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

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

一、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论文文献综述)

董宝林[1](2021)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体育锻炼是身体活动的一个子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群体性、文化性、教育性等。尽管学术界曾广泛探讨了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问题,但采用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交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锻炼心理学为视角,探究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对于改善青少年体育锻炼状况、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了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首先,在理论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变量,包括: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主观锻炼体验;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父母锻炼习惯;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学校人际环境支持等。其次,通过对4632名青少年的横断面调查,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群体差异)和内在关联,然后,通过对109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调查,开展交叉滞后分析,利用极大似然法探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构建影响机制模型,最后,利用Bootstrap法考察性别和学段在影响机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1.青少年的个体因素与其体育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和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学段差异。2.学校因素的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学校人际环境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7.7%;家庭因素的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并且,父母锻炼习惯能够中介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中介效应量为6.1%;个体因素的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24.1%,并且,内部动机、锻炼承诺、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中介锻炼认同对青少年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46.7%;在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交互影响效应中,父母自主支持、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能够中介学校自然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时,该链式中介效应量为36.8%。此外,性别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学段调节了学校自然环境支持对锻炼认同的影响。结论:1.男性青少年的个体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上皆优于女性青少年。初中生的个体、家庭、学校因素及其体育锻炼行为皆优于高中生。2.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能在提升父母自主支持水平的基础上,激发青少年锻炼认同、内部动机、锻炼承诺,进而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改善学校人际环境支持。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中,相较而言,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激发女性青少年的锻炼承诺,父母自主支持更易提升女性青少年的锻炼认同水平,并且,学校自然环境支持更易提升初中生的锻炼认同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机制模型的构建揭示了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在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定位及交互作用。

莫为[2](2019)在《“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文中认为今处上海西南地区的“徐家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巨大而无法忽视的文化存在。徐家汇既是近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目击者,同时又是这段历史与文化的共同书写者。徐家汇的地名与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徒、科学家、东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永远联系在一起。不必讳言,历史上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新耶稣会的堂区和教务中心。无论是明末清初来华的第一代耶稣会,还是鸦片战争以后来华的第二代耶稣会(也即“新耶稣会”,大部分活动在徐家汇),其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传教,希望通过传播上帝的“福音”,使更多的中国本土人士建立起“信仰”。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复杂性和多面向性。耶稣会自创立以来就是一支具有强烈革新意识的传教修会,并且善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把握机遇,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耶稣会注重科学文化、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耶稣会在历史大潮中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良,可以称为“自我启蒙”。对于以利玛窦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来华耶稣会的研究成果,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活跃在上海徐家汇的第二代新耶稣会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资料整合方面,且并未上升到将其精神渊源层面和事业活动层面联系起来研究的高度。本文试图主要从“纵”的(耶稣会精神渊源的历史走向,以对其“自我启蒙”的分析为核心)与“横”的(新耶稣会在徐家汇传教同时展开的启蒙性文化艺术事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具体论述时,则时时注意历史回顾、融合与比较,以此见出传统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传教活动与文化艺术事业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历史上和实践中,此二者往往凝聚为一个整体。着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曾倡导从“比较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艺现象。认为,在方法论上要注重“三结合”,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基于世界性宗教传统的“传教”活动的同时,本研究尽可能客观公允地揭示出这些文化艺术活动的多重属性。俄国美学家卡冈指出:“宗教把一切宗教艺术变成复功用艺术。”本文充分注意到这种“复功用艺术”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将宗教艺术的审美(精神)功用和功利(物质)功用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从而解读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文化艺术事业对上海的海派精神、现代性起源及其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这项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且有专门的篇章论述了历史上徐家汇地区的宗教艺术形态及其意义。然而,由于徐家汇自身的历史规定性和局限性,研究难以做到完全从艺术的角度展开,这是需要说明的。本论文由八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对象,对主要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对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就论文框架方法与创新意识做出说明。“第一章”就耶稣会的“自我启蒙”、历史发展与中国的联系等,作出说明和论述,这是全文的前提。“第二章”首先分析与描绘了新耶稣会徐家汇堂区特定的历史空间形态,在说明其“性别”特征的同时,阐释了这种空间区划的人文意义。“第三章”具体论述了新耶稣会在传教活动的同时,在启蒙观念的影响下,是如何通过《江南科学计划》来实施科学和自然的启蒙,并对上海地区现代性发生影响的。“第四章”围绕耶稣会重要的女性和慈善事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细致分辨和揭示其中的人文因素。“第五章”从徐家汇堂区耶稣会建筑艺术的开放气象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其艺术价值,以及其中隐含的启蒙性和人文因素。“第六章”以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为对象,揭示、分析、阐发其对海派艺术形成、职业教育与现代性萌芽的重大影响。“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别有新意地提出了建立“徐家汇学”的大胆构想。文艺学是一个视界开阔的专业,天然具有跨学科、开放性的特点。作为“比较文学与文化”方向的论文,本研究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将耶稣会与启蒙运动及修会“自我启蒙”特性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对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这种研究自身充满的问题意识,本文尝试努力做出探索和回答。

施燕璐[3](2019)在《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新一轮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①的颁布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教师围绕“素养为本”去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更加高效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而基于“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研究课题。其中化学课程评价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又是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相应的诊断性评价,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性反馈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素养的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和关键目标。尽管多年以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一直是化学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但素养体系及基于“素养为本”的诊断性评价研究的相对滞后,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仍处于“口号”状态,也使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主观、随意性强。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回答: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形成与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沿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本研究开展基于“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研究,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导向、诊断以及激励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促进教师“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本文选择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验研究法探讨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应用的问题。本文实证研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在厘清相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以及在综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界定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传统以及新课标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学段要求,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元素化合物课”为例,构建具体课例学习要素调查表的假设框架并编制针对性的诊断性测试卷,开展了诊断性评价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育教学实验,对实验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相关教师访谈提纲,了解一线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诊断性评价的状况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中的渗透情况,分析归纳出了诊断性评价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得到广泛及有效地实施的原因,并根据访谈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通过设计相关的学生问卷调查,包括前测和后测共两份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实验班学生在参与教学实验研究前后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以及对评价方式的看法的转变。最后还用开展教学实验研究期间学生们参加的两次标准化测验的成绩分析比较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前后的变化与差距。实验数据显示,将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诊断性评价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化学学习态度的转变,化学学习策略的改进以及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的确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考试分数只是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一方面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开始研究个体学习的反馈信息,并分析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而对于化学教师来说,利用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来审视自身教学安排中的问题从而有依据地改进、调整和提升课堂教学计划,这对于教师自身诊断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最后在对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基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施策略,分析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学生化学学习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导向,为研究整个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抛砖引玉。

李南[4](2019)在《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文中指出为了深入探知认知心理学在运动领域的发展,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主题、范式及方法技术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运动认知心理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1)运动领域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了感知觉、注意、思维、记忆、表象、决策6个主题;(2)研究范式为专家-新手经典范式,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技术有(EEG)、(ERPs)和(fMRI)。(3)研究不足表现在研究领域仅限竞技体育,研究中缺乏对情绪和压力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提出建议:(1)研究应扩展到全民健身和健康促进中的不同人群;(2)关注情绪和压力对注意等主题的影响;(3)采用传统与现代、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张杨昊[5](2018)在《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装置的研制及其晕动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健身单车是一种有效的健身器材,但是锻炼一段时间健身者就会感到枯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新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采用软件编程和硬件设备的结合,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能够缓解健身锻炼的枯燥。基于此,将VR技术和健身单车结合,在消除健身者枯燥感的同时,达到需要的有氧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从而实现用单车健身的锻炼效果,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本文设计了基于VR技术的健身单车系统,包括:1、设计了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的硬件,包括阻力机构和风扇机构。阻力机构模拟骑行道路坡度的变化,风扇机构模拟骑行速度的快慢。2、设计了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VR健身单车的软件。包括测速程序、风扇机构控制程序、阻力机构控制程序以及USBHID通信程序。3、设计了以Unity3D为核心的VR健身单车系统的场景。按照减小VR晕动症的场景设计原则进行场景界面设计,包括纹理贴图、场景移动速度、视角大小等原则。设计了场景控制程序,包括链接VR头盔显示器的流程、场景的通信、场景的移动及脚本间数据的交互流程等。4、利用设计的VR健身单车进行了调查和测试。为了解本设计对健身者的兴趣开展了实验调查,同时为了测试晕动症的影响因素和产生的主要症状及出现次序设计了实验测试。实验调查发现设计的VR健身单车能提高锻炼者的锻炼兴趣。实验测试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选择9男5女,测试虚实运动是否一致对VR晕动症的影响,结果证明虚实运动不一致更容易产生晕动症,同时也证明在一致性实验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晕动症。实验二选择6男6女,进行虚实一致实验,记录下产生的主要症状及出现的时间,统计结果发现虚拟现实晕动症的主要症状及产生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头胀、视觉模糊、头晕、视觉疲劳或眼花、恶心感。本研究的VR健身单车可以提高健身者的兴趣,延长其锻炼时间,其晕动症测试结果可以为VR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李博[6](2018)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使用割灌机是现代林业和农业劳动经常采用的作业形式,园林工人在清除杂草、修剪灌木时经常使用割灌机来完成绿化作业,农民在收割牧草、小麦、水稻、青稞、桑树等农作物也经常使用割灌机。劳动者在操作便携式割灌机作业时,一般要以一定的姿势负重,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背负质量、作业姿势、机器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等会增加劳动者的负荷,造成作业疲劳,极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甚至产生作业事故。因此,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精确可靠的评估方法和实验测量工具对割灌机操作者的人体疲劳度进行研究评价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可以科学的量化工人的作业疲劳,为确定工人的工作时限、岗位轮换、安全事故防范、职业病预防与治疗等标准提供参考,也是国内外人机工程学专家学者们为降低林业劳动损伤发生率提供有效措施保障而努力的科研方向。本论文便是在此背景下,基于生物力学和数理统计学,对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进行系统的实验与研究,研究要点如下:基于人机工程学与统计学原理,分析在割灌机作业中影响人体作业疲劳的工效学因素,建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确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利用调查问卷、观察法和RULA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赋值,用嫡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指标计算,提出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借助血氧实验验证该量化模型的准确性。运用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原理,利用动作捕捉技术采集劳动者使用割灌机进行打草作业、割灌木作业和打枝作业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使用生物力学软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在三种工况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不同作业姿势中人体各躯干肌肉的活动与功能进行实验分析,描述和评估割灌机作业中人体骨骼肌肉疲劳的负荷因子。使用三维坐标系对两种常见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在发动机怠速运转、低速作业、高速作业时人体的手传振动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振动总值进行测量分析,得出背负式割灌机和侧挂式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时的(8)阈值,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应用问卷调查统计法和冷水复温试验方法评估作业工人的白指患病率,利用回归分析评估振动危害症状与工人接振总剂量的关联性。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理论中噪声的客观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对劳动者每个工作日操作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暴露剂量和噪声频谱进行实际测量和记录,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选取人体脑电作为噪声对人体心理及生理负荷的影响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割灌机作业现场噪声对劳动者脑电的影响,以及噪声与劳动者作业疲劳度的关联性。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割灌机背负架、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建立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上肢模型和手臂运动模型,计算得出割灌机手把长度,提出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和降噪设计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使用人体建模和仿真软件JACK对其进行人机工效仿真评价,使用RULA和OWAS模块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作业姿势分别进行人因分析。本研究可为确定劳动者在操作割灌机作业时的人体疲劳度提供参考,为研究作业姿势、振动和噪声对体力劳动能力和生理负荷的影响、割灌机的设计与改进、矫正不良作业姿势、降低作业疲劳、预防和降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振动和噪声危害,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促进作业安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是保障我国林业、农业从业者职业健康、增长林业、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性课题,对农林机械的新科技、新产品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敏[7](2012)在《高中生化学概念学习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教学诊断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容。课堂教学诊断方法的实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高中化学知识可分为: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计算、实验等知识模块,不同模块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对诊断相关的理论及结论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从化学概念的课堂教学诊断入手,主要研究观察诊断法、试题诊断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工作:①观察自己和同事在概念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反映,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总结了课堂观察的几个维度。②通过试题诊断学生在学习重要概念时的困难处,总结诊断试题的几个命题原则。③通过概念转变理论指导下的“氧化还原反应”课堂案例,初步提出概念教学课堂诊断的一般模式。④分析概念教学课堂上学生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教学建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总结诊断的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唐山地区课堂诊断现状,确定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诊断研究的重点方法是课堂观察诊断法和试题诊断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个别学生访谈法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学习效果。基于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课堂观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认知水平和能力、情绪状态来诊断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观察课堂上学生的不同表情、动作、眼神等能迅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可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出声思维与问题解决的方法(TAPPS)来诊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2)诊断试题的命题原则主要有:同类问题合并原则;题型适宜原则;识别共性原则;题目选项彼此独立原则等。(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其核心概念教学案例总结了概念教学诊断的一般模式:诊断与新概念有关的知识——激发认知冲突,引入新概念——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征方式抽象新概念——诊断概念掌握情况——课后针对巩固复习。(4)通过课堂概念诊断发现学生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的问题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这是大多数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学生训练3-5遍的题目仍会“一做再错”;学生化学知识结构化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能做的有: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对所有学生抱有高的期望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基础差的学生对难度大的概念不能通过多次训练而达到灵活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来认识概念,达到对概念的科学化理解。教师总结结论时应更注重解题方法的点拨,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而注意绝对化的语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走向错误。

肖峰[8](2003)在《调节自我心理的妙招》文中研究指明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并衍生出许多诸如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和行为。为此,我们应该懂得点心理卫生知识,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在此,笔者向读者提供一种简便易行,有助于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它将有效地帮助您调节心理状态。解除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恐惧反应,当我们面临着某种对于我们的自尊心或生活有威胁或潜在危险的事物时,如单位要搞优化组合、学生面临着高考、经理面临着公司存亡的重大抉择等时,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忐忑不安,忧心忡忡的情绪。

肖峰[9](2000)在《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文中指出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谁能没有点烦心的事?且不说分房子、长工资、提级、出国这些敏感的话题早已成为人们情绪上的"干扰素",单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就够人们适应的了。因此有人说了句半是调侃半是真实的话:"我们正生活在烦恼担忧的黄金时代。"看来,在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点问题、闹点危机,并衍生出许多诸如焦虑、自卑、攻击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为此,我们大家都应该懂得点心理卫生的知识,学会一些自我

二、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学术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锻炼心理学
        2.1.2 社会认知理论
        2.1.3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4 社会支持理论
        2.1.5 社会认同理论
        2.1.6 动机理论
    2.2 操作性概念界定
        2.2.1 身体活动、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与体育锻炼行为
        2.2.2 习惯与体育锻炼习惯
        2.2.3 自然环境支持与人际环境支持
        2.2.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个体因素界定
        2.2.5 准实验设计与交叉滞后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假设
        2.3.1 个体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2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3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2.3.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的内在因果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横断面研究调查对象
        3.1.2 纵向研究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与相关性
        4.1.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
        4.1.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
    4.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4.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4.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
5 研究讨论
    5.1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群体差异讨论
        5.1.1 性别差异讨论
        5.1.2 学段差异讨论
    5.2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5.2.1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3 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讨论
        5.2.4 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可能的创新点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8.1 核心变量选择的局限性
    8.2 研究时空构思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2 -18 周岁被试知情同意书
    体育锻炼及其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2)“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我启蒙”与文化“桥梁”
    第一节 耶稣会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第二节 耶稣会与西方文化运动
    第三节 将中国文化带入启蒙运动
第二章 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
    第一节 反思与进入
    第二节 肇嘉浜划分出的性别空间
    第三节 上海的“拉丁区”
第三章 科学文化观念与自然启蒙
    第一节 “双重真理论”
    第二节 新耶稣会的“江南科学计划”
    第三节 徐家汇天文台与气象科学
    第四节 徐家汇博物馆与自然历史
    第五节 中国文化与新汉学启蒙
第四章 女性与慈善事业中的人文性
    第一节 “隐性”的人文主义
    第二节 全人与实用:神学教育的人文内涵
    第三节 慈爱与独立:妇幼教育与慈善事业
    第四节 拯救与和平:善牧院的作用
第五章 建筑艺术的开放气象
    第一节 庄严的耸立:徐家汇宗教建筑群
    第二节 观看与审美:哥特式大教堂
    第三节 璧合的艺术:徐家汇建筑的美学
第六章 土山湾的艺术生产
    第一节 工艺美术的善功
    第二节 “圣路加”的美术启蒙事业
    第三节 艺术生产的理想范式
结语
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

(3)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目的的事实
        1.1.2 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目标的必然
        1.1.3 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的诉求
        1.1.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综述
        1.2.1 “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1.2.2 “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1.2.3 “诊断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3 课堂教学评价
        2.1.4 诊断性评价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2.3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设计
    3.1 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设计的依据
        3.1.1 诊断理念: 以核心素养为指引
        3.1.2 诊断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3.1.3 诊断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导向
    3.2 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3.2.1 学习要素调查表假设框架的制定
        3.2.2 诊断性测试卷的编制设计
        3.2.3 诊断性测试卷的质量检验
4 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践与分析
    4.1 教学实验的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样本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内容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4.2.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施情况的教师访谈调查
        4.2.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施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
        4.2.3 诊断性评价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实施流程说明
    4.3 实践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3.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3.2 数据分析与探讨
5 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5.1 重视诊断性评价的推广与实施
        5.1.1 倡导诊断性评价理念,改善实施条件
        5.1.2 重视诊断性评价实施,建教师档案袋
    5.2 加强教师诊断性评价能力的培养
        5.2.1 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引进学习进程
        5.2.2 构建诊断性评价标准,追踪学生进步
        5.2.3 提供有效的评价反馈,促使目标达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测试卷(前测)
    附录二: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测试卷(后测)
    附录三: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施情况的访谈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
致谢

(4)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
    2.1 感知觉
    2.2 注意
    2.3 思维
    2.4 记忆
    2.5 表象
    2.6 决策
3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
    3.1 研究范式
    3.2 研究方法和技术
4 运动领域认知心理学当前研究的不足
5 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展望

(5)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装置的研制及其晕动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身单车的研究现状
        1.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虚拟现实与健身单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VR健身单车系统设计
    2.1 VR健身单车的需求分析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2.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VR健身单车的总体设计
    2.3 硬件的选型及设计
        2.3.1 电源模块
        2.3.2 单片机模块
        2.3.3 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2.3.4 风扇机构选型及计算
        2.3.5 阻力机构选型及计算
        2.3.6 干簧管测速传感器
        2.3.7 心率传感器
        2.3.8 硬件的总体实现图
    2.4 软件控制程序的编写
        2.4.1 干簧管测速程序
        2.4.2 风扇机构控制程序
        2.4.3 USB-HID通信程序
        2.4.4 阻力机构控制程序
        2.4.5 辅助显示系统程序(心率程序)
    2.5 本章小结
3 VR健身单车场景设计
    3.1 Unity场景设计
        3.1.1 场景设计原则
        3.1.2 场景设计步骤
    3.2 Unity程序设计
        3.2.1 链接头显流程
        3.2.2 Unity场景通信和场景移动
        3.2.3 Unity场景控制脚本间数据的交互
    3.3 Unity实现场景图
    3.4 不同场景显示模式下效果图展示
    3.5 在建立的虚拟场景中骑行体验汇总
    3.6 本章小结
4 VR健身单车的晕动症测试
    4.1 相关理论工作
        4.1.1 晕动症的机体产生原因
        4.1.2 晕动症的其它影响因素
    4.2 实验方案设计
    4.3 实验结果展示
        4.3.1 实验一的结果分析
        4.3.2 实验二的结果分析
        4.3.3 兴趣感问卷调查
    4.4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割灌机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割灌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割灌机发展现状
    1.3 作业疲劳的研究现状
        1.3.1 作业疲劳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2 作业疲劳度实验测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农林作业的作业疲劳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估与量化
    2.1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价指标
        2.1.1 割灌机作业的主要工况
        2.1.2 割灌机作业的人体作业疲劳因素
    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
        2.2.1 评价指标体系
        2.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
    2.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
        2.3.1 权重指标计算
        2.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3.4 血氧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力学负荷评估与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3.1.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动作捕捉实验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3 实验小结
    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下背部的力学负荷评估
        3.2.1 研究方法
        3.2.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
        3.2.3 讨论
    3.3 割灌机作业中上肢生物力学分析
    3.4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4.1 实验设计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割灌机作业中手传振动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4.1 割灌机振动的测量与特性
        4.1.1 割灌机振动的的特性
        4.1.2 手传振动的测量仪器
        4.1.3 振动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
        4.1.4 振动幅值的基本参量
        4.1.5 多轴向振动
    4.2 手传振动暴露的特性
        4.2.1 日暴露时间
        4.2.2 日振动暴露量
        4.2.3 手传振动的限值标准
        4.2.4 振动信号的分析
    4.3 手传振动测量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设计
        4.3.3 振动测量结果
        4.3.4 讨论
    4.4 割灌机作业振动暴露与工人手臂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4.4.1 对象与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割灌机作业中噪声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5.1 噪声的评价标准
        5.1.1 现有噪声评价的标准
        5.1.2 割灌机噪声的评价与测定标准
        5.1.3 割灌机噪声的测定规范标准
    5.2 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检测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割灌机作业噪声对人体脑电波的影响
        5.3.1 实验对象和设备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改进设计与评价
    6.1 基于作业姿势疲劳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1.1 割灌机背负架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1.2 割灌机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2 基于振动负荷和噪声负荷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2.1 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
        6.2.2 割灌机降噪设计的方法
    6.3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
        6.3.1 整机设计
        6.3.2 背负架设计
        6.3.3 传动杆支架设计
    6.4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4.1 人机工效仿真分析的流程
        6.4.2 数字人体模型和三维虚拟环境的建立
        6.4.3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高中生化学概念学习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课堂教学诊断的理论意义
    1.2 课堂教学诊断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课题的确定
        1.3.1 新课程对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3.2 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
        1.3.3 医生在治病救人过程中进行地“临床诊断”和“开处方”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了参考
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课题的理论基础
    3.1 维斯伯格和布鲁纳个别化处方教学原理
    3.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3 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观
        3.3.1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促进教学的发展
        3.3.2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结果与过程的结合
        3.3.3 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的融合
    3.4 概念转变理论
4 课堂教学诊断方法
    4.1 有关概念的界定
        4.1.1 “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
        4.1.2 “课堂教学诊断”的概念界定
        4.1.3 “课堂教学诊断方法”的概念界定
    4.2 课堂教学诊断的原则
        4.2.1 适宜适度原则
        4.2.2 延时性原则
        4.2.3 循环往复原则
        4.2.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4.3 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诊断方法
        4.3.1 观察诊断法
        4.3.2 试题诊断法
        4.3.3 访谈诊断法
        4.3.4 问卷调查诊断法
        4.3.5 录像诊断法
5 诊断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5.1 问卷调查分析及诊断方法的选择
    5.2 课堂观察诊断法及其维度
    5.3 试题选择或改编的原则
        5.3.1 同类问题合并原则
        5.3.2 题型适宜原则
        5.3.3 识别共性原则
        5.3.4 题目、选项彼此独立原则
    5.4 概念教学案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诊断
    5.5 课堂教学诊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5.1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5.5.2 训练多达 3—5 遍后,学生仍会“一做再错”
        5.5.3 化学知识结构化程度低
        5.5.4 教师有时总结的结论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6 论文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研究不足
    6.3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D]. 董宝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D]. 莫为.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3]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研究[D]. 施燕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运动认知心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J]. 李南. 福建体育科技, 2019(02)
  • [5]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装置的研制及其晕动症的研究[D]. 张杨昊.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6]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D]. 李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7]高中生化学概念学习的诊断研究[D]. 张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8]调节自我心理的妙招[J]. 肖峰. 心理世界, 2003(05)
  • [9]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J]. 肖峰. 食品与健康, 2000(01)

标签:;  ;  ;  ;  ;  

自我心理治疗的“纸笔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