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

一、药物引起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冰玉[1](2021)在《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均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二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在超微结构上可见由α-突触核蛋白组成的丝状包裹体而常与路易体痴呆合称为突触核蛋白病。二者因中晚期致残率高,预后不良,其治疗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但MSA、PD在治疗方面始终存在困境,PD治疗在疾病修饰的同时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加困扰,而MSA治疗困难,各类疗法收效甚微,亟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方面诸多医家认为MSA、PD病机可归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且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提示MSA患者以肾虚为主要证候。是以首次提出MSA、PD共同具有“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制定补肾益髓方。前期研究发现补肾益髓方能够延缓MSA、PD病情进展、尤其对非运动症状效果良好。因此本研究拟阐发“肾虚髓减”核心病机,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以方证机,验证核心病机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量表作为终点评价指标,观察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的临床疗效。目的:①分析治疗前后MSA、PD患者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以方证机,验证“肾虚髓减”核心病机理论。②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补肾益髓方治疗MSA、PD,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一科门诊及病房的MSA、PD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维持患者原用药基础上,加用补肾益髓方治疗3个月,基线、3个月MSA患者评估UMSARS、MSA-NMSS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基线、3个月PD患者评估UPDRS-Ⅱ、Ⅲ、NMSS、Hoehn-Yahr(H-Y)分期量表和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44例患者完成疗效观察,其中MSA患者31例,PD患者13例。3个月疗效分析:①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总病例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主症评分下降1.55±2.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A总分、主症、次症评分均下降,PD总分、主症评分下降(P<0.05)。全部患者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症状缓解(P<0.05),而MSA次症中行走不稳症状加重(P<0.05)。MSA、PD主症评分不存在差异性(P>0.05)。②UMSARS:UMSARS-Ⅳ治疗前后无变化。UMSARS-Ⅰ+Ⅱ评分及UMSARS-Ⅱ评分有所上升,UMSARS-Ⅰ评分稍有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跌倒及直立症状明显改善,姿势和步态加重(P<0.05)。③MSA-NMSS:评分显着下降(P<0.05)。其中疲乏症状、流涎症状、头部症状及排便功能改善明显(P<0.05)。④UPDRS及H-Y分期:H-Y分期评分治疗前后无变化。UPDRS-Ⅱ+Ⅲ评分、UPDRS-Ⅲ有所下降,UPDRS-Ⅱ评分稍有上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替动作改善明显、姿势异常加重(P<0.05)。⑤NM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睡眠/疲劳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补肾益髓方可以延缓MSA、PD病情进展,有效改善患者非运动症状,主要表现在乏力倦怠、头昏头晕、流涎、思维迟缓、排便无力、干结以及睡眠障碍等方面,以方证机,验证了“肾虚髓减”核心病机。这为中医药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倩煜[2](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黄雯[3](2021)在《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进行对比,以改进现有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按照预实验结果,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十病区住院患者共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及盲法原则,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2.治疗方法:内科常规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要求对纳入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治,两组均根据《针灸学》选穴,进行基础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枕三经排刺,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3.观察指标:以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分作为次要疗效指标。4.统计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61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且针刺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个人史、治疗前ICARS评分、治疗前MBI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I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0),通过治疗前后ICARS评分差值比较,两组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将ICARS评分进一步细化,在姿势和步态障碍、动态功能、语言障碍、眼球运动障碍4项评分中,两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0);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组间比较,两组间姿势和步态障碍、动态功能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语言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10),通过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两组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结论:1.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均可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针刺法在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姿势与步态障碍、动态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在改善患者语言障碍、眼球运动功能方面两种针刺方法疗效相近;2.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下,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潇清[4](2021)在《NLRP3介导补肾益髓法调节帕金森病小鼠神经炎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帕金森病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复杂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既存在与路易体相关的帕金森氏症的经典运动特征,又包括认知下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加重照顾者负担。帕金森病运动及认知损伤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尚无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的修饰疗法,仍以控制症状为主,且引发一系列副作用。中药治疗具有“增效解毒”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标本同治,综合改善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进一步探究中药防治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可能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大量证据表明慢性持久的神经炎症是加速帕金森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会导致运动障碍和认知缺陷。神经炎症主要包括脑内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的释放。当前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在帕金森病病理学中正被广泛研究。NLRP3炎症小体主要由凋亡相关效应蛋白caspase-1、接头蛋白ASC以及NLRP3组成。NLRP3炎症小体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被各种刺激因素激活,诱导caspase-1切割,继而诱导IL-1β上游炎症因子的成熟释放,引起广泛的炎症级联反应,损害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因此,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药对帕金森病运动及认知的可能机制,基于肾为作强之官、出伎巧、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的中医理论,认为其核心病机系肾虚髓减,脑髓乏源,神机失用,采用补肾益髓法,通过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以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为靶点,通过行为学测试探究中药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及认知的可能影响。通过尼氏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补肾益髓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中药组。实验开始,模型组和中药组腹腔注射MPTP建立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正常组生理盐水处理;经行为学评估验证造模成功后,中药组补肾益髓方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通过Rotarod Test评估小鼠运动协调能力,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究补肾益髓方对帕金森病小鼠运动及认知的可能影响;通过尼氏染色比较小鼠脑组织形态学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脑组织TH阳性细胞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NLRP3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NLRP3、ASC、caspase-1、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探究补肾益髓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结果]1行为学测试方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有显着性降低,即小鼠转棒上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显着性降低,即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有显着性提高,即小鼠转棒上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显着性提高,即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2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存在明显神经元损伤,中药组减轻其神经元损伤程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正常组TH 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中药组使TH阳性表达相对增多(P<0.05);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LRP3、ASC、caspase-1、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性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脑组织NLRP3、ASC、caspase-1、IL-1β、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性下降(P<0.05)。[结论]补肾益髓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能显着改善其运动及认知行为改变,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下调IL-1β、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减少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林群英[5](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证治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研究与评价,初步探讨帕金森病的证治规律、中医药治疗方案和常用方药,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一定的思路,以辅助帕金森病病人,与西药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缓解病情的进展,减少西药的增量并可缓解西药产生的不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本论文研究的方法是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询文献,找出从2008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文献。以“帕金森病”“颤症”中医药”“中医”“中药”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特别筛选研究样本量多过或等于30例的文献,建立图表数椐库分析文献的内容和总结主要信息。统计软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和中医药治疗的一般规律。1.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将所收集到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研究,按照临床及循证医学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把所收集到的文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进行数据记录。统计分析采用Excel各种图表和计算进行。2.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探讨将所收集文献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根据每篇文献的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记录文献出处,作者名称、文献标题、证型、治疗方法、所用的方药以及中草药组成,还有治疗的疗程等内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分别设计并制作证治规律统计表、治疗方法和用药规律统计表,将Excel中所录入的内容输入统计表中,并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1.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质量评价利用电子高级检索查询,所查到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文献有149篇。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去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29篇。在29篇纳入文献中,发表在国家级医学期刊的文献有13篇,占45%。有国家基金项目支持的有3篇,有地方基金项目支持的有3篇,共占21%。在所有纳入文献中,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只有1篇,用数字表法随机方法有23篇,占80%大多数。其他的随机方法有3篇,没有描述随机方法有2篇。在所有29篇纳入文献中,都有用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方面,有19篇文献记录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平均为8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平均值65%。在不良反应率观察方面,只有8篇文献记录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平均为10%,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的平均值25%。2.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证治规律及用药规律的研究利用电子检索查询,所查到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文献共计149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再去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32篇。在32篇描述辨证规律分型的文献中,不同证型的表述有27种,出现频数最高的为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血瘀型和痰瘀型。在32篇描述了治法分型的文献中,以滋补肝肾法、益气养血法、祛痰化瘀法和活血化瘀法4种为最常见。在32篇有描述中药用药的文献报道中,共使用了 102味中药,出现频数最高的首八味药物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常用中药,这些中药为补血药白芍、熟地黄和当归,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和全蝎,平补阴阳药山茱萸,活血化瘀药川芎。其他的常用中药为补血药何首乌、补阴药枸杞子和龟甲、补阳药肉苁蓉、补气药甘草、活血化瘀药丹参和牛膝,利水渗湿药茯苓,平肝息风药地龙和僵蚕。可见补血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和滋补阴阳药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常用中药。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显示,中医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且可以减轻西药带来的副作用,为病人带来最好的效果,适合长期服用。帕金森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血瘀痰瘀。临床治疗应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痰化瘀法和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帕金森病出现频数最高的首八味药物是白芍、熟地黄、当归、天麻、山茱萸、全蝎、川芎和钩藤,都归肝经、肾经、心经和脾经。结论本研究的结论是,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有一定的标准,接近半数发表在国家期刊,大多数有使用正确的随机对照和统计方法。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方面,加入中医药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并且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帕金森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方面,帕金森病的主要证型是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血瘀型和痰瘀型。临床治疗以滋补肝肾法、益气养血法、祛痰化瘀法和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治疗帕金森病出现频数最高的首八味药物是补血药白芍、熟地黄和当归,镇肝息风药天麻、全蝎和钩藤,补益药山茱萸和活血药川芎。这些药物都归肝经、肾经,心经和脾经。总之,在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上,应通过辨证论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配合祛痰活血化瘀和健脾疏肝等多种治法和药物,做到扶正祛邪与调理气血阴阳相结合,并且结合个体的身体体质适当加减用药,才能取得应有的满意效果。

于珺[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徐玄玄[7](2020)在《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目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opathies,AE)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语言运动障碍等,其中癫痫发作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的症状。病理表现主要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并在血管周围形成套袖样结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率为0.8/100,000/年,约占脑炎患者的10%~20%,其中80%为抗NMDAR脑炎。目前随着抗体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被发现,但许多患者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认识,本文通过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辅助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自身抗体检测、头颅磁共振、PET-CT、脑电图)、是否入住PICU、既往史、是否合并肿瘤、治疗方案、住院时间、是否复发等,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初次住院时及出院时情况进行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按AE相关抗体将患者分为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按出院时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及短期预后不良组,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分析,探讨两组在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短期预后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便及时诊治而改善预后。对抗体阳性患者出院后的癫痫发作情况及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随访观察半年,至随访终点采用mR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按随访期间有无癫痫发作分为两组,即随访期有癫痫发作和随访期无癫痫发作,比较两组mRS评分,分析恢复期癫痫发作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17岁,其中男34例,女41例,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发病年龄为8.7±3.9岁。75例患者中30例有前驱症状,39例出现发热,31例出现癫痫发作,49例存在精神异常,24例出现意识水平下降,34例出现运动障碍,42例出现语言障碍;44例入住ICU;1例合并畸胎瘤。2.抗体阳性组44例,抗体阴性组31例,抗体阳性组在癫痫发作、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上比例高于抗体阴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短期预后良好组52例,短期预后不良组23例,预后不良组在前驱症状、意识障碍上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在脑脊液有核细胞数、初始mRS评分上中位数高于预后良好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抗体阳性患者随访半年,随访期间有癫痫发作6例,无癫痫发作38例,随访期间有癫痫发作组的mRS评分中位数高于无癫痫发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体阳性患者急性期更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抗体阴性患者急性期更可能出现磁共振异常。2.脑脊液抗体阳性或阴性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影响,急性期有前驱症状、意识障碍、脑脊液有核细胞数明显增高、初始mRS评分高等表现的患者更可能出现短期预后不良。3.恢复期有癫痫发作的抗体阳性患者长期预后较差。

刘莲[8](2020)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推广竖横针刺法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竖横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均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VAS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ODI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竖横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均有效,且竖横针刺法疗效更优。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而精,患者痛苦少而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寅寅[9](2020)在《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测定在帕金森病临床分型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功能异常(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以及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死亡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除了典型的运动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合并有嗅觉减退、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心境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年龄、性别、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氧化应激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甲状腺疾病是与帕金森病发病最相关的一种内分泌功能障碍。帕金森病和甲减、甲亢之间有一些共同的临床表现,比如震颤、运动迟缓和表情减少等。也有很多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与帕金森病发病有明显的关系。与正常人相比,亚临床甲亢或甲减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也更为普遍。既往的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特别是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与PD患者的运动症状密切相关,PD病人的FT3水平偏低,FT3偏低的PD病人病情更为严重,但是这个研究纳入的人群是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人群。而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帕金森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是否与运动亚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尚未见报道。关于甲状腺激素对于认知、情绪和感觉障碍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是关于甲状腺激素,特别是正常范围内的甲状腺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之间的关系很少有研究涉及。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通过测定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诊断甲状腺疾病,但因为甲状腺激素轴的动态调节以及住院的患者很多有甲状腺功能异态分泌的情况,所以单凭甲状腺激素水平诊断甲状腺功能有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计算基于模型的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有助于鉴别诊断,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引入了甲状腺的分泌量(SPINA-GT)、总脱碘酶活性(SPINA-GD)以及垂体功能的Jostel’s TSH指数(TSHI)和甲状腺激素敏感指数(TTSI)。这些结构参数可以帮我们进一步分析甲状腺功能状态和帕金森病的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第一部分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与帕金森病运动分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结构稳态参数在正常人群和帕金森病人群中有无差异;分析帕金森病不同的运动分型和疾病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是否相关。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6例临床确诊帕金森病患者,经系统的评估和相关信息采集后排除数据缺失者4人,甲状腺功能异常者5人,最终77例甲功正常的患者符合入组要求,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组。对照组为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7人。这些受试者既往没有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病史,也没有接受甲状腺激素的替代疗法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病史。排除标准还包括:血清总FT3、FT4或TSH水平异常;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其他神经和/或精神疾病;其他系统性疾病;以及当前可能影响帕金森病和TH水平的药物。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一般病史采集,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的计算。所有PD患者均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三部分运动评分,震颤评分为UPDRS第20项(静息震颤)和第21项(手部动作或姿势震颤)之和,非震颤评分为UPDRS第18项(言语)、第19项(面部表情)、22项(僵硬)、27项(由椅子坐起)、28项(姿势)、29项(步态)、30项(姿势稳定)和31项(身体运动迟缓和运动障碍)的总和。当震颤评分至少是非震颤评分的两倍时,病人归为震颤型(TDT)组,当非震颤评分至少是震颤评分的两倍时,病人归为僵直迟缓型(ART)组,其余的则被归类为混合型(MXT)组。改良的H-Y分期系统用于分析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和分期,患者一共分为1-5级。H-Y分级为1-2.5级为早期组,3-5级为晚期组。研究中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连续变量按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SD)或中位数及区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此外,分类变量以计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比较对照组和帕金森病人组的一般资料和甲状腺功能以及甲状腺稳态结果参数,并对帕金森病人组进行运动亚型和疾病严重程度亚组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与UPDRS运动评分的相关性。通过校正年龄、性别、年龄、UPDRS运动评分、病程等混杂因素,对TH水平与运动亚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为深入了解甲状腺激素与疾病类型的关系,根据甲状腺激素值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四分位数将所有患者依次分为4个亚组,G1-G3组各有19人,G4组20人。结果1、PD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PD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在对照组和帕金森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我们PD病人的甲状腺功能较正常人群已有变化,且在甲状腺功能尚在正常参考范围变化时这种改变已经存在。2、ART组与TDT/MXT组PD患者的分析比较结果:由于TDT组病人数量较少,且TDT组与MXT组有很多共同临床特征,故将TDT组与MXT组合并分析,更名为TDT或MXT组(TDT/MXT组),最终ART组病人为37例,TDT/MXT组为共40例。统计分析发现,TDT/MXT组的FT4水平明显高于ART组,TDT/MXT 组 SPINA-GD 显着低于 ART 组(P=0.047),而 SPINA-GT 显着高于ART组(P=0.009)。该结果提示PD不同运动亚型的患者FT4、SPINA-GT和SPINA-GD水平有明显变化,FT4和SPINA-GT偏高以及SPINA-GD偏低的患者运动亚型为TDT型。3、早期组与晚期组患者的特征比较:早期组和晚期组分别有50名和27名患者,两组的病程和UPDRS运动评分有显着差异,但是两组的年龄、性别或运动亚型分类没有明显差异。早期组FT3水平显着高于晚期组(P=0.02),早期组TSHI显着高于晚期组(P=0.038),其余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该结果提示PD患者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下FT3和TSHI水平表现出显着差异,疾病早期的患者该两项指标偏高。4、FT3、FT4与UPDRS运动评分和运动分型的相关性分析:PD患者UPDRS运动评分与FT4和FT3水平都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应用ROC曲线评价甲状腺激素水平在预测PD运动型中的作用,结果示FT4曲线下面积为为0.721(p=0.001)。该结果提示FT4水平和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评分有一定正相关性,对帕金森病运动分型的预测价值较大。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FT4水平与疾病运动亚型显着相关,UPDRS运动评分、病程和FT3水平与疾病的早期和晚期分级显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FT3 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的OR值为0.201(95%CI:0.046~0.878,p=0.033)。低FT3水平的患者可能有更大的风险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帕金森病。6、基于性别亚组的特征比较:为了排除性别因素的混杂作用,我们根据性别进行了分组分析。比较发现女性TDT/MXT组患者的FT4水平偏高,而男性中早期PD患者的FT4水平偏高。男性和女性患者的FT4水平在疾病的不同运动亚型和疾病分期中表现不同,但都受FT4变化的影响。7、四分位数比较各组PD亚型占比:FT4水平对于帕金森病的运动分型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高水平FT4预示较高概率出现震颤为主的临床表型(TDT/MXT组);随着TSHI和TTSI的增加,晚期PD患者的比例逐渐降低;TDT/MXT运动亚型的PD患者比例随着SPINA-GT四分位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帕金森病不同运动亚型和不同疾病分期的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FT4和SPINA-GT升高预示着运动分型为TDT/MXT组,FT3、TSHI和TTSI的升高预示着患者处于帕金森病早期。第二部分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诊断中的意义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不同的非运动症状的患病率;分析不同的非运动症状和帕金森病运动分型及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非运动症状和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上述77例甲功正常的PD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除了上述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我们还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进行采集。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分析主要包括:认知功能、卧立位血压、膀胱残余尿、周围神经损害、焦虑、抑郁和神经精神评估。所有患者均完成MMSE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精神问卷(the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四肢肌电图和卧立位血压的测量。研究中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此外,分类变量以计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散点图描述甲状腺激素、稳态结构参数和非运动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各项非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系数。结果1、帕金森病人非运动症状分布特征:77例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出现率较高,其中以神经精神异常为最严重。通过卡方分析比较,发现这7种非运动症状的比率差别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TDT/MXT组的周围神经损害偏高,ART组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率更高,晚期组的膀胱残余尿、体位性低血压和认知障碍发生率均高于早期组。而焦虑、抑郁和神经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任意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2、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校正性别、年龄、运动分型和H-Y疾病严重程度后,甲状腺激素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分之间无相关性。3、根据非运动症状分组后比较亚组的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有无周围神经损害、膀胱残余尿和体位性低血压对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的影响无差异。而有认知障碍的PD患者的TSH水平偏低,有抑郁症状的患者的TSH水平偏高,而有焦虑症状的患者的TSH水平偏低。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出现率较高,其中以神经精神异常为最严重。帕金森病不同的运动亚型和严重程度相关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不同。正常参考范围内的TSH变化对于认知功能、焦虑和抑郁症状均有影响。未发现甲状腺结构稳态参数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对帕金森病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都有一定影响,对于他们的的检测和计算可以为临床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可能成为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潜在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李立恒[10](2020)在《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2005年,Vitaliani等人报道卵巢畸胎瘤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中枢性低通气等神经系统症状,考虑患者症状是卵巢畸胎瘤引发的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2007 年,Dalmau 等人发现这类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或血清抗体能与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特异性结合,证明了NMDAR抗原的存在,第一次确定了抗NMDAR脑炎的概念。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许春伶等人报道了国内第一例抗NMDAR脑炎。抗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疾病,抗NMDAR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神经元突触后膜NMDAR,介导NMDAR内化,降低突触后膜NMDAR密度,影响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元间信号转导。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最常见于青年女性,发病年龄从2个月至85岁,中位年龄21岁。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运动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抗NMDAR脑炎多见于儿童、青年人,老年患者少见。38%抗NMDAR脑炎患者合并肿瘤,其中96%为畸胎瘤,合并非畸胎瘤肿瘤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此外,有文献报道发病年龄≥45岁的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存在不同于早发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独特的临床特征。女性一般在49-50岁绝经,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这可能与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在其他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晚发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标准定义为年龄≥50岁。因此,本研究设定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的发病年龄标准为年龄≥50岁,对比分析晚发型与早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数据,阐释晚发型抗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18岁以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抗NMDAR脑炎的诊断标准:Graus与Dalmau标准(2016年)及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晚发组(≥50岁)、早发组(18-49岁)。总结晚发组患者临床特征,对比晚发组与早发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脑脊液、治疗及预后[以出院时改良 Rankin 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mRS=0-2 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共收集抗NMDAR脑炎患者110例,男性52例(47%),女性58例(53%),晚发组18例(16%),早发组92例(84%)。晚发组18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男性11例(61%),女性7例(39%),发病年龄范围为50-84岁,平均年龄为59.5岁。9例(50%)存在前驱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头晕、发热、咳嗽、恶心、呕吐。常见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9例(50%)、癫痫发作5例(28%)。病程中主要症状有精神行为异常14例(78%)、意识水平下降13例(7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3例(72%)、癫痫发作9例(50%)、运动障碍9例(50%)、记忆力减退7例(39%)。17例晚发组患者完成头颅磁共振检查,脑实质炎性病变者9例(53%)。病灶位于岛叶、额叶、颞叶、海马、丘脑、顶叶、枕叶、脑膜、基底节区等部位。其中边缘系统共8例(包括颞叶、岛叶、海马、扣带回等)。18例患者均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180 mmH20)5例(28%)。18例患者中,脑脊液检验结果异常者17例(94%),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4例(78%),其中轻度升高10例(55%)。18例患者中,脑脊液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者15例(83%),脑脊液蛋白升高者10例(56%)。15例患者行脑脊液蛋白电泳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5例(33%),脑脊液鞘内IgG合成率升高11例(73%)。17例患者行脑脊液病毒学检查,阳性4例(24%),其中3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 型 IgG 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为阳性。13例行血清抗NMDAR抗体检测,阳性5例(38%)。8例行血清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抗Hu、Ri、Yo、CV2、Ma2、Amphiphsin)检测,均为阴性。18例患者中,4例(22%)合并肿瘤,其中左肾上腺腺瘤1例、淋巴瘤1例、脑膜瘤1例、胆囊小细胞癌1例。10例(56%)患者病程中出现mRS=5分。11例(61%)患者因病情较重需ICU支持。发病到入院时间中位数为17.5天,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27天,发病到免疫治疗时间中位数为27天。17例患者接受一线免疫治疗。11例(65%)患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其中9例(82%)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日中位数为28天,12例(67%)患者预后良好(出院时mRS=0-2分),4例(22.2%)患者存在复发。晚发组与早发组抗NMDAR脑炎对比结果显示:晚发组男性比例为61%,早发组男性比例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临床表现中,晚发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例高于早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vs 45%,P=0.032)。头颅磁共振检查中,两组总体阳性率为50%,病变主要位于边缘系统(66%),晚发组头颅磁共振提示岛叶病变比例高于早发组(67%vs 27%,P=0.047)。脑脊液检查中,晚发组脑脊液蛋白升高比例高于早发组(56%vs 28%,P=0.023),晚发组CSF IgG合成率升高比例高于早发组(73%vs 44%,P=0.041),晚发组脑脊液病毒学阳性率高于早发组(24%vs 5%,P=0.028)。两组患者合并肿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晚发组合并肿瘤均非畸胎瘤,早发组合并肿瘤均为畸胎瘤(P=0.001)。结论1.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磁共振岛叶病变。2.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脑脊液炎症反应。3.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畸胎瘤不相关。

二、药物引起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引起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1. 多系统萎缩历史沿革
    2.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治疗
    3. 多系统萎缩的中医认识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西医治疗及中医认识
    1.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
    2. 帕金森病中医认识及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α-突触核蛋白与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
    1. α-突触核蛋白致病机制
    2. α-突触核蛋白中医药干预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统计
        2.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3. MSA组疗效评价
        4. PD组疗效评价
        5. 不良反应记录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
    附录2 帕金森病诊断标准
    附录3 肾虚髓减中医证候量表
    附录4 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MSA-NMS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5、西医治疗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临床资料
        4、研究方案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共济失调概述
    1 共济失调
        1.1 共济失调定义
        1.2 脑梗死及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祖国医学对共济失调的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共济失调的认识
        1.5 共济失调物理学机制
        1.6 共济失调分类
    2 小脑
        2.1 解剖结构
        2.2 生理功能
        2.3 小脑皮质
        2.4 纤维联系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基础治疗
        2.3 针刺治疗
        2.4 研究持续时间
    3 观察指标
        3.1 生物学指标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共济失调疗效指标分析
        5.3 安全性评定和质量观察
        5.4 病例脱落与剔除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共济失调相关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NLRP3介导补肾益髓法调节帕金森病小鼠神经炎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帕金森病运动及认知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概况
        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3 病理机制
        4 临床特征
        5 生物标志物研究
        6 治疗方法
        7 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神经炎症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名家经验
        3 辨证分型
        4 辨证论治
        5 其他疗法
        6 中药提取物及其他研究
        7 总结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NLRP3介导补肾益髓法调节帕金森病小鼠神经炎症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
        2 行为学实验结果
        3 尼氏染色结果
        4 免疫组化显示各组小鼠TH阳性表达情况
        5 Western blot显示各组小鼠NLRP3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情况
    讨论
        1 PD运动及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神经炎症是重要病理机制
        2 补肾益髓方改善MPTP诱导PD小鼠的运动及认知损伤
        3 补肾益髓方减轻MPTP诱导PD小鼠黑质区的神经元损伤
        4 补肾益髓方抑制MPTP诱导PD小鼠的神经炎症反应
        5 补肾益髓方抑制MPTP诱导PD小鼠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
        6 肾虚髓减是病机根本,神经炎症是重要环节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证治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一、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相关认识
        1. 帕金森病的相关中医病名研究
        2.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4.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存在的问题
    二、西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 西医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认识
        2. 西医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方法
        3. 西医对帕金森病治疗方法
        4. 西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对近10年帕金森病的文献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文献学研究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证治规律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新加波对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和研究特点
    1. 研究现状
    2. 西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概况
    3.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论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之处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纳入文献的方药和中药组成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疗效评定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2.3 两组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3 有关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3.1 竖横针刺法
        3.2 本研究的中医理论
        3.3 本研究的西医理论
        3.4 临床研究体会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VAS评分表
附录 C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表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测定在帕金森病临床分型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按字母顺序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与帕金森病运动分型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诊断中的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帕金森病常见血液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药物引起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补肾益髓方治疗多系统萎缩及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冰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NLRP3介导补肾益髓法调节帕金森病小鼠神经炎症的研究[D]. 李潇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文献研究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证治规律探讨[D]. 林群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75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徐玄玄. 郑州大学, 2020(02)
  • [8]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稳态结构参数测定在帕金森病临床分型中的意义[D]. 谭寅寅. 山东大学, 2020(09)
  • [10]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D]. 李立恒.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药物性运动障碍8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