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一、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蒋霞,刘滔滔,唐双意[1](2009)在《番泻叶致不良反应116例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番泻叶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82008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番泻叶所致不良反应病例,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番泻叶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30岁年龄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时间多为服药后30 min6 h时间段。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长期服用主要表现为药物依赖性,一次性服药后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或肠破裂及穿孔甚至死亡。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番泻叶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尚晓颖[2](2009)在《番泻叶代茶饮的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表明中药番泻叶为治疗热结便秘和检查前或术前清理肠道的常用药,曾被认为很安全。但是,据大量临床报道,番泻叶代茶饮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分4个方面进行总结。

苏华,周晓东,马爱华,冷静[3](2004)在《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经检索有关文献资料,对各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应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尽可能减轻患者病痛。

武晓勤,孟明明[4](2000)在《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文中认为

邓晶晶[5](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付娟,程丽君,刘轲[6](2008)在《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临床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可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积极开展用药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尤为重要。本篇即对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出了相应对策。

颜荣华,肖恩华,罗建光,伍玉枝,朱晖,周顺科,杨树仁[7](2007)在《不同栓塞材料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材料在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栓塞术(PS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2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根据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采用00000手术丝线制成的丝线线段;B组10例,采用300500μm聚乙烯泡沫醇(PVA)颗粒;C组10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比较3组PSE术前及术后24h、3d、7d、1个月和3个月各时间段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并观察各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各组PSE术后24h、3d、7d、1个月和3个月外周血WBC和血小板(PLT)计数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和C组比A组上升稍多,但在同一时间段3组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周血RBC和Hb的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B组较A组和C组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P<0.05)。A组的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B和C组低。结论采用丝线线段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相对更安全可靠。

杨树民,李鸣,杨继章[8](2005)在《药源性出血1139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药源性出血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药源性出血113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发出血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及血液系统药为主;诱发出血的给药方式以口服给药为多,占63.92%;出血部位主要为消化道、肠道;出血时间在用药后2min~1mo;全身给药所致出血多为正常用法、用量下,而局部用药则有错误用药、用药不当等原因。结论:临床医师交代患者用药应详细,以避免错误或者不当用药。

丁晓刚[9](2003)在《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最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升高,病因及确切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一般认为涉及到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本病的临床表现具备炎症性肠病的特点,可见脓血便或粘液血便、里急后重,或伴腹痛、发热等症状。本病常突然起病,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倾向,少数病例急性暴发,病情凶险。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常易复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西药在治疗本病上大多存在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多,部分顽固性病例疗效并不理想等缺点。因此寻找更为有效、副作用少的药物成为当今的研究重点。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有显着优势,具有较突出的开发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在系统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研究思路为依托,就黄芩汤及其单味药有效部位组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拆方研究及疗效机制研究。 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汤及其单味药有效部位组方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止泻、镇痛作用,并可改善UC大鼠的一般状况,对UC大鼠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拆方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汤单味药有效部位的各组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止泻、镇痛作用,其中以黄芩苷+甘草酸+白芍总甙十大枣cAMP组效果最佳。由此初步确认黄芩苷、甘草酸、白芍总甙,大枣cAMP是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治疗UC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UC大鼠的外周血IL-1β含量显着升高,进一步证实了 IL-1β在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IL-4具有下行调节作用,可抑制IL-1β产量,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形成。本实验表明UC大鼠外周血IL-4含量显着降低,同时结肠组织中SOD的活力也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IL-1β等细胞因子的致炎作用和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MDA含量的升高则证实了这一点。UC大鼠经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治疗后,IL-1β和MDA含量降低,而IL-4和SOD含量升高,炎症损伤程度也有明显减轻。因此,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IL-1β、IL-4、SOD、MDA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UC大鼠的治疗是有效的,并从细胞因子和自由基角度说明了本方的作用机制,反映出中药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刘永生[10](2003)在《番泻叶的常见不良反应与防治》文中研究指明

二、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番泻叶致不良反应116例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2.2 原患疾病与药物过敏史
    2.3 用药情况
    2.4 ADR发生的时间及预后
    2.5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ADR与原患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的关系
    3.3 ADR与用药情况的关系
    3.4 ADR与发生时间的关系
    3.5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原因分析
        (1) 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
        (2) 掌握正确剂量及疗程:
        (3) 使用科学服法:
        (4) 此外, 药材质量是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2)番泻叶代茶饮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期服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1.1 药物依赖性:
    1.2 月经失调:
    1.3 神经系统毒性:
2 有肠道有器质性狭窄患者的不良反应
3 合用糖皮质激素导致消化道出血
4 其他因素导致的不良反应
    4.1 神经系统毒性:
    4.2 黄疸:
    4.3 过敏性皮疹:
    4.4 急性尿潴留:

(3)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体抗炎药(nons t er oi dal ant i-i nf l a-mmat or y dr ugs,NSAI Ds)
    1.2 抗精神病药
    1.3 抗菌药
    1.4 抗肿瘤药
    1.5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1.6 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
    1.7 中药
    1.8 其他
        1.8.1 祛脂药
        1.8.3 抗心律失常药
        1.8.4 双胍类降糖药
        1.8.5 非吗啡类强效镇痛药
2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3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监测
    3.1 正确掌握NSAIDs的适应证和剂量,疗程不可过长
    3.2 应用抗菌药的患者应警惕相关性腹泻
    3.3 重视致粪石的危险因素
    3.4 疑及药物引起肠梗阻时立即停药
结语

(5)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二、相关机理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三、疗效评定
        四、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临床研究思路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四、选穴的探讨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七、电针的探讨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
    1.1 非甾类抗炎药 (NSAIDs)
    1.2 抗精神病药
    1.3 抗菌药
    1.4 抗肿瘤药
    1.5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1.6 抗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
    1.7 中药
    1.8 其他
        1.8.1 抗高血压药
        1.8.2 抗心律失常药
2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3 药物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监测
    3.1 正确掌握好NSAIDs的适应证和剂量, 疗程不可过长
    3.2 应用抗菌药的患者应警惕相关性腹泻
    3.3 重视致粪石的危险因素
4 结语

(7)不同栓塞材料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操作技术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组PSE术前后外周血细胞计 数 变 化
    2.2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3.1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发生机制和PSE治疗机理
    3.2 疗效分析
    3.3 脾动脉栓塞剂的选择
        3.3.1 丝线线段
        3.3.2 PVA颗粒
        3.3.3 明胶海绵
    3.4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4.1 栓塞后综合征
        3.4.2 急性胰腺炎
        3.4.3 其它较严重并发症

(8)药源性出血113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药物分布情况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出血的关系
    2.3 出血部位及出血时间
3 讨论
    3.1 诱发出血的药物分布
    3.2 不同给药途径诱发的出血
        3.2.1 用药剂量过大:
        3.2.2 用药方法不当:
        3.2.3 用药错误:
    3.3 应用抗凝血药诱发的出血
    3.4 重点药物分析
4 结语

(9)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学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4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应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黄芩汤及其组成药物有效部位的研究概况
        1 黄芩汤文献研究
        2 黄芩汤组成药物有效部位的现代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理研究概况
        1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
        2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的药理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学研究
        1 抗炎试验
        2 止泻试验
        3 镇痛试验
        4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的影响
        5 黄芩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拆方研究
        1 抗炎试验
        2 止泻试验
        3 镇痛试验
    第三部分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
        1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SOD的影响
        2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MDA的影响
        3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MPO的影响
        4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血清IL-1β的影响
        5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血清IL-4的影响
        6 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对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7 小结
        8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10)番泻叶的常见不良反应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症状
    1.1 症状
    1.2 防治
2 心血管系统反应
    2.1 症状
    2.2 防治
3 神经系统反应
4 皮肤过敏反应
5 消化系统反应
    5.1 胃肠道反应
        5.1.1 症状
        5.1.2 治疗
    5.2 黄疸变
        5.2.1 症状
        5.2.2 治疗
6 其他
    6.1 急性尿潴留
        6.1.1 症状
        6.1.2 治疗
    6.2 成瘾性
        6.2.1 症状
        6.2.2 防治

四、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番泻叶致不良反应116例文献分析[J]. 蒋霞,刘滔滔,唐双意.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11)
  • [2]番泻叶代茶饮的不良反应[J]. 尚晓颖. 内蒙古中医药, 2009(12)
  • [3]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J]. 苏华,周晓东,马爱华,冷静.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4(01)
  • [4]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诱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J]. 武晓勤,孟明明.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0(06)
  • [5]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常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预防[J]. 付娟,程丽君,刘轲. 中国实用医药, 2008(35)
  • [7]不同栓塞材料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J]. 颜荣华,肖恩华,罗建光,伍玉枝,朱晖,周顺科,杨树仁.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03)
  • [8]药源性出血1139例分析[J]. 杨树民,李鸣,杨继章. 中国药房, 2005(15)
  • [9]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D]. 丁晓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
  • [10]番泻叶的常见不良反应与防治[J]. 刘永生.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02)

标签:;  ;  ;  ;  ;  

番泻叶与地塞米松合用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