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中的染料聚集

喷墨中的染料聚集

一、Dye Aggregation in Ink Jet(论文文献综述)

朱群艳[1](2020)在《基于硅纳米结构提高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文中研究指明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SALDI-MS)是一种软电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分子分析。该技术使用无机材料代替有机基质,降低了背景峰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灵敏度。用于SALDI-MS基底的无机材料主要有:碳、硅、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它们都具有较高的真空稳定性和良好的紫外吸光性能。其中,硅基微/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以及表面化学性质,其合成工艺和材料加工技术先进、灵活,可以被制备出各种形态可控的结构,且其表面易于衍生化和功能化。基于这些优势,硅基SALDI-MS基底可提供丰富的表面形貌和可调的表面化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质谱分析的检测灵敏度、重复性、特异性,从而使质谱检测性能得到了改善。此外,基于硅的解吸/电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高检测重复性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分析物的检测。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痕量分析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是使该技术能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关键。为了提高硅基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改善其检测性能,本论文结合多种微/纳构筑技术和表面功能化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一、利用超疏水辅助富集的方法提高了 SALDI-MS的检测灵敏度。该方法利用具有独特光学性质的银纳米粒子和超疏水的氟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了银纳米粒子/超疏水涂层(silver nanoparticles/superhydrophobic coating,AgNPs/SHC)基底。该基底具有以下优势:(1)可提供良好的检测重复性,分析1 pmol/μL的罗丹明6G时,其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9.4%;并且在1~50 fmol/μL的浓度范围内,浓度与其信号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2)适用于检测各类微量分析物,包括氨基酸、脂肪酸、染料分子、多肽和聚合物。(3)此外,还可应用于分析湖水中的微量孔雀石绿和人血清中的缓激肽1-7。二、首次提出了一种通过改变纳米结构的倾斜角度调控结构中激光能量沉积的方法,用于提高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利用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了倾斜的硅纳米柱阵列(slant silicon nanopillar arrays,SSNA)结构,然后在硅表面无电沉积银纳米粒子制备了银纳米粒子/倾斜硅纳米柱阵列(silver nanoparticles/slant silicon nanopillar arrays,AgNPs/SSNA)。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在硅结构表面修饰银纳米粒子和调控硅结构的倾斜角度,可以提高沉积在结构中的激光能量。对罗丹明6G进行SALDI-MS分析表明:(1)表面修饰银纳米粒子后,分析物的质谱信号强度提高了近5倍;(2)在0°~15°范围内,随着AgNPs/SSNA基底倾斜角度的增加,分析物的质谱信号强度逐渐升高。综上所述,利用在硅表面修饰银纳米粒子和调控纳米柱的倾斜角度的方法,可以提高硅纳米柱阵列中激光能量沉积,进而提高了硅基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该研究工作为提高SALDI-MS的检测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三、结合自组装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了形貌可控的有序硅纳米柱阵列,系统地研究了其表面形貌对SALDI-MS中离子解吸效率和内部能量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增加基底的光吸收,能够促进内部能量转移和硅基底的表面重筑,从而提高离子解吸效率;(2)增加硅纳米柱阵列的表面空隙率会使基底的表面温度升高,从而促进离子解吸。该研究工作表明,硅基SALDI-MS基底具有足够的光吸收和高的表面空隙率对提高离子解吸效率至关重要。

赖笑辰[2](2020)在《基于模块化微流体的魔方式功能可重构智能仪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流体技术在毛细管电泳仪、色谱仪、数字PCR仪、POCT设备等各种先进分析仪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了仪器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作为分析仪器中的核心元器件,常规的单片式微流控芯片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灵活性较低的问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功能,难以满足智能化仪器设计对于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性需求。模块化微流体技术能够为微流体仪器系统的灵活部署提供便利,但现阶段模块化微流体技术重构步骤复杂,性能受限,难以实现功能的快速定制和切换。因此,发展可靠、易用的模块化微流体技术对于智能化的仪器架构非常必要。本论文立足于模块化微流体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魔方的模块化微流体仪器架构,并提出了基于标准元件库的微流体功能模块加工方法,实现了微流体系统的多级模块化设计;通过喷墨打印实现了基于液体模板的微流体基本单元的快速设计和加工;通过在微流体模块内集成传感器与执行器,构建了基于模块化微流体的功能可重构智能仪器。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一种基于魔方结构的可重构微流体系统。研究了魔方的结构特点及其用于模块化微流体的可行性;通过将具有独立功能的微流控芯片加工成魔方零件块的形式,利用魔方模块的旋转自由组合特性,借助硅胶O形环辅助对准和密封策略,实现了魔方式微流体系统的快速部署、现场重构和模块复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体标准元件库的微流体功能模块构建方式。通过将微流体功能模块进一步拆分成一个个标准元件,并制作贴纸形式的标准元件牺牲层模板,通过将标准贴纸模板按照不同应用需求组合,获得高度定制化的微流体功能模块;提出了微流控芯片加工工具箱的概念,通过将贴纸模板和所需贴纸、材料和试剂集成至工具箱中,实现了不借助外部设备和专业技能的微流体器件和功能模块的按需定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喷墨打印的微流体基本单元加工技术,针对基于标准元件库加工方法中的灵活性问题,借助桌面型喷墨打印机和超疏水喷雾,利用喷墨打印在具有超疏水涂层的有机硅弹性体上定义亲水性的微流体通道图形,并利用水性液相和超疏水/亲水固相的液-固界面特性实现液体模板的定义,通过在液体模板上浇筑有机硅弹性体的方式,实现了微流体基本元件的从头设计和快速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魔方式微流体系统的智能化仪器架构,包含微流体模块、传感器、执行器等各种功能化模块组件;分析了魔方式可重构系统的重构方式及配置的可及性问题,研究了基于魔方还原公式和计算机程序辅助配置魔方式仪器系统的方法,并演示了该系统用于基于液滴的微生物培养、污染物监测等应用。

廖娟[3](2020)在《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文中提出光聚合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技术,常被应用于均一的单相树脂和多相的分散体系的光固化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水性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光固化树脂中需要添加有机光引发剂,通常会引起裂解碎片的残留或向光固化涂层的表面迁移;乳液等“浑浊”体系在光聚合时通常会受到光辐射不均匀等影响,导致较低的单体转化率。本文通过改性纳米ZnO颗粒对其光引发性能加以应用,规避有机光引发剂带来的VOCs和氧阻聚作用,同时在紫外光下裂解出含ZnO结构的自由基,在光聚合的过程中接枝至高分子链上以改善涂层的综合性能;另外,为了获得较高单体转化率和良好的乳液性能,本文探讨了工艺条件对DAAM改性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影响。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Darocur 1173)分别为“桥梁”和改性剂,对纳米ZnO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机光引发剂(ZnO-TDI-1173 NPs),并将其添加至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构成无机/有机复合涂层。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RD等手段对ZnO-TDI-1173 NPs和复合涂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Darocur 1173已成功接枝至ZnO NPs上,降低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程度;实时红外表明在Darocur 1173为改性剂、水为稀释剂的条件下,制备的改性ZnO的光引发效率最高,可达35%;对复合光固化涂层的分析结果显示,实时紫外监测到复合涂层的光固化过程为零级反应;添加量为0.4 wt.%的ZnO-TDI-1173 NPs在复合预聚物中既充当了无机纳米填料,又可作为光引发剂经化学键合至聚合链上,提高了光固化涂层的硬度、耐水性、热稳定性以及拉伸性能,同时还提出了ZnO-TDI-1173 NPs的光引发和光接枝机理;抗菌研究证实表面改性对ZnO纳米颗粒的抗菌性没有影响。以紫外光为光源,制备了DAAM改性的聚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用量与配比、光引发剂含量以及DAAM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DAAM的亲水性和稳定乳液作用,可选用两性乳化剂CO-436和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进行复配;当复配乳化剂的添加量与配比分别为20.0 wt.%和3/1,光引发剂Darocur 1173和DAAM的含量均为3 wt.%时,制备单体含量为30%的DAAM改性丙烯酸酯光聚合乳液的性能较好,且单体转化率可达83.27%。

王成龙[4](2018)在《反应型颜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构筑及其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将蓝光固化技术与数码印花技术相结合,以小分子低聚物和单体取代常规颜料墨水中的大分子粘合剂,有效解决了因大分子凝聚而造成的喷嘴易堵塞问题;喷印完成后,通过蓝光LED辐照,激发引发低聚物和单体在织物表面原位聚合固化,形成的固化膜包覆颜料粒子,实现有机颜料的固着。该技术具有节能高效(无需高温固色)、安全环保(无有害辐射和臭氧释放)、工艺简洁(省去水洗烘干等工序)、适应性强(对基材无选择性)等优势。然而,鉴于颜料印花的固有特性,该技术依然存在颜料印花的共性缺陷:颜料粒子只是借助于高分子成膜物质的物理包覆作用而固着在织物上,颜料粒子与成膜物质之间缺少牢固的结合力,以致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织物的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难以达到活性染料印花的水平。本课题创新性地提出构筑反应型有机颜料的新思路:将烯双键引入颜料粒子表面,在蓝光引发聚合固化过程中,颜料粒子表面的烯双键参与低聚物/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使颜料粒子以“共价键锚固”于低聚物/单体聚合形成的高分子交联网络结构中,形成牢固的颜料---高分子一体化色膜,显着提高蓝光固化颜料数码喷墨印花织物的耐摩擦和耐水洗色牢度。为实现这一创新思想和目标,本课题从反应型颜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构筑、反应型颜料蓝光固化体系的聚合性能、反应型颜料表面修饰状态与墨水聚合性能及固化色膜性能的构效关系、蓝光固化反应型颜料墨水体系的印制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为研究开发适用于高色牢度蓝光固化颜料数码印花墨水和相关应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建立了反应型颜料的一步法结构构筑方法。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KH570)直接包覆颜料粒子,赋予颜料粒子参与光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活性位点;通过对水用量、氨水用量以及KH570用量的研究,得出了反应型颜料的一步法构筑优化工艺:水用量7mol/L,氨水用量0.15g,偶联剂KH570用量3×10-22 mol/L;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有机颜料表面已存在双键,证实偶联剂KH570已有效包覆到颜料粒子表面;与未改性有机颜料相比,由反应型颜料制备的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聚合性能以及固化色膜物理机械性能和印制织物的耐干、湿摩擦牢度都得以提升。2.设计并建立了反应型颜料的两步法结构可控构筑方法。首先,应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节水用量、pH值及正硅酸乙酯用量有效调控二氧化硅在颜料表面包覆状态,赋予颜料表面可控的接枝位点(-OH);然后,通过调控偶联剂KH570用量可控构筑不同接枝率的反应型颜料。与一步法相比,两步法结构构筑方法可有效调控反应型颜料的表面修饰状态,且所制备的反应型颜料粒径相对较小,墨水的聚合性能和固化色膜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印制织物的耐摩擦牢度均得以进一步提升。3.颜料表面修饰状态与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硅烷偶联剂溶剂化链链长及有机官能团类型决定了改性后颜料在蓝光固化墨水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当颜料表面修饰基团为可参与聚合的双键或具有助引发作用的氨基时,有助于蓝光固化墨水聚合性能的提升;颜料表面修饰基团为双键且颜料的分散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好时,所制备的固化膜物理机械性能显着提升;选择不同硅烷偶联剂在颜料表面接枝改性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为拓展功能性颜料的开发提供借鉴。4.反应型颜料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的基本应用性能研究表明,颜料的加入使蓝光固化墨水体系的粘度有所增加,但可通过改变体系温度加以弥补和改善;颜料的加入使蓝光固化墨水的聚合性能有所降低,但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用量和增加光照强度加以改善,而且反应型颜料可以降低颜料自身对墨水聚合性能的影响;不同色光的颜料对蓝光固化墨水聚合性能的影响不同,对于蓝光吸收作用较小的颜料,墨水的聚合性能相对较好。5.应用蓝光固化反应型颜料数码喷墨印花墨水配方:CQ/EDB=1%/1%、PUA/IBOA/HEA=60wt%/30wt%/10wt%、反应型颜料浓度0.52%,光照条件:光强大于16.9mW/cm2、光照时间5min,和喷印压强:20100kPa,在模拟喷印设备上喷印流畅,印制织物的花纹轮廓清晰,颜色鲜艳,得色均匀,印制部位的手感柔软,耐干、湿摩擦色牢度分别达3-4级和4级及以上,均比应用未改性颜料的印花织物高0.51级。

贺营哲[5](2017)在《纸张定量及UV喷墨打印对纸基微流控中溶液扩散的影响》文中提出纸基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低成本、快速集成、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的多功能检测技术。在医疗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纸材作为微流控的基材,与传统材料相比,拥有亲水性、多孔性、生物兼容性等独特优势。UV喷墨打印制作纸基微流控具有操作工序简单、生产速度快、能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等优势。FDM3D打印技术是一种数字控制、快速制造的新技术,在纸基微流控中也有极大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滤纸定量、UV喷墨打印、FDM3D打印三个方面出发研究纸基微流控中溶液扩散的行为,以及通过UV喷墨打印与FDM3D打印两种方法实现纸基微流控的制作,并通过比色法完成葡萄糖、蛋白质以及乙醇的定性检测。在研究不同定量的滤纸对纸基微流控中溶液扩散的影响中,通过测试溶液在不同定量空白滤纸以及不同定量及宽度纸条的扩散长度,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溶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行为具有一定差异,溶液扩散长度随滤纸定量的增加而减小,并且扩散长度与滤纸定量成线性关系。在UV喷墨打印形成的微流控通道中,疏水区域对溶液扩散的限制受打印墨层数的影响,溶液透过疏水区域的扩散长度随墨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当墨层数达到4层后,扩散长度保持不变,而乙醇溶液在UV喷墨打印形成的亲水通道中扩散时不受疏水区域的限制。同时,经打印后形成不同宽度的亲水通道对溶液扩散效率有一定影响,扩散长度随亲水通道宽度的增加而减小,扩散效率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加。经过UV喷墨打印形成的纸基微流控既能形成高精度的亲水通道,又能获得较高的扩散效率,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方法。但在检测醇溶性物质时存在一定缺陷。在FDM熔融沉积型3D打印技术中,研究了不同打印参数对FDM3D打印模型物理性能的影响。并基于优化的打印参数,通过FDM3D打印形成支撑基底与经过模切的滤纸复合形成的纸基微流控可以解决UV喷墨打印的纸基微流控不能限制醇溶性溶液的扩散问题,并完成了对乙醇的检测。

蔡文冉[6](2017)在《基于聚酰亚胺基材制作全印制导电图形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印刷电子(Printed Electronics)技术是近些年被广泛关注的新兴电子设备制造技术,是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由于增材制造本身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覆铜板蚀刻技术来说,其在实现大面积、低成本和多功能电子器件制造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具有更精简的工艺生产流程和更少的原材料使用,因此此技术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电子设备的制造有了新的选择方式。目前印刷电子技术在制造多种柔性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无线电频率识别标签(RFID)、薄膜太阳能电池、柔性传感器和透明导电薄膜等。同时,近些年实现电子材料图形化的印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如凹印、胶印、柔印、丝网印刷和喷墨印刷等。随着柔性电子设备和包装市场的兴起,决定了印刷电子行业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发展。此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印刷电子技术发展现状及功能型导电油墨、导电材料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喷墨与激光打印技术及基底材料本身的特性,提出了三种在聚酰亚胺(PI)薄膜上进行全印制导电图形的制造工艺,并对关键步骤中的工艺参数和产生原理进行了研究。第一种工艺利用目前大部分化学沉积需要基底材料表面进行活化处理的原理,提出了先印制具有催化活性的功能性油墨后进行化学沉积镀铜的导电图形制造工艺,最终得到了电阻率为8.01×10-6Ω·cm的印制铜导电图形;第二种工艺利用PI薄膜自金属化和彩色喷墨打印机的配色原理,将Ag+油墨和还原剂通过配色机制依次印制到薄膜表面,一步原位还原制造出电阻率为5.56×10-6Ω·cm的印制银导电图形;第三种工艺将具有催化活性的墨粉通过激光印刷的方式印制到薄膜表面,在经过化学沉积制成电阻率为6.8×10-4Ω·cm的印制导电图形。此三种工艺流程均具有流程简单、成本低廉、无需高温处理过程的特点,改进了目前最常用的印刷纳米金属颗粒型油墨后高温烧结的印刷电子工艺。第一种工艺使用了离子型油墨,克服了金属纳米颗粒型油墨容易阻塞喷头和需要后续热处理的缺点,化学镀铜工序的引入很好的降低了制作成本;第二种工艺利用彩色喷墨打印机的特点,实现导电图形的快速印制成型;第三种工艺使用了激光打印这种高速的印刷成型技术,扩宽了印刷电子的印刷工艺选择。此三种工艺均在生产制造柔性电路板、柔性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大同[7](2015)在《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制备及喷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颜料墨水因其通用性强和工艺流程短越来越受欢迎。纳米包覆颜料作为一种新兴的着色剂,有着粒径小、稳定性好、颜色纯正和牢度高的优点,非常适合颜料墨水的制备要求。本文探讨了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制备及喷墨行为,分析了添加剂对多相流体胶体性质的影响,研究了添加剂和喷墨打印参数对多相流体喷墨行为及喷墨印花精度的影响。TEM结果表明细乳液聚合法可以用来制备纳米包覆颜料。添加剂会对多相流体的胶体性质产生影响。其中,纳米包覆颜料用量越多,多相流体的耐热、冻融和离心稳定性都相应变差。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有效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另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改善了多相流体的稳定性和各组分的相容性。保湿剂的加入增加了体系的黏度,并改善了多相流体的冻融和离心稳定性。多元醇保湿剂对多相流体保湿率的提升较显着,二甘醇的效果最好。聚合物PVP可以提高体系的流畅性,有利于改善多相流体冻融和离心稳定性。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理化性质与喷墨行为和印花精度密切相关。多相流体中纳米包覆颜料的含量对体系影响较小,但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影响流体的喷射行为,产生卫星点,降低喷墨印花的精度。表面张力越小墨滴越容易离开喷嘴,形成柱状细线并产生卫星点。另外,低表面张力还会导致多相流体的渗化,降低印花精度。保湿剂和共聚单体用量越多,黏度越大,墨滴飞行速度越小,形成的卫星点也越少,但是黏度过高会导致墨水斜喷甚至断墨。多元醇类保湿剂还会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使印花织物发生渗化。喷墨打印参数对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喷墨行为和印花精度也有影响。当驱动电压超过一定范围时,卫星点不能追上主墨滴;同时,喷射电压越大,墨滴飞行速度越快,印花图案越不规整。合适的电压驱动波形会改善多相流体的喷射行为并减少印花渗化程度。除此之外,喷墨频率、喷墨层数、喷射距离、基材温度和基材表面形貌都会对喷墨印花精度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较优的配方为纳米包覆颜料用量20%,表面活性剂S-465用量为1.5%,保湿剂二甘醇用量为30%,PVP质量分数为2%。较优的打印参数为喷射电压18V,电压输出波形c,喷射频率为20kHz,喷墨层数1-2层,喷射距离0.6-0.8mm;基材温度40oC。用海藻酸钠对织物进行处理,渗化程度被有效抑制。

韩冬梅[8](2015)在《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染料/聚合物复合纳米球因比表面积大、着色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显示、新材料等领域中。本文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纳米球聚(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对乙烯苄基三甲基氯化铵(VBT)),用活性红195对P(St-BA-VBT)纳米球进行染色,制备了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通过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制备的复合纳米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活性红195在P(St-BA-VBT)纳米球上的吸附量和吸附机理。用制备的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对棉织物进行染色,探究了其染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VBT用量为0.5mmol时,合成的P(St-BA-VBT)纳米球经活性染料染色后,粒径从130.9nm增加到143.7nm。当VBT用量为2.0mmol时,合成的聚合物纳米球染色后粒径由83.2nm增加到113.6nm,玻璃化温度由90.7℃变为91.7℃。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Zeta电位随着染料用量增加,由正值逐渐下降,最后转变为负值,表明通过改变染料用量,可制得两种电荷性质的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增加染料用量、升高温度、延长时间、降低染色pH值,活性红195在P(St-BA-VBT)纳米球上的吸附量增加。活性染料在P(St-BA-VBT)纳米球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是一个自发不可逆的吸热过程。用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对棉织物染色,比相同用量的染料所得颜色深,对于提高染料利用率,减少染色废水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闫继芳[9](2013)在《颜料型数字喷墨印花油墨的研制及色牢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喷墨印花技术是一种清洁的无环境污染的高科技印花技术,其工艺是将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图像输入计算机,经电脑印花分色系统编辑后,再由印染专用软件控制喷墨印花系统,将墨水直接喷印到各种织物上,形成设计要求的印花织物。目前,用于喷墨印花的墨水主要是染料墨水,由于染料不耐晒,污染严重,且染料墨水通用性差,无法应用在混纺织物上,这严重阻碍了数字喷墨印花技术的发展。而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通用性强,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广阔,因此研究开发综合性能良好的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获得性能优良的喷墨印花油墨,采用砂磨机研磨基墨并对基墨进行调稀。在研磨阶段,为了探讨研磨条件对油墨分散性能的影响,用青颜料进行研磨,通过改变研磨转速、研磨介质直径、研磨介质/基墨的质量比,从而确定最优研磨条件。其次选用多种分散树脂,改变颜基比,考察分散树脂种类及颜基比对油墨分散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分散树脂及最佳颜基比。最后选择多种分散剂,考察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对油墨分散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在调稀阶段,对青色基墨进行调稀,探讨黏合剂、丙三醇、表面活性剂对油墨的粘度、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为了探讨印花织物的色牢度,依次改变焙烘条件、油墨pH值、黏合剂种类及含量,考察这些因素对印花织物色牢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研磨转速(1800-1900r/min)、研磨介质/基墨的质量比(5),较小的研磨介质直径(1.0-1.2mm)时,油墨的分散性较好。合适的分散树脂、颜基比、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对颜料的润湿性、油墨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有显着的影响。黏合剂、丙三醇对油墨的粘度、物化性能影响不大;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油墨的粘度上升,表面张力、电导率下降。焙烘温度为180℃,焙烘时间为90s时,印花织物的色牢度相对较好;用水性聚氨酯作黏合剂,印花织物的色牢度较好;随着油墨pH值增大,印花织物的皂洗牢度、湿摩擦牢度等级降低。

孙菁梅[10](2013)在《可食性喷墨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绿色印刷、环保油墨的呼声渐高,它们日渐成为印刷界的主题。可食性喷墨油墨是一种新型的水性绿色环保油墨,其原料全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具有可以食用的特点,可以直接在食品、药品表面以及此类产品的包装上进行喷墨印刷。目前国外对可食性喷墨油墨以及相应的喷印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初见端倪,而国内对于此类油墨的研究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发并研究可食性喷墨油墨就十分重要。根据可食性油墨可以食用的特殊要求,选用了食品级的原材料,配制成可食性喷墨油墨,又根据喷墨油墨在黏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能要求,对配方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各油墨成分的用量范围,确定了油墨的配方,并测试了油墨及样张的稳定性。在此基本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树脂含量和助剂种类的方法,调节油墨的黏度和表面张力两个主要性能,研究油墨性能对喷墨过程中墨滴状态的影响;通过改变喷墨中喷墨电压和喷墨频率的方法,研究喷墨条件对墨滴状态的影响;测试了不同性能油墨的印刷质量,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印刷质量与油墨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油墨的墨滴状态及印刷质量良好,且油墨的稳定性良好。油墨的黏度、表面张力、喷墨条件是影响墨滴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会影响墨滴的速度、体积、尾部长度及圆度。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喷墨印刷品的印刷质量,结果表明,印刷品质量受油墨表面张力、黏度影响,随着表面张力、黏度增大,印刷品质量提高,且表面张力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比黏度的影响大。

二、Dye Aggregation in Ink J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ye Aggregation in Ink Jet(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硅纳米结构提高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ALDI-MS发展及应用
        1.2.1 SALDI-MS概况
        1.2.2 金属材料在SALDI-MS中的应用
        1.2.3 金属氧化物材料在SALDI-MS中的应用
        1.2.4 碳材料在SALDI-MS中的应用
        1.2.5 硅材料在SALDI-MS中的应用
        1.2.6 其它无机材料在SALDI-MS中的应用
    1.3 硅基SALDI-MS基底的制备及功能化
        1.3.1 硅基SALDI-MS基底的制备方法
        1.3.2 表面功能化方法
    1.4 硅基SALDI-MS的解吸/电离机理
        1.4.1 基底物理性质的影响
        1.4.2 功能化表面的影响
        1.4.3 其它相互作用的影响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制备银纳米粒子/超疏水涂层基底提高SALDI-MS的检测灵敏度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AgNPs的合成
        2.2.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2.2.4 AgNPs/SHC基底的制备
        2.2.5 样品制备
        2.2.6 SALDI-MS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gNPs/SHC基底的制备与表征
        2.3.2 优化AgNPs密度
        2.3.3 基底的疏水性和AgNPs的作用
        2.3.4 SALDI-MS检测性能评估
        2.3.5 SALDI-MS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备银纳米粒子/倾斜硅纳米柱阵列提高SALDI-MS解吸/电离效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FDTD理论模拟
        3.2.3 制备SSNA基底
        3.2.4 制备AgNPs/SSNA基底
        3.2.5 样品制备与SALDI-MS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gNPs/SSNA基底的制备与表征
        3.3.2 纳米柱长度对电场和吸光率的影响
        3.3.3 纳米柱倾斜角度对吸光率和电场的影响
        3.3.4 纳米柱倾斜角度对AgNPs/SSNA基底解吸/电离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硅纳米柱阵列探究表面形貌对离子解吸效率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与理论方法部分
        4.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制备硅NANPs基底
        4.2.3 样品的制备
        4.2.4 SALDI-MS分析
        4.2.5 离子解吸效率和内部能量转移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PAs基底的制备与表征
        4.3.2 SALDI-MS分析
        4.3.3 硅NAPAs基底上的离子解吸和内部能量转移
        4.3.4 表面形貌对激光解吸/电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利用银纳米粒子/超疏水涂层基底提髙SALDI-MS的检测灵敏度
    5.2 利用银纳米粒子/倾斜硅纳米柱阵列提髙SALDI-MS解吸/电离效率
    5.3 利用硅纳米柱阵列探宄表面形貌对离子解吸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模块化微流体的魔方式功能可重构智能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微流体分析仪器的研究现状
        1.2.1 微流体分析仪器的早期发展
        1.2.2 用于生物工程的微流体分析仪器
        1.2.3 用于即时检测的微流体分析仪器
        1.2.4 微流体仪器架构及面临的问题
    1.3 模块化微流体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拼图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
        1.3.2 乐高积木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
        1.3.3 磁力连接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
        1.3.4 类电路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
        1.3.5 模块化微流体技术小结
    1.4 微流体功能模块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基于硅基材料的加工工艺
        1.4.2 基于有机硅弹性体的加工工艺
        1.4.3 基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加工工艺
        1.4.4 3D打印微流控芯片加工工艺
        1.4.5 微流体功能模块加工技术小结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第2章 基于魔方结构的模块化微流体系统
    2.1 模块化微流体技术分析
    2.2 魔方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的设计
        2.2.1 魔方的结构特点
        2.2.2 利用魔方结构实现模块化微流体系统的可行性
        2.2.3 魔方式微流体系统中模块的设计
        2.2.4 魔方零件互锁结构的设计
    2.3 微流体功能模块的对齐和密封策略
    2.4 微流体功能模块的加工
    2.5 微流体魔方的基本性能测试
        2.5.1 加工精度测试
        2.5.2 微流体魔方的耐压性能测试
    2.6 魔方式模块化微流体系统的应用
        2.6.1 微混合器
        2.6.2 液滴生成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定制化微流体功能模块的微流体标准元件库
    3.1 微流体功能模块加工技术分析
    3.2 基于标准元件库的微流控芯片定制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2.3 基于贴纸的微流控芯片加工工艺
    3.3 微流体贴纸的制备
        3.3.1 微流体贴纸的制备工艺
        3.3.2 贴纸和衬底材料选择
        3.3.3 贴纸加工方式的选择
        3.3.4 贴纸间的乳液连接方法
    3.4 微流控芯片的释放
    3.5 贴纸和微流控芯片的测试表征
    3.6 在曲面上创建微流体通道
    3.7 用于微流体定制的工具箱
        3.7.1 微流体结构的串联,并联和多层连接
        3.7.2 基于组合贴纸的基础微流体器件
        3.7.3 基于进一步定制贴纸的微流体器件
    3.8 亚硝酸根离子的连续监测应用
    3.9 定制化微流控芯片在微流体魔方中的集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流体基本单元的液体模板构建方法
    4.1 喷墨打印的技术背景
        4.1.1 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
        4.1.2 喷墨打印技术在微流体领域的应用
        4.1.3 喷墨打印技术的局限性
    4.2 基于超疏水表面喷墨打印的微流体结构加工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PDMS基底的制备
        4.2.3 使用液体模板构建微流体通道
        4.2.4 多层结构的构建方法
        4.2.5 连接和密封器件
    4.3 利用液体模板加工的微流体通道
    4.4 液体模板的形成机制分析
    4.5 使用不同液体作为液体模板的效果
    4.6 微流体通道高度与线宽的相关性
    4.7 液体聚集问题及对策
    4.8 芯片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9 耐压性能测试
    4.10 基于喷墨打印快速设计微流体基本单元
    4.11 基于液体模板的自定义微流体模块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魔方式微流体系统中的执行器和传感器
    5.1 Quake阀、泵的构建
        5.1.1 Quake阀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5.1.2 Quake阀的测试
        5.1.3 基于Quake阀的蠕动泵
        5.1.4 Quake阀和蠕动泵在魔方系统中的集成
    5.2 电化学传感器模块的构建
        5.2.1 电化学传感原理
        5.2.2 电化学传感器模块的设计和加工
        5.2.3 电化学传感器模块的测试
    5.3 比色光传感器模块
        5.3.1 比色计的原理
        5.3.2 比色光传感器模块的设计和加工
        5.3.3 比色光传感器模块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魔方式智能仪器系统的重构和应用
    6.1 基于微流体魔方的智能化仪器系统
    6.2 魔方式仪器系统的重构方法
        6.2.1 魔方公式及利用公式求解魔方的过程
        6.2.2 魔方公式在重配置微流体系统中的作用
        6.2.3 自定义魔方微流体系统状态的可及性分析
        6.2.4 基于计算机程序的魔方系统重构方法
    6.3 魔方式智能化仪器系统的应用
        6.3.1 基于液滴的微生物培养装置
        6.3.2 快速切换式水质分析仪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ZnO
        1.2.1 纳米ZnO概述
        1.2.2 纳米ZnO在光引发剂方面的研究
        1.2.3 纳米ZnO的改性
    1.3 光聚合
    1.4 UV固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
        1.4.1 UV水性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UV-WPUA)的改性
        1.4.2 光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1.5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聚合物
        1.5.1 微乳液聚合及其分类
        1.5.2 乳化剂
        1.5.3 光引发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ZnO的制备及在复合涂层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ZnO颗粒的制备
        2.2.4 改性纳米ZnO颗粒的合成
        2.2.5 改性纳米ZnO/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涂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测试
        2.3.2 固体紫外光谱测试
        2.3.3 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
        2.3.4 Zeta电位测试
        2.3.5 X射线衍射光谱测试
        2.3.6 热重测试
        2.3.7 紫外固化动力学测试
        2.3.8 凝胶率、吸水率和水接触角测试
        2.3.9 光固化涂层性能
    2.4 改性ZnO光引发剂的表征
        2.4.1 红外和EDS分析
        2.4.2 固体紫外光谱分析
        2.4.3 热稳定性(TG)分析
        2.4.4 Zeta电位分析
        2.4.5 SEM和 XRD分析
    2.5 模拟实时红外监测改性ZnO颗粒的光引发效率
        2.5.1 不同改性剂对改性ZnO NPs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5.2 不同稀释剂对改性ZnO颗粒光引发效率的影响
    2.6 ZnO-TDI-1173 NPs的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2.7 ZnO-TDI-1173 NPs光引发机理
    2.8 ZnO-TDI-1173 NPs/WPUA复合涂层的表征
        2.8.1 红外光谱分析
        2.8.2 ZnO-TDI-1173 NPs/WPUA涂层的形态结构
        2.8.3 ZnO-TDI-1173 NPs含量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2.8.4 固化膜热稳定性分析
        2.8.5 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
        2.8.6 抗菌特性分析
        2.8.7 比色变化分析
    2.9 ZnO-TDI-1173 NPs/WPUA光聚合机理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聚合制备DAAM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固含量的测定
        3.3.2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3.3.3 凝聚率的测定
        3.3.4 微乳液透光率的测定
        3.3.5 钙离子稳定性的测定
    3.4 光引发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合成工艺探究
        3.4.1 乳化剂种类影响
        3.4.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3.4.3 乳化剂配比的影响
        3.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4.5 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用量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实验条件
        3.4.7 最佳实验条件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反应型颜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构筑及其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
        1.2.1 光固化墨水的组成
        1.2.2 紫外光固化墨水
        1.2.3 可见光固化墨水
    1.3 颜料的表面改性
        1.3.1 分散剂对颜料表面改性
        1.3.2 表面包覆对颜料表面改性研究
    1.4 高色牢度颜料墨水制备技术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反应型颜料的一步法结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一步法结构构筑
        2.2.2.2 有机颜料蓝光固化墨水的制备
        2.2.2.3 有机颜料蓝光固化膜的制备
        2.2.2.4 有机颜料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2.2.3 测试与表征
        2.2.3.1 红外光谱
        2.2.3.2 接触角
        2.2.3.3 粒径
        2.2.3.4 扫描电镜
        2.2.3.5 反射率曲线测试
        2.2.3.6 蓝光固化颜料墨水聚合性能
        2.2.3.7 蓝光固化颜料墨水流变性能
        2.2.3.8 蓝光固化膜拉伸性能
        2.2.3.9 印花织物表观颜色性能
        2.2.3.10 印花织物干湿摩擦牢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一步法结构设计及构筑研究
        2.3.1.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结构设计
        2.3.1.2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一步法构筑
        2.3.2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结构与性能
        2.3.2.1 红外光谱分析
        2.3.2.2 SEM和TEM分析
        2.3.2.3 亲水性分析
        2.3.2.4 粒径分布及分散稳定性分析
        2.3.3 反应型有机颜料蓝光固化墨水性能研究
        2.3.3.1 墨水体系聚合性能分析
        2.3.3.2 模拟数码喷墨印花织物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两步法结构可控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两步法可控构筑
        3.2.2.2 反应型有机颜料蓝光固化墨水的制备
        3.2.2.3 反应型有机颜料蓝光固化膜的制备
        3.2.2.4 反应型有机颜料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红外光谱
        3.2.3.2 接触角
        3.2.3.3 粒径
        3.2.3.4 分散稳定性
        3.2.3.5 比表面积
        3.2.3.6 透射电镜
        3.2.3.7 扫描电镜
        3.2.3.8 热重分析
        3.2.3.9 蓝光固化数码印花墨水体系聚合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两步法结构设计和可控构筑研究
        3.3.1.1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两步法结构设计
        3.3.1.2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两步法可控构筑
        3.3.2 反应型有机颜料的结构与性能
        3.3.2.1 红外光谱分析
        3.3.2.2 颜色性能分析
        3.3.2.3 SEM和TEM分析
        3.3.2.4 亲疏水性能
        3.3.3 一步法和两步法构筑反应型有机颜料性能对比分析
        3.3.3.1 粒径分布及分散稳定性
        3.3.3.2 聚合性能
        3.3.3.3 蓝光固化色膜拉伸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颜料的表面修饰与蓝光固化墨水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改性颜料的制备
        4.2.2.2 改性颜料蓝光固化墨水的制备
        4.2.2.3 改性颜料蓝光固化膜的制备
        4.2.2.4 改性有机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
        4.2.3 测试与表征
        4.2.3.1 红外光谱
        4.2.3.2 X射线衍射
        4.2.3.3 接触角
        4.2.3.4 粒径
        4.2.3.5 分散稳定性
        4.2.3.6 墨水体系聚合性能
        4.2.3.7 墨水体系流变性能
        4.2.3.8 蓝光固化色膜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颜料表面修饰状态及表征
        4.3.1.1 颜料表面结构设计
        4.3.1.2 FT-IR分析
        4.3.1.3 XRD分析
        4.3.2 颜料表面修饰状态与颜料性能的相关性
        4.3.2.1 表面修饰状态与粒径的关系
        4.3.2.2 表面修饰状态与颜料亲疏水性的关系
        4.3.2.3 表面修饰状态与颜料分散稳定性的关系
        4.3.3 颜料表面修饰状态与墨水聚合性能的相关性
        4.3.3.1 不同官能团对墨水体系聚合性能影响
        4.3.3.2 不同链长对墨水体系聚合性能的影响
        4.3.4 颜料表面修饰状态对蓝光固化色膜性能的相关性
        4.3.4.1 不同官能团对蓝光固化色膜性能的影响
        4.3.4.2 不同链长对蓝光固化色膜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蓝光固化反应型有机颜料墨水体系的印制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不同种类反应型有机颜料的制备
        5.2.2.2 蓝光固化颜料喷墨印花墨水的制备
        5.2.2.3 模拟数码喷墨印花
        5.2.3 测试与表征
        5.2.3.1 蓝光固化颜料墨水分散稳定性
        5.2.3.2 蓝光固化颜料墨水流变性能
        5.2.3.3 表面张力
        5.2.3.4 蓝光固化颜料墨水聚合性能
        5.2.3.5 印花织物表观颜色
        5.2.3.6 耐摩擦牢度
        5.2.3.7 印花织物手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型颜料蓝光固化墨水的基本性能
        5.3.1.1 不同颜料及其浓度对蓝光固化墨水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5.3.1.2 不同颜料对蓝光固化墨水流变性能的影响
        5.3.1.3 不同颜料及其浓度对蓝光固化墨水表面张力的影响
        5.3.2 反应型颜料蓝光固化墨水体系的聚合性能
        5.3.2.1 颜料色光对墨水聚合性能的影响
        5.3.2.2 颜料浓度对墨水聚合性能的影响
        5.3.2.3 引发剂及光强对墨水聚合性能的影响
        5.3.3 反应型颜料蓝光固化墨水体系的印制性能
        5.3.3.1 表观颜色分析
        5.3.3.2 耐摩擦色牢度分析
        5.3.3.3 手感风格分析
        5.3.3.4 数码喷印织物的花纹轮廓清晰度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纸张定量及UV喷墨打印对纸基微流控中溶液扩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纸基微流控分析技术
    2.1 纸基微流控的制作方法
        2.1.1 光刻法
        2.1.2 打印法
        2.1.3 等离子体处理法
        2.1.4 激光法
        2.1.5 3D法
    2.2 纸基微流控的检测方法
        2.2.1 比色法
        2.2.2 化学发光法
        2.2.3 电化学发光法
        2.2.4 荧光法
    2.3 纸基微流控的应用与未来的发展
        2.3.1 医疗诊断
        2.3.2 环境监测
        2.3.3 食品安全
        2.3.4 未来的发展
第三章 纸基微流控纸张定量对检测溶液扩散的影响
    3.1 实验前言
        3.1.1 纸张的结构与功能
        3.1.2 制浆造纸的工艺
    3.2 实验设备与材料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定量滤纸及不同宽度纸条的制备
        3.3.2 测试溶液在不同定量滤纸及不同宽度纸条的扩散情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溶液在不同定量空白滤纸上的扩散
        3.4.2 溶液在不同定量及宽度纸条上的扩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V喷墨打印的亲水通道对检测溶液扩散的影响
    4.1 实验前言
        4.1.1 喷墨打印技术
        4.1.2 UV光固化技术
    4.2 实验设备与材料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设计不同宽度亲水通道
        4.3.2 图案疏水区域墨层厚度的确定
        4.3.3 打印亲水通道
        4.3.4 测试溶液在不同宽度亲水通道上的扩散
        4.3.5 制作基于UV喷墨打印的纸基微流控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墨层数对疏水区域疏水能力的影响
        4.4.2 UV喷墨打印对亲水通道中溶液扩散长度的影响
        4.4.3 不同打印宽度对溶液扩散效率的影响
        4.4.4 UV喷墨打印的纸基微流控的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DM3D打印的纸基微流控
    5.1 实验前言
        5.1.1 3D打印技术
        5.1.2 FDM3D打印
    5.2 实验设备与材料
        5.2.1 实验设备
        5.2.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模型样条的设计
        5.3.2 设置模型的打印参数
        5.3.3 模型的打印及机械强度的测试
        5.3.4 基于优化参数的微流控基底模型打印及微流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层厚度对机械强度的影响
        5.4.2 喷头温度对机械强度的影响
        5.4.3 成型角度对机械强度的影响
        5.4.4 基于FDM3D打印的纸基微流控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聚酰亚胺基材制作全印制导电图形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印刷电子技术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导电印制材料的开发
    1.3 基底材料的选择与其表面改性
        1.3.1 聚酰亚胺材料介绍
        1.3.2 对基材的表面改性
    1.4 印刷技术概述
        1.4.1 喷墨打印技术
        1.4.2 激光印刷技术
    1.5 表面金属化技术概述
        1.5.1 化学沉积镀铜
        1.5.2 原位一步自金属化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2章 全印制导电图形制备及测试分析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印制工艺流程
    2.4 样品检测与表征
        2.4.1 墨水溶液性质测试
        2.4.2 PI薄膜及印制金属层的形貌及元素测量分析
        2.4.3 印制导电图形的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喷墨印刷和化学沉积印制导电图形工艺
    3.1 引言
    3.2 化学沉积印制导电图形工艺实验步骤
        3.2.1 PI薄膜的表面处理
        3.2.2 银离子墨水的配置
        3.2.3 喷墨印刷
        3.2.4 化学镀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酰亚胺的表面处理
        3.3.2 离子型墨水的配置
        3.3.3 反应原理的分析
        3.3.4 化学镀铜
        3.3.5 印制成品的性能测试
    3.4 印制样品应用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位一步自金属化印制导电图形工艺
    4.1 引言
    4.2 实验原理与工艺概述
    4.3 原位一步自金属化印制导电图形工艺实验步骤
        4.3.1 聚酰亚胺薄膜的预处理
        4.3.2 银离子油墨的制备与打印
        4.3.3 打印图形的还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聚酰亚胺的表面处理
        4.4.2 还原剂油墨的使用
        4.4.3 成品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激光打印和化学沉积印制导电图形工艺
    5.1 引言
    5.2 原理与工艺概述
    5.3 实验步骤
        5.3.1 聚酰亚胺薄膜的预处理
        5.3.2 功能性墨粉的制备与打印
        5.3.3 化学镀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聚酰亚胺的表面处理
        5.4.2 功能性墨粉的表征
        5.4.3 镀铜前印制图形处理和化学镀铜
        5.4.4 成品的性能测试
        5.4.5 印制成品展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制备及喷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喷墨印花研究进展
        1.1.1 喷墨印花设备研究进展
        1.1.2 喷墨印花工艺研究进展
        1.1.3 喷墨印花流体(墨水)研究进展
    1.2 喷墨印花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
        1.2.1 多相流体的制备
        1.2.2 喷墨印花多相流体的喷墨行为研究
        1.2.3 喷墨印花多相流体的铺展行为研究
        1.2.4 喷墨印花多相流体的固色方法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包覆颜料的制备
        2.2.2 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制备
        2.2.3 喷墨打印
    2.3 性能测试
        2.3.1 基本性能
        2.3.2 喷射性能测试
        2.3.3 颜色及织物表面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自制纳米包覆颜料的性能
        3.1.1 纳米包覆颜料颗粒形态
        3.1.2 稳定性
        3.1.3 颜色性能和色牢度
    3.2 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配方对其性能的影响
        3.2.1 纳米包覆颜料的质量分数
        3.2.2 表面活性剂结构和用量
        3.2.3 保湿剂结构和用量
        3.2.4 聚合物用量
    3.3 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配方对其喷墨行为及印花精度的影响
        3.3.1 共聚单体用量
        3.3.2 纳米包覆颜料用量
        3.3.3 表面活性剂结构和用量
        3.3.4 保湿剂结构和用量
    3.4 喷墨参数对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喷墨行为及印花精度的影响
        3.4.1 喷射电压
        3.4.2 喷墨波形
        3.4.3 喷墨层数
        3.4.4 喷射频率
        3.4.5 喷射距离
        3.4.6 基材温度
        3.4.7 基材表面特征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染料/聚合物复合纳米球
    1.2 染料/聚合物复合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1.3 染料/聚合物复合纳米球的应用
        1.3.1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3.2 在电子墨水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2.2 P(St-BA-VBT)纳米球的合成
    2.3 活性染料/ 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及表征
        2.3.1 活性染料在P(St-BA-VBT)纳米球上的吸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2.3.4 纳米球粒度及Zeta电位的测定
    2.4 复合纳米球对改性棉织物染色
    2.5 复合纳米球对棉织物直接染色
    2.6 织物色度学指标测试
    2.7 棉纤维的扫描电镜观察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P(St-BA-VBT)纳米球表面电荷密度
    3.2 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特性
        3.2.1 形貌
        3.2.2 粒径及分布
        3.2.3 玻璃化转变温度
        3.2.4 Zeta电位
    3.3 活性染料在P(St-BA-VBT)纳米球上的吸附量
        3.3.1 染料用量
        3.3.2 温度
        3.3.3 时间
        3.3.4 pH值
        3.3.5 离子强度
    3.4 染料在纳米球上的吸附热力学
        3.4.1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模型
        3.4.2 吸附热力学参数
    3.5 复合纳米球对阳离子改性棉织物染色
        3.5.1 复合纳米球在棉织物上的沉积状态
        3.5.2 带负电荷的复合纳米球浓度对织物颜色深度的影响
    3.6 复合纳米球对棉织物直接染色
        3.6.1 复合纳米球在棉织物上的沉积状态
        3.6.2 带正电荷的复合纳米球浓度对织物颜色深度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颜料型数字喷墨印花油墨的研制及色牢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数字喷墨印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概述
    2.1 数字喷墨印花技术原理
    2.2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的组成
    2.3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的性能
第三章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的制备和性能测试方法
    3.1 实验原材料和设备
    3.2 喷墨印花油墨制备工艺
    3.3 喷墨印花油墨的过滤
    3.4 喷墨印花油墨性能测试方法
    3.5 印花织物色牢度测试方法
    3.6 配方设计
第四章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基墨分散性的研究
    4.1 研磨条件对油墨分散性能的影响
    4.2 颜基比对油墨分散性能的影响
    4.3 分散剂种类及含量对油墨分散性能的影响
    4.4 消泡剂对油墨分散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颜料型喷墨印花油墨的性能及色牢度的研究
    5.1 黏合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5.2 丙三醇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5.3 表面活性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5.4 色牢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可食性喷墨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可食性油墨发展概况
    1.2 喷墨印刷及喷墨油墨概述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压电喷墨理论基础
    2.1 打印头结构
    2.2 压电效应
    2.3 压电喷墨原理
    2.4 墨水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对喷射的影响
    2.5 墨滴扩展及渗透吸收理论
    2.6 喷墨印刷品的质量检测与评价
第三章 可食性喷墨油墨的制备
    3.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原材料
    3.3 可食性喷墨油墨的制备方法
    3.4 可食性喷墨油墨配方的确定
    3.5 可食性喷墨油墨的稳定性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可食性喷墨油墨墨滴状态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黏度对可食性喷墨油墨墨滴状态的影响
    4.3 表面张力对可食性喷墨油墨墨滴状态的影响
    4.4 喷墨条件对可食性喷墨油墨墨滴状态的影响
第五章 可食性喷墨油墨印刷品质量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印刷品质量的综合评价
    5.3 印刷品综合质量—油墨性能回归方程的建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Dye Aggregation in Ink Jet(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硅纳米结构提高SALDI-MS的解吸/电离效率[D]. 朱群艳. 吉林大学, 2020(01)
  • [2]基于模块化微流体的魔方式功能可重构智能仪器[D]. 赖笑辰. 天津大学, 2020
  • [3]改性纳米ZnO光引发剂的光接枝与丙烯酸酯乳液光聚合[D]. 廖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反应型颜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构筑及其在纺织品蓝光固化数码喷墨印花中的应用[D]. 王成龙. 浙江理工大学, 2018(12)
  • [5]纸张定量及UV喷墨打印对纸基微流控中溶液扩散的影响[D]. 贺营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6]基于聚酰亚胺基材制作全印制导电图形的工艺研究[D]. 蔡文冉.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7]纳米包覆颜料多相流体的制备及喷墨行为研究[D]. 王大同. 江南大学, 2015(06)
  • [8]活性染料/P(St-BA-VBT)复合纳米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冬梅. 青岛大学, 2015(04)
  • [9]颜料型数字喷墨印花油墨的研制及色牢度的研究[D]. 闫继芳. 北京印刷学院, 2013(05)
  • [10]可食性喷墨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孙菁梅. 北京印刷学院, 2013(05)

标签:;  ;  ;  ;  ;  

喷墨中的染料聚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