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制成的桥梁

新材料制成的桥梁

一、新型材料建设的桥(论文文献综述)

丁悦[1](2021)在《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类型及材料、构造做法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外墙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外墙引起的热损失占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绝大多数。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外墙没有采取保温措施,导致住宅能耗增大、室内热环境较差的问题,造成了建筑能源浪费,形成低效率高能耗的状态。因此,本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为基本原则,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适合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以下简称呼包鄂)三个地区的垂直围护结构外墙节能形式。本文以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为研究对象。(1)分析呼包鄂地区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与测试,得到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门窗材料使用状况、门窗与节点部位传热性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热桥产生的部位与原因等;(2)通过对分析传热系数值与温度场分布,研究农村住宅中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实心砌筑方式下不同的承重材料、同一承重材料的不同厚度、以及保温体系的位置变化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出外贴40mm EPS保温板的200mm蒸压加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传热系数达到规范值要求的同时,其墙体的整体平均温度达到最高值,其保温性能最优越(3)分析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外窗型材、玻璃系统传热过程对保温性能的影响,探索热桥部位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与比较解决热桥的设计方法,得出加强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保温性能的措施有:外窗型材采用塑钢、玻璃系统选取三玻两腔玻璃LOW-E单块镀膜玻璃系统以及对热桥部位进行附加保温层可提高抗结露性能;(4)对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优化验证。首先运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原住宅节能方案下的能耗;然后选择合适的垂直围护结构构造体系,对比分析原住宅与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的单一因素、双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下对住宅能耗的影响,得出工况七(即改变综合因素)与原住宅能耗相比,工况七节能方案全年累计热负荷为4145.30k W·h,较原住宅较少11325.31k W·h,节能率达到最高值,为76.69%,节能效果十分明显,验证了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的正确性。本研究为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化及室内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的缺陷,促进了农村住宅节能、绿色、持续发展。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司道光[3](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黄玲燕[4](2020)在《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工业用地布局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利用程度是否高效集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对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水平进行综合研究,为工业用地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据。针对发展转型时期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变化快,传统调查评价时效性不高、客观性可靠性难保障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杭绍甬经济带为研究区,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图兴趣点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并探索2005-2018年城市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然后从宏观尺度上分析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并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综合绩效水平,同时进一步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绩效水平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面客观调查评价工业用地利用状况的方法,在研究区加以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遥感监测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与POI动态反映利用类型信息的优势,以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POI为主要数据源,提取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与退出的变化信息。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法,通过中文分词、词向量化和TF-IDF特征提取,充分挖掘公司名称信息,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文本分类模型,筛选出表现最优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模型用于2005-2018年杭绍甬经济带工业产业结构的预测与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2.8%,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业用地的有效识别。同时,借助住宅小区、宾馆酒店、行政机构和公园广场等多种类型的POI,对工业用地退出后的更新类型进行追踪。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城市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能够满足快速高效的工业用地调查与评价研究。(2)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扩张和产业结构分类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扩张的格局:(1)工业用地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控制扩张阶段,2005-2009、2009-2014年分别新增工业用地16051.1公顷、26770.1公顷,2014-2018年下降至仅7040.4公顷。(2)2005-2018年,工业用地呈现显着的集聚发展,78.2%的新增工业用地落实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2162.7公顷,居所有工业集聚区的首位。各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差异较大,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新增工业用地面积位居前列。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的数量多、规模小,扩张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在萧山区、北仑区、镇海区和慈溪市等。(3)工业用地出让的产业结构方向在逐步改变,食品轻纺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比例下降,现代制造业的比例上升。高新技术工业的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是各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3)基于2005-2018年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类型识别信息,揭示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退出与更新的格局:(1)工业用地退出持续推进,退出面积由2005-2009年的685.6公顷增加至2014-2018年的2851.9公顷。早期工业用地退出主要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主城区,如杭州的江干区、下城区、拱墅区和上城区,宁波的三江口沿岸,以及绍兴的越城区和柯桥区,随着“腾龙换鸟”措施和“三改一拆”行动在浙江省的推进,工业用地退出逐渐蔓延至下辖县(市)区的老城区。(2)2005-2018年,住宅用地凭借其短期收益高、资金回笼快等优势,成为工业用地退出后最主要的更新路径,比例达36.4%;其次转换为交通运输用地和商服用地,比例分别为12.8%和12.1%。公园与绿地及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6%和6.3%。(4)结合2005-2018年工业用地信息提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宏观尺度探究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建设用地“节流减量”供应计划的实施和存量建设用地挖潜行动的开展,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得到了有力控制,杭州、宁波的工业用地比例在2014-2018年呈下降态势。(2)经济绩效分析结果表明,杭绍甬经济带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在2005-2014年显着增加,但在2014-2018年有所下降,其中绍兴在这一时期的下降幅度达32%,这是由于绍兴大力推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削减污染物、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集聚等整治提升措施,降低了产能、减少了产出。2005-2018年,杭州滨江区、上城区和江干区的亩均工业总产值增加较为明显,这是由于近年来杭州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视频安防等电子信息产业,这些行业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污染少、土地利用强度低,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3)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万元工业总产值用电量呈下降趋势,节能降耗成效良好。(5)构建工业用地“经济-社会-生态-用地结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微观地块尺度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测算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水平,并揭示不同工业集聚区和分行业的绩效水平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当前工业用地利用状况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2018年,工业用地的综合绩效参差不齐,一级综合绩效的工业用地比例较小,仅为13.3%,二级综合绩效水平的工业用地占28.5%,工业用地的绩效水平有待提高。(2)典型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发现,在国家级工业集聚区中,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浙江宁波出口加工区,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低。在省级工业集聚区中,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前进工业园、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最低。(3)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发现,电子信息业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表明这些行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用地结构方面发展较为均衡,而造纸印刷业的绩效水平最低。(6)对比国际大都市,杭绍甬经济带的工业用地总量大、占比偏高,市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多、小、散,工业用地绩效偏低、差异大,分行业绩效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实施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的提升对策与建议。

赵文浩[5](2020)在《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能源资源短缺以及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住宅产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是必要选择,钢结构住宅具有装配化程度高,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以及可回收、污染少等优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在钢结构住宅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钢结构住宅造价相对传统住宅更高,钢结构体系缺乏策略研究、外墙体系依然不完善等。对外墙的开发与选择,一直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论文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造做法展开研究,以期推动钢结构住宅的推广与发展。第一章:从本文的选题及背景出发,对国内钢结构住宅外墙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存在着钢结构住宅外墙造价较高以及钢结构住宅建筑外墙实际工程中的存在“墙害”等问题,随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外墙系统、新型墙体材料以及轻质复合外墙进行介绍,并对轻质复合外墙进行分类,将其作为下文构造研究的基础。梳理构造层面上满足外墙功能特性的物理原理,并结合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设计原则,以此作为之后外墙构造分析的标准。第三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成及复合进行梳理,其中包括基层、保温层、饰面层、防水层以及隔汽层。并从实际案例、成熟的图集以及相关规范中,整理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各功能层的材料以及各功能层的连接构造做法,也为进一步探讨外墙中出现的渗、裂、热等“墙害”问题以及外墙构造分析打下基础。第四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墙渗、裂、热等“墙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外墙构成及复合构造做法,找到不同类型外墙产生“墙害”的原因和位置,并对各类“墙害”的处理构造做法进行对比,将其作为下一步外墙构造对比的依据。按照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对预制复合条板墙、预制复合大板墙以及龙骨现场复合墙三类外墙进行综合比较,对比分析各类墙板的优缺点,总结归纳适合钢结构住宅的外墙类型及构造做法。第六章:总结。

林元铮[6](2020)在《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主体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和双层钢箱-混凝土组合墩柱(CFDST墩柱),在受力性能、耐久性以及施工建造等方面相比传统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组合墩柱的使用显着提高了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是一种有望在高烈度地震区推广应用的新型桥梁结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在强震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2)开展了一座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并探索用于模拟跨断层地震动的振动台混合输入控制方法。(3)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组合刚构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点,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与传统组合连续刚构桥相比抗震性能的优势。(4)结合试验结果及有限元模拟分析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在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特点及损伤破坏模式,并进行了参数分析。(5)分析了新型组合连续刚构桥CFDST墩柱增设不同加劲肋的地震损伤降低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可用于跨断层地震动的模拟;跨断层桥梁地震响应可分为动力响应和拟静力响应两部分,基线校正的目标永久位移对结构的拟静力响应起主导作用,而对动力响应基本无影响。(2)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跨断层地震动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输入控制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加速度输入或位移输入的局限性,能够兼顾低频永久位移和高频加速度的精度要求;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3)近断层一致激励地震动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包含强烈速度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能够更显着地放大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导致明显的残余位移,模型桥损伤主要表现为CFDST墩柱顶部和底部外钢板屈服并与内填混凝土脱空。采用Open SEES建立的组合刚构桥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模型桥在一致激励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RC)墩柱的组合刚构桥相比,采用了CFDST墩柱的新型组合刚构桥能够显着降低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4)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桥的结构损伤主要集中于CFDST墩柱的顶部和底部,表现为外钢板的屈服、屈曲以及内填混凝土压溃,存在显着的残余变形,主梁部分会严重参与整体结构响应;基于显式积分有限元程序LS-DYNA建立的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模型桥在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破坏模式,模型桥的地震损伤主要由拟静力变形控制;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新型组合刚构桥结构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倒塌能力,表明此类桥型在地震断裂带地区具有推广应用前景。(5)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桥梁跨越断层角度为90°时,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导致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具有很大差异。TCU地震动(逆冲断层)作用下CFDST墩柱以弯曲变形为主,而在ELC地震动(走滑断层)作用下CFDST墩柱以扭转变形为主。对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CFDST墩柱设置合理的双向加劲肋能够有效降低CFDST墩柱在强震下的损伤破坏程度,抑制钢板的局部屈曲,适用于应对近断层地震动以及不同断层机制的跨断层地震动作用带来的结构损伤风险。

胡天河[7](2020)在《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竖向接缝处传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不可避免地存在预制构件间的典型接缝,接缝处的连接与构造不仅关系到结构安全问题,也涉及到建筑的热工性能。预制墙板间接缝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热桥,故非常有必要对接缝处的传热进行研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保护主体结构,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耐久性能。基于新型装配式承重复合墙体这一全新的建筑体系,考虑接缝处保温、防水、气密性的情况下,设计了干式连接的接缝构造:接缝两侧采用槽口构造,在靠室内的一侧,由内向外依次填充止水橡胶条、EPS泡沫条、建筑密封胶,用高强灌浆料将除预留排水槽以外的空隙部位灌浆填实,最后用砂浆对竖向缝进行找平。装配式承重复合墙体干式连接这一全新的建筑体系接缝的传热特征十分复杂,内部钢板连接件涉及垂直于厚度方向的二维甚至三维传热理论,为了探索这种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干式连接竖向接缝处的温度、热流密度等传热性能,选用了二维三维软件共同模拟验证。通过红外热像仪观测找出其保温性能较薄弱的位置、ANSYS有限元热分析法分析其接缝处的温度、热流分布特征,采用PTemp热桥二维稳态传热方法,计算了墙板间三种典型接缝处的线传热系数并验算其结露风险,探寻连接件、材料、缝宽等因素对干式连接建筑墙板接缝的热工影响,并通过EnergyPlus进行能耗模拟,验证接缝处构造方法的可行性与节能效果。螺栓连接方式相对于其他几种干式连接方式,传热最为稳定,施工最为简易,推荐优先使用。接缝钢板与钢板结合处热阻最小,热流密度最大,钢板对接缝处传热有很大影响。通过有限元验证接缝在5到50mm宽度之间的热流密度和温度分布。竖缝宽度应该在1020mm的合理范围内取值,验证了装配式规范对干式连接无保温墙板处理竖向接缝宽度的要求。此类干式连接墙板在寒冷地区宜采用50mm厚度以上的EPS外保温构造方式,同时覆盖墙板和接缝。墙板T型连接处连接件钢板位置线传热系数较大,当使用本研究提出的接缝构造后,线传热系数值ψ=0.01W/(m·K),数值与有限元计算值相同,满足线传热系数限值小于等于0.01W/(m·K)的要求,再一次验证了此接缝构造的可行性。模拟得出密肋复合墙板竖缝处不进行处理的全年单位面积累计热负荷指标为43.63(Kw·h)/m2,竖缝处采用此类构造设计的节能优化方案-全年单位面积累计热负荷指标为39.12(Kw·h)/m2,比原整体节能方案降低4.51(Kw·h)/m2,节能效率提升10.3%左右。

鞠丹[8](2020)在《基于滚动摩擦的钢桥步履顶推安装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在不少跨线公路和市政工程的桥梁建设中,顶推施工方法因其对新建桥梁下方的交通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传统的拖拉式顶推方法无需大型设备,但顶推操作麻烦,对梁体可能产生损伤。步履式顶推技术采用机械化设备,克服了传统顶推方法的不足,可实现桥梁模块化自动化的顶推安装。本文总结了桥梁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分析现有各类步履式顶推设备的特点,研发了一种基于滚动摩擦的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并通过试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在顶升和顶推过程中的工作性能。该设备的主要顶推工作面以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进一步解决了顶推时所需克服的滑动摩擦阻力大、动静摩擦交替产生的顿促等问题,提高顶推施工的平顺性。本文依托一连续钢箱梁桥工程,并将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应用于该工程,通过施工阶段仿真计算研究了连续钢箱梁桥顶推施工的分析方法,结合线形监测方法研究连续钢箱梁桥步履式顶推施工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研发:本文介绍了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基本构造,阐述了该设备应用于桥梁顶推施工的力学原理和控制方法;(2)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试验研究:本文通过斜面试验和负载加载试验研究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在无负载或有负载顶推工况的实际运动状态和滚动摩擦系数。研究表明:该设备在顶推时经历从加速运动到匀速运动的过程,加速运动的时间较短但连续平稳,匀速稳定运动状态对应水平推力与竖向荷载的比值即为滚动摩擦系数;顶推设备的滚动摩擦系数与竖向荷载的平方根近似呈线性关系,当竖向荷载在0~200t时,滚动摩擦系数在0.018~0.03范围内;无负载顶推工况对应的滚动摩擦系数近似等于提升顶推设备一端至恰好开始运动对应斜面倾角的正切值;(3)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受力分析: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竖向荷载作用下,采用大直径的预应力张拉穿心千斤顶可以增大置于千斤顶顶面的承压板面积,提高该设备竖向承载的能力;滚轮与滚道板接触区域的局部接触应力较大,可能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但是由于接触区单元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且塑性变形导致接触斑增大,会抑制接触区材料进一步屈服;滚轮空心度在3%~5%范围时可减小接触应力,提高滚轮抗变形能力;(4)连续钢箱梁桥顶推施工过程分析:本文基于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及其施工工艺,利用桥梁设计软件Midas/Civil研究连续钢箱梁桥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变形和内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成桥变形和内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可在第一跨和第二跨搭设拼装平台和顶推平台;最大竖向变形发生在最大悬臂状态下钢导梁的最前端,最大拉或压应力出现在支点数量减少对应工况的中间墩墩顶截面,当箱梁节段拼装长度达到最大时主墩支反力最大;(5)连续钢箱梁桥顶推施工控制研究:本文基于桥梁顶推施工的控制目标,通过监测箱梁标高,研究适用于连续钢箱梁桥顶推施工的控制方法。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初始墩顶高程和拼装平台高程以及设置预拱度等方法控制钢箱梁分段拼装和分段顶推的路线始终落于设计圆弧线上,则顶推过程中和最终成桥时箱梁的标高和变形与分析计算结果一致。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对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在顶升和顶推时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连续钢箱梁桥步履式顶推施工的计算方法和控制方法给与了充分的论证,为该设备后续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研[9](2020)在《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不断地深入,铁路桥梁工程也不断的向西部延伸,由于西部地区处于多山地貌复杂的环境中,使得桥梁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克服以上的困难,研究开发施工简便、结构安全性高的桥梁结构成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装配式桥墩施工简便,对环境空间要求小,效率高,受到了建设者的极大关注,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开发性能优越的装配式桥墩结构和研究其抗震性能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设计优化的三种新型装配式桥墩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山区铁路桥梁工程中,并通过与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桥墩对比分析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性能,以高烈度地震区域为背景研究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为:(1)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书籍,总结复杂环境下山区桥墩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其中包括设计难点,施工难度,耐久性问题,抗震问题等,参考现行的国家规范和研究设计优化新型的装配式桥墩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桥墩(RC墩)和新型装配式桥墩(CFST-F墩、CFST-Y墩、CFST-G墩),对比分析其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性能,并设计优化法兰连接方式,并探究连接的可靠性;(2)使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RC墩及新型装配式桥墩(CFST-F墩、CFST-Y墩、CFST-G墩)的单墩纤维模型,通过模拟低周往复试验讨论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其中包括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等;(3)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使用新型装配式桥墩的简支梁桥全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通过与RC墩的对照,对比分析新型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

赖世贤[10](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二、新型材料建设的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材料建设的桥(论文提纲范文)

(1)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世界资源、能源问题凸显
        1.1.3 我国农村住宅对能耗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1.3.1 垂直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传热过程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外墙承重材料、构造做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3 传统农村住宅外墙热工性能研究现状
        1.3.4 门窗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3.5 热桥对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2.1 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2.1.1 我国建筑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
        2.1.2 呼包鄂地区气象特征
    2.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调研概况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测量仪器及内容
    2.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2.3.1 住宅院落布局形态与朝向
        2.3.2 住宅功能布局与朝向
        2.3.3 住宅建筑屋顶
        2.3.4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材料与构造方式
        2.3.5 住宅垂直围护结构门窗材料
    2.4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实测结果分析
        2.4.1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逐时壁面温度差异
        2.4.2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及门窗传热系数差异
        2.4.3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热桥测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研究
    3.1 围护结构传热相关理论基础
        3.1.1 围护结构传热过程
        3.1.2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评价指标
    3.2 常用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相关参数设定
        3.2.1 常用外墙承重材料相关参数设定
        3.2.2 常用外墙砌筑方式
        3.2.3 常用外墙保温体系参数
    3.3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热工性能模拟研究
        3.3.1 模拟工具
        3.3.2 模型模拟条件设置
        3.3.3 模型建立
    3.4 承重结构砌筑方式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5 垂直围护结构外墙承重材料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5.1 同一材料、不同厚度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5.2 不同承重材料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6 保温体系参数变化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3.6.1 不同位置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6.2 外保温层厚度变化下外墙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特殊部位热工性能研究
    4.1 农村住宅门窗部位传热相关理论研究
        4.1.1 门窗传热性能计算方式
        4.1.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软件分析
    4.2 外窗热工性能模拟分析
        4.2.1 窗型材传热性能模拟分析
        4.2.2 窗玻璃系统太阳得热比较研究
    4.3 节点部位的热工性能分析
    4.4 整窗热工性能比较研究
    4.5 热桥部位热工性能分析
        4.5.1 热桥形式
        4.5.2 热桥构造形式对抗结露性能的影响
        4.5.3 解决热桥的基本措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验证
    5.1 软件模拟介绍
    5.2 选取住宅简介
        5.2.1 住宅基本概况
        5.2.2 原住宅节能现状分析
    5.3 原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5.3.1 建立模型
        5.3.2 相关参数设置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优化后垂直围护结构外墙和特殊部位构造体系选择
        5.4.1 外墙构造体系选择
        5.4.2 外门窗构造体系选择
        5.4.3 节点部位保温处理
        5.4.4 热桥部位处理方式
    5.5 垂直围护结构优化方案能耗模拟分析
        5.5.1 改变单一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5.5.2 改变双因素下能耗模拟分析
        5.5.3 综合改变因素模拟分析
        5.5.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3)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研究
        1.3.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1.3.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工业集聚区概况
    2.2 基础数据介绍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图兴趣点数据
        2.2.3 工业普查数据
        2.2.4 其他数据
3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研究
    3.1 工业用地扩张及其产业结构识别
        3.1.1 工业用地扩张监测
        3.1.2 工业用地产业结构识别
    3.2 工业用地退出及其更新类型识别
        3.2.1 工业用地退出监测
        3.2.2 工业用地更新类型识别
    3.3 讨论与小结
4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研究
    4.1 工业用地扩张格局
        4.1.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1.2 扩张规模特征
        4.1.3 工业集聚区视角下的空间分布特征
        4.1.4 产业结构特征
    4.2 工业用地退出及更新格局
        4.2.1 数据介绍与分析方法
        4.2.2 退出规模特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更新路径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工业用地扩张时空特征
        4.3.2 工业用地扩张结构特征
        4.3.3 工业用地退出时空特征
        4.3.4 工业用地退出后更新路径
5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研究
    5.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概述
    5.2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方法
        5.2.1 评价思路与数据介绍
        5.2.2 四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指标现状值测算与理想值确定
        5.2.4 数据标准化
        5.2.5 指标权重确定
        5.2.6 绩效评价模型确定
        5.2.7 工业集聚区的绩效比较
        5.2.8 分行业的绩效比较
    5.3 四维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5.3.1 经济指标测算结果
        5.3.2 用地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5.3.3 社会指标测算结果
        5.3.4 生态指标测算结果
    5.4 地块尺度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4.1 单一绩效结果分析
        5.4.2 综合绩效结果分析
    5.5 工业集聚区绩效比较分析
        5.5.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5.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6 分行业绩效比较分析
        5.6.1 单一绩效比较分析
        5.6.2 综合绩效比较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演变
        5.7.2 地块尺度工业用地绩效现状
        5.7.3 研究进展与不足
6 提升对策与建议
    6.1 工业用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1.1 工业用地总量大
        6.1.2 工业集聚区多、散、小
        6.1.3 工业用地亩均产出绩效偏低
        6.1.4 区域工业用地绩效差异大
        6.1.5 分行业绩效不平衡
    6.2 提升对策与建议
        6.2.1 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
        6.2.2 促进工业用地集聚集群发展
        6.2.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6.3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与产业结构识别
        7.1.2 工业用地时空演变规律
        7.1.3 工业用地绩效评价
        7.1.4 提升对策与建议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5)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钢结构产能过剩
        1.1.2. 我国政策引导
        1.1.3. 市场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1.2. 文献综述
        1.2.1. 问题提出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钢结构住宅及外墙系统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1.1. 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1.2. 国内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2.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2.2.1. 钢结构住宅体系
        2.2.2. 外墙系统
        2.2.3. 板材类外墙类型划分
        2.2.4. 轻质复合外墙类型划分
    2.3. 钢结构住宅外墙性能要求
        2.3.1. 结构安全
        2.3.2. 保温隔热
        2.3.3. 密闭防水
        2.3.4. 隔声性能
        2.3.5. 防火性能
        2.3.6. 装饰性能
    2.4. 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
        2.4.1. 性能要求
        2.4.2. 工业化程度
    2.5. 本章小结
3. 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成及复合
    3.1.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材料
        3.1.1. 基层墙体
        3.1.2. 保温层
        3.1.3. 饰面层
        3.1.4. 防水层
        3.1.5. 隔气层
    3.2.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连接
        3.2.1. 基墙与钢结构的连接
        3.2.2. 保温层复合
        3.2.3. 饰面层复合
        3.2.4. 防水层、隔汽层复合
    3.3. 本章小结
4. 轻质复合外墙构造设计分析
    4.1. “墙害”产生原因及位置分析
        4.1.1. “墙害”现象
        4.1.2. “墙害”产生部位
    4.2. 潜在外墙“渗裂”分析
        4.2.1. 钢结构与墙面开裂
        4.2.2. 基层墙体
        4.2.3. 保温层
        4.2.4. 外饰面
    4.3. 外墙“热桥”处理构造
        4.3.1. 钢梁钢柱
        4.3.2. 基层墙体
    4.4. 轻质复合外墙综合比较
        4.4.1. 性能要求
        4.4.2. 工业化程度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结论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跨断层地震动研究进展
        1.2.2 近/跨断层地震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2.1 引言
    2.2 传统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2.3 基于目标永久位移的地震动基线校正方法
    2.4 方法验证
        2.4.1 地震动时程及反应谱
        2.4.2 结构地震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模型振动台试验
    3.1 引言
    3.2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设备
    3.3 试验设计与准备
        3.3.1 动力相似关系
        3.3.2 模型设计
        3.3.3 模型桥加工制作与安装
        3.3.4 测点及传感器布置
    3.4 输入地震动及试验工况
        3.4.1 地震动的选取
        3.4.2 试验工况
    3.5 一致激励振动台控制方法及地震动再现精度
        3.5.1 加速度输入控制方法
        3.5.2 地震动再现精度
    3.6 跨断层地震动混合输入控制方法及试验验证
        3.6.1 混合输入控制方法
        3.6.2 试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动力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近断层地震动一致激励试验结果分析
        4.2.1 自振特性
        4.2.2 地震损伤现象
        4.2.3 动力响应分析
    4.3 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验证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失效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跨断层非一致激励试验结果分析
        5.2.1 自振特性
        5.2.2 结构地震响应
        5.2.3 结构变形及破坏模式
    5.3 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5.3.1 多点激励下结构运动方程及显式动力方程求解
        5.3.2 有限元模型
        5.3.3 模型验证及失效模式分析
    5.4 参数影响分析
        5.4.1 断层位置的影响
        5.4.2 跨越角度的影响
        5.4.3 滑冲效应幅值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组合刚构桥损伤降低方法
    6.1 引言
    6.2 损伤降低方法
        6.2.1 CFDST墩柱变形及损伤特点
        6.2.2 加劲方案
    6.3 数值计算模型
        6.3.1 模型建立
        6.3.2 模型验证
    6.4 近/跨断层地震动
    6.5 计算结果分析
        6.5.1 LUC近断层地震动激励
        6.5.2 TCU跨断层地震动激励
        6.5.3 ELC跨断层地震动激励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7)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竖向接缝处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建筑节能
        1.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方式
        1.2.2 热桥对装配式混凝土墙热工性能的影响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
2 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墙构造与干式连接方式
    2.1 新型装配式墙板结构
    2.2 几种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方式
        2.2.1 基于螺栓连接的连接技术
        2.2.2 基于钢筋焊接的连接技术
        2.2.3 基于软钢板焊接的连接技术
        2.2.4 基于粘弹性耗能连接键的连接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干式连接竖缝处设计及红外检测
    3.1 竖缝处的细部构造设计
    3.2 红外热像仪原理
    3.3 红外热像仪测试分析
    3.4 接缝处热桥部位保温措施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传热对比
    4.1 ANSYS有限元模拟
    4.2 螺栓连接件的传热分析
        4.2.1 接缝表面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2.2 接缝内部连接件部位的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3 钢筋焊接连接件的传热分析
        4.3.1 接缝表面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3.2 接缝内部连接件部位的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4 软钢板焊接连接件的传热分析
        4.4.1 接缝表面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4.2 接缝内部连接件部位的热流温度分布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竖缝传热
    5.1 接缝部位有限元热分析
        5.1.1 接缝宽度对热流密度和温度的影响
        5.1.2 保温材料对热流密度和温度的影响
        5.1.3 外保温情况下不同墙板接缝处传热系数对比分析
    5.2 热桥线传热系数分析验证
        5.2.1 墙板一字型接缝节点处模拟
        5.2.2 墙板L型接缝节点处模拟
        5.2.3 墙板T型接缝节点处模拟
    5.3 竖缝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
        5.3.1 能耗模拟方法
        5.3.2 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B 图表目录
致谢

(8)基于滚动摩擦的钢桥步履顶推安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顶推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顶推施工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顶推施工技术的发展
    1.3 常见顶推施工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3.1 拖拉式顶推施工技术
        1.3.2 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
        1.3.3 不同顶推施工技术的比较
    1.4 步履式顶推施工关键工艺的研究现状
        1.4.1 步履式顶推设备的型式研究
        1.4.2 导梁与临时墩的布置研究
        1.4.3 导向纠偏装置的改进研究
        1.4.4 纵向线形控制的方法研究
    1.5 工程背景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1.5.1 工程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滚动摩擦的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研发
    2.1 设计原则
    2.2 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构造
        2.2.1 滚动移动平台车
        2.2.2 槽型行走轨道
        2.2.3 三向液压千斤顶
        2.2.4 设计创新点
    2.3 液压同步控制系统
        2.3.1 液压控制系统
        2.3.2 电气控制系统
    2.4 滚动摩擦的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法
        2.4.1 工作流程
        2.4.2 力学原理
        2.4.3 安装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滚动摩擦系数试验研究
    3.1 滚动摩擦理论基础
        3.1.1 滚动摩擦的机理
        3.1.2 滚动摩擦系数的计算
    3.2 简易斜面试验
    3.3 负载加载试验
        3.3.1 加载工装和设备
        3.3.2 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运动状态分析
        3.4.2 滚动摩擦力分析
        3.4.3 滚动摩擦系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步履式顶推设备的受力仿真分析
    4.1 接触问题的分析方法
        4.1.1 ABAQUS接触算法
        4.1.2 顶推设备的接触模型
    4.2 最不利工况下设备的受力特点分析
        4.2.1 主要支承结构的等效应力
        4.2.2 主要支承结构的位移
    4.3 承压滚轮与支承板的接触特性分析
        4.3.1 滚轮与支承板的接触压应力
        4.3.2 滚轮与支承板的接触变形
        4.3.3 滚轮空心度的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钢箱梁桥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分析
    5.1 顶推施工过程分析模型建立
        5.1.1 顶推施工方案
        5.1.2 建模思路和要点
        5.1.3 施工阶段划分
    5.2 主梁的竖向变形分析
    5.3 主梁的应力分析
    5.4 主墩墩顶的支反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钢箱梁桥步履式顶推安装施工控制研究
    6.1 基于线形控制的顶推施工
    6.2 施工监控的具体内容
        6.2.1 施工监控的目标
        6.2.2 施工监控的方法
    6.3 监测结果分析
        6.3.1 钢箱梁和导梁的整体线形
        6.3.2 最大悬臂状态的变形控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建议与展望
    7.1 总结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设计的难点
        1.1.2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施工的难点
        1.1.3 复杂自然环境对桥墩结构的影响
        1.1.4 复杂环境下山区桥墩的养护维修难度大
        1.1.5 复杂山区环境下桥墩的抗震难度大
    1.2 新型装配式桥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结构形式
        1.2.2 截面形式
        1.2.3 连接形式
        1.2.4 抗震性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桥墩结构设计
    2.1 结构形式
    2.2 截面形式
    2.3 连接形式
    2.4 材料
        2.4.1 耐候钢
        2.4.2 高性能混凝土
    2.5 设计荷载
    2.6 桥墩设计
        2.6.1 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设计
        2.6.2 新型装配式空心桥墩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桥墩模型的建立及抗震性能分析
    3.1 抗震分析方法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纤维模型法
    3.2 模型的建立
        3.2.1 OpenSees软件介绍
        3.2.2 本构关系的确定
    3.3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3.4 滞回曲线
        3.4.1 RC墩
        3.4.2 CFST-F墩
        3.4.3 CFST-Y墩
        3.4.4 CFST-G墩
    3.5 骨架曲线
    3.6 延性性能
    3.7 耗能性能
        3.7.1 累积滞回耗能
        3.7.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桥墩地震响应分析
    4.1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4.1.1 静力法
        4.1.2 反应谱法
        4.1.3 动力时程分析法
    4.2 全桥动力模型的建立
    4.3 动力特性计算分析
    4.4 地震波的选取
        4.4.1 选取原则
        4.4.2 地震波的选取
    4.5 全桥地震响应分析
        4.5.1 桥墩内力时程曲线
        4.5.2 桥墩位移时程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新型材料建设的桥(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包鄂地区农村住宅垂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较研究[D]. 丁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3]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杭绍甬经济带工业用地时空演变与绩效评价研究[D]. 黄玲燕. 浙江大学, 2020(01)
  • [5]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D]. 赵文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强震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失效机理研究[D]. 林元铮. 东南大学, 2020
  • [7]新型装配式墙结构干式连接竖向接缝处传热研究[D]. 胡天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滚动摩擦的钢桥步履顶推安装技术研究[D]. 鞠丹. 东南大学, 2020(01)
  • [9]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D]. 王研.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10]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标签:;  ;  ;  ;  ;  

新材料制成的桥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