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探讨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探讨

一、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赵奇泽[1](2020)在《基于三个维度考核的医师资格与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报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类别的考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培训和考核情况、就业意向等方面的信息,并跟踪研究考生的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三个维度的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分析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的影响因素,了解考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与考试成绩的关系,为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完善医学教学体制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吉林考区长春考点参加2019年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临床类别的考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工作单位情况、培训和考核情况及就业意向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6份,回收2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28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72%和87.63%。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表示;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s H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通过考试与基本情况、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工作年限和专业兴趣等因素的关系。检验标准为α=0.05。结果:1.考生的男女比例大约是2:3,25岁以下占比44.5%,本科学历占比80.3%,在三级医疗机构工作占比64.7%;工作在临床科室占比68%;工作一年及以下占比50.4%;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者已完成培训的占比68.6%。对临床工作感兴趣占比98.8%。考生的整体以高学历、年轻化、临床一线工作者为主,多数都在参加或者已参加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维度主要考察考生的问诊和医患沟通的能力。对于不同特征考生的第一维度成绩的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专业、学历、工作单位级别、工作年限、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单位技能考核频次和工作兴趣等考生的所有第一维度变量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第二维度的考察中,通过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主要考查考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是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重点。在第二维度中,对于不同特征考生的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所学专业、工作单位级别、工作科室、临床工作年限、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单位技能培训情况、单位技能考核情况、临床实践机会、喜欢理论或实践和实践与理论能力的考生第二维度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第三维度考查考生的影像学辅助检查和医生职业素质的能力。通过不同特征考生的第三维度成绩的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所学专业、工作单位级别、工作科室、临床工作年限、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单位技能培训情况、临床实践机会、喜欢理论或实践和实践与理论能力的考生第三维度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不同特征考生总得分的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工作单位级别、现工作科室、临床工作年限、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单位技能培训频次、单位技能考核情况、临床实践机会、喜欢理论或实践及实践和理论能力的考生总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从事临床工作的年限、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情况、临床实践机会、考生年龄、专业兴趣和所学专业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本情况中,年龄和专业在三个维度考核中对考生的成绩影响最大,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2.在三个维度的考核中,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考生考试成绩影响很大。有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历或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生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这也说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提高考生考试能力方面的重要性。3.临床工作年限和实践机会的多少对考生三个维度的考核成绩都有影响。这说明充分的临床实践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因素。4.考生在准备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方面应同时准备。5.大部分考生在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愿意投入到临床一线的工作中去,但是当前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是他们最大的思想障碍,政府、社会和学校应注意进行改善。

李宜芯[2](2020)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文化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组织变革的实质就是在外在环境与大学传统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然而,一些研究却对于大学传统的、习俗的、象征的方面不甚重视,在论述中只注重事实的描述而忽略了对大学价值、大学精神的探讨,大学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场域,文化性是大学的内在属性,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性及其组织变革的动力与归依。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关注大学组织变革的文化逻辑,并不是否定政治、经济条件对大学组织的重要或决定性影响,而是将政治、经济的逻辑纳入到更加深刻与复杂的文化场域中来探讨大学组织变革的内在规定性。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的变革行为无论在宏观的府学关系、中观的管理体系、微观的学科演化亦或是观念方面的转变都为探讨文化如何影响变革的议题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启发的样本。因此,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和概念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以组织变革理论和大学组织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方法论,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在与相关教育事实对话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形成了以学术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桥梁、社会文化为模塑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文化生态复合体作为大学组织变革文化逻辑的分析框架,主要获得以下研究发现:第一,主要由学科文化、院校文化组成的学术文化逻辑是大学文化选择与创造功能得以达成的核心组织特质和要素。维多利亚时期,科学文化用开放理性的、抽象的、价值无涉的、可验证的、带有功利性的文化特质逐渐取代了宗教的、具体的、非生产的传统学术文化。学科文化的演进经历了文化的边缘与主导、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筛选与整合、文化的生成与积累、文化扩散与转换五个阶段,具体表现为知识典范的科学化、科学与人文的协作、学科体系多样演化、专业知识系统化、科研成果得以运用五点。院校文化体现为四个方面,分别为,传统院校文化失范所引起的古典学院制褪色,学生社团成为导师制以外的启蒙活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文化涵化的结果,办学模式的变迁与认同暗含着文化代沟。第二,制度文化逻辑是源于制度又高于制度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属于一种“中介逻辑”,是大学组织内部整合功能与外部适应功能之间的桥梁、纽带、过渡与催化剂。维多利亚时期大学组织变革的制度文化从“内”学术文化到“外”社会文化的逻辑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首先,以学术为局面的学院、以学科内在逻辑为格度,大学基层组织建构了二者共存的文化差序格局;其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日益增加的管理活动中产生了文化差异,大学采用分权治理移置差异、通过校长角色弥合差异,从而在决策流程中实现了学者作为主体的言说;最后,“程序先于权利”、“恰当援引先例”是英国大学法人制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公司法人的演进和信托制的延续为新大学的建立提供了法理上的正当性,古典大学按照皇家调查——议会立法——大学修章的程序依法改革。第三,社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强大的历史惯性以及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维多利亚时期的绅士文化彰显了英国悠久的民族性格,涵盖或部分吸收其它文化形式。从直接作用来讲,作为一种道德追求的绅士文化,引领了大学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表现为学者展开有关自由教育辩论和推进大学推广运动;作为一种目标导向的绅士文化,是城市学院不断前进的时代动力;从间接作用来讲,作为一种制约因素的绅士文化,既是英国大学渐进式发展的保障机制,也导致了城市学院的“学术漂移”、学术金本位困境和世俗政府的有限关注。换言之,在多维文化利益场境的影响下,大学文化自觉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大学组织变革也引领了社会与民族文化的进步。大学组织变革的“本然”也在文化的视野下得以明晰。

孙晶[3](2020)在《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绿色革命、创意产业、时尚文化、低碳生活等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当代设计已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与类型,正成为设计的新景观。本文通过阐述设计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设计的基本内涵,分析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更加清晰认识综合性设计与各门类设计之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综合性设计对当代设计艺术发展取向的影响和对艺术设计变革的启示。剖析综合性设计形成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时代发展对于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发展的内生动力,反思当前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成因与问题,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同时,借鉴和分析国外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有益经验,从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到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从增设跨学科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到创建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教育学综合课程与教学理论为学理依据,梳理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的基本范式,发展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促进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从而为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建构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与方法。此外,更加突出强调在制定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跨学科综合性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头并进、多项并举,真正促进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深入。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汪妍泽[5](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陈静[6](2019)在《高职院校电气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器类专业除了基本理论学习外,实验课程也同样是电器类专业学生的必备课程,实验室建设对学生课程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该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器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高职院校电器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电器类实验室的持续发展。

周星儿,黄锁义,陈燕媚,韦美理[7](2018)在《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实验室的发展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摇篮的意义。本文通过列举与分析目前中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措施,为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助力。

李婉宜[8](2017)在《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文中认为早在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如今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就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点所在。高校创新班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之一,是高校在本科阶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自2009年,国家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点以来,引起了各大高校探索创新班的热潮。然而,就农业人才培养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农业创新人才是否符合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受制于哪些因素的影响?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对高校农学创新班自身的改进与发展,今后农业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2016届“农学丁颖创新班”及农学普通班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统计和毕业意向分析,发现继续升学深造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而直接就业、自主创业等其它选择仅占很少一部分。创新班学生选择升学主要在于学校培养农科类研究生的单一化培养目标所产生的结果,虽然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或许能满足对当下农业技术员、农业科学家的需要,但这种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造就农业企业家、农业管理者和农业决策者,使得高校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农业复合型人才不相匹配。然而,造成学生毕业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原因,即影响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因又有哪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仅仅是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而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对其构成激励的外部机制。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对教育情境中伙伴的行为所产生的特定作用和效应比各种方法论更为重要。故本文从高校存在管理与运行规则体系出发,助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展开了对影响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原因的探讨。研究表明,管理体制下升学政策的导向,教学体制强调单科系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忽视复合型人才评价是制约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面对现阶段农业深化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求的农业复合型人才,需要高度重视交叉学科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围绕其进行“书院式”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班评价体制的重构,以望能有助于华南农业大学丁颖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能为其它高校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化路径的借鉴。

林荣日[9](2006)在《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 ——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着成就,其原因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阐释,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变迁和创新。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就是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替代旧制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与职责不断进行重新配置和定位。在转型期的初期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性质属于典型的强制性变迁,这是国家依靠强力自上而下推动的结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各权力主体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性质也日趋复杂,其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四种力量的对比关系和博弈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力图破解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各权力主体是如何进行权力博弈以及权力博弈的过程和方式是如何影响新的权力均衡和权力关系这一命题的。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理顺五层关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五层关系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其中,理顺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高校这两层关系,既是理顺其他各层关系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而着重弄清楚的主要问题是:通过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反复和多重博弈,在转型期不同阶段,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如何变化?这五层关系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其未来发展指向是什么以及还存在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除了论述权力的概念和权力的性质外,提出了本论题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简要分析了与本论题较为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作为本论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我们在第二章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制度变迁理论和博弈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诺思和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要点以及纳什和谢林等学者的博弈论要点,此外,笔者还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一般关系特征,运用博弈论的有关观点,借助必要的前提假设,设计出了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和权力博弈的模型,并经过数学运算,推导出了这两种博弈模型的最佳均衡解及其他结论。其中的权力博弈最佳均衡解及其他相关结论,被运用于分析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并首次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第三章着重探讨了转型期四个不同阶段中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此外,还简要分析了建国后前28年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特征及其相关管理权限问题,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历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延安模式”和“苏联模式”进行了分析。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论题的研究重点,旨在研究清楚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力关系特征、权力博弈的方式和性质。笔者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转型期不同阶段高教领域的大量政策法规和法律文献,借用自己独创的量化手段,将高教领域七大体制类型中各权力主体的主要权力加以量化,根据量化结果,结合定性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各权力主体(中央、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的权力场演变特征、权力关系、权力博弈的方式和性质等,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独特的结论。第七章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中国高校内部权力的类型和主要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西方国家高校内部权力博弈的几种典型模式和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博弈模式,还提出了重构我国高校内部权力博弈模式的几个原则。第八章对本论题的研究结论作一总结。通过以上研究,笔者主要得出如下十个结论,其中,除第八个结论外,其他九个结论应该是我国高教研究界第一次得出或首次发现的: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基本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关系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继续理顺政府与高校的职权关系、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其中的关键是制度创新。第二,转型期我国高教体制已从第一阶段的“极端中央集权制”、第二阶段的“中央高度集权制”和第三阶段的“中央适度集权制”,演变到第四阶段的“地方适度分权制”。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央高教权力一直在不断下放之中,地方高教权力在第三阶段前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但到第四阶段已略有下降,说明地方政府也在开始下放权力。另外,到第四阶段,地方高教权力值和高校权力值均首次超过了中央权力值,这一发现,可能具有较大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已开始进入了地方分权的时代,这在中国高教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一结论也得到权力博弈模型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证实。第三,我国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的演变历程是,从第一阶段的“政府极端专制型”和第二阶段的“政府较强专制型”,第三阶段的“政府极强主导型”,再到第四阶段的“政府适度主导型”。虽然在第四阶段中,政府权力已大幅下放,高校权力大幅上升,但是前者的权力值仍然超过后者近一倍,这就是高校在大幅扩大办学自主权之后,仍然感到自主权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正在朝着“高校适度主导型”方向发展。第四,转型期不同阶段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是,在第一阶段以隐性权力博弈为主,第二阶段以灰色权力博弈为主,第三阶段以主动型权力博弈为主,而第四阶段则以混合型权力博弈为主,但是,显性权力博弈在我国高教领域出现的条件尚未成熟。第五,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性质共有四种,即非规范性、强制性、非均衡性和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权力博弈性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具体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非规范性”和“强制性”,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则以“非均衡性”和“层次性”为主。第六,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过程中,得到较大实惠者是中央,地方所得利益比较有限。在中央“主动”放权和地方“主动”扩权的过程中,中央下放掉的权力主要是那些自己用不好或本来就不该用的权力,而改革的主导权以及政策制定的决定权和决策权却始终掌控在中央手中,地方获得的主要权力是资源统筹权和规划权,但在取消毕业生统配政策和实施毕业生自谋职业政策之后,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已失去了其大部分的统筹和规划意义。其结果是,加剧了各地方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这一方面,发达地区是最大的赢家,而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得不偿失。不过,发达地区的代价也十分巨大,主要是人才贬值,“大才小用”现象日益普遍。第七,在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博弈过程中,主要得惠者是少数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高校,其它高校的境况反而不如从前。第八,转型期我国高校内部的权力结构极度失衡,政党权力始终凌驾于其他权力主体之上,“党管政”现象极为普遍,外行管内行的现象依然常见,而除政党权力之外,行政权力过于强大,学术权力极端弱小,学生权力微不足道,社会权力可有可无,这有违大学的基本精神。理顺高校内部权力关系,应该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九,在七大类高教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力度和幅度相差悬殊,其中,与高校办学自主权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教学体制,其权力下放的幅度却最小,这是不正常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另外,在教育法规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下放给高校的部分权力,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中央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坚决的措施,把这些权力落到实处。第十,根据笔者设计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和权力博弈模型,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的结论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最佳均衡解为{p-pt+pt2l3,pt-pt2l3};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最佳均衡解为:(1)对地方分权制国家而言,其最佳权力仰角为α=36.86度,此时,双方的权力差和权力损耗值均为0.2,中央权力为0.59986,地方权力为0.8001,而中央与地方的最佳权力结构之比为中央:地方=0.7497:1;(2)对于中央集权制国家而言,其最佳权力仰角为α=53.14度,此时,双方的权力差和权力损耗值也均为0.2,中央权力为0.8001,地方权力为0.59986,而中央与地方的最佳权力结构之比为中央:地方=1.3338:1。

李春芳,胡志刚[10](2003)在《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个维度考核的医师资格与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背景
    1.2 临床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相关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5.1 问卷调查前质量控制
        2.5.2 调查过程中质量控制
        2.5.3 数据录入阶段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被调查考生的工作情况
    3.3 被调查考生参加培训和考核情况
    3.4 不同维度考生通过率及三个维度总成绩的差异
        3.4.1 不同特征考生第一维度成绩差异
        3.4.2 不同特征考生第二维度成绩差异
        3.4.3 不同特征考生第三维度成绩差异
        3.4.4 不同特征考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成绩总分的差异
    3.5 考生参加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通过情况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实践能力与技能考试的相关性
    3.7 临床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的相关性
    3.8 医师行业与社会认知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和能力相关性探讨
        4.1.1 考生基本情况与成绩和能力相关性
        4.1.2 考生工作单位情况与成绩和能力相关性
        4.1.3 考生培训与考核情况与成绩和能力相关性
        4.1.4 考生的实践和理论兴趣与成绩和能力相关性
    4.2 对策与建议
        4.2.1 完善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
        4.2.2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整合医学资源
        4.2.3 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完善和重要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文化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大学组织与大学组织变革
        1.3.2 文化逻辑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理论基础
        1.5.1 组织变革理论
        1.5.2 大学组织文化理论
    1.6 研究方法与实施
        1.6.1 历史文献法
        1.6.2 比较研究法
        1.6.3 史料的鉴别
        1.6.4 研究设计与研究思路
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学术文化逻辑
    2.1 学科文化的演进
        2.1.1 学科文化的边缘与主导:知识典范的科学化
        2.1.2 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协作
        2.1.3 学科文化的筛选与整合:学科体系多样演化
        2.1.4 学科文化的生成与积累:专业知识的系统化
        2.1.5 学科文化的扩散与转换:科研成果得以运用
    2.2 院校文化的转型
        2.2.1 院校文化失范:古典学院制的褪色
        2.2.2 大学学生社团:导师制以外的启蒙活动
        2.2.3 院校文化涵化: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2.2.4 院校文化代沟:办学模式的变迁与认同
3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制度文化逻辑
    3.1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文化差序格局
        3.1.1 差:以学术为局的学院
        3.1.2 序:以学科为格的学系
    3.2 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文化协商
        3.2.1 大学管理活动与差异产生
        3.2.2 大学分权治理与差异移置
        3.2.3 大学校长角色与差异弥合
        3.2.4 大学决策流程与主体言说
    3.3 大学法人制的文化内涵
        3.3.1 英国大学法人的内核
        3.3.2 新型大学的合法建立
        3.3.3 古典大学的依法修章
4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社会文化逻辑
    4.1 作为思想先导的绅士文化
        4.1.1 有关自由教育的辩论
        4.1.2 学者与大学推广运动
    4.2 作为关键动力的绅士文化
        4.2.1 中产阶级的晋升需求
        4.2.2 城市学院的发展方式
    4.3 作为制约因素的绅士文化
        4.3.1 城市学院的学术漂移
        4.3.2 “学术金本位”困境
        4.3.3 世俗政府的有限关注
5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二)国外综合性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我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基于“分科”与“专才”培养理念
        (四)改革与突破:时代需要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跨学科理论
        (二)综合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三)国外高校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实践
    四 核心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综合
        (二)以综合为特征的学科类型
        (三)综合性设计
        (四)综合课程
        (五)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艺术与设计的特质
    第一节 关于综合性设计的不同类型
        一 交叉性设计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二)“设计科学”:基于交叉与综合的多学科融汇
        (三)关于交叉性设计
        二 跨界设计
        (一)关于跨界设计
        (二)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跨界融合
        (三)“一专多能”的跨界设计师
        三 边缘设计
        四 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与系统设计 整体设计
        (二)关于总体设计
    第二节 关于类型化的综合性艺术
        一 艺术的综合性与综合性艺术
        (一)艺术的综合性
        (二)综合性艺术
        二 瓦格纳“整体艺术”的构想:戏剧艺术
        三 综合到融合:电影艺术
        (一)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
        (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三)创作过程的综合性
        四 视听融合的艺术:多媒体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设计的综合性特质
        一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到“德意志制造联盟”: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二 “所有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是完善的建筑物”
        三 后现代:“视觉狂欢”与“多元拼贴”
        四 综合的当代艺术:观念体现与超越媒介
        (一)观念体现
        (二)超越媒介
第二章 未来——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外驱动与目标
    第一节 外部驱动与创新设计
        一 创新设计:综合发展与产业振兴
        二 数字生态共同体下的“综合+设计”
        (一)“数字生态共同体”与综合性艺术设计
        (二)综合性艺术设计的新兴领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与困境
        一 专业类型划分与专业自主设置
        (一)基于“专才”教育理念的专业类型划分
        (三)缺乏专业自主设置权,艺术设计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真正融合
        二 行业发展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一)对应行业:设计专业蓬勃发展背后的危机
        (二)面向未来:注重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创新设计发展
        三 “专才”与“通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教育理念
    第三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目标
        一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综合教育:STEM走向STEM+X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借鉴——综合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 重组与整合:基于创新战略的大学重构
        一 阿尔托大学:重组,为了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二 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为了设计未来的经济
        三 创意艺术大学:商业与设计的融合
    第二节 跨校、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创立跨学科的新兴专业
        一 以创新设计的名义:跨校联合创设跨学科教育项目
        (一)“创新设计工程”双硕士专业(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简称 IDE)
        (二)“全球创新设计”双硕士专业(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简称GID)
        二 多校联合新模式:“设计伦敦”与“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
        (一)“设计伦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帝国学院商学院
        (二)“竞争性创意设计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克兰菲尔德大学
        (三)“创意商业中心”:伦敦艺术大学与伦敦商学院
        (四)Erasmus+ STEAM:伦敦艺术大学与欧洲教育战略伙伴
        三 跨学院跨学科的联合培养
        (一)芬兰阿尔托大学“国际设计商业管理专业”
        (二)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综合性硕士专业
    第三节 为创新而协同: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
        一 建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机构:跨学科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并重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机构:“协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斯坦福大学克拉克中心(Bio-X):空间融通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三)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跨学科综合
        (四)为设计创新:伦敦艺术大学创设新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 跨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实验教学
        (一)设计思维课程: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D.School)
        (二)社会创新辅修课程: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Designmatters
        三 合作:多元联合的创新实践
        (一)基于创新的联合:帕森斯设计学院研究实验室
        (二)未来老龄化实验室: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
        (三)走在时尚前沿:意大利米兰多莫斯学院与校企合作
第四章 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综合属性的课程类型
        一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
        (二)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
        (三)广域课程(broad - fields curriculum)
        二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一)主题性设计课程
        (二)实验设计课程
        (三)毕业设计课程
        (四)跨学科跨专业工作坊
        三 学生本位综合课程的形态
        四 其他的综合性课程类型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 走向综合的教学设计
        (一)培养多方面兴趣与形式阶段理论
        (二)经验的情境与知行合一
        (三)走向综合:教学设计新趋势
        二 综合: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三 综合: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主题:跨学科知识与多维视角
        (二)主题: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三)主题:基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综合: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以综合为形式的教学组织
        一 教学组织与类型
        二 教学组织形式
        三 教师团队:多学科联合教学
        四 学生团队:综合智力与协同创新
第五章 实验——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 前提与保障:综合性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改革面向跨学科教师的评聘管理、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制度
        二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综合课程建设
        三 建立适应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生态的教务管理制度
        四 建立支持跨学科教研的财政制度
        五 推动教师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研活动的策略
        六 开放教学资源,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探索:从工作室制到大基础课程、新兴专业方向
        一 工作室制:综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 对标设计前沿:建构专业新方向与新课程群
        三 毕业设计:联合导师制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
        四 大综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五 “艺工结合”: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与工科的新综合
        六 设计+科技:新技术新媒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融合
    第三节 “综合+”: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建设
        一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的领导架构
        二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管理与运行
        三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类型
        (一)建设综合性设计教学及研究平台
        (二)建设综合性国际交流平台
        (三)建设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
    第四节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为例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行全面学分制
        二 开放与融合:设计学院与国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教学
        三 “厚基础、宽口径”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四 综合理念下的现代手工艺教学
结论
    一 走向综合,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问题与目标: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瓶颈和出路
    三 积极建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程,发展基于综合的教学设计
    四 改革:从制度建设到多元化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6)高职院校电气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电器类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2 高职院校电器类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必备资金和建设场地
    2.2 电器类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管理规范性差
    2.3 实践教学体制的改革阻碍了电气类实验室建设
    2.4 不注重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3 高职院校电器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与电器类相关企业的合作, 引入资金与设备投入, 改善实验室条件
    3.2 完善和优化原有实验室, 统筹建设新实验室
    3.3 加快校外电器类实训基地建设
    3.4 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语

(7)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视角下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二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浅析
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基础设施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
    (二) 实验教学队伍是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
    (三) 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是制度保障
    (四) 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是根本措施
四结语

(8)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1.1.2“新五化”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创新人才研究
        1.3.2 农业人才培养研究
        1.3.3 创新班与荣誉学院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等农业院校
        2.1.2 农业创新人才
        2.1.3 创新班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制度理论
    2.3 理论框架构建
3 研究设计
    3.1 访谈设计
        3.1.1 访谈法的选择
        3.1.2 数据收集
        3.1.3 样本选择
        3.1.4 数据分析
        3.1.5 信度、效度和伦理问题
    3.2 调查问卷设计
        3.2.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3.2.2 调查内容
        3.2.3 信度分析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创新班与普通班学生的就业统计情况
        3.3.2 创新班与普通班学生的毕业意向分析
4 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1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单一化
        4.1.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4.2 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管理体制下升学政策导向
        4.2.2 教学体制强调单科系人才培养
        4.2.3 评价体制忽视复合型人才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改进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5.1 国外荣誉学院开展的先进经验
        5.1.1“书院制”管理体制
        5.1.2 交叉学科的教学体制
        5.1.3 多种多样的评价体制
    5.2 我国高校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5.2.1 构建书院制管理体系,营造自主化学习空间
        5.2.2 拓展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多元化人才取向
        5.2.3 重构考核评估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 ——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权力的概念与权力的性质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现状简述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基本架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和博弈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相关概念释解
        二、制度变迁的几种方式
        三、诺思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四、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第二节 博弈论与博弈模型的设计
        一、博弈论及其相关概念释解
        二、博弈典故举偶及其应用
        三、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和权力博弈模型设计
第三章 建国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高等教育制度特点
        一、“苏联模式”与“延安模式”
        二、新中国前十七年的高等教育制度
        三、“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二节 转型期恢复整顿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三节 转型期改革摸索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四节 转型期深化改革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五节 转型期加速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
第四章 转型期高教领域各权力主体的权力关系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转型期七大高教体制类型的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一、办学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二、管理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三、投资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四、招生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五、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六、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七、教育教学体制权力内涵及其权力场的演变
    第三节 转型期高教领域各权力主体的权力场演变特征
第五章 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方式与性质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的划分方式与原则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方式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博弈的性质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高教权力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方式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探讨
    第一节 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的四种模式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的特点及其演变
    第三节 新型政府与高校权力博弈模式的构建
第七章 转型期中国高校内部权力博弈模式研究
    第一节 中国高校内部权力的类型、来源与作用
    第二节 西方国家高校内部权力博弈的几种典型模式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高校内部权力博弈模式的特征与重构原则
第八章 基本结论
附录一: 办学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二: 高教管理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三: 高教投资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四: 招生体制与就业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五: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六: 教育教学体制权力内涵与政策规定
附录七: 《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1986年3月12日国务院颁布)
注释与参考文献
感谢语

四、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个维度考核的医师资格与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赵奇泽. 吉林大学, 2020(08)
  • [2]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大学组织变革的文化逻辑研究[D]. 李宜芯.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2)
  • [3]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 孙晶.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6]高职院校电气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 陈静. 科技资讯, 2019(07)
  • [7]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 周星儿,黄锁义,陈燕媚,韦美理. 教育现代化, 2018(23)
  • [8]人力资本理论视野下农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丁颖创新班”为例[D]. 李婉宜.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 ——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对象[D]. 林荣日. 复旦大学, 2006(02)
  • [10]医学院校实验室教学体制改革浅议[J]. 李春芳,胡志刚.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3(01)

标签:;  ;  ;  ;  ;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