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烤鸭进军日本市场

南通烤鸭进军日本市场

一、南通烤鸭进入日本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欣[1](2021)在《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摩登都市的上海,电影产业异常繁荣。看电影成为上海小市民日常的生活消遣和谈资。张爱玲出身世族之家,父母亲都热衷于娱乐和享受。在此特定生活背景与特殊出身的影响下,张爱玲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电影迷。不善言谈的她,谈论起电影总是津津有味,与电影相关的情节、片名、影星、电影院等常可在其文本中发现。作为电影影迷的同时,写影评、编写剧本的经历皆是张爱玲与电影结下深厚情缘的重要体现。好莱坞电影源源不断地占据上海电影市场,影响着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品味。张爱玲作为一名资深电影爱好者,其电影编剧和小说创作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借鉴好莱坞“神经喜剧”的特点,围绕谐趣的闹剧、曲折的情节安排来增强剧本的喜剧性效果。其小说创作更是吸收好莱坞电影相关情节设置与场景做派的特点,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塑造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的小说范式。电影影迷的角色以及多重身份的转换,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由此而形成张爱玲小说中浓浓的电影化特征。这些电影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一、通过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的多种表现形式丰富小说的叙事艺术和表达效果。二、运用景别、角度、运动的电影摄像镜头,丰富张爱玲小说在细节处理上的语言魅力。三、通过对电影声、光、色彩艺术的运用提高张爱玲小说的视听艺术效果,增强文本的可视化语言和画面感。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特征并非独有,而是在“新感觉派”作品的电影化特征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承接和开拓“新感觉派”小说电影化手法的叙写方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模式,增强了小说的视觉效果,拓展了小说文字的表现力,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开拓具有意义深远的价值。

郭明晖[2](2020)在《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北京花市地区坊巷、庙观、会馆、税关等格局自明清时期形成发展以来,逐步成为这一地区手工业作坊密布、商业繁盛的重要基础。清乾隆年间绢花业的日益兴盛,带动了这一地区庙会、集市以及其他各类手工艺行业的快速发展。至清末民国年间,花市手工艺行业发展达到鼎盛,遍布绢花、料器、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刻等手工业作坊,成为北京南城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基地,也是京城手工业发展的摇篮。此后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以及新世纪下的复兴,花市手工艺行业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顽强生存下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依托花市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绢花、北京料器、“葡萄常”料器、北京玉雕等传统工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史料收集、工艺流程、造型品类、传承发展等各方面受到了全方位保护。充分体现了花市手工艺行业品类众多、发展完备、代表性明显的特征,集中浓缩了京城工艺美术的精髓,也是北京手工艺发展史的重要缩影。当代,北京花市手工艺应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背景下,依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宣传合力,增强花市手工艺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花市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实现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强花市手工艺活态传承保护,做到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打造集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行业和商业的区域特色文化景观,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使花市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物图片资料为基础,对北京花市手工艺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具有花市代表性的手工艺品类,花市手工艺所具有的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更好实现复兴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花市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提升花市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花市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

余聿莹[3](2020)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延续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对凸显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保存,实现价值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了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主要借鉴文化地理学、空间计量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格局、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整体的宏观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变异系数等ArcGIS空间计量学研究方法,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全国33个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整体空间分布和不同类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特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承人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遗传承人整体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集聚分布。分布均匀度较低,区域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分布不均衡。形成2个高密度圈,4个次高密度圈和多个小核心圈。东西中部空间分布格局中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从类型分布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都为典型的聚集型分布,同时在集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从空间分布差异来看,各类型非遗传承人承载着独特的地域属性和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程度上的空间差异。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各类项目传承人分布集中在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省际间文化碰撞融合交界等地区。影响我国非遗传承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与中国人口分布的数量和质量的有关,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三是与民族性地域性密切关联,四是具有相同文化属性和文化风格的文化地理区的影响,五是受到评选和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与政策因素的影响。针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要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力和生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孙克[4](2020)在《多棱镜视角下的企业博物馆 ——以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为教育、研究、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是向公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作为博物馆中一类特殊的存在,企业博物馆除遵循上述原则外,更是企业为了自身历史的保存与传播而设立,是企业归属感与荣誉感的展教场所。企业博物馆利用特殊的行业藏品,以其特有的空间、展示手段,更保障了本行业的专业眼光和见解。本文以青岛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在博物馆学视角下全面客观审视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教育、服务活动等的“业务”情况,通过这个个案的深度剖析,回应有关企业博物馆(甚至行业博物馆)的诸多议题。本文还通过对国内多家企业博物馆的实地调研与分析,试图理清当下我国企业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博物馆的进步提供一个理性判断。本文分五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由、问题意识和学术路径;第一章企业博物馆之博物馆学界定,以学术性的眼光理清企业与博物馆以及企业博物馆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关系,为后续的讨论埋下线索;第二章企业博物馆之源流,以时间为线索构建一部企业博物馆的编年史;第三章以青岛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为案例对其展示、教育宣传活动以及服务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比分析,对几种主要类型的企业博物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挑战。相比于世界最早企业博物馆的出现,我国企业博物馆尚处于初生阶段,前行的道路依旧漫长,构建一流的世界企业博物馆不仅与企业,更与博物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休戚相关。

罗淳[5](2020)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斯洛文尼亚2010年也在首都卢布尔雅那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以商务为特色,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汉语课程,同时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活动。本文总结整理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举办的文化活动,详细介绍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案例,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调查了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公派教师及院长等活动组织方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分析了文化活动举办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概述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对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研究,整理了自成立以来举办过的大型文化活动并加以分析。第三部分结合调查问卷从文化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内容、渠道和效果等方面具体地分析了这些活动。第四部分再深入探讨了这些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语以及研究的不足。

李心宇[6](2019)在《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博物馆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表现出多元化、专题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饮食文化博物馆作为专题博物馆中的一员,作为传承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窗口,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近百家饮食文化博物馆,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以中国饮食文化类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在统计我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现有数量、分布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我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现状、特点、类型划分、存在意义等,分析指出我国饮食文化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共性问题以及通过实地调研杭帮菜博物馆发现个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希望能够通过笔者的初步研究,对我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也希望能为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相信,未来我国的饮食文化博物馆在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万林青[7](2019)在《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构建中的视觉形象研究 ——以潜江小龙虾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趋向于建立自身的城市品牌形象,并且人们对日常居住城市的城市品牌形象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增高,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往这方面发展,如大连、重庆等。国内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对这方面的探讨也在不断加深,但是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知,也缺乏完善的体系。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在上述过程当中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城市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相应的视觉形象设计是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整体融合的,并且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中能够产生的作用和带来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于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从而让我国更多城市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发展中更具文化色彩,并且能够呈现出更加独特的视觉效果。文章先是针对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再到实际上进行操作,接着凭借着相应的结果进行理论层面的整理归纳,而后以湖北省潜江市作为一个典型例子进行对本课题的针对性分析和总结。首先,在第一章先阐述了课题所处的时代的大环境,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情况以及采取的手段和本课题具有的创新特性。其次,第二章说明了地域文化以及品牌形象相互之间在理念上的关联。第三章则是对地域文化在这个塑造过程当中呈现出来的方案以及手段进行深入剖析。接着在前面内容的前提基础上,第四章和第五章利用湖北省潜江市的案例作为例子,分析该城市形象构建在目前所处的情况以及目标方向,从而对该市地域文化在形象设计当中产生的作用进行长远分析,然后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对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进行调研与设计。设计的最终目并仅仅是为城市构建一套专门的符号体系,最为核心的是建立和当地地域文化相匹配的体系。在本文的最后则是根据前面五章内容的不断分析以及实践的呈现,明确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在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兼顾时代的需求,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树立优秀的城市形象有了长远的认知和思考。要让这个形象和城市自身的特殊性相匹配,在众多城市品牌形象中有着其特别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系统、全面并且可以进行应用的相应体系,这对我国大多数还在构建自身品牌形象的城市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示范的作用,这也是本文创新之处。

任世东[8](2019)在《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概念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三门护城河是旧北京城内城南护城河,由于北侧是内城南面城墙的正阳门(前门)、宣武门和崇文门,所以又称“前三门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主要是指包括前三门护城河、城墙、地区历史建筑及地域传统文化、历史风貌等要素在内的前三门护城河历史文化区域。该历史地段记录了北京的城市历史印迹,是古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意象、历史文化、传递城市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于多种原因,前三门古城墙被拆除、护城河自然水面最终消失,破坏了古城的整体格局,也掩没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气息。2002年,北京市发布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前三门护城河的远期恢复予以了明确规划;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发布,均提出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生态恢复工作,还原首都文化功能,提高人民生活居住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又一次把前三门护城河作为重要的历史河湖水系,规划在远期内予以恢复。这些规划,为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恢复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通过梳理北京城市建设历史、前三门护城河及城墙的起源和消失、前三门护城河区域主要文化的形成等,详细介绍了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演变过程。随后,通过分析护城河历史地段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其主要功能作用以及消失后带来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恢复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意义,进行了价值功能及可行性分析,并以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恢复案例为借鉴,提出了将恢复后的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打造为城市滨水生态绿道和文化长廊的整体概念设计:结合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现状,以恢复前三门护城河及城墙、保护区域古建筑为载体,通过规划设计水系、生态绿道、滨水空间、文化长廊及城市广场建设,在城市核心区域,打造一条具有自然生态修复、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休闲功能的生态文化长廊。可以为未来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恢复提供建议性策略和理论支撑,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迹保护和复兴提供一定参考。

李瀚诚[9](2018)在《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文中研究表明“美术工艺”,是具有美术倾向或是带有美术性质的工艺,属于“工艺”;“工艺美术”,是用工艺完成的美术,属于“美术”。此二者具有本质区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艺美术”一词已逐渐取代了“美术工艺”,并涵盖了“传统手工艺”的全部。“工艺美术”也全面取得了话语权的主导,社会各界用“工艺美术”评价“美术工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传统手工艺的健康合理发展。明确“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区别,建立属于传统手工艺自身的评价体系,是传统手工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命题。首先,本文从字面逻辑和语源角度出发,明确“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基本概念上的区别。“美术工艺”用“美术”修饰“工艺”,是具有“美术”倾向的“工艺”,其本质属于“工艺”,传统手工艺属于“美术工艺”的范畴;而“工艺美术”用“工艺”修饰“美术”,是用“工艺”完成的“美术”,其本质仍是“美术”,一般情况下用“美术”的标准进行评价。其次,本文对相关概念传入中国的背景进行研究。“美术工艺”或“工艺美术”的思想源泉是英国手工艺运动。英国手工艺运动传播至法国,促成了注重图案与装饰的法国新艺术运动;手工艺运动传播至日本,促成了注重手工艺的日本民艺运动。中国出于发展新兴工业、创办工艺学堂的需求,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运动及其思想,通过中国留日留法等人员的翻译传播,被介绍到中国。再次,本文通过对20世纪以来,“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行业重要文献、事件、政策、理论等的梳理与分析,对“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分期,明确了“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概念更替,大致分为,概念提出、概念并行、“美术工艺”为主、“美术工艺”确立、再次混乱、“工艺美术”为主、完全混乱、认识复苏等几个阶段。从次,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时间上属同时传播、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在结果上“工艺美术”发展充分而“美术工艺”则发展相对欠缺,“美术”的标准凌驾于“工艺”之上。这造成了对“美术工艺”认识的偏差、重视“工艺美术”而轻视“美术工艺”、用“工艺美术”的标准去评价“美术工艺”等影响。这与对概念理解不充分、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政治“正确”需求下的语义变化、意见领袖的作用、语境变化的快速性与观念转变的滞后性、文化自信不足、审美能力落后等因素有关。最后,在清楚认识“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明确此二者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手工艺的本质和特征,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艺可从材料、手段、形态、适用四方面进行评价。

霍艳虹[10](2017)在《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提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先人在工业化到来之前通过与自然不断斗争最终与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且珍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汇集廊道。她一方面历经着2500多年的朝代更迭依然保持生命力,另一方面她贯穿我国南北五大水系、三大平原、四省两市,哺育了沿线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名副其实的“活着的”、与众不同的超大型线性文化景观遗产,她同时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世界对这个独有的大型线性水利遗产、运河流域文化和巨型活态文化景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国古今水利成就以及中华文化的体悟与尊重。本研究正是在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试图以“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自身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演进、传承的特点,通过对她的整体性研究,寻找不同地域文化下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传承的共性,以期更好地对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做出整体性、完整性、连续性的保护措施。研究借鉴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中关于基因、基因表达、系统发生学等相关概念,从系统进化理论入手,探讨“文化基因”的传承方式和进化路径,结合生物学系统发生分析的方法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直观描述水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在风景园林学科研究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文化基因”的淮安传统民居和扬州园林作为个案展开研究,挖掘共性中的个性,突出表现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彰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特色魅力。希望通过从整体到个案再到整体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为城市文化基因的挖掘、历史演进规律再现、历史记忆恢复以及地方情感的建立提供素材,为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在风景园林学领域引入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其目的在于厘清庞大且繁杂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构建完整科学的系统发生树模型,以一种动态进步的眼光去审视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快速抓住自己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点,找到与其他领域之间内在的关系进行交叉研究。这是一个全新且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采用开放的结构形态,所研究的内容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又各成体系,需要大量的实例和实践进行验证。因此,论文结尾处并没有急于归纳最终论断,以期为今后研究留下扩充和调整的余地。

二、南通烤鸭进入日本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通烤鸭进入日本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爱玲的电影缘
    第一节 “货真价实的影迷”
        一、特殊出身与电影机缘
        二、张爱玲喜欢的电影明星
    第二节 张爱玲与上海的好莱坞电影
        一、上海与好莱坞电影
        二、张爱玲电影编剧与好莱坞电影
        三、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好莱坞电影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蒙太奇特征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
        一、平行蒙太奇
        二、交叉蒙太奇
        三、重复蒙太奇
    第二节 表现蒙太奇
        一、对比蒙太奇
        二、隐喻蒙太奇
        三、心理蒙太奇
第三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镜头语言特征
    第一节 景别
        一、远景镜头
        二、全景镜头
        三、特写镜头
    第二节 角度
        一、俯拍镜头
        二、仰拍镜头
        三、俯仰镜头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运动
        一、推镜头
        二、拉镜头
        三、摇镜头
第四章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声光色结合特征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的声画设计
        一、声画合一
        二、声画分立
        三、声画对位
    第二节 张爱玲小说的布光之道
        一、效果光
        二、逆光
        三、脚光与顶光
    第三节 张爱玲小说的色调艺术
        一、单一色调的运用
        二、多色调的对比
        三、色调的变化
第五章 张爱玲小说电影化特征的意义
    第一节 张爱玲对“新感觉派”电影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一、“新感觉派”创作对电影艺术的借鉴
        二、张爱玲对“新感觉派”艺术的发扬
    第二节 张爱玲电影化小说对现代小说艺术开拓
        一、利用蒙太奇手法丰富小说的叙事模式
        二、利用多种镜头结合增强小说的视觉效果
        三、利用电影声、光、色的配合拓展小说的表达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1.1.1 花市手工艺文化研究的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文献综述
2 花市手工艺文化的发展
    2.1 形成至兴盛期:明代至民国中期
        2.1.1 明代以前的花市地区
        2.1.2 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
        2.1.3 兴盛期:1912-1936
    2.2 衰落至重生期:1937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2.1 衰落期:1937-1949
        2.2.2 重生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3 转型至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3.1 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
        2.3.2 复兴期:21世纪至今
    本章小结
3 北京花市地区手工艺的代表性品类
    3.1 北京绢花
        3.1.1 发展历程
        3.1.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1.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1.4 传承与保护
    3.2 北京料器
        3.2.1 发展历程
        3.2.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2.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2.4 传承与保护
    3.3 北京玉雕
        3.3.1 发展历程
        3.3.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3.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3.4 传承与保护
    本章小结
4 花市手工艺文化变迁过程的启示
    4.1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的价值
        4.1.1 历史文化价值
        4.1.2 艺术审美价值
        4.1.3 经济开发价值
    4.2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面临的问题
        4.2.1 制作原料匮乏,规模萎缩
        4.2.2 市场运营不足,销路困难
        4.2.3 学艺人才缺失,传承受阻
    4.3 探索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之路
        4.3.1 开拓宣传渠道,增强品牌效应
        4.3.2 加强生产性保护,实现手工艺产业化
        4.3.3 打造花市手工艺区域特色文化景观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
附录B 访谈记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三节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第四节 空间统计学
第三章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空间特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
    第二节 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二、非遗传承人分布集中程度分析
        三、非遗传承人分布均衡程度分析
        四、非遗传承人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地域分区分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一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现状
    第二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分析
        二、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三、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聚集程度分析
    第三节 各类项目非遗传承人地域分异分布特征
第五章 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民族因素
    第四节 文化地理区
    第五节 评选过程与政策
第六章 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第二节 加大对中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第三节 让生活性保护成为一种常态
    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建构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多棱镜视角下的企业博物馆 ——以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企业博物馆之博物馆学界定
    第一节 企业与博物馆
    第二节 企业博物馆分类
    第三节 企业博物馆与他类博物馆相关性
        一、企业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
        二、企业博物馆与行业博物馆
        三、企业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
    第四节、企业博物馆的特性
第二章 企业博物馆之源流
    第一节 英美国家企业博物馆
    第二节 日本企业博物馆
    第三节 中国台湾企业博物馆
    第四节 中国大陆企业博物馆
第三章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博物馆实践
    第一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展示
        一、建筑理念
        二、博物馆展区设计
    第二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教育与宣传
        一、教育活动
        二、宣传活动
    第三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服务
        一、普通服务
        二、特色文创产品
        三、观众调查反馈
第四章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实践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展示
    第二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教育
        一、教育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针对群体单一
        二、博物馆教育行为主体不明确,活动收费过高
        三、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有待提升
    第三节 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的服务
        一、馆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
        二、文创产品开发程度较低
        三、观众调查工作不深入
    第四节 国内其他企业博物馆的实践
        一、郑州三棉博物馆
        二、金州美食博物馆
        三、尽膳口福非遗永久博物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汉语全球化和孔子学院的建立
        二、斯洛文尼亚汉语教学背景介绍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概述
        一、关于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研究
        二、关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汉语教学及孔子学院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及现状
        一、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汉语教学情况
        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简介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2010-2019)统计与分析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统计(2010-2019)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时空分布统计
        三、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分析
    第三节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个案研究
        案例一“天下一家”——2019年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斯洛文尼亚赛区预选赛
        案例二“奋勇向前”——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端午节龙舟比赛
        案例三‘Get together’——2019年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师生聚会
第三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介绍与说明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者分析
    第三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分析
    第四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评价
        一、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参与者对中华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
        二、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参与者对具体不同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评价
    第五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方式分析
    第六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效果分析
第四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总结
    第一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成功之处
        一、总体效果好
        二、受众评价高
        三、结合当地特色,借助各方力量,打造精品活动
    第二节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举办的不足之处
        一、活动举办时间难以固定
        二、活动举办地点较单一
        三、活动宣传力度较弱
        四、活动内容不够新颖和深入
        五、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第五章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改进建议
    第一节 调整中华文化活动的时空分布
        一、活动时间相对固定
        二、活动地点更加多样
    第二节 提升中华文化活动组织者的能力
        一、建立已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案例库
        二、培训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举办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制定明确的年度文化活动方案
    第三节 丰富中华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立足商务特色,寻求与商务有关的文化活动着力点
        二、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设置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活动
        三、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四节 创新中华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
第六章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9年举办的文化活动
    附录二 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至2019年开展的中华文化活动一览表
    附录三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中文)
    附录四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英文)
    附录五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学生版-斯语)
    附录六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七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中方院长和公派教师)
    附录八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英语版)
    附录九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活动开展访谈记录(外方经理、助理等-斯语版)
致谢

(6)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可行性
        1.1.2 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概述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关于饮食文化的研究
        1.4.2 关于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设计的研究
        1.4.3 以“饮食文化博物馆”为主题的研究
        1.4.4 关于美食展陈设计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目的
        1.5.2 意义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发展概述
    2.1 发展现状
    2.2 类型划分
    2.3 发展特点
        2.3.1 区域聚集性强
        2.3.2 办馆主体多元
        2.3.3 内容生活化,民众接受度高
    2.4 存在意义
        2.4.1 丰富博物馆类型、拓宽博物馆范围
        2.4.2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推动餐饮行业建设
        2.4.3 扩大企业知名度、带动企业经济发展
        2.4.4 提高城市旅游质量、为城市文化旅游服务
第3章 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共性问题
        3.1.1 政策法规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3.1.2 隶属关系混乱、性质定位不清
        3.1.3 展陈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3.1.4 资金困难、运营经费不足
        3.1.5 专业人才缺乏
        3.1.6 宣传投入力度小
    3.2 个性问题
        3.2.1 展陈内容方面
        3.2.2 展陈形式方面
        3.2.3 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
第4章 对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4.1 对共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4.1.1 政府强化政策、资金支持
        4.1.2 明确隶属关系、加强规范
        4.1.3 挖掘地域资源、创新展陈
        4.1.4 丰富营销手段、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4.1.5 调整人员结构、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4.1.6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
    4.2 对个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4.3 对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构建中的视觉形象研究 ——以潜江小龙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性
2 地域文化与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相关概念分析
    2.1 地域文化概念分析
        2.1.1 地域文化的内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品牌视觉形象概念分析
        2.2.1 品牌形象概述
        2.2.2 品牌视觉形象的内容
        2.2.3 品牌视觉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性与美学要素
    2.3 城市品牌的视觉形象系统
        2.3.1 城市品牌与城市视觉形象系统
        2.3.2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的内容
    2.4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与城市品牌美学的体现
3 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体现
    3.1 地域文化差异显现出不同的城市品牌视觉形象
        3.1.1 北方传统历史文化下的城市形象
        3.1.2 沿海开放自主文化下的城市形象
        3.1.3 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之下的城市形象
    3.2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3.2.1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之基础系统
        3.2.2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之应用系统
    3.3 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表现策略的思考
        3.3.1 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确立
        3.3.2 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体现的思考
4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调研与设计策略分析
    4.1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调研
        4.1.1 湖北潜江城市概述
        4.1.2 湖北潜江城市定位发展
        4.1.3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现状调研
    4.2 解读湖北潜江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4.2.1 湖北潜江的文物遗迹
        4.2.2 潜江的的艺术文化
        4.2.3 湖北潜江的饮食文化
        4.2.4 湖北潜江的民风民俗
    4.3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策略分析
        4.3.1 湖北潜江市“中国小龙虾之乡”形象定位
        4.3.2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原则
        4.3.3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表现方法
5 湖北潜江基于小龙虾的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
    5.1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基础系统设计研究
        5.1.1 湖北潜江城市标志设计
        5.1.2 湖北潜江城市标准字体与署式设计
        5.1.3 湖北潜江城市色彩系统设计
        5.1.4 湖北潜江城市辅助图形设计
    5.2 湖北潜江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设计研究
        5.2.1 湖北潜江城市公共交通形象系统设计
        5.2.2 湖北潜江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概念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
        1.1.2 北京护城河的现状
        1.1.3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区位简述
        1.1.4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重要性和恢复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4.1 主要概念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演变
    2.1 北京城历史沿革概述
        2.1.1 北京建城史概述
        2.1.2 明、清王朝都城
        2.1.3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都
        2.1.4 新中国首都
    2.2 建国前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变迁
        2.2.1 前三门护城河、城墙的起源
        2.2.2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2.2.3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主要历史文化
    2.3 建国后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变迁
        2.3.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2.3.2 前三门护城河及城墙的消失过程
        2.3.3 前三门地区主要建筑演变过程及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功能价值分析
    3.1 护城河历史地段与城市的关系
        3.1.1 影响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
        3.1.2 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
        3.1.3 历史文化、城市意象的载体
    3.2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的功能分析
        3.2.1 空间格局划分
        3.2.2 城市水利功能
        3.2.3 自然生态功能
        3.2.4 社会文化功能
    3.3 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的可行性分析和总体构思
        3.3.1 区位重要性分析
        3.3.2 功能价值潜力分析
        3.3.3 恢复的总体构思及原则
        3.3.4 首尔清溪川恢复对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的设计策略
    4.1 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的整体设计
        4.1.1 护城河的恢复
        4.1.2 古城墙的恢复
        4.1.3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4.2 城市滨水生态绿道的打造
        4.2.1 水系的恢复与管理
        4.2.2 生态绿道的形成
        4.2.3 滨水休闲空间的创造
    4.3 城市滨水文化长廊的创建
        4.3.1 滨水文化长廊的形成
        4.3.2 历史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4.3.3 广场美学的营造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解题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现状
    第四节、研究框架
第一章 “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的语义
    第一节、“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第二节、美术
    第三节、工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 背景研究
    第一节、国际背景
    第二节、国内背景
第三章 “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概念提出期
    第二节、概念并行期
    第三节、“美术工艺”为主期
    第四节、“美术工艺”确立期
    第五节、再次混乱期
    第六节、“工艺美术”为主期
    第七节、完全混乱期
    第八节、认识复苏期
    第九节、小结
第四章 对“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发展的解析
    第一节、特点
    第二节、影响
    第三节 原因
第五章 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建设
    第一节、材料
    第二节、工艺
    第三节、形态
    第四节、适用
第六章 结语
图片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20世纪以来“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大事年表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项目表

(10)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与述评
    1.1 研究缘起
        1.1.1 大运河后申遗时代对中华文化危机的再思考
        1.1.2 运河沿线城市形象趋同化
        1.1.3 遗产运河:为发掘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1.1.4 南水北调带来机遇与挑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模因(Meme)与文化基因
        1.2.2 线性文化遗产
        1.2.3 运河文化
        1.2.4 水文化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化基因”(Cene)的研究
        1.3.2 线性遗产的研究
        1.3.3 水文化遗产的研究
        1.3.4 京杭大运河研究内容及趋势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价值
    2.1 研究内容与理论支撑
        2.1.1 研究主要内容
        2.1.2 理论支撑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2.4 研究目标和意义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意义
    2.5 特色和创新价值
        2.5.1 选题特色
        2.5.2 主要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与价值
    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构成
        3.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定义
        3.1.2 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方法
        3.1.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分类
    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的构成
        3.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等级构成
        3.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结构组成
        3.2.3 构建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3.2.4 京杭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水文化遗产资源
    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价值
        3.3.1 文化遗产六条价值标准的解读
        3.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价值综述
        3.3.3 京杭大运河自身价值评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流变及地域划分
    4.1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交流形成的大背景
        4.1.1 自然背景
        4.1.2 人文背景
        4.1.3 京杭大运河作为地域性文化交流载体的独特性
    4.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
        4.2.1 地域文化介质与地域文化流变性
        4.2.2 京杭大运河“文化基因”的地域性流变特点
    4.3 “元——链——域——层”地域文化划分法
    4.4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与地域性划分
        4.4.1 京杭大运河多元文化格局的产生
        4.4.2 京杭大运河地域性文化圈层的划分
        4.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地域性划分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5章“文化基因”的进化理论与传承路径研究
    5.1 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借鉴
        5.1.1 生物学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
        5.1.2 文化进化论假说
    5.2 分子生物学相关概念解析
        5.2.1 基因(Gene)
        5.2.2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5.2.3 基因表达与调控(Gene Expression & Regulation)
    5.3 分子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
        5.3.1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
        5.3.2 系统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
    5.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分析
        5.4.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
        5.4.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系统发生树模型
        5.4.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家族解析
        5.4.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5.5 “文化基因”的类型与传承路径
        5.5.1 主体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2 附着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3 混合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5.5.4 变异基因及其传承路径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嬗变
    6.1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6.1.1 淮安段运河系统发生分析
        6.1.2 淮安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类型及构成
    6.2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2.1 京杭大运河流域建筑“文化基因”的地域性
        6.2.2 影响淮安传统民居系统发生的重要因素
        6.2.3 时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从明到清
        6.2.4 空间维度上的系统发生分析——与徽州、扬州传统民居之比较
        6.2.5 淮安传统民居“文化基因”价值的传承
    6.3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6.3.1 京杭大运河与扬州的发展
        6.3.2 扬州园林的系统发生过程
        6.3.3 扬州园林的地域文化特征
        6.3.4 影响扬州园林风格的其他“文化基因”
    6.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表达分析
        6.4.1 园林建筑基因表达
        6.4.2 园林理水基因表达
        6.4.3 园林叠石基因表达
        6.4.4 园林植物基因表达
        6.4.5 园林建筑装饰基因表达
    6.5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6.5.1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保护的必要性
        6.5.2 卷石洞天景点现状及保护分析
        6.5.3 个园现状及保护分析
        6.5.4 扬州园林“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7.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与现存问题
        7.1.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特点
        7.1.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7.1.3 国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及启示
    7.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措施
        7.2.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保护原则
        7.2.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传承模式
        7.2.3 构建“线性运河博物馆”
    7.3 “后申遗时代”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的利用
        7.3.1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利用现存问题
        7.3.2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
        7.3.3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生态化利用
        7.3.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科技再利用
        7.3.5 京杭大运河“线性旅游廊道”构想
    7.4 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措施
        7.4.1 摸清水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家底
        7.4.2 准确定位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7.4.3 充分挖掘水文化遗产价值的可展示性“文化基因”
        7.4.4 科学评估水文化遗产既有“文化基因”的完整性
        7.4.5 构建完整的“文化基因”体系
        7.4.6 加强配套措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南通烤鸭进入日本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张爱玲的电影缘与其小说电影化特征研究[D]. 李嘉欣.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2]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D]. 郭明晖.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3]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D]. 余聿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多棱镜视角下的企业博物馆 ——以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为例[D]. 孙克.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孔子院中华文化活动研究[D]. 罗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D]. 李心宇. 吉林大学, 2019(10)
  • [7]地域文化在城市品牌构建中的视觉形象研究 ——以潜江小龙虾为例[D]. 万林青. 武汉大学, 2019(12)
  • [8]北京前三门护城河历史地段恢复概念设计研究[D]. 任世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美术工艺与工艺美术 ——兼论传统手工艺的评价体系[D]. 李瀚诚. 南京大学, 2018(09)
  • [10]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霍艳虹. 天津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南通烤鸭进军日本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