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远落后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边远落后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苗宇飞[1](2021)在《人民中心论视域下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的重要执政理念体现,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这一概念,使得学术界对“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研究开始更加全面而系统,因为这是与人民生产和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制度,关系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目标。同时有利于实现人民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中心论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的上层建筑,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在人民中心论的指导下进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文章首先阐述了人民中心论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内涵,着重分析了人民中心论的意义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其次对二者的发展历程和关系进行分析,人民中心论是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哲学基础,指导着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向可持续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转变;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是人民中心论的实践要求,为其实现提供法治基础、实现条件和具体实施三方面的保障。再次着重分析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人民健康领域取得的成就。虽然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对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许多帮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例如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中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制度运行中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制度评价中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体制改革,加大对僻远、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政策倾斜和建立以人为本为核心,公平正义为基础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建议。目的是为了尽快推进我国的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和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谢良才[2](2021)在《乡村绿色发展与绿色技能开发的扶贫关照》文中提出乡村绿色发展不仅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更是解决广大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绿色发展以及生态产业脱贫都需要乡村居民具备绿色技能。乡村绿色技能开发的关键是明确绿色技能需求。乡村绿色技能开发的实践则需要通过基础教育奠定通用绿色技能开发基础、通过各类教育培训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专业绿色技能开发体系、通过教育扶贫充分开发乡村富余人力资源以及综合利用多种类型政策工具、借鉴国内外绿色技能开发经验等多个途径来落实。

谢莹[3](2020)在《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文中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贫困,解决贫困问题是各国都应积极承担的责任。尤其是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大、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能规避的现实问题。经过30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起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度减少至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据统计结果显示6年来总计减少8239万人,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76%。脱贫攻坚成绩无疑是显着的,而现在脱贫攻坚决战即将打响,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无疑是现阶段解决贫困的重中之重。鹤庆县是我国832个、整个省88个贫困县之中的一个,也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之一,同时也是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致贫原因复杂,经过数年的努力,鹤庆县于2018年9月退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从13.32%下降至1.21%。鹤庆县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正处于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的重要阶段,本文立足于鹤庆这一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综合分析当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返贫风险,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探析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有效路径,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本文以鹤庆县为样本进行研究,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指导下,结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展开分析论证。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相关观点成果整理文献综述;然后以鹤庆县为例,介绍了鹤庆县扶贫工作的政策执行成效及现阶段工作特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透过典型案例看鹤庆县潜在的返贫风险,而后从产业发展、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分析返贫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可行性建议,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党博维[4](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世界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不仅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它的顺利解决,不但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问题,走访基层并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论述,在全国上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枪。这一伟大工程实施以来,减少了中国贫困地区的人口,改善了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使贫困人民摆脱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贫困,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在减贫脱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中国贡献,更是为世界各国的减贫提供了“中国样本”,对世界的贫困治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从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思想入手,立足于十八大以来的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为着力点、以为世界国家提供中国具体减贫措施为目的,采用文献参考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现状;其次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接下来对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和实践经验做一个深入的剖析,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对世界现在面临的贫困困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做出了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最后总结世界治理贫困在精准扶贫思想中的借鉴之处:通过六个方面的针对性措施来提高世界国家在治理贫困方面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贫困现状,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马金保[5](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了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位置。由此,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在这一导向的指引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相并列的新领域。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实践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以此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成就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以民生建设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原点,以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为价值诉求,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生建设的思想观点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态度、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制度设计和实践措施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其形成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条件。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过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社会民生建设的基本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化和实践路径,其基本内容有:发展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根本路径;坚持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政治保障;培育民生文化、发展文化民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民生、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建设的优先领域。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建构及其强大的、能动的指导性,得益于其特有的理论品格,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普惠性和彰显时代特色的共享性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还为国际民生发展和世界民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黄倩[6](2019)在《习近平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关于国家的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的坚实依靠。现在根据国内外教育现实情况的发展需求,习近平对我国的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要求。对习近平教育观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不仅是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与目的,关于习近平教育观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创新部分与不足等方面进行整体论述。第二部分,习近平教育观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渊源。习近平教育观的产生背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论述,其形成历程也分为萌芽孕育时期和发展成长时期以及全面形成时期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另外关于习近平教育观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三部分,对习近平教育观的主要内容进行完整详细又不失创新性地论述。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写作重点,通过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原文内容分析,总结性地论述了习近平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分别从教育地位,教育根基,教育任务,教育目标,教育保障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探索。其中重点讨论了教育优先思想,“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公平思想,尊师重教思想,还有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的“五育”思想。习近平教育观来自中国社会实践,并用于实践指导。既包括了教育理论的一般原理和普遍有效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自身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自实践中并反过来再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教育观的生命力所在。第四部分,论述习近平教育观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通过对习近平教育观的内容研究,分析和论述其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习近平教育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实践性”、“全局性”、“时代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教育观的当代价值,也就是从理论角度看,习近平教育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的角度看,习近平教育观有助于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方欣月[7](2019)在《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研究 ——以美国教育券制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大教育发展难题。为了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目前,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面临立法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到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美国教育券为例对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进行机制分析,进而反思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以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政策作为逻辑起点,在借助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政策、制度、实践四个维度对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进行机制分析。通过同类比较法、关键词分析法对中国、美国、荷兰、瑞典等各国的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威斯康星州的教育券制度进行个案研究,采用描述分析法对美国教育券制度实践进行整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美国教育券制度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实践效果,并对中国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教育券制度的特征包括环境复杂性、地区适应性。(2)美国教育券制度的作用机制包含发展机制和补偿机制。通过构建新型的学校关系、发挥家长的自由择校权,达到学校间竞争的目的,形成发展机制;通过目标群体的选择、制度运行方式,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形成补偿机制。(3)美国教育券制度中,政府角色进行了转变,政府从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监督者、评价者、建议者等多重身份转向服务者。通过构建公众参与的平台,即择校机制,促进公共利益的表达和实现。(4)美国教育券实践效果包括教育质量的多维度提供、教育机会的补偿性公平,但也存在问题,教育券成本过高、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只对中等收入家庭有益。因此,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本文对中国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提出以下对策:(1)完善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立。(2)建立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3)建立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专项的财政资金。

郝羽[8](2020)在《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于开放多元,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上升,这实质上是追求更加丰富、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养老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呼伦贝尔市为例,以当地的文化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促进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研究呼伦贝尔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养老服务现状的分析,指出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存在老年人社会参与不够、城乡发展不均衡、投入资金不足、提供模式单一、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老龄化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养老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基础上,结合呼伦贝尔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文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即发展老年志愿者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优化供给结构和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禹文颂[9](2018)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负着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化的使命。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都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与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被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近年来,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问题,需建立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清晰、政府间支出责任界定明确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有关这方面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无疑,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规范角度,界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的概念;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论证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完全由市场供给存在效率缺失与公平缺失,阐述了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探讨中等职业财政责任在政府间的合理划分,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建国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演变逻辑与特点。从实证角度,依据C.本森提出的教育财政充足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三标准,对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进行效果评价,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从国际比较角度,选择了联邦制国家德国和美国、单一制国家韩国和法国作案例分析,较详细介绍了这四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分析、比较并归纳了各国的一些共同做法。以规范分析为理论指导,以实证分析为现实基础,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其主要研究结论概述如下:一是理论上,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存在资本市场不完善与信息不对称,完全由市场提供会带来效率缺失。并且市场提供中等职业教育会让贫困家庭孩子丧失入学机会,完全由市场提供会带来公平缺失。因此,基于效率与公平原则,需要政府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更能够发挥信息与管理优势,地方政府应是中等职业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主体。不过中等职业教育收益具有空间外溢性,如果完全由地方政府提供,会带来福利损失,故中央政府该介入矫正其空间外溢性。二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中等教育财政制度,这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模式和财政体制,财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深深打上了财政体制的烙印,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而演变。集权财政体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完全由政府包办,由中央政府统筹;“包干制”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不再由政府单独提供,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力。由于“包干制”财政体制本身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这个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并不规范,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通过《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我国以地方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并对中央、省、市(州)县(区)三级政府的事权责任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自身还不够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需在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改革。三是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究竟如何?依据C.本森提出的教育财政充足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三标准,使用我国教育经费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对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如下:(1)从投入角度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绝对规模呈现“总量小,增长慢”的特征。且与OECD国家相比,其生均财政性经费、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对规模较低;从产出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萎缩,不能达到政策标准要求。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堪忧,师资学历层次结构失衡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退学问题凸显。综合而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充足。(2)采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衡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发现我国省际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均高于我国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这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省际间不均衡。且从年度趋势看,深受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影响,其大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基尼系数的分项分解以及泰尔指数的分组分解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公平主要由生均经费的区域内部投入不均、尤其是东部地区内部投入不均导致的。(3)运用局部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虽近五年得到较大改善,但整体效率不高;同时各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天津、上海与西藏三省效率较高,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份效率较低。四是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财政投入不充足、财政资源配置不公平、财政资金使用缺乏效率问题。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分税制改革带来了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地方财政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观意愿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充足;地方财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配置不均衡;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测度结果,采用Tobit模型,实证验证我国的宏观制度、人口以及经济环境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程度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主要的制度因素。五是总结典型市场经济且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发达国家财政制度安排共性发现:(1)一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该国的财政体制,同时一国的财政体制又决定了该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与国家财政体制高度契合。(2)各国都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都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筹资责任,并都采用科学合理的拨款方式使资金落到实处。六是以规范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本研究认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在中等职业教育定位转变以及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制度环境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应该遵循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改革思路。(2)在具体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路径上。首先,要界定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其次,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中等职业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范围;最后,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监管与评价制度来确保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3)通过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修订《职业教育法》以及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等配套措施来全方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祁占勇,王锦雁[10](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文中认为民族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其发展经历了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恢复阶段(1978—1998年)、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8—2010年)、以推动民族品牌产业发展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出坚持离农与适农互促的民族职业教育质量政策、深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民族职业教育体制政策、体现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和注重选拔高学历师资的民族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等特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应推进其教育质量政策向"个体人"多元化发展、体制政策向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转变、经费政策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和教师政策向多元任用资格转变。

二、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中心论视域下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价
    四、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民中心论与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相关概述
    一、人民中心论概述
        (一)人民中心论之“源”
        (二)人民中心论之“新”
        (三)人民中心论的基本内涵
        (四)人民中心论的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概述
        (一)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层次分析
        (三)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章 人民中心论与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关系
    一、人民中心论与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人民中心论之于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价值
        (一)人民中心论是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的哲学基础
        (二)人民中心论促进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由生存性向可持续性转变
        (三)人民中心论促进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由孤立性向系统性转变
        (四)人民中心论促进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由任意性向制度性转变
    三、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之于人民中心论实现的作用
        (一)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是人民中心论的实践要求
        (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为人民中心论提供法治基础保障
        (三)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为人民中心论提供实现条件保障
        (四)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为人民中心论提供具体实施保障
第三章 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就业制度的创新与人民中心论的实现
        (一)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
        (二)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三)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二、教育制度的创新与人民中心论的实现
        (一)健全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二)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教育方式
        (三)师风师德建设完善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和人民中心论的实现
        (一)完善弱势群体救助制度
        (二)加快建立医疗、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三)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四、人民健康制度的创新和人民中心论的实现
        (一)优化生育制度,积极应对老龄化
        (二)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
        (三)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第四章 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的方面与解决措施
    一、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的方面
        (一)制度设计中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二)制度运行中存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
        (三)制度评价中考核机制不健全
    二、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体制改革
        (二)加大对僻远、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政策倾斜
        (三)健全以人为本为核心,公平正义为基础的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乡村绿色发展与绿色技能开发的扶贫关照(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绿色发展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有效路径
二、乡村绿色发展的技能需求
三、扶贫导向的绿色技能开发建议
    (一)开展好基础教育,培育通用绿色技能
    (二)在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中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三)形成专业绿色技能开发体系
    (四)重视后扶贫时代乡村绿色技能开发的政策工具应用
    (五)借鉴国内外绿色技能开发经验

(3)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精准扶贫
        二、脱贫
        三、返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鹤庆县精准扶贫情况及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一节 鹤庆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与贫困人口概况
        二、贫困成因及特点
    第二节 鹤庆县精准扶贫现状及潜在的返贫风险
        一、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成效
        二、鹤庆县脱贫后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三章 透过经典案例分析鹤庆县潜在的返贫风险
    第一节 “代养鸡”养殖脱贫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启示
    第二节 西邑奇峰旅游脱贫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启示
    第三节 贫困户个案研究
        一、六合乡松园村杨某桂户
        二、西邑镇奇峰村张某中户
        三、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章 鹤庆县返贫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鹤庆县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一、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资金来源单一,后续支撑不足
        三、农业技术不足,现代化水平低
        四、销售模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五、农业人才缺乏,农户内生动力不足
    第二节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态旅游开发不充分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二、生态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第三节 教育基础薄弱,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缓慢
        一、教育意识落后,教育负担较重
        二、办学条件薄弱,办学资源短缺
        三、师资力量薄弱
    第四节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外力不足,内力缺乏
        二、基本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
    第五节 贫困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冲击
        一、民族文化知名度不高
        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不足
第五章 鹤庆县脱贫后防止返贫的建议
    第一节 推动产业持续增收,做强优势产业
        一、实施规模化生产,做强优特产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农业科技
        三、建立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制度
        四、转变发展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五、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商”
        六、拓宽资金来源,强化资金统筹
    第二节 注重环境保护,依托生态促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三、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第三节 强化教育意识,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一、重塑教育意识
        二、改善办学条件
        三、增强师资力量
    第四节 注重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障机制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
        三、保障公共产品持续供给
    第五节 健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机制
        一、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文化自信
        二、建立民族文化民间工艺人才培养制度
        三、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世界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困难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思想
        2.2.3 西方反贫困理论
3 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特征和实践经验
    3.1 内涵特征
        3.1.1 部分和整体相结合
        3.1.2 个体和集体相结合
        3.1.3 主动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3.1.4 客观性和历史性相结合
        3.1.5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
    3.2 实践经验
        3.2.1 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3.2.2 以促进公平正义为宗旨
        3.2.3 完善和倡导社会主义共享观念
        3.2.4 培养并提高贫困人口的观念和素质
4 世界贫困的现状及存在的挑战
    4.1 世界的贫困现状
        4.1.1 贫困人口数量居高不下
        4.1.2 良治作用有限
        4.1.3 双边援助下滑
    4.2 世界在“反贫困”中遇到的挑战
        4.2.1 农业问题解决不深入
        4.2.2 人力资本投资不加强
        4.2.3 公共基础工程不健全
        4.2.4 政策缺少连续性
        4.2.5 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5 精准扶贫思想对世界治理贫困的启示
    5.1 坚定扶贫目标,精准扶贫对象
        5.1.1 识别原则
        5.1.2 识别标准
        5.1.3 识别程序
    5.2 深入贯彻人民主体思想,以脱贫促发展
        5.2.1 因地制宜发展、实现“物质脱贫”
        5.2.2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精神脱贫”
    5.3 细化工作思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5.3.1 主办定点扶贫医疗项目,形成扶贫强大合力
        5.3.2 创新教育扶贫法规政策,提升教育扶贫成效
        5.3.3 完善就业创业实现机制,增强民生幸福指数
    5.4 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实现各界共同参与
        5.4.1 行业扶贫及社会扶贫的统一
        5.4.2 政府市场及个人“三位一体”的整合
    5.5 加大扶贫领域反腐力度,实施责任问责制度
        5.5.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形成“不能腐”机制
        5.5.2 加强违纪监督查处力度,形成“不敢腐”机制
        5.5.3 灌输理想信念意识,形成“不想腐”机制
    5.6 完善扶贫动力机制,创新扶贫体制机制
        5.6.1 开展区域对口帮扶结对机制
        5.6.2 完善扶贫动态管理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整体性研究
        1.2.2 主要观点述评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生成逻辑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生的基本内涵、层次结构和历史形态
        2.1.2 民生问题、民生保障与民生建设
        2.1.3 民生思想、民生观和民生理论
    2.2 中国民生思想的历史逻辑
        2.2.1 古代民生思想
        2.2.2 近代民生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逻辑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2.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2.3.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2.4.1 改革开放前的民生探索
        2.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问题
        2.4.3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发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历程
    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之路
        3.1.1 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3.1.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
        3.1.3 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3.1.4 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举措
    3.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2.1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2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3 就业是民生之本
        3.2.4 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和谐
        3.3.1 “三为民”思想是基本原则
        3.3.2 社会和谐是衡量尺度
        3.3.3 科学发展是重要路径
        3.3.4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3.4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3.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3.4.2 形成“民生三感”的价值追求
        3.4.3 民生建设的三大攻坚战
        3.4.4 社会政策要托底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架构
        4.1.1 发展经济是根本路径
        4.1.2 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
        4.1.3 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
        4.1.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
        4.2.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2.2 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
        4.2.3 有序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2.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2.5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4.2.6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4.2.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品格
    5.1 坚持价值导向上的人民性
        5.1.1 为人民服务
        5.1.2 以人为本
        5.1.3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5.2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普惠性
        5.2.1 从群众观点到群众路线
        5.2.2 从解决温饱到“七有”
        5.2.3 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5.2.4 因势而新的辩证思维
    5.3 彰显时代特色的共享性
        5.3.1 民生建设主体全员参与
        5.3.2 民生建设内容逐渐丰富
        5.3.3 民生建设目标日趋明确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实践检验和历史贡献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实践检验
        6.1.1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念
        6.1.2 评估体系构建
        6.1.3 结果分析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历史贡献
        6.2.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
        6.2.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2.3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6.2.4 铸牢了党的执政基础
        6.2.5 为全球民生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6)习近平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1.3 选题的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1.4.1 主要观点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5.1 本选题研究重点
        1.5.2 本选题研究难点
        1.5.3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观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渊源
    2.1 习近平教育观的产生背景
        2.1.1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2.1.2 文化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2.1.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1.4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2 习近平教育观的形成历程
        2.2.1 习近平教育观的孕育时期
        2.2.2 习近平教育观的成长发展时期
        2.2.3 习近平教育观的全面形成时期
    2.3 习近平教育观的理论渊源
        2.3.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2.3.2 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3.1 教育地位:坚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1.1 教育强则国家强
        3.1.2 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
    3.2 教育根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2.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百年大计
        3.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
    3.3 教育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3.1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3.3.2 始终支持青少年全方面发展
        3.3.3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3.4 教育目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3.4.1 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努力的方向
        3.4.2 把提高人才质量作为工作重点
        3.4.3 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3.4.4 把教育对外交流与开放作为重要手段
    3.5 教育保障:党的领导,依法治教,教师队伍建设
        3.5.1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3.5.2 坚持依法治教
        3.5.3 重视教师队伍质量建设
第四章 习近平教育观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教育观的基本特点
        4.1.1 实践性
        4.1.2 全局性
        4.1.3 时代性
        4.1.4 创新性
    4.2 习近平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4.2.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4.2.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4.2.3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4.2.4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研究 ——以美国教育券制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的进程
        (二) 有关教育公共服务的研究综述
        (三) 有关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的研究综述
        (四) 有关教育券制度的研究综述
        (五)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
        (二) 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
        (三) 教育券制度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个案研究法
        (三)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市场逻辑与实质民主的原则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与公民利益的博弈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参与到共同治理
    四、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第二章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政策分析
    一、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政策内容
        (一) 关注购买主体的政策
        (二) 关注承接主体的政策
        (三) 关注购买内容的政策
    二、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 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化
        (二) 政策的生长性
        (三) 地区政策间的相互联系
        (四)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多样化
        (五) 政府购买服务的目的性
    三、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的评析
        (一) 毁誉参半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政策评价
        (二) 优质教育服务的购买的标准化与个性化
        (三) 充满包容性的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
第三章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制度设计——以美国威斯康辛州教育券制度设计为例
    一、美国教育券制度中新型的政府角色
        (一)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二) 公共教育服务的管理者
    二、美国教育券制度机制的运作
        (一) 美国教育券制度机制的内涵
        (二) 美国教育券制度机制的运作
    三、美国教育券制度机制的分析
        (一) 发展机制
        (二) 补偿机制
    四、美国教育券制度的特征
        (一) 教育券制度实施环境的复杂性
        (二) 教育券制度应用的适应性
第四章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实施——基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育券制度的实践分析
    一、美国教育券制度实施的历史发展
        (一) 探索阶段
        (二) 发展阶段
    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教育券实施现状
        (一) 以立法保障教育券实施
        (二) 以项目推进教育券实施
    三、美国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效果
        (一) 教育质量的多维度发展
        (二) 教育机会的补偿性公平
        (三) 公立学校的应激性改进
    四、美国教育券制度的实施问题
        (一) 教育券的成本过高
        (二) 教育券造成恶性竞争
        (三) 教育券只对中等收入家庭有益
第五章 中国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美国教育券制度对中国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启示
        (一) 机制设计:以机制促进弱势群体教育和学校发展
        (二) 治理方式:引导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
        (三) 政府角色:放权与监管的有机结合
    二、中国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在公共教育服务领域的“失灵”
        (二)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与不充分
        (三)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改革尝试缺乏创新
    三、对中国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建议
        (一) 完善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立
        (二) 建立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 建立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专项的财政资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特色
第2章 呼伦贝尔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2.1 呼伦贝尔市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演变
    2.2 呼伦贝尔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2.2.1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
        2.2.2 生活收入来源
        2.2.3 各旗市区人口老龄化状况
    2.3 呼伦贝尔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分析
        2.3.1 老龄化速度加快
        2.3.2 少子老龄化现象严重
        2.3.3 未富先老
        2.3.4 空巢老人增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3.1 文化养老的内涵和特点
    3.2 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现状
        3.2.1 老年人活动站(室)
        3.2.2 老年文艺
        3.2.3 老年体育
        3.2.4 老年教育
        3.2.5 老年旅游
    3.3 文化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3.1 老年人社会参与不够
        3.3.2 城乡发展不均衡
        3.3.3 投入资金不足
        3.3.4 提供模式单一
        3.3.5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外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1.1 日本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1.2 美国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2 国内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2.1 上海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2.2 香港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
    4.3 国内外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5.1 推进老年志愿者服务
        5.1.1 建立健全老年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
        5.1.2 搭建老年志愿者活动平台
    5.2 缩小城乡差距
        5.2.1 完善农村文化养老财政供给制度
        5.2.2 创新城乡文化养老发展模式
    5.3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5.3.1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5.3.2 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5.4 优化供给结构
    5.5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5.5.1 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5.5.2 推广文化养老理念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二节 财政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市场供给的效率缺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市场供给的公平缺失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责任在多级政府间划分
        一、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事权划分
        二、政府间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第二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集权财政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二节 “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包干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三节 “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特点
        一、“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安排
        二、“分税制”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特点
第三章 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运行效果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评价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含义及标准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充足性评价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评价
        一、评价方法选择
        二、地区差异及其分项分解
        三、地区差异及其分组分解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性评价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评价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效率实证分析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现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充足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
        三、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成因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因素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不均衡成因
        一、地区间财力差异
        二、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成因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因素
        二、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及其对我国启示
    第一节 联邦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一、德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二、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二节 单一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一、韩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二、法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第三节 共性与启示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与国家财政体制高度契合
        二、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清晰
        三、筹资责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
        四、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
        五、采用科学的拨款方式
第六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环境与思路
        一、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环境
        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思路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优化的路径
        一、明确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责任
        二、合理划分中等职业教育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三、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方式
        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财政资金监管与评价制度
    第三节 相关配套措施
        一、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认识
        二、修订《职业教育法》
        三、建立信息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恢复阶段(1978—1998年)
    (二)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1998—2010年)
    (三)以推动民族品牌产业发展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坚持离农与适农互促的民族职业教育质量政策
    (二)深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民族职业教育体制政策
    (三)体现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政策
    (四)注重选拔高学历师资的民族职业教育教师政策
三、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推进民族职业教育质量政策从“工具人”单一取向向“个体人”多元化取向发展
    (二)促进民族职业教育体制政策从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向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转变
    (三)推动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政策从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
    (四)鼓励民族职业教育教师政策从狭窄的学历聘用依托向宽泛的多元任用资格转变

四、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中心论视域下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研究[D]. 苗宇飞. 大理大学, 2021(10)
  • [2]乡村绿色发展与绿色技能开发的扶贫关照[J]. 谢良才. 当代职业教育, 2021(01)
  • [3]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 ——以鹤庆县为例[D]. 谢莹.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对世界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D]. 党博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D]. 马金保. 西北大学, 2019(02)
  • [6]习近平教育观研究[D]. 黄倩.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7]政府购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研究 ——以美国教育券制度为例[D]. 方欣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呼伦贝尔市文化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 郝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研究[D]. 禹文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10]改革开放40年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 祁占勇,王锦雁.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对边远落后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