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Pv6测试中的分层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

移动IPv6测试中的分层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

一、移动IPv6测试中的层次化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曾陟维[1](2014)在《基于IEEE 802.11的专用无线通信协议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交通问题日益严重。通信技术与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也推动着交通系统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智能交通系统可定义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陆面交通系统,具有高度的安全特性与移动管理特性,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对于增强交通系统的高效协作能力以及实现可靠的大数据传输速率,是强有力的革命性技术。目前智能交通及通信领域正在大力研究和推行专用短程通信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V2V (Vehicle to Vehicle)和V2I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其协议栈WAVE (Wireless Acces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由IEEE相关小组制定,基于802.11技术标准设计,包括了物理层、MAC层、网络层、传输层相关标准协议。但当前的基于IEEE802.11的车载无线通信协议标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首先以IEEE802.11p/1609.4协议为背景出发,研究其信道接入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车辆节点位置信息的信道接入方案,以解决目前IEEE802.11p/1609.4协议存在的不足。随后,本文以搭建符合IEEE WAVE协议的原型系统平台为目的,研究了IEEE802.11p/1609协议栈,并最终编程设计实现了基于该标准协议的原型通信系统。IEEE1609的核心主体部分为1609.3,该协议在OSI层次模型中位于传输层、网络层。该协议定义了名为WSMP的数据通信协议,为无线车联网提供专用的轻量级、低时延的数据传输方案。本文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了IEEE1609.3协议数据平面与管理平台相关功能,包括数据格式封装解析,管理实体功能要求,协议原语等核心组件及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进行了协议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成功实现了数据收发,实现了IEEE1609.3协议的核心功能,开发了典型的车联网应用程序,并进行了测试研究,完成了基于该协议的车联网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

宋林健,李震[2](2013)在《IPv6测试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IPv6协议测试范围和测试方法两个方面对IPv6协议测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设备、网络和网站系统等3个方面探讨论了IPv6测试的规范和体系。基于近年IPv6测试领域相关成果,介绍了IPv6论坛的测试体系IPv6 Ready和IPv6Enabled,以及全球在IPv6测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沈鹏[3](2013)在《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协议在网络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协议是网络的灵魂,通信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网络产品能否互通互联取决于网络协议是否完善和是否实现正确。然而,用于网络通信的协议标准基本上都是用人们易于交流的自然语言表述的,以至于不同厂商对协议的理解可能会是不同的,或者协议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网络协议的测试就至关重要,尤其是一致性测试。随着协议日益复杂化,手工测试也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而且有些问题也不容易被发现。协议测试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测试,它有它的特点,比如分布性和较强的交互协作,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协议测试更加困难:他们造成测试任务部署困难,并且对测试过程的控制协调会很复杂。加之许多通信软件都是由多个协议组成的协议族共同完成的。不同协议具有各自的主要功能,他们之间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合作完成整个系统功能。这样就使得被测系统的分布性和较强的交互协作的特征更加明显。所以测试协议族需要一个好的测试策略。基于模型的测试可以通过模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大大提高测试的自动化,并且往往能发现其他测试技术难以发现的故障,保证了协议质量。本文针对网络协议的特点和协议一致性测试原理,通过分析基于模型的测试原理,将基于模型的测试应用于协议一致性测试。通过和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较,研究如何为协议设计模型,并通过执行模型生成的测试用例来验证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的优越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网络协议的特点和协议一致性测试原理,研究现有的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以及相关工具Spec Explorer。Spec Explorer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支持基于模型的测试工具。2.本文提出一种对协议族进行两级分层的测试策略和建模方法。通过两级分层的测试策略,高层的测试主要关注不同协议协作的衔接过程,底层的测试关注每个协议完成具体操作的细节。这样的测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测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将基于模型的测试应用于微软的分支缓存BranchCache协议族的一致性测试。对BranchCache的协议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模型并生成测试用例最后执行测试用例并获得测试结果。4.分析总结基于模型的协议测试相较于传统的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在大型复杂协议测试的卓越优势。随着软件行业和网络的发展,协议规模越来越大,协议结构也更加复杂,基于模型的测试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刘静[4](2010)在《移动IPv6协议的形式化描述研究》文中指出文章根据RFC3775[1]简单介绍了移动IPv6机制,提出了移动IPv6协议层次化描述方法,把整个移动IPv6协议分为4个层次加以描述,并通过有限状态机建模,为最终抽象测试集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李华,叶新铭,刘静,刘龙[5](2009)在《移动IPv6协议中移动节点的可执行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移动IPv6可以为主机移动提供便利,使得它可以以一个永久的IPv6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上。对于它的测试研究可以保证协议的实现与说明的一致性。在移动IPv6中共有移动节点、家乡代理以及对端节点3个角色。分析了移动节点的控制流模型以及它的基于控制流的测试序列,基于该序列重构并形成了扩展有限状态机,其中考虑加入数据流,构建了可执行的测试序列,然后基于可执行测试序列提取了测试例,此方法可以减缓甚至避免爆炸问题。通过测试实践展示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给出了结论。

涂睿[6](2009)在《位置与标识分离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TCP/IP体系结构中,IP地址在语义上具有双重含义,既代表了网络节点的拓扑位置,又是节点的标识,通常称之为IP地址语义过载问题。IP地址语义过载问题导致不利于支持移动性,影响了核心路由的扩展性,降低了现有安全机制的效能,还限制了若干新技术的发展。“Locator/Identifier Split”是解决IP地址语义过载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基于“Locator/Identifier Split”思想的网络的命名和寻址已经成为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学术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在扁平标识映射服务、节点移动性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此外,“Locator/Identifier Split”为TCP/IP体系结构下存在的网络安全、流量工程、多宿主、多播等方面一些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发掘。本文针对IP地址语义过载问题,展开基于“Locator/Identifier Split”思想的网络命名与寻址体系结构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命名和寻址体系结构:LISA(Locator Identifier Separation Architecture),提高了核心网络路由的扩展性,满足节点移动性要求,并为建立基于可信Identifier的端到端安全传输奠定了基础。映射服务是“Locator/Identifier Split”的核心。为此,我们提出基于单跳DHT (Distributed Hash Table)的映射服务机制LISA-Mapping,提供了扁平标识的可扩展解析机制,降低了查询延迟,提高了更新速度。我们充分利用LISA体系结构的特性,解决若干当前网络中的一些难题。首先,针对TCP/IP体系结构下基于IP地址的访问控制存在的缺陷,我们提出了基于LISA固定标识的网络访问控制机制LISA-NAC,从而为边缘网络提供了准确、高效的精细粒度访问控制机制。其次,我们提出基于LISA的站点多宿主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路径失效恢复机制LISA-Recovery,它能够有效检测路径失效和性能下降(延迟、丢包率等),并进行快速的路径切换,从而保障了上层应用服务的正常运行。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 LISA体系结构研究。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位置与标识分离的命名和寻址体系结构LISA。LISA将网络分为核心网络和边缘网络。核心网络使用结构化标识(Locator),保证了核心网络标识的聚合特性,提高了路由的扩展性。边缘网络使用固定扁平标识(Identifier),能够更好地支持移动性,并为基于可信Identifier的端到端传输安全奠定了基础。LISA还可以从体系结构上为流量工程和多宿主机制提供了支撑。此外,LISA采用了“LISA-in-IP”的报文封装方式,避免了对核心网络路由设备的更新,体现了实用性。2. LISA映射服务机制研究。为了实现“Locator/ID Split”,需要完成两套地址空间之间的转换。因此,基于扁平标识的可扩展映射服务是LISA体系结构的核心。论文提出了基于单跳DHT的映射服务机制LISA-Mapping,提供了扁平标识的可扩展解析。LISA-Mappig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映射服务节点的动态加入和离开所导致映射记录迁移的问题。论文还分析了LISA-Mapping多级映射在扩展性上的优势,以及对查询延迟的影响,得出了查询延迟与多级映射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模拟实验结果显示,与其他映射服务机制相比,LISA-Mapping降低了查询延迟,提高了更新速度。3.基于固定标识的网络访问控制机制研究。LISA体系结构分离了网络节点的标识和位置,从而为构建基于固定标识的网络访问控制提供了可能。论文针对TCP/IP体系结构下基于IP地址的访问控制存在的缺陷,在LISA体系结构中,提出了基于固定标识的网络访问控制机制LISA-NAC ,主要包括IBAC(Identifier-Based Access Control)模型和自验证标识(Self-verifying Identifier)。IBAC模型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访问控制机制,适合移动节点的访问控制。自验证标识使得报文接收方不依赖第三方认证,根据报文携带的信息即可验证报文源的身份,简化了报文源的验证过程。为了提高LISA-NAC的性能,我们还对ACL(访问控制列表)进行了优化。以LISA-NAC原型系统为基础,我们对传输性能、系统资源消耗和ACL访问效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证明了LISA-NAC的可行性。4.基于LISA的路径失效检测和恢复机制研究。LISA体系结构能够很好地支持多宿主,并提高多跳路径的异质性。在LISA体系结构下,我们提出了基于LISA的站点多宿主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路径失效恢复机制LISA-Recovery。模拟实验验证了LISA-Recovery能够有效检测路径失效和性能下降,并进行快速的路径切换,从而保障了上层应用服务的正常运行。论文还分析了LISA-Recovery所带来的开销,显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5. LISA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驱动”型研究是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重要特点,一个方便、真实的实验环境可以有力地支持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基于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本文以基于转发与控制分离思想的ORCP(Open Router Control Platform)开放式路由器平台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LISA路由器和LISA-NAC原型系统。LISA路由器由于采用硬件转发,与其他位置与标识分离方案相比,在报文转发性能具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的工作针对“Locator/Identifier Split”体系结构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利用“Locator/Identifier Split”体系结构的新特性可以解决当前网络若干难点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某型号项目的研制,对于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用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刘静[7](2008)在《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移动性已经成了互联网网络革新的关键驱动力,高速的带宽和移动世界为用户提供了新的网络服务。IPv6作为下一代的Internet互连协议,必须考虑到对移动通信方面的支持。因此,对IPv6协议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协议——移动IPv6协议进行一致性测试,并发现其实现中存在的错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关注移动IPv6协议的一致性测试问题,在分析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研究和实践。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包括对移动IPv6协议的形式化描述、测试生成、编写符合TTCN-3语法要求的抽象测试套及基于TTCN-3的测试平台的开发。因此,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我们采用四层结构对移动IPv6协议进行充分的描述,在应用有限状态机对其建模过程中,考虑到多个移动节点与通讯节点通讯的情况,引入多节点的有限状态机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入数据流,并用扩展带标记转换系统进行描述,然后基于数据流的定义和使用标准生成可执行测试例;其次,依据得到的可执行测试例,使用国际标准测试语言TTCN-3来设计并实现移动IPv6协议测试集;最后,完成测试系统适配器的开发工作,以测试软件提供的适配器接口函数为基础,扩展了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下某些函数的部分功能,搭建了移动IPv6协议运行的测试平台,并对Linux平台上的移动IPv6协议实现MIPL进行了一致性测试的实践,得到了相应的测试结果。

常婧,黄小红,王玮,马严[8](2008)在《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文中研究表明移动 IPv6协议是 IPv6协议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一致性测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移动 IPv6协议的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 TTworkbench 测试平台,用 TTCN-3测试语言描述测试集的方法,并以家乡代理为例描述了移动 IPv6一致性测试集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对一个家乡代理测试例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杜宁,杨柳,郑红霞,谢高岗[9](2007)在《网络移动IPv6协议测试生成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协议一致性测试是保证协议实现正确性和有效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网络移动IPv6协议的特点,提出了针对该协议的层次化测试生成方法,得到了针对各个状态机的测试序列集,这些测试序列集是设计网络移动IPv6测试集的基础。最后给出了在Linux实现下的测试结果及分析,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张慧[10](2007)在《基于移动IPv6下的切换技术与AAA集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移动用户的迅速增多,互联网正在向支持大范围移动性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通过移动方式进入互联网享受网络服务。移动IPv6协议的提出使得移动节点在接入新的子网时,不需要变动自己的IP地址便能享有新的网络资源并且保持与原来网络的连接,移动IPv6协议必将成为下一代IPv6网络的基础协议。移动IPv6协议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移动切换和移动安全。在移动切换方面,已相应提出了移动IPv6快速切换技术(FMIPv6)和层次移动IPv6技术(HMIPv6),它们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切换性能,减少切换延时;在移动安全方面,由于移动IPv6协议自身缺乏对网络资源和信息的管理机制,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外业内人士正在就移动IPv6系统中借助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协议来完成移动接入时的认证、授权和计费进行研究。现实情况是,AAA与移动IPv6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二者以此方式共存增加了移动IPv6的切换延时。本文将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及其与AAA系统融合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分析了移动IPv6、层次移动IPv6以及移动IPv6快速切换技术,提出了在层次移动IPv6下进行快速切换的具体方案(F-HMIPv6),并对其切换性能和安全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集成AAA的F-HMIPv6的协议模型、消息格式和协议操作流程,给出了实现集成AAA的快速层次移动IPv6系统的结构模型。

二、移动IPv6测试中的层次化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IPv6测试中的层次化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EEE 802.11的专用无线通信协议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公路环境下安全消息的传递
        1.2.2 城市路网环境下高效数据传输
    1.3 车联网系统开发及应用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IEEE WAVE协议架构
    2.1 DSRC/WAVE系统架构
    2.2 IEEE WAVE的层次化协议栈
    2.3 IEEE 802.11p协议
        2.3.1 IEEE 802.11p物理层
        2.3.2 IEEE 802.11p媒体接入控制层
    2.4 IEEE 1609.4——多信道操作
    2.5 IEEE 1609.3——车联网中的传输层/网络层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2I网络中基于车辆位置信息的MAC协议研究与设计
    3.1 背景
        3.1.1 IEEE 802.11p的信道接入机制——EDCA
        3.1.2 IEEE 1609.4的“时隙起始点冲突”
    3.2 基于车辆位置信息的信道接入拥塞控制
        3.2.1 系统场景模型
        3.2.2 方案说明
    3.3 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仿真场景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EEE WAVE网络服务协议开发
    4.1 Linux网络系统
    4.2 IEEE 1609.3协议解析
        4.2.1 数据平面—WSMP
        4.2.2 管理平面
        4.2.3 协议数据格式
        4.2.4 MIB
    4.3 IEEE 1609.3协议开发
        4.3.1 软硬件平台
        4.3.2 总体设计
        4.3.3 数据服务开发
        4.3.4 管理平面开发
    4.4 协议功能测试验证
        4.4.1 WSA数据格式测试验证
        4.4.2 数据收发测试
        4.4.3 WME功能测试(Provider Service Request)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IPv6测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协议测试研究
    1.1 IPv6协议测试范围
    1.2 IPv6协议测试方法
2 IPv6评测规范和体系研究
    2.1 IPv6设备测试
    2.2 IPv6网络测试
    2.3 网站评测
3 IPv6测试实践与成果
    3.1 IPv6 Ready和Enabled
    3.2 IPv6互联通测试活动
4 结束语

(3)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1.2.1 主要工作内容
        1.2.2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网络协议测试技术
    2.1 网络协议概述
        2.1.1 网络体系结构
        2.1.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2.2 协议一致性测试概述
        2.2.1 协议测试基本概念
        2.2.2 协议一致性测试概念
        2.2.3 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过程
        2.2.4 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
    3.1 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概述
    3.2 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应用于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步骤
        3.2.1 分析理解被测试协议
        3.2.2 选择合适的模型
        3.2.3 构造测试模型
        3.2.4 生成抽象测试用例并将其具体化
        3.2.5 执行测试用例
        3.2.6 分析
    3.3 软件测试中的典型模型
        3.3.1 有限状态自动机
        3.3.2 UML模型
        3.3.3 马尔可夫链
    3.4 基于模型的测试工具SPEC EXPLORER
        3.4.1 Spec Explorer功能简介
        3.4.2 Spec Explorer中的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BRANCHCACHE协议族进行测试
    4.1 微软分支缓存BRANCHCACHE简介
    4.2 对BRANCHCACHE成员协议分析理解
        4.2.1 成员协议和其他协议的关系
        4.2.2 协议的消息格式及操作
        4.2.3 协议的其它属性
    4.3 协议测试的设计
        4.3.1 测试策略
        4.3.2 设计测试场景
        4.3.3 提取状态
        4.3.4 抽取行为
        4.3.5 配置模型的操作序列和参数
    4.4 生成可执行的测试例
    4.5 生成可执行的测试用例并执行获取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基于模型的协议一致性测试优缺点
    5.2 问题及展望
        5.2.1 问题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移动IPv6协议中移动节点的可执行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工作比较
3 移动节点的可执行测试序列生成
    3.1 移动节点的形式模型
    3.2 基于数据流考虑的建模方法
4 测试实践
结束语

(6)位置与标识分离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IP地址语义过载
    1.3 位置与标识分离
        1.3.1 位置与标识分离的涵义
        1.3.2 关键问题及难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
    2.1 位置与标识分离
        2.1.1 基于主机的解决方案
        2.1.2 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
        2.1.3 分析与比较
    2.2 源地址验证
    2.3 路径失效检测与恢复
    2.4 小结
第三章 LISA体系结构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思想
    3.3 总体框架
    3.4 分析与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LISA-Mapping映射服务
    4.1 “Locator/ID Split”映射服务
    4.2 LISA-Mapping基本思想
    4.3 LISA-Mapping基本映射
        4.3.1 LISA-Mapping基本映射算法
        4.3.2 规模扩展后的查询命中率分析
    4.4 LISA-Mapping最大选择映射
        4.4.1 模型描述
        4.4.2 最大选择映射算法
    4.5 LISA-Mapping多级映射
        4.5.1 基本思想和算法
        4.5.2 规模扩展后的查询命中率分析
    4.6 查询性能分析与测试
        4.6.1 平均查询延迟分析
        4.6.2 模拟实验结果
    4.7 转发启动通告
    4.8 小结
第五章 LISA-NAC访问控制
    5.1 基于IP地址访问控制的缺陷
    5.2 LISA-NAC基本思想
    5.3 IBAC模型
        5.3.1 IBAC模型描述
        5.3.2 标识归属
    5.4 自验证标识
    5.5 性能开销
        5.5.1 测试配置
        5.5.2 RTT测试
        5.5.3 TCP和UDP流量测试
        5.5.4 实验结论
    5.6 ACL查询优化
        5.6.1 模型描述
        5.6.2 ACL规则优化
        5.6.3 模拟实验结果
    5.7 小结
第六章 LISA-Recovery路径失效恢复
    6.1 网络路径失效模型
    6.2 路径失效检测方法分析
    6.3 LISA-Recovery基本思想
    6.4 路径失效检测机制
    6.5 探测机制优化
        6.5.1 紧凑探测Ⅰ
        6.5.2 紧凑探测Ⅱ
    6.6 路径选择
    6.7 性能测试
        6.7.1 模拟场景设计
        6.7.2 路径失效检测
        6.7.3 路径性能检测
        6.7.4 探测性能及其开销分析
    6.8 小结
第七章 LISA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1 原型系统总体结构
    7.2 LISA路由器
        7.2.1 ORCP设计思想
        7.2.2 ORCP体系结构
        7.2.3 LISA路由器总体结构
        7.2.4 RCS总体结构
        7.2.5 转发硬件虚拟化
        7.2.6 ORCP控制协议
        7.2.7 映射查询协议
        7.2.8 LISA-Recovery协议
    7.3 LISA-NAC原型系统
    7.4 系统性能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7)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主要工作及论文的组织
第一章 协议测试理论和研究背景
    1.1 协议测试的基本概念
    1.2 协议测试的类别
    1.3 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理论
        1.3.1 一致性测试过程
        1.3.2 抽象测试集
    1.4 当前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现状
第二章 移动IPv6协议概述
    2.1 移动IP简介
    2.2 移动IPv6机制
    2.3 移动报头的定义
    2.4 移动IPv6对IPv4的改进
第三章 移动IPv6协议的形式化描述和测试例生成
    3.1 移动IPv6协议测试需求分析
    3.2 针对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生成方法
    3.3 移动IPv6协议的形式化描述
        3.3.1 针对协议运行流程的描述和测试生成
        3.3.2 针对协议节点类型的描述
        3.3.3 针对内部数据结构处理的描述
        3.3.4 针对离散功能的分析和测试
    3.4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序列的生成
    3.5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设计
    3.6 移动IPv6一致性测试的实际测试举例
第四章 TTCN-3核心内容介绍
    4.1 TTCN-3测试框架概述
    4.2 TTCN-3测试套结构
    4.3 TTCN-3测试配置简介
        4.3.1 TTCN-3成分定义及成分之间的关系
        4.3.2 TTCN-3端口定义及相关的操作
        4.3.3 TTCN-3成分之间的通讯类型
    4.4 TTCN-3的类型type和值系统value system
第五章 TTCN-3测试系统适配器Adapter的设计与实现
    5.1 TTCN-3 Adapter的地位和作用
    5.2 与TTCN-3 Adapter相关的函数接口
    5.3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Adapter要求
    5.4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Adapter的设计与实现
        5.4.1 TCI接口函数
        5.4.2 TRI接口函数
        5.4.3 编解码功能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实践及结果分析
    6.1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总体结构
    6.2 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抽象测试例
    6.3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例的编译
    6.4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例的执行
    6.5 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七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网络移动IPv6协议测试生成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测试生成方法概述
2 协议介绍及测试需求分析
3 针对网络移动IPv6协议的测试生成方法
    3.1 针对协议运行流程的描述和测试生成
    3.2 针对协议节点类型的描述
    3.3 针对离散功能的分析和测试
    3.4 生成测试序列
4 测试实践及结果分析
5 结论和相关工作

(10)基于移动IPv6下的切换技术与AAA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移动IPv6协议
    2.1 移动IPv6协议概述
    2.2 移动IPv6协议的主要操作流程
        2.2.1 移动IPv6协议的工作原理
        2.2.2 具体操作流程
    2.3 移动IPv6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速层次移动IPv6协议的分析研究
    3.1 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技术
        3.1.1 快速切换技术原理
        3.1.2 相关协议操作细节
    3.2 层次移动IPv6协议
        3.2.1 层次移动IPv6协议原理
        3.2.2 层次移动IPv6的切换方式
        3.2.3 层次移动IPv6的模式
    3.3 快速层次移动IPv6协议—F-HMIPv6
        3.3.1 F-HMIPv6的体系结构
        3.3.2 F-HMIPv6的操作
        3.3.3 F-HMIPv6的消息变化
    3.4 快速层次移动IPv6性能分析
        3.4.1 切换性能分析
        3.4.2 安全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AA协议
    4.1 基本概念
    4.2 AAA服务的基本模型
    4.3 Diameter协议
        4.3.1 Diameter基础协议
        4.3.2 Diameter扩展协议
        4.3.3 Diameter协议对移动漫游的支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AAA的F-HMIPv6协议
    5.1 移动IP下AAA一般模型
    5.2 协议的目标和模型
    5.3 AAA系统的初始化
    5.4 协议的具体操作流程
        5.4.1 家乡接入路由直接提供快速绑定服务
        5.4.2 移动锚点提供快速层次绑定服务
        5.4.3 对移动节点AAA功能的实现
    5.5 协议的消息扩展
    5.6 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5.7 协议的性能分析
    5.8 协议实现的系统结构模型
        5.8.1 层次移动IPv6下快速切换的实现
        5.8.2 AAA系统的实现
        5.8.3 集成AAA的快速层次移动IPv6系统结构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移动IPv6测试中的层次化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EEE 802.11的专用无线通信协议研究与设计[D]. 曾陟维.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2]IPv6测试研究与实践[J]. 宋林健,李震. 中兴通讯技术, 2013(02)
  • [3]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D]. 沈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4]移动IPv6协议的形式化描述研究[J]. 刘静.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07)
  • [5]移动IPv6协议中移动节点的可执行测试序列生成方法研究[J]. 李华,叶新铭,刘静,刘龙. 计算机科学, 2009(10)
  • [6]位置与标识分离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机制研究[D]. 涂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4)
  • [7]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研究[D]. 刘静.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8]基于TTCN-3的移动IPv6协议一致性测试[A]. 常婧,黄小红,王玮,马严. 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08
  • [9]网络移动IPv6协议测试生成的研究与实现[J]. 杜宁,杨柳,郑红霞,谢高岗.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14)
  • [10]基于移动IPv6下的切换技术与AAA集成研究[D]. 张慧. 南昌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移动IPv6测试中的分层协议描述和测试生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