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652例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652例临床分析

一、65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波,唐璐,袁德伟[1](2021)在《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行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治疗72h后,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将治疗有效患者纳入有效组,治疗无效患者纳入无效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后,治疗有效72例,占85.71%,无效12例,占12.29%;有效组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38.89%低于无效组83.33%,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12(S100A12)水平(15.45±3.26)ng/mL低于无效组(26.54±5.62)ng/mL,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306.42±64.15)pg/mL高于无效组(212.48±44.16)pg/mL,血清胃泌素(GAS)水平(90.12±14.25)ng/L低于无效组(122.64±25.72)ng/L,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38.25±6.84)ng/L低于无效组(56.62±8.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t=9.702、4.872、6.412、8.381,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血清S100A12、GAS、IL-6水平高、PGE2水平低是导致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无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Hp感染、血清S100A12、GAS、IL-6水平高、PGE2水平低是导致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无效的影响因素

彭方蕊,徐玉翠[2](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并分析此模式在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出血患者140例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参照组85.71%(60/70)明显低于观察组97.14%(6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5);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分析,参照组14.28%(10/70)明显高于观察组2.85%(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情绪应对、运动、药物治疗、健康责任等遵医行为评分分析,参照组(18.45±3.22)分、(17.86±3.26)分、(19.64±5.12)分、(18.03±2.74)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21.69±2.85)分、(23.01±1.02)分、(22.66±2.14)分、(22.31±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3、12.614、4.553、10.629,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析,参照组(14.69±2.68)d明显长于观察组(9.68±3.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3,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再出血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刘昕丹[3](2021)在《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近9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及临床特征,并比较Glasgow Blatchford评分(GBS)、全Rockall评分(RS)和AIMS65评分系统在ANVUGIB患者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因和危险因素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的549例ANVUGIB患者,进行GBS、RS和AIMS65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比较GBS、RS和AIMS65在临床预后包括输血、临床干预措施和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一、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一般特征:共收集2238名患者,其中男性1718例,女性520例,男女比例为3.3: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4±17.8岁(范围:18-94岁;95%CI:54.7-56.2)。2、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占69.7%(1560例),消化道肿瘤占10.6%(238例),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占10.2%(229例),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占6.6%(147例),反流性食管炎仅占1.3%(29例),其他的病因占1.6%(35例),主要包括胃息肉(占48.6%,17例)和医源性出血(占34.3%,12例)。3、消化性溃疡分类病因分布情况:消化性溃疡根据溃疡的发生部位分类,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最多,居首位(61.1%,953例),其次为胃溃疡(25.6%,400例),再次是复合型溃疡(7.6%,119例),其它的还包括Dieulafoy病(2.9%,46例)、吻合口溃疡(1.8%,28例)、食管溃疡(0.9%,14例)。4、病因变化趋势:从2011年至2019年,消化性溃疡仍是引起ANVUGIB最常见的病因,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54),但是消化道肿瘤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已超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成为第二病因(P=0.001),此外本研究发现,医源性因素引起出血的比例显着增加(P=0.007)。5、各病因发病人群变化趋势:近9年来,胃溃疡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1.3±14.2岁,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平均年龄为48.0±17.7岁。值得注意的是,消化道肿瘤以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好发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各自发病的平均年龄分别由63.7±13.7岁、57.5±17.0岁增加至70.3±12.2岁和63.6±14.0岁(P<0.01)。6、危险因素变化趋势:与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药物相关、饮酒、饮食不当、应激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药物相关的危险因素的占比由2011-2013年的43.8%上升至2017-2019年的66.3%(P<0.001),而饮酒相关的出血诱因占比由2011-2013年的26.2%下降至2017-2019年的16.3%(P=0.003)。二、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预测结果:1、输血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751(95%CI:0.711-0.791)、0.720(95%CI:0.676-0.764)和0.568(95%CI:0.519-0.617)。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均比RS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22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9、1和5,其中GBS的灵敏度最高是77.1%。2、临床干预措施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598(95%CI:0.522-0.674)、0.617(95%CI:0.541-0.693)和0.766(95%CI:0.708-0.824)。RS的预测价值均比GBS和AIMS65的预测价值高(P<0.001,P<0.001),而GBS与AIMS65的预测价值之间无差异(P=0.590)。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0、1和4,其中RS的灵敏度最高是69.7%。3、住院期间死亡预测:GBS、AIMS65和RS的AUC分别为0.844(95%CI:0.788-0.900)、0.853(95%CI:0.784-0.921)和0.786(95%CI:0.706-0.866)。AIMS65和GBS的预测价值均高于RS(P=0.046,P=0.026),AIMS65和GBS也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771)。GBS、AIMS65和RS诊断的最佳截点分别是11、2和5,其中AIMS65的特异度最高是87.7%。结论:1、ANVUGIB主要好发于中年(55.4±17.8岁)男性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仍是消化性溃疡,其次是消化道肿瘤,并且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近年来医源性因素造成的出血有逐渐上升趋势。2、ANVUGIB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非甾体类药物、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和饮酒等。与2011-2013年相比,药物相关性的出血在2017-2019年呈上升趋势,其中药物相关危险因素中以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为主,且主要好发于老年人。3、GBS对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最高,RS对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最高,AIMS65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

罗应舒[4](2021)在《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一类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及以下各层(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隆起性病变,常见于上消化道,其中胃部SMTs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于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也有少数患者有出血、梗阻等临床表现。目前内镜下治疗以其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SMTs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影响SMT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240例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组SM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并探究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40例SMTs患者,其中男性101例(42.1%),女性139例(57.9%);平均发病年龄为54.19岁。通过超声胃镜确定SMT大小、部位及起源,食管57例(23.8%)、胃食管结合部位7例(7.1%)、胃163例(67.9%)、十二指肠3例(1.3%),SMTs平均大小为1.12cm,153例(71.5%)起源于固有肌层,37例(17.7%)起源于黏膜肌层,24例(11.2%)起源于黏膜下层。69例(2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17例(48.8%)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8例(11.7%)患者给予内镜全层切除术(EFR),26例(10.7%)患者给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237例(98.8%)患者于内镜下成功治疗,整块切除率达到90.4%(217/240)。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8.37min,中位住院天数为9d,中位住院花费为31868元。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117,49.2%)和间质瘤(78,32.8%)为主。术后共有17例(7.1%)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0例(4.2%)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7例(2.9%)患者给予积极干预后缓解,无死亡或远期并发症病例。结论:1.上消化道SMT常见于胃部和食管,尤以胃最为常见,十二指肠较少见,病理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病变小于2cm的患者仍有恶变潜能需密切随访;2.ESD、ESE、EFR、STER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采用ESD与ESE的SMTs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较短、住院花费较少。3.手术时间≥55min、SMTs≥2cm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提示我们需要提高SMTs的内镜筛查水平,从而促进SMTs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需要提高手术者的操作能力从而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对于SMTs≥2cm、手术时间≥55min的SMTs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对症处理。4.对于SMTs患者,未能整块切除患者(P<0.001)、使用OTSC患者(P<0.001)、SMTs≥2cm患者(P<0.001)、手术时间≥55min患者(P<0.001)的住院费用明显增加,提示我们需要提高SMTs的内镜筛查水平,尽可能早期切除病变,同时提高手术者的操作能力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整块切除率,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白托娅[5](2021)在《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近2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并进一步将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与未服用NSAIDs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的病例按照出血症状出现前10天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NSAIDs组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两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一)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1.基本资料:255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男性187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2.75:1。年龄范围为22~97岁,平均年龄59.36±15.27岁。以50~59岁和60~69岁年龄组多见,分别占27.84%和20.40%。既往高血压病史最多见(91例,35.69%),消化道疾病(66例,25.88%)、冠心病病史(50例,19.60%)、糖尿病病史(46例,18.04%)次之。住院天数主要集中在2周以内,平均住院天数10.21±6.33天。2.临床特点:诱因中药物因素占较大比例(103例,74.11%),其中以NSAIDs最多见(91例,88.35%);其次为饮食因素(24例,17.27%)。首发症状以黑便(125例,49.02%)多见。伴随症状以低血容量表现为主(68例,60.18%)。大部分病例(183例,85.9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76例,29.80%)、消化性溃疡(68例,26.67%)、胃癌(54例,21.1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7例,10.60%)、贲门撕裂症(16例,6.27%)、杜氏病(10例,3.91%)、其他病因(4例,1.57%)。出血部位分布情况:食道22例(8.63%);胃197例(77.25%),其中全胃76例(29.80%)、胃窦41例(16.07%)、胃体33例(12.94%)、贲门21例(8.23%)、胃底20例(7.84%)、胃角18例(7.05%)、幽门5例(1.96%)、恒径动脉4例(1.57%);十二指肠51例(20.00%),其中球部48例(18.82%)、降部6例(2.35%)。以上病例中共38例存在2处及以上出血部位,出血部位除广泛胃黏膜损伤外,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相对较多。4.治疗及转归:208例(81.57%)行常规药物治疗,47例(18.43%)接受了常规药物联合侵入性止血治疗。114例(44.70%)因失血过多接受输血治疗,输血量为1~2u和大于6u占比较多,均为37例(32.46%)。大部分(240例,94.11%)经积极治疗,出血停止,病情好转并出院,15例(5.89%)因失血性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二)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1.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趋势:近2年来呈上升趋势(构成比:15.97%vs 33.82%)。2.NSAIDs组服药原因、种类、时间及合用PPI情况:服药原因以冠心病为多(39例,60.00%)。服药种类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多(47例,72.31%)。服药时间半年以上最多(35例,53.85%)。73.85%服用NSAIDs者未同时预防性应用PPI。3.NSAIDs组与未服用NSAIDs组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性别比例和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NSAIDs组平均年龄及发病年龄在60岁及以上所占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且冠心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4.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间首发症状和病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低血容量表现、Hp阳性率、血红蛋白水平80g/L以下的比例均高于未服用NSAIDs组,而腹痛症状、平均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未服用NSAIDs组(P均<0.05)。5.NSAIDs组和未服用NSAIDs组治疗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案和转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SAIDs组院内接受输血治疗的比例高于未服用NSAIDs组(P<0.05)。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以50~69岁年龄组为多见,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因药物或饮食因素诱发,病因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多见,大部分病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有效。2.NSAIDs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呈逐年增高趋势。既往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及高龄、Hp感染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症状隐匿,出血量较多,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更易发生低血容量表现,需要输血者更多,经过积极药物治疗,预后较好。4.NSAIDs与Hp感染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

姚幸雨[6](2021)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影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2)研究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通过患者术后返院复查随访资料获得肿瘤结局(结局定义为复发转移);2)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计算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同时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生存分析,并对内镜手术与外科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术后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危险因素再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得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复发率的比较采用校正X2检验;3)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行内镜治疗的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15例直径较大、结构复杂且手术过程困难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三维重建并3D打印。把3D打印模型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相对比,评估3D打印技术在术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内镜诊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结果:1)153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性90例(58.82%),女性63例(41.18%);G1期114例(74.51%),G2期25例(16.34%),G3期14例(9.15%),接受内镜手术112例(73.20%),外科手术41例(26.80%),5年内复发转移人数26人(16.99%)。手术部位在十二指肠、食管、胃和直肠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31%、3.92%、3.27%和8.50%。采用内镜手术和外科手术的患者5年内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92%和13.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肿瘤部位、不同肿瘤直径、不同病理分级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肿瘤复发转移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的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17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中,间质瘤42例(24.42%)、平滑肌瘤105例(61.05%)、神经内分泌瘤7例(4.07%)、脂肪瘤8例(4.65%)、异位胰腺10例(5.81%)。患者年龄50.44±10.01岁,最小17岁,最大76岁;肿瘤直径1.48±1.05cm,最小直径0.3cm,最大直径6.5cm。男性89例(51.74%),女性83例(48.26%);小于55岁113例(65.70%);大于等于55岁59例(34.30%);食管76例(44.19%)、胃90例(52.33%)、十二指肠6例(3.49%);肿瘤直径小于1cm 55例(31.98%)、直径1cm-2cm之间89例(51.74%)、大于2cm 28例(16.28%);EMR切除45例(26.16%)、ESD切除92例(53.49%)、EFTR切除2例(1.16%)、STER切除31例(18.02%)、双镜联合手术切除2例(1.16%);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穿孔4人(2.33%),术中大出血或术后迟发性出血3人(1.74%),术中出现气腹1人(0.58%);3)15例完成3D打印的模型清晰地显示了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器官、大血管等结构的毗邻关系。通过3D建模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空间角度从不同方位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从而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将模型与所切除肿瘤进行对比,3D打印模型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发生位置、形状、大小、生长方向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关系。结论:1)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直径、病理分级和切缘见肿瘤组织是影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越高。G1、G2期直径不超过2cm的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内镜下切除经济安全有效。2)3D打印模型的清晰度远远高于CT、EUS等二维图像,同时它使肿瘤结构变得具象化,可以让医生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解剖关系进行观察与判定,能够帮助医生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肿瘤情况,避免以往传统手术的相对盲目性,给予患者制定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张佳楠[7](2021)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关系,为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研究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计数、有无输血、有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应用史、有无外科干预等,收集入选者胃肠镜检查报告。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入选1319名患者。所有数据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865例,占65.6%,女性454例,占34.4%,男女比例1.91:1。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3-97岁,平均年龄61.17±19.28岁,男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9±19.44岁,女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18±16.90岁,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患者多来自于老年组,占比47.9%,其次为中年组,占比37.4%,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占比13.6%和1.1%。2.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占80.1%(1057/1319),下消化道出血占19.9%(262/1319)。上消化出血的第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占37.7%,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性胃炎,分别占24.3%和15.8%。下消化道出血的第一病因是结直肠癌,占34.7%,其次为痔疮、结肠息肉,分别占13.7%和11.3%。3.通过分析,消化道出血四种常见病因有明显性别差异(χ2=28.93,P=0.00),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病因构成存在明显差异(χ2=83.91,P=0.00),不同年龄组之间病因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与中年组(χ2=24.54,P=0.00)、青年组与老年组(χ2=53.19,P=0.00)、中年组与老年组(χ2=20.61,P=0.00)。未吸烟、吸烟、戒烟组之间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3,P=0.31)。饮酒、未饮酒组之间病因构成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22)。用药组和未用药组之间病因构成无明显差异(χ2=7.49,P=0.058)。4.对我院四种常见消化道出血病因进行纵向比较,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直是我院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的占比从2015年的31.6%上升至2019年的50.9%,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出血从2015年的41.1%缓慢下降至2019年的24.6%。急性出血性胃炎、结肠癌的发病人数在五年间无明显变化规律,趋势相对平稳。5.131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死亡40人,总体死亡率3.03%(40/1319),年龄范围在23-96岁。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人,死亡率为5.23%(9/172);消化性溃疡伴出血5人,死亡率为1.87%(5/267);胆道出血2人,死亡率66.67%(2/3);胃癌伴出血1人,小肠出血1人,22人未明确出血原因。127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仅1人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926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发生率为70.20%,其中509人予以输血治疗。结论:1.消化道出血患者以男性居多,平均年龄61.17±19.28岁,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老年患者居多,总体死亡率3.03%。2.大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有明显诱因者与饮酒有关。3.我院上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性胃炎,下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是结直肠癌、痔疮、结肠息肉。

任保明[8](2021)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到终末期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这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和非静脉曲张性两种,它们主要的病理基础都是门脉压力的升高。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发生在食道胃底的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仍有一部分出血原因是非静脉曲张引起的,最常见的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肝硬化两种不同出血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静脉曲张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临床特征,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及时诊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0例。根据病史、内窥镜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A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B组)和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C组)。比较A、B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合并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B、C两组出血原因、预后等情况。结果:1.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男性居多,A、B两组间肝硬化病因、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但B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A组(P<0.05)。2.A组发生呕血的比率高于B组(P=0.00),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更低(P值分别为0.006、0.009),输血量更多(P=0.033),治疗以内窥镜为主(36.51%vs 8.23%,P=0.00),B组患者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的发生率高,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3.与A组相比,B组合并高血压和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比率更高(P值分别为0.014、0.026)。4.B组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出血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次之。C组则以溃疡出血最常见,且发生率高于B组(P<0.05)。5.A、B两组死亡率(33.85%、36.59%)均明显高于C组(2.45%),而A、B两组间死亡率无差异。结论:1.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静脉曲张性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门脉高压性胃病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是胃酸相关性疾病。2.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合并高血压的肝硬化患者易诱发非静脉曲张性出血。3.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以呕血多见,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则以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表现为更明显的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且输血量相对较多。4.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内窥镜治疗为主,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优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刘霜[9](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近年来国际上的数据显示其发病率较前下降,急危重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多,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前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同地区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评估和诊断策略仍不统一,对于患者的高低危识别多凭临床医生的经验及有限的相关参数进行判断,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早期对患者进行高低危分类和预后评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及评估各种治疗的有效性,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同时科学、量化且个体化的使用医疗资源。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临床需求及预后。但目前已有的上消化道出血相关风险评分由于难以解决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问题,且在外部人群验证中对于结果的预测效能差异很大,所以无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上述临床需求和目前的评分现状,探索和建立一套能够早期实时快速评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高低危的预测模型,通过此模型可以早期动态指导治疗,评估治疗有效性,并根据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收集了全国20家中心从急诊入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2.通过回归分析在建立队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构建出一套实时评估病情及预后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构建后的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队列的患者中验证其有效性;3.将本研究建立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在死亡的预测效能方面与目前国际上已有的评分系统进行比较。结果我们队列中共纳入了 107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调查显示:在本研究纳入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大于60岁的人群占总人群的一半以上。既往存在的合并症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死亡相关。在所有的合并症中,有肝硬化及胃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较高。有25%的患者未行内镜检查,未行内镜患者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50%。在病因方面,最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仍是消化道溃疡,其次为静脉曲张出血。既往出血次数≥4次的患者,其死亡风险升高。所有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10.91%,其中消化道出血死亡占所有患者死亡的50%。2.本研究构建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hibag)可有效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天死亡,评估模型中的两套风险评分在建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都取得了一致的结果(AUROCs:0.77-0.81)。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的hibag-1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10%,15.56%和44.29%;入院48小时的hibag-2评分结果为0-4分,5-9分,≥10分的90天死亡率分别为4.88%,26.20%和 100%。3.与国际上已有的评分(pRS,RS,AIMS65,ABC)相比较,本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评估模型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均优于其他现有评分(AUROCs:0.62-0.72;P<0.02)。结论本研究是目前已知的较大规模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多中心前瞻性的收集了中国上消化道出血人群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相关资料,验证了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现了新的预测因子,并分析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创立了从两个时间节点(入院时,入院48小时)来动态评估病情并预测死亡的评估模型,此评估模型对于90天死亡的预测优于已知现有评分系统。通过此模型可以:1)在患者入院时早期判断高低危,及时给与相应的治疗措施;2)在入院48小时对于前期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改善预后;3)通过两个时间节点的评估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且完整的预测,及早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综上所述,此模型可初步实现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实现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早期风险预测、评估和管理,为建立上消化道出血完整的诊疗体系提供基础。

彭永健[10](2021)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的病例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搜集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术后使用DAPT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入院的患者45例,随机选取这一期间内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行支架植入术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65例。所有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测定血肌酐值(mmol/L),血红蛋白量(g/L),血小板计数(×109),白细胞计数(×101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PCI术后无消化道出血组比较,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组年龄、血肌酐较高,血红蛋白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吸烟史,低血红蛋白这两个因素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吸烟史,低血红蛋白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65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止血效果评估
        1.2.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2.2 治疗有效与无效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再出血率分析对比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对比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3 讨论

(3)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2238例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定义和分组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ANVUGIB 的病因构成
        2.3 ANVUGIB 的病因构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4 ANVUGIB 病因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2.5 ANVUGIB 病因平均年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6 ANVUGIB相关危险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7 ANVUGIB药物相关危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 GBS、RS和 AIMS65 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相关定义分组
        1.4 各评分系统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ANVU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输血的预测价值
        2.3 不同评分系统对 ANVUGIB 患者临床干预措施的预测价值
        2.4 不同评分统对 ANVUGIB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2.5 不同评分系统预测 ANVUGIB 患者输血、干预措施和死亡的最佳截断点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粘膜病变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人工溃疡出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间质瘤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SAIDs相关性消化道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预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3D打印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 综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排除)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病因分析
    3.3 四种常见病因与性别的关系
    3.4 四种常见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3.5 四种常见病因与吸烟的关系
    3.6 四种常见病因与饮酒的关系
    3.7 四种常见病因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物的关系
    3.8 四种常见病因五年来的变化趋势
    3.9 预后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8)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真实世界研究现状调查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病情评估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结论
第三部分 评分系统和其他己有评分系统优劣性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分的选择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图表清单
已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10)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652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泮托拉唑联合巴曲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的相关因素[J]. 李正波,唐璐,袁德伟. 医药论坛杂志, 2021(20)
  • [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J]. 彭方蕊,徐玉翠. 系统医学, 2021(14)
  • [3]ANVUGIB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三种评分系统对临床预后的评价研究[D]. 刘昕丹. 延安大学, 2021(09)
  • [4]24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D]. 罗应舒. 山东大学, 2021(12)
  • [5]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回顾性分析及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探讨[D]. 白托娅.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比较及3D打印技术在其内镜诊治中的应用[D]. 姚幸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D]. 张佳楠. 南昌大学, 2021(01)
  • [8]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D]. 任保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实时评估及预后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D]. 刘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10]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D]. 彭永健.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上消化道出血65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