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埔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

太埔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

一、关于太仆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孟春亮,张金巍,朱文新,曹莉琼,李祎然,郝慧雯,宋捷,安正中[1](2022)在《太仆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对1956年、1981年和2014年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人口数量、经济状况、主要农作物种植种类、面积等进行普查与分析,发现太仆寺旗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地方品种基本消失;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逐年增加。针对太仆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大对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等地方特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王佳茗[2](2021)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马产业发展评价和策略分析》文中提出

石晓婷[3](2020)在《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环境日益宽松,中小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不仅带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而且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企业成立后快速成为各行业最具活力及潜质的中坚力量,政府为了鼓励其发展,颁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以税收优惠政策最为突出。税收优惠政策具有调节职能,国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优化经济环境。在此情形下,税收优惠政策如何高效落实值得关注。因此,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四章展开论述,在第一章中阐述了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理论工具并且对中小企业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梳理了我国现行主要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政策意图分为一般税收减免、鼓励创新优惠和对特殊群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接下来详细梳理了太仆寺旗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太仆寺旗实施以来取得了显着成效;第三章归纳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税收征管质量不高、纳税服务不到位以及中小企业税收遵从度不高四个方面,并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立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从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优化税收征管模式、优化纳税服务、规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四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为下一步旗县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征管提供理论指导。

韩炜[4](2020)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三农三牧”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推广高质量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指示,创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新型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在实行草原生态与饲料地建设、开展草牧业试点政策多措并举的背景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而研究如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和生态草牧业政策的发展情况。其次以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以及阿拉善地区六大草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粮食播种与发展生态草牧业代表草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两种集约化利用方式,分析2000年至2017年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以“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否会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补贴政策以及草牧业政策的利导因素下,内蒙古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工草原面积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半农半牧业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草原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就研究区域来讲,扩大粮食种植显着降低了研究区域29个牧业旗的人均净收入,因此,牧业旗的发展是否继续扩大粮食种植值得进一步思考。内蒙古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以及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亟需在保护草原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草地生产功能,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总之,在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但对纯牧区粮食生产增长并不一定促进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增长,例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科尔沁等地区更加适宜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人均净收入的有效增长。

刘洪娥[5](2020)在《内蒙古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了内蒙古太仆寺旗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措施;优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抓好宏观政策引导,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结构调整相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农民增收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三农工作相结合。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提高生产力,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

吴晓光[6](2019)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风蚀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威胁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力求科学掌握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区域土壤风蚀时空特征,揭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土地开垦、生态退耕这一关键过程对区域生态效应,为阴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典型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阴山北麓为研究区(109°15′-116°56′E,40°45-43°23N),采用多尺度的区域-局地-样点土壤风蚀格局的分析方法,结合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地面验证尺度推移、RWEQ土壤风蚀模型、地面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退耕过程、植被覆盖特征、气候变化信息数据,探究了近30年阴山北麓土地开垦与生态退耕过程土壤风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壤风蚀模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解析生态退耕过程对土壤侵蚀影响,定量估算生态退耕前后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土壤风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12个137Cs实测结果对RWEQ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精度达0.89,并呈显着相关(p<0.01),本研究的RWEQ模型模拟结果与137Cs示踪技术定量分析结果总体趋势一致及相关性较好。(2)在时间尺度上.,1990-2015年,土壤风蚀总体格局呈现减弱的趋势。1990-2000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从1990年的22.64 t.hm-2.a-1增长到2000年的33.61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207.09万吨·a-1的趋势增加;2001-2015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的40.73 t·hm·a-1 下降到2015年的16.04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556.57万吨·a-1的趋势降低。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量增加显着,1990-2000年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2.05t·hm-2·a-1趋势增加,是研究区平均变化斜率的2倍,平均土壤风蚀模数25.59 t.hm-2。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降低趋势明显,2000-2015年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1.52t·hm-2·a-1减少,平均土壤风蚀模数11.83t·hm2。生态退耕后土壤风蚀量变化显着,累计减少土壤风蚀量157.5万吨。(3)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所反映的土壤风蚀特征差异较大,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表明未利用地>低覆被草地>耕地>中覆被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高覆被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应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阴山北麓土壤风蚀演化趋势以持续性(土壤风蚀量减少)为主,但持续性中弱和较弱所占比例较高,占阴山北麓面积的92.40%,表明该地区生态较为脆弱。(4)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应用Sen+Mann Kendall定量描述了 2000-2015年阴山北麓及生态退耕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及显着性检验,研究区无显着变化的占93.76%;生态退耕区NDVI显着增加,占生态退耕面积的15.31%,显着减少仅占2.18%。生态退耕对植被恢复作用明显,对降低土壤风蚀贡献显着。利用偏相关分析界定了气温、降水对阴山北麓NDVI变化贡献,明晰人类活动(开垦、退耕等)对植被变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即对土壤风蚀作用明显,变化趋势明显的区域占比72.45%。土壤风蚀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覆盖度在0.2-0.35之间时,对降低土壤风蚀的作用显着,当植被覆盖度达0.72时,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发生变化的幅度较小。(5)土壤风蚀生态效应分析。无论是区域还是样点,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影响的规律性呈现出1990-2005年开垦耕种样点,砂粒占比逐渐升高,粉粒、粘粒占比均降低趋势;2005-2015年生态退耕过程中,呈现砂粒占比缓慢降低,粉粒、砂粒占比有所回升的总体趋势。样点开垦耕种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4.0-85.83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21-10.85 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21-3.72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14.86-87.52t·km-2·a-1之间;样点生态退耕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2.28-30.45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18-4.6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14-2.63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9.41-33.98 t·km-2·a1之间。开垦耕种土壤风蚀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达到每年5.12万吨、全氮损失量每年3438.31吨、全磷损失量每年2077.3吨、全钾损失量每年7.54万吨;生态退耕导致土壤有机质净增加每年0.38万吨、全氮净增加量每年436.22吨、全磷净增加量每年241.05吨、土壤全钾净增加量每年1.08万吨。(6)1990-2005年开垦耕种15年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76.83万吨、土壤全氮损失量5.14万吨、土壤全磷损失量3.12万吨、土壤全钾损失量113.07万吨。按现在条件、生态退耕面积和土壤养分净富集量估算,15年的开垦耕种土壤风蚀损失量需要近100年才得以恢复。生态退耕对降低土壤风蚀,改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具有明显作用,从而土壤生态环境,但仍需持续性的投入,逐渐改善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阿荣[7](2017)在《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空间差异揭示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因地制宜是地理学在实际应用服务领域发挥自身价值的核心理念。通常情况下,区域发展追求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空间配置模式,这往往导致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存在忽略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问题。空间均衡状态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空间配置及其空间组合,即区域空间开发与空间保护供给能力匹配状态。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是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区域发展追求的最终期望。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根据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评价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适宜程度。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已经成为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区域空间差异基本规律及空间差异形成的基本机理是什么?区域空间开发不平衡状态如何及驱动机制有哪些?甚至如何缩小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随着区域空间开发失控与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与实践命题,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是研究解决命题的重要基础。锡林郭勒盟位于蒙古高原南段,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草原生态生态环境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干扰,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破坏。同时,锡林郭勒盟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煤炭资源大部分适合以露天形式开采。锡林郭勒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并存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与大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均具有必要。忽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进行不合理开发甚至过度开发,导致工业低效―农牧业停滞―生态环境更差的恶性循环,影响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研究,实现了在空间均衡视角下,探讨了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及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空间配置组合,试图回答锡林郭勒盟地区在哪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哪里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匹配?等问题。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主要研究靶区,分析区域发展空间差异和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空间匹配和协调状态,通过研究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状态的空间匹配与关联分析,判断区域空间匹配程度,并探索空间不匹配的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空间均衡视角下的锡林郭勒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及其路径选择。全文共6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文章主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对人地关系理论、空间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开发强度及资源城市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模式及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交代了锡林郭勒区域开发理论框架的构建,对空间均衡、区域开发强度及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并说明了主要内容结构和基本逻辑框架。第三章:锡林郭勒区域发展基本概况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包括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第四章: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匹配度分析与评价。首先构建生态敏感性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全盘评价研究区生态敏感水平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其次,通过确定研究区生态敏感性与空间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空间组合特征来分析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最后,从狭窄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政府绩效考核及开发和保护职权分离不够明确等三个方面探讨区域发展空间失衡的根本原因。第五章: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及其路径选择,首先,总结国内外典型地区开发模式实践借鉴,得出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的重要启示,为锡林郭勒盟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与路径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其次,构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最后,对区域空间适宜性进行分区,并探讨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均衡发展问题。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从主要结论、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以及文章不足之处与展望等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汇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锡林郭勒盟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出现资源诅咒现象,但缺乏产业支撑,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二)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草原植被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三)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整体上呈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特征。(四)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分布规律为从东向西由轻到高过渡排列的特征。(五)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失匹配现象明显,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而制度安排是空间失匹配的根源因素之一。(六)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较低,需要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七)要实现区域空间均衡状态下的空间适宜性开发模式,则需要区域促进以工业化开发为主导的政策制度向以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导特征的发展制度安排转移。

马春梅[8](2016)在《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竞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产业开发已成为全球发展经济的特色产业。而马铃薯作为世界四大粮食之一,产量高、营业丰富、用途广泛,可做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医序用途等重要作用。本论文以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际经验,分析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锡盟马铃薯产业今后发展的规划和对策建议。本论文分为六部分,通过分析世界、我国马铃薯发展的现状趋势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农村建设、国民经济的收入等起到了促进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发展动态引申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农业任何一项目前提是在国家政策正确指引和合理科学安排生产种植,理性规划农业结构调整才能长足发展,带动其他产业链延长,增加效益。在我国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过程中,要为产业发展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分析依据。本文认为根据锡林郭勒盟马铃薯近几年的生产、销售、贮藏、加工等发展现状来分析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发展生态化绿色品牌是打造锡盟马铃薯产业的特色。在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规划基础上以太旗、多伦、蓝旗、白旗、锡林浩特市、乌拉盖几个马铃薯产业基地为代表在种植方面:推广机械化操作,全面发展“一控两减”生态农业;在品牌方面:打造纯绿色农产品放心粮食,加大加工转化能力延长产业链的循环,以此提高锡林郭勒盟马铃薯的知名度,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在销售方面:规范行业管理,政府督促行业正常、有序发展,开拓网络营销渠道,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传媒媒体加大锡林郭勒盟马铃薯的宣传效应,及时了解更新国际、国家、地区市场动态马铃薯产业的信息。论文研究认为,依托锡盟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对农业扶持优惠政策,普及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科技知识,提高锡盟的马铃薯的再加工转换能力,发展锡盟特色农业,增加食品品牌意识,采取网络信息平台营销策略的建议,对推动锡盟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具有重大意义。

王玉龙[9](2015)在《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配套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但由于市场饱和和资源枯竭等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挑战,而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产业梯度等比较优势,为东中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7月,工信部发布《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指导产业转移的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201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这一市场要求与政府引导的大背景下,我国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相关产业浩浩荡荡进军内蒙古。本文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承接产业转移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基本情况,内外环境条件,之后展开SWOT分析;之后对目前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形成原因。最后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从市场主导、政府服务、人力资源三个层面展开了对策研究。由于目前产业转移对于经济落后的县域经济的作用尤显重要,因此本文专项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希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贡献。

荣丽华[10](2015)在《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桥头堡”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正在由沿海向沿边和内陆延伸。内蒙古因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备受关注。内蒙古空间广阔,地域狭长,城镇规模小,布局松散,一体化网络较难形成,均衡发展投入大见效慢。针对这一独特的地域特征,为了在区域竞争和协作中取得优势地位,论文研究认为,内蒙古应打破行政界域,以跨区域的视角,重新审视区域空间发展条件,选择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空间上培育战略门户节点和区域联动轴线,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轴线的扩散效应,融入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发展网络。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资源富集,锡盟南部地区近邻“京津冀”,具有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同时也是我国打通中蒙国际通道、内蒙古连接东西的战略节点。论文研究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锡盟自身发展诉求三个层面,以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这一论题,并围绕这一论题对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性、适宜性选址、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首先,论文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生长环境、空间布局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和县级以上城市综合规模的量化测度,认为亟需在锡盟南部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其次,论文研究针对内蒙古地域特征,提出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条件,对比分析锡盟南部空间发展条件,初判选址可能,选取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校核,遴选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合宜选址。再次,论文研究认为这个“将有的”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生长型”特征,并以“生长型”规划理念和方法,从产业发展、人口与城镇化、区域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角度,探讨传统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论文研究认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锡盟南部可以以这个“将有的”区域中心城市为门户和节点,打通区际联系通道,融入“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网络,实现“洼地崛起”。论文研究有助于内蒙古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完善城镇规模结构;利于内蒙古打通国际性通道和区域联系走廊,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探讨典型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拓展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层次性和地域性。

二、关于太仆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太仆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太仆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普查方法与内容
    1.1 普查方法
        1.1.1 普查范围的选择
        1.1.2 查阅资料
        1.1.3 走访调研
    1.2 普查内容
2 普查情况分析
    2.1 人口、土地情况变化
    2.2 经济状况变化
    2.3 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
    2.4 主要农作物品种演替
3 普查结论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议
    3.1 普查结论
    3.2 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建议

(3)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中小企业的概念
        1.5.2 税收优惠政策的概念
    1.6 理论工具
        1.6.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6.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2.1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总体概况
        2.1.1 普遍税收减免优惠
        2.1.2 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
        2.1.3 对特殊群体的特别优惠
    2.2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2.2.1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2.2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梳理
        2.2.3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
3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1 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3.1.2 税收征管质量不高
        3.1.3 纳税服务不到位
        3.1.4 中小企业税收遵从度低
    3.2 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3.2.1 政策落实不到位
        3.2.2 税收征管不到位
        3.2.3 纳税服务意识不强
        3.2.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
4 完善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建议
    4.1 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4.1.1 多举措促进政策落地
        4.1.2 提升纳税人税收遵从度
    4.2 优化税收征管模式
        4.2.1 建立科学的征管岗位职责
        4.2.2 建立信息化征管系统
        4.2.3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4.3 优化纳税服务
        4.3.1 转变纳税服务意识
        4.3.2 提升税务机关服务素质
        4.3.3 创新服务方式
    4.4 规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4.4.1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规范财务
        4.4.2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2)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牧民增收
        (3)创造适宜友好的生态环境
    1.3 文献综述
        1.3.1 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1.3.2 草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草牧业研究综述
        1.3.3 草原开垦利用存在机会成本
        1.3.4 农牧业生产研究述评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贡献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结构与种植结构调整
        2.1.2 草原类型
        2.1.3 集约化生产
        2.1.4 粮食产量
        2.1.5 牧业旗与半农半牧业旗县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外部性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三、研究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情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粮食安全问题与内蒙古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概述
        3.2.1 粮食安全问题
        3.2.2 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3.3 内蒙古草原建设及草牧业试点政策实施概述
        3.3.1 内蒙古草原建设情况
        3.3.2 草牧业试点政策概述
    3.4 本章小结
四、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计量检验
        4.2.1 检验个体效应
        4.2.2 检验时间效应
        4.2.3 Hausman检验
        4.2.4 时间固定效应
        4.2.5 异方差检验
        4.2.6 序列相关检验
        4.2.7 截面相关检验
        4.2.8 平稳序列
    4.3 内蒙古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1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1)六大草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2)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3)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粮食产量变化对于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建立及计量检验
    5.2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5.3 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明显增加
        6.1.2 草原地区发展粮食种植效率相对较低
        6.1.3 需要协调发展各草原区域的种植结构
    6.2 政策建议
        6.2.1 牧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走生态草牧业的路径
        6.2.2 大力发展草牧业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
        6.2.3 半农半牧业旗县应当大力发展粮改饲
        6.2.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蒙古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措施
二、优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抓好宏观政策引导,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1、探索有效管理思路和科学发展措施
    2、依托资源优势和潜力来定位后续产业
    3、抓好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4、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5、相关服务机制社会化
四、实现“三个结合”,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1、实现退耕后续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2、实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
    3、实现退耕还林与“三农”工作相结合
五、结语

(6)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退耕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1.3.2 土壤风蚀研究及模型发展
        1.3.3 生态退耕工程对的土壤侵蚀效应定量分析
        1.3.4 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
    1.4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关键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创新点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与社会概况
        2.1.3 阴山北麓生态脆弱问题
    2.2 研究样点选取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1 遥感数据收集与处理
        2.3.2 野外调查与采样
    2.4 分析方法
        2.4.1 趋势分析方法
        2.4.2 标准差分析方法
        2.4.3 Theil-Sen和Mann-Kendall分析法
        2.4.4 赫斯特(Hurst)指数分析方法
        2.4.5 相关分析方法
        2.4.6 偏相关分析方法
        2.4.7 残差分析方法
3 区域土壤风蚀模拟及风蚀样品处理
    3.1 基于RWEQ模型的土壤风蚀模拟与验证
        3.1.1 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尺度转换
        3.1.2 基于RWEQ模型土壤风蚀模拟
        3.1.3 土壤风蚀量计算结果
        3.1.4 土壤风蚀精度验证
    3.2 土壤风蚀样品处理与测试
        3.2.1 风蚀生态效应指示指标的选取
        3.2.2 土壤样品处理
        3.2.3 土壤样品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与特征
    4.1 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退耕获取方法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
    4.3 生态退耕过程特征分析
    4.4 林草地变化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特征
    5.1 土壤风蚀时空格局分析
        5.1.1 研究区土壤风蚀时间变化特征
        5.1.2 研究区土壤风蚀空间格局演变
        5.1.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风蚀基本特征
    5.2 生态退耕实施前后土壤风蚀变化分析
        5.2.1 生态退耕实施前后土壤风蚀时间变化
        5.2.2 生态退耕前后土壤风蚀时空格局
    5.3 样点土壤风蚀变化
    5.4 土壤风蚀演化趋势预测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土壤风蚀驱动机制
    6.1 气候因素分析
        6.1.1 风速分析
        6.1.2 降水与温度分析
    6.2 综合植被分析
        6.2.1 阴山北麓NDVI时间变化特征
        6.2.2 阴山北麓NDVI变化趋势
        6.2.3 生态退耕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
        6.2.4 生态退耕区NDVI变化趋势
        6.2.5 基于残差法NDVI去气候影响分析
        6.2.6 NDVI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分析
        6.2.7 阴山北麓NDVI未来演变预测
    6.3 人类活动与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阴山北麓土壤风蚀过程的生态效应
    7.1 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效应
        7.1.1 阴山北麓样点土壤颗粒组成的年际变化
        7.1.2 阴山北麓样点土壤颗粒组成的风蚀效应
    7.2 风蚀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效应分析
        7.2.1 土壤有机质的赋存特点
        7.2.2 土壤有机质的风蚀损失特征
    7.3 风蚀过程对土壤氮的影响效应分析
        7.3.1 土壤氮素的赋存特点
        7.3.2 土壤全氮的风蚀损失特征
    7.4 风蚀过程对土壤磷的影响效应分析
        7.4.1 土壤磷素的赋存特点
        7.4.2 土壤全磷的风蚀损失特征
    7.5 风蚀过程对土壤钾的影响效应分析
        7.5.1 土壤钾素的赋存特点
        7.5.2 土壤全钾的风蚀损失特征
    7.6 风蚀过程的土壤生态效应综合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区域土壤风蚀模型模拟与验证
        8.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与特征分析
        8.1.3 土壤风蚀时空格局特征分析
        8.1.4 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
        8.1.5 土壤风蚀的生态效应分析
    8.2 讨论
        8.2.1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区域均衡理论
        四、地域分工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于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性相关研究
        二、关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
        三、关于资源开发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四、关于空间开发强度的研究
        五、相关文献的述评
    第三节 区域开发理论分析框架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区域开发适宜性理论分析
第三章 锡林郭勒盟区域发展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自然环境本底特征
        一、研究区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差异
        三、气象气候条件差异
        四、水文条件差异
        四、土壤类型空间分布
        五、植被类型空间分布
    第二节 资源禀赋条件
        一、畜牧业资源
        二、煤炭资源分布
        三、旅游资源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地区差异
        一、区域经济总量
        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
        三、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
        四、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现状特征分析
        一、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历史溯源
        二、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地关系演变
        三、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
        四、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特征分析
第四章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格局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指数及其分区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流程
        三、评价方法及模型
        四、区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
        一、煤炭资源开发及其影响
        二、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内涵
        三、煤炭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四、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分级分区分析
    第三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
        一、空间匹配度模型介绍
        二、生态敏感度与煤炭开发强度的空间关联性
        三、生态敏感性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度分析
    第四节 锡林郭勒盟生态敏感性与资源开发强度空间匹配机理
        一、缺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认识的科学性
        二、开发与保护的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三、政府制度安排与政绩考核的不合理
第五章 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模式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国内外经典区域适宜性开发模式经验与借鉴
        一、国外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二、国内典型区域开发模式的实践
        三、对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启示
    第二节 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生态环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城镇空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锡林郭勒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锡林郭勒盟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二、锡林郭勒盟区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求分析
        三、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发展模式
        四、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发展路径选择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依据
        1.5.1 规经济理论
        1.5.2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和理论
    2.1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2.1.1 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2.1.2 农业产业发展特征
    2.2 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
        2.2.1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形势
        2.2.2 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生态化
        2.2.3 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
        2.2.4 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第三章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效果分析
    3.1 锡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3.1.1 锡盟自然资源特点
        3.1.2 政府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与投入
        3.1.3 种植产量快速增长
        3.1.4 贮藏能力显着提高
        3.1.5 销售效益逐年增加
    3.2 锡盟马铃薯产业的效果分析
        3.2.1 多品种发展趋势
        3.2.2 马铃薯产业向一体化经营的转变
        3.2.3 加工业发展迅猛
第四章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4.1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培育技术没有新突破
        4.1.2 贮藏、运输能力薄弱
        4.1.3 销售中介组织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
        4.1.4 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弱
    4.2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2.1 政策扶持力度小落实不到位
        4.2.2 农业研发人才匮乏栽培新技术不能推广普及
        4.2.3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致使生态资源的浪费污染
        4.2.4 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薄弱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5.1 国内其他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
        5.1.1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
        5.1.2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
        5.1.3 陕西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
    5.2 国内其他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5.2.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
        5.2.2 结合当地自然优势,注重环境生态种植
        5.2.3 研发新产品提高单产率
        5.2.4 开启网络营销引领市场占有率
第六章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
        6.1.1 依托锡盟地区优势打造产业的特色
        6.1.2 建立脱毒种薯技术推广应用普及
        6.1.3 与国家政策结合改善贮藏能力
    6.2 锡盟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6.2.1 科学调整产业规划促进产业发展
        6.2.2 节能减排生态绿色种植
        6.2.3 创新马铃薯加工品牌发展特色食品
        6.2.4 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6.2.5 重视网络效应紧跟“e”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内蒙古自治区产业转移的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环境及承接产业转移条件
    2.1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情况
        2.1.1 区位和土地资源
        2.1.2 气候和矿产资源
        2.1.3 人力资源
        2.1.4 科教资源
    2.2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内外环境条件
        2.2.1 经济总量
        2.2.2 产业结构
        2.2.3 周边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
    2.3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2.3.1 优势分析
        2.3.2 劣势分析
        2.3.3 机遇分析
        2.3.4 风险分析
        2.3.5 分析结论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3.1.1 承接产业情况
        3.1.2 承接产业类型
        3.1.3 产业投资结构
    3.2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型产业过多,产品附加值偏低
        3.2.2 企业创新意识不够、能力不足
        3.2.3 产业承接效率低,人才流失严重
        3.2.4 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原因
        4.1.1 政府部门把关不严,市场引导作用不足
        4.1.2 教育卫生等第三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4.1.3 产业承接地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4.1.4 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4.2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原因剖析
        4.2.1 工业化发展初期的必经阶段
        4.2.2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4.2.3 产业承接地吸引魅力不足
        4.2.4 政府部门配套效率不高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5.1 以市场为主导,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5.1.1 着重成长型产业的引进,把好产业入口关
        5.1.2 强化市场主导作用
        5.1.3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5.2 以人才为支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5.2.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5.2.2 完善人才吸引机制
        5.2.3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
    5.3 以政府为保障,创新完善政府机关运行模式
        5.3.1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3.2 优化服务环境
        5.3.3 完善奖惩制度
第六章 案例研究
    6.1 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6.1.1 太仆寺旗区位资源
        6.1.2 经济指标
        6.1.3 产业结构
    6.2 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机遇和风险
        6.2.1 太仆寺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6.2.2 太仆寺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机遇
        6.2.3 太仆寺旗承接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风险
    6.3 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承接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6.3.1 把好产业准入关,推进产业集聚效应
        6.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吸引力
        6.3.3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方位开放背景下,内蒙古构筑外向型空间发展格局
        1.1.2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锡盟南部地区由边缘向桥梁转变
        1.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草原城镇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国家宏观战略层面
        1.2.2 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
        1.2.3 锡盟自身发展诉求
    1.3 题目及相关概念释义
        1.3.1 锡盟南部地区
        1.3.2 区域中心城市
        1.3.3 城市空间发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必要性和重要性
        1.4.2 适宜性选址
        1.4.3 途径与策略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1.4 城市空间布局方法
    2.2 既有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2.2.2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2.2.3 关于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2.3 典型案例分析
        2.3.1 深圳市跨越式发展经验
        2.3.2 榆林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3.1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与空间布局
        3.1.1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3.1.2 区域中心城市的生长环境
        3.1.3 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3.1.4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3.2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3.2.1 区位与交通
        3.2.2 自然与生态
        3.2.3 经济与社会
        3.2.4 资源与产业
    3.3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分析
        3.3.1 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分析
        3.3.2 县级以上城镇场强格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宜性选址与构建条件
    4.1 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条件
        4.1.1 辐射带动能力
        4.1.2 适宜的城市规模
        4.1.3 交通通达能力
        4.1.4 综合服务功能
        4.1.5 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锡盟南部及周边区域概况
        4.2.1 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4.2.2 锡盟南部与冀北六县比较分析
        4.2.3 锡盟南部区域概况
    4.3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评价
        4.3.1 评价因子选择及数据获取
        4.3.2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适宜性指数
        4.3.3 区域中心城市适宜性选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5.1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分析
        5.1.1 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
        5.1.2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
        5.1.3 锡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
        5.1.4 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和北京产业外迁趋势分析
    5.2 构建多伦诺尔多元产业体系
        5.2.1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层次划分
        5.2.2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发展选择
    5.3 多伦诺尔产业空间布局
        5.3.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5.3.2 多伦诺尔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与城镇化途径
    6.1 中心城市适宜人.规模
        6.1.1 适宜人.规模下限
        6.1.2 适宜人.规模上限
    6.2 区域人.发展趋势与多伦诺尔人.现状
        6.2.1 区域人.发展变化趋势
        6.2.2 多伦诺尔人.发展特征
        6.2.3 多伦诺尔人.发展趋势
    6.3 多伦诺尔人.与城镇化途径
        6.3.1 产业发展带动人.聚集
        6.3.2 宜居城市吸引人.聚集
        6.3.3 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回流
        6.3.4 承接生态移民迁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7.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1.1 区域交通与城市形成及发展
        7.1.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交互作用
    7.2 区域交通基础及发展趋势
        7.2.1 区域公路交通现状
        7.2.2 区域铁路交通现状
        7.2.3 区域航空交通现状
        7.2.4 锡盟南部交通通达性分析
    7.3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及主要流向分析
        7.3.1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分析
        7.3.2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主要流向分析
        7.3.3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前景
    7.4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7.4.1 构建通疆达海区域性通道
        7.4.2 构建多蓝综合交通枢纽
        7.4.3 建立便捷高效的内外交通网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长型”规划理念下城市空间布局
    8.1 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8.1.1 多伦诺尔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8.1.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8.1.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8.2 “生态导向”空间拓展条件评价
        8.2.1 适宜性建设用地评价
        8.2.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8.2.3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8.3 多伦诺尔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8.3.1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特征
        8.3.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8.3.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1.1 主要结论
        9.1.2 创新点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Ⅱ图录
附录-Ⅲ表录
附录-Ⅳ城镇综合规模指数计算附表

四、关于太仆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太仆寺旗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统计分析[J]. 孟春亮,张金巍,朱文新,曹莉琼,李祎然,郝慧雯,宋捷,安正中. 中国种业, 2022(01)
  • [2]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马产业发展评价和策略分析[D]. 王佳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太仆寺旗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石晓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韩炜. 内蒙古大学, 2020
  • [5]内蒙古太仆寺旗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 刘洪娥. 农业工程技术, 2020(02)
  • [6]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 吴晓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锡林郭勒盟空间开发适宜性研究[D]. 阿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8]锡林郭勒盟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春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9]内蒙古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玉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10]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荣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太埔寺旗生态建设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