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

完美的

一、汉语里的“完成体”(论文文献综述)

黄菊[1](2021)在《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粤西地区,阳春市使用的语言主要为阳春话。阳春话属于粤语的“高阳片”或称“两阳(阳江、阳春)片”。阳春地区在古代属于百越民族地区,因此阳春话的语言底层存在与侗台语相似的语言现象,后随着客家人和闽南人的迁入,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阳春话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粤语的特点。阳春话的疑问句分为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等四种类型,鉴于目前还没有相关阳春话疑问句研究的专题出现,且学界对于同属为两阳粤语的阳江话的疑问句式“VP无?”是是非问还是正反问的性质归属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选取阳春话疑问句中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阳春话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法特点、功能和演变规律,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重新看待阳江话中“VP无?”的相关问题争论。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自省法等方式收集阳春话是非问和正反问的语料,并运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共时与历时相比较等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分析。第一章主要从语调是非问句、语气词是非问句着手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句的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分析,并介绍了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类型。第二章主要对阳春话正反问中的“VP-Neg?”与“VP-Neg-VP?”式问句的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和分析,并对正反问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阳春话的“VP-Neg?”式正反问句主要有“VP冇?”“有VP冇?”“系VP冇?”“VP(之)未?”“有VP(之)未?”等类型。第三章主要从结构形式、语义内涵与及特指性是非问和特指性正反问的对比分析上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和正反问进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阳春话中“VP么/咩?”的归属问题。最后总结阳春话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特点、功能类别与比较的情况。

孙圣子[2](2021)在《基于语料库现代汉语动结式“V着/成/好/得”的俄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结式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使用频率颇高,倍受国内外汉语语法学家的关注。但由于汉语与俄语的语言体系不同,俄语中并不存在形式对应的表达式。译者和在线翻译软件难以准确地对其分析和翻译,经常出现误译现象。“V着/V成/V好/V得”四类动结式中充当补语的“着、好、成、得”是现代汉语虚义结果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拥有共同义项“完成”,同属于“完成类”虚义动结式的结果补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现代汉语动结式“V着/V成/V好/V得”做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代汉语动结式的基础知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四类动结式的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即比较研究结果补语的词汇语义,确定四类动结式的语义相关性及分类,探寻动结式中动词V的选择情况及其分类;借助汉俄互译实例,分析“V着/V成/V好/V得”的翻译策略,归纳其俄语表达式,总结其俄译规律。作为汉俄翻译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本文有助于推动汉语动结式的研究,有益于汉俄翻译实践活动,能够为建立微型汉俄平行语料库和完善机器翻译等诸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莫莉卡(Mońko Marta Karolina)[3](2020)在《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针对波兰的汉语学习者,围绕汉语助词“了”的习得过程和出现的偏误展开的研究。汉语“了”在日常对话交流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波兰学生往往掌握不好这个虚词。本文讨论了三个问题:(1)波兰汉语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了”时会出现哪些偏误现象?(2)出现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应该怎么纠正这些偏误?首先,在本文的绪论中笔者分析了汉语虚词“了”的语法功能,把“了”分为:动词后的“了1”、句尾的“了2”、语气助词“了3”,通过不同句型的分析总结它们的语义和使用语法规则。接着,笔者概述了汉语虚词“了”的一般用法,容易出现的偏误,教学难点的体现,以及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之后,笔者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汉语专业的学生在运用“了”时出现的偏误。调查结果发现波兰汉语专业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了”的偏误高达29.65%,基本偏误类型是:“了”的误加、“了”的遗漏和“了”的错位。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引起偏误的原因和波兰语作为母语对汉语学习带来的负迁移。本研究试图证明主要干扰学生误用“了”的原因是受其母语波兰语的影响。具体来说,是波兰语分明的时态和体态跟汉语在动词形态上没有时态和体态之间形成巨大的差异造成了波兰学生学习汉语助词“了”的困难。最后,笔者依照各种偏误类型提出了一些避免偏误的建议,以帮助波兰汉语学习者减少偏误,提升在波兰的汉语教学质量。

殷畅[4](2020)在《俄汉语动词词典释义类别对比分析 ——以图像创作动词为例》文中指出词典释义模式化和范畴化一直是语义学和词典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Ю.Д.Апресян提出了词典释义类别理论,词典释义类别理论是词典释义范畴化与模式化的一种尝试,目前仍然是语言学中一个尚待完善、验证的概念。本文旨在对俄汉语图像创作动词词典释义类别理论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该类动词以词典释义类别为描写单位的词典条目试编。论文首先论述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词典释义范畴化与模式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阐释和分析莫斯科语义学派词典释义类别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集成描写理论、系统词典学思想、积极词典学思想、Е.В.Падучева提出的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理论,为图像创作动词词典释义类别的分析和描写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图像创作动词的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总结其分类原则和标准,进而对俄汉语图像创作动词从语义、句法、词汇语义搭配、超音质特征等方面进行词典释义类别的描写和研究;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内容,对图像创作动词中的典型词汇以词典释义类别为描写单位,按照统一的描写规则和模式进行条目编写实践。

陈艳艳[5](2020)在《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可能补语句法结构简单,但语义较为复杂,使用的限制条件比较多,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汉语和俄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在俄语中没有与汉语可能补语相对应的语法结构。因此,要想研究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原因,首先需要对两种语言表示可能语义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偏误类型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论文以学习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偏误分析及对比分析等方法,整理出俄罗斯留学生在运用汉语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归纳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对此提出教学策略。本论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综述。综述部分归纳了众学者对于可能补语的研究现状,整理前人对于可能补语的习得与教学现状。第三部分是关于汉俄两种语言可能语义表达形式的对比。汉语可能语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能愿动词和可能补语,俄语主要借助词汇手段和动词体的意义来表达可能语义。第四部分是对俄罗斯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本论文所研究的俄罗斯留学生使用汉语可能补语的偏误语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语料库查找的方式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并分析偏误出现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教学策略。针对俄罗斯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出现的偏误类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论文通过汉俄可能语义的对比分析,为解决俄罗斯留学生目的语知识泛化、母语负迁移等影响提出来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对俄罗斯学生进行汉语可能补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丁存越[6](2019)在《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动词在体范畴的实现差异及其背后的语义动因,重点研究了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和短时体这四种体中的动词语义递差。基于事件语义学与事件结构理论,吸收了 Croft(2012)提出的动词体貌语义特征二维分析框架思想,本文提取出十五组动词语义特征变量:[±起始][±终结][±持续][±反复][±增量][±方向][±可逆][±瞬间][±固有][±静态][±结果][±生命][±可控][±自主][±位移],并进行了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提出并验证了现代汉语体范畴动词语义递差假设,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不仅分别构建了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和短时体的动词实现模型,而且构建了动词体范畴实现的总模型。本文认为,研究动词的体实现问题首先要回归到动词语义本身,动词语义与句法形式之间存在层阶关系,即递差,这种表现为梯级形式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动词语义的差异,是不同语义特征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章就是基于对动词语义的时间与状态的二维分解,综合事件进程与事件参与者两个方面,提取了与动词事件相关的十五组语义特征变量,并进一步明确了具有较高解释力度的六个影响动词体实现的公因子:控制、过程、变化、界限、事态、路径。第二、三、四、五章分别研究了动词在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和短时体中的实现情况,并分别构建了持续体动词递差:暂时状态动词<有向渐变动词<无向反复动词<过程性实现动词;完成体动词递差:非过程性实现动词<延续变化动词<可变反复动词<过程性实现动词;经历体动词递差:可反复无变动词<非反复变化动词<可变反复动词<过程性实现动词;短时体动词递差:可反复实现动词<实现性可延续动词<变化动词<过程性实现动词。研究发现,不同体范畴的动词递差表现异中有同,六个公因子下的十五组语义特征变量在不同体、不同层阶的运作表现为此消彼长或同步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动词语义特征间的复杂作用关系体现了不同体范畴之间的联系性,回答了学界以往关于不同体所表达意义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同时,本文还分别构建了动词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短时体实现模型,为预测动词的体实现情况提供了可量化的依据。基于不同体范畴的动词递差体现出的差异性联系,本文的第六章构拟了一个整体性的现代汉语动词体实现预测模型,并搭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体范畴动词递差:一次性状态动词<可延性实现动词<可延性变化动词<可变性反复动词<过程性实现动词。该递差不但显示了从非体实现动词到体实现动词的层阶变化,还显示了非体实现动词内部以及体实现动词内部的从核心到边缘的层阶变化,解释了现代汉语动词语义与体形式表征之间的规律与例外问题。比较发现,大部分动词的体貌语义特征具有模糊性,在句法实现上表现为能够同时进入两种及以上的体范畴,体现了动词语义句法表征的灵活运作机制。本文最后一个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概括了体范畴动词递差假设的来源及验证思路与方法,并归纳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研究发现:首先体的研究需要内部与外部视角的结合;其次各语义特征变量在体实现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持续]特征是持续体最显着的特征,[+终结]特征是完成体和短时体最显着的特征,[+可逆]特征是经历体最显着的特征;再次现代汉语体动词递差与西欧语言体动词递差存在明显差异。文章同时也特别指出,动词体范畴递差的运动轨迹以及句法、语境等的影响可作为未来深入研究的内容。

耶夫列民科·娅娜[7](2018)在《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汉俄附加式构词法为研究对象。“词干加上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词嵌(中缀)构成新词,叫做附加式构词法。”(1)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对象包括词素、词缀、词根等构词成分以及其通过各种附加形式而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构词法在俄语中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在汉语中虽然不是最为主要的构词方法,但伴随着近年来汉语构词体系出现了明显词缀化的倾向,附加式构词法已经成为一种扩充汉语词汇量的能产性较强的不可或缺的辅助性构词手段。现代汉语构词系统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引人注目,附加式构词的比率不断上升,各种新兴词缀显示出更加丰富的趋势。从现有的对附加式构词法的研究现状来看,涉及到对比汉语和俄语附加式构词法这一方面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具体到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方面的对比尚未有人作过。对比汉俄语附加式构词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于对外教学,对于汉语和俄语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这一是研究该题目最大的理据。本文是对比分析法和图示法、历时法和共时法、定量法和定性法、静态研究法和动态研究法的相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构词法基本理论、整体概念、定义、特点以及其形成,对汉俄各自语言的附加式构词法的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与比较,得出了二者的异同点:汉语是词根语,俄语则是屈折语。俄语构词法指的是形态构词法,其语法功能主要通过词的各种形态变化(词尾屈折)来表示,汉语构词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词尾,它是用词缀来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第二,对主要构词成分:词素、词根、词缀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阐述了它们的界定、分类、判定标准等问题,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在词素方面上,汉语和俄语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汉语和俄语的词素都是音义最小的语法单位,其可分为词根词素和词缀词素。不同的是,汉语词根词素以字为代表,俄语词根词素以几个音或音节为组合。汉语中典型的词缀词素较少,它的适用范围也具有很大的限制。而俄语词缀词素的数量极多,其适用范围也很广。汉语词缀词素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而俄语词缀词素包括:前缀、中缀、后缀、词尾、尾缀。另外,从词素性质来看,俄语有零位词素,汉语则没有零位词素。汉语典型前缀的数量很少,而俄语前缀的数量颇多。汉语中缀具有特殊的衬音、平衡或增强语气、贬义色彩的作用,而俄语中缀用来连接两个词根或连接词根同别的词缀,不表示任何附加意义或语体色彩的意义。汉语典型的后缀不太多,加上类后缀约不超过100个,而俄语后缀的数量多、分类丰富,约有500多个。第三,对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来源、数量、使用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语类词缀与俄语新兴词缀的异同点,整理统计了有关重要数据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表和线图。一共调查了100个人(50个中国研究生;50个俄罗斯研究生)。汉语调查对象:92个单音节的类词缀,其中33个类前缀和59个类后缀;俄语调查对象:43个新兴词缀,其中24个新兴前缀和19个新兴后缀。汉语类词缀的最大特点:1)具有衬字作用,而俄语新兴词缀没有这个作用;2)具有轻声化现象:汉语以语音形态为主(弱化、净化、智能化),它缺乏形式上的变化,而俄语形式变化很丰富,它以形为准的(книголюб、миролюб、кофелюб);3)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汉语类词缀能够按类推构成许多新词,而俄语新兴词缀虽然也很能产,但是远不如汉语的类词缀;4)汉语类后缀具有半虚半实的意义,俄语新兴词缀一般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相结合。这一部分属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四,阐述了汉语和俄语中的具体构词方式,进行了二语附加式构词法的对比,得出了附加式方法的异同。这一部分探讨了5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其中包括:1)附加法以前缀法、后缀法、尾缀法、中缀法、中缀—后缀法、前缀—后缀法、前缀—尾缀法、后缀—尾缀法为主要方法;2)混合法以复合前缀法、复合后缀法为主要方法;3)零派生构词法;4)摹声构词法;5)省略构词法以截短—加缀法、缩略—加缀法为代表。附加法和混合法是汉语最常见的构词方法,而零派生构词法、摹声构词法、省略构词法属于俄语构词系统的特点。

吴宏民[8](2017)在《俄汉英动词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动词体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将俄汉英语动词体进行对比的文章几乎很难发现。然而,进行俄汉英动词体的对比又是十分必要的。俄语动词分成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当然还有个别的兼体动词和单体动词),而英语中的动词变化形式更多通过16种时态来表达。本文提出俄语中未完成体和完成体的具体语法意义是能够表示英语16种时态的。本文还从语料库中找到了对比所用的语料进行阐述。本文只是在希望在进行对比后,对俄语教学有所帮助。此外汉语是构建俄英动词体的具体语法意义对比的桥梁。我们肯定汉语动词存在体,汉语动词不仅有体,而且汉语动词的体和英语动词体(更多的是表现为时态)与俄语未完成体和完成体的具体语法意义对应。本论文由正文六章(包括绪论)、结论和参考文献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阐述“体”这一语法范畴在俄汉英语中的不同理解,最后根据这些不同的理解给体作出具体的定义,并且指出体在俄汉英语里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第二章第二节分别从体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体的概念组成方面、动作方式和作为语法意义的体的表征来对体进行具体阐释,并且又从动作方式的角度来对体的语法意义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论述。第二章第三节论述体的概括语法意义与具体语法意义,并且指出俄语中的具体语法意义为俄汉英动词体对比的基础。可以这么说这一节是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进行的对比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第三节提出的作为对比基础的具体语法意义,从俄语中未完成体和完成体的具体语法意义出发,找到汉语是如何表达这些意义的,同时与俄语句子的表达进行对比。第四章主要进行英汉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的论述,本章从英语的16种时态出发,找出汉语是如何表达英语这16种时态的。本章同时指出英语的16种时态同样可以表达俄语中未完成体和完成体的具体语法意义。第五章主要进行俄英动词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的论述,从俄语动词体的具体语法意义出发,找到在英语中是如何表达的。第六章(代结论)对俄汉英动词体进行具体对比,对比的基础为俄语动词的具体语法意义,同时依据这些动词的具体语法意义来构造类似的汉语和英语的句子,最后以图表形式呈现。并指出论文写作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Vitkovska Frosina(方唯)[9](2017)在《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词法是语法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词法,就是关于词的构成及其用法的规则,包括词的结构、形态变化、功能类别等内容,研究任何语言的语法不能不拿它当作第一个着重点。马其顿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也属于不同的形态类型。马其顿语属于印欧语系,属于屈折语,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孤立语。马其顿语中的词一般都具有形态变化,而汉语的词没有那样的形态变化,它们的词法系统有很多的不同点。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马其顿语与汉语词法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构词法和词类体系的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介绍了在学习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马其顿语与汉语词法比较研究此前还没有人做过,本论文是首次尝试比较研究这两种语言的词法系统。笔者在比较研究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系统时,借鉴了现有的马其顿语跟某些印欧语言比较和汉语跟某些印欧语言比较的研究成果。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马其顿语与汉语的比较研究抛砖引玉,并为马其顿语—汉语的二语教学提供参考。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对马其顿语、汉语词法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的来源。第二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构词法加以简要的介绍,分别介绍和比较马其顿语和汉语构词法。第三章介绍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及词类体系。第四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实词体系进行比较。首先分别描述两种语言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和副词,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语言实词的异同及其原因加以比较和探讨。第五章对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虚词体系进行比较。分别描述两种语言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和模态词,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其异同,揭示两种语言虚词的对应关系。第六章是结语,总结选题的主要内容,检视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谭方方[10](2016)在《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转折”为汉英共有的语义范畴,从系统上、概念上、理论上、个案上全方位对汉英两种语言双向展开比较研究。系统上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专论上主要选取了确信转折、更正转折、意外转折几个专题与个案予以讨论;概念上主要对“转折”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与区别作了有效梳理,并对“转折”广义概念的范围予以重新分类和全方位的界定与验证;理论上主要将现今热门的一些理论,如语法化、主观化、构式理论、话语标记理论、语义镜子理论等运用到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中来,并结合类型学上的语义地图理论讨论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蕴涵假设,以期为对比语言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与不同特点作出贡献。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专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英汉互译与双语词典编撰提供指导。该博士论文分为上篇总论与下篇专论两部分,具体如下:第1章:绪论包括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综述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概述。上篇:总论第2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转折”与“对比”、“转折”与“让步”、“转折”与“反预期”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作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概念支持。第3章:从句法角度来探析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表现形式、与让步标记的搭配使用情况和转折标记共现时的语序考察。其中,汉英转折标记在小句内部的共现顺序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我们归纳了相关规律并总结了规律背后的三个原则,即辖域原则、主观性原则、凸显原则。第4章:从语义上探讨汉英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并提出了新的验证机制。将转折语义关系重新分为典型对比、因果违逆、内容更正、论点争论、情状意外与限制补充六类,并提出了结合句法验证、“逻辑-心理-事理”三维验证的新界定机制,总结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跨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的新机制中的互动规律。第5章:首先讨论六类转折语义关系在汉英两种语言当中的表现形式,并通过类型上的语义地图来解释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同时通过例证来验证该语义地图在类型学上的蕴涵规律。第6章: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转折标记的异同点,主要包括其反预期语用特点、委婉礼貌、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与其话语标记功能。下篇:专论第7章: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对“其实”与actually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并将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运用到其历时研究中来,从而解释其共时层面的异同点。第8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当然”与of course这对确信转折关联副词(性短语)进行全方位对比研究,并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相关理论讨论两者在“确信—转折”历时演变过程中的语法化机制与其“客观性—主观性—互动主观性”的主观性发展规律。第9章:“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是汉英典型的更正型转折结构。我们从句法、语义与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汉英这对正反浓缩更正型结构的异同点,借助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两者从语义更正到语用更正/元语否定的构式演变与压制作用。同时,通过世界语言的相关调查,验证其蕴涵规律,即更正标记如果能同时表达转折功能或添加功能则一定能表达对比功能。第10章:利用语义镜子理论,借助翻译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汉主要更正转折表达的翻译对应情况。在语义上,我们讨论了语义更正与语用更正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在语用上,我们探讨了汉英更正标记的反预期语用特点与其话语标记功能。第11章:在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意外转折范畴框架下探讨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寄生命题义下括充了结果与限止范畴,将示证范畴细分为间接示证标记、完成体标记,将寄生结构分为疑问词感叹句式与其他特殊结构两方面,既借鉴了原有类型学框架,又对其进行了扩充与重组。第12章:以Peterson总结的类型学非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的类型学框架为基础,充分探讨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的表现形式,在言外层面上补充了汉英非寄生性固定结构,对原有框架进行了括充。同时,对“谁知(道)”与who knows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英语相对于汉语缺乏独立的“疑问词+动词”衍生出反预期意外标记的历时演变原因。第13章:总结全文,提出重要结论,并谈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潜力。

二、汉语里的“完成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里的“完成体”(论文提纲范文)

(1)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阳春市概况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和合作发音人情况
    六、阳春话的声韵调系统
    七、符号及体例说明
第一章 阳春话的是非问句
    第一节 语调是非问句与语气词是非问句
        一、语调是非问句
        二、语气词是非问句
        三、语调是非问句与“啊”组语气词是非问句的比较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是非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第二章 阳春话的正反问句
    第一节 阳春话的否定词概述
        一、阳春话的否定词
        二、阳春话否定词“冇”“唔”“未”的区别
    第二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探讨
        一、阳春话“之”字的主要用法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性质
    第三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冇?”式问句
        一、“VP冇?”中“冇”的几种变体
        二、 “VP冇?”中VP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三、“有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四、“系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五、“VP 冇?”“有VP 冇?”“系VP 冇?”的比较
    第四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未?”式问句
        一、VP(之)未?
        二、有VP(之)未?
        三、“VP(之)未?”与“有VP(之)未?”的对比
    第五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Neg-VP?”式问句
        一、V-(之)Neg-V
        二、AB-(之)-Neg-AB?
        三、A-Neg-AB?
        四、AB-之-Neg-A?
        五、V-Neg-VO?——*V-之-Neg-VO?
        六、VO-(之)-Neg-VO
        七、VO-(之)-Neg-V?
        十、V-(之)-Neg-V得 O
        十一、V 得 CO-之-Neg-V 得 CO
        十二、V得 C-(之)-V-Neg-C
        十三、V得 O-C-之-V-O-Neg-C
        十四、V 得 C--(之)-Neg-V-得-C
        十五、V-(之)Neg-V得 C(O)
        十六、有冇VP
        十七、有-Neg-有VP
        十八、系冇(无)/唔系VP与S,系冇(无)/唔系
    第六节 “VP-Neg?”与“VP-Neg-VP?”式正反问句的历时分析
        一、历史上的“VP-Neg?”
        二、历史上的“VP不VP?”
    第七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正反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正反问的非疑问功能
第三章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
    第一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形式上的比较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三、阳春话是非问句“S+语气词?”与正反问“VP-Neg?”式问句的对比
        四、语气词与副词的不同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语义上的比较
        一、信息的处理
        二、结果的呈现
        三、主客观的推断
    第三节 阳春话的特指性是非问句与特指性正反问句的区别
        一、“有”字式
        二、“想”字式
        三、能愿式
        四、V过/逋式
        五、“有VP”式
    第四节 阳春话的“VP么/咩?”问句是否应归为是非问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语料库现代汉语动结式“V着/成/好/得”的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语料来源
        1.7.1 汉语语料
        1.7.2 俄语语料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汉语动结式相关理论概述
        2.1.1 动结式的句法分析
        2.1.2 动结式的语义分析
    2.2 翻译相关理论概述
        2.2.1 功能对等理论
        2.2.2 “信、达、雅”理论
        2.2.3 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V得/成/好/着”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3.1 “V得”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3.1.1 “得”的语义分析
        3.1.2 “ V得”的语义分析及分类
        3.1.3 “V得”对动词的选择
    3.2 “V着”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3.2.1 “着”的语义分析
        3.2.2 “V着”的语义分析及分类
        3.2.3 “V着”对动词的选择
    3.3 “V成”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3.3.1 “成”的语义分析
        3.3.2 “V成”的语义分析及分类
        3.3.3 “V成”对动词的选择
    3.4 “V好”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3.4.1 “好”的语义分析
        3.4.2 “V好”的语义分析及分类
        3.4.3 “V好”对动词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结式“V着/成/好/得”的俄译
    4.1 “V得”的俄语表达式
        4.1.1 “V得_1”的俄语表达式
        4.1.2 “V得_2”的俄语表达式
    4.2 “V着”的俄语表达式
        4.2.1 “V着_1”的俄语表达式
        4.2.2 “V着_2”的俄语表达式
        4.2.3 “V着_3”的俄语表达式
        4.2.4 “V着_4”的俄语表达式
    4.3 “V成”的俄语表达式
        4.3.1 “V成_1”的俄语表达式
        4.3.2 “V成_2”的俄语表达式
    4.4 “V好”的俄语表达式
        4.4.1 “V好_1”的俄语表达式
        4.4.2 “V好_2”的俄语表达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汉语虚词“了”的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2.1 汉语虚词“了”的语法功能
        2.1.1 动词后“了_1”的意义与用法
        2.1.2 句尾“了_2”的意义与用法
        2.1.3 语气助词“了_3”的意义与用法
    2.2 汉语虚词“了”的习得研究
    2.3 汉语虚词“了”的偏误研究
    2.4 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迁移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3.2.1 “了”的误加
        3.2.2 “了”的遗漏
        3.2.3 “了”的错位
    3.3 调查程序
第四章 波兰CFL学习者“了”的偏误现象及数据分析
    4.1 “了”的误加
    4.2 “了”的遗漏
    4.3 “了”的错位
第五章 波兰CFL学习者“了”偏误的原因分析
    5.1 汉语“了”在波兰语中的体现
        5.1.1 波兰语时态结构分析
        5.1.2 波兰语动词体态
        5.1.3 波兰语句子词序
        5.1.4 波兰语语气系统
    5.2 母语波兰语对汉语习得的迁移
第六章 针对波兰CFL学生习得汉语“了”的教学建议
    6.1 针对“了”误加的建议
    6.2 针对“了”遗漏的建议
    6.3 针对“了”错位的建议
    6.4 其他建议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波兰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虚词“了”的用法的调查(汉语版)
附录二 ANKIETA NT. U(?)YCIA PARTYKU(?)Y (?) LE PRZEZ POLSKICH STUDENT(?)W UC(?)CYCH SI(?) J(?)ZYKA CHl(?)SKIEGO {波兰语版}

(4)俄汉语动词词典释义类别对比分析 ——以图像创作动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词典释义范畴化与模式化研究概述
    第一节 词典释义范畴化与模式化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词典释义范畴化与模式化实践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词典释义类别相关理论
    第一节 莫斯科语义学派相关理论
        一、语言集成描写思想
        二、系统词典学思想和积极词典学思想
        三、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理论
    第二节 词典释义类别理论
        一、词典释义类别概念的提出
        二、谓词的词典释义类别
        三、词典释义类别的描写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语图像创作动词词典释义类别对比分析
    第一节 图像创作动词概念界定
    第二节 俄汉语图像创作动词词典释义类别
        一、行为类词典释义类别
        二、活动类词典释义类别
        三、能力类词典释义类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条试编
    第一节 行为类词典释义类别词条试编
        一、рисовать_1/画_1
        二、гравировать_1/刻_1
        三、малевать_1/涂_1
    第二节 活动类词典释义类别词条试编
        一、рисовать_2/画_2
        二、гравировать_2/刻_2
        三、малевать_2/涂_2
    第三节 能力类词典释义类别词条试编
        一、рисовать_3/画_3
        二、гравировать_3/刻_3
        三、малевать_3/涂_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基础与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可能补语本体研究现状
    第二节 可能补语习得和教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汉语和俄语可能意义表达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中关于可能意义的表达
        一、能愿动词
        二、可能补语
    第二节 俄语中关于可能意义的表达
        一、词汇手段
        二、语法手段
    第三节 汉语和俄语可能意义表达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汉俄语中表达可能意义的相同点
        二、汉俄语中表达可能意义的不同点
第三章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偏误情况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俄罗斯留学生使用汉语可能补语偏误情况分析
    第二节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类型
        一、误代偏误
        二、误加偏误
        三、错序偏误
        四、遗漏偏误
    第三节 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原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回避态度与学习策略
第四章 针对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
    二、针对俄罗斯留学生偏误情况的解决策略
    三、针对留学生回避态度的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6)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价
        0.2.1 语言中的递差现象研究
        0.2.2 体范畴的界定与划分研究
        0.2.3 动词体貌语义分类研究
        0.2.4 述评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思路及语料来源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思路
        0.4.3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词语义与事件结构
    1.1 事件与动词语义分析
        1.1.1 关于事件
        1.1.2 事件与传统动词语义分析
        1.1.3 事件语义
    1.2 基于事件进程的动词分解
        1.2.1 简单事件动词分解
        1.2.2 复杂事件动词分解
        1.2.3 事件的动词二维分解
    1.3 基于事件参与者的动词语义分析
    1.4 汉语体范畴动词语义递差模型假设
        1.4.1 Sorace的体助词选择动词递差
        1.4.2 汉语体范畴的动词语义递差假设
    1.5 语义特征变量的解释度分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语持续体的动词递差
    2.1 持续体的界定
    2.2 持续体语义的争论焦点
        2.2.1 静态与动态
        2.2.2 持续与非持续
    2.3 持续体动词语义统计结果
        2.3.1 动词持续体实现的基本情况
        2.3.2 影响持续体实现的动词语义特征
        2.3.3 动词持续体实现回归模型
    2.4 持续体实现中的动词语义特征表现
    2.5 持续体动词递差
        2.5.1 暂时状态动词
        2.5.2 有向渐变动词
        2.5.3 无向反复动词
        2.5.4 过程性实现动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完成体的动词递差
    3.1 完成体的界定
    3.2 完成体语义的争论焦点
        3.2.1 “了”的完成与实现
        3.2.2 动词的有界与无界
    3.3 完成体动词语义统计结果
        3.3.1 动词完成体实现的基本情况
        3.3.2 影响完成体实现的动词语义特征
        3.3.3 动词完成体实现回归模型
    3.4 完成体实现中的动词语义特征表现
    3.5 完成体动词递差
        3.5.1 非过程性实现动词
        3.5.2 延续变化动词
        3.5.3 可变反复动词
        3.5.4 过程性实现动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经历体的动词递差
    4.1 经历体的界定
    4.2 经历体语义的争论焦点
        4.2.1 “过”的同一性
        4.2.2 “过”的终结性与延续性
    4.3 经历体动词语义统计结果
        4.3.1 动词经历体实现的基本情况
        4.3.2 影响经历体实现的动词语义特征
        4.3.3 动词经历体实现回归模型
    4.4 经历体实现中的动词语义特征表现
    4.5 经历体动词递差
        4.5.1 可反复无变动词
        4.5.2 非反复变化动词
        4.5.3 可变反复动词
        4.5.4 过程性实现动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短时体的动词递差
    5.1 短时体的界定
    5.2 短时体语义的争论焦点
        5.2.1 “VV”式的时体意义与动量意义
        5.2.2 “VV”式的终结与持续
    5.3 短时体动词语义统计结果
        5.3.1 动词短时体实现的基本情况
        5.3.2 影响短时体实现的动词语义特征
        5.3.3 动词短时体实现回归模型
    5.4 短时体实现中的动词语义特征表现
    5.5 短时体动词递差
        5.5.1 可反复实现动词
        5.5.2 实现性可延续动词
        5.5.3 变化动词
        5.5.4 过程性实现动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
    6.1 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语义统计结果
        6.1.1 动词在体范畴实现的基本情况
        6.1.2 影响体实现的动词语义特征
        6.1.3 动词体实现回归模型
    6.2 体实现中的动词语义特征表现
    6.3 体范畴动词递差
        6.3.1 一次性状态动词
        6.3.2 可延性实现动词
        6.3.3 可延性变化动词
        6.3.4 可变性反复动词
        6.3.5 过程性实现动词
    6.4 本章小结
结论及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五、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法的概要
    第一节 汉语构词法的概述
        一、关于汉语形态界限
        二、汉语构词法是语法学还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
        三、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概念
        四、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
    第二节 俄语构词法的概述
        一、俄语构词学及构词法的定义
        二、俄语构词法的作用
        三、俄语构词法的分类
        四、俄语构词法的归属
    第三节 关于汉俄语构词法异同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汉俄构词法的异同
        二、西欧学者眼光下的附加式构词法
第二章 汉俄构词成分的对比
    第一节 汉俄词素比较分析
        一、关于汉语词素的概述
        二、关于俄语词素的概述
        三、汉俄语词素的对比
    第二节 汉俄词根比较分析
        一、关于汉语词根的概述
        二、关于俄语词根的概述
        三、汉俄语词根的对比
    第三节 汉俄词缀比较分析
        一、汉语词缀的界定、分类及特点
        二、俄语词缀的界定与特点
        三、汉俄词缀的构词对比
第三章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统计分析
    第一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
        一、汉语类词缀
        二、俄语新兴词缀
    第二节 汉语类词缀的统计
        一、汉语类词缀的归属
        二、汉语类词缀的使用频率调查
        三、关于汉语类词缀判断标准的统计与思考
        四、汉语类词缀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俄语新兴词缀的统计
        一、俄语新兴前缀的归属及意义调查
        二、俄语新兴前缀的使用频率及来源调查
        三、俄语新兴后缀的归属及来源调查
    第四节 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比较
        一、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相同点
        二、汉语类词缀和俄语新兴词缀的不同点
第四章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概说及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俄附加式构词方法的概况及对比
    第二节 附加法对比分析
        一、前缀法
        二、后缀法
        三、尾缀法
        四、中缀法
        五、中缀—后缀法
        六、前缀—后缀法
        七、前缀—尾缀法
        八、后缀—尾缀法
    第三节 混合法对比分析
        一、复合—前缀法
        二、复合—后缀法
    第四节 零派生构词法对比分析
    第五节 摹声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第六节 省略加缀构词法对比分析
        一、截短—加缀法
        二、缩略—加缀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俄汉英动词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三)论文结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关于动词体的理论问题
    一、体的概念
    二、体的具体含义
        (一)体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
        (二)动作方式
        (三)体的具体语法意义下的俄汉英表征对比分析
    三、体的概括语法意义与具体语法意义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
    一、俄汉动词体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一)完成体
        (二)未完成体
    二、俄汉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对比分析
        (一)未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二)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英汉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
    一、英语动词体的语法意义与表征
    二、汉语动词体的语法意义与表征
    三、英汉动词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英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
    一、未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二、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俄汉英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代结论)
    一、未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二、完成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分析
    附:俄汉英动词体具体语法意义表征对照表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词法体系相关研究
        1.2.2 马其顿语词法体系相关研究
        1.2.3 马其顿语—汉语词法比较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2. 马其顿语、汉语构词法比较
    2.1 马其顿语词的构成
        2.1.1 词的构成成分——语素
        2.1.2 派生法
        2.1.3 复合法
        2.1.4 缩略法
    2.2 汉语词的构成
        2.2.1 派生法
        2.2.2 复合法
        2.2.3 重叠法
        2.2.4 缩略法
    2.3 马其顿语、汉语构词法的异同
        2.3.1 相同点
        2.3.2 不同点
3. 马其顿语和汉语的词类体系比较
    3.1 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3.1.1 马其顿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3.1.2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3.2 马其顿语的词类体系
        3.2.1 马其顿语的实词
        3.2.2 马其顿语的虚词
        3.2.3 马其顿语的特殊词类
    3.3 汉语的词类体系
        3.3.1 汉语的实词
        3.3.2 汉语的虚词
        3.3.3 汉语的特殊词类
    3.4 马其顿语和汉语词类体系的异同
        3.4.1 相同点
        3.4.2 不同点
4. 马其顿语和汉语实词比较
    4.1 马其顿语和汉语名词的异同
    4.2 马其顿语和汉语动词的异同
    4.3 马其顿语和汉语形容词的异同
    4.4 马其顿语的数词和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5 马其顿语和汉语副词的异同
    4.6 马其顿语和汉语代词的异同
    4.7 小结
5. 马其顿语和汉语虚词比较
    5.1 马其顿语和汉语连词的异同
    5.2 马其顿语和汉语介词的异同
    5.3 马其顿语和汉语助词的异同
    5.4 马其顿语和汉语的叹词、拟声词的异同
    5.5 马其顿语模态词和汉语表示模态的词的异同
    5.6 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对马其顿语和汉语学习者和教师的启示
    6.3 创新和贡献
    6.4 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10)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转折”的定义、范围与分类的研究综述
        1.2.1.1 有关转折的定义研究综述
        1.2.1.2 有关“转折分类”的研究综述
        1.2.2 汉英两大学界有关转折范畴的综合与个案研究
        1.2.2.1 汉语学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2 英语界有关“转折”的研究综述
        1.2.2.3 转折范畴英汉对比角度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意外”转折范畴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1.2.3.1 意外的概念特点与范围
        1.2.3.2 意外范畴的独立性问题
        1.2.3.3 意外范畴研究的类型学研究
        1.2.3.4 意外范畴的个案研究
        1.2.3.5 意外范畴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不足与趋势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的、框架、理论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思路方法
        1.4.2.1 理论支持
        1.4.2.2 基本思路
        1.4.2.3 研究方法
        1.4.2.4 语料说明
上篇 总论
    第2章 “转折”与相关概念的梳理
        2.1 “转折”与“让步”的关系与区别
        2.1.1 研究综述与关系梳理
        2.1.2 句法验证
        2.1.2.1 转折句向让步句转换的合格性
        2.1.2.2 让步复句蕴涵转折关系的句法验证
        2.1.3 典型转折与典型让步的差异
        2.1.3.1 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2.1.3.2 语用上的差异
        2.1.3.2.1 认知努力
        2.1.3.2.2 语用效果
        2.1.3.2.3 复句归属上的差异
        2.1.4 小结
        2.2 “转折”与“反预期”的关系与区别
        2.2.1 反预期的分类
        2.2.2 概念区别与关系梳理
        2.2.3 小结
        2.3 “转折”与“对比”的关系与区别
        2.3.1 转折与对比的概念范围研究综述
        2.3.2 概念范围总结与概念关系梳理
        2.3.3 小结
    第3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句法特点
        3.1 句法表现形式
        3.2 与让步标记搭配使用情况
        3.3 转折标记小句内连用时的共现语序考察
        3.3.1 常见转折连词与常用转折副词的连用情况
        3.3.2 常用转折连词与对比转折标记连用考察
        3.3.3 常见转折连词与确信类转折副词(短语)连用考察
        3.3.4 常用转折连词与意外转折表达连用考察
        3.3.5 共现语序的规律原则
        3.3.6 结论
        3.4 小结
    第4章 汉英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验证
        4.1 前人研究评述与问题探讨
        4.2 转折关系的重新分类与三维界定
        4.3 广义转折语义分类的句法验证
        4.3.1 典型对比型
        4.3.2 因果违逆型
        4.3.3 内容更正型
        4.3.4 论点争论型
        4.3.5 限制补充型
        4.3.6 情状意外型
        4.4 小结
    第5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多义多功能现象与语义地图解释
        5.1 多义多功能现象与其语义地图解释
        5.1.1 语义地图义项间的关系与区别
        5.1.1.1 典型转折与典型对比
        5.1.1.2 情状意外与因果违逆
        5.1.1.3 情状意外与承接关系
        5.1.1.4 承接关系与添加关系
        5.1.1.5 添加关系与对比关系
        5.1.1.6 因果违逆与论点争论
        5.1.1.7 典型对比与内容更正
        5.1.1.8 限制补充与因果违逆
        5.1.1.9 限制补充与添加关系
        5.1.2 语义地图蕴涵假设的汉英语验证
        5.2 小结
    第6章 汉英转折标记的语用功能
        6.1 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6.2 主观评注的情态功能
        6.3 礼貌委婉的语用功能
        6.4 话语标记功能
        6.4.1 有关话题与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6.4.2 信息功能
        6.5 小结
下篇 专论
    第7章 “其实”与actually的多维比较
        7.1 句法特点
        7.1.1 句法位置
        7.1.2 句法环境与语义解释
        7.1.3 连用情况
        7.1.3.1 与语气词和叹词连用
        7.1.3.2 与转折标记连用
        7.1.3.3 与否定词连用
        7.2 语义特点
        7.2.1 语义共性
        7.2.2 语义倾向
        7.3 语用功能与语篇功能
        7.3.1 语用功能
        7.3.1.1 强调功能
        7.3.1.2 人际功能
        7.3.2 语篇功能
        7.3.2.1 衔接功能
        7.3.2.2 话语组织功能
        7.3.2.3 信息功能
        7.4 共时现象的历时解释
        7.5 二语习得与翻译上的应用
        7.6 小结
    第8章 “当然”与of course的多维比较
        8.1 句法方面
        8.1.1 句法位置
        8.1.2 连用情况
        8.2 语义方面
        8.3 语用与语篇功能
        8.3.1 语用功能
        8.3.1.1 强调功能
        8.3.1.2 礼貌委婉功能
        8.3.1.3 应答功能
        8.3.2 语篇功能
        8.3.2.1 语篇衔接功能
        8.3.2.2 话语组织功能
        8.4 语法化与主观化解释
        8.5 小结
    第9章 “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多维比较
        9.1 句法特点
        9.1.1 构成特点
        9.1.2 句法分布
        9.1.3 A与B的句法特点
        9.2 语义方面
        9.2.1 A与B的语义关系
        9.2.2 整体句式语义
        9.2.2.1 语义构式化程度比较
        9.2.2.2 语义更正
        9.2.2.3 语用更正
        9.3 构式语法解析
        9.3.1 构式意义与构式压制作用
        9.3.2 构式演变
        9.4 语用特点
        9.4.1 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
        9.4.2 排比的修辞效果
        9.4.3 反预期的语用特点
        9.5 类型学上的调查
        9.6 小结
    第10章 汉英更正型转折表达与功能比较研究
        10.1 英汉更正型表达形式对比
        10.2 英汉典型更正表达在翻译平行语料库中的对应情况
        10.3 语义更正与元语更正
        10.3.1 语义更正
        10.3.2 元语更正
        10.4 更正标记的语用功能
        10.4.1 反预期的特点
        10.4.2 话语标记功能
        10.4.2.1 面子缓和标记(face mitigator)
        10.4.2.2 会话修正标记
        10.4.2.3 话语组织功能
        10.5 小结
    第11章 汉英寄生性意外转折范畴比较研究
        11.1 寄生于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 寄生于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1.1 寄生于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1 寄生于间接示证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1.1.2 寄生于完成体过去时态标记的意外标记
        11.1.1.2 寄生于控制范畴的意外标记
        11.1.2 寄生于非命题意义的意外表达
        11.1.2.1 寄生于间接言语行为
        11.1.2.2 寄生于传情表达
        11.2 寄生于结构的意外表达
        11.2.1 寄生于疑问词感叹句式
        11.2.2 汉语无生命主语被动式表意外
        11.2.3 汉语的“把个”句表意外
        11.3 几点补充
        11.3.1 寄生于限制范围范畴的意外表达
        11.3.2 寄生于“结果”的意外表达
        11.4 小结
    第12章 汉英非寄生性意外转折比较研究
        12.1 言内语义层面
        12.2 言外行为层面
        12.2.1 表主观评注意外义的叹词、形容词、评注性副词(性短语)
        12.2.2 “谁知(道)”与who knows比较研究
        12.3 几点补充
        12.3.1 英语的“S,only to+V”结构表意外
        12.3.2 汉语的“怎么”感叹句式与英语的how come感叹句表意外
        12.3.3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表意外
        12.3.3.1 英汉极性触发结构
        12.3.3.2 “还”与still比较研究
        12.4 小结
第13章 结语与展望
    13.1 结论
    1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汉语里的“完成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D]. 黄菊.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基于语料库现代汉语动结式“V着/成/好/得”的俄译研究[D]. 孙圣子.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波兰学生对汉语虚词“了”的习得偏误研究[D]. 莫莉卡(Mońko Marta Karolina). 浙江大学, 2020(02)
  • [4]俄汉语动词词典释义类别对比分析 ——以图像创作动词为例[D]. 殷畅.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陈艳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研究[D]. 丁存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1)
  • [7]汉俄附加式构词法对比研究[D]. 耶夫列民科·娅娜.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8]俄汉英动词体语法意义表征对比研究[D]. 吴宏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9]马其顿语和汉语词法比较研究[D]. Vitkovska Frosina(方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汉英转折范畴比较研究[D]. 谭方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完美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