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彭昭[1](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汤睿,李基光,王艳兰,邓辉平,田仁广,熊振友,田时良,周美亮[2](2020)在《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荞麦作为湖南省特色旱粮,具有食用、饲用、药用多种用途。发展荞麦产业,对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了湖南省荞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对品种、种植方式、产值、科研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新品种选育、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金荞麦的推广开发力度、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等具体措施。

张婷婷[3](2019)在《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标志是一种新型知识产权,不仅代表了产品的产地,还能体现一个产品的质量和声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使得地理标志产品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已经申请注册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中有90%以上是初级农产品,跟注册前相比,其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其经济效益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5%以上。因此研究地理标志产品能帮助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为扶贫攻坚工作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武陵山片区遍布着丰富的名优土特产、地理标志产品、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民族手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地理标志产品概念、价值及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本文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武陵山片区获得登记的地理标志产品有189种,且在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例如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大力扶持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积极打造出了“地理标志产品+乡村旅游”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还通过电视、报纸、新闻、博览会、微博等多种广告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和推广,企业开始积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的使用,农民也逐渐意识到地理标志产品能带来增收,开始主动宣传地理标志产品,部分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延伸。但同时也发现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聚集度低,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难以形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因此,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定地理标志地方保护制度、建立质量跟踪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品牌宣传和消费引导、持续培养龙头企业和壮大中小企业、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提升产业价值链等有效方法。希望为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国平[4](2019)在《安化县旱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化开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旱杂粮生产发展为核心,分析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旱杂粮生产发展的优劣势,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构建产业化发展体系,发挥地区特色和各项资源优势,进而促进旱杂粮产业的持续性健康发展,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何治民[5](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何录秋,杨文淼,周媛平,王芳[6](2015)在《湖南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其产业发展优势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湖南小杂粮绿豆、荞麦、蚕豆、豌豆等生产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结了湖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出了相应对策。

刘林[7](2014)在《安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已经日益全球化。当前,西欧发达国家正在饱受经济危机的危害,这种危机影响到了世界的各个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背景意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的议题。安化县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中作为一个典型的不发达经济体,对安化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对以后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如何发展安化县域经济,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1)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资金投入,逐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并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挥安化县自然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2)加快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通过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和政府服务信息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3)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强化保护、科学开发、有序推进的旅游发展思路,围绕“神韵安化”主题和“茶马古道”品牌,结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抓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开发。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规划,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演出业、烟花鞭炮制造业、风景旅游管理业、广告和印刷业等特色的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安化县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把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开发建设紧密结合,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创新教育培训体制。

夏佩松,王培秋,夏海,陶降文,吴晶华[8](2010)在《安化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利用安化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分析了安化县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和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对搞好耕地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依法提升地力、发展农业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培秋[9](2009)在《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耕地地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化县位于湘中,资水中游,雪峰山北段,是一个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但农业生产欠发达,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一直未进行土壤质量的全面和综合调查研究,鉴于此,自2006年起,采用野外田间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GIS、GPS、计算机等手段对安化县耕地土壤质量特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偏酸性:pH较低,平均值为5.57,主要分布在4.6~5.5之间:有机质的含量较高,平均值为32.9 g/kg,主要分布在20~30 g/kg之间;碱解氮含量中等,平均值为164.1 mg/kg,主要分布在150~200 mg/kg之间:全氮的含量中等偏高。平均值为1.72 g/kg,主要分布在1.5~2.0 g/kg:有效磷的含量中等偏低水平,平均值为17.38 mg/kg,主要分布在10~20 mg/kg之间;速效钾的含量偏低水平,平均值为85.4 mg/kg,主要分布在50~100 mg/kg之间;缓效钾的含量偏低,平均值为201.1 mg/kg,主要分布在100~200 mg/kg之间。安化县耕地土壤的pH 80.0%的为酸性土壤;有机质35.34%的属于四级:碱解氮38.75%的属于四级水平;全氮37.64%的属于四级,有效磷35.6%的属于五级;速效钾43.72%处于六级;缓效钾37.78%的处于七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发现pH由弱酸性转为了酸性,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相对的提高了含量,其中有效磷提升得最快。碱解氮升高得较慢。(2)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了以安化县为基础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形部位、障碍因素、质地、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排水能力、灌溉能力、剖面构型、耕层厚度。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发现安化县耕地地力等级为中等,主要是三级地、四级地和五级地,其中三级地占18.69%,四级地占24.56%,五级地占22.60%。一级地主要分布在乐安、东坪和奎溪镇,二级地和六级地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七级地主要分布在高山区的乡镇。(3)通过对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中的单项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安化县耕地地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缓效钾、耕层厚度和土壤质地,其次是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4)4.通过对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分析安化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生产潜力:安化县耕地一级地614.5 hm2,占耕地面积的1.52%;二级在5 834.7 hm2,占耕地面积的14.41%,现有中、低产田土34 050.8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07%。以耕地平均提高一个等级双季稻每公倾增产粮食1 500 kg,旱土每公倾增产750 kg计算,全县可挖掘粮食生产潜力38 000 t,粮食总产将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20.49%。(5)搞好作物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根据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和传统作物优势,综合安化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安化县优势作物划分5个主产区,分别对5个优势作物主产区的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出如下对策和设想:一是恢复水稻生产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二是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三是保护传统产品,保护安化黑茶特色品牌;四是加速品种改造,全力发展水果生产:五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贺刚林[10](2002)在《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从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了荞麦产业化开发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提高,四个强化"的发展对策。

二、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1.3.2 城市规划理论
        1.3.3 系统工程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形态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3.1.4 气候特征
        3.1.5 水文特征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交通条件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森林资源
        3.3.2 湿地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4.1 水环境质量
        3.4.2 大气环境质量
        3.4.3 声环境质量
        3.4.4 土壤污染防治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3.5.1 建设现状
        3.5.2 建设潜力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4.1 规划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1 基本步骤
        4.5.2 结果分析
    4.6 综合评价
        4.6.1 基本步骤
        4.6.2 专家评价统计
        4.6.3 模糊评价矩阵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4.7.1 规划目标
        4.7.2 规划布局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5.1.2 郊野公园建设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5.1.7 森林防控建设
    5.2 林业产业体系
    5.3 生态文化体系
    5.4 管理保障体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册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致谢

(2)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
    1.1 荞麦分布情况
    1.2 荞麦种植面积与产量
2 湖南省荞麦食品加工现状
3 湖南省荞麦产业的发展优势
    3.1 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
    3.2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
    3.3 营养价值丰富,发展潜力大
4 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品种混杂,且没有优势主栽品种
    4.2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成规模
    4.3 产值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4.4 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团队匮乏
    4.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龙头加工企业少
5 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快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5.2 增加政府投入,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
    5.3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养科研团队
    5.4 强化金荞麦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提升金荞麦的经济价值
    5.5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

(3)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技术线路图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地理标志产品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标志概念的演进过程
        (二)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
    二、地理标志产品的特征
        (一)集体特性
        (二)地域特性
        (三)优质特性
        (四)永久特性
        (五)不可转让性
    三、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二)社会价值
        (三)文化价值
    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特色产业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品牌定位理论
        (四)产业集群理论
第二章 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的总体情况
        (一)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登记情况
        (二)地理标志产品品种分类情况
        (三)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分布情况
    二、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取得的进展
        (一)政府部门重视度提高
        (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三)深加工产业链得到延伸
        (四)营销手段多样化
        (五)多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回归模型构建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章 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较差
        (二)生产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低
        (三)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难以形成
        (四)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二、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矛盾与冲突
        (二)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三)缺乏对企业和农民的引导
        (四)地方配套政策不到位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一)制定地理标志地方保护制度
        (二)建立地方性第三方管理机构
    二、建立质量跟踪管理体系
    三、强化品牌宣传和消费引导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五、鼓励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化
        (一)持续培养龙头企业和壮大中小企业
        (二)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
        (三)延伸产业价值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公众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度调查

(4)安化县旱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化开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化县旱杂粮产业发展的局限性
    1.1 政策因素的制约
    1.2 思想观念的约束
    1.3 技术水平的影响
2 安化县旱杂粮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气候条件优越
    2.2 杂粮资源丰富
    2.3 耕种面积充足
    2.4 消费前景良好
3 安化县旱杂粮产业化发展途径
    3.1 转变思想观念, 加大政策扶持
    3.2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技术水平
    3.3 培育经营主体, 构建市场秩序
4 结论

(5)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6)湖南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其产业发展优势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小杂粮生产概况
2湖南小杂粮产业的制约因素
3湖南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4湖南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7)安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二元经济研究
        1.2.2 区域经济研究
        1.2.3 产业结构研究
        1.2.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1.2.5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研究
        1.2.6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2.1 县域经济的定义、特征及类型
        2.1.1 县域经济的定义
        2.1.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1.3 县域经济的类型
    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3 安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3.1 安化县概况
    3.2 安化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2.1 农业发展现状
        3.2.2 工业发展现状
        3.2.3 服务业发展现状
        3.2.3.1 旅游业发展现状
        3.2.3.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2.3.3 其它服务业发展现状
    3.3 安化县域经济与湖南省较发达县比较
4 安化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安化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4.1.1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4.1.2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4.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4.2 安化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4.2.1 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4.2.2 企业组织规模小且分散,工业集中度低
        4.2.3 工业发展经济缺少动力
        4.2.4 工业性服务体系不健全
    4.3 安化县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4.3.1 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4.3.1.1 安化县旅游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4.3.1.2 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4.3.1.3 旅游业宣传力度不够,龙头企业缺乏
        4.3.2 安化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4.3.2.1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
        4.3.2.2 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4.3.2.3 缺乏经营管理,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4.3.2.4 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4.3.3 安化县其他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4.3.3.1 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较慢
        4.3.3.2 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4.3.3.3 服务业人才缺乏
5 安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5.1 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对策
        5.1.1 提高农业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5.1.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5.1.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人才
        5.1.4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
    5.2 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对策
        5.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2.2 发展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5.2.3 改善工业投资环境
    5.3 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对策
        5.3.1 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对策
        5.3.1.1 以政府为主导,科学发展旅游业
        5.3.1.2 加快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5.3.1.3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安化旅游形象
        5.3.2 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对策
        5.3.2.1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度
        5.3.2.2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5.3.2.3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5.3.2.4 打造特色的文化产业
        5.3.3 发展其他服务产业的主要对策
        5.3.3.1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5.3.3.2 积极引入民营资本
        5.3.3.3 创新教育培训体制
6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安化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耕地地力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2 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主要经验
        2.1.1 狠抓水利建设, 提高稻田旱涝保收面积安化县地处湘中,
        2.1.2 完善田间排灌体系,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开沟排水, 中
    2.2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1 有机肥施用减少, 用养地失调近20年来, 绿肥生产面积
        2.2.3 农田耕作不力, 耕层变浅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
3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
    3.2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3.2.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工程措施, 因地制宜增加部颁
        3.2.2 大力加强有机肥建设推广秸杆还田, 特别要推广稻草直接
        3.2.3 深耕改土与免耕栽培保证耕作层厚度, 就是保证水稻生产
        3.2.4 水旱轮作要鼓励农民推广“稻-油、稻-菜、稻-肥、西
        3.2.5 合理施肥, 平衡土壤养分含量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 搞好区域布局,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
    4.1 优质稻主产区:恢复水稻生产面积, 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
    4.2 旱杂粮花生主产区:推广良种良法, 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
    4.3 茶叶主产区:保护传统产品, 打造安化黑茶特色品牌
    4.4 水果主产区:加速品改, 全力发展水果生产
    4.5 蔬菜主产区: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5 依法提升地力, 确保耕地质量安全
    5.1 加强耕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法规
    5.2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5.3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5.4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专项资金, 增加耕地质量管理投入

(9)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土壤肥力变化研究概况
        2.1 土地、土壤及其土壤肥力质量
        2.1.1 土地和土壤
        2.1.2 土壤肥力
        2.1.3 土壤质量
        2.1.4 土壤肥力质量
        2.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2.3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2.3.1 国外评价方法
        2.3.2 国内评价方法
        2.4 基于GIS之上的土壤肥力质量变化研究
        2.4.1 地理信息系统(GIS)
        2.4.2 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
        2.4.3 土壤肥力质量变化的原因
        2.4.4 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展望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2.1 地形
        1.2.2 地貌
        1.3 水文气候
        1.4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4.1 农业经济
        1.4.2 农业基础设施
        1.4.3 交通状况
        1.5 土地类型及主要种植制度
        1.5.1 土地类型
        1.5.2 成土母质
        1.5.3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1.5.4 种植业生产现状
    2 研究内容
        2.1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2.2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
        2.3 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2.4 安化县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与评价
    3 研究目标
    4 技术路线
        4.1 野外调查采样
        4.2 土壤分析测定
        4.3 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第三章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
    1 前言
    2 主要结果
        2.1 土壤pH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碱解氮
        2.4 土壤全氮
        2.5 土壤有效磷
        2.6 土壤速效钾
        2.7 土壤缓效钾
    3 小结
        3.1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的特征
        3.2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的分级
第四章 安化县耕地地力质量评价研究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原理
        2.1 确定指标权重
        2.2 建立单因子评价模型
        2.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2.4 划分耕地地力等级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地力等级数量统计
        3.2 耕地地力各等级的分布区域
        3.3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3.3.1 一级地
        3.3.2 二级地
        3.3.3 三级地
        3.3.4 四级地
        3.3.5 五级地
        3.3.6 六级地
        3.3.7 七级地
    4 小结
        4.1 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
        4.3 安化县耕地地力等级区域分布
        4.4 安化县耕地地力限制因素
第五章 安化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1 耕地地力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2 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主要经验
        2.1.1 狠抓水利建设,提高稻田旱涝保收面积
        2.1.2 完善田间排灌体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1.3 合理施肥,协调土壤养分含量
        2.2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1 有机肥施用减少,用养地失调
        2.2.2 次生潜育化稻田增加,耕地地力下降
        2.2.3 农田耕作不力,耕层变浅
    3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
        3.2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3.2.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2.2 大力加强有机肥建设
        3.2.3 深耕改土与免耕栽培
        3.2.4 水旱轮作
        3.2.5 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含量
    4 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
        4.1 优质稻主产区:恢复水稻生产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
        4.2 旱杂粮花生主产区: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
        4.3 茶叶主产区:保护传统产品,打造安化黑茶特色品牌
        4.4 水果主产区:加速品改,全力发展水果生产
        4.5 蔬菜主产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5 依法提升地力,确保耕地质量安全
        5.1 加强耕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法规
        5.2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5.3 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5.4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专项资金,增加耕地质量管理投入
第六章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质量
        1.2 安化县耕地地力评价
        1.3 安化县耕地地力限制因素
        1.4 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分析安化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生产潜力
        1.5 搞好作物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
    2 创新点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1-10

(10)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1.1 荞麦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2 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
    1.3 科技投入初显成就
2 主要问题
    2.1 科技素质差, 产量、品质难以迅速提高
    2.2 资金不足, 阻碍了荞麦产业化的发展
    2.3 市场适应性差
    2.4 科学技术应用滞后, 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3 开发对策
    3.1 一个中心
    3.2 两个重点
    3.3 三个提高
    3.4 四个强化

四、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2]湖南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汤睿,李基光,王艳兰,邓辉平,田仁广,熊振友,田时良,周美亮. 湖南农业科学, 2020(03)
  • [3]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开发研究[D]. 张婷婷.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4]安化县旱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化开发分析[J]. 刘国平.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01)
  • [5]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6]湖南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其产业发展优势与对策[J]. 何录秋,杨文淼,周媛平,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 [7]安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8]安化县耕地地力建设及土壤改良利用对策[J]. 夏佩松,王培秋,夏海,陶降文,吴晶华. 吉林农业, 2010(07)
  • [9]安化县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 王培秋.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对策[J]. 贺刚林. 作物研究, 2002(04)

标签:;  ;  ;  ;  ;  

安化县荞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