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吊罗山已知食用(药用)菌类和毒菌

海南吊罗山已知食用(药用)菌类和毒菌

一、海南吊罗山已知食(药)用菌和毒菌(论文文献综述)

牟曼[1](2021)在《师宗县菌子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文中指出[目 的]云南省东部菌子山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及生态环境。本论文以菌子山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形态解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系统调查该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探索以菌子山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下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状况,摸清该区域的大型真菌资源状况,同时也为真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恢复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论文中物种鉴定主要采用分子鉴定及经典形态分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分子鉴定主要采用2个基因片段(ITS、nrLSU),通过DNA测序技术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在标准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初步确定属种;经典分类学研究包括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并结合地理位置、生态生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18-2020年连续3年在菌子山进行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共采集了标本1119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8纲、20目、56科、128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5目11科21属,担子菌门5纲15目45科107属,共410种。其中食用真菌45种,占10.98%;药用真菌20种,占4.88%;有毒真菌17种,占4.15%。外生菌根真菌243种,占59.27%;腐生真菌55种,占13.41%;虫生真菌1种,占0.24%。未定种173种,占42.20%。发现中国新记录种4种:紫褶茸盖丝盖伞(暂定中文名)Mallocybe myriadophylla(Vauras&E.Larss.)Matheny&Esteve-Rav.、褐孢小皮伞(暂定中文名)Marasmius brunneospermus Har.Takah.、大囊小皮伞(暂定中文名)Marasmius macrocystidiosus Kiyashko&E.F.Malysheva、纯白多汁乳菇(暂定中文名)Lactifluus albopicrus T.Lebel&L.Tegart。云南省新记录种2种:拟橙盖鹅膏Amanita caesareoides Lj.N.Vassiljeva、紫褶口蘑Tricholosporum porphyrophyllum(S.Imai)Guzman ex T.J.Baroni。新组合物种 1 种:华金黄小疣柄牛肝菌Leccinellum sinoaurantiacus(M.Zang&R.H.Petersen)M.MU&L.P.Tang。优势科(含10个物种以上的科)8科,共264种,占菌子山大型真菌总科数的64.39%。优势属(含5个物种以上的属)11属,共210种,占菌子山大型真菌总属数的51.22%。根据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标准评估结果:菌子山分布大型真菌近危物种1种:薄黄鸡油菌Cantharellus lateritius(Berk.)Singer;红色真菌名录物种119种;无危75种;其中数据不足的44种。目前,已正式发表新种2种:粉色鹅膏Amanita fense M.Mu&L.P.Tang和云南格氏茹Gerhardtia yunnanensis M.MU&L.P.Tang。[结论]师宗县菌子山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菌子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中野生真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大多为外生菌根菌,也有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真菌,还有新物种以及一些新记录种。值得注意的是,菌子山被列入红色真菌名录的物种和未定种占比非常大,因此,本项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状况,同时为深入了解我国野生真菌资源的真实状况奠定坚实的基础。

罗宏[2](2020)在《鹅膏环肽毒素生源合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蘑菇目Agaricales中,已知鹅膏属Amanita、环柄菇属Lepiota和盔孢伞属Galerina 3个属的部分物种能产生剧毒的鹅膏环肽毒素。全球90%以上的致死性蘑菇中毒事件是由含鹅膏环肽蘑菇导致。上述3个属的剧毒蘑菇虽然亲缘关系较远,但却可以合成同一种鹅膏环肽毒素,且使用了大致相同的生源合成代谢途径,涉及多个毒素合成基因,采用了特殊的组合式合成机制。本文总结了鹅膏环肽毒素合成途径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罗宏[3](2019)在《毒蘑菇的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毒蘑菇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方面毒蘑菇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相当数量的人中毒甚至死亡事件;另一方面,毒蘑菇的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应用毒素进行癌症等疾病治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毒蘑菇的基因组等组学研究迅速升温,极大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毒素的生源合成基因及合成机制,几种毒素合成的进化历史也日益清晰。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来毒蘑菇研究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学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动态,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邓春英,汪建文,洪江[4](2019)在《中国贵州药用真菌资源Ⅱ担子菌门蘑菇目》文中认为本文是对中国贵州药用真菌资源的补充,共收录蘑菇目真菌17科49属93种。

王锋尖[5](2019)在《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主要包括湖北省内的神农架、十堰、宜昌、恩施、襄阳、随州等地,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峡库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通过文献查阅,除神农架以外,鄂西其余地方少有大型真菌资源的公开报道。本研究对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鄂西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对鄂西地区范围内的3023份大型真菌标本(野外采集获得的2151份标本及馆藏872份标本)整理、鉴定,共鉴定出841种,隶属于2门、7纲、23目、94科、295属,其中,子囊菌类95种、胶质菌类32种、伞菌类418种、牛肝菌类56种、腹菌类32种、多孔菌类140种、红菇类68种,包括食用菌208种,药用菌182种,有毒菌245种。发现并描述新种1个:蓝紫黄蘑菇Xanthagaricus ianthinus Y.Li&F.J.Wang,拟定新种2个:湖北光柄菇Pluteus hubeiensis Y.Li&F.J.Wang、武当假亚脐菇Pseudoomphalina wudangensis Y.Li&F.J.Wang,中国新记录种11个:高丽冷杉生菌Abieticola koreana Hyang B.Lee、砖红小蘑菇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牧场黄蘑菇Xanthagaricus epipastus(Berk.&Broome)Hussain、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 E.Ludw.、棱镜孢粉褶菌Entoloma prismaticum Hir.Sasaki,A.Kinosh.&K.Nara、可疑球盖菇Stropharia ambigua(Peck)Zeller、卡斯特光柄菇Pluteus karstedtiae Menolli,Justo&Capelari、变色光柄菇P.variabilicolor Babos、绒盖光柄菇P.velutinus C.K.Pradeep,Justo&K.B.Vrinda、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威帕特假小孢伞Pseudobaeospora wipapatiae Desjardin,Hemmes&B.A.Perry。补充湖北省新记录属37个:囊盘菌属Ascocoryne、绿盘菌属Chlorencoelia、螺菌属Neobulgaria、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杜蒙盘菌属Dumontinia、平盘菌属Discina、大团囊虫草属Tolypocladium、冷杉生菌属Abieticola、暗褶伞属Melanophyllum、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黄蘑菇属Xanthagaricus、黏伞属Limacell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粉褶红盖菇属Entocybe、Porpolomopsis、裸伞属Gymnopilus、暗皮伞属Flammulaster、木生杯伞属Ossicaulis、灰顶伞属Tephrocybe、雅典娜小菇属Atheniella、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须瑚菌属Pterula、雅薄伞属Delicatula、法伞属Fayodia、假小孢伞属Pseudobaeospora、假亚脐菇属Pseudoomphalina、毛缘菇属Ripartites、杵瑚菌属Pistillaria、核瑚菌属Typhula、裘氏牛肝菌属Chiua、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臧氏牛肝菌属Zangia、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白齿耳菌属Mycoleptodonoides、棉絮干朽菌属Byssomerulius、蜡卧孔菌属Ceriporia、地花孔菌属Albatrellus,补充湖北新记录种274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和真菌索引(http://www.indexfungorum.org/)排列。区系多样性的研究:包含10个物种及以上的科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科有24科,共包含608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5.53%,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2.29%。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钉菇科Gomph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而包含10个物种以下的科共有70个,仅有物种233种,占总种数的27.71%,在本区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包含5个及以上物种的属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属,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属有41个,占总属数的13.90%,计439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2.20%。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上,鄂西地区大型真菌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种、世界广布种为主,其中北温带分布种206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4.49%;世界广布种168种,所占比例为19.98%。其它区系成分如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分布种、欧亚大陆分布种、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4.03%、12.49%和11.0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7.13%,丰富的特有成分,说明了鄂西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评价及红色目录编制: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对841个大型真菌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评估结果表明鄂西有大型真菌易危物种3个:近杯伞状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 W.M.Zhang、承德高腹菌Gautieria chengdensis J.Z.Ying、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0.36%。此外,近危的大型真菌有8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东方色钉菇Chroogomphus orientirutilus Y.C.Li&Zhu L.Yang、东方钉菇Gomphus orientalis R.H.Petersen&M.Zang、密枝糊菌Ramaria stricta(Pers.)Qué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Wu,Y.Cao&Y.C.Dai、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另数据不足的有223种,无危的607种。易危、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鄂西地区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234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7.82%。

李冰寒[6](2018)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首先从该地区菌物的物种多样性、同省份相似海拔的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多样性以及大型真菌与不同植被类型关系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菌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查询该地区地图上有标注名称的山、谷、沟等地区,以拉样方的方式进行采集后,获得大型真菌标本1197份,鉴定出了其中的680份,隶属于60科123属442种,其中四川省新记录5种。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10版系统,同时参考《现代菌物分类系统》编写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名录。区域的物种多样性: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域多样性非常丰富,超过25种以上的有4个科,分别为蜡伞科(Hygrophor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共计145种,占总数比例的32.81%,占总科数的6.56%;超过10种以上的属共15个,分别为湿盖伞属(Hygrophorus)、红菇属(Russula)、杯伞属(Clitocybe)、口蘑属(Tricholoma)、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乳菇属(Lactarius)、鹅膏菌属(Amanita)、拔孔菌属(Coltricia)、粉褶菌属(Entoloma)、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丝膜菌属(Cortinarius)、假牛肝菌属(Suillus)、丝盖伞属(Inocybe)、环锈伞属(Pholiota),共计220种,占总数的49.77%,占总属数的12.20%。将其与四川省雅安市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对比,利用亲缘度关系公式计算之后发现,两地的相似性达到了44.34%,说明两地之间亲缘关系十分相近。大型真菌的种类、数量与多样性和植被类型的关系分析:通过将整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划分为类型Ⅰ(灌木及草坪)、类型Ⅱ(阔叶林)、类型Ⅲ(针阔混交林)、类型Ⅳ(针叶林),根据多样性指数D和H计算后得出,大型真菌的多样性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统计后发现,保护区可食用大型真菌多达198种,达到总数的44.80%,其中分布较广的有蛹虫草、侧耳、木耳、猴头等已驯化栽培的大型真菌;具有药用价值的80种,占总数的18.04%,其中有抗癌价值的55种,占总数的12.25%,药用价值较高的有灵芝、猴头等;木腐菌145种,占总数的32.81%的;外生菌根菌107种,占总数的24.21%。

徐江[7](2016)在《中国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柄菇属Pluteus Fr.和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 Speg.真菌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目Agaricales,光柄菇科Pluteaceae Kotl.&Pouzar,是大型真菌中常见的粉色孢子类群。本文选取光柄菇科中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种类,结合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形态学研究的开展主要通过复查我国主要标本馆馆藏标本以及鉴定近年来新采集的标本进行。在研究国内700多份标本的基础上,最终确认我国光柄菇属真菌50种,小包脚菇属真菌16种。其中光柄菇属的研究发现新种5个和中国新纪录11个。同时,对我国光柄菇属已报道的38个分类单元(种、变种)进行了研究,合并了6个异名,排除了2个种在我国的分布以及1个非正式发表,另外2个存疑种;小包脚菇属的研究发现新种1种,中国新记录种3种,对我国小包脚菇属已报道的22个分类单元(种、变种)进行了研究,合并了7个异名,排除了2个种在我国的分布。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别给出了光柄菇科下分属检索表、光柄菇属下分组和分种检索表、以及小包脚菇属的分种检索表。发现的6个新种分别为:朱红光柄菇P.cinnabarinus、灰顶光柄菇P.griseodiscus、暗紫光柄菇P.purpureofuscus、条纹光柄菇P.striatus、赭色光柄菇P.vinosobrunneus和灰褐小包脚菇V.rava;发现的14个国内新纪录种为:杨生光柄菇P.alniphilus、盾状光柄菇P.chrysaegis、本乡光柄菇P.hongoi、北方光柄菇P.leucoborealis、蓝腿光柄菇P.padanilus、淡色光柄菇P.pallidus、驯鹿光柄菇P.rangifer、罗氏光柄菇P.romellii、鹿色光柄菇P.shikae、墨色光柄菇P.sepiicolor、木生光柄菇P.xylophilus、韩国小包脚菇V.koreana、牙买加小包脚菇V.jamaicensis和无囊小包脚菇V.nullicystidiata。系统发育研究则结合基因片段ITS和LSU,运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对光柄菇科下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进行了分子发育分析。基于LSU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传统分类系统中光柄菇科并不表现为单系起源,科下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种类并未聚在一起,而是在各自形成的分枝间夹杂其他分类群;但光柄菇属类群表现为单系起源,而小包脚菇属则表现为多源性,小包脚菇属的发育学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ITS序列的发育分析结果得出:1)再次验证了光柄菇属为单系起源,该属发育群中也包含了传统分类学上属于矮菇属的种类(具菌环的种类,如P.fenzlii和乳突光柄菇P.mammillatus);其属下分组section Pluteus Fr.,section Hisperderma Fay.和section Celluloderma Fay.也基本得到了分子证据的支持,但基于菌盖皮层的细胞类型作为光柄菇属下分组或分亚组的主要区别特征需要寻找更多的分子证据;此外,光柄菇属中同一种类,在生态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小包脚菇属为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支持,属下类群明显表现出两分枝,即托光柄菇属类群分枝和除托光柄菇属类群之外的小包脚菇属类群分枝;此外小包脚菇属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如来自我国的种类有聚类在一起的趋势。此外,对我国光柄菇属种类(50种)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学成份和区系分析:模式产地为欧洲的种类有22种(占总数的44%),美洲种类11种(占总数的22%),亚洲种类16种(占总数的32%),非洲种类1种(占总数的2%);基于其分布规律可得出光柄菇属分布的热点区域对应的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而在亚洲区系成份(16种,占总数32%)中:南亚次大陆成份有4种,占总数的8%;东亚成份有12种,占总数的24%。其中东亚成份中:日本有3种,占总数的6%;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2种,占总数的4%;而我国的特有成份7种,占总数的14%。这一结果基本与各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度呈正相关。

何伯伟,顾新伟[8](2014)在《浙南山区药用真菌资源调查及主要功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浙南山区生物类型多样,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在组织多年持续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科技成果数据检索等手段,基本确定浙南山区药用真菌资源209种,并概述了其主要功效,对该地区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戴玉成,杨祝良[9](2008)在《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对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重视,相关报道逐年增加。针对有些种类鉴定有误、拉丁学名使用没有严格遵守最新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命名人缩写不规范等问题,作者系统考证了我国药用真菌的名称,共收录473种,对每种名称按新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过去的错误报道或不存在的名称进行了修正,将曾报道的、但应作为其他种的同物异名者列在其正名之后,所有名称定名人的缩写全部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加以规范化。每种名称之后还列举了该种的主要药用功能或价值,并引证了主要参考文献。

冀瑞卿[10](2007)在《鳞柄白鹅膏抑菌成分及其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方法,对毒蘑菇菌株及其抑菌活性物质对杨树烂皮病菌的影响、抑菌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抑菌活性物质室内生物测定及生态安全性检验、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稳定性、抑菌活性物质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抑制机理及鳞柄白鹅膏与杨树烂皮病菌分类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从9种毒蘑菇中筛选出抑制杨树烂皮病菌的高效菌株——鳞柄白鹅膏。对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的筛选结果表明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既存在于菌液中又存在于菌丝体中;高温高压降低抑菌物质活性;摇床培养可提高菌液中抑菌活性物质含量。过滤液抑菌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摇床培养、正丁醇或乙酸乙酯提取、超声波处理;菌丝体中抑菌活性物质最佳提取工艺为:摇床培养、水或乙醇提取、超声波处理50min。(2)通过对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的两次凝胶分离纯化,利用FT-IR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LC-MS联机方法对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进行结构分析结合生测检验,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含有5个组分,5个组分均为酰胺类物质或混合物,对病菌均有显着抑制效果。组分A由2种酰胺类物质组成,A1分子量为5732.39,A2分子量为7187.01;组分B为一种酰胺,分子量为5186.57;组分C是3种酰胺类物质的混合物,C1分子量为5336.44,C2分子量1057.99,C3分子量1877.57;组分D是3种酰胺类物质的混合物,D1分子量为3118.51,D2分子量为3046.40,D3分子量为1877.57;组分E也含有3种酰胺类物质,E1分子量为1185.30,E2分子量为3099.95,E3分子量为3558.47。确定了B和C1的基本结构框架。(3)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了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对树烂皮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鳞柄白鹅膏粗提液及粗提液分离物Ⅳ对杨树烂皮病预防效果显着,预防效果都达到87.0%;发病盛期对杨树烂皮病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34.8%和41.3%。通过小鼠毒性试验检测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生态安全性,结果显示鳞柄白鹅膏菌丝体小鼠饲喂LD50为418.70 mg/kg,95%可信限为453.11~386.90mg/kg,为低毒。菌液对生态安全。(4)研究了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碳源是影响鳞柄白鹅膏菌丝生物量和抑菌活性物质活性的主要因素。适合鳞柄白鹅膏菌丝生长和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适于抑菌活性物质生长的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乳糖3%,蛋白胨0.5%,MGSO40.15%,KH2PO40.45%。乳糖是抑菌活性物质产生最重要的因素。鳞柄白鹅膏菌丝生长和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最佳发酵培养条件分别为:pH值5~6,温度25℃~30℃,接种量为1%左右,装液量为50%,摇床转数为120r/min~160r/min,培养时间15d~20d。鳞柄白鹅膏抑菌物质敏感温度为高于75℃,敏感酸碱度为pH值大于9或小于4,紫外照射时间超过4h会严重影响抑菌物质活性。(5)通过杨树烂皮病菌糖代谢过程中几种关键酶的变化初步探讨了鳞柄白鹅膏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机理,其结果如下: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对病原菌的7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己糖激酶活力降低,丙酮酸激酶活力、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乳酸脱氢酶活力和ATP酶活力提高,致使杨树烂皮病菌的呼吸作用加快,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使病原菌细胞生物膜受到损伤;病原菌体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超氧岐化酶3种生物体防御系统的酶的含量极低,自身的清除能力低,不能及时清除呼吸作用急剧加快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体内生物分子产生损伤作用。随着鳞柄白鹅膏培养粗提液浓度的增加受害程度加大。(6)研究了鳞柄白鹅膏与杨树烂皮病菌2个菌株的分类地位及生理学特性,其结果显示:鳞柄白鹅膏rDNA ITS序列长度为516bp,GenBank登录号为EF403032,确认本论文试验中的鳞柄白鹅膏为Amanita virosa。鳞柄白鹅膏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5~7,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硫酸镁1.5g,磷酸二氢钠3g,琼脂20g,水1000mL。杨树烂皮病菌ITS序列长度为907bp,GenBank登录号为EF101159,确认本论文试验中的杨树烂皮病菌为Cytospora chrysosperma。杨树烂皮病菌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为5~6,最适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g,蔗糖20g,酵母膏2g,蛋白胨2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1.5g,VB1 100mg,琼脂20g,水1000mL。在人工培养的杨树烂皮病菌,其孢子萌发有一定的物候期,产孢规律与自然条件下一致,其菌丝生长不随季节的变化。

二、海南吊罗山已知食(药)用菌和毒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吊罗山已知食(药)用菌和毒菌(论文提纲范文)

(1)师宗县菌子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喀斯特地貌下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3 西南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概况
    1.4 菌子山真菌研究概况
        1.4.1 地理与地貌
        1.4.2 气候特点
        1.4.3 植被情况
第二章 菌子山大型真菌多样性
    2.1 研究材料
        2.1.1 采样策略
        2.1.2 材料准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总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测序
        2.2.6 序列处理
    2.3 物种鉴定
    2.4 菌子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及凭证标本
    2.5 优势科属分析
        2.5.1 优势科
        2.5.2 优势属
第三章 菌子山地区大型真菌红色名录
    3.1 红色名录评估等级和标准
    3.2 评估方法
    3.3 评估结果
    3.4 菌子山地区真菌多样性红色名录表
第四章 菌子山大型真菌的经济价值和有毒真菌
    4.1 菌子山的食用菌
    4.2 菌子山的药用菌
    4.3 菌子山的毒菌
第五章 部分新种、新组合种、中国新记录种、云南省新记录种及未定种
    5.1 研究方法
        5.1.1 系统发育分析
        5.1.2 显微特征形态研究
        5.1.3 超微特征形态研究
    5.2 新种
        5.2.1 粉色鹅膏
        5.2.2 云南格氏菇
    5.3 新组合种
        5.3.1 华金黄小疣柄牛肝菌
    5.4 部分中国新记录种
        5.4.1 纯白多汁乳菇(暂定中文名)
        5.4.2 紫褶茸盖丝盖伞(暂定中文名)
        5.4.3 褐孢小皮伞(暂定中文名)
        5.4.4 大囊小皮伞(暂定中文名)
    5.5 部分云南省新记录种
        5.5.1 拟橙盖鹅膏
        5.5.2 紫褶口蘑
    5.6 部分未定种
第六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格氏菇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鹅膏环肽毒素生源合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鹅膏环肽
    1.1 自然界中独特的环肽
    1.2 主要鹅膏环肽的作用机制
    1.3 蘑菇目中鹅膏环肽毒素的分布
2 鹅膏环肽生源合成途径
    2.1 环肽毒素前体基因MSDIN家族
        2.1.1 MSDIN基因家族概况:
        2.1.2 鹅膏属中的MSDIN家族:
        2.1.3 盔孢伞属中MSDIN基因:
        2.1.4 环柄菇属中的MSDIN基因:
    2.2 脯氨酸寡肽酶B(POPB)
    2.3 其他候选毒素合成基因
    2.4 鹅膏环肽合成途径总体轮廓
    2.5 毒素基因在预防鹅膏等中毒防控工作中的意义
3 难点与展望

(3)毒蘑菇的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组
    1.1 鹅膏的基因组与毒素生源合成
    1.2 盔孢伞的基因组与毒素生源合成
    1.3 环柄菇的基因组与毒素生源合成
    1.4 含裸盖伞素(psilocybin)的毒蘑菇基因组
    1.5 其他毒蘑菇的基因组
        1.5.1 鹅膏(又名毒蝇鹅膏)A.muscaria的基因组:
        1.5.2 卷边桩菇Paxillus involutus的基因组:
        1.5.3 油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的基因组:
    1.6 蘑菇毒素生源合成途径的基因水平转移
        1.6.1 鹅膏环肽生源合成途径的基因水平转移:
        1.6.2 裸盖伞素合成基因簇的基因水平转移:
    1.7 剧毒鹅膏的快速鉴定
    1.8 基因组对毒蘑菇研究的影响
2 转录组
    2.1 纹缘盔孢伞的转录组
    2.2 致命鹅膏的转录组
    2.3 绿盖鹅膏和双孢鹅膏的转录组
    2.4 卷边桩菇的转录组
    2.5 转录组对领域研究的影响
3 蛋白组
4 展望

(4)中国贵州药用真菌资源Ⅱ担子菌门蘑菇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果
2 讨论

(5)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北省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与地形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状况
        1.3.4 植被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三章 新种与拟定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和湖北省新记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种与拟定新种
        3.4.2 中国新记录种
        3.4.3 湖北省新记录属、种
        3.4.4 鄂西光柄菇属大型真菌多样性
第四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势科分析
        4.2.2 优势属分析
        4.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第五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5.1 研究材料
    5.2 研究方法
    5.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3.1 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
        5.3.2 大型真菌近危物种
        5.3.3 大型真菌需关注和保护物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及研究意义
        1.1.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1.2 菌物多样性概述
    1.2 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近状
        1.2.3 研究地概况
第二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组成特征
        3.2.2 优势科属分析
        3.2.2.1 优势科的分析
        3.2.2.2 优势属的分析
    3.3 相似性对比
第四章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森林植被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选取植被类型及样方
        4.1.2.2 测度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大型真菌
        4.2.2 不同植被群落大型真菌多样性比较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1.1 物种多样性
        5.1.2 区系多样性
        5.1.3 群落多样性
        5.1.4 大型真菌与森林植被间关系研究
    5.2 资源评价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录

(7)中国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柄菇科简介
    1.2 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概况
        1.2.1 光柄菇属分类研究概况
        1.2.2 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概况
    1.3 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1.4 生态分布及经济价值
    1.5 中国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简史
        1.5.1 中国光柄菇属分类研究
        1.5.2 中国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
    2.3 显微观察用的试剂、仪器或工具
        2.3.1 试剂
        2.3.2 仪器或工具
    2.4 形态研究方法
        2.4.1 标本的野外考察及采集
        2.4.2 宏观特征研究
        2.4.3 显微结构观察
    2.5 分类学研究结果
        2.5.1 光柄菇科分属检索表
        2.5.2 光柄菇属分组检索表
        2.5.3 光柄菇组SECTION PLUTEUS种类
        2.5.4 硬毛皮层组SECTION HISPERDERMA种类
        2.5.5 球胞皮层组SECTION CELLULODERMA种类
        2.5.6 小包脚菇属分种检索表及种类
        2.5.7 排除或存疑种类
        2.5.8 分类学成份与区系成份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分子系统学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及仪器
        3.2.3 基因片段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
        3.3.1 DNA提取
        3.3.2 PCR扩增
        3.3.3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
    3.4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3.4.1 光柄菇科系统发育研究
        3.4.2 光柄菇属系统发育结果及分析
        3.4.3 小包脚菇属系统发育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描述的部分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种类生境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浙南山区药用真菌资源调查及主要功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方法
    1. 1调查方法
    1. 2形态学分类
    1. 3真实性鉴定
2结果
3讨论

(10)鳞柄白鹅膏抑菌成分及其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毒蘑菇研究概况
        1.1.1 毒蘑菇毒素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鹅膏菌属研究进展
    2.1 鹅膏菌属分类研究
        1.2.2 鹅膏菌属资源调查
        1.2.3 鹅膏菌毒性成分
    1.3 杨树烂皮病概述
        1.3.1 杨树的主要病害
        1.3.2 杨树烂皮病研究进展
    1.4 大型高等真菌源农药研究的现状
    1.5 生物体内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
        1.5.1 活性物质提取
        1.5.2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1.5.3 层析(色谱)技术
    1.6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的、意义
        1.6.3 研究内容
2 控制杨树烂皮病菌毒蘑菇菌株及抑菌活性物质的筛选
    2.1 仪器设备及试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毒蘑菇菌株筛选
        2.2.2 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毒蘑菇菌株筛选
        2.3.2 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筛选
    2.4 本章小结
3 鳞柄白鹅膏与杨树烂皮病菌分类地位验证及生理学特性
    3.1 试验设备及试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DNA提取所用溶液及配制
        3.1.3 各种培养基及其配方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特性的研究
        3.2.2 生理学特性的研究
        3.2.3 分类地位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特性
        3.3.2 分类学地位验证
        3.3.3 生理学特性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试验设备及材料试剂
        4.1.1 试验仪器设备
        4.1.2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粗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初测
        4.2.2 分离物W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粗分离物质的抑菌活性及结构初测
        4.3.2 分离物Ⅳ进一步分离组分抑菌活性及其结构
    4.4 本章小节
5 鳞柄白鹅膏抑菌物质室内生物测定及生态安全性检验
    5.1 试验设备与材料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鳞柄白鹅膏抑菌物质室内生物测定
        5.2.2 生态安全性检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鳞柄白鹅膏抑菌物质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鳞柄白鹅膏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及发酵条件
    6.1 试验材料与设备
        6.1.1 试验用仪器设备
        6.1.2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培养基的优化
        6.2.2 非营养因子的优化
        6.2.3 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研究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培养基的优化
        6.3.2 非营养因子的优化
        6.3.3 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7 鳞柄白鹅膏抑菌物质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
    7.1 试验仪器与设备
    7.2 试验方法
        7.2.1 样品制备
        7.2.2 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测定
        7.2.3 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的测定
        7.2.4 己糖激酶HK活力的测定
        7.2.5 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测定
        7.2.6 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测定
        7.2.7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测定
        7.2.8 总超氧歧化酶T-SOD的测定
        7.2.9 ATP酶的测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对PK酶活力的影响
        7.3.2 对SDH酶活力的影响
        7.3.3 对HK酶活力的影响
        7.3.4 对CAT酶活力的影响
        7.3.5 对LDH酶活力的影响
        7.3.6 对GSH-PX活力酶的影响
        7.3.7 对T-SOD酶活性的影响
        7.3.8 对ATP酶活性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海南吊罗山已知食(药)用菌和毒菌(论文参考文献)

  • [1]师宗县菌子山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D]. 牟曼.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鹅膏环肽毒素生源合成的研究进展[J]. 罗宏. 菌物学报, 2020(09)
  • [3]毒蘑菇的组学研究[J]. 罗宏. 菌物学报, 2019(12)
  • [4]中国贵州药用真菌资源Ⅱ担子菌门蘑菇目[J]. 邓春英,汪建文,洪江. 贵州科学, 2019(03)
  • [5]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王锋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6]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D]. 李冰寒. 西华师范大学, 2018(01)
  • [7]中国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分类学研究[D]. 徐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浙南山区药用真菌资源调查及主要功效评价[J]. 何伯伟,顾新伟. 中国现代中药, 2014(03)
  • [9]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J]. 戴玉成,杨祝良. 菌物学报, 2008(06)
  • [10]鳞柄白鹅膏抑菌成分及其对杨树烂皮病菌抑制机理[D]. 冀瑞卿.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海南吊罗山已知食用(药用)菌类和毒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