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乙斐[1](2020)在《基于MSPA和MCR模型生态网络构建优化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森林、农田等自然资源不断被建筑物、不透水地面等替代,各类景观斑块彼此孤立、阻隔,生态服务功能不断降低。本文选取典型区域北京市延庆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定量分析软件(Fragstats4.2)研究延庆区2008年、2018年林地景观格局及变化,并将延庆区2018年林地资源作为前景分析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重要性指数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10.2)最小成本距离模型(MCR)构建延庆区潜在生态廊道。对延庆区潜在廊道网络进行等级划分以及对其连通性进行评价,基于评价提出优化并采用空间连接度评价方法对优化前后网络进行对比,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2008年-2018年延庆区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深,分布不均衡。林地景观斑块密度(PD)、平均分维数(FRAC-MN)、聚集度指数(AI)下降,且整体散布指数(IJI)、景观分割度指数(DIVISION)有所增加,林地景观格局破碎;景观水平指数中景观形状指数(LSI)增加,研究区斑块受干扰与不规则程度加剧;蔓延度指数(CONTAG)呈现下降趋势,斑块破碎程度剧烈;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降低,景观异质性降低,斑块分布不均衡。(2)通过MSPA方法和MCR模型,共筛选出15块生态源地,105条潜在廊道,其中重要廊道19条,一般廊道86条,但延庆区潜在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衡,生态网络连通性不足。重要廊道集中分布在延庆区的南部和中东部,贯穿东西区域的典型廊道但数量较少,与周边源点有较好的连接效果,但缺少南部的重要林地廊道连接生态节点;一般廊道主要分布于延庆区东北部,缺少可以提供有效连接的生态踏脚石,整体廊道分布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总体来说,延庆区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衡,彼此连接程度相对脆弱,有待优化加强。(3)延庆区生态廊道优化后,连接度提高。本文结合延庆区实际情况,增加了5条规划廊道、11个踏脚石斑块、并对19条重要廊道进行了重点优化。生态廊道综合指数即γ指数、α指数和β指数,由优化前的0.79、0.66、1.9提升为0.83、0.73、2.08,优化后的网络连接均匀度提升、连通性提高,生态网络呈现多廊多点的复合网络框架。

左政[2](2020)在《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白山落叶松林是东北虎、豹的重要活动栖息地。本研究通过观测固定样地数据,运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模拟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进行长白山落叶松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研究。依据1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模型,评价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探索落叶松林各主要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其最大实现落叶松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中龄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都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人工林不同龄组阶段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4:5:1:0、0:5:5:0和0:6:3:1;天然林不同龄组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1:6:2:1、1:4:5:0、0:4:4:2。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弱度混交,近熟林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成熟林为中度混交;天然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皆为中度混交,成熟林为强度混交。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林木空间分布皆为中龄林阶段为团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为偏团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为随机分布;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林木大小比数均为中庸状态;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各龄组样地的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的状态。(2)比较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和天然更新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多样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优于人工林;利用熵值和负相关系数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近熟林;落叶松天然林近熟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中龄林。(3)研究了落叶松林的功能需求,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汇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采用了综合权重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多样性综合指数值、灌木盖度、针阔比、龄组、林分郁闭度、草本盖度、坡度、乔木层林分生物量和林分蓄积量共9个评价指标。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开展研究地区落叶松林在林分层次的多功能评价,评价结果如下:(a)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碳汇功能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近熟林阶段,增长趋势趋于平缓;水源涵养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多功能值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人工林在46a后多功能值趋于平缓。落叶松天然林在110a处达到最大值,而后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值趋于平缓。(b)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表现出先对立后互利的关系;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之间为互利关系,均随着碳汇功能的增大而增大;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两者之间随着林分年龄增长,相互关系逐渐由对立关系转为互利关系。(c)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分别与碳汇功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研究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和相应的调整技术,提出了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主导功能,兼顾水源涵养功能及碳汇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为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洋[3](2020)在《辛家山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森林景观。本研究以陕西省辛家山林区为研究区,依据SPOT5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及Fragstats等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理论及方法,对辛家山林区森林资源进行了森林景观的分类。选择相似毗邻百分比、平均分维数、边缘密度、斑块密度、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形状指数、分维数等景观指标分析了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森林景观进行分类评价,以期能够对研究区森林景观现状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森林经营策略提出了完善建议,使得森林资源保护更加高效,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发挥更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按地类划分为8类景观要素,其中包括纯林地、混交林地、苗圃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和其他林地;按优势树种划分为桦木、栎类、华山松、云杉、其它硬阔类、冷杉、柳树、油松、落叶松9类景观要素。其中混交林地和纯林地是构成森林景观的主体地类,栎类和桦木是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中的优势树种。混交林地的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周长在整个森林景观组分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纯林在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指标上遥遥领先,斑块面积仅落后于混交林地,说明混交林地和纯林地是构成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的主体。纯林地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其斑块密度比值为3.4363,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都处于较高水平。竹林地受人类干扰较少,所以其景观破碎度较低,而疏林地和苗圃地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较低,表明其景观形状规整,这与实际情况相符。从景观角度而言,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异质性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分别为0.8578和0.4125,而多样性指数为0.8578,表明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类型丰富度很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别极大,多样性不高,存在很多的优势类型。2.本研究选用了斑块密度指数、边缘密度指数、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聚合度、相似毗邻百分比、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等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将辛家山林区管辖内景观分为三类,并对其作出评价。一类混交林地占有绝对优势,贡献较大;二类纯林地对区域的稳定贡献也较大;三类竹林、灌木林地等景观类型面积小,零星的点缀在森林景观中。3.本研究结合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的现状,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森林景观经营与管理为主要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分别从斑块、景观的异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和管理对策与方法。在因地制宜、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辛家山林区景观格局在优化的同时还要达到对经济效益、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发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出以下几个优化方案: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调整树种结构,提高针叶林比例、加强森林管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挖掘生态旅游优势,建立健全林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以此促进绿色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促进绿色产业的可视化与信息化管理,达到全方位提升森林景观资源保护系统的目的。

蒋九华[4](2019)在《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为研究对象,为核算和评价该工程实施五年来的生态效益,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北京市地方标准规范,构建了适合评价该工程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基于连续的121个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工程作业设计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和植被多样性保护等6项功能类别14个评价指标,运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类型、林分类型最为全面的2015年典型工程每年度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核算和评价了 2013—2017年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工程在2015—2017年共调节水量4442.69万m3,固土 22.52万t、保肥1.26万t,固碳12.41万t、释氧28.77万t、植被滞尘85.78万t、吸收污染物4221.93t、产生负离子7998.85×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1732.54t;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9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植被多样性保护总价值为11.03亿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85%,是该工程三年间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各工程类型中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价值为:低效林改造工程3.79亿元、人工造林工程2.80亿元、封山育林工程6.36亿元;各区、林场中,门头沟区、密云区和延庆区是该工程的主要受益区域,三年间生态效益总价值占比44.6%;各林分类型中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最高的是油松-侧柏-阔叶混交林,达3.84万元/hm2·a,最低的是灌木林,仅为2.83万元/hm2·a,所有林分类型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平均价值为3.27万元/hm2·a。2013—2017年期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共调节水量12996.62万m3、固土 67.81万t、保肥3.92万t、固碳35.42万t、释氧81.90万t、滞尘270.49万t、吸收污染物1.51万t、产生负离子量22354.70×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4392.11t;截止到2017年,该工程总生态效益价值为37.68亿元,各年工程的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2.60亿元、4.67亿元、12.95亿元、11.22亿元、6.23亿元;五年间各功能类别累计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涵养水源13.14亿元、固碳释氧12.44亿元、保育土壤1.03亿元、净化大气4.25亿元、积累营养物质0.62亿元、植被多样性保护6.20亿元。该工程五年间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为了确保后期工程生态效益,建议适当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完善管护责任制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在后期造林改造过程中注重针阔混交林建设以优化林分结构。

马俊明[5](2019)在《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作为保卫空气环境质量的重大林业工程,受到各界的重视,判断该林业工程是否发挥了其作用这一问题便被提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本文根据《LY/T 1758-200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和《DB11/T1099-2014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技术规程》,建立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同时明确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根据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实际需求,从系统使用用户、实现功能和相应数据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了 C#结合ArcGIS Engine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并进行了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结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对监测与评价系统进行了界面设计及功能实现。界面设计包括登录界面、系统主界面及各功能操作界面;实现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工程监测、工程效益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等五个功能模块。其中用户管理主要对系统使用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增加用户和删除用户两个子功能,增加用户时会根据使用用户进行权限限制;数据管理主要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图层输出三个子功能,其中数据查询包括工程点查询和监测点查询两个子功能,数据更新包括工程进度更新和基础信息更新两个子功能;工程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价是该系统的独特和主要的功能,实现了对工程施工进度和样地的监测以及对工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包括工程进度监测、样地监测、监测样地选择、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五个子功能;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工程施工面积进行统计分析。以2013~2017年林业工程为例,从工程监测、工程效益评价以及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应用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很好的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并对工程的后续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税嘉陵[6](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陈羚[7](2019)在《北京市妙峰山林场景观安全与火灾危险性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火灾安全格局旨在从景观的尺度上通过研究森林植被类型的布局来降低林区的火灾危险性,降低火灾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妙峰山林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林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不同尺度下林场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各小班的森林火灾危险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选取合适的景观指数构建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模型,并对林场的三个研究区进行安全性评价,为深入研究构建景观尺度上森林空间布局降低森林火灾风险的安全格局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林场景观类型整体斑块尺度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衡,景观异质性不高,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从多样性指数与景观丰密度指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妙峰山林场各区域景观整体多样性不高,景观类型分布相对均匀。(2)根据危险度指数分级可得到对应景观的安全性分级为低安全水平(8-10),较低安全水平(6-8),中等安全水平(4-6),较安全水平(2-4),极高安全水平(0-2)。且妙峰山林场整体区域以及各景区萝芭地,寨儿峪和鹫峰中心均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均在2-4之间,可以看出其火灾安全水平为较安全。(3)NP、LSI、AREAMN和PR和PRD均与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性呈负相关。而LPI、CONTAG和DIVISION等与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性呈正相关。(4)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景观破碎度越大,斑块形状越复杂,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导致森林火灾危险性降低;一定范围PR越大,森林景观内斑块类型的数量越多,景观越安全,景观斑块类型一定,景观面积越小PRD值越大,森林火灾危险性越小。一定程度上景观蔓延度越高,林分连接度越好,发生火灾蔓延性越好,森林火灾危险性越高,景观越不安全。(5)森林景观的安全性可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低安全水平(8-10),较低安全水平(6-8),中等安全水平(4-6),较安全水平(2-4),极高安全水平(0-2)。且妙峰山林场整体区域以及各景区萝芭地,寨儿峪和鹫峰中心均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均在2-4之间,可以看出其火灾安全水平为较安全。

王露秋[8](2018)在《基于GIS技术的洪雅县森林火险等级区划》文中指出本文以洪雅县为研究区域、以2011-2016年所有月份森林火灾统计资料为基础,结合2015年TM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气象数据等,将森林火险等级作为研究对象,在以ArcGIS和ENVI软件为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叠置分析法,划分森林火险因子权重,确定系数;运用yaahp软件构建火险因子判断矩阵,建立洪雅县森林火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建模功能,根据不同因子的权重系数及等级值将各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五个等级的洪雅县森林火险区划图。主要结论如下:(1)火险因子种类的差别导致森林火险等级不同。本文主要选用地形因子(坡度、坡向、高程)、土地覆盖类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降雨量、温度)、人为因子(公路缓冲区)等四大类因子进行森林火灾危险程度分析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子进行权重划分,得出结论:地形因子是所有因子中比重最小的,占比仅为0.0932,人为因子是权重最大的因子,占比为0.5987。各因子所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人为因子(公路缓冲区)、植被类型、气象因子(降雨量、温度)、地形因子(坡向、高程、坡度)。由此可见,人为扰动是洪雅县森林火灾的主要影响因素。(2)通过空间建模功能获得的洪雅县森林火险区划图,共划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火险区。按照森林火险等级区域的划分,洪雅县的高火险区和极高火险区的区域面积占洪雅县整个国土面积的26.13%,达到35201.8hm2,其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1000m)的洪雅县中北部;极高火险区通常位于洪雅县风景旅游景点周围或者是乡镇间主道两侧。在洪雅县整个国土面积之内都有中火险区分布,总面积达到48175.16hm2,约占整个洪雅县面积的三分之一;洪雅县南部区域主要是低火险以及极低火险区域。根据研究结果,洪雅县森林火灾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降雨量较大、但温度较高的4-9月,火灾次数逐月增多,其中8月最多,9月开始下降。因此,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相关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森林火险意识宣传;其次,搭建联防体系,积极打造森林防火团队建设,按期组织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再次,加强节假日的森林防火执法力度。

马菁,张学俭[9](2018)在《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应用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动态变化监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原理及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具体方法和步骤,探讨了当今遥感技术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杨会娟[10](2017)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受到重视、森林旅游需求逐年旺盛的背景下,人工林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逐渐转向木材生产、生态保护、观光游憩等多种功能并重,并由被动的多种功能利用向主动的多功能经营转变。视觉资源作为森林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森林视觉景观评价与管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论文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例,借鉴国内外研究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游览特征、动机以及对森林景观偏好的影响,为不同尺度的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景观尺度上使用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观景者的关注程度、景观吸引力、视觉条件3个方面,选取居住区、景点、道路、植被一致性或色彩多样性、地形多样性、景观边界、位置显着度、远近程度、可视性9个基于地图的指标,对人工林视觉景观敏感度进行定量、精确、可视的评价;林分尺度上,以塞罕坝4种主要林分类型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纯林、白桦天然次生林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43块固定样地调查林分因子,采用美景度评价(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法获取4种人工林林分的美景度,并应用数量化理论I建立林分美景度现状快速评价模型;利用景观、林分评价结果,以七星湖为例,基于视域法确定多功能经营区域的边界、分区,提出不同分区的森林经营策略;利用Photoshop软件,对中背景可视区域进行景观恢复模拟;以提高森林观赏游憩功能为目的,提出前景区域林分改造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游客游览特征、动机对森林视觉景观的偏好影响研究游客对草甸、林海、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偏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偏好依次是草地(4.33,为评价均值,下同)、林海(4.19)、湿地(4.17)、湖泊(4.11);人文景观中,对风车景观的评价值较高(4.20),对塞罕小镇的评价值最低(3.54)。,游客对秋季混交林林外景观的评价值为4.72,夏季为4.05,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对混交林夏季林外景观的评价均值为4.05,纯林为4.23,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对4种林分的林内景观的偏好存在显着差异(p<0.05),游客的偏好依次是落叶松林(4.31)、有道路的天然次生林(4.23)、白桦林(4.14)、樟子松林(4.09)。根据动机将游客分为5类,5类游客对林海景观、草甸景观、小城镇景观、沟谷夏景、落叶松林林内景观、樟子松林内景观、天然次生林林内景观、白桦次生林内景观、混交林林外夏景和风车景观的偏好有显着性差异(p<0.05)。(2)人工林视觉景观敏感度评价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林场经营单位的人工林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靠程度较高。景观吸引力的权重值最高(0.51),观景者的关注度和使用量(0.25)与视觉条件(0.24)的权重值几乎相等;二级指标中植被权重值最高(0.23),最低的是居住区,只有0.04。使用面积(Area,AREA)、分形维数(Fractal Dimemsion Index,FRAC)、相似度(Proximity,PROX)基于斑块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植被一致性和色彩多样性指标反映了夏秋植被特征。阈值在μ+2σ时的高敏感度区域主要集中在景点和道路两侧,与游客的空间分布一致。夏季视觉敏感度均值为33.5,标准差为9.6,秋季均值为55.2,标准差为7.5;夏秋季节的视觉敏感度有显着差异(p<0.01)。(3)人工林林分美景度评价研究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纯林和白桦次生林的SBE均值依次是6.9、5.9、-8.0、-31.3,白桦次生林与落叶松纯林、白桦落叶松混交林差异显着。在0.05的显着水平上,美景度值与样地的平均胸径、密度、林分透视距离、林分垂直结构、灌层高度和盖度显着相关,与灌层的生物多样性无显着相关关系。0.05的显着水平上,平均胸径在15cm以下的林分美景度,与平均胸径在15~20cm,20cm以上差异显着,SBE均值最低(-33.1)。密度在1250株/ha以上的林分美景度与其它2种密度的林分(<750株/ha,750~1250株/ha)差异显着,SBE均值最低(-25.8)。透视距离在1倍树高的林分美景度与其它2种透视距离(2倍树高、数倍树高)均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18.7)。乔灌草结构与乔草结构的美景度差异显着,SBE均值较低。灌层盖度≥90%的林分美景度与为0和<30%的林分美景度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40.7)。灌层高度为0.5~1.5m与高度为0的林分美景度具有显着性差异,SBE均值最低(-24.8)。密度、林分结构(乔灌草结构)、灌层盖度(≥90%)3个指标进入美景度与林分指标的回归模型,且均与美景度为负相关关系。(4)多功能经营区域视觉景观管理将七星湖区域分为生态保护区域、视觉管理区域和森林采伐区域3种功能区。其中将视觉管理(可视)区域进一步划分为直接前景可视、前景可视、中景可视、背景可视4个区域。直接前景可视区域和前景可视区域面积较小,尽管仅占17.0%,但是,直接前景区域可视面积占直接前景区域总面积的96%,前景区域中可视区域占前景区域总面积的41%;中景可视区域和背景可视区域面积占可视总面积比例较高,为83.0%,但较为分散。将前景区域划分为森林野餐休息区、儿童森林游乐和室外森林展览区、森林生态体验区和风景林观赏区。

二、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SPA和MCR模型生态网络构建优化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综述
        1.2.2 景观生态网络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自然资源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图像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2.3.2 基于MSPA方法对林地空间格局分类
        2.3.3 基于斑块重要性选取生态源地
        2.3.4 构建潜在生态廊道
        2.3.5 生态网络结构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延庆区景观格局分析
    3.1 延庆区土地利用空间与动态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分析
        3.1.2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分析
    3.2 延庆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2.1 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分析
        3.2.2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延庆区生态网络构建
    4.1 重要生态源地的提取
        4.1.1 基于MSPA方法的林地空间格局分析
        4.1.2 生态源地识别及重要性排序
    4.2 潜在生态廊道网络构建
        4.2.1 设定景观阻力参数构建阻力面
        4.2.2 潜在生态廊道分析与构建
    4.3 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延庆区生态网络优化
    5.1 延庆区生态网络结构评价
    5.2 延庆区生态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增加重要生态源地与生态网络的连接
        5.2.3 增补关键生态踏脚石改善网络连接的有效性
        5.2.4 提升廊道间的连通性,构建完善网络骨架
    5.3 延庆区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前后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1.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1.3 碳汇功能研究
        1.1.4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2 落叶松研究
        1.2.1 落叶松结构研究
        1.2.2 落叶松多功能评价研究
        1.2.3 落叶松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落叶松林多功能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1.7 森林资源及经营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相关数据资料
        2.3.2 样地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龄组划分方法
        2.4.2 数据处理方法
3 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特征
    3.1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基本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2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直径结构
        3.2.1 直径分布
        3.2.2 直径分布拟合
    3.3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蓄积结构
    3.4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结构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数
        3.4.4 林分开敞度
        3.4.5 林分垂直结构
    3.5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构
        3.5.1 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3.5.2 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
        3.5.3 研究地林分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经济价值测定
    3.6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征
    3.7 小结
4 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4.1 数据分析
        4.1.1 物种重要值
        4.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3 林分更新综合值计算
    4.2 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重要值
        4.2.2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多样性
        4.2.3 各龄组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2.4 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更新状况研究
    4.3 小结
5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5.1 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5.1.2 涵养水源功能
        5.1.3 碳汇功能
    5.2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的选取
        5.2.3 指标的计算
        5.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3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
    5.4 落叶松林多功能关系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
        5.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3 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4 森林多功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
    5.5 落叶松林不同森林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5.1 不同生态功能间相关性研究
        5.5.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6 小结
6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1 经营原则
        6.1.1 可持续经营原则
        6.1.2 多功能经营原则
    6.2 落叶松林目标结构体系
        6.2.1 经营目标
        6.2.2 蓄积结构目标
        6.2.3 树种组成目标
        6.2.4 直径结构目标
        6.2.5 垂直层次结构目标
        6.2.6 空间结构目标
        6.2.7 物种多样性目标
        6.2.8 更新结构目标
    6.3 落叶松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
        6.3.1 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调整
        6.3.2 采伐模式研究
    6.4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辛家山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森林景观经营的研究内容
        1.2.3 基于“3S”技术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4 森林景观经营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3 生态区位
    2.4 辛家山林区基本情况
        2.4.1 历史沿革和现状
        2.4.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2.4.3 林业在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2.5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1.1 森林景观的类型划分
    3.2 景观格局指数
        3.2.1 景观指数斑块规模
        3.2.2 景观指数斑块形状
        3.2.3 景观要素异质性
    3.3 景观评价
    3.4 森林景观经营对策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生态评价
    4.1 景观格局分析
        4.1.1 斑块水平
        4.1.2 类型斑块水平
    4.2 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生态评价
        4.2.1 辛家山林区森林景观异质性与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第五章 森林景观经营与管理对策
    5.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1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5.1.2 森林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5.2 经营与管理对策
    5.3 辛家山林区景观生态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
        1.3.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
        1.3.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3.4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别
        1.3.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相关研究进展
        1.4.1 相关研究进展
        1.4.2 现有研究特点
        1.4.3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2 气候特征
    2.3 水文水资源条件
    2.4 土壤特性
    2.5 植被情况
    2.6 社会经济情况
    2.7 工程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数据采集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采集评价指标数据
    4.4 具体指标计算公式及参数确定
        4.4.1 指标计算公式
        4.4.2 指标参数的依据和确定
5 典型工程各项生态效益评价—2015年工程
    5.1 涵养水源效益
        5.1.1 调节水量
        5.1.2 净化水质
    5.2 保育土壤效益
        5.2.1 固土量
        5.2.2 保肥量
    5.3 固碳释氧效益
        5.3.1 植被固碳
        5.3.2 植被释氧
        5.3.3 土壤固碳
    5.4 净化大气效益
        5.4.1 植被滞尘
        5.4.2 植被吸收污染物
        5.4.3 产生负离子
    5.5 积累营养物质效益
    5.6 植被多样性保护效益
    5.7 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5.7.1 总物质量评价
        5.7.2 总价值量评价
6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6.1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
        6.1.1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3年工程
        6.1.2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4年工程
        6.1.3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6年工程
        6.1.4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7年工程
    6.2 二期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建议
        7.2.1 讨论
        7.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林业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1.2.4 本文待解决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实施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社会经济
    2.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概况
        2.2.1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规划
        2.2.2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实施情况
3.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
    3.1 工程监测目标
    3.2 工程监测体系
        3.2.1 工程施工进度监测
        3.2.2 样地监测
    3.3 工程效益评价体系
        3.3.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3.3.2 生态效益评价
4.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用户需求分析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1.3 数据需求分析
        4.1.4 系统运行需求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设计原则
        4.2.2 系统设计目标
        4.2.3 系统结构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3.2 数据库详细设计
5.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开发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登录
    5.2 系统主界面
    5.3 图层基本操作
    5.4 用户管理
    5.5 数据管理
    5.6 工程监测
    5.7 工程效益评价
    5.8 统计分析功能
6. 北京市京津风沙源二期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
    6.1 工程监测
        6.1.1 工程进度监测
        6.1.2 样地监测
    6.2 工程效益评价
        6.2.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6.2.2 生态效益评价-以生物多样性价值为例
    6.3 统计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监测与评价系统主要代码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2.1.2. 遗产廊道
        2.1.3. 风景林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2.3.3. 总结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3.1.1. 自然地理要素
        3.1.2. 人工环境要素
        3.1.3. 社会环境要素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3.2.1. 系统优化原则
        3.2.2. 植物造景原则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3.2.4. 生态位原则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3.3.1. 风貌保护策略
        3.3.2. 生态修护策略
        3.3.3. 景观营造策略
        3.3.4. 经济振兴策略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5.1.1. 整体风貌控制
        5.1.2. 分区风貌控制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域位置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北京市妙峰山林场景观安全与火灾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景观要素分类
        1.2.2 景观格局与林火的关系
        1.2.2.1 林火对景观的影响
        1.2.2.2 景观对林火的影响
        1.2.3 景观安全格局
        1.2.4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1.2.5 3S技术在林火研究的应用发展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资源条件
3 研究方法
    3.1 妙峰山林场森林可燃物类型的划分
        3.1.1 数据来源及软件工具
        3.1.2 高分一号卫星图像预处理
        3.1.3 高分一号图像的分类
    3.2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3.2.1 景观指数的选取
        3.2.2 景观指数的计算
    3.3 森林火灾危险度计算方法
        3.3.1 资料来源和因子选择
        3.3.2 森林火灾危险性各因子权重计算
        3.3.3 各火灾危险因子赋值
        3.3.4 妙峰山林场各小班火灾危险度计算
    3.4 分析方法
        3.4.1 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多元回归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森林可燃物分类研究和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4.1.1 基于遥感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分类
        4.1.2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4.1.2.1 妙峰山林场类型水平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4.1.2.2 妙峰山林场各区域Landscpe水平景观指数分析
        4.1.2.3 妙峰山林场各小班景观指数计算与统计
    4.2 妙峰山林场森林火灾危险性研究
        4.2.1 森林小班的火灾危险度
        4.2.2 可燃物类型与火灾危险度之间的关系
    4.3 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模型构建与评价研究
        4.3.1 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与森林各小班火灾危险性相关性分析
        4.3.2 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多元回归模型拟合
        4.3.2.1 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多元回归模型拟合
        4.3.2.2 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4.3.2.3 景观森林火灾危险指数多与回归模型精度验证
        4.3.3 妙峰山林场景观格局安全性评价
        4.3.4 妙峰山林场森林火灾危险度景观安全调控的探讨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基于GIS技术的洪雅县森林火险等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森林火灾
        1.1.2 森林火险
        1.1.3 森林火险等级
        1.1.4 森林火险区划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3S”技术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资源
    2.3 植被概况
    2.4 气象特征
    2.5 河流水文
    2.6 人文概况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数据源
        3.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2.3 植被覆盖类型信息提取
        3.2.4 地形因子的提取
        3.2.5 气象因子的提取
        3.2.6 人为因子的提取
4 森林火险影响因子分析与火险区划
    4.1 森林火险影响因子分析
        4.1.1 植被因子
        4.1.2 地形因子
        4.1.3 气象因子
        4.1.4 人为因子
    4.2 森林火险区划
        4.2.1 建立层次结构
        4.2.2 判断矩阵的建立
        4.2.3 评价指标分等定级
        4.2.4 森林火险区划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遥感技术概述
2 森林资源遥感监测
3 遥感技术应用实例———以北京八达岭林场为例
    3.1 遥感信息源选择及其他辅助数据准备
    3.2 数字图像处理
    3.3 数据调查
    3.4 图面整饰及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3.5 林相图及调查资料建库
    3.6 个别地物实地调查
4 结论与展望

(10)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2.1 概念
        1.2.2 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3 视觉敏感度及季节影响研究
        1.2.4 视觉景观管理研究
        1.2.5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我国森林视觉资源评价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文化概况
    2.4 森林资源现状
    2.5 主要景观类型
    2.6 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3 游客对森林视觉景观的偏好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问卷设计
        3.1.2 样本量以及抽样方法
        3.1.3 问卷调查实施
        3.1.4 废卷和缺失值处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信度分析
        3.2.2 游客对森林景观的偏好
        3.2.3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森林景观偏好
        3.2.4 游客游览特征与森林景观偏好
        3.2.5 游客动机与森林景观偏好
        3.2.6 对森林活动项目的偏好
    3.3 讨论和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人工林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视觉敏感度评估步骤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3 确定权重值
        4.1.4 二级指标计算及制图
        4.1.5 综合评价与模型验证
    4.2 结果
        4.2.1 可靠性
        4.2.2 指标权重值
        4.2.3 植被一致性和色彩多样性
        4.2.4 一级指标评价结果
        4.2.5 综合评价结果
    4.3 讨论和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5 人工林林分美景度评价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5.1.2 样地拍摄
        5.1.3 美景度值的获取
        5.1.4 调查指标体系构建
        5.1.5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林分美景度
        5.2.2 林分因子对林分美景度的影响
        5.2.3 灌层群落多样性与林分美景度
        5.2.4 评价模型及主要因子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多功能经营区域视觉景观管理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视域法
        6.2.1 基本思想
        6.2.2 具体方法
    6.3 多功能经营区域总体分区
        6.3.1 资源现状分析
        6.3.2 分区与森林视觉景观管理
    6.4 中背景可视域采伐迹地恢复分析
        6.4.1 分析方法
        6.4.2 七星湖采伐迹地恢复分析
    6.5 前景区域功能分区及森林经营
        6.5.1 研究目标
        6.5.2 现状调查
        6.5.3 功能分区与森林经营
    6.6 讨论和小结
        6.6.1 讨论
        6.6.2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主要创新点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SPA和MCR模型生态网络构建优化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D]. 刘乙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D]. 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辛家山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D]. 杨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蒋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林业工程监测与评价系统[D]. 马俊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税嘉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北京市妙峰山林场景观安全与火灾危险性研究[D]. 陈羚.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GIS技术的洪雅县森林火险等级区划[D]. 王露秋.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9]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J]. 马菁,张学俭. 宁夏农林科技, 2018(08)
  • [10]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视觉资源评价[D]. 杨会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3S技术在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