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意与意的和谐

论意境:意与意的和谐

一、论意境:意与境浑和以境胜以意胜(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恩[1](2021)在《略论古典诗词的意境创设》文中提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在艺术长廊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意境赏析是鉴赏古典诗词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理论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体现在委婉含蓄之美、情高韵远之美、动态传神之美等,它们或以意胜,或以境胜,各有所长,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罗婷婷[2](2021)在《王国维境界的层次性与超越性研究》文中指出

刘运好,程海滨[3](2020)在《经典重读:论“境界”说》文中认为学界研究《人间词话》多以手稿本为研究对象,将"意境"和"境界"混为一谈,这是一个必须严肃辨正的问题。虽然"意境"和"境界"都涉及主体和文本的两个方面,但是二者观照点不同。"意境"说的观照点是文本的审美形态,由文本的审美形态逆推主体的生命精神,是沿波讨源;"境界"说的观照点是主体的生命哲学,探究主体生命精神与文本审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循本求末。作为诗学范畴的"境界"说也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的发展过程,发端于手稿本,自觉于初刊本;初刊本通过对手稿本的严苛选择、逻辑排列,才使"境界"说成为一个具有文学本体意义的诗学范畴,并形成了理论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此研究"境界"说,必须以初刊本的文本为依据。

吴佳蔚[4](2019)在《王昌龄“三境”说接受、阐释的回溯与再探》文中指出“意境”理论于中外诗学中均是重要的概念,相关探讨、运用非常广泛。王昌龄《诗格》中“三境”说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率先提出“意境”这一名词概念。整体而言,王昌龄的“三境”说对我国后世诗境理论的发展、诗歌创作与评析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王昌龄“三境”说为研究中心,回溯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阐释,并基于语境深入阐释“三境”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所见文献,历代没有直接阐释王昌龄“三境”说的文献,只有直接记载或应用王昌龄“三境”说的文献,其接受情况不尽相同。唐宋时期接受了王昌龄“三境”说的文献主要是诗歌作品,相关文献还较为少见。元明时期增加了诗评类文献,王昌龄提出的“意境”被用于品评诗歌。清代则将王昌龄“三境”说广泛应用于诗词品评之中,其文献数量远超前代。总体而言,历代对于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除了直接记载王昌龄“三境”说的文献,其它文献主要是运用了王昌龄提出的“意境”一词,但这些文献中的“意境”概念发生了变化,强调情景等主客交融。学界对王昌龄“三境”说的直接阐释则错综复杂。通过辨析“三境”说当代阐释的具体内容,发现其呈现出“三境”并列说和“三境”递进说两个类别,分别从语境解读视角、综合解读视角或文学艺术视角、佛学视角对“三境”说进行了诸多不同的阐释。因此,需要基于王昌龄“三境”的语境,对“三境”说进行更为客观的语境阐释。通过细读文本,基于创作流程对王昌龄“三境”说进行具体的阐释,呈现出清晰的创作流程图,从而厘清王昌龄“三境”说的内在含义。“物境”指以山水等客观之物为表现对象,创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之物互相交融形成的诗境。“情境”指以客观存在的代拟之情为表现对象,创作者主观情志和其代拟之情互相交融形成的诗境。“意境”指以“理”为表现对象,创作者主观感悟和客观之理互相交融形成的诗境。“三境”的本质特征都是主客交融。并基于创作实践,结合王昌龄或其他诗人的作品对“三境”说进行例证分析。旨在通过对于王昌龄“三境”说的研究,以形成对“三境”说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更清楚地辨析“三境”说与后世“意境”理论的关系,即“三境”之“意境”不同于“意境”理论,“物境”更为函括了“意境”理论的内涵与审美特征。

袁龙[5](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三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乔执[6](2017)在《以“意境说”探寻《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西方艺术追求典型形象不同,"意境"是中国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中国艺术之美正在于它那不可言说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以"意境说"这一理论线索,可以探寻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超越"泉"、"月"的韵外之致。

王正刚[7](2016)在《王国维境界说与传统意境论》文中研究说明王国维"境界"说生成的中国元素主要来自古典文论的"意境"论,其基本理论观点,如对意境之构成要素的"意"与"境"、"情"与"景"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对作为"境界"内在质素的自然、不隔、"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讨论与强调,就都来自传统意境论的影响。王国维"境界"说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把意境的研讨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以"境界"为"本"取代前人的"气质""格律""兴趣""神韵"之"末",在西方思维方法、文化、诗学的影响下所获致的体系架构,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发现与阐释,对"情"在构造意境作用上的强调等,均是对传统意境论的突破与超越。

肖鹰[8](2016)在《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文中指出"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20世纪百年来的中国美学中经历了盛衰浮沉,意境范畴的学术史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20世纪前半期,是"意境"的现代诠释—标举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意境"的意识形态阐释—批判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意境"的文化溯源—重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意境"的质疑—反思阶段。追溯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可以看到,意境范畴的百年学术史

肖鹰[9](2015)在《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1908年,王国维刊发《人间词话》,开启了百余年中国诗词本体和中国诗学核心范畴的学术研讨运动。它更深入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中国美学基本精神的探讨。本文在梳理意境理论百年历史节点、阐述其演变逻辑的同时,尝试对其中的学术得失作纵观和反思。作者认为,中国百年学术历程对意境理论的认识,有丰富可观的学术推进,但也包含着诸多需要纠正的基本学理误解。作者特别指出,王国维意境说提出的"意与境浑"命题,是一个具有中国诗学—美学思想渊源的诗学命题,它对于揭示中国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的本质意义,在过去长期被忽视和误解,需要学界重新深入认识和研讨。

马岩[10](2015)在《浅析北京北海兴造理法之意境营造》文中研究表明北海兴造过程经历了自辽金至清代的800余年,其间正是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美学思想达到成熟并广泛影响各类艺术创作的时期。北海园林创作受到意境论美学影响,将营造意境作为造园的最高宗旨。该文在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踏勘的基础上,对北京北海园林兴造理法中的意境论美学体现进行分析。重点是对北海园林造景中之意境追求在"意与境浑"、"境生于象外"、"写境与造境"三方面做出研究和例释。

二、论意境:意与境浑和以境胜以意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意境:意与境浑和以境胜以意胜(论文提纲范文)

(1)略论古典诗词的意境创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境”理论的渊源
二、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古典诗词的意境创设:或以意胜,或以境胜

(4)王昌龄“三境”说接受、阐释的回溯与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王昌龄“三境”说文学视域阐释综述
        1.2.2 王昌龄“三境”说佛学视域阐释综述
        1.2.3 王昌龄“三境”说阐释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王昌龄“三境”说的历代接受
    2.1 唐宋时期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
    2.2 元明时期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
    2.3 清朝时期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
        2.3.1 清朝时期对“情境”的接受
        2.3.2 清朝时期对“意境”的接受
    2.4 民国时期王昌龄“三境”说的接受
第三章 王昌龄“三境”说当代阐释辨析
    3.1 “三境”并列说
        3.1.1 语境解读视角
        3.1.2 综合解读视角
    3.2 “三境”递进说
        3.2.1 文学艺术阐释视角
        3.2.2 佛学阐释视角
第四章 基于语境的王昌龄“三境”说再探
    4.1 基于语境的“物境”再探
        4.1.1 基于创作流程的“物境”再阐释
        4.1.2 基于创作实践的例证分析
    4.2 基于语境的“情境”再探
        4.2.1 基于创作流程的“情境”再阐释
        4.2.2 基于创作实践的例证分析
    4.3 基于语境的“意境”再探
        4.3.1 基于创作流程的“意境”再阐释
        4.3.2 基于创作实践的例证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上)
    第一节 白话新诗与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
        一、“诗界革命”的影响
        二、意象派的影响
        三、新诗运动倡导者的选择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和深化
        一、闻一多“幻象”论对胡适“影像”论的深化
        二、象征派意象诗学的勃兴
        三、意象美学研究的自觉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展论(下)
    第一节 现实主义生活意象论的崛起
        一、艾青的“生活感觉”意象论
        二、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意象论
        一、唐湜的“诗质”意象论
        二、袁可嘉的“类型意象”论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倾向
    第一节 意象的“贵意”传统与“意”
        一、意象的“贵意”传统:言意之辩
        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贵意”性
        一、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之“意”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贵意”的原因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倾向
    第一节 中西“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二、西方“象”范畴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尚象”性
        一、“尚象”之“象”的形象性
        二、“尚象”之“象”的象征性
        三、“尚象”之“象”的变动性
        四、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尚象”的原因
第五章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与批评论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一、“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
        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创构论
        三、营造意境: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创构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批评论
        一、意象批评的过程及心理活动
        二、意象批评需具备的个人能力
        三、20世纪前期意象批评兴起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以“意境说”探寻《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境的特征
     (一) 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
     (二) 注重对“境”的描绘
     (三) 以形求神, 追求神韵之美。
二、《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
     (一)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人生经历
     (二)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生活感悟
     (三)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真情流露
三、《二泉映月》的神韵之美

(7)王国维境界说与传统意境论(论文提纲范文)

(8)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意境”的现代诠释—标举阶段
“意境”的意识形态阐释—批判阶段
“意境”的文化溯源—重构阶段
颠覆与反观——王国维意境说再检讨

(9)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境”的现代诠释—标举阶段
二、“意境”的意识形态阐释—批判阶段
三、“意境”的文化溯源—重构阶段
四、颠覆与反观———王国维意境说再检讨

(10)浅析北京北海兴造理法之意境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北京北海兴造理法中的意境
    2.1 意境论概述
    2.2 北海兴造理法中的意境追求
3 结 语

四、论意境:意与境浑和以境胜以意胜(论文参考文献)

  • [1]略论古典诗词的意境创设[J]. 张成恩. 郑州师范教育, 2021(04)
  • [2]王国维境界的层次性与超越性研究[D]. 罗婷婷. 汕头大学, 2021
  • [3]经典重读:论“境界”说[J]. 刘运好,程海滨. 名作欣赏, 2020(31)
  • [4]王昌龄“三境”说接受、阐释的回溯与再探[D]. 吴佳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 袁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以“意境说”探寻《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J]. 乔执.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7]王国维境界说与传统意境论[J]. 王正刚. 嘉兴学院学报, 2016(03)
  • [8]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J]. 肖鹰.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1)
  • [9]意与境浑:意境论的百年演变与反思[J]. 肖鹰. 文艺研究, 2015(11)
  • [10]浅析北京北海兴造理法之意境营造[J]. 马岩.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论意境:意与意的和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