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荪生卒年新考

陈振荪生卒年新考

一、陈振孙生卒年新考(论文文献综述)

普翠灵[1](2021)在《两宋之际笔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宋之际笔记拥有可观的数量和广博的内容。就现存70余部两宋之际笔记而言,举凡历史、文学、学术、地理等皆有所涉及,体现出了较高的文献价值。此外笔记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其亦承载了两宋之际笔记作者的文学追求、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此两宋之际笔记不仅具有补正史之阙的历史学价值,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宋之际的士人风貌,而且还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多元的文学思想。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两宋之际为历史断限,以笔记文为研究对象,分四个章节对两宋之际笔记展开整体性的研究。第一章,阐释影响两宋之际笔记创作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为:宋金关系剧变下文人所迸发出的浓烈忧患意识,严酷激烈的党争下文人心态的静观内省,雅俗兼容的文化态势下文学创作观念的拓展。第二章,按照两宋之际笔记所含有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四类,主要为:有补于史的历史琐闻类,蕴含宋人文学思想的诗文轶事类,反映宋人考据精神的考据辩证类,宋金、宋丽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地理风俗类。第三章,探析两宋之际笔记所具有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尚实与随意并存的创作理念,以忧愤哀恸和乐观旷达为中心的思想情感,平实质朴与意趣隽永兼具的语言风格。第四章,论述两宋之际笔记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与文化价值,主要为以下三方面:记录了品评诗文的内容,体现了两宋之际丰富多元的文学思想;评述了两宋之际士人的精神风貌及行为方式,彰显了两宋之际士人既入世又出世的复杂风貌;记载了宋金之间民族交流融合的的过程,补充了两宋之际的正史之阙。

王欣月[2](2021)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补正》文中指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是常熟瞿氏根据家藏书目所编定的提要体的私人藏书目录,其深受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的影响,是藏书志与校书题跋的结合体。《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凝聚了诸多校勘学家的校勘成果,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得到了学界很多学者的肯定。但是由於当时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不免存在一些疏漏或者着录信息不完备的问题。现今学界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瞿氏的藏书事蹟,藏书质量,藏书特色及其利用方面的研究上,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内容、体例、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涉及,而对於书目内容细节的考订和补正一直阙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进行补正研究,将书目中的各条解题,与《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义考》《四库总目提要》以及《中国古籍善本书提要》等历代目录书中所记载的与之相同的书目解题相比较,找出相左的部分,并在尽可能广泛的吸收前人、当代学者和研究人员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做出细致的补正研究。补正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校勘经、史、子、集各部的)误,补正瞿氏解题中所存在的疏误,比如文献的误引、版本鉴别的错误、作者姓名的误着等。另一方面,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解题中所涉及到的文献学方面的问题力求做出细致的补正。

郭鹏飞,蔡挺[3](2020)在《俞樾《诸子平议·贾子》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清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晚清朴学大家,徐世昌(1855—1939)《清儒学案·曲园学案》曰:"曲园之学,以高邮王氏爲宗。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而务爲广博,旁及百家,着述闳富,同、光之间,蔚然爲东南大师。"《诸子平议》一书,是俞樾的代表作,可説是子学训释的巨着。此书仿效王念孙(1744—1832)《读书杂志》而补其未及,识力之精,涉猎之广,爲《杂志》之後,从事子学者不可或缺的典籍。贾谊《新书》,亦称《贾子》,汉初名着,极具历史及思想价值。惜久乏关注,是书文字缺漏颇多,难以卒读。至俞樾爲之董理,《新书》面貌始见清晰,俞氏实爲《贾子》功臣。然而,智者千虑,容或有失,今就俞氏《诸子平议·贾子》部份,举其精到见解,检其可议之处,详加讨论,以见俞书得失。

徐梦[4](2020)在《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的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词史”观念在距宋代数百年的清代建立时,李清照才被推为一流词家。并且随着“辩诬”的推进,清人坚信她的贞节完美无瑕,她的声名达到顶峰。同时,清代也是女性文学极为繁荣的时期,女性词家不断增加,她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展现出更丰富的风貌,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涵。学界对清代女性词人对《漱玉词》接受的研究总体上较为微弱,这与清代女性对《漱玉词》接受状况并不相称。本文探讨清代女词人,即卒年在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以后及在宣统三年(1911)年满18岁的女性词人对李清照《漱玉词》的接受。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李清照‘大家’地位的确立及《漱玉词》在后世的传播”。主要探讨了李清照在宋代至清代的词坛地位以及李清照的词集在宋代至清代的传播情况。李清照在宋代仅被视作妇女中的佼佼者,在明清却开始被视作一流的词家。李清照的词集在宋元以后失传,她的词作主要依靠各种词选进行流传,晚明毛晋重刊《诗词杂俎》本《漱玉词》,清代学者通过收录其词的词选、笔记辑佚而重刊《漱玉词》。第二章为“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接受之状况及其原因”。清代女性追和、模拟李清照词作的数量不小,她们所依据的版本体现了《漱玉词》在清代女性中的传播状况;清代女性以诗、文、画的方式对李清照的接受与词作形成映照;清代女词人对宋代其他女词人的接受与对李清照的接受大致相同,却数量较少,显示出她们对李清照的偏爱;清代男性词人对李清照的接受表现出他们所想象的女性生活,内容不出闺情的范围,显得较为平庸,这与女性词作形成了对比,显示出女性词人在追和、模拟李清照的词作时具有独特性。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接受的原因有:清代女性与李清照相似的闺中生活与情感,这包括困居闺阁的孤寂以及追求“不朽”之心;男性文人的奖掖与倡导;家庭教育的影响;清代女性交游的相互影响。第三章为“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和女性交游影响的李清照接受之具体表现”,主要探讨了对清代女词人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及女性交游,在李清照接受中所起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具体体现。康乾时期,是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影响追和与模仿李清照的初始期,受家庭影响而创作的女词人有清初的张学雅、张学象姊妹和乾隆时期的彭贞隐、沈彩;嘉道时期,是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影响追和与模仿李清照的繁盛期,虞友兰、刘琬怀、虞叶蘩祖孙三代以及生长于阳湖张氏深厚文化底蕴之中的张?英及赵云卿、赵书卿、赵韵卿三姊妹等皆有相关的诗词作品;咸光时期,是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影响追和与模仿李清照的尾声,张茝馨与庆凤晖母女、蒋英与蒋左贤姊妹、薛绍徽与陈芸母女等人的作品中都体现了李清照的影响。与李清照相关的女性交游主要出现在乾嘉与道咸年间;清代女性别集的出版也远比前代繁荣,女词人通过阅读同时代女性的词集亦受到李清照的影响。第四章为“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接受的方式与特征”。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接受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具体词句及词意的接受、追和《漱玉词》、使事用典、拟作、集句等。对具体词句及词意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名作中;追和《漱玉词》分为次韵与依韵两种形式;使事用典包括赞美李清照、以李清照为才女的典范自期与赞人以及崇尚赵李爱情;拟作表现女词人与李清照跨越时空的精神相通;集句词的创作则是众多才女受李清照影响下的才力的体现。第五章为“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接受之嬗变”。清初,词坛承袭明人余绪,推崇才女、崇尚婉约词风,少量女词人模仿《漱玉词》;清初至中期,李清照的影响力体现着平缓上升的趋势。在清中后期至清末,李清照并未改嫁成为定论,她的声望达到顶峰,学者对《漱玉词》进行了辑佚与重刊,清代女词人摹拟、追和《漱玉词》显现出蓬勃兴盛的态势,直至遍和《漱玉词》。

高赟[5](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杨栩生[6](2019)在《李白生卒年讨论中所涉文献歧义辨说》文中研究说明李白的生卒年,这些年出现的诸多新说[1](下称"新说"),皆因所涉文献(包括李白诗文)本身的疑义、歧义或研究者对文献理解的歧义所致。对这些歧义,笔者曾在相关文章中有过点滴之见,今且就生卒年讨论中涉及文献的主要篇章一并提出点浅见拙识,供学者参考。

王建阁[7](2019)在《《直斋书录解题》诗词类提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斋书录解题》是南宋陈振孙的私家目录书,在我国目录学史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被誉为目录学双璧。本文以《直斋书录解题》诗词类提要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总结两类提要中的文献学价值;另一方面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通过系统的总结两类内容,使散落在提要中的文学和文献学价值逐渐清晰起来。近年来学界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学角度,着重讨论了《直斋书录解题》目录学影响与价值,还有对陈振孙本人加以研究,少有对其文学思想进行全面探究,因此有必要对《直斋书录解题》文学观进行梳理与分析,同时彰显其在中国文学史之价值与意义,将《直斋书录解题》相关研究向更为深层推进。本文广泛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对诗词提要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提要进行概括,试图找出其中文学与文献学价值。在目录学着作中发掘文学价值,将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研究的一点创新。本论文主要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诗类提要研究,将陈振孙诗学思想倾向归纳为推崇平淡诗风、推重知人论世、以人品定文品、评价褒贬分明四个方面,并分析诗学成因。第二部分为词类提要研究,归纳词学倾向为以词格论词、倡雅词风格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词学成因的内容。第三部分为提要价值研究,分为文献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大部分。结语总结陈振孙诗词学思想,分析其文献学与文学价值。

丁帅芳[8](2019)在《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吴任臣是清初的历史学家、藏书家,其《山海经广注》十八卷,并附《山海经杂说》一卷、《古序说》一卷,《读山海经语》一卷及《山海经图》五卷,是清代《山海经》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在郭璞的《山海经注》十八卷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并且对后来的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都具有重要影响。吴任臣以其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山海经广注》中广征博引,成为历代《山海经》注本中引用文献最多的注本,并同郭璞《山海经注》十八卷一同收录进《四库全书》之中,因而《山海经广注》在《山海经》研究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二十世纪以来,《山海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学者对《山海经》的整理研究也越来越多,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研究《山海经广注》的专着。故对《山海经广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对吴任臣及其《山海经广注》的研究,下编为对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的整理。其中上编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以及对《山海经》和《山海经广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对吴任臣的生平和《山海经广注》的成书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对吴任臣生平的介绍从交友、生卒年讨论、学术成就三个点出发,对《广注》的成书原因的分析从社会背景、《山海经》特点、吴任臣自身三方面出发;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对《山海经广注》的版本和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广注》的注释内容、体例及特征;第四部分为第三章,着重对《山海经广注》的引用文献进行梳理归类,并总结其特征和形成原因;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梳理分析后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并对《山海经广注》的价值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下编则为对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的整理,主要以金阊书业堂藏板为底本,辅以四库本及袁珂先生《山海经》注本,对吴氏《广注》的经文和内容进行了句读处理。

雷学洪[9](2019)在《吴融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吴融,是名重一时的晚唐诗人。唐昭宗时官至翰林承旨,是唐末时期少有的集高官职、出众才华于一身的诗人。一生围绕科举、仕宦辗转流浪,见证并述说了唐王朝的衰颓和濒临灭亡的历史。吴融交际广泛,与韩偓、贯休等人均有交往。创作丰赡,兼及诗、赋、制诰文等,其诗集《唐英歌诗》至今仍有流传。本文围绕吴融,主要从着述考辨和诗歌研究两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文献整理。第一节,梳理吴融诗文集创作及流传情况,确认吴融着作应当是很丰富的,然除诗集保存至今外,其他作品集均已散佚,仅存十余篇。明清间出现的《冤债记》非吴融所作,乃后人杂取众书而成的一部伪作。第二节,补叙吴融诗集版本情况,并对前人有关《唐音统签》、季振宜编《全唐诗》、曹寅编《全唐诗》所收吴融诗作依据的底本来源进行补正,认为现存所有吴融诗集版本均来源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的三卷《唐英歌诗》,四卷本吴融诗集在宋元间已经散佚,三卷本《唐英歌诗》乃四卷本吴融诗集散佚之际,重新辑录的本子。第三节,考辨和辑录吴融作品,对现存署名吴融的诗歌,以及前人辑录的吴融诗作进行全面考辨,发现前人增辑的部分作品存在误收的情况,并对吴融遗漏作品、和疑似遗漏作品进行了辑录和说明。第四节,鉴于吴融诗集尚无单行本,故而此节在详细比对各个版本基础上,对吴融诗集校勘举隅。发现现存各个版本之间异文较多,一些版本因前人各就所见做过校勘,然校勘结果存在诸多差异和分歧。第二章,诗歌风貌分析。在唐末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吴融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凉声调,这种悲凉声调包括抒发一己之愁流露出的哀怨悲凉和有感时代苦难的沉郁悲凉两种。吴融诗歌风格多样,无法简单用归派别的方式进行概括,但其中存在两种突出的风格趋向:偏向绮密瑰妍、以才情写诗的一面;偏向淡泊情思、清丽诗风的一面。这与诗坛纷繁复杂和吴融个人品行密不可分。第三章,诗歌接受研究。吴融广泛师承,对中唐以来的元白诗风、温李诗风多有学习和接受。吴融提倡诗歌讽喻说,尊崇白居易,认同元白诗派理论,与元白诗派在语言风格、审美趣味方面都有相似的一面,对白居易的诗句用词也多有化用。吴融诗集中的一些绮艳题材受到温李诗风的熏染,诗歌意象繁密、注重使事用典,色彩艳丽,与温李绮艳、婉曲见意的特点一脉相传。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咏史诗,吴融也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和接受。第四章,影响和流传研究。概述吴融在河南阌乡(晚年隐居地)的名声和影响,以及吴融诗歌在后世的流传、影响。吴融晚年曾隐居河南阌乡,当地至今流传着吴融的名声,明清间仍流传有悼念吴融的诗作。吴融诗歌在宋元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对黄庭坚、杨万里等都有影响,但之后影响有所减弱,这与后人对晚唐诗歌的喜好、品评风尚有关。

韩中慧[10](2019)在《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文中提出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梁肃以文章盛名誉满儒林,曾三职齐署,清贵显要,然而在中唐文学史、思想史中的叙述空间却一直较为狭窄、微弱,其着述《梁补阙集》《删定止观》等尚存于世。《梁补阙集》写本、刻本今已俱亡。别集中惟有清抄本两卷尚存于世,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王子霖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汪饮泉抄本和王绶珊藏清抄本(旧藏上海图书馆)。前两种抄本,同出一源,即清嘉庆赵坦小云谷抄本。王子霖藏本疑因文革浩劫而湮灭不存,王绶珊藏清抄本已由上海图书馆归还民间藏家,亦不知所踪。对中唐学术史中的梁肃及其所记叙的文士思想,梁肃着述的版本研究等,学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论述。笔者整理研究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梁补阙集》学者从未关注过。笔者的成果主要由“研究篇”“整理篇”两部分组成。“研究篇”内容包括:第一,笔者借助叙述史的概念,整合涉及梁肃的主要史料,对梁肃家世谱系、仕履变迁进行考述,重建梁肃的家世历史记忆与“清贵显要”的文士地位,并讨论从中唐至两宋、明清时期梁肃形象的变迁问题。第二,从传统版本学视角出发,对梁肃目前存世的所有着述版本进行溯源,考辨其源流、递藏、文本形态等,对《梁补阙集》异文分布等进行详细考述,重新探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清小云谷抄本的文献整理价值。第三,《梁补阙集》文本呈现史学化倾向,与唐代文史交融的历史观念和学术理路相关,本论文重新归纳、讨论梁肃以及他所叙述的一批中唐文士们在面对颠沛动荡、人心败坏的乱象之下,如何重建、恢复世俗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与复苏人心的过程,试图还原梁肃及其交往的文士们的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灵世界。“整理篇”系《梁补阙集》整理成果。整理方法以标点、校勘、注释等为主。以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嘉庆小云谷抄本为底本,《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傅增湘校周叔弢藏影宋钞本《文苑英华》校勘记、南宋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刻本《唐文粹》中的梁肃文章等为参校本,以《毘陵集》(《四部丛刊》本影印清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宋明清旧志、《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等和存世碑志等为部分篇章的对校材料。部分成果参考岑仲勉《唐集质疑》,蒋勋《大历诗人研究》,胡大浚、张春雯点校本《梁肃文集》等。

二、陈振孙生卒年新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振孙生卒年新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两宋之际笔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两宋之际笔记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时代剧变与文人忧患意识的勃发
    第二节 党争迭起与文人心态的静观内省
    第三节 雅俗兼容与文人创作观念的拓展
第二章 两宋之际笔记的内容分类
    第一节 历史琐闻类笔记——记靖康、谈旧闻、论名人
    第二节 诗文轶事类笔记——评诗歌、论曲词、记文事
    第三节 地理风俗类笔记——述沿革、记风俗、考古迹
    第四节 考据辩证类笔记——释文字、论典故、辩名物
第三章 两宋之际笔记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尚实与随意并存的创作理念
    第二节 以忧愤哀恸与超脱旷达为中心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 平实质朴与意趣隽永兼具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两宋之际笔记的文学意义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体现了两宋之际多元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彰显了两宋之际特殊的士人风貌
    第三节 补充了有关两宋之际的正史之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补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对铁琴铜剑楼主人生平及交友情况的研究
        2、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的研究
        3、对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凡例
第一章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经部补正
    一、易类
    二、书类
    三、诗类
    四、礼类
    五、春秋
    六、五经总义类
    七、四书类
    八、乐类
    九、小学类
第二章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史类补正
    一、正史类
    二、编年类
    三、别史类
    四、诏令奏议类
    五、传记类
    六、史钞类
    七、地理类
    八、职官类
    九、目录类
    十、史评类
第三章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子部补正
    一、儒家类
    二、法家类
    三、医家类
    四、天文演算法类
    五、谱录类
    六、杂家类
    七、类书类
    八、小说类
    九、释家类
第四章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集部补正
    一、别集类
    二、总集类
    三、诗文评类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3)俞樾《诸子平议·贾子》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 言
二、 论述精辟之例
    (1) 臣故曰: 时且过矣,上弗蚤图,疑且岁闲所不欲焉。
    (2) 因观成之庙,爲天下太宗,承太祖与天下,汉长亡极耳。
    (3) 臣闻大都疑国,大臣疑主,乱之谋也。
    (4) 六七诸公皆无恙。
    (5) 天子不姻於亲戚。
三、 《诸子平议》的不足之处
    (1)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2)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3) 故陈胜一动,而天下不振。
    (4) 美胾炙肉。
    (5) 衆欲无来,恐或轩之。
    (6) 阖闾富,故然使专诸刺吴王僚。燕太子丹富,故然使荆轲杀秦王政。
    (7) 今陛下将尊不亿之人。
    (8) 左臆右臆。
    (9) 不出颖罗。
    (10) 昔楚庄王即位,自静三年。
四、 结 语

(4)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女性词界定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清照“大家”地位的确立及《漱玉词》在后世的传播
    第一节 李清照“大家”地位的确立
        一、宋代对李清照词的评价
        二、明清对李清照词的评价
        三、与文学评价并行的道德评价
    第二节 李清照词从宋至明的传播
        一、李清照词在宋元的流传
        二、李清照词在明代的流传
    第三节 《漱玉词》在清代的传播
        一、《漱玉词》在清代的刊刻及版本考辨
        二、清代词选收录李清照词的流传
第二章 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接受之状况及其原因
    第一节 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之接受状况
        一、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接受所据之版本
        二、清代女性对李清照其他形式的接受:诗、文、画
        三、清代女词人对宋代其他女词人之接受与李清照之接受比较
        四、清代男性词人对李清照之接受举隅
    第二节 清代女词人对李清照接受之原因
        一、相似的生活、情感
        二、男性的倡导、褒勉
        三、家庭的培育、影响
        四、女性间的交游、切磋
第三章 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和女性交游影响的李清照接受之具体表现
    第一节 清代女词人受家庭影响的李清照接受的具体表现
        一、康乾时期
        二、嘉道时期
        三、咸光年间
    第二节 女性交游影响下的李清照接受的具体表现
        一、乾嘉年间步趋李清照
        二、道同年间承袭李清照
        三、女性词集的流传
第四章 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接受的方式与特征
    第一节 对具体词句及词意之接受
        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三、《声声慢》(寻寻觅觅)
        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五、《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六、《念奴娇》(萧条庭院)
        七、《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第二节 追和《漱玉词》
        一、清代女性追和《漱玉词》的总体表现
        二、追和《漱玉词》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使事用典
        一、赞美李清照
        二、自期与赞人
        三、崇尚赵李爱情
    第四节 其他
        一、拟作
        二、集句
第五章 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接受之嬗变
    第一节 清初至中期:平缓上升
        一、承袭明人余绪
        二、少量女词人模仿《漱玉词》
    第二节 清中后期:蓬勃兴盛
        一、改嫁“辩诬”蔚然成风
        二、女词人遍和《漱玉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清代女性受《漱玉词》影响词作统计
    附录二 :清代女性追和《漱玉词》词作统计
    附录三 :清代女性词人受《漱玉词》影响诗作统计
    附录四 :清代女性词作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7)《直斋书录解题》诗词类提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诗类提要研究
    (一)推崇平淡诗风
    (二)重视知人论世
    (三)以人品定文品
    (四)评价褒贬分明
    (五)诗学成因微探
二、词类提要研究
    (一)以词格论词
    (二)倡雅词风格
    (三)词学成因分析
三、提要的文献价值与文学批评价值
    (一)文献价值
    (二)文学批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研究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山海经》研究综述
        1.2.1 关于《山海经》作者、性质及成书年代的讨论
        1.2.2 关于《山海经》注本的研究
        1.3 《山海经广注》研究动态
    2 吴任臣生平及《山海经广注》成书原因
        2.1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成就
        2.1.1 吴任臣生平及交友
        2.1.2 吴任臣生卒年的讨论
        2.1.3 吴任臣学术成就
        2.2 《山海经广注》成书原因
        2.2.1 明末清初社会大环境
        2.2.2 《山海经》自身特点
        2.2.3 吴任臣着述动因
    3 《山海经广注》内容、注释体例与特征
        3.1 《山海经广注》简介
        3.1.1 《山海经广注》版本介绍
        3.1.2 《山海经广注》主要内容介绍
        3.2 《山海经广注》的注释体例
        3.2.1 对山水的考释
        3.2.2 对名物的考释
        3.2.3 对音韵训诂的考释
        3.2.4 对文本的校勘
        3.2.5 对神话的考释
        3.3 《山海经广注》的特征
    4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来源、特征与原因
        4.1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来源
        4.1.1 对注本的引用
        4.1.2 对小学性质典籍的引用
        4.1.3 对历史性质典籍的引用
        4.1.4 对地理性质典籍的引用
        4.1.5 对碑刻、专书文献的引用
        4.2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的特征
        4.2.1 文献数量引用之多
        4.2.2 文献内容涉猎之博
        4.2.3 文献版本运用之全
        4.2.4 文献年代跨度之广
        4.3 《山海经广注》引用文献广博的原因
    5 《山海经广注》的评价、价值与不足
        5.1 后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1.1 清人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1.2 近当代学者对《山海经广注》的评价
        5.2 《山海经广注》的价值
        5.2.1 《山海经广注》的文献价值
        5.2.2 《山海经广注》的学术价值
        5.3 《山海经》广注的不足之处
    结语
下编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
    1 山海经广注卷之一
    2 山海经广注卷之二
    3 山海经广注卷之三
    4 山海经广注卷之四
    5 山海经广注卷之五
    6 山海经广注卷之六
    7 山海经广注卷之七
    8 山海经广注卷之八
    9 山海经广注卷之九
    10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
    11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一
    12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二
    13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三
    14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四
    15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五
    16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六
    17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七
    18 山海经广注卷之十八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吴融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吴融着述考证
    第一节 吴融诗文集源流考辩
        一、诗歌集
        二、制诰一卷
        三、赋集五卷
        四、《冤债记》一卷
    第二节 吴融诗集版本考补
        一、吴融诗集版本补叙
        二、吴融诗集版本源流补正
    第三节 吴融作品考疑与辑录
        一、诗歌作品考疑和辑录
        二、其他作品辑录
    第四节 吴融作品校勘举隅
        一、异文比对
        二、吴融诗集校勘举隅
第二章 吴融诗歌创作特点及多元风貌
    第一节 吴融诗歌的抒情主题与悲凉声调
        一、一己之悲
        二、时代苦难
    第二节 多样诗风与二元审美取向
        一、绮密瑰妍的学人诗风
        二、淡泊情思与清丽诗风
    第三节 吴融两种诗风的形成及认识
第三章 吴融对元白、温李诗风的学习和接受
    第一节 吴融对元白浅近诗风的学习和接受
        一、吴融诗教说和对白居易的推崇
        二、吴融对元白诗风的接受
    第二节 吴融对温李诗风的接受
        一、题材的继承:绮艳之作
        二、表现手法的学习和接受
        三、吴融对李商隐无题诗和咏史诗的学习和接受
第四章 吴融及其诗歌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
    第一节 吴融诗名在阌乡的流播
        一、吴融寓居阌乡缘由
        二、吴融声名在阌乡的流传
    第二节 吴融诗歌在后世的传播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吴融诗歌系年
致谢

(10)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整理研究现状
    三、整理研究方法
    四、整理研究意义
研究篇
    第一章 叙述史中梁肃形象变迁考
        第一节 从汉晋到隋唐:梁肃观念中的家世谱系
        第二节 清贵显要与如履薄冰:梁肃仕履变迁考
        第三节 从中唐至两宋:从“名儒善士”到释家弟子
        第四节 从两宋至明清:梁肃成为古文运动的“草蛇灰线”
        第五节 叙述模式:梁肃形象被逐渐淡忘的文本原因
    第二章 梁肃存世着述版本考
        第一节 梁肃文集版本及其篇数考
        第二节 《删定止观》版本考
        第三节 《梁补阙集》异文研究
    第三章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理路与文士选择
        第一节 《梁补阙集》中的史学化倾向
        第二节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与“人心”
        第三节 《梁补阙集》中的世俗想象与个人选择
整理篇
    整理说明
    梁补阙集
        梁补阙集卷上
        受命宝赋并序
        西伯受命称王议
        为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
        天台法门议
        止观统例
        《神仙传》论
        四皓赞并序
        三如来画像赞并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幢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像观世音菩萨像赞并序
        地藏菩萨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绣像赞并序
        壁画三像赞并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赞
        大罗天尊画像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西方像赞并序
        释迦牟尼如来像赞
        兵箴
        磻溪铭并序
        圯桥石表铭并序
        心印铭陈谏序
        唐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毗陵集后序
        补阙李君前集序
        导引图序
        观石山人弹琴序
        游云门寺诗序
        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
        秘书监包府君集序
        晚春崔中丞林亭会集诗序
        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
        周公瑾墓下诗序
        送谢舍人赴朝廷序
        奉送泉州席使君赴任序
        送李补阙归少室养疾序
        送耿拾遗归朝廷序
        送朱抬遗赴朝廷序
        送窦拾遗赴朝廷序
        送韦拾遗归嵩阳旧居序
        奉送刘侍御赴上都序
        送周司直赴太原序
        送前长水裴少府归海陵序
        送皇甫七赴广州序
        送张三十昆季西上序
        送郑子华之东阳序
        送灵沼上人游寿阳序
        送沙门鉴虚上人归越序
        送皇甫尊师归吴兴卞山序
        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
        送元锡赴举序
        《维摩经略疏》序
        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
        梁补阙集卷下
        吴县令厅壁记
        河南府仓曹参军厅壁记
        郑县尉厅壁记
        昆山县学记
        通爱敬陂水门记
        盐池记
        李晋陵茅亭记
        京兆府司录西厅卢氏世官记
        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
        祗园寺净土院志
        汉高士严君钓台碑
        天台智者大师碑并序
        越州开元寺律和尚塔碑铭并序
        梁高士碣
        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睦王墓志铭
        给事中刘公墓志
        侍御史摄御史中丞赠尚书户部侍郎李公墓志
        房正字墓铭
        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虔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越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舒州望江县丞卢公墓志铭
        郑州新郑县尉安定皇甫君墓志铭
        恒州真定县尉独孤君墓志铭
        郑处士墓志
        陇西李君墓志
        着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
        监察御史李君夫人兰陵萧氏墓志铭
        郑州原武县丞崔君夫人源氏墓志铭
        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
        杭州临安县令裴君夫人常山阎氏墓志
        德州安得县丞李君夫人梁氏墓志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祭独孤常州文
        祭李祭酒文
        祭李虔州文
        为独孤常州祭福建李大夫文
        为人祭柳侍御史文
        为独孤郎中祭皇甫大夫文
        为杜尚书祭刘侍御文
        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
        为杜东都祭窦庐州文
        为杜尚书祭殁将文
附录
    [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梁肃佚文汇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陈振孙生卒年新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宋之际笔记研究[D]. 普翠灵.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补正[D]. 王欣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俞樾《诸子平议·贾子》评析[J]. 郭鹏飞,蔡挺. 人文中国学报, 2020(01)
  • [4]清代女词人对《漱玉词》的接受研究[D]. 徐梦.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5]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6]李白生卒年讨论中所涉文献歧义辨说[A]. 杨栩生. 中国李白研究(2019年集), 2019
  • [7]《直斋书录解题》诗词类提要研究[D]. 王建阁.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2)
  • [8]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整理与研究[D]. 丁帅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吴融及其诗歌研究[D]. 雷学洪.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D]. 韩中慧. 宁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陈振荪生卒年新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