王昌宏. 新课程(中), 2015(02)
  • [6]不同课堂类型中的合作探究法 ——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个案[D]. 周检. 湖南大学, 2014(03)
  • [7]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 杨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 [8]上好自然实验课之我见[J]. 郭宝英. 小学自然教学, 1998(Z1)
  • [9]林业院校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J]. 周波,彭丹,王元清,王永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3)
  • [10]利用实验教学有利于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 路凤英. 新课程(上), 2013(07)

标签:;  ;  ;  ;  ;  

我对学好自然实验课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