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学诱导急性脑梗死小鼠模型的建立

光化学诱导急性脑梗死小鼠模型的建立

一、光化学诱导小鼠急性脑梗塞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姜海伟[1](2021)在《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相关“毒邪”进行具体分类,了解各类毒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总体特性,初步分析黄连解毒汤用于PSCI治疗的可行性。2.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通过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ND患者,分析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作用,并了解PSCI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的应用时机及部分相关机制,并进一步讨论“毒损脑络”理论对于PSCI病机的合理性。方法1.参考大数据分析结果及“SDSVD量表”中的症状要素,对入选的123例PSCI患者,参考“一般病证+严重、秽浊、迁延邪气”原则制定“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并进行“毒邪”分类,并采用“SDSVD量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各类毒邪与各中医证型、非特异性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CRP、NSE、D-D、FIB、Hcy)、TOSAT分型、影像学特征(侧支代偿、梗死部位、脑灌注)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从毒邪相兼情况及热性症状存在情况,评价PSCI相关“毒邪”分类方法的临床基础,分析毒邪的共同特性。分布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将60例PSCIN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黄连解毒汤,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的MMSE、Mo CA、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月的CRP、NSE、D-D、FIB、Hcy值,对治疗后1月、6月的疗效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分析“毒邪”的动态变化特点。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检验情况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疗效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3.将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24h模型对照组、7d模型对照组、24h黄连解毒汤组、7d黄连解毒汤组。给药28天后对比观察其水迷宫检测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光镜观察梗死及周围区病理,CD34标记MVD,WB法测Notch信号通路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VEGF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β、IL-4、IL-10表达情况。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结果1.据“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毒邪分类为热毒、痰毒、瘀毒、腑滞浊毒、正虚蕴毒。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各中医证型与各毒邪分布具有线性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毒与无多次脑梗死、无高血压、有糖尿病、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相关;痰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高脂血症、侧支代偿差、NSE升高相关;瘀毒与有高血压、吸烟、饮酒、小血管或前循环大血管病变、D-D及FIB升高有关;腑滞浊毒与侧支代偿差、CRP升高、嗜睡有关;正虚蕴毒与卒中到PSCI时间短、Hcy升高有关。整体毒邪与侧支代偿差、卒中到PSCI时间短、CRP升高、Hcy升高有关。各类“毒邪”相互交织,热象存在率平均达79.60%,提示各类“毒邪”存在共性及整体统一性。2.黄连解毒汤治疗PSCIND,在MMSE及Mo CA评分方面治疗组起效更早,可显着提高ADL评分(p<0.05)。对热毒内盛、痰浊阻络、腑滞浊留、气血不足证候评分可在治疗早期产生更积极作用(p<0.05),可防阴虚阳亢证进一步加重。治疗组在CRP、NSE、D-D方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1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降低热毒内盛评分及清除热毒相关,同时与CRP、NSE值降低、ADL值降低相关。治疗后6月有效性与采用黄连解毒汤、总体毒邪被清除ADL值降低有关。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在认知功能行为学方面24h及7d黄连解毒汤组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梗死及周围区存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各黄连解毒汤组在大脑皮层Notch1、Jagged2、Hes1、STAT3蛋白及IL-6、IL-1β、TNF-α、IL-4、IL-10表达改善作用均优于各模型对照组(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在Hes1蛋白、IL-6、IL-4的表达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各黄连解毒汤组与对照模型组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24h黄连解毒汤组脑组织MVD显着优于7d黄连解毒汤组(p<0.05)。结论1.对毒邪的分类研究发现,各类毒邪在中医辨证分型、非特异性症状、TOSAT分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相关性。多数毒邪相互交织存在,多数存在热性症状,具有整体统一性,采用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PSCI具有可行性。2.采用黄连解毒汤干预PSCICN患者可对患者血CRP、NSE、D-D等及中医证候评分产生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黄连解毒汤对其整体毒邪具有清除作用,不单纯局限于热毒。其毒邪动态变化特点进一步反应了毒邪的整体性,也反应了随着病情发展进行“辨证论治”的必要性。3.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尽早使用黄连解毒汤可减轻多发性脑梗死动脉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行为学损害,其部分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炎性因子及改善梗死周围区域微循环而实现的。“毒损脑络”理论反应了PSCI的病机特点,也反应了PSCI的“防”与“治”的整体一致性。

向云[2](2020)在《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15年随着5大随机试验的发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相对于传统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血管内治疗大大提高了闭塞血管开通率,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然而相较于国外患者脑卒中病因以心源性栓塞为主,中国人群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更多,这种不同病因可能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血管内治疗的方式以及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所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差异。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脑卒中绿色通道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使用支架取栓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56例,根据改良TOAST病因分型分为CE组89例和LAA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脑侧支循环、血管再通率、取栓次数、血管穿刺至再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及90d神经功能评分。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mRS=0~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组,mRS=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明确90d患者临床预后及72小时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两组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整体良好再通率达82.1%,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为17.9%,90d时66例患者疗效较好(42.3%),90例患者疗效较差(57.7%),死亡率为23.1%。(2)CE组在年龄、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均高于L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在血管穿刺至再通时间长于CE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CE组(69.7%vs 33.3%P<0.001);CE组90d的良好预后率明显低于LAA组(31.5%vs 56.7%P=0.002),但两组之间的血管再通率、72小时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83.1%vs 82.1%;20.2%vs 14.9%;25.8%vs 19.4%)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90d临床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较大、基线NIHSS评分高与预后不良相关,良好侧支循环和LAA病因分型与良好预后独立相关。72小时sICH的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与sICH发生独立相关,而良好侧支循环是sICH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与患者是否发生sICH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心源性(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存在差异。两组在整体血管开通率、72小时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未见显着差异,但CE组患者90d的临床预后较LAA组更差,可能与其患者年龄大、入院NIHSS评分较高及侧支循环较差有关。

陈智利[3](2020)在《炎症反应介导脑卒中后心脏损伤及脑源性微粒加重脑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脑卒中可能诱发心脏功能障碍,从而增加脑卒中后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脑卒中引起的继发性心脏功能障碍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这里,我们探索了成年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介导心脏功能障碍的潜在作用。脑损伤后大量的脑源性微粒(brain derived microparticles,BDMP)释放进入外周循环系统,这些脑源性微粒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从而引起系统炎症,加重脑损伤,而脑损伤体积与心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的。Lactadherin(Lactadherin)可以与阴离子磷脂和细胞外基质结合,促进BDMP的清除。因此在该实验中。我们研究了BDMP是否会影响脑卒中引起的神经系统炎症,以及Lactadherin治疗是否可以降低BDMP诱发的神经系统炎症,从而改善脑卒中功能预后。方法:(1)成年(8-9个月)雄性C57BL/6小鼠诱导光化学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为了测试脑卒中后外周免疫反应是否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在脑卒中之前进行了脾切除术。为了评估心脏功能,在卒中后3天和28天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PCR和ELISA用于研究脑-心脏相互作用的机制。(2)在小鼠缺血性脑梗死后24小时,使用超速离心机从缺血性脑组织中提取BDMP。诱导成年(8-9个月)雄性C57BL/6小鼠光化学缺血性脑卒中成功后3小时,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DMPs,Lactadherin,BDMPs+Lactadherin。一系列神经功能分别在脑梗死1,3,7,14天进行评测。卒中14天后杀鼠取组织进行切片及染色。外周血浆用于免疫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1)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发现轻微心脏功能障碍,而在脑卒中慢性期的发现严重心脏功能障碍,显示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LVSF)的显着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28天的心脏功能明显比缺血性脑卒中后3天的心脏功能差。缺血性脑卒中会显着增加巨噬细胞向心脏的浸润,并增加心脏中白介素IL-1β,IL-6,TGF-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诱导心脏纤维化和肥大。与未切除脾的中年小鼠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前行脾切除术显着减少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心脏的浸润,减少了心脏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了心脏肥大和纤维化,并显着改善了心脏功能。缺血性脑梗死体积与心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显着相关性。(2)注射BDMP后显着增加脑梗死病灶体积,促进了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炎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小胶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明显增加,增加了脑组织轴突/白质损伤,并且增加了血浆中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Lactaherin治疗后显着减少脑病灶体积,促进了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了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了脑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结论:(1)在无原发性心脏疾患的情况下,缺血性脑卒中也可以可诱发慢性心脏功能的损伤。脾切除术不仅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还可以抑制免疫细胞向心脏组织内浸润,以及减少炎症因子在心脏中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诱导的心功能损伤和心脏结构的改变。成年小鼠脑缺血性脑卒中可诱发慢性心功能损害,继发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脑卒中后心功能损害。缺血性脑梗死体积与心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呈显着相关性。(2)BDMP促进了缺血性脑梗死后的神经炎症并加重缺血性脑损伤。Lactadherin具有抗炎作用并促进BDMP的清除,继而减轻脑卒中和BDMP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姜启永[4](2019)在《miR-24降低脑梗死大鼠的血脂水平并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脑梗死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小RNA是内源性的表达非编码短链单链RNA,它们通过降解或抑制靶mRNA翻译在转录后基因表达水平调控中发挥作用。最近的研究已经揭示了 miRNA在缺血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来研究miR-24对大鼠脑梗死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正常,假手术,MCAO模型组,miR-24 agomir和miR-24 antagomir组。构建SD大鼠MCAO模型,并在模型脑室内立体定向注射miR-24 agomir及antagomir。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大鼠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随后,借助TTC染色法检测了各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4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联合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最后,运用Tunel染色法检测了 miR-24对大鼠脑梗死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借助Zea Longa评分,筛选建模成功的SD大鼠,各组共9只大鼠模型入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MCAO模型组,miR-24 agomir,及miR-24 antagomir 组内 miR-24 表达水平 显 着下降(P<0.05),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凋亡细胞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MCAO模型和miR-24 antagomir的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与MCAO模型组相比,miR-24 agomir组内大鼠miR-24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凋亡细胞数和caspase-3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论:miR-24的过表达可相对降低脑梗死大鼠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研究提示我们使用miR-24激动剂可能是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刘李静[5](2019)在《电针调节MMP-9在脑卒中溶栓治疗中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以电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干预大脑中动脉栓线脑缺血(MCAO)小鼠模型,研究电针是否能降低因溶栓引起的MMP-9表达,减少血脑屏障的损伤,为针灸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溶栓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其中后三组脑缺血造模成功后2h后干预。电针组注射rt-PA后开始电针治疗(百会、风府穴);溶栓组给予静脉注射rt-PA,模型组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均12h后测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TTC染色测定正常组与模型组脑梗死区域分布。12h后各组小鼠进行核磁共振仪MRI成像观察脑梗死灶体积,以Radi Ant DICOM Viewer(64-bit)软件计算梗死灶体积,Evans blue渗漏法测定OD值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干湿称重法测定脑水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测定MMP-9、LRP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依照Zea Longa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无缺血,故无神经损伤也无肢体障碍的表现,评分均为0;溶栓组、电针组、模型组的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组比,电针组小鼠评分明显降低,P<0.05。MRI成像观察脑梗死灶体积,MCAO模型小鼠2h后溶栓组静脉注射rt-PA,电针组rt-PA+EA干预治疗;结果所示:与对照组比溶栓组有明显梗死灶,P<0.05。电针组干预后梗死灶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电针干预能降低脑缺血损伤小鼠的脑梗死体积。通过Evans blue(EB)渗漏法测定OD值,模型组、溶栓组、电针组、大脑中均有少量的EB外渗及脑水肿。在电针干预后有效降低EB的外渗和减轻了脑水肿(电针组减少了20%);正常组与溶栓组比,P<0.05;溶栓组与电针组比,OD值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正常组与MCAO模型组比,MMP-9、LRP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通过电针干预治疗后,溶栓组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组MMP-9、LRP1水平表达下降,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电针百会、风府穴可以保护溶栓治疗的脑缺血小鼠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电针保护血脑屏障、改善脑水肿、减少脑梗死程度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脑内MMP-9表达来实现的。

邹静[6](2019)在《改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改良2-V0法)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大鼠模型,并通过侧脑室注射Sulfiredoxin1(Srxn1)和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干扰片段,再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方法:1.将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常规手术组(C组)、Srxn1-siRNA手术组(D组)、Nrf2-siRNA手术组(E组)2.A组不予任何处理,B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C组采用改良2-V0法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D组在造模前24h大鼠侧脑室注射Srxn1基因干扰片段,E组在造模前24h大鼠侧脑室注射Nrf2基因干扰片段3.造模30d后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在定位航行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中,记录各组大鼠的平台穿越次数、平台区域停留时间以及各象限停留时间。结果:1.动物模型的建立:本实验总共有8只大鼠死亡,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造模成功的大鼠有46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总体成功率为88.5%。2.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手术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手术组相比,Srxn1-siRNA手术组、Nrf2-siRNA手术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rxn1-siRNA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Nrf2-siRNA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手术组大鼠单位时间内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1),平台区域停留时间减少(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常规手术组相比,Srxn1-siRNA手术组、Nrf2-siRNA手术组大鼠单位时间内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5),平台区域停留时间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xn1-siRNA手术组与Nrf2-siRNA手术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及平台区域停留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对比,假手术组、常规手术组、Srxn1-siRNA手术组、Nrf2-siRNA手术组在各象限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改良2-V0法)可成功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并证实此模型可用于下一步实验。

杜小雪[7](2019)在《雷公藤甲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抗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由脑出血或缺血导致局部神经功能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对脑缺血内胶质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的研究日益增加。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巨噬细胞”,其活化对于调节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发生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CSF1R全称为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是一种跨膜络氨酸激酶,主要负责调控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研究发现Ko20227是CSF1R的特异性抑制剂可跨越血脑屏障,抑制CSF1R磷酸化来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和数目。在全脑缺血模型中,Ki20227调节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进而调节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其次,小胶质细胞数目的改变或M1/M2表型转变可能参与调节脑缺血病灶处的炎症反应。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是典型的抗炎药物,提炼于中药雷公藤的根部,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调节自噬和氧化应激的重要因子,在很多中枢系统疾病中起神经保护作用。在脑缺血小鼠中,TP调节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从而实现对NLRP3小体炎症的抑制作用。前期研究结果表明TP可以显着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梗死面积,降低半影区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调节自噬水平。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小胶质细胞自噬主要负责调节大脑中细胞因子。最近的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自噬对小鼠神经突触发育以及社交行为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会使突触小体降解受损,改变不同脑区之间的联系。因此,消除小胶质细胞或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为研究脑缺血中小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有力工具。以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的反应为切入点,明确TP在脑缺血中起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对阐明脑缺血的病理机制和药物靶点研究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目的1.探究消除小胶质细胞或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对脑缺血小鼠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2.探究TP对消除小胶质细胞或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小鼠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以及可能调节机制。方法1.双光子活体成像检测CX3CR1-GFP小鼠在Ki20227给药不同时间内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数目变化。2.利用玫瑰红光化学诱导法构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3.TTC染色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4.基于Cre-loxp系统,利用CX3CR1-Cre和ATG5flox/flox小鼠构建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5.电生理技术检测正常小鼠和CX3CR1+/-ATG5flox/flox小鼠在脑缺血前后大脑皮层半阴影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变化。6.疲劳转棒实验、体重变化、神经行为评分和旷场实验检测造模前后各组小鼠行为学的变化。7.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造模前后各组小鼠大脑皮层损伤部位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8.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造模前后各组小鼠大脑皮层损伤部位小胶质细胞炎症相关和神经元突触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双光子活体成像和Iba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逐渐减少。和对照组相比,给药7天时,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约13.7%。2.TTC染色结果显示注射玫瑰红(10mg/mL)5分钟后,6000kcal的冷光源照射15分钟造成约15%的大脑皮层梗死。此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玫瑰红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小鼠模型。3.行为学检测显示单纯Ki20227药物处理对正常小鼠的平衡能力,体重以及神经行为评分没有影响。缺血后,Ki20227给药组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有显着性降低,神经行为评分增加,体重无显着性变化。TP增加Ki20227给药脑缺血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降低其行为学评分,促进小鼠行动能力的恢复。4.脑缺血引起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半阴影区小胶质细胞数目显着增加,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0,IL-6)和表面受体(CD86,Arg-1,CXCL1,CCL-1)的表达显着增加。TP预处理促进Ki20227给药组小鼠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半阴影区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和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5.单纯Ki20227给药处理可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脑缺血后,对照组和Ki20227给药组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增加,NF-κB的蛋白表达增高。TP预处理降低NF-κB的表达,降低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6.单纯Ki20227给药处理对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突触蛋白PSD95,SYN的表达无影响。缺血后,神经元数目显着减少,树突棘密度降低,突触蛋白PSD95,SYN的表达降低;而TP预处理能够增加Ki20227给药缺血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目,促进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突触蛋白PSD95,SYN的表达增加。7.缺血后,Ki20227给药组小鼠大脑皮层损伤部位自噬相关蛋白LC3Ⅱ,ATG5表达增加,P62,Beclin1表达降低;而BDNF,AKT和p-ERK蛋白表达显着减弱;TP预处理抑制Ki20227给药小鼠大脑皮层损伤区域LC3Ⅱ,ATG5表达,促进P62,Beclin1,BDNF,AKT 和 p-ERK 表达的增加。第二部分1.成功构建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敲除小胶质细胞atg5基因显着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但对小鼠的运动能力没有影响。2.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在疲劳转棒上停留的时间显着降低,行为学评分显着增高。TP能增加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脑缺血小鼠在疲劳转棒上的停留时间,降低行为学评分,对体重变化无影响。3.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对小鼠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数目无影响,但小胶质细胞相关因子TNF-α等的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TP显着降低脑缺血小鼠半阴影区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0等的表达。4.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降低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的表达。脑缺血后,各组的神经元指标显着降低。TP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后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和树突棘密度的减少以及树突相关蛋白的丢失。5.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促进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而脑缺血后,椎体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减少。但TP预处理促进了缺血后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个数。6.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大脑皮层NLRP3,NF-κB和Caspase1蛋白表达量增加;脑缺血加重损伤部位NLRP3,NF-κB和Caspase1的蛋白表达增加。而TP显着降低NF-κB、NLRP3的表达和Caspase1活化。7.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损伤部位BDNF蛋白表达降低,LC3Ⅱ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TP增加BDNF,AKT,p-ERK蛋白的表达,降低LC3Ⅱ,P62等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消除小胶质细胞降低脑缺血后TNF-α和NF-κB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实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会促进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炎症相关因子和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抑制BDNF-AKT通路,损坏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以及突触蛋白。TP预处理促进小胶质细胞数目缺失或自噬抑制小鼠脑缺血后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降低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和整体自噬水平,激活BDNF-AKT信号通路,从而增加树突棘密度,突触蛋白的表达和神经元数目,最终促进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

赵延洁[8](2018)在《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光透明颅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20年内,荧光标记技术与双光子显微技术的发展为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使在体跟踪与操纵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脉管系统成为可能,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大脑。然而皮层上方颅骨的混浊特性严重制约了光学成像对皮层结构与功能的观察。为此,研究人员通过将颅骨完全或者部分去除的方式,建立了多种颅窗,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组织光透明通过降低组织的散射,为克服浑浊颅骨对光学成像的制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但现有研究多局限于离体组织与器官,针对活体组织的光透明研究较少。本文的工作正是围绕活体颅骨光透明而展开的,旨在建立高效、安全、操作简便的光透明颅窗,实现细胞、亚细胞分辨水平的穿颅活体皮层成像。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颅骨光透明试剂的选型与方法的构建:基于颅骨特殊的分层结构及组分,以简便、高效、快速为原则,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对颅骨光透明试剂进行选型,最终确定颅骨光透明试剂由胶原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甘油组成;针对不同年龄的小鼠,确立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光透明颅窗的实施方案。(2)光透明颅窗实施活体皮层成像的性能评估:开展活体皮层成像实验,从有效性、重复性、与荧光蛋白/染料的兼容性等方面对光透明颅窗的性能评估。结果显示,实施颅骨光透明处理后,光学成像的信噪比、分辨率与成像深度得以极大地提高,获取了亚细胞分辨水平的皮层结构信息,实现了皮层250μm深度内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的高分辨重复成像。(3)光透明颅窗的安全性评估:光透明颅窗结合多种光学成像技术,观测皮层免疫细胞的短期与长期响应、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以及皮层血流分布或血管重构与再生,评估光透明颅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该颅窗既未激活皮层的小胶质细胞,也未引起皮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上调;既未改变皮层血流分布,也未引起软膜血管重构与再生,从而证明该颅窗的安全性。(4)光透明颅窗的初步应用:(1)激光损伤后皮层树突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的动态观测;(2)脑梗塞后皮层树突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的动态观测;(3)发育关键期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动态观测。结果显示,激光损伤后,损伤区域树突形成串珠状结构,而损伤区域小胶质细胞的突起朝向损伤部位运动,这与文献结果一致;脑梗塞后,梗塞区域树突迅速形成串珠状结构,这与文献结果一致。梗塞区域小胶质细胞并没有迅速被激活,在梗塞后的24小时其形态和分布均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证实小胶质细胞的浸润时间窗为0–24小时之间;通过对第三周小鼠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动态观测,发现关键期小鼠皮层树突棘和丝状伪足的能动性很高,其桶状皮层树突棘在1小时内的新生率和消亡率分别为3.20±0.36%和1.83±0.91%,并观察到丝状伪足转变成树突棘结构,这暗示了丝状伪足可能是树突棘的前体。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一种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光透明颅窗,通过在颅骨表面涂抹光透明试剂来减小颅骨的散射,形成一个可观测皮层的视窗。与双光子成像相结合,实现对皮层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的高分辨活体成像研究。此颅窗具有高效、安全、可重复且操作简便等特点,既能实现对皮层细胞、亚细胞水平结构的跟踪观察,也可实现对皮层特定区域的靶向操纵。这种光透明颅窗有望为生理或疾病状态下皮层神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性成像研究提供重要工具。

何波[9](2013)在《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动物模型并进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成像研究,包括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l)、二乙三胺五醋酸钆(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ate, Gd-DTPA)增强等系列,观察缺血区72h不同时间点内演变规律,探讨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的MRI特点及其在脑缺血后适应过程中的监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在造模成功4h后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min,再灌注5min,共计交替进行3个循环实施缺血后适应。应用3.0T MRI在缺血后4h、24h、48h及72h对树鼩脑部行冠状扫描,观察树鼩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后缺血灶改变特点。在工作站上测量并计算出以下数值:Tl加权图像(T1weighted image, T1WI). T2WI和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上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rest,ROI)的T1WI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T2WI rSI及相对表面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异常信号中心区和边缘区rADC值;DWI和T2加权图像(T2weighted image,T2WI)上异常信号体积;增强后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增加率。分别应用HE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技术显示脑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缺血灶不同区域细胞改变和皮层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MRI及TTC未见异常。缺血组4h MRI可见信号改变,T2WI rSI在缺血后可见增高,24h中心区T2WI rSI值最高(P<0.05),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中心区T2WI rSI值与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4h及24h缺血病灶中心区rADC均下降,48h及72h明显升高(P<0.05);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中心区rADC与缺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病灶边缘区rADC值在4h也出现降低,24h时最低(P<0.05),降至66.16±4.98%,随后逐渐升高;缺血后适应组边缘区rADC随时间逐渐升高,与缺血组各时间点边缘区rADC值比较,在24h及48h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h及72h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缺血病灶中心区rADC在4h低于边缘区(P<0.05),24h、48h、72h无统计学差异(P>0.05)。TTC染色所测梗死区的体积与DWI高信号区体积比较,4h时DWI所测体积大于TTC(P<0.05),24h、48h及72h DWI所测体积与TTC体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脑梗塞体积在4h时最小(P<0.05),随后增大;缺血后适应组脑梗塞体积从4h至24h未见明显增大,4h体积为64.9±6.8mm3,24h体积为69.1±5.7mm3,病灶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所有动物不同时间点注入Gd-DTPA后均出现病变异常强化,缺血组24h时增强后SI增加率最高(P<0.05);增强后所测强化体积小于T2WI所测体积(P<0.05);缺血后适应组SI增加率与缺血组比较,在24h、48h及72h增强后SI增加率小于缺血组(P<0.05)。光镜示缺血后4h病灶中心区神经元可见皱缩,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可见水肿带,缺血半暗带神经元肿胀、固缩,部分血管腔内见血小板积聚,血栓形成;缺血24h缺血中心区组织溶解,呈疏松网结构,神经元脱失,固缩明显;缺血后48h及72h,神经元脱失明显,出现嗜酸神经元,整个细胞均染为红色。结论:MRI能动态反应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演变过程;MRI可用于脑缺血后适应效果的评价,缺血后适应抑制缺血区的扩大,结合半定量化参数rADC值,可能与缺血后适应改善局部脑血流及挽救半暗带有关;增强后缺血后适应组SI增加率小于缺血组,可能系由于缺血后适应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目的:通过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增强MRI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及缺血后适应动物模型进行动态扫描,观察病灶的改变特点,并与普鲁士蓝染色及抗白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 IL-1β)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抗原(Ectodermal dysplasia-1, 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相对照,探讨SPIO增强MRI对缺血后适应所致脑缺血炎症反应改变的活体监测价值。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建立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模型,在造模成功4h后夹闭右侧颈总动脉5min,再灌注5min,共计交替进行3个循环实施缺血后适应。应用3.0T MRI,在缺血后4h、24h及48h注射SPIO,观察SPIO增强后MRI改变特点,测量不同时间点T2WI rSI值;通过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缺血灶内铁粒子形态及部位;采用抗IL-1β与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脑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巨噬细胞浸润及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MRI未见异常;缺血组于注射SPIO后24h及以后时间点扫描缺血灶内可见低信号,4h注射组24h、48h及72h低信号形态未见明显改变,T2WI rSI值未见变化(P>0.05),在24h、48h及72h时T2WI rSI低于缺血平扫组(P<0.05);24h注射组48h及72h扫描可见低信号,低信号形态未见明显改变,T2WI rSI值未见变化(P>0.05),48h及72h T2WI rSI与缺血平扫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注射组,72h时可见低信号,但T2WI rSI与缺血平扫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后适应组注射SPIO后24h及以后各时间点缺血灶内可见低信号,缺血后适应4h注射SPIO组24h、48h及72h时T2WI rSI高于缺血4h注射SPIO组(P<0.05),缺血后适应24h注射SPIO组48h及72h缺血灶T2WI rSI略低于缺血24h注射SPIO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T2WI rSl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后适应48h注射SPIO组与缺血组72h T2WI rSI相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缺血4h注射组24h时含铁粒子细胞主要位于血管腔内,随缺血时间延长,血管腔内含铁粒子细胞减少,于72h主要位于血管外组织内;24h及48h注射组含铁粒子细胞较4h注射组减少,缺血后适应组各时间点含铁粒子细胞均较缺血组减少;抗IL-1β与ED-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缺血后24h缺血灶可见大量ED-1阳性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浸润,IL-1β表达增强,随时间延长,48h及72h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减少,IL-1β表达减弱,但在72h病变周边出现了多个体积较大的巨噬细胞;IL-1β表达与ED-1共染。缺血组及缺血后适应组中24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48h及72h(P<0.05),并且48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72h(P<0.05),缺血组24h及48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高于缺血后适应组同一时间点(P<0.05),缺血组72h时IL-1β与ED-1阳性表达细胞数与缺血后适应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小胶质/巨噬细胞参与了急性期血栓性脑梗塞动物模型的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应用SPIO增强MRI成像可用于活体监测脑缺血后急性期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脑缺血后小胶质/巨噬细胞的浸润及炎症介质的表达,SPIO增强MRI可以在活体内监测脑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改变。

牛敬忠,张颜波,杨明峰,刘莉莉,孙保亮[10](2009)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致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组),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组),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组),低氧预适应后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利用行为学、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方法,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定、脑梗死体积测定、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1)脑梗死体积比较:N组、C组未发现梗死灶,CI和HP+CI组均见明显缺血梗死灶,其中HP+CI组脑梗死体积较CI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比较:N组、C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I组和HP+CI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其中HP+CI组神经功能评分比CI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比较:N组、C组小鼠大脑皮层偶见TUNEL阳性细胞,CI组和HP+CI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HP+CI组TUNEL阴性细胞数较CI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减小小鼠急性脐梗死体积、减少细胞凋亡两个方面发挥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二、光化学诱导小鼠急性脑梗塞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化学诱导小鼠急性脑梗塞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对PSCI相关中医“毒邪”分类的研究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选患者中医证型及有关实验室指标的总体分布情况
        2.各中医证型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3.毒邪的分类与所观察指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4. 各中医证型与相应毒邪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5. 各类毒邪相兼情况分布特征
        6. 各类毒邪中热性症状存在情况
        7. 各类毒邪与所观察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PSCI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2.对PSCI毒邪的分类定义
        3.对PSCI中医证型及毒邪分类研究结果的解读及探讨
        4.对于“素毒”与“新毒”的理解
        5.PSCI毒邪的整体统一性及黄连解毒汤治疗的可行性
        6.本研究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方向
第二部分: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PSCIND患者的疗效观察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排标准
        3.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及研究方法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影响
        2.黄连解毒汤对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影响
        3.黄连解毒汤对神经功能NIHSS评分的影响
        4.黄连解毒汤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影响
        5.黄连解毒汤对各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6.黄连解毒汤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7.对治疗后1 月、6 月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PSCI的治疗与“毒损脑络”学说
        2.黄连解毒汤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3.导师组有关黄连解毒汤在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基础
        4.对神经、认知功能及ADL评分的影响作用分析
        5.对各中医证候评分及有关毒邪的动态影响作用分析
        6.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仍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黄连解毒汤对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动物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试剂及仪器
        3.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动物模型的制作
        4.随机分组及给药
        5.大鼠脑组织取材
        6.指标检测及方法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认知功能检测
        2. 各组大鼠皮层组织 HE 染色病理检查
        3. 各组大鼠脑组织梗死周围区 MVD 检测
        4.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Notch信号通路及VEGF蛋白检测
        5.各组大鼠脑皮层组织炎性相关因子的检测
    讨论
        1.对PSCI发生机制的认识及所观察指标的选择
        2.黄连解毒汤对于脑缺血及PSCI影响的可能机制
        3.对PSCI相关信号通路的选择
        4.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5.对实验分组方法的选择
        6.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及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延伸的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毒损脑络”学说与卒中后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附录2 血管性痴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SDSVD)
附录3 PSCI中医毒邪症状要素表
附录4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录5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量表
附录7 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
附录8 各组实验动物水迷宫活动轨迹图例
附录9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 HE 染色病理结果
附录10 各组实验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微血管密度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
    结论
    典型病例1---(病因分型为LAA)
    典型病例2---(病因分型为CE)
二、经兔耳中央动脉制作模拟心源性栓塞脑卒中模型
    综述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致谢

(3)炎症反应介导脑卒中后心脏损伤及脑源性微粒加重脑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 免疫炎性反应介导了脑卒中后渐进性心脏损伤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脾切除术减轻了缺血性脑梗塞诱发的进行性心脏功能障碍
        1.2.2 脾切除术减轻了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慢性心脏纤维化及肥大
        1.2.3 脾切除术显着减轻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心脏内的炎性反应
        1.2.4 脾切除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心脏中炎性细胞浸润
        1.2.5 缺血性脑卒中引起心脏中巨噬细胞浸润持续性增加
        1.2.6 脾切除术降低了由缺血性脑卒中诱导的心脏中MCP-1表达
    1.3 讨论
        1.3.1 在成年小鼠中,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引起渐进性的心脏损害
        1.3.2 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引起心脏组织的炎性反应
        1.3.3 脾脏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心脏功能障碍
    1.4 小结
二 脑源性微粒加重脑卒中后神经炎性反应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BDMPs不会引起健康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损伤
        2.2.2 BDMPs显着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梗塞体积,Lactadherin治疗显着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2.2.3 Lactadherin减轻了由BDMP加重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和神经元损伤,同时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的梗塞周边血管密度
        2.2.4 BDMPs显着加重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白质损伤,Lactadherin治疗显着减轻了脑白质损伤
        2.2.5 BDMPs显着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内炎性细胞浸润,Lactadherin治疗显着减轻了脑内炎性细胞浸润
        2.2.6 BDMPs显着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内炎性因子表达,Lactadherin治疗显着减轻了脑内炎性因子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心联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miR-24降低脑梗死大鼠的血脂水平并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1.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1.2 脑梗死的病因学
        1.3 脑梗死的危害及相关诊疗进展
    2 miR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脑梗死中miR基因的研究进展
        2.2 miR-24基因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实验大鼠及试剂设备
        1.1 实验试剂设备
        1.2 大鼠饲养及分组
    2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建立及各组处理方式
        2.1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的建立
        2.2 Zea Longa评分筛选建模成功的大鼠
        2.3 脑室内立体定向注射建立MCAO联合miR-24激动剂/抑制剂注射大鼠模型
    3 各项指标检测
        3.1 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检测
        3.2 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面积
        3.3 多聚甲醛灌注及取材
        3.4 RT-PCR检测脑部组织中miR-24表达
        3.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3.6 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 3的表达
        3.7 Western blot检测脑部组织中Caspase 3的表达
    4 统计学分析
    5 脑缺血模型概述
第三章 结果
    1 miR-24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表达下调
    2 miR-24有助于降低脑梗死大鼠血液中TC、TG及HDL-C的水平
    3 miR-24抑制脑梗死的发展
    4 miR-24抑制大鼠脑梗死组织细胞的凋亡
    5 miR-24抑制Caspase 3蛋白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1 miR-24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表达下调
    2 miR-24有助于降低脑梗死大鼠血液中TC、TG及HDL的水平
    3 miR-24抑制大鼠脑梗死组织细胞的凋亡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ENGLISH PAPER 1
ENGLISH PAPER 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电针调节MMP-9在脑卒中溶栓治疗中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溶液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小鼠(MCAO)模型的制备
    2.4 MCAO小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
    2.5 TTC染色测定梗死灶区域分布
    2.6 MCAO小鼠脑梗死体积MRI测量
    2.7 Evans blue渗漏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
    2.8 MCAO模型小鼠脑水肿测量
    2.9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
    2.10 统计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实验结果
    3.1 电针百会和风府穴对脑缺血小鼠损伤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3.2 电针百会和风府穴位对脑缺血损伤小鼠梗死体积的影响
    3.3 电针减轻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
    3.4 电针抑制脑缺血损伤后MMP-9、LRP1 的表达
4.分析与讨论
    4.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历代医学对针灸治疗中风的认识
    4.3 针刺选穴原则与配伍意义
    4.4 动物模型的选择
    4.5 MMP-9参与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机制
    4.6 电针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4.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等

(6)改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雷公藤甲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雷公藤甲素对Ki20227给药小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雷公藤甲素对小胶质细胞自噬缺陷小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和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光透明颅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活体皮层成像的意义与研究进展
    1.2 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颅窗技术概述
    1.3 颅骨光透明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颅骨光透明试剂的选型与方法的构建
    2.1 骨组织结构与组分概述
    2.2 小鼠颅骨结构与组分的测定
    2.3 颅骨光透明试剂选型的方案设计
    2.4 颅骨光透明试剂选型的实验验证
    2.5 光透明颅窗的实施方案
    2.6 小结
3 光透明颅窗实施活体皮层成像的性能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2 光透明颅窗实施活体皮层成像的有效性评估
    3.3 光透明颅窗实施活体皮层成像的重复性评估
    3.4 光透明颅窗与荧光蛋白和染料的兼容性验证
    3.5 分析与讨论
    3.6 小结
4 光透明颅窗的安全性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2 皮层免疫细胞的短期和长期应答
    4.3 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4.4 皮层血流分布与血管的重构和再生
    4.5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5 光透明颅窗的初步应用
    5.1 激光损伤后皮层树突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的动态观测
    5.2 脑梗塞后皮层树突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的动态观测
    5.3 发育关键期皮层突触可塑性的动态观测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2 英文缩写对照表

(9)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常规MRI改变特点及其在脑缺血后适应的监测价值研究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SPIO增强MRI分子成像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在读期间主持科研
在读期间所获奖励
在读期间参编论着
致谢

四、光化学诱导小鼠急性脑梗塞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毒损脑络”理论黄连解毒汤早期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姜海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心源性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D]. 向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炎症反应介导脑卒中后心脏损伤及脑源性微粒加重脑损伤的研究[D]. 陈智利.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miR-24降低脑梗死大鼠的血脂水平并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D]. 姜启永. 山东大学, 2019(02)
  • [5]电针调节MMP-9在脑卒中溶栓治疗中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D]. 刘李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改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邹静. 南华大学, 2019(01)
  • [7]雷公藤甲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抗炎机制研究[D]. 杜小雪. 浙江大学, 2019(03)
  • [8]适用于活体皮层成像的光透明颅窗研究[D]. 赵延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9]缺血后适应对树鼩血栓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及脑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D]. 何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1)
  • [10]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 牛敬忠,张颜波,杨明峰,刘莉莉,孙保亮.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9(08)

标签:;  ;  ;  ;  ;  

光化学诱导急性脑梗死小鼠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