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露天武器(上)

浅谈当代露天武器(上)

一、话说当代空地武器(上)(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李建辉[2](2021)在《《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选择《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引言及第一章作为翻译文本。引言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则主要介绍了北欧神话。该书尚无中文译本。作者为英国学者尼尔·斯图佩尔·普莱斯,他专门研究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萨满教。本实践报告以翻译难点、解决方案与案例分析为重点。翻译难点主要从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展开。词汇层面难点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和普通词汇。专有名词细分为人名、地名和其他专有名词;普通词汇难点则在于词性与词义的翻译。句法层面难点主要存在于复合句和并列句。针对以上难点,译者运用了一些翻译方法。词汇层面应用了文中加注、脚注、转化、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句法层面应用了切分法、重构法、增译法、减译法以及变词为句法。最后是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总结。除了译前准备工作,译者还学会了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策略解决对应难点,以及了解了如何合理地应用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译者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些为译者积累了宝贵经验。

罗琳[3](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李颖[4](2019)在《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史诗研究 ——以《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的史诗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史诗研究专家及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文本细读、母题分析、比较研究、文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借鉴民间文艺学、民族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俄罗斯埃文基英雄史诗的母题、形象、艺术特色以及史诗中蕴含的宗教文化、自然崇拜、民族文化底蕴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对俄罗斯埃文基的史诗做出系统的深入探讨。本论文分绪论、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宏观阐释埃文基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论文从埃文基人现状概述入手,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埃文基史诗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研究对象,重点对埃文基史诗文体特征、表演形式、史诗演唱歌手及埃文基史诗名称“尼姆恩加堪”(俄文нимнгакан,拉丁文nimηakan,其含义是讲唱结合的口头文学形式,包括史诗、神话、故事等)含义等问题,提出了本论文独特研究视角和创新观点。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对埃文基史诗总况进行阐述。首先,从术语学的角度,介绍俄罗斯埃文基口头传统中“尼姆恩加堪”的内涵,阐述与“尼姆恩加堪”相关的术语,对埃文基的“尼姆恩加堪”与史诗、英雄故事等口头文学体裁术语的关系进行区分。此外,对现今搜集并记录的埃文基史诗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最后,分析探讨了“尼姆恩加堪”的讲唱者及其成为讲唱者所需的社会经历。第二章则主要以《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为例,对埃文基史诗的母题和形象进行释析。首先,分析史诗《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文本来源及情节结构;其次,在梳理史诗的母题概念及主要类型基础上详细阐释了孤独与神奇出生母题、英雄出征母题、英雄对决母题、上界娶亲母题、神奇生长母题、母亲赐名母题;最后,分析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魔鬼形象、女性形象、动物形象和“上中下”三界形象。第三章从史诗的语言艺术特点、音乐性和结构等几方面对该史诗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论文从特色词语的使用及其修辞手法入手分析史诗的艺术特点;并从史诗中的韵律、韵脚和引子歌阐释了其与众不同的音乐性;最后对埃文基史诗的特色结构启句和程式进行详细解析,从而揭示埃文基史诗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章阐释史诗《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中蕴含的习俗、狩猎及宗教仪式等几个突出的民族文化现象,并分析史诗中体现出的埃文基人对天空大地、太阳月亮、风雨雷电、血液和灵魂及“上中下”三界的独特认识。第五章结合埃文基语及活态史诗的调查情况,分析史诗在现当代背景下的传承及演变的原因;结合埃文基现当代文学发展状况,厘清了埃文基史诗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本论文通过以上研究与论述,全面系统地厘清埃文基史诗这一民间文学的叙事体裁类型,着重分析了埃文基史诗的母题、形象、艺术特色以及文化蕴含,并提出埃文基史诗与我国鄂温克、鄂伦春族史有亲缘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而又独到的学术观点,为埃文基史诗乃至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路[5](2018)在《美国“抵消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抵消战略”发端于冷战时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它通常出现在美国战略扩张受阻的背景下,以“非对称”为主要特点,强调依托“竞争优势”,达成战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唯物主义历史叙事方法,充分借鉴社会系统论新思维,首次向学界引入政策检证策略的新方法,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美国历史上历次“抵消战略”,尤其是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富有逻辑地阐明了历次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从目的、方针和手段等方面厘清历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考量,最终结合战略环境对当前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了多层评估,对未来战略前景进行了预测。

安秀花[6](2018)在《《隋唐长安:中国中古都市史研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和其他世界各国来说都充满发展机会。在这个大背景下,全世界都想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故都西安。因此发表于2000年的这部英文专着《隋唐长安:中国中古都市史研究》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不仅有利于当今西安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也为广大国内外的长安历史研究者们提供了参考,因此笔者决定翻译该书的第一、二章,以期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文本类型理论是彼得·纽马克的核心翻译理论。纽马克把文本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原文本是典型的信息性文本。基于《隋唐长安-中国中古都市史研究》的翻译实践,笔者分析了原文文本。原文文本属于信息性文本,要求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而且还要直接完整地呈现原文的信息,因此笔者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直译、意译、语义翻译和回译等翻译方法指导翻译实践以期在翻译中实现语义对等,保证译文信息的准确性,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作者的真实表达和意图。本报告包括引言、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结语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报告了笔者对原文本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等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及委托方的一些要求。第三章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环节中所做的相关工作。案例分析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方位词、四字词、复杂句和被动句等翻译难点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应用意译、直译、回译、交际翻译、增译以及合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此次系统的翻译实践,笔者了解了很多有关西安的历史,提高了自身翻译水平,以期为西安做宣传方面能尽绵薄之力。

麦嘉钰[7](2018)在《以儒道二元性看武侠电影》文中指出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独有的电影类型,一直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土壤不断发展,它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其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它始终以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表现出一种勇者无畏、忧国忧民、洒脱自如的民族气度。而这种价值观的构筑,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朝朝代代的相辅相成和潜移默化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种拥有典雅的文人气质的东方精神,不论是华语观众,还是西方观众,都能接受、享受武侠电影,并对之念念不忘。但在现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成为了主流,武侠作为一种能够提供丰富视觉元素的题材,成为了很多电影的创作依据。与上世纪的武侠电影相比,新时代这种类武侠电影随着技术等发展下有了更多新鲜、大胆的尝试,变得越来越“好看”,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然而在武侠文化的输出上,某些电影却不如人意,在观众中难以得到共鸣。本文意在讨论这种无奈的错位之发生根本,通过三大部分对儒道两家思想、武侠电影构成要素、当下武侠电影现状等的分析,阐述武侠文化中有度进退的价值中心,得出对儒道二元性的认识是能更准确的把握武侠电影创作的结论。

叶蔚春[8](2018)在《文化记忆:从创伤到认同》文中认为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所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每个社会中可以用于稳定与传达集体形象的可重复使用的文本、图像、节日、仪式、建筑、博物馆等。本文力图探索的是文化记忆的形式问题及文化记忆、创伤与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创伤以何种形式被纳入文化记忆,文化记忆如何建构与凝聚认同以及创伤与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除了绪论与结论外,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文化记忆的范围与内涵,同时分析了纪念仪式、文学经典、旧物与博物馆等是如何记录、保存与再现文化记忆。第二章探讨的是创伤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包括创伤的产生和消解与记忆之间有何关系、创伤如何以身体与文学的方式被表述、文化创伤的建构、传递与治愈何以可能等。创伤虽然对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同时也加深了记忆,因此是一种持久的身体记忆。个人的创伤经历可以被纳入集体的框架加以阐释从而成为集体的创伤记忆,当这种记忆进入身份认同的层面,影响到集体认同时,它就成为了文化创伤。第三章研究的是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涉及了记忆如何保持与延续身份认同的连续性,又如何参与民族认同的建构等问题。文化记忆具有双重作用,融合作用体现为构建认同、促进民族形成,分化作用则表现为在共同体内部划分出不同的群体与阶层。文化记忆是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来源,民族文化的建构涉及了对文本、价值观、象征物、仪式等的重新选择、编排与再阐释。第四章关注的是创伤对认同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本章以纳粹大屠杀为中心事件,分别考察了它对战后德国人身份认同的阻碍作用与犹太人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战后德国人所产生的羞耻、罪恶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与破坏了他们原有的身份认同,而犹太人的认同恰恰是建立在创伤之上,大屠杀促进了他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凝聚了他们的集体认同。

刘双花[9](2017)在《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文中提出美术片《大闹天宫》(1964)是改编于小说《西游记》前七回的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新孙悟空形象?二是这个形象反映了毛泽东时代(1949-1976)怎样的思想观念。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带着影片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1)孙悟空文学文本和图像文本的历史变迁;(2)建国后文艺政策的变化、近代思想观念及意识形态变迁等。影片塑造了象征无产阶级的孙悟空形象和象征剥削阶级的天宫形象。片中几乎所有图像和情节都是依照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构建,对阶级成分、阶级斗争原因、形式、结果等一一作了可说是极为精准的图像表达,整个影片的情节推进和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以无产阶级立场和思想观念为基本准则,同时又以中国近代阶级斗争历史现实为主要参照。影片更深层次地反映了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阶级斗争在党内不断扩大的现实状况。片中孙悟空带领小猴子打破代表旧世界和旧秩序的天宫,代之以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花果山新世界,实质上是以图像的方式实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乌托邦。

李硕[10](2017)在《关于《孩子,这就是中国》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韩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是针对韩国文学博士曹永任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书《孩子,这就是中国》。这本书的框架是由作者和他的儿子在中国一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故事构成的,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中国任教一年中亲身感受和看到的一些中国文化还有人文风情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形式创意独特、新颖。不仅仅是简单介绍中国的一本旅行指南,而是一本通过亲身体验异国生活和学习,详细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本书。本报告重点分析了在翻译《孩子,这就是中国》的过程中使用的一些翻译方法和案例分析。本篇实践报告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翻译项目背景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通过对一些译例的分析,发现了在翻译中把握好文章的整体脉络并保持原文风格最为重要,同时也要做到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读起来语言流畅。同时在遇到翻译难点时要巧用翻译技巧、及时查找资料,平时多和导师沟通。通过此次翻译也让我感受到翻译是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需要长期艰苦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的得以掌握。这本书在韩国出版之后也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那些对中国充满好奇之心的韩国人。翻译这本书可以让读者通过旅游的轻松方式来了解中国地域特色和文化历史。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们看到韩国人眼中的中国,对今后两国的友好交流、合作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翻译作品来感受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还有文化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话说当代空地武器(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说当代空地武器(上)(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Author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2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3 Proofreading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Difficult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3.1.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3.1.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3.2 Difficult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3.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sentence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OF SOLUTION TO TRANSLATIONDIFFICULTIES
    4.1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4.1.1 In-text annotation
        4.1.2 Footnote
        4.1.3 Conversion
        4.1.4 Choice and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4.2 Solutions to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Division
        4.2.2 Restructuring
        4.2.3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4.2.4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Gains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4)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史诗研究 ——以《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俄罗斯埃文基史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要素
    二、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对象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俄罗斯埃文基史诗概述
    第一节 埃文基“尼姆恩加堪”及其相关术语阐释
        一、“尼姆恩加堪”一词溯源
        二、“尼姆恩加堪”的类型与内涵
        三、“尼姆恩加堪”相关术语阐释
    第二节 埃文基史诗的地方性
        一、东部埃文基史诗
        二、西部和后贝加尔埃文基的英雄故事
    第三节 史诗讲唱者
        一、史诗讲唱者“尼姆恩加卡兰”
        二、史诗讲唱家族
        三、史诗讲唱者的成长历程及其表演
第二章 史诗《德沃尔钦》的母题与形象研究
    第一节 《德沃尔钦》的文本来源与情节结构
        一、《德沃尔钦》的文本来源
        二、《德沃尔钦》的情节结构
    第二节 史诗《德沃尔钦》的母题
        一、孤独与神奇出生
        二、英雄出征
        三、英雄对决
        四、上界娶亲
        五、神奇生长
        六、母亲赐名
    第三节 埃文基史诗中的形象
        一、英雄形象
        二、魔鬼形象
        三、女性形象
        四、动物形象
        五、“上中下”三界形象
第三章 史诗《德沃尔钦》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史诗《德沃尔钦》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史诗《德沃尔钦》的语词用法
        二、史诗《德沃尔钦》的修辞手法
    第二节 史诗《德沃尔钦》的音乐性
        一、韵律和韵脚
        二、引子歌
    第三节 史诗《德沃尔钦》的结构特色
        一、史诗的启句
        二、史诗的程式
第四章 史诗《德沃尔钦》的文化释析
    第一节 史诗《德沃尔钦》中的习俗文化
        一、婚姻习俗
        二、女性生子习俗
        三、葬礼习俗
    第二节 史诗《德沃尔钦》中的狩猎文化
        一、狩猎生产方式
        二、狩猎工具
        三、狩猎禁忌和仪式
    第三节 史诗《德沃尔钦》中的宗教文化
        一、史诗中出现的神灵
        二、史诗中的宗教仪式
        三、史诗中的祈祷词
    第四节 埃文基人及其史诗的世界观
        一、对天空和大地的认识
        二、对日月星辰的认识
        三、对风雨雷电的认识
        四、对血液和灵魂的认识
        五、对上中下三界的认识
第五章 俄罗斯埃文基史诗与埃文基现当代文学
    第一节 埃文基史诗的传承
        一、埃文基史诗在现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二、埃文基语现状
    第二节 埃文基现当代文学与史诗的关系
        一、埃文基现当代文学特征
        二、埃文基书面文学对史诗的继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美国“抵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抵消战略”的历史起源
    2.1 “新面貌”战略
        2.1.1 “新面貌”战略的背景
        2.1.2 “新面貌”战略的提出
        2.1.3 “新面貌”战略的实施
    2.2 “抵消战略”
        2.2.1 “抵消战略”的背景
        2.2.2 “抵消战略”的提出
        2.2.3 “抵消战略”的实施
        2.2.4 能力运用:“空地一体”
        2.2.5 “抵消战略”的地位
第三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驱动因素
    3.1 现实威胁转变
        3.1.1 世界主要国家的挑战
        3.1.2 地缘战略态势的变迁
    3.2 经济环境恶化
        3.2.1 债务规模上升
        3.2.2 军费开支锐减
        3.2.3 国防研发费用下降
    3.3 作战领域的挑战
        3.3.1 精确武器技术的扩散
        3.3.2 “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
        3.3.3 “反进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挑战
        3.3.4 “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威胁
    3.4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出笼
    3.5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动因
        3.5.1 历史文化推动
        3.5.2 战略思维牵动
        3.5.3 官方探索驱动
第四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内容属性
    4.1 目标指向
    4.2 本质属性
        4.2.1 非对称性
        4.2.2 成本属性
        4.2.3 时空属性
        4.2.4 话语权属性
        4.2.5 间接威慑属性
    4.3 总体思路
        4.3.1 “三位一体”架构
        4.3.2 路径方针选择
        4.3.3 作战任务规划
        4.3.4 “智能作战模式”
第五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实施
    5.1 能力设计
        5.1.1 探索战斗力生成准则
        5.1.2 构设“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5.1.3 规划关键前沿技术发展
        5.1.4 提出“长期研究和发展规划”
        5.1.5 确定战略核心能力
    5.2 能力获取
        5.2.1 国防创新体系
        5.2.2 国防部机构调整
        5.2.3 国防采办制度改革
第六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分析评估
    6.1 逻辑评估
        6.1.1 大国威胁是首要
        6.1.2 颠覆性技术优势可应对大国威胁
        6.1.3 美国能够获取颠覆性技术优势
    6.2 前景评估
        6.2.1 “抵消战略”的“遁形”
        6.2.2 “抵消战略”的“隐形”
        6.2.3 “抵消战略”的“变形”
    6.3 影响评估
        6.3.1 对美国的影响
        6.3.2 对世界的影响
        6.3.3 对我国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隋唐长安:中国中古都市史研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Author
    1.2 Introduction to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1 Lexical Analysis
        2.1.2 Syntactic Analysis
        2.1.3 Textual Analysis
    2.2 Requirements of the Entrusting Party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Before Translation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3.1.4 Translation Theory
        3.1.5 Translation Strategy
        3.1.6 Translation Methods
        3.1.7 Translation Plan
        3.1.8 Glossary of Terms
    3.2 While Translation
        3.2.1 Quality Control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3.3 After Translation
        3.3.1 Self Evaluation
        3.3.2 Peer Evaluation
        3.3.3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Words of Locality
        4.1.2 Translation of the Four-word Phrases and Idioms
    4.2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2.2 Translation of Complicated Sentences
    4.3 At Textual Level
        4.3.1 Translation in Textual Cohesion
        4.3.2 Translation in Textual Coherenc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Unsolved Problems and Related Reflection
    5.2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 Glossary
Appendix 2:Parallel Text One
Appendix 3:Parallel Text Two
Appendix 4: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1 Chang'an Before the Sui

(7)以儒道二元性看武侠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儒道二元性与武侠的关系
    第一节 、儒道思想与武侠
        1、儒家思想与武侠
        2、道家思想与武侠
    第二节 、武侠中“进则儒,退则道”的思维核心
        1、武侠文本的演进
        2、武侠文化之思维核心
第二章 、儒道二元性在武侠电影中的体现
    第一节 、武侠电影的组成元素
        1、武侠电影的人物塑造
        1.1 侠客主人公
        1.1.1 理想人格
        1.1.2 时代人格
        1.2 女性角色
        1.2.1 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定位的演变
        1.2.2 儒道传统下与武侠语境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2、武侠电影的“武”
        2.1 从写实风格到诗性风格
        2.2 武侠中的武器
        2.2.1 道德指向与符号意义
        2.2.2 刚柔并济的武器构成
        3、武侠电影的场景
        3.1 儒道审美意趣
        3.2 武侠电影的造“境”
        3.2.1 景与境
        3.2.2 胡金铨电影的启发意义
        4、武侠电影的叙事
        4.1 武侠叙事母题
        4.2 武侠蒙太奇
    第二节 、武侠电影内涵
        1、江湖实质
        2、武侠精神
第三章 、儒道二元性之于武侠电影的实际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武侠电影的困境
    第二节 、道儒二元性的重要性
        1、提高武侠电影自身完成度的必要
        2、有助于武侠电影类型的发展
        3、增强武侠电影的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电影
致谢

(8)文化记忆:从创伤到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记忆及其形式
    第一节 概念的辨析与聚焦:回忆、历史与文化记忆
        一、记忆、回忆与历史
        二、记忆的维度与模式
        三、聚焦“文化记忆”
    第二节 追寻一致性:纪念仪式与文学经典
        一、仪式的展演与场所
        二、仪式对连续性的保持与延续
        三、从仪式一致到文本一致
        四、文本的焦虑、阐释与误识
        五、文学经典及其形成
    第三节 作为记忆之场的博物馆:论物的收藏与展示
        一、记忆之场
        二、藏品、旧物与垃圾
        三、原物与数据:从博物馆到档案馆
        四、博物馆的展览与体验
        五、创伤博物馆
第二章 表述与治愈:文化记忆与创伤
    第一节 身体、记忆与文学:论创伤的多种表述
        一、创伤及其作用机制
        二、身体文字与创伤痕迹
        三、创伤记忆及文学书写
    第二节 建构、传递与治愈: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
        一、意义的建构:从集体创伤到文化创伤
        二、见证文学与创伤传递
        三、宽恕与忘记:创伤的治愈途径
    第三节 容器与解药:论景观在创伤中的作用
        一、景观与记忆
        二、记录与纪念:废墟及纪念碑
        三、风景的疗伤与修复作用—以《漂泊手记》为中心
第三章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融合与分化:论文化记忆的双重效用
        一、构建民族:个人选择与政治想象
        二、民族形成:文化记忆的融合作用
        三、群体与阶层:文化记忆的分化作用
    第二节 民族认同: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
        一、个人认同与集体认同
        二、建构认同:文化记忆与传统的发明
        三、民族的文化、教育与认同
    第三节 作为认同的怀旧:论怀旧的产生及其消解
        一、怀旧及其产生
        二、对连续性的追寻:重塑信心与凝聚认同
        三、管理记忆与消解怀旧
        四、怀旧工业
第四章 阻碍物与催化剂:论纳粹大屠杀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第一节 创伤、羞耻与罪责:论战后德国人的身份认同
        一、代际与认同
        二、沉默、道德化与历史化:战后德国人的认同策略
        三、集体罪责与罪感文化
        四、耻与罪的重叠和转化—以《朗读者》为例
    第二节 记念、创伤与信仰:以犹太人身份认同为中心
        一、创伤的记念与想象
        二、以色列的地点记忆与地方感
        三、大屠杀之后的宗教信仰与内部伤害
        四、塑造受害者形象:创伤如何促进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史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篇章结构
第一章 孙悟空的身份
    第一节 出世和形象的图像表现
    第二节 图像来源与隐喻
    第三节 身份塑造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二章 天宫的形象
    第一节 “正统权威”与实质
    第二节 图像来源及意涵
    第三节 图像模式及思想来源
    小结
第三章 被统战的小猴子们
    第一节 小猴子的分类及特征
    第二节 “统一战线”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童子军”形象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四章 阶级斗争原因的呈现
    第一节 金箍棒引发的斗争
    第二节 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第三节 马天君和七仙女的形象及来源
    第四节 “造反有理”的思想来源
    小结
第五章 阶级斗争形式的呈现
    第一节 “打土豪分田地”的经济斗争
    第二节 以弱对强的武装斗争
    第三节 “糖衣炮弹”的思想斗争
    第四节 不同斗争形式的关系、作用及思想来源
    小结
第六章 阶级斗争结果的呈现
    第一节 斗争结果的图像表现
    第二节 斗争结果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斗争结果表现的条件与内涵
    小结
第七章 情节安排与图像变迁
    第一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节 图像的变迁
    第三节 历史条件与文艺观念的双重影响
    小结
第八章 图像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节 新旧与雅俗对比
    第二节 并置与反衬
    第三节 幽默手法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美术片《大闹天宫》的主创人员及上映情况
附录二: 影片与小说相应情节详略情况
附录三: 影片剧情描述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10)关于《孩子,这就是中国》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一、引言
二、翻译项目背景描述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的目的及意义
三、翻译过程
    3.1 译前分析
        3.1.1 翻译难点
        3.1.2 翻译方法
    3.2 译前准备
四、翻译案例分析
    4.1 引申译
    4.2 转化译
    4.3 直译
    4.4 增译
    4.5 减译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四、话说当代空地武器(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白蜡树和榆树之子:维京人的历史》(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建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史诗研究 ——以《衣饰华丽力大无比的勇士德沃尔钦》为例[D]. 李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5]美国“抵消战略”研究[D]. 李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隋唐长安:中国中古都市史研究》(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安秀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7]以儒道二元性看武侠电影[D]. 麦嘉钰.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8]文化记忆:从创伤到认同[D]. 叶蔚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图像的乌托邦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研究[D]. 刘双花.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5)
  • [10]关于《孩子,这就是中国》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硕. 延边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浅谈当代露天武器(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