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早爆事故分析及预防对策

隧道开挖早爆事故分析及预防对策

一、隧洞开挖早爆事故的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袁勋[1](2021)在《杰德秀隧道施工技术分析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隧道施工管理作为系统工程比较复杂,施工周期较长、安全系数小、技术含量高,保障隧道施工顺利实施需要加强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工程有序可控,提升经济效益。尤其是复杂地质隧道施工中常因出现大变形而难以控制,对施工技术研究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查阅和技术分析,研究隧道施工关键工序的安全控制方法,取得影响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制定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借鉴。本文从隧道施工的内涵与特征、复杂隧道施工控制方法、隧道施工管理方法等内容详述了隧道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方面相关理论。并通过对西藏杰德秀隧道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隧道围岩分级、开挖方法、洞身衬砌类型及特殊地质段施工进行了技术要点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西藏杰德秀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所需要采取的基础性安全管理要点和关键工序安全管理要点。确定了西藏杰德秀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研究了组织管理机构;提出了强化施工安全组织、加强物资设备管理、增强施工技术管理、确保人员安全管理等强化常规性安全管理的措施;制定了安全用电、通风、排水等辅助安全管理措施。制定了西藏杰德秀隧道关键工序安全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优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实施安装超前锚杆、设置超前小导管、实施管棚支护等超前支护措施;增强台阶法安全管理;制定起爆顺序、设计装药结构、实施光面爆破、实施预裂爆破等确保爆破作业安全措施;强化洞内外观察管理、拱顶下沉量测、强化地表沉降量测、强化净空变形量测、强化围岩压力量测等强化监控量测工作措施;提升喷射混凝土安全效力;推行自钻式锚杆、优化锚杆布置形式等优化锚杆施工方案;落实钢筋网施工方案;做好放线定位工作、加强原材料管理、实施模板整备、优化配合比设计、规范砼浇筑及捣固、严控拆模及养护规程等加强二次衬砌施工安全管理等具体措施。本文所制定的确保隧道施工顺利实施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为我国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佳兴[2](2020)在《TBM施工岩爆风险分析与防控技术》文中指出TBM以其掘进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的施工中,但TBM对不良地质的适应性较差,大大制约了TBM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情况,本课题针对TBM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岩爆问题,以新疆ABH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为依托,进行TBM施工岩爆风险分析与防控技术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现场岩爆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依托工程不同等级岩爆的特征及其对施工的影响规律;统计分析了岩爆微震监测的准确率,给出了微震监测法的适应性建议;采取了改进的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评价法,对依托工程进行了TBM施工岩爆风险评估,得出了不同岩爆预测结果下施工的岩爆风险程度;最后结合TBM岩爆防控的特点,提出了TBM施工岩爆分级防控技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中等及中等以下等级的岩爆对施工的影响不大,主要表现为降低施工速度;且单次岩爆对施工速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往往需要多次岩爆积累才会对施工产生明显的影响。中等~强烈岩爆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威胁人员的安全,极大的降低施工速度。强烈岩爆会砸毁设备,砸伤人员,单次强烈岩爆就可能造成大规模地停工,对施工的威胁极大。(2)岩爆对进尺速度的影响主要由掘进速度和纯掘进时间决定,从掘进速度来看,岩石抗压强度越适合TBM掘进,岩爆对掘进速度的影响占比越明显;从纯掘进时间来看,I、II类围岩受岩爆影响占比较大,III、IV类围岩受岩爆影响占比相对较小。(3)引汉济渭工程中,岩爆的滞后时间多在24 h以内,距掌子面的距离多在15 m以内,单次岩爆段的长度一般小于5 m,且发生部位以隧道正上方120°范围为主。当岩爆等级较强时,降低日进尺对岩爆的滞后时间和范围影响不大,但可降低岩爆到掌子面的距离,因此通过控制进尺防治强岩爆是可行的。(4)当工程存在中等~强烈岩爆和强烈岩爆风险时,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岩爆风险进行预警是很有必要的,但当工程无中等~强烈岩爆和强烈岩爆风险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引入微震监测系统。(5)当微震监测系统预测为无岩爆时,为一般危险;当微震监测系统预测为轻微岩爆、轻微~中等岩爆、中等岩爆时,为显着危险;当微震监测系统预测为中等~强烈岩爆、强烈岩爆时,为高度危险。(6)提出了TBM施工岩爆分级防控技术并进行了施工效果验证,从设备优化和柔性支护的角度提出了强烈岩爆防控技术的优化方案。本论文研究对于评估TBM施工安全风险、施工进度影响,以及采取何种岩爆防控策略和技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冉[3](2020)在《岩爆分级预测的多维正态云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岩爆是高地应力环境下的一种复杂动力失稳型地质灾害,随着地下工程埋深的不断增加,岩爆问题越来越突出,给施工人员和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带来威胁。为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有效防控岩爆风险,预测预报和控制岩爆灾害已成为当前深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其中建立岩爆分级预测模型、准确预测预报是预防岩爆灾害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深部工程开挖环境复杂,岩爆诱因较多,岩爆预测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分配预测指标权重对于建立有效的岩爆分级预测模型以及获取准确的岩爆等级判定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已有岩爆分级预测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岩爆主要影响因素有岩性、围岩应力和能量,基于岩爆发生机理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岩石单轴抗拉强度σt、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θ、岩石弹性应变能指数Wet、岩石应力系数σθ/σc和岩石脆性系数σc/σt为预测指标建立岩爆预测指标体系。同时根据预测指标的特征建立不同的指标分级标准,构成了岩爆分级预测模型的参考标准。基于改进FC-RS权重计算方法建立了岩爆预测指标的权重计算模型。针对岩爆预测指标的属性特征不同,将岩爆预测指标的权重计算模型用于评价不同指标贡献度的差异性,充分利用了岩爆初始样本数据,避免了数据处理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丢失,并通过改进指标属性在处理过程中存在非核属性重要度为零的不足,使岩爆预测指标的权重分配更具有合理性。利用岩爆预测指标体系建立了简单多维正态云分级预测模型。将由岩爆分级标准确定的数字特征和岩爆样本数据输入到多维正向云发生器中可输出得到岩爆样本的确定度值,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样本的岩爆等级,通过将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对比验证了多维正态云模型用于岩爆分级预测是合理可行的。结合改进FC-RS权重计算模型和多维正态云模型构建了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通过与一维正态云模型、有限区间联系云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的对比发现,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具有考虑多个预测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有效处理岩爆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等优势,能确保岩爆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并将构建的模型运用到苏家坡磷矿中,判定得到的岩爆等级与工程实际情况完全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的准确适用性。研究改善了岩爆预测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性,考虑了岩爆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验证了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为岩爆分级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陈涛涛[4](2020)在《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交通、水利及采矿业的快速发展,高地应力环境中的岩体开挖越来越多。在高地应力区工程开挖过程中,常常遇到以岩爆为典型的地质灾害。岩爆具有突发性和极强的破坏性,严重威胁着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岩爆相关课题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的研究热点。岩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施工,控制岩爆风险。通过开展岩爆破坏机理探索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不同岩爆破坏模式的临界失稳判据及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岩爆烈度等级,从而为岩爆防治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采用突变理论及最小势能原理等推导出张裂滑移型及板裂屈曲型两种典型的岩爆破坏模式临界失稳判据,并选取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系统分析岩爆段工程地质条件、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确定出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并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标准修正,建立出岩爆预测评价体系;将信息熵法与灰关联投影法两者结合,用信息熵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灰关联投影法进行灰关联投影值计算和分级,构建出熵权-灰关联投影法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利用国内外若干工程实例对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评价。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采用折叠突变模型对简化的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将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中尖点突变模型分析结果及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解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折叠突变模型与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与尖点突变模型所得结果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认为尖点突变模型不适用于分析张裂滑移型岩爆。最后,选取工程实例进行验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采用折叠突变模型进行分析的正确性。(2)针对已有板裂屈曲型岩爆简化力学模型忽略劈裂板间相互作用等不足,提出考虑岩板间相互作用的圆形隧洞薄板力学模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岩板弯曲挠度,将其与岩板发生张拉破坏的极限挠度进行比较,确定出岩爆破坏深度。选取工程实例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所得结果相较于已有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表明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3)通过系统分析岩爆段工程地质条件、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提出影响岩爆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应力水平、围岩性质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根据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选取σθ/σc、σc/σt、Wet及Kv四个评价指标,并对Wet分级标准进行修正,构建出岩爆预测评价体系。(4)将信息熵法与灰关联投影法两者结合,用信息熵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用灰关联投影法进行反映关联程度的灰关联投影值计算和分级,建立出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熵权-灰关联投影法模型。对国内外若干工程实测数据进行预测验算,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较好,表明模型准确性及适用性较高,具有一定工程运用前景。

王炀[5](2020)在《含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形洞室的砂岩冲击岩爆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岩爆是深部巷(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岩爆的发生极大的阻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开展相关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岩爆的形成机理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岩爆可分为应变型岩爆和冲击型岩爆。冲击型岩爆是指在巷(隧)道开挖之后,由于受到工程扰动而引起的岩爆现象。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冲击型岩爆设备,开展了含不同长短轴比的椭圆形洞室的的冲击型岩爆实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有:在考虑实验设备的性能及洞室结构的影响下,确定椭圆形断面的长轴为50mm,并依次减小短轴的长度来控制不同的长短轴比,实验中所采用的长短轴比分别为1、1.25、1.67以及2.5四种尺寸。通过测试,获得了本次所采用砂岩试样的基本力学参数,并依据相关参数判断出该砂岩为中等岩爆倾向性。根据动态加载的要求,选取了本次扰动荷载的加载应变率为4.5×10-3s-1。随后确定了实验加载的应力路径,并开展了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平行和垂直的两种扰动方式下的冲击岩爆实验。根据冲击岩爆实验结果,获得了应力随时间及应力随应变的变化曲线,并获取了初始破坏应力值、岩爆破坏应力值、岩爆破坏应变值以及扰动至岩爆破坏的时间。列举了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形洞室冲击岩爆实验的典型破坏现象,不同长短轴比的试样都经历了平静期、小颗粒弹射期、片状板裂剥离期和岩爆四个过程。分析了实验中的应力特征、速度场特征、爆坑特征、碎屑特征以及声发射特征。其中应力特征包括初始破坏应力值和岩爆破坏应力值,爆坑特征包括爆坑的深度、角度和面积,碎屑特征包括碎屑的尺度特征、微观裂纹特征,声发射特征主要包括计数、能量、主频分布和b值变化。对统计的的应力特征、速度场特征、爆坑特征、碎屑特征和声发射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①长短轴比对冲击岩爆有重要影响,随着长短轴比的增加,一些特征值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包括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平行(SHD)试样的应力特征值、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垂直(SVD)试样初始破坏应力、SVD试样岩爆时刻应力、SVD试样爆坑特征、两种扰动方式试样的速度场特征、SHD试样碎屑特征、两种扰动方式在阶段Ⅲ的声发射累计计数和累计能量、两种扰动方式试样的声发射低频、高频信号占比以及b值特征。还有一些特征值呈现递减趋势,主要有SHD试样的爆坑尺寸、SVD试样的碎屑长宽和长厚比、阶段Ⅰ的声发射累计计数和累计能量以及声发射中频信号占比。②扰动方向对冲击岩爆有重要影响。对比不同的扰动方向的实验,初始破坏应力、岩爆应力、最大平均速度、声发射中除超高频外其他参数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而爆坑参数、碎屑长厚比和长宽比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③从室内实验现象、岩爆的应力特征以及岩爆的时间效应上讨论了椭圆形巷道断面的优点。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椭圆形巷道能够减弱岩爆现象。椭圆形巷道断面能明显的提升巷道承受荷载的能力,并能延缓岩爆的发生。当椭圆巷道的长轴与扰动方向平行时,是巷道断面最优选择。采用FEDM数值分析方法对含不同长短轴比的椭圆形洞室试样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主要结果有:①数值模拟结果再现了平静期、板裂期和岩爆三个阶段。②试样的破坏模式主要包括V字形爆坑、斜向剪切裂缝、水平张拉裂缝以及垂直张拉裂缝四种形态。③随着长短轴比的增加,弹射速度和垂直应力呈现递增趋势。数值模拟中碎屑弹射速度相较于实际弹射速度要大,垂直向最大应力与室内实验吻合度较高。④获取所有试样在0.8倍峰值强度时刻的垂直向应力云图,洞室左右两侧存在压应力,洞室上下存在着拉应力。压应力数值要远大于拉应力。提取所有试样的压应力云图面积,随着长短轴比的增加,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平行(SHDM)的模拟试样的压应力云图面积递减,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垂直(SVDM)的模拟试样的压应力云图面积递增。⑤获取实验过程中裂纹变化的二值图,并采用覆盖法求得分形维数值。分形维数变化过程可以分为突变和缓变两个阶段。随着长短轴比的增大,分形维数值有递减趋势。证明长短轴比越大的试样,越难产生破坏,其中扰动方向与椭圆短轴垂直的试样最难破坏。

曹杨[6](2019)在《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文中指出炮烟中毒事故是我国地下金属矿采掘作业中常见的事故类型之一,其发生不仅影响矿山企业正常生产,而且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本文以地下金属矿炮烟中毒事故为研究背景,以采掘面炮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分析了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及其变化的诱发规律,分析了采掘面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了采掘面CO扩散规律,对采掘面通风参数进行优化,并提出采掘面炮烟浓度控制方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1)地下金属矿掘进巷道浅孔爆破、采场中深孔爆破情况下,装药量、掏槽方式、炮眼尺寸、装药结构、起爆方式、炮眼堵塞情况、围岩性质等爆破条件因素导致2#岩石乳化炸药、多孔粒状铵油炸药在炸药爆炸反应中的氧平衡发生了偏移,诱发了炮烟中CO、NOx等有毒气体产生及成分变化。2)采掘巷道炮烟中粉尘、NOx及CO随时空变化而产生沉降消减或浓度降低的演化特征。自然通风、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掘空间中CO浓度呈现高斯分布规律,掘进巷道和采场回风出口CO浓度呈现负e指数衰减规律。3)掘进巷道CO气团呈现移动和稀释的耦合效果,拟合发现CO峰值体积浓度随监测点到掘进面距离呈负e指数衰减,掘进巷道断面中CO浓度上高、下低,推导了掘进巷道CO弥散系数计算式,CO弥散系数为0.055m2/s。4)掘进巷道中CO峰值浓度降低到职业接触限值时,通风距离为795 m。通过优化风筒出口位置与供风量,得到掘进面通风优化参数为风筒出门到掘进面距离不大于12.5 m,供风量为3.5 m3/s,并推导了掘进面通风时间与掘进巷道通风距离、风筒口到掘进面距离及供风量之间关系式。5)采场中存在左上角、采场右上角、以及采场下中偏右的无风或微弱风区,该区域CO浓度高、降低速率慢;回风巷道断面中CO浓度呈现上高、下低、左低、右高的分布规律;回风巷道断面中CO体积浓度及梯度均随通风时间增加而减小,CO体积分数衰减呈现负e指数变化规律。6)通过优化采场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与局部通风机供风量,得到采场通风优化参数为局部通风机供风量不小于3.0 m3/s,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不小于0.6 m/s;构建网络结构为(8,10,1)的采场通风时间BP预测模型。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爆破后采掘面炮烟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为采掘面通风排烟优化、通风时间计算提供参考,为预防炮烟中毒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李有凯[7](2016)在《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为贯彻安全、耐久、经济、节能、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公路隧道设计理念,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常见的隧道结构形式之一。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开挖过程中存在洞身偏压受力不均衡、洞口段浅埋围岩稳定性差、双洞间小净距作业面施工干扰严重等问题,极易导致隧道产生侧向位移、洞顶沉陷、洞身失稳破坏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鉴于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该类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预控措施,可及时有效地应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确保施工安全和避免经济损失。本文以鹤岗至大连高速公路马鹿沟岭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事故风险评估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较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评估方法、监控手段和预控措施,为该类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提供指导。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风险辨识与风险控制:总结归纳隧道常见风险事件及其影响因素,阐述风险评估的一般方法以及施工风险控制措施;(2)典型工程实践:通过参与典型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马鹿沟岭隧道工程施工,分析该类隧道工程特点,开展施工现场调研并参与工程建设,获取该隧道施工中的风险控制性因素及围岩动态变形数据;(3)风险分析: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进行施工风险分析。建立马鹿沟岭隧道施工力学模型,分析施工过程隧道围岩力学与变形形态;开展现场监控量测,实测隧道围岩变形数据并进行相关处理;利用综合超前预报技术(TSP与GPR相结合)探测隧道围岩状况,预测施工风险状态并进行风险分区;(4)风险评价:结合数值模拟、监控量测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全面分析影响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各个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围岩稳定性进行风险评价,确定该风险发生的概率情况,从而得出风险可接受程度,为相关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5)风险预控:针对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施工特点,提出相应预控措施。

于群[8](2016)在《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生产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开采规模也不断扩大。无论是水利水电、矿山开采、国防工业、亦或交通运输等行业,其开发力度和建设规模已向地下深部发展。随之而来由深部问题带来的工程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其中由高地应力诱发的岩爆问题最为突出。岩爆是地下工程尤其是深部地下工程一种常见的岩石失稳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围岩呈突发、猛烈弹射或抛掷到开挖空间。由于岩爆往往造成支护设备的破坏和开挖轮廓的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工程基础设施的破坏及人员伤亡,甚至会导致局部地震而引发地表塌陷等灾害。目前,岩爆的预报与预防已经成为地下工程建设与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共同课题。因此,开展对深埋隧洞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岩爆孕育机制及预测预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岩石的失稳破坏(岩爆)与其内部微震活动性有着密切联系,微震活动的异常现象是岩石发生岩爆的微破裂前兆。鉴于此,本文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为工程依托,以高地应力、高埋深条件下的深埋硬岩隧洞为监测对象,利用微震监测技术构建了我国水利水电深埋隧洞工程具有独立性强、安装方便、移动灵活等特点的微震监测系统。结合开挖卸荷影响下的微震活动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岩爆机理的研究成果,对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洞及施工排水洞经历强岩爆洞段的多个工作面进行岩爆的实时监测、分析及预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成功构建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硬岩隧洞群的微震监测系统,初步实现了对引水洞和排水洞潜在岩爆危险区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地貌特征、特殊施工方法及施工顺序的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系统的构建、传感器安装及改进方案、传感器阵列的布置及优化、噪声波形数据库的建立及分类等。通过微破裂信息数据实时采集,实现对隧洞岩爆展开24小时连续实时监测,获取大量围岩渐进破裂诱发岩爆过程中微震活动的数字化信息。(2)基于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大量岩爆统计记录和微震监测数据,对应变型岩爆和构造型岩爆的发展过程和发生规律展开研究。并根据微震活动相关参数,包括微震累积事件数、微震能量、微震事件密度及微震能量密度等,归纳和总结不同类型岩爆破坏过程中的微震活动性规律及动态迁移特征,揭示围岩渐进失稳破坏过程中微震活动时空演化规律与岩爆间的内在联系。(3)基于微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及时序演化特征,将微震监测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从动态裂纹扩展角度揭示了地下洞室的岩爆孕育过程及发展机制。并根据裂纹发展过程及微震活动性分布规律,将岩爆孕育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破坏模式,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岩爆孕育不同阶段的破坏机制及演化规律。同时,借助于地震学理论,将累积视体积、能量指数及b值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作为岩爆前兆展开研究。(4)根据岩爆孕育不同阶段,通过对微震相关参数演化规律的研究,包括微震事件密度、微震能量密度、应力积累,应力阴影及应力转移(3S原理)、能量指数和累积视体积及b值,提出高地应力条件下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的岩爆多元预警方法。

胡兰[9](2015)在《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隧道在铁路线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长度越来越长,常为铁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尤其以成都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为代表的西南艰险山区铁路尤为突出。其施工技术复杂、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所处地质复杂多变、建设周期长等固有特点,导致其发生工期延误、造价失控的概率较其他工程更高,后果更严重。若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投资、工期风险管理,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西南艰险山区铁路项目总投资并有效保证工期,这方面的研究颇具价值。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多条铁路线上的数十座在建隧道与多位专家咨询,在独立研究、归纳总结和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合理取值及保证隧道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的诸多管理问题,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结合专家调查及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隧道工期延误与造价失控的十大影响因素,依次为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隧道必要的工程变更、地质资料勘探不准、设计经验不足、现场资源配置不合理、进度款不按时支付、设计文件自相矛盾、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施工经验不足、征地拆迁难度大。其中,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隧道必要的工程变更为不可控因素,其它为可控因素;2.基于影响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可控因素,结合概率论及逻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隧道参建各方关系模型,指出风险防范不仅要从技术上采取措施,还需从组织管理上采取措施,层层设防,层层把关,相互协调配合约束,力争建立与门关系。不仅要参建各方积极建立与门关系,相互约束,还需参建方各部门积极建立与门关系,相互监管,调整参建各方协作关系,重新构建更有利于风险防范的格局,力争建立起大与门套小与门的多层次与门逻辑关系;3.基于影响隧道工期与造价的不可控因素,数理统计分析了隧道不可预见地质风险事故、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对其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影响,指出各地质风险对应等级的发生概率、处理时间及处理费用,各围岩级别下的施工月进尺及对应单延米成本,围岩级别变更概率等参数近似服从正态独立分布;4.以隧道正洞里程为轴线,考虑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及特殊不良地质引发的风险事故等对隧道工期与造价的影响,选取隧道各围岩级别的施工月进尺及对应单延米成本,围岩级别变更概率、各地质风险对应等级的发生概率、处理时间及成本等参数为随机变量,其随机分布基于统计,而后对工期与造价的顶层目标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多因素综合的计算模型,能相对科学、准确地模拟其随机过程,一改以往按确定性问题经验估算的不准确做法。为合理确定及评估隧道工期与造价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5.基于熵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可区分相近风险,且评价更定量化,还考虑了决策者对其风险的容忍程度(最大容忍损失),使其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决策者接受;6.分析了现阶段隧道施工进度及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指出其隧道工期与成本动态变化,随施工参数的明朗化,呈逐步收敛趋势。并基于隧道工期与造价的蒙特卡洛模拟风险模型,建立了隧道施工进度与成本动态控制的定量评价体系及标准,为及时全面掌握实际施工状态,快速准确制定应对偏差措施,为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进度与成本计划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决策手段。

谢小明[10](2014)在《渣滓溪矿山井下围岩力学特性与岩爆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工程工作人员、机械设备造成重大伤害、损失。本文以渣滓溪锑矿山为研究背景,用室内试验、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井下围岩岩爆预测问题进行分析,对指导矿山开采防治岩爆有应用价值、丰富岩爆理论具有学术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了渣滓溪锑矿井下主要围岩(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锑矿及含矿岩石力学特性,主要包括矿石密度、单轴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泊松比、弹性模量及内摩擦角。(2)利用脆性系数、冲击能指标、弹性变形能指数、剩余能量系数理论分析了渣滓溪锑矿井下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锑块矿岩石岩爆倾向性,得出渣滓溪锑矿山深部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板岩、锑块矿均有岩爆倾向性。(3)通过分析岩石单轴压缩条件下破坏形式,岩石宏观破坏应力状态;运用岩石起裂应力理论分析了岩石微观破坏临界应力值;提出了利用修正后的宏观破坏临界应力值及微观破坏临界应力值作为岩体岩爆预测临界应力值。(4)通过建立渣矿数值模型,实测矿井地应力,赋予现场应力状态,分析了渣矿井下应力分布,得出井下危险区域。(5)根据矿山开采实际情况,对正在开采的-115中段、-160中段,即将开采的-205中段、-250中段进行危险区划分;运用渣矿岩体岩爆临界应力值对危险区进行了岩爆预测。

二、隧洞开挖早爆事故的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隧洞开挖早爆事故的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杰德秀隧道施工技术分析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 隧道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2.1 隧道施工的内涵与要点
        2.1.1 隧道施工的内涵界定
        2.1.2 隧道施工的要点
    2.2 隧道变形成因与施工控制方法
        2.2.1 隧道变形成因分析
        2.2.2 新奥法施工
        2.2.3 隧道支护参数优化方法
    2.3 隧道施工管理方法
        2.3.1 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2.3.2 隧道施工组织方法
        2.3.3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方法
3 西藏杰德秀隧道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3.1.2 工程特点分析
    3.2 隧道施工常规技术要点分析
        3.2.1 隧道围岩分级
        3.2.2 隧道爆破技术
        3.2.3 洞身衬砌类型
    3.3 隧道特殊地质段施工技术分析
        3.3.1 膨胀土围岩
        3.3.2 松散地层结构
        3.3.3 黄土地层结构
    3.4 基于AHP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3.4.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步骤
        3.4.2 基础性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3.4.3 关键工序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4 基础性安全管理措施制定
    4.1 强化安全目标与组织机构
        4.1.1 明确安全管理目标
        4.1.2 强化管理组织机构
    4.2 强化常规性安全管理
        4.2.1 强化安全施工组织
        4.2.2 加强物资设备管理
        4.2.3 增强施工技术管理
        4.2.4 确保人员安全管理
    4.3 强化施工辅助安全保障
        4.3.1 强化安全用电保障
        4.3.2 强化安全通风保障
        4.3.3 强化安全排水保障
5 关键工序安全管理措施制定
    5.1 优选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5.1.1 常规地质法
        5.1.2 超前水平钻孔
        5.1.3 地质雷达
    5.2 实施超前支护措施
        5.2.1 安装超前锚杆
        5.2.2 设置超前小导管
        5.2.3 实施管棚支护
    5.3 增强台阶法安全管理
    5.4 确保爆破作业安全
        5.4.1 制定起爆顺序
        5.4.2 设计装药结构
        5.4.3 实施光面爆破
        5.4.4 实施预裂爆破
    5.5 强化监控量测工作
        5.5.1 强化洞内外观察管理
        5.5.2 强化拱顶下沉量测
        5.5.3 强化地表沉降量测
        5.5.4 强化净空变形量测
        5.5.5 强化围岩压力量测
        5.5.6 强化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
    5.6 提升喷射混凝土安全效力
    5.7 优化锚杆施工方案
        5.7.1 推行自钻式锚杆
        5.7.2 优化锚杆布置形式
    5.8 落实钢筋网施工方案
    5.9 加强二次衬砌施工安全管理
        5.9.1 做好放线定位工作
        5.9.2 加强原材料管理
        5.9.3 实施模板整备
        5.9.4 优化配合比设计
        5.9.5 规范砼浇筑及捣固
        5.9.6 严控拆模及养护规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TBM施工岩爆风险分析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的分类及等级划分
        1.2.2 岩爆的理论判据
        1.2.3 岩爆的监测方法
        1.2.4 岩爆的防控理论
        1.2.5 有待解决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爆的影响规律及特征分析
    2.1 依托工程岩爆情况统计
        2.1.1 新疆ABH工程
        2.1.2 陕西引汉济渭工程
    2.2 岩爆对TBM施工的影响
        2.2.1 岩爆对人员和设备的影响
        2.2.2 岩爆对TBM施工速度的影响
    2.3 岩爆特征分析
        2.3.1 中等及中等以下等级岩爆的特征
        2.3.2 中等以上等级岩爆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爆微震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分析
    3.1 微震监测系统的基本情况
    3.2 微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
        3.2.1 岩爆预测等级偏差
        3.2.2 岩爆位置预测偏差
        3.2.3 微震监测结果的修正
    3.3 微震监测系统对 TBM 的适应性分析
        3.3.1 微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
        3.3.2 微震监测结果的适应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M施工岩爆风险分析
    4.1 风险评估方法的修正
        4.1.1 事故可能性LM取值的调整
        4.1.2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EM的取值
        4.1.3 事故危险严重度CM的取值
        4.1.4 管理因子M取值的调整
    4.2 依托工程岩爆风险评估
        4.2.1 ABH工程TBM施工岩爆风险评估
        4.2.2 引汉济渭工程TBM施工岩爆风险评估
        4.2.3 风险评估结果讨论分析
        4.2.3.1 施工岩爆风险分析的合理性
        4.2.3.2 工程风险分析的合理性
    4.3 岩爆段TBM施工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M施工岩爆防控技术
    5.1 敞开式TBM岩爆防控的特点
        5.1.1 敞开式TBM的岩爆适应性
        5.1.2 岩爆对敞开式TBM施工的影响
        5.1.3 敞开式TBM的岩爆防控目标
    5.2 TBM施工岩爆分级防控技术
        5.2.1 轻微岩爆防控技术
        5.2.2 中等岩爆防控技术
        5.2.3 强烈岩爆防控技术
    5.3 岩爆分级防控技术的效果验证
        5.3.1 轻微岩爆防控效果验证
        5.3.2 中等岩爆防控效果验证
        5.3.3 强烈岩爆防控效果验证
    5.4 强烈岩爆防控技术的优化
        5.4.1 强岩爆段TBM设备的优化设计
        5.4.2 强岩爆的柔性支护体系防控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岩爆分级预测的多维正态云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类型及烈度分级研究
        1.2.2 岩爆发生机理及其判据研究
        1.2.3 岩爆预测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岩爆分级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
    2.1 岩爆分级预测模型
    2.2 岩爆影响因素
        2.2.1 岩爆影响因素分析
        2.2.2 预测指标体系
    2.3 岩爆分级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FC-RS的权重计算模型
    3.1 FC-RS权重计算方法
        3.1.1 FC分析方法
        3.1.2 RS重要度确定
        3.1.3 FC-RS权重计算方法
    3.2 基于区分矩阵的权重改进计算
    3.3 综合权重计算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简单多维正态云分级预测模型
    4.1 云模型概述
        4.1.1 云模型的定义
        4.1.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4.1.3 云发生器
    4.2 正态云模型
        4.2.1 一维正态云模型
        4.2.2 多维正态云模型
    4.3 岩爆分级预测的多维正态云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权多维正态云岩爆分级预测模型
    5.1 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
        5.1.1 模型的构建思路
        5.1.2 权重的计算
        5.1.3 预测模型
    5.2 加权岩爆分级预测模型的对比
    5.3 模型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爆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岩爆及其破坏机理概述
    2.1 岩爆定义、分类及烈度分级
        2.1.1 岩爆定义
        2.1.2 岩爆分类
        2.1.3 岩爆烈度分级
    2.2 岩爆特征、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
        2.2.1 岩爆特征
        2.2.2 岩爆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
    2.3 岩爆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爆破坏机理探索
    3.1 基于突变理论的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分析
        3.1.1 突变理论原理
        3.1.2 张裂滑移型岩爆力学模型及失稳分析
        3.1.3 工程实例验证
    3.2 考虑板间相互作用及围岩劣化的板裂屈曲型岩爆力学分析
        3.2.1 板裂屈曲型岩爆力学楔型
        3.2.2 板裂屈曲型岩爆失稳分析
        3.2.3 工程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爆预测评价体系构建
    4.1 岩爆预测评价指标选取
    4.2 评价指标分析标准修正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灰关联投影法的岩爆烈度分级预测
    5.1 灰关联投影法原理
    5.2 熵权-灰关联投影法岩爆烈度分级预测模型
    5.3 模型评价
        5.3.1 不同方法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5.3.2 工程适用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含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形洞室的砂岩冲击岩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内容的提出
    1.2 岩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的定义及分类
        1.2.2 岩爆实验研究现状
        1.2.3 巷道模型结构岩爆研究现状
        1.2.5 岩爆声发射技术研究现状
        1.2.6 岩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冲击岩爆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2.1 冲击岩爆实验系统
        2.1.1 实验系统组成
        2.1.2 实验系统的特殊功能
    2.2 数据监测系统
        2.2.1 图像监测系统
        2.2.2 声发射监测系统
    2.3 冲击岩爆实验方法
        2.3.1 实验模型
        2.3.2 冲击型岩爆理论基础
        2.3.3 冲击型岩爆理论基础
    2.4 冲击岩爆实验设计
        2.4.1 砂岩基本力学实验
        2.4.2 砂岩岩爆倾向性分析
        2.4.3 冲击岩爆试样尺寸设计
        2.4.4 冲击岩爆实验应力路径设计
        2.4.5 冲击岩爆实验加载步骤
    2.5 本章小结
3 冲击岩爆室内实验研究
    3.1 椭圆短轴与扰动方向平行的冲击岩爆实验
        3.1.1 实验样品
        3.1.2 岩爆应力路径
        3.1.3 岩爆实验现象
        3.1.4 岩爆破坏过程特征
    3.2 椭圆短轴与扰动方向垂直的冲击岩爆实验
        3.2.1 实验样品
        3.2.2 岩爆应力路径
        3.2.3 岩爆实验现象
        3.2.4 岩爆破坏过程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冲击岩爆实验结果分析
    4.1 不同长短轴比对冲击岩爆的影响
        4.1.1 对应力值的影响
        4.1.2 对速度场的影响
        4.1.3 对爆坑的影响
        4.1.4 对碎屑特征的影响
        4.1.5 对声发射特征的影响
    4.2 不同长短轴比的岩爆效应
    4.3 不同扰动方向的岩爆效应
    4.4 椭圆形巷道断面优点探讨
        4.4.1 宏观现象
        4.4.2 岩爆应力特征
        4.4.3 岩爆时间效应
    4.5 本章小结
5 冲击岩爆数值模拟实验研究
    5.1 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巷道冲击岩爆数值模拟
        5.1.1 FDEM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5.1.2 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5.2 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巷道冲击岩爆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实验破坏模式
        5.2.2 实验过程最大速度值
        5.2.3 实验过程最大应力值
        5.2.4 实验过程应力云图
        5.2.5 实验过程裂纹图像分形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2.1.1 事故理论研究现状
        2.1.2 金属矿山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2.2 采掘爆破炮烟有害成分产生研究现状
        2.2.1 采掘爆破炮烟产生研究现状
        2.2.2 采掘爆破有毒气体产生研究现状
    2.3 采掘爆破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2.3.1 掘进面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2.3.2 采场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2.4 采掘面通风优化及时间研究现状
        2.4.1 采掘面通风优化研究现状
        2.4.2 采掘面通风时间研究现状
    2.5 研究内容
    2.6 技术路线
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及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3.1.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3.1.2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3.2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3.2.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炮烟中有害成分分析
        3.2.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3.2.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3.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分析
        3.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分析
        3.3.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3.3.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4.1 掘进巷道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4.1.1 掘进巷道通风方式
        4.1.2 掘进巷道排烟过程分析
    4.2 掘进巷道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3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理论研究
        4.3.1 掘进巷道CO扩散理论分析
        4.3.2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4.3.3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4.3.4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4.3.5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4.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4.1 工程概况
        4.4.2 掘进巷道数值建模
        4.4.3 掘进面风流场特征研究
        4.4.4 掘进巷道CO时空运移特征分析
        4.4.5 掘进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特征
    4.5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4.5.1 试验介绍
        4.5.2 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4.5.3 CO浓度分布特征验证分析
        4.5.4 CO弥散系数计算及分析
    4.6 掘进巷道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4.6.1 掘进巷道通风距离对炮烟浓度影响分析
        4.6.2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6.3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4.6.4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预测及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上向水平分层采场爆破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5.1 采场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5.1.1 采场通风方式
        5.1.2 采场排烟过程分析
    5.2 采场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5.3 采场炮烟扩散理论研究
        5.3.1 自然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5.3.2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5.4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4.1 采场数值建模
        5.4.2 采场风流场特征分析
        5.4.3 采场CO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5.5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5.5.1 试验介绍
        5.5.2 采场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5.5.3 采场回风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验证分析
    5.6 采场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5.6.1 采场炮烟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5.6.2 采场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5.6.3 采场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5.6.4 采场通风时间预测与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独学位论文数据集

(7)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隧道施工风险及其评估方法
    2.1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分析
        2.1.1 围岩失稳
        2.1.2 外界施工环境事故
    2.2 安全事故影响因素
        2.2.1 围岩失稳影响因素
        2.2.2 外界施工环境事故影响因素
    2.3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3.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及流程
        2.3.2 风险辨识
        2.3.3 风险估计
        2.3.4 风险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围岩变形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
    3.1 监控技术
    3.2 监控项目及要求
        3.2.1 必测项目及要求
        3.2.2 选测项目及要求
    3.3 监控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地表沉降
        3.3.2 拱顶下沉及周边净空收敛
    3.4 风险控制
        3.4.1 基本原则与处理方法
        3.4.2 事故前风险防范措施
        3.4.3 事故后风险处置
    3.5 本章小结
4 风险评估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4.1 马鹿沟岭隧道工程概况
        4.1.1 工程背景
        4.1.2 自然条件
    4.2 马鹿沟岭隧道受力与变形分析
        4.2.1 数值模拟
        4.2.2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3 马鹿沟岭隧道施工风险层次分析
        4.3.1 地质预报及评估分区
        4.3.2 层次分析
    4.4 马鹿沟岭隧道施工风险预控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岩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进展
        1.2.1 岩爆的定义
        1.2.2 岩爆的研究方法
        1.2.3 岩爆机理的研究
        1.2.4 岩爆的发生准则与判据研究
    1.3 微震监测及其应用研究
    1.4 岩爆监测预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
    1.5 研究内容
2 工程地质概况及施工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地应力与岩爆概况
        2.4.1 地应力条件
        2.4.2 岩爆概况
    2.5 施工概况
3 微震监测技术及系统的构建
    3.1 引言
    3.2 微震监测技术
    3.3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3.3.1 微震监测原理
        3.3.2 微震监测系统组成
    3.4 微震监测系统网络布置及优化方案
        3.4.1 微震监测系统网络布置及安装
        3.4.2 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方案
    3.5 微震信号分析与噪声识别
    3.6 本章小结
4 锦屏深埋隧洞岩爆发生规律及微震活动性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范围的选取
    4.3 应变型岩爆发生规律及微震活动性规律
        4.3.1 应变型岩爆的影响因素
        4.3.2 应变型岩爆的发生规律
        4.3.3 应变型岩爆发生过程的微震活动性规律
        4.3.4 应变型岩爆与微震活动的关系
        4.3.5 不同施工方法对应变型岩爆的影响
    4.4 构造型岩爆发生规律及微震活动性规律
        4.4.1 构造型岩爆的影响因素
        4.4.2 构造型岩爆的发生规律
        4.4.3 褶皱诱发构造型岩爆发生过程的微震活动性规律
        4.4.4 断层诱发构造型岩爆发生过程的微震活动性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微震监测的岩爆孕育过程的研究
    5.1 引言
    5.2 地质条件及研究范围的选取
    5.3 TBM掘进3#引水洞微震监测结果
        5.3.1 TBM开挖情况
        5.3.2 微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
        5.3.3 微震能量密度与岩爆危险区的圈定
    5.4 岩爆孕育过程及破坏机制的研究
        5.4.1 岩爆孕育过程研究
        5.4.2 岩爆破坏机制
        5.4.3 卸荷作用下岩爆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5.5 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活动相关参数的演化特征
        5.5.1 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能量和微震震级的变化特征
        5.5.2 岩爆孕育过程中视体积与能量指数的变化特征
        5.5.3 岩爆孕育过程中b值的变化特征
    5.6 应力转移和能量转移对岩爆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震监测的岩爆预警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岩爆预警的力学基础
    6.3 岩爆预警方法研究
        6.3.1 岩爆预警的微震相关参数的选取
        6.3.2 岩爆危险性及预警方法
    6.4 岩爆预警方法的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1.1.2 学术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期与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1.2.2 隧道工期与造价合理取值
        1.2.3 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评估
        1.2.4 隧道工期与造价的风险管理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工期与造价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1.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
        2.1.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2.1.3 单一准则下指标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2.1.4 底层指标合成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2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构建
        2.2.1 影响因素概述
        2.2.2 层次结构构建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1 单层排序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3.2 合成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2.3.3 十大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可控因素的组织关系管理研究
    3.1 概率论和逻辑学理论基础
        3.1.1 理论简介
        3.1.2 逻辑门概率描述
    3.2 参建各方关系描述
    3.3 工程案例分析
        3.3.1 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
        3.3.2 宜万线铁路隧道
    3.4 工程现场应用
        3.4.1 石家庄隧道参建各方关系模型构建
        3.4.2 模型结果计算
        3.4.3 模型结果对比
    3.5 对策建议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不可控因素的数理统计分析
    4.1 数理统计理论简介
        4.1.1 数理统计特征值
        4.1.2 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
    4.2 隧道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影响
        4.2.1 概述
        4.2.2 数理统计
        4.2.3 影响分析
    4.3 隧道围岩级别变更影响
        4.3.1 概述
        4.3.2 数理统计
        4.3.3 影响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多因素综合的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模型研究
    5.1 隧道基本情况设定
        5.1.1 隧道沿线地质情况已知
        5.1.2 隧道辅助坑道设置已知
        5.1.3 隧道施工过程相似
    5.2 模型参数选择
    5.3 功能函数构建
        5.3.1 考虑围岩级别变更后生成新的围岩段落
        5.3.2 隧道工期计算
        5.3.3 隧道工程造价计算
        5.3.4 隧道工程造价修正
    5.4 风险评估方法改进
        5.4.1 查表法
        5.4.2 熵法
    5.5 风险应对措施
    5.6 工程实例
        5.6.1 隧道基本情况
        5.6.2 计算参数设置
        5.6.3 计算结果分析
        5.6.4 影响因素分析
    5.7 现场应用
    5.8 小结
第6章 隧道施工进度与成本实时动态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隧道施工进度及成本核查流程
    6.3 动态控制评价指标及标准
        6.3.1 工作面评价指标
        6.3.2 隧道评价指标
        6.3.3 综合指标
        6.3.4 动态指标评价标准
    6.4 工程实例
        6.4.1 隧道基本情况
        6.4.2 第1次分析隧道施工状态
        6.4.3 第2次分析隧道施工状态
        6.4.4 第2次模拟参数更新结果分析
        6.4.5 多次分析结果汇总
    6.5 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10)渣滓溪矿山井下围岩力学特性与岩爆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围岩力学特性研究
        1.2.2 岩爆研究进展
        1.2.3 裂纹扩张规律研究
    1.3 矿山开采现状
        1.3.1 矿山工程地质
        1.3.2 矿井开采现状
        1.3.3 岩爆点工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岩爆预测理论及岩石起裂应力研究
    2.1 岩爆预测方法
        2.1.1 经验判据
        2.1.2 现场监测法
        2.1.3 岩爆预测的数学方法
    2.2 岩爆倾向性理论
        2.2.1 脆性指数
        2.2.2 冲击能指标
        2.2.3 弹性变形能指数
        2.2.4 剩余能量指数
    2.3 岩石起裂应力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井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3.1 试验环境
    3.2 试验内容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岩石破坏形式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岩石岩爆倾向性大小
        3.5.2 力学试验现象分析
        3.5.3 岩石起裂应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矿井应力场与岩爆应力临界值研究
    4.1 矿井地应力测量
        4.1.1 地应力测量概述
        4.1.2 空心包体应变计地应力测量
        4.1.3 应力测量结果
    4.2 岩爆应力临界值
        4.2.1 矿井数值模型建立
        4.2.2 岩爆点应力场
        4.2.3 岩爆预测应力临界值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井下岩爆分级划区
    5.1 危险区划分
    5.2 危险区岩爆预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隧洞开挖早爆事故的分析与防范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杰德秀隧道施工技术分析与安全管理措施研究[D]. 袁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TBM施工岩爆风险分析与防控技术[D]. 王佳兴.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岩爆分级预测的多维正态云模型[D]. 刘冉.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岩爆破坏机理探索与预测方法研究[D]. 陈涛涛. 浙江大学, 2020(02)
  • [5]含不同长短轴比椭圆形洞室的砂岩冲击岩爆实验研究[D]. 王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6]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D]. 曹杨.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7]偏压浅埋小净距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工程应用[D]. 李有凯. 山东交通学院, 2016(07)
  • [8]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D]. 于群.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9]长大铁路隧道工期与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胡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
  • [10]渣滓溪矿山井下围岩力学特性与岩爆预测研究[D]. 谢小明. 中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隧道开挖早爆事故分析及预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