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L及其受体和抗肿瘤研究

TRAIL及其受体和抗肿瘤研究

一、TRAIL及其受体与抗肿瘤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毕然[1](2021)在《上调死亡受体4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杀伤肾癌细胞》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肾透明细胞癌(RCC)发病率高,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于晚期和转移的肾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可以高度选择性地诱导癌细胞凋亡,对正常组织的毒害性很小,因此可以作为安全的抗癌药物。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发现,癌细胞对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抗性。死亡受体是TRAIL诱导癌细胞凋亡的靶点,死亡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被认为和TRAIL的敏感性正相关。提高肾癌细胞的死亡受体表达水平可以恢复肾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目的:(1)证明上调死亡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可以恢复肾癌对TRAIL的敏感性;(2)寻找安全有效的TRAIL的增敏剂,为TRAIL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3)深入探索穿心莲内酯和PFT-β与TRAIL联合应用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肾癌细胞程序性凋亡的机制;(4)探索肾癌细胞对TRAIL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治疗策略。方法:通过数据库中DR4和DR5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死亡受体在肾癌细胞和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MTS法检测肿瘤细胞活力;通过细胞增殖实验,Edu染色增殖实验和成克隆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平板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小分子RNA干扰和慢病毒包装感染方法制备目的基因沉默的细胞系;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1)死亡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在肾癌中高于正常组织,因此TRAIL可以作为潜在治疗剂靶向治疗肾癌。肾癌细胞中DR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但是DR4的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DR5,增高不明显;(2)DR4蛋白表达水增高可以增强肾癌对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3)穿心莲内酯或PFT-β与TRAIL联合应用可以显着抑制肾癌的细胞活力,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诱导肾癌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衰老,诱导肾癌细胞Caspase依赖的程序性凋亡;(4)敲低突变体p53诱导肾癌细胞DR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恢复肾癌对TRAIL的敏感性。结论:可以通过上调DR4恢复肾癌对TRAIL的敏感性;穿心莲内酯和PFT-β是安全有效的潜在的TRAIL增敏剂,联合应用成为潜在的肾癌治疗药物;突变体p53诱导肾癌细胞DR4表达下降,是肾癌对TRAIL抵抗的机制之一。

奈亚茹[2](2021)在《靶向TRAIL-R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介导双重抗肿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恶性肿瘤因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针对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差且容易复发。近年来,利用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免疫疗法成为治疗恶性肿瘤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 cells)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新型治疗方法。CAR-T已经在治疗靶向CD19的B细胞淋巴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实体瘤治疗效果却有限,原因主要有难以找到针对实体瘤理想的靶点、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CAR-T细胞的浸润性差以及进入实体肿瘤后的持久性差等。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其受体TRAIL-R1在多种肿瘤细胞上高表达,正常细胞低或不表达,TRAIL能通过与受体TRAIL-R1结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课题组前期研究已成功制备全人源的TRAIL-R1的单克隆的抗体(TR1419),并验证了其能靶向杀伤表达TRAIL-R1的肿瘤细胞。本研究拟探讨以TRAIL-R1为靶点的CAR-T细胞不仅能通过胞外区TRAIL-R1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可通过CAR信号激活T细胞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双重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将为CAR-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研究基础。目的:(1)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优化的CAR-T细胞,以TRAIL-R1为靶点的CAR-T细胞不仅能通过TRAIL-R1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且通过CAR信号激活T细胞介导对肿瘤细胞的双重杀伤。(2)比较二代和三代CAR-T细胞对靶抗原的灵敏度及在靶抗原刺激后CAR-T细胞的增殖,以及CAR-T细胞的功能及表型影响。方法:(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TR1419-CAR序列克隆进慢病毒表达载体p WPXL,分别构建含有CD28或CD137(4-1BB)共刺激域的TR1419-28ζ和TR1419-BBζ的二代CAR质粒,同时包含CD28和4-1BB两个共刺激域的TR1419-28BBζ三代CAR质粒,并构建包含CD8α铰链区、CD28跨膜区和截断CD3ζ的sc Fv的质粒TR1419.Δζ作为对照组。构建TRAIL-R1截断(不含DD死亡结构域)和TRAIL-R1全长的质粒。(2)利用二代慢病毒系统,制备含CAR基因的慢病毒,并感染活化T细胞和Jurkat细胞,制备二代TR1419-28ζ、TR1419-BBζ和三代TR1419-28BBζCAR-T细胞和TR1419-BBζ-Jurkat细胞以及TR1419.Δζ-T细胞和TR1419.Δζ-Jurkat细胞。(3)流式细胞术检测TR1419-CAR感染率、表型和抑制性分子的表达特征。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和钙黄绿素染色法(Calcein-AM,CAM)检测TR1419-CAR胞外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杀伤上清中效应细胞因子IFN-γ、颗粒酶B(Granzyme B)的分泌。使用荧光染料CFSE标记染色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R1419-CAR-T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孵育后TR1419-CAR-T细胞的增殖。(4)通过Annexin V/7-AAD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R1419-28BBζ-Jurkat细胞和TR1419.Δζ-Jurkat细胞与靶细胞共孵育后肿瘤细胞凋亡以及胞内Caspase-3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嵌合抗原受体表达质粒p WPXL-TRAIL-R1-CAR及相关质粒并制备靶向TRAIL-R1的二代TR1419-28ζ、TR1419-BBζCAR-T细胞、三代TR1419-28BBζCAR-T细胞、TR1419.Δζ-T细胞、TR1419-28BBζ-Jurkat细胞、TR1419.Δζ-Jurkat细胞。并证明了TR1419-28BBζCAR-T细胞能杀伤表达TRAIL-R1的肿瘤细胞并伴随着明显的效应细胞因子IFN-γ和颗粒酶B分泌。(2)TR1419.Δζ-Jurkat细胞和TR1419-28BBζ-Jurkat细胞分别与靶细胞共孵育后均能检测到靶细胞中凋亡分子Annexin V/7-AAD的表达(24.9%和25.3%),以及胞内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46.9%和40.9%),加入TRAIL-R1-Fc融合蛋白阻断后凋亡被抑制。(3)TR1419-28BBζCAR-T细胞和TR1419.Δζ-T细胞均不能诱导TRAIL-R1阴性的293T细胞发生凋亡且不分泌效应细胞因子,TR1419.Δζ-T细胞细胞对表达TRAIL-R1截断的293T细胞没有显着的杀伤作用和效应细胞因子的分泌,但TR1419-28BBζCAR-T对表达TRAIL-R1截断细胞具有显着的杀伤作用和IFN-γ和颗粒酶B的分泌,TR1419-28BBζCAR-T细胞和TR1419.Δζ-T细胞均能有效杀伤表达TRAIL-R1全长的293T细胞,而TR1419-28BBζCAR-T细胞与TR1419.Δζ-T细胞相比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杀伤,TR1419.Δζ-T细胞不能检测细胞因子分泌,而TR1419-28BBζCAR-T细胞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分泌。(4)与二代TR1419-28ζ和TR1419-BBζCAR-T细胞相比,三代TR1419-28BBζCAR-T细胞在靶抗原刺激后增殖更快,在相同浓度靶抗原刺激下(0.05ug/m L)表现出更高的活化分子CD137的表达,免疫抑制性分子(Programmed death-1,PD-1)表达略有升高(10%)。两个二代TR1419-28ζ和TR1419-BBζCAR-T细胞和三代TR1419-BBζCAR-T细胞杀伤作用和表型分布比较未有明显差异。结论:(1)本研究发现靶向TRAIL-R1的TR1419-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双重杀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TR1419-CAR-T细胞不仅通过激活TRAIL-R1死亡受体依赖性凋亡信号通路介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且通过CAR信号激活T细胞介导对靶细胞的杀伤。(2)与二代TR1419-CAR-T细胞相比,三代TR1419-28BBζCAR-T细胞对靶抗原有更高的灵敏性,且在靶抗原刺激后增殖更活跃,免疫抑制性分子PD-1水平表达增加。本研究为后续靶向TRAIL-R1的CAR-T细胞治疗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为其他CAR-T细胞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张迪[3](2020)在《高危型HPV感染对TRAIL诱导宫颈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危型(High risk,Hr)HPV16、18型感染及HPV阴性的宫颈癌上皮细胞m RNA的异质性,探讨HPV DNA在宿主细胞中基因整合状态及转录状态的差异性;研究Hr HPV16、18型感染及HPV阴性的宫颈癌上皮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不同浓度的外源性TRAIL作用下的凋亡效力及剂量时效关系,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方法:以正常人宫颈上皮细胞Hcerepic细胞作为对照组,HPV16型感染的宫颈癌上皮细胞-Siha细胞、HPV18型感染的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细胞及HPV阴性的宫颈癌上皮细胞-C33a细胞作为实验组,用m RNA测序方法检测Hcerepic细胞、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基因转录情况;不同浓度(0 ng/ml、100 ng/ml、200ng/ml)TRAIL处理Hcerepic细胞、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2h后:(1)采用吖啶橙染色法及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不同TRAIL浓度作用下,Hcerepic细胞、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的细胞凋亡情况及细胞凋亡率。(2)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TRAIL浓度作用下,Hcerepic细胞、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的TRAIL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对各组细胞进行m RNA检测,四种样本之间存在样品间异质性,Siha细胞、Hela细胞存在同源异质性,C33a细胞可能有其他特有基因决定C33a细胞的生物学特点。(2)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在不同浓度(0 ng/ml、100 ng/ml、200ng/ml)TRAIL作用2h后,发现Hcerepic细胞存活细胞无明显变化;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随TRAIL浓度的增加,存活细胞减少,凋亡细胞逐渐增加;各组增加的凋亡细胞排序依次为:Siha细胞组>Hela细胞组>C33a细胞组。(3)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0 ng/ml、100 ng/ml、200ng/ml)TRAIL下,随着TRAIL浓度的增加,Hcerepic细胞组凋亡率变化不大;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均随着TRAIL浓度的增加,凋亡率渐增;凋亡率增加净值排序依次为:Siha细胞组>Hela细胞组>C33a细胞组。(4)在不同浓度(0 ng/ml、100 ng/ml、200ng/ml)TRAIL下,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Hcerepic细胞的TRAIL及死亡受体表达无明显改变,诱骗受体表达随TRAI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Siha细胞、Hela细胞、C33a细胞的TRAIL及诱骗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死亡受体表达随TRAI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组死亡受体表达增加净值排序依次为:Siha细胞组>Hela细胞组>C33a细胞组。结论:(1)Siha细胞及Hela细胞存在同源异质性,可能与Hr HPV感染有关;无HPV感染的C33a细胞可能有其他特有基因突变决定C33a细胞的生物学特点。(2)外源性TRAIL对不同Hr HPV感染及HPV阴性的宫颈癌上皮细胞均有诱导细胞特异性凋亡作用。(3)外源性TRAIL在一定浓度作用范围及一定时间内,对宫颈癌上皮细胞的促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TRAIL对不同宫颈癌上皮细胞凋亡的效力大小可能与是否有HPV感染及HPV感染类型有关。(4)外源性TRAIL作用下,正常宫颈上皮细胞通过增加诱骗受体与TRAIL结合使细胞免受凋亡;宫颈癌上皮细胞通过增加死亡受体与TRAIL结合使细胞凋亡。TRAIL诱导宫颈癌上皮细胞凋亡的特性有望为宫颈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杨惠云[4](2020)在《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世界上70%的食管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其中,有90%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目前,食管癌的难治性在于发现晚和复发转移。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成为现如今食管癌研究的重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成员,由TNFSF10基因编码。TRAIL属于Ⅱ型跨膜蛋白,其胞外区可以被蛋白酶切割,形成三聚体,以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形式存在。TRAIL有五个受体,其中四个膜结合受体,分别为TRAIL-R1、TRAIL-R2、TRAIL-R3、TRAILR4,和一个可溶性受体护骨素(OPG)。这些受体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类:TRAILR1和TRAIL-R2这两个受体的胞质区含有死亡域(DD),并且能够传导凋亡信号,因此被称为死亡受体。其余三个受体起到“诱饵”的作用,TRAIL-R3和TRAILR4与TRAIL-R1和TRAIL-R2的胞外区具有高度同源性,但是由于缺乏功能性胞内域,不能传递凋亡信号。OPG在生理温度下与TRAIL亲和力较低。TRAIL可以特异性诱导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但是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因此其在发现之初,就被用于肿瘤治疗。但是由于TRAIL治疗引起的急性毒性,让TRAIL在临床上的使用被重新审视。并且TRAIL可以在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中激活NF-k B、PI3K、JNK、p38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还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分泌CCL2、CXCL8、CXCL1等炎症因子来改变肿瘤微环境。然而,对于TRAIL在食管癌进展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TCGA数据库中,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TRAIL的表达,分析了其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并在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标本中进行了验证。并探究了TRAIL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和趋化因子分泌的影响。为食管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RNAiso Plus进行组织和细胞总RNA的提取,并用Nano Drop进行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2.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TRAIL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用中性树胶封片,自然晾干后,在显微镜下拍照和评分。3.采用si RNA对肿瘤细胞进行TRAIL基因沉默。4.体外采用人重组TRAIL处理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5.采用超低吸附板和成球培养基检测肿瘤细胞的成球能力。6.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的增殖能力。7.采用transwell板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的迁移能力和免疫细胞趋化。8.在体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中E-cadheri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9.ELISA检测肿瘤细胞KYSE70和KYSE150培养上清中CXCL10分泌水平。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1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KYSE70和KYSE150表面干性基因的表达以及体外转染细胞转染效率。结果1.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RAIL高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疾病分期呈正相关。2.在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TRAIL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成球和迁移能力,上调干性基因的表达,影响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3.TRAIL抑制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CXCL10的分泌。4.在食管鳞癌肿瘤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中,TRAIL通过抑制CXCL10的分泌,减少了对CD8+T细胞的趋化。结论TRAIL在食管鳞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TRAIL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TRAIL可以促进食管鳞癌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成球能力和迁移能力。在肿瘤细胞中抑制TRAIL的表达,上调肿瘤细胞CXCL10的分泌,增加对CD8+T细胞的趋化。过表达TRAIL可以下调肿瘤细胞CXCL10的分泌,减少对CD8+T细胞的趋化。

樊少臣[5](2020)在《IL-24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由于胶质瘤细胞呈现浸润性生长,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因此,术后肿瘤容易复发。虽然过去几十年在胶质瘤治疗方面有了很多进展,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但胶质瘤患者的总体预后仍然很差。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为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MSCs是一类非造血干细胞,它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免疫调控及多向分化能力。MSCs在体外增殖迅速,细胞移植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且其能够向病变部位选择性迁移,因此,MSCs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MSCs来源匮乏及取材不便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是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获得的MSCs,因其具有增殖能力强、采集方便、应用没有伦理问题等优点,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具潜力的基因治疗载体。白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又称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7,MDA-7),属于白介素-10家族,是一种多效的免疫调节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L-24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胰腺癌、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的凋亡,但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因此,IL-24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IL-24半衰期短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拟利用UC-MSCs向肿瘤趋向性迁移的特性和IL-24强烈的抗肿瘤作用,以UC-MSC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利用携带IL-24的慢病毒感染UC-MSCs,构建能够稳定表达并释放IL-24的IL-24-UC-MSCs,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观察其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Len-GFP和Len-IL-24慢病毒转染UC-MSCs,构建空白对照UC-MSCs(GFP-UC-MSCs)和携带IL-24基因的UC-MSCs(IL-24-UC-MSCs)。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基因修饰前后UC-MSCs的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修饰前后UC-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105、CD34、CD45的表达;通过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基因修饰前后UC-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情况,确定UC-MSCs在基因修饰后是否仍然保持间充质干细胞固有的生物学特性。(2)收集UC-MSCs、GFP-UC-MSCs和IL-24-UC-MSCs全细胞裂解液,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24在其中的表达情况;收集IL-24-UC-MSCs不同时间点的培养上清,通过ELISA法检测IL-24在其中的表达水平。(3)将GFP-UC-MSCs和IL-24-UC-MSCs与胶质瘤U251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检测UC-MSCs在体外向胶质瘤细胞趋向性迁移的能力。(4)利用GFP-UC-MSCs和IL-24-UC-MSCs的培养上清处理U251细胞48h,通过CCK-8实验观察U251细胞活力的变化。(5)将GFP-UC-MSCs和IL-24-UC-MSCs与U251共培养72 h,通过TUNEL法观察U251细胞凋亡情况。(6)构建裸鼠人胶质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将GFP-UC-MSCs和IL-24-UC-MSCs移植入荷瘤裸鼠体内,观察UC-MSCs在体内对胶质瘤的趋向性迁移能力及治疗效果。(7)通过TUNEL法检测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Akt/Bcl-2信号通路的分子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基因修饰前后UC-MSCs的形态可见:细胞呈现扁平的梭形,成簇或旋涡状排列,细胞膜清晰,细胞质丰富,胞核大,核仁清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基因修饰前后UC-MSCs细胞表面分子CD29、CD105、CD34、CD45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诱导分化实验结果显示:UC-MSCs在基因修饰前后均能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定向分化。(2)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结果显示:IL-24蛋白在IL-24-UC-MSCs中可以稳定表达,且表达水平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转染后72 h达到高峰(3345.4±211.837 pg/ml)。(3)体外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U251细胞还是其培养上清均可以诱导UC-MSCs向其趋向性迁移。(4)CCK-8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GFP-UC-MSCs组、IL-24-UC-MSCs组U251细胞活力分别为0.82±0.06、0.68±0.04、0.37±0.05;IL-24-UC-MSCs组U251细胞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和GFP-UC-MSCs组(P<0.05)。(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GFP-UC-MSCs组、IL-24-UC-MSCs组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4.57±0.42、6.00±0.60、13.40±0.91;IL-24-UC-MSCs组凋亡细胞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和GFP-UC-MSCs组(P<0.05)。(6)体内抑瘤实验显示:移植入胶质瘤荷瘤裸鼠模型体内的GFP-UC-MSCs、IL-24-UC-MSCs可以迁移到肿瘤部位,且IL-24-UC-MSCs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该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和GFP-UC-MSCs组(P<0.05)。(7)肿瘤组织的TUNEL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GFP-UC-MSCs移植组、IL-24-UC-MSCs移植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47±0.41、2.37±0.33、5.57±0.54;IL-24-UC-MSCs移植组细胞凋亡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和GFP-UC-MSCs组(P<0.05)。(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24-UC-MSCs移植组肿瘤组织中p-Akt、Bcl-2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GFP-UC-MSCs组(P<0.05)。结论本研究利用UC-MSCs向肿瘤细胞的趋向性迁移特性及IL-24强烈的抗肿瘤作用来治疗胶质瘤,显示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为UC-MSCs作为载体对胶质瘤进行靶向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Len-IL-24慢病毒转染UC-MSCs,可以构建稳定表达并分泌IL-24的IL-24-UC-MSCs,且不改变UC-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2)IL-24-UC-MSCs在体外和体内均有向胶质瘤细胞迁移的特性,且对胶质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3)IL-24-UC-MSCs在体内通过调节Akt/Bcl-2信号通路来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王晓玲[6](2019)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变化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主要病理损害为虫卵部分随身体排泄物排出体外,部分沉积在宿主的肝脏,产生肉芽肿性反应,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宿主和血吸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淋巴细胞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肝脏拥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T细胞等。NK细胞是无需预先致敏即可对靶细胞产生杀伤效应。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er,MFB)的主要来源,多种因素致使静息的HSC被激活为MFB,MFB表达大量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并产生大量胶原基质蛋白,当胶原的沉积大于降解时,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纤维化的发展与NK细胞活化状态密切相关。NK细胞可通过杀伤HSC来缓解肝纤维化,而NK细胞的功能状态取决于它表面受体的表达及效应分子的分泌。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肝脏中活化的NK细胞可以通过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穿孔素、颗粒酶等效应分子杀死早期活化的HSC负向调节肝纤维化。NK细胞表面受体主要包括活化型和抑制型受体,通过精确调节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最终决定NK细胞的功能活性,缓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进程。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初步探索感染和正常小鼠的肝脏、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比例的动态变化;利用CBA技术检测了感染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了感染后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利用q-PCR技术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及效应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在体外对筛选出的受体进行q-PCR验证。通过对小鼠感染血吸虫后体内免疫变化、肝脏病理变化特征及感染小鼠NK细胞比例及表面受体的动态变化及体外的验证,为寻找NK细胞表面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奠定基础。一、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特征及肝脏病理变化目的: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特征以及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初步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反应的状态。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感染组腹部贴片法感染尾蚴,每鼠20±2条。收集感染第2、4、6、8、10周及未感染组小鼠肝脏、血清。通过q-PCR技术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点α-SMA、CollagenⅠ、Collagen Ⅲ的表达变化,运用病理切片染色来了解肝脏的病理变化,利用流式微球捕获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s Array,CBA)检测了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感染后第6周肝脏出现大量的虫卵肉芽肿,第8周肉芽肿相互融合,第10周开始逐渐进入慢性期,小鼠肝肉芽肿面积逐渐缩小,肝脏出现纤维化;Masson染色结果:从感染后第4周开始可见局部蓝色的胶原纤维,第6周蓝色胶原纤维面积开始扩大,第8-10周胶原纤维面积最大;q-PCR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第6、8、10周α-SMA、Collagen Ⅲ显着性升高,Collagen Ⅰ在感染后第6、10周显着升高,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肝脏α-SMA、Collagen Ⅰ、Collagen Ⅲ表达显着增高,肝脏开始出现纤维,q-PCR结果与病理切片结果相符合;CBA结果显示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12、IFN-γ、IL-6在感染后第6周有相对升高的趋势,抗炎性细胞因子如IL-21、IL-9、IL-10在感染后第8周有相对升高的趋势。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肝脏于6周出现大量虫卵肉芽肿,胶原纤维面积扩大,炎性因子分泌达到高峰,提示处于急性炎性期;8周后胶原纤维面积最大,抗炎性因子分泌达到高峰,提示处于炎症修复期、肝纤维化形成期。二、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脾自然杀伤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目的:初步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和正常小鼠的肝脏、脾脏中NK细胞的比例的动态变化,了解NK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模式。方法:制备感染第2、4、6、8、10周及未感染组小鼠肝脏、脾脏单细胞悬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和正常小鼠的肝脏、脾脏中NK细胞的比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NK细胞在4~10周(24.53±5.49)%、(64.87±5.36)%、(67.30±10.57)%、(67.00±11.31)%显着高于未感染组(13.80±0.78)%(P<0.05);脾脏中NK细胞在感染后6~10周(32.5±3.42)%、(58.27±6.03)%、(62.75±8.84)%显着高于未感染组(17.13±2.67)%(P<0.01)。结论:一是感染小鼠肝脏(局部微环境)NK细胞的动态变化要早于脾脏(全身免疫系统),二是感染小鼠肝脏、脾脏NK细胞分别从感染后第4、6周开始数量显着升高,可能是因为成虫、虫卵抗原诱导的NK细胞功能活化。NK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三、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NK细胞表面受体及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初步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和正常小鼠的肝脏、脾脏中NK细胞表面受体(活化型、抑制型受体)比例及NK细胞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IFN-γ)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NK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免疫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q-PCR技术日本血吸虫感染和正常小鼠的肝脏、脾脏中NK细胞表面受体(活化型、抑制型受体)比例及NK细胞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IFN-γ)的动态变化。结果:NK细胞表面受体结果显示:感染后2~4周,抑制型受体PD-L1、Trail、Tim-3有增高的趋势,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CD226、NKG2D、2B4在感染后2-4周表达也均有增高的趋势,其中2B4在感染后第4周显着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后6~10周,所有抑制型受体均呈显着降低,活化型受体CD226、NKG2D、NKp46、2B4表达均显着降低,只有肝内CD16在感染后8~10周显着增高。功能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后2~4周,NK细胞内IFN-γ、颗粒酶、穿孔素均呈增高趋势,6周达高峰,6~10周均显着性降低。结论:感染后2~4周NK细胞呈活化状态,6~10周以后NK细胞呈失能状态。结合前面受体表达情况,推测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CD226、NKG2D、2B4、CD16与抑制型受体PD-L1、Trail、Tim-3在血吸虫感染后2~4周出现高表达,应与NK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四、SEA刺激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探索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几个重要时期的NK细胞的受体及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本部分主要通过血吸虫成虫抗原(Adult worm antigen,A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ouble egg antigen,SEA)以及细胞因子刺激健康小鼠肝、脾内分离的NK细胞,通过体外培养的过程,利用q-PCR技术探索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几个重要时期的NK细胞的功能变化。结果:显示AWA、SEA刺激24~36 h后,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Trail、PD-L1、Tim-3呈上升趋势,活化型受体CD16、2B4呈上升的趋势,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及IFN-γ也有升高的趋势。SEA刺激作用强于AWA。结论:在SEA刺激后NK细胞通过分泌效应分子发挥杀伤作用。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2B4、CD16可能是NK识别SEA的重要受体。

张迪,李晓兰[7](2019)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目前,除传统手术及放化疗方式治疗恶性肿瘤外,肿瘤生物学治疗方法的地位逐渐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是近年新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活化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或线粒体依赖途径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正常细胞可凋亡逃逸,这种性质使其被认为是肿瘤治疗中极有潜力的靶向治疗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发现,TRAIL及其受体在宫颈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综述TRAIL及其受体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王燕[8](2019)在《新型强效TRAIL融合蛋白的制备、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较大损伤,导致病人预后不良以及生存质量下降。因此,研发精准靶向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Apo2L/TRAIL)属于 TNF 超家族,是天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分之一。它通过作用于激活型受体DR4(Death Receptor 4)和DR5(Death Receptor5),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损伤,该特征使其有潜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然而,重组可溶型TRAIL以及多种TRAIL受体激动剂在临床试验中无论单用还是和其他化疗药物联用,均未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对TRAIL进行增效改造,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必然趋势,其中构建TRAIL融合蛋白是常用的手段之一。我们采用不同的策略,设计四种融合方案,构建了八种全新的TRAIL融合蛋白,经文献检索,这些新型融合蛋白属于首次构建。经表达、纯化和复性,可获得有活性的融合蛋白产物,利用MTT实验对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和筛选,希望获得具有优秀抗肿瘤活性的TRAIL。其中,融合有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亲和多肽 TGF3L(the 3rd loop of tumor growth factor α,TGF3L)的“双靶向”TRAIL融合蛋白活性增强最为显着,其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相对于TRAIL可提高数百至数千倍,特别是在人结肠癌细胞Co1o205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中,其LC50相对于TRAIL分别降低了 3,000倍和1,000倍,并且对非肿瘤细胞没有损伤。因此,我们对TGF3L-TRAIL融合蛋白活性增强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为探究TGF3L-TRAIL的EGFR靶向性和凋亡诱导活性,我们进行了受体结合、抗体阻断、凋亡检测、caspase酶活性检测等实验。结果表明,TGF3L-TRAIL对EGFR并没有明显的亲和力。TGF3L-TRAIL能以不同于TRAIL的模式激活DR4和DR5,并能高效活化caspase-8/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我们发现TGF3L-TRAIL能够自发组装成一种稳定的高聚体,分子量约为0.8~5×106Da。该高聚体的形成依赖于金属离子、His-tag和TGF3L短肽的协同作用。并且,TGF3L-TRAIL抗肿瘤活性的增强,高度依赖于该聚体的形成。在Colo205移植瘤模型中,TGF3L-TRAIL表现出优于TRAIL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我们尝试将一种来源于人铜离子转运蛋白(human copper transporter 1,CTR1)的金属亲和性短肽—NCTR25,替代上述TGF3L-TRAIL的N-端His-tag人工标签,构建NCTR25-TGF3L-TRAIL和NCTR25-TRAIL两种新型融合蛋白。它们与His-TGF3L-TRAIL一样,可形成稳定的分子量为107-108Da的高聚体,高聚体的形成同样依赖于金属离子,并具有比TRAIL增强10,000-20,000倍的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毒性和有效的体内抗肿瘤活性。NCTR25-TRAIL具有与NCTR25-TGF3L-TRAIL同样的理化特征及生物活性,这说明TGF3L多肽对TRAIL高聚体的形成以及活性的增强并非不可或缺。以这两种TRAIL高聚体为工具,我们研究了多价配体对受体激活和信号转导的特征,发现这两种高聚体TRAIL可特异性激活DR4和DR5而非其他TNFRSF受体;高聚体TRAIL对受体亚型的选择性不同于TRAIL,且这种选择性可能因细胞种类差异而表现不同;它们能以更高的效价强度激活caspase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但最大效能与TRAIL类似,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而在活化NF-κB信号通路时,多聚体TRAIL不但具有更高的效价强度,还具有更高的效能,这是我们的首次发现;TRAIL以及高聚体TRAIL均主要通过DR5介导NF-κB的活化。综上所述,我们成功构建并制备了多种新颖的TRAIL融合蛋白;发现三种新型TRAIL融合蛋白能够自发形成高聚体,具有极高的体外活性;这些多价TRAIL配体具有专一的受体选择性,在激活相关信号通路时,表现出比TRAIL更高的效价强度,并首次观察到多价配体具有比TRAIL更高的效能。本研究为新型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将人源金属亲和短肽与TRAIL融合,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策略用于开发更高效的蛋白质药物。

陈磊[9](2019)在《高温修饰果胶的衍生物和人参皂苷CK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肠癌是世界第三大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分子特点、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临床表现和疾病的预后方面都存在差异。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TRAIL的耐药性是影响TRAIL治疗结肠癌效果的主要因素,寻找能够增强结肠癌细胞TRAIL敏感性的药物或天然产物可能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DHCP((Trans)4,5-dihydroxy-2-cyclopentene-l-one)是柠檬果胶经高温高压修饰后产生的具有较好活性的果胶修饰衍生物。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DHCP和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作用。细胞存活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DHCP与TRAIL联合使用能够协同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采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表明:DHCP与TRAIL协同诱导的细胞凋亡是caspase依赖的。进一步探究DHCP与TRAIL协同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DHCP能够上调促凋亡蛋白Bax、t Bid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Bcl-2、XIAP、survivn、livin和c FLIP的表达。此外,DHCP能够显着诱导TRAIL受体DR5表达上调。采用si RNA干扰敲低HCT116细胞中DR5的表达能显着抑制DHCP与TRAIL协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说明DR5在DHCP与TRAIL的协同效果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DHCP诱导DR5表达上调的机制。我们采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了调控DR5表达的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DHCP分别通过p53-CHOP、ERK、JNK三条途径上调DR5表达,而DHCP诱导细胞产生的ROS是调节这三条信号通路的上游机制。进一步研究表明线粒体呼吸链是DHCP诱导细胞产生ROS的主要来源。采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和线粒体复合体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DHCP对线粒体呼吸链各复合体的影响。结果显示:DHCP对线粒体复合体Ⅱ的功能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线粒体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由SDHa、SDHb、SDHc和SDHd四个亚基构成。通过检测DHCP对离体线粒体SQR以及SDH活性的影响,我们发现DHCP可能是与琥珀酸脱氢酶SDHc和SDHd亚基上辅酶Q结合位点结合抑制线粒体复合体Ⅱ活性进而诱导细胞产生ROS。采用裸鼠荷瘤模型检测DHCP与TRAIL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荷瘤裸鼠被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DHCP给药组(4.5μmol/kg)、TRAIL给药组(100μg/只)和联合给药组(100μg/只TRAIL+4.5μmol/kg DHCP),通过腹腔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对各组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进行测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和cleaved-caspase-3表达进一步明确DHCP和TRAIL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DHCP和TRAIL能显着抑制移植瘤生长并且抑制移植瘤中Ki67的表达,促进cleaved-caspase-3表达。人参皂苷CK(CK)是由其它人参皂苷转化得到的具有较高活性的稀有人参皂苷。已有研究报道人参皂苷Rg3能够协同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论文中,我们对CK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作用进行了检测。细胞存活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实验的结果都表明CK能够协同TRAIL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进一步探讨CK与TRAIL协同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CK能够显着诱导DR5表达上调。采用si RNA干扰敲低HCT116细胞中DR5的表达能显着抑制CK与TRAIL协同诱导的细胞凋亡,说明DR5在CK与TRAIL的协同效果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K还能上调促凋亡蛋白Bax、t Bid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Bcl-2、XIAP、survivn、livin和c FLIP的表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CK诱导DR5表达上调的机制。结果显示:CK诱导细胞产生的自噬与DR5表达上调密切相关。在自噬抑制剂3-MA、LY294002或Atg7 si RNA预处理的细胞中CK诱导的DR5表达上调被明显抑制,同时CK和TRAIL的协同作用也显着降低。采用western-blot检测其它与DR5表达相关的信号通路,如ROS、p53、CHOP、JNK、ERK和p38。结果表明:CK分别通过ROS-JNK-autophagy和p53-CHOP两条独立的信号通路上调DR5表达。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发现DHCP和CK都具有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作用并探讨了其分子机制,同时还检测了DHCP与TRAIL体内协同抗结肠癌的作用。本论文为TRAIL治疗结肠癌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代宇[10](2017)在《TRAIL及其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cR1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临床和病理资料齐全的膀胱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1二步法检测64例膀胱癌石蜡标本及14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TRAIL、DR4、DcR1的表达。2.分析TRAIL、DR4、DcR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3.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TRAIL、DR4、DcR1三者的相关性。结果:1.TRAIL、DR4、DcR1均表达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核有部分染色。TRAIL、DR4、DcR1在膀胱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TRAIL在64例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为28例(43.75%),相比较14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为12例(85.71%),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DR4在64例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为29例(56.25%),相比较14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为10例(71.43%),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cR1在64例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为34例(53.125%),相比较14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为2例(14.29%),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TRAIL(P=0.039)、DR4(P=0.018)与病理分级有关,而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是否淋巴转移等其他病理等特征无关。在高分化膀胱癌中,TRAIL、DR4中等表达或高表达,在低分化膀胱癌,TRAIL、DR4无表达或低表达,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DcR1(P=0.028)与病理分级有关,而与其他病理等特征无关。在高分化膀胱癌组织中,DcR1无表达或低表达,在低分化膀胱癌中,DcR1中等或高表达,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使用SPSS 22.0软件包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TRAIL与DR4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3,P=0.036);TRAIL与DcR1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1,P=0.025);DR4与DcR1表达呈负相关(R=-0.277,P=0.027)。结论:TRAIL、DR4、DcR1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与病理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

二、TRAIL及其受体与抗肿瘤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AIL及其受体与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上调死亡受体4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杀伤肾癌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肾癌背景知识
        1.1.1 肾癌概况
        1.1.2 肾癌治疗方法简介
    1.2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背景知识
        1.2.1 TRAIL及其受体
        1.2.2 TRAIL的凋亡信号通路
        1.2.3 TRAIL耐药性的机制
        1.2.4 恢复TRAIL敏感性的策略
    1.3 穿心莲内酯的背景知识
    1.4 PFTβ 的背景知识
    1.5 结语与前景展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耗材
    2.3 实验试剂
    2.4 死亡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差异分析
    2.5 细胞体外实验
        2.5.1 细胞培养
        2.5.2 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5.3 Edu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2.5.4 MTS法测定药物IC50(半数抑制浓度)值
        2.5.5 MTS法检测细胞活力
        2.5.6 细胞划痕实验
        2.5.7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5.8 细胞衰老染色实验
        2.5.9 BCA法标定蛋白样品浓度
        2.5.10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2.5.11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2.5.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2.5.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2.5.14 细胞转染
        2.5.15 利用sh-RNA构建稳定的基因敲低细胞系
    2.6 统计学检测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肾癌和邻近正常肾组织中的DR4和DR5的mRNA表达差异分析
    3.2 通过MTS方法检测TRAIL对肾癌细胞系的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穿心莲内酯对肾癌786-0细胞DR4和DR5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通过MTS方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对肾癌786-0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测定其IC50值
    3.5 MTS方法检测联合应用穿心莲内酯和TRAIL对肾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3.6 联合应用穿心莲内酯和TRAIL对肾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6.1 应用细胞计数实验检测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6.2 应用Edu检测试剂盒检测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3.6.3 联合应用穿心莲内酯和TRAIL对肾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3.7 联合应用穿心莲内酯和TRAIL对肾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8 联合应用穿心莲内酯和TRAIL对肾癌细胞细胞周期和细胞衰老的影响
    3.9 应用穿心莲内酯可以增强TRAIL诱导的肾癌细胞凋亡
    3.10 穿心莲内酯增强TRAIL诱导的细胞死亡依赖于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
    3.11 穿心莲内酯通过上调DR4增强TRAIL的抗肿瘤作用
    3.12 穿心莲内酯抑制肾癌786-0细胞突变体p53的蛋白表达水平
    3.13 突变体p53的抑制剂可以上调肾癌786-0细胞DR4的蛋白表达水平
    3.14 p53抑制剂增强TRAIL的抗肿瘤作用
    3.15 p53突变诱导肾癌786-0细胞DR4低表达水平
    3.16 p53突变诱导肾癌786-0细胞TRAIL的抗性
第4章 结果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靶向TRAIL-R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介导双重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耗材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实验
        2.1.1 细胞复苏
        2.1.2 细胞传代
        2.1.3 细胞冻存
    2.2 pWPXL-TRAIL-R1-CAR慢病毒载体构建
        2.2.1 引物设计
        2.2.2 PCR扩增反应体系
        2.2.3 目的片段胶回收
        2.2.4 目的片段酶切
        2.2.5 目的片段和载体连接
        2.2.6 目的基因转化
        2.2.7 质粒小提
        2.2.8 质粒中提
    2.3 三质粒共转染包装慢病毒
    2.4 分离PBMCs和 CAR-T细胞制备及功能鉴定
        2.4.1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PBMCs
        2.4.2 体外活化 PBMCs 及 CAR-T 细胞制备
        2.4.3 流式细胞术检测CAR的感染率
        2.4.4 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的表型和抑制性分子
        2.4.5 效靶杀伤实验
        2.4.6 ELISA检测共孵育上清IFN-γ和 Granzyme B分泌
        2.4.7 流式细胞术检测靶抗原刺激后CAR-T细胞的增殖
    2.5 TR1~(419)-CAR的胞外区在Jurkat细胞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5.1 RTCA无标记分析仪检测杀伤
        2.5.2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caspase-3 的表达
        2.5.3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Annexin V/7-AAD的表达
    2.6 TRAIL-R1 截断和全长质粒构建
        2.6.1 RNA提取
        2.6.2 逆转录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TRAIL-R1 的表达
    3.2 TR1~(419)-28BBζCAR的质粒构建及慢病毒制备
    3.3 TR1~(419)-28BBζCAR-T细胞的制备及杀伤功能验证
    3.4 TR1~(419)-CAR的胞外区在Jurkat细胞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5 TR1~(419)-28BBζCAR-T细胞具有双重杀伤作用
    3.6 TR1~(419)-28ζ-CAR和 TR1~(419)-BBζ-CAR质粒构建
    3.7 TR1~(419)-CAR-T细胞表型及抑制性分子表达无明显差异
    3.8 TR1~(419)-28BBζCAR-T细胞对靶抗原有更高的灵敏度
    3.9 TR1~(419)-28BBζCAR-T细胞在靶抗原刺激下增殖更快
4 全文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R-T细胞的研究进程及抗肿瘤作用分析
    1 CAR的分子结构
    2 CAR的发展历程
    3 CAR-T细胞针对实体瘤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4 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考虑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危型HPV感染对TRAIL诱导宫颈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方法
结果
    2.1 各组细胞mRNA测序
    2.2 不同TRAIL浓度作用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2.3 不同TRAIL浓度作用下,各组细胞TRAIL及其受体变化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PV-DNA的整合与宫颈癌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4)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TRAIL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1.1 TCGA数据库食管鳞癌中TRAIL的表达情况
        1.2 TRAIL在食管鳞癌患者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2 TRAIL的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2.1 TRAIL在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中高表达
        2.2 TRAIL基因沉默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2.3 rhTRAIL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3 TRAIL抑制CXCL10 分泌,减少对CD8+T 细胞的趋化
        3.1 TRAIL基因沉默和rh TRAIL对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 和KYSE150 中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3.2 构建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和KYSE150
        3.3 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肿瘤细胞系中CXCL10 的分泌情况
        3.4 TRAIL稳定敲低和过表达肿瘤细胞上清对CD8+T 细胞趋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RAIL在肿瘤生物学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IL-24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24-UC-MSCs的构建及鉴定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2.3 溶液的配制
        1.2.4 UC-MSCs
        1.2.5 实验慢病毒
    1.3 实验方法
        1.3.1 UC-MSCs的培养
        1.3.2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1.3.3 慢病毒感染UC-MSCs
        1.3.4 基因修饰对UC-MSCs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3.5 基因修饰对UC-MSCs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影响
        1.3.6 基因修饰对UC-MSCs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1.3.7 Western blot检测IL-24 表达
        1.3.8 ELISA法检测IL-24 表达
    1.4 实验结果
        1.4.1 慢病毒感染UC-MSCs
        1.4.2 基因修饰对UC-MSCs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1.4.3 基因修饰对UC-MSCs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影响
        1.4.4 基因修饰对UC-MSCs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1.4.5 基因修饰后UC-MSCs中 IL-24 的表达
    1.5 讨论
        1.5.1 UC-MSCs的培养
        1.5.2 UC-MSCs的转染及鉴定
        1.5.3 目的基因的检测
    1.6 结论
第二部分 基因修饰的UC-MSCs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UC-MSCs
        2.2.5 人胶质瘤U251 细胞
        2.2.6 实验慢病毒
        2.2.7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UC-MSCs的培养与病毒感染
        2.3.2 U251 细胞的培养
        2.3.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2.3.4 IL-24-UC-MSCs在体外向肿瘤细胞的趋向性迁移实验
        2.3.5 IL-24-UC-MSCs对 U251 细胞活力的影响
        2.3.6 IL-24-UC-MSCs诱导U251 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
        2.3.7 U251 胶质瘤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2.3.8 胶质瘤荷瘤裸鼠的细胞移植
        2.3.9 肿瘤生长情况
        2.3.10 病理标本的制备
        2.3.11 IL-24-UC-MSCs在体内向肿瘤趋向性迁移的检测
        2.3.12 Western blot检测IL-24 的体内表达
        2.3.13 胶质瘤组织HE染色
        2.3.14 IL-24-UC-MSCs在体内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2.3.15 p-Akt、Bcl-2 的免疫组化检测
        2.3.16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IL-24-UC-MSCs在体外向肿瘤细胞的趋向性迁移
        2.4.2 IL-24-UC-MSCs分泌的IL-24 在体外抑制U251 细胞活力
        2.4.3 IL-24-UC-MSCs分泌的IL-24 在体外诱导U251 细胞凋亡
        2.4.4 IL-24-UC-MSCs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IL-24-UC-MSCs在体内向肿瘤细胞的趋向性迁移
        2.4.6 IL-24 在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
        2.4.7 IL-24-UC-MSCs诱导皮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
        2.4.8 p-Akt、Bcl-2 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2.5 讨论
        2.5.1 基因修饰的UC-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迁移
        2.5.2 IL-24 基因修饰的UC-MSCs在体外抑制胶质瘤
        2.5.3 IL-24 基因修饰的UC-MSCs在体内抑制胶质瘤
        2.5.4 Akt/Bcl-2 信号通路与胶质瘤
        2.5.5 后续思考
    2.6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
致谢

(6)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变化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特征及肝脏病理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2.2 血清、肝脏样本的制备
        2.2.3 CBA检测细胞因子
        2.2.4 RNA提取
        2.2.5 反转录反应
        2.2.6 q-PCR反应
        2.2.7 组织化学染色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流式CBA多因子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3.2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后肝纤维化的程度
    4 讨论
第二部分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脾NK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2.2 肝脏、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和脾脏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比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肝脏中NK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
        3.2 脾脏中NK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第三部分 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NK细胞表面受体及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建立
        2.2.2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2.3 NK细胞的分选
        2.2.4 NK细胞的鉴定
        2.2.5 RNA提取
        2.2.6 反转录反应
        2.2.7 q-PCR反应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脾脏磁珠分选后NK细胞的纯度
        3.2 NK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变化
        3.2.1 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的表达
        3.2.2 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的表达
        3.3 NK细胞效应分子的检测
    4 讨论
第四部分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刺激NK细胞表面受体及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建立
        2.2.2 SEA和AWA制备
        2.2.3 磁珠分选NK细胞
        2.2.4 细胞培养
        2.2.5 RNA提取
        2.2.6 反转录反应
        2.2.7 q-PCR反应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的表达
        3.1.1 肝脏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的表达
        3.1.2 脾脏NK细胞表面抑制型受体的表达
        3.2 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的表达
        3.3 NK细胞效应分子的动态变化
        3.3.1 SEA刺激后肝脏中NK细胞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
        3.3.2 SEA刺激后脾脏中NK细胞效应分子动态变化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附件

(7)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TRAIL及其受体
2 TRAIL及其受体在宫颈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3 TRAIL及其受体的临床研究进展
4 结语

(8)新型强效TRAIL融合蛋白的制备、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肿瘤与凋亡
    2.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3. TRAIL的结构与信号转导途径
    4. TRAIL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
    5. TRAIL的耐药机制
    6. TRAIL融合蛋白
    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策略TRAIL融合蛋白的制备及细胞毒性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TRAIL
        2. 无标签TRAIL
        3. 双靶向TRAIL融合蛋白
        4. 膜结合型TRAIL融合蛋白
        5. 聚合型TRAIL融合蛋白
        6. 多策略组合型TRAIL融合蛋白
        7. TRAIL融合蛋白保存方法探索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GF3L-TRAIL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1. TGF3L-RAIL的鉴定及稳定性检测
        2. TGF3L-TRAIL融合蛋白不能结合EGFR
        3. TGF3L-TRAIL对DR4和DR5的选择性
        4. TGF3L-TRAIL活化凋亡通路
        5. TGF3L-TRAIL的多聚体形态决定其高活性
        6. TGF3L-TRAIL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利用新型多聚体TRAIL研究多价配体的受体激活及信号转导特征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1. NCTR_(25)融合蛋白的制备和特征鉴定
        2.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均形成多聚体
        3.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的细胞毒性
        4.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5.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的受体选择性
        6.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效价与效能
        7. NCTR_(25)-TRAIL与NCTR_(25)-TGF3L-TRAIL活化caspase通路的效价与效能
        8. NCTR_(25)-TRAIL诱导NF-κB活化的效价与效能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性
文献综述: 蛋白质的自组装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重组蛋白质序列
    附录3: 个人简历
致谢

(9)高温修饰果胶的衍生物和人参皂苷CK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TRAIL概述
        1.1.1TRAIL简介
        1.1.2TRAIL及其受体信号通路
        1.1.3 肿瘤细胞的TRAIL抗性研究
        1.1.4TRAIL受体上调相关机制
        1.1.5TRAIL与癌症治疗
    1.2 果胶修饰衍生物
        1.2.1 果胶抗肿瘤研究
        1.2.2 果胶修饰产物抗肿瘤研究
    1.3 人参皂苷CK
        1.3.1 CK简介
        1.3.2 CK的生物转化
        1.3.3 CK抗肿瘤活性研究
        1.3.4 小结
    1.4 结肠癌
    1.5 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DHCP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存活实验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验
        2.2.4 Western-blot实验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TRAIL受体表达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2.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2.8 细胞ATP水平检测
        2.2.9 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检测
        2.2.10 Seahorse XFp分析仪检测线粒体能量代谢
        2.2.11 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SQR和 SDH活性
        2.2.12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和处理
        2.2.13 免疫组化
        2.2.1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DHCP对肿瘤和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
        2.3.2 DHCP能够诱导结肠癌细胞HCT116产生凋亡
        2.3.3 DHCP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2.3.4 DHCP与TRAIL协同诱导HCT116细胞凋亡
        2.3.5 DHCP与TRAIL协同诱导TRAIL抗性细胞HT-29凋亡
        2.3.6 在正常细胞中DHCP和TRAIL的协同作用消失
        2.3.7 DHCP和TRAIL协同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2.3.8 DR5表达上调是DHCP与TRAIL协同的主要分子机制
        2.3.9 ERK磷酸化是调控DR5表达的上游机制
        2.3.10 JNK磷酸化是调控DR5表达的上游机制
        2.3.11 DHCP通过p53-CHOP信号通路上调DR5表达
        2.3.12 ROS是 ERK、JNK磷酸化以及p53-CHOP表达上调的上游调控机制
        2.3.13 DHCP能够抑制细胞线粒体活性
        2.3.14 DHCP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体complexⅡ产生ROS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参皂苷CK协同TRAIL抑制结肠癌研究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1.4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存活实验
        3.2.3 结晶紫染色实验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验
        3.2.5 Western-blot实验
        3.2.6 RT-PCR实验
        3.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TRAIL受体表达
        3.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CK通过线粒体途径和caspase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3.3.2 CK与TRAIL协同诱导结肠癌细胞HCT116凋亡
        3.3.3 CK与TRAIL协同诱导TRAIL抗性细胞HT-29的凋亡
        3.3.4 CK与TRAIL协同诱导多种结肠癌细胞凋亡
        3.3.5 细胞存活实验检测CK和TRAIL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3.3.6 CK通过上调死亡受体DR5表达增强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
        3.3.7 CK诱导的细胞自噬是DR5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
        3.3.8 JNK磷酸化是CK诱导的细胞自噬的上游机制
        3.3.9 CK通过ROS-JNK-autophagy信号通路上调DR5表达
        3.3.10 CK通过p53-CHOP途径上调DR5表达
        3.3.11 CK和TRAIL协同诱导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图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TRAIL及其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释义表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临床资料选取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
        二、主要实验用品
        三、主要试剂配制过程
    第三节 免疫组化方法
        一、免疫组化原理
        二、PV-9001 免疫二步法
        三、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一节 TRAIL免疫组化结果及与病理参数关系
        一、TRAIL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上的表达
        二、TRAIL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第二节 DR4免疫组化结果及与病理参数关系
        一、DR4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上的表达
        二、DR4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第三节 DcR1免疫组化结果及与病理参数关系
        一、DcR1在膀胱癌组织及正常膀胱粘膜上的表达
        二、DcR1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第四节 TRAIL、DR4、DcR1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TRAIL与DR4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二、TRAIL与DcR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三、DR4与DcR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TRAIL及其受体与抗肿瘤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上调死亡受体4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杀伤肾癌细胞[D]. 毕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靶向TRAIL-R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介导双重抗肿瘤作用[D]. 奈亚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高危型HPV感染对TRAIL诱导宫颈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张迪. 三峡大学, 2020(06)
  • [4]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表达促进食管鳞癌进展的研究[D]. 杨惠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5]IL-24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靶向治疗的研究[D]. 樊少臣. 南通大学, 2020
  • [6]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变化特征的研究[D]. 王晓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7]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凋亡配体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的关系[J]. 张迪,李晓兰.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03)
  • [8]新型强效TRAIL融合蛋白的制备、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 王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高温修饰果胶的衍生物和人参皂苷CK与TRAIL协同抑制结肠癌的研究[D]. 陈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 [10]TRAIL及其受体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代宇. 兰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TRAIL及其受体和抗肿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