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个思考

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个思考

一、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刁兴悦[1](2020)在《公司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随着经济的变化,产业的不断升级,企业基于实现规模快速扩张、获取战略机会、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管理效率等目的,往往会通过并购来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加入到并购浪潮中的企业日益增多,合并产生的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规模越来越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同时合并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也成为会计理论的重要议题以及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誉的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从已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主要将商誉减值的概念界定为以下两种:第一,商誉减值真实地反映了公司在未来中超额盈利能力的下降;第二,商誉减值反映的是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观性与客观复杂性是商誉的减值测试中无法忽视的特征,由于到现在为止商誉的减值测试仍缺乏统一规范的估计方法,所以无法确定商誉减值信息是否真的可信。因此,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会在分析商誉减值的数据时,对于其是否反映了公司真实的未来收益情况给予特别关注。公司价值主要体现在权益性证券的价格上,投资者也对其十分关注,本文拟对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商誉减值信息。为深入分析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问题,本文引入调节变量,来讨论财务状况以及内外部控制机制对相关性的影响。首先,概括商誉和商誉减值的含义;其次,归纳总结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整理国内外与商誉减值有关的文献,并在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商誉减值影响股票价格的作用机制;然后,以2007年到2018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价格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控制变量与调节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商誉减值与股价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商誉减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股价的变化;(2)当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亏损时,商誉减值与股价的相关性有所降低,说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被投资者所识别,进而降低自身对商誉减值信息的使用程度;(3)当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且高效时,其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更高;(4)由于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干扰,审计质量对相关性的影响并不显着。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部门要三管齐下提高商誉减值的信息质量,公司管理者要谨慎地设计并购方案,延长业绩承诺期,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2)关注财务不佳尤其是亏损公司的商誉减值计提,有关部门要加强规范引导,投资者也要重点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3)建立并完善内外部控制机制,上市公司要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监管作用,监管部门要帮助并督促公司的内部治理工作,同时督促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工作。

孙悦[2](2019)在《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上市公司的改制、并购以及资产重组也变得愈加频繁,由此产生的商誉信息便自然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与资本投资者也越发重视与商誉有关的报表信息。但是基于商誉具有非消耗性和不可辨认性的特点,其确认和后续计量缺乏准确性和稳健性。从商誉的后续计量——商誉减值来说,现有研究表明公司会基于两个动因计提商誉减值:并购后出现的““协同效应”下降和管理层的盈余操纵。上市公司会择时计提减值,但是当账面商誉到达万亿规模时,如果此时集中进行计提减值,便会对市场整体带来非常严重的冲击,高商誉实实在在成为资本市场上的“达摩克斯之剑”。鉴于此,商誉减值能否真实反映公司预期超额收益的减少也成为了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本文拟对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即探究商誉减值对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期望能够为报表使用者们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商誉减值信息。为深入分析商誉减值信息数据的有用性,本文从盈余管理角度和对准则执行保障的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角度研究了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并引入了利润亏损、内部控制质量和外部审计质量三个调节变量。首先,本文对商誉、商誉减值和价值相关性三个会计专业概念进行了明确说明;其次,阐述了商誉减值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其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着眼点;然后,本文以2007—2017年沪深两市上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股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1)商誉减值信息具备价值相关性,商誉减值信息与股价和股票收益均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在市场估值中商誉减值信息满足了决策有用性;(2)当公司的财务状况为利润亏损时,其商誉减值仍然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其价值相关性有所降低,说明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识别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商誉减值质量;(3)提高内部治理的质量可以提高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间的相关性,但是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还未得到证实。最后,本文建议如下:(1)基于商誉减值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须从源头控制商誉减值信息质量:上市公司须谨慎选择并购方案,尽可能地避免并购后商誉减值的出现,以使商誉减值价值相关性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2)关注“问题”公司减值计提:政府应规范引导公司在利润亏损财务状况下的商誉减值计提行为,防止管理层通过不佳财务状况盈余管理从而削弱商誉减值价值相关性;投资者也应当对财务亏损状况下商誉减值价值相关性给予特别关注;(3)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机制:监管部门应当规范商誉相关信息的披露和监管,督促公司做到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加强内部控制,并督促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的监管工作。

佟玲[3](2014)在《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不可逆转。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经济监管的基础信息源。会计目标是通过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集团在财务报告传递会计信息的引导下产生或改变经济决策行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实现的,因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构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规则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意义。会计规则建立在会计概念结构基础上,具有很强专业独立性和客观性,危机后的G20峰会也要求在独立的会计规则制定程序框架内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规则。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鉴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监管规则对会计规则的影响程度不断提升:一方面,监管当局积极关注会计规则的发展完善并参与其中,促进提升会计规则质量,全力支持、推动会计规则实施,这是监管活动对会计规则发展完善产生的正面效应;然而,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监管部门促使会计规则片面朝着有利于监管目标实现的方向变迁,对会计规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受损、背离会计概念框架要求,进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会计目标的实现难以确保,具有负面效应,譬如,后危机时代,IASB征求采纳的“预期损失模型”就是金融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不利影响的产物。因此,为了维护会计规则的相对独立性,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并助于监管目标顺利达成,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以使两者能够适当分离、相对独立以实现各司其职,同时,加强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互动、有效协调两者关系,使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能够共同致力于为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和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论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在诠释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揭示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进而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最后设计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鉴于论文探讨的是一项会计管理体制问题,可以为会计规则制定部门发展完善会计规则、监管部门探求监管手段和方式变革以改进监管规则提供政策性建议,以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同时,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深入研究将为我国全面推进会计规则相对独立发展的制度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诠释可以丰富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存在模式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补充价值。本文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案例分析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进行较为系统深入探究:(1)利用文献研究法对选题相关领域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准确把握选题,拟定研究框架,全面展开研究;(2)大量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准确分析、把握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论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提出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3)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具体剖析,以寻求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殊性,为阐释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关系机理提供理论支持;(4)运用历史分析法厘清了金融工具减值、所得税会计处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历史演进脉络,以追根溯源,把握会计规则应受监管规则不当影响,在发展变迁中的矛盾冲突,进而找到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路径;(5)运用案例分析法支持、佐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如选取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进行分析,为诠释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提供支撑。(6)实证研究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以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全新视角,将金融监管、税收监管和企业生产监管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内,从经济监管高度展开对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研究。(2)理论分析创新。①在理论层面系统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②基于经济学效率视角,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3)制度设计创新。本文探讨了会计规则和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构思了安全生产监管资金投入诉求的表外披露模式,提出了制度设计方案。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会计规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会计规则的这些特征源于会计的固有理论结构。(2)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具有关联性和共同属性,应加强互动、有效协调;同时,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源于会计与监管目标各异,为满足各自目标诉求,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需要适当分离、各司其职。(3)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根源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均作用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载体,其是两者规制作用得以同时发挥的“附着物”。(4)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异同特征明显。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的差异性根源于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存有不同,且难以取得一致;两者均属于具体制度安排,都具有政府管制属性。(5)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必要性。会计准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遵从了会计产权的“自然优序机制”,可以有效减少监管当局公共会计产权主体诉求对个体微观会计资源的“妨害”,降低制度运行的内生交易费用,其本质是一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制度安排选择。(6)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有效性。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可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进而有助于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7)会计信息具有“供给”边界,会计信息仅能扩张至其具有可替代性的“供给”边界点,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要,不应混淆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庄婴[4](2009)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文中认为持续经营、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四大基本假设或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它们与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一起组成了财务会计框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外层则是指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准则。因此,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会计计量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四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任何一个假设遭到置疑,都会对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计量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持续经营作为四大会计基本假设之一,其合理性与否也就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的核算原则与方法的选择,因此对报表使用者而言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披露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地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已是企业的常态。因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成为了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进而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业已成为了企业相关利益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对持续经营假设首先进行定义。所谓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其中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而美国现行有效的持续经营审计准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订的SAS NO.59中“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其为审计师提供了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相关指导。而在SAS NO.59的修订版中则指出关于不确定性的界定,即当企业需要付出额外高的代价才能获得相关计划赞助或者是在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开始通过出售大量资产才能继续。当出现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之后,注册会计师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仍然不能消除对持续经营假设持重大怀疑,那么此时注册会计师将在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以一定方式进行表示,而这个正是本文中所关注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那么注册会计师发表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后,市场会对其有何种反应呢?但是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只是属于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说明段部分的内容,因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对应有不同的类型,那么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不是就有不同的市场反应,也就是无保留带强调说明段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否就小于其它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呢?而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以及观点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以及本文预期实现的创新,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做铺垫。第二章引入相关理论,从经济受托责任理论,会计信息的作用机制——信息观理论入手,从而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其市场反应之间的进行相关分析。第三章为文献回顾,先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类型即无保留带强调事件段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保留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以及否定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四类意见研究入手,进而分析了国内与国外的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回顾,总结了目前我国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希望本文能够在此方面有所贡献。第四章为实证分析。本章利用第二章相关理论分析以及第三章相关文献提出假设,建立相关回归模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选取2005-2007年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样本类型,以其年报公布日为事件日,采用事件研究设计方法,收集事件日前后10天共21个股价数据以及相对应日的大盘数据计算出所取事件窗的累积异常报酬率(CAR),然后根据各样本公司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CAR进行均值检验以及独立样本均值检验,检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否具有信息含量,也就是市场反应。随后根据前面分析,引入相关自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在回归检验部分建立两个模型,其中,模型一以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为市场对审计意见反应的表征,选定控制变量,建立审计意见(研究样本)与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的回归方程,来检验判断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模型二为检验强调无保留类型与其它意见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差异。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及其理论分析、政策建议和本文的不足之处。本章首先总结了实证研究结论,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审计市场环境针对性提出了如何重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规范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相关建议,最后指出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选择深沪两市上市公司2005-2007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总体发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比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具有更多负的信息含量,即市场针对这种“不好”的信息是有明显的反应。但是在检验中也发现,在2007年也就是2006年年报公布的时间,由于受到外部总体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的股票市场持续上涨,导致有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进而导致当年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不仅不明显,同时在消息公布之后,该类样本公司股价仍然持续上扬。可以发现很多投资者“无视”该项消息,也证明了当年资本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不能区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在本章中,还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中较大的一类意见类型——强调无保留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可以发现,强调无保留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并没有与非强调无保留类型的意见的市场反应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根据分析,其主要是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及目前我国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过多依赖的是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和知识。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进一步细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在今后的研究中延长观察年限以及扩大样本容量,可能会产生新的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为以下三点:(1)本文选题新颖。虽然国外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是相当成熟。相反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因而目前国内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系统研究仍然较少,本文期望能够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方面增加相关文献。(2)本文研究方法完善。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规范研究为基础,实证研究为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3)本文研究内容全面。本文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有一定研究,同时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内部各类型的意见的市场反应比较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涵盖内容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来了解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市场反应,也就是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使用者是否重视该项信息。通过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该项意见具有相当的信息含量,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时也意识到该项信息所传达的内容。但是在研究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类型时,我们发现目前信息使用者还不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进行判断,因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随着新的注册会计师准则的使用时间变长,该种情况应当随之改变。由于本文的研究尚属探讨阶段,文章很多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诸如各项变量设定过分片面,但随着以后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研究增多,诸如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系统的引入,将会完善该方面的研究。

杨鑫[5](2008)在《持续经营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就持续经营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研究这个题目展开了论述,首先指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针对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进行了的论述,最后对完善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以提高审计报告有效性提出了几条建议。

蔡桂荣[6](2008)在《论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公平性》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公平性问题。文章认为,国企整体上市是实现国企市场化的改革最重要方式和途径,有其正当性、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性质是关联交易,同其它关联交易一样,容易出现不公平交易的现象。事实上,非公允关联交易常常发生,并且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复杂。作者在对上述不公平现象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分析其成因和危害后果。本文认为,国企整体上市的改革模式诞生时间短,理论论证不足,围饶这一模式的相关立法和监管制度不完善,加上整体上市交易各方的地位实际上的不平等,以及国企尚存有“官场文化”的负面影响,不公平交易的现象难以避免。国企整体上市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损害公平、公开、公正交易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国企股东的权益,侵害了证券市场的秩序,影响了国企改革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和完善对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法律规范,在来不及增加《公司法》、《证券法》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对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政府立法、监管部门立法、行业规章立法。针对国企整体上市关联交易的特点,在规范公平定价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非公允关联交易责任认定和法律救济措施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供进行整体上市交易各当事人依照执行,使国企整体上市交易工作有法可依,实现法律公平和市场公平的目的。

刘军霞[7](2006)在《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7月1日,中注协颁布了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17号——持续经营》,目的是更有效地规范审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本文目的是研究准则修订对规范审计师执业行为是否具有影响。 文章选用准则修订前后各两年即2001年——2004年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准则修订前后审计师出具的涉及持续经营问题的非标意见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以准则修订与否为目标解释变量,以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管理当局特征为控制变量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准则修订对审计师决定是否出具GCO影响和准则修订对审计师决定出具何种类型GCO影响两方面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讲,准则修订对规范审计师的执业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审计意见中包含有对报表使用者更有价值的信息;但作用程度不同:对于前者,准则修订作用较为显着;对于后者,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验证。针对该结论,本文从监管、技术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审计质量的建议。

崔丽娟[8](2005)在《关于审计报告中持续经营意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之一。然而这种对会计主体发展前途的确定性设想,受到当今社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挑战。企业持续经营风险的加大同样增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持续经营审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审计报告中的持续经营意见为中心,就持续经营相关概念,对持续经营假设发表意见时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展开阐述,介绍国内外审计准则对于出具持续经营意见的规定,然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意见发表的现状,探讨2003年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的规范作用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共分六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从持续经营相关的概念入手,为今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在会计报表使用者、注册会计师自身和会计信息质量多方面的共同要求下,持续经营审计显得必不可少。既然持续经营审计是必行的,怎样对持续经营发表审计意见成为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二部分首先解决持续经营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带来的“自我实现预测效果”等问题,为持续经营报告方式作出铺垫。本文第三部分介绍了各国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审计的规定,重点比较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和美国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此章构成数据分析的准则基础。在《准则》颁布又修订的大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上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意见的出具情况呈现怎样的状态,是本文第四部分重点解决的问题。文章选取1997—2004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出具的有关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为样本,以描述性统计为主要方法,由审计意见出具的总体情况,到意见来源的统计分析,掌握大体情况,再由面到点,选取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注意以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的颁布时间(2002年)为标准,在必要时划分样本数据,重点关注修订后的准则的规范作用,为完善《准则》的建议提供依据。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第五部分针对持续经营意见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分析原因,试图通过《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准则》的规范作用,以达到本次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最后一部分,总结研究思路,得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文章虽然接近尾声,但是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能止步,在本文的启发下,为取得更有意义的结果同时也为弥补本次研究的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变得鲜明起来。

田利军[9](2004)在《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文中研究指明为保护企业相关利害人的合法权益,注册会计师必须合理判断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涉及持续经营问题的审计意见类型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陈梅花[10](2003)在《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文中提出 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4月印发了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准则》修订稿),该修订稿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替代1995年印发的《准则》第一稿。《准则》修订稿的出台引发审计学术界与实务界对持续经营审计问题的诸多思考,这里笔者就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准则》修订稿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中的创新
        1.3.2. 研究中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商誉
        2.1.2. 商誉减值
    2.2. 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决策有用论
        2.2.3. 盈余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
        2.3.1. 关于商誉减值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2.3.2. 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
        2.3.3. 内部控制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2.3.4. 独立审计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作用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作用机制分析
    3.2. 研究假设
        3.2.1. 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3.2.2. 财务状况对相关性的影响
        3.2.3. 内部控制对相关性的影响
        3.2.4. 外部审计对相关性的影响
第4章 实证方案设计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调节变量
    4.3. 模型构建
第5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3.1. 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5.3.2. 财务状况对相关性的影响
        5.3.3. 内部控制质量对相关性的影响
        5.3.4. 外部审计质量对相关性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三管齐下提高商誉减值信息质量
        6.2.2. 关注财务不佳公司的商誉减值计提
        6.2.3. 完善内外部控制机制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商誉、商誉减值的概念
        2.1.2 价值相关性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信息观理论
        2.2.3 计量观理论
        2.2.4 盈余管理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
        2.3.2 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
        2.3.3 内部控制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2.3.4 独立审计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
    2.4 文献述评
3.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机理分析
    3.2 研究假设
        3.2.1 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
        3.2.2 财务状况的调节作用
        3.2.3 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
        3.2.4 外部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
4.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2.4 调节变量
    4.3 模型设定
5.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与共线性检验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回归分析
        5.3.2 财务状况的调节作用检验
        5.3.3 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商誉减值价值相关性的稳健性检验
        5.4.2 “洗大澡”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5.4.3 内部控制、外部审计质量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从源头保证商誉减值信息质量
        6.2.2 关注“问题公司”商誉减值的计提
        6.2.3 健全内部控制及外部审计机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部分研究样本数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1.2.1 会计规则
        1.2.2 经济监管规则
        1.2.3 分离与协调
    1.3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3.1 会计规则与金融监管规则
        1.3.2 会计规则与税收监管规则
        1.3.3 会计规则与安全生产监管规则
        1.3.4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2.1.1 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
        2.1.4 经济管制理论
        2.1.5 市场约束理论
    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理论
        2.2.1 会计规则内涵及属性
        2.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2.3 会计目标理论
        2.3.1 受托责任观
        2.3.2 决策有用观
        2.3.3 会计目标观点评述
    2.4 会计目标实现的会计机制保障
        2.4.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4.2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5 经济监管内涵、目标及意义
        2.5.1 经济监管内涵
        2.5.2 经济监管目标
        2.5.3 经济监管意义
第3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
    3.1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产生关联
        3.1.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交集”
        3.1.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相互作用、影响与依存
    3.2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共同属性
        3.2.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制度安排属性
        3.2.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政府管制属性
    3.3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根源:目标不同
    3.4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属性
        3.4.1 管制范畴与职能边界
        3.4.2 利益诉求优序选择
        3.4.3 信息质量逻辑顺位
        3.4.4 信息披露机制
第4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4.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1 会计规则和银行监管规则己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2 会计规则和保险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3 会计规则和证券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4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4.2.1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2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3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4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引发的会计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5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分析:经济学效率视角
    5.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必要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5.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5.2.1 会计产权结构与经济监管职能
        5.2.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合的交易费用
        5.2.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5.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效率性的案例分析
        5.3.1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背景
        5.3.2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启示
第6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6.3 实证检验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研究结论
第7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
    7.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遵循的原则
        7.1.1 坚持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7.1.2 兼顾经济监管信息需求
    7.2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2.1 金融预期型会计规则的“私益效应”
        7.2.2 金融工具减值的“迹象法”理念选择
    7.3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3.1 基于“财税分离”模式的增值税会计规则选择
        7.3.2 增值税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路设计
    7.4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4.1 安全生产费用会计规则的非适宜性
        7.4.2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的表外披露模式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对会计规则制定部门
        8.2.2 对有关监管部门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4 本文预期实现的创新
2. 相关理论
    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 会计信息的作用机制——信息观
3. 文献回顾
    3.1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3.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2.1 无保留带强调事件段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2.2 保留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2.3 无法表示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2.4 否定意见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3 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研究现状
        3.3.1 国内研究方面
        3.3.2 国外研究方面
4. 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
        4.1.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假设
        4.1.2 强调无保留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市场反应假设
    4.2 事件研究设计
        4.2.1 确定事件及事件期
        4.2.2 超额回报率与累计超额回报率
        4.2.3 计算程序
        4.2.4 数据检验
    4.3 样本选择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数量分析
        4.4.2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结构分析
    4.5 检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因变量
        4.5.2 解释变量
        4.5.3 控制变量
    4.6 回归模型设计
    4.7 实证分析
        4.7.1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样本组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样本组
        4.7.2 强调无保留类型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检验
    4.8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持续经营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评价
二、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界定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 持续经营与强调事项段
    (三) 持续经营与保留意见
    (四) 持续经营与否定意见
    (五) 清算或停止经营审计
    (六) 持续经营与无法表示意见
三、如何完善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以提高审计报告有效性

(6)论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公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贡献
第一章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中不公平现象的表现
    第一节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性质和法律关系
    第二节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中不公平现象的表现
    第三节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不公平现象的特征
    第四节 国企整体上市非公允关联交易的构成要件
第二章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不公平现象的成因
    第一节 相关立法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第二节 证券市场各主体地位不平衡
    第三节 国企“官场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国企整体上市交易不公平现象的危害
    第一节 损害“三公”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二节 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节 侵害证券市场的功能和秩序
第四章 完善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规范公平定价程序
    第二节 加大监管监督力度
    第三节 建立责任认定和法律救济措施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新颖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持续经营的涵义
    2.2 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的研究现状
        2.2.1 规范研究方面
        2.2.2 实证研究方面
    2.3 文献评述及本文研究角度
第三章 GCO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样本选择
    3.2 GCO数量分析
    3.3 GCO审计意见类型结构分析
        3.3.1 强调无保留意见
        3.3.2 保留意见
        3.3.3 无法表示意见
        3.3.4 否定意见
    3.4 GCO与“特别处理”公司
第四章 准则修订效果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
    4.2 准则修订对是否出具GCO影响检验
        4.2.1 研究设计
        4.2.2 检验方法
        4.2.3 三组样本Logistic回归结果
    4.3 准则修订对出具何种类型GCO影响检验
        4.3.1 研究设计
        4.3.2 检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1.1 结论描述
        5.1.2 对检验结果的理论解释
    5.2 提高审计质量的政策建议
        5.2.1 信息使用者视角——了解并重视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
        5.2.2 审计技术角度——探讨判断持续经营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5.2.3 政策法规角度——完善制度准则,更要注重其贯彻落实
        5.2.4 市场监管角度——加强对审计人员执业行为监管力度
        5.2.5 审计人员角度——提高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5.3 研究局限性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关于审计报告中持续经营意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持续经营审计的必要性
    一、持续经营假设与持续经营能力
    二、不确定性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三、持续经营审计的必要性
        (一) 持续经营假设在实质上影响着会计资料的真实公允性
        (二) 持续经营能力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三) 持续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有效规避诉讼风险的需求
        (四) 持续经营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第二章 持续经营审计主要问题分析
    一、审计责任
    二、审计证据
    三、自我实现预测效果
    四、报告方式
第三章 各国审计准则对持续经营审计的规定
    一、审计责任
        (一) 国际审计准则
        (二) 美国审计准则
        (三) 我国审计准则
        (四) 差异分析
    二、审计证据
        (一) 国际审计准则
        (二) 美国审计准则
        (三) 我国审计准则
        (四) 差异比较
    三、报告方式
        (一) 国际审计准则
        (二) 美国审计准则
        (三) 我国审计准则
        (四) 差异比较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分析
    一、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
        (一)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占各年非标审计报告情况分析
        (二)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各意见类型情况分析
        (三) 意见表述出现的位置情况分析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
        (一) 来自1997 - 2001年的证据
        (二) 来自2002 - 2004年的证据
    三、个案分析
    四、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
        (二) 强调事项段的运用
        (三) 对管理当局相关披露的表述
        (四) 评价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表述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修订后《准则》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
    二、进一步明确指明会计披露的规定
    三、不宜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四、完善《准则》的其他措施
        (一) 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
        (二) 构建企业财务预警模型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三、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附后)

(9)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 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评价
二、 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一)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界定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 持续经营与强调事项段
    (三) 持续经营与保留意见
    (四) 持续经营与否定意见
    (五) 清算或停止经营审计
    (六) 持续经营与无法表示意见

四、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商誉减值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D]. 刁兴悦. 山东大学, 2020(10)
  • [2]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 孙悦.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3]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D]. 佟玲.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4]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D]. 庄婴.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5]持续经营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研究[J]. 杨鑫.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 [6]论国企整体上市交易的公平性[D]. 蔡桂荣. 暨南大学, 2008(03)
  • [7]我国持续经营审计准则修订效果的实证研究[D]. 刘军霞. 暨南大学, 2006(06)
  • [8]关于审计报告中持续经营意见的研究[D]. 崔丽娟. 上海海事大学, 2005(04)
  • [9]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与审计意见类型[J]. 田利军.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05)
  • [10]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点思考[J]. 陈梅花.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12)

标签:;  ;  ;  ;  ;  

对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修订稿的两个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