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

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

一、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红军[1](2019)在《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4G大规模商用和家庭宽带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业务带宽的需求量稳步增加,对传统通信业务的IP化发展与宽带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以满足各类业务的发展需求为核心,构建与业务相配套的城域传送网架构体系,将有利于网络体系的快速建设,提高网络先进水平。SDH传送技术组建网络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将PTN技术引入常规业务网络服务领域能够为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该技术具有业务调整灵活,管理技术先进,操作效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城域网络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PTN技术在移动城域网络中,主要被应用于网络数据的采集层与输入层。本文首先对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既有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对IP城域网进行网络优化的必要性。介绍了PTN技术的功能与技术特征,并给予网络容量建设规划、网络站点类型设计、网络资源配置、网络拓扑布局、网络管理体系规划、网络波道规划、QoS规划、系统参数设置等方面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网络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为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用该设计方案对喀什铁通既有网络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部署。在设计方案得到落实后,基于既定的设计指标针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从而得出系统各项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业务承载能力,数据安全度非常高,在实践应用中能够为喀什铁通IP城域网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并确保网络质量的稳定性,经验证该方案可行有效。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方案,主要是针对IP城域网未来业务安全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以优化网络结构为核心,完善网络功能为目标,以全面确保网络质量为指导,实现了网络功能和网络配置的整体设计,PTN技术在优化IP城域网中展现的技术优势,值得参照与推广。

徐凌飞[2](2013)在《IP over WDM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发明多年来,各种应用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各类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由于高清视频等业务的日益流行,使得互联网的数据量飞速增长。但是,目前的互联网能量消耗方面并不理想,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这个问题会显得愈发严重。因此,互联网在节能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迫在眉睫。基于WDM技术的光纤网络作为主流已经被大量采用,在WDM网络上直接传输IP数据已在骨干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对于IP over WDM网络的节能研究有着相当大的价值和意义。一般的,网络的节能可以通过在低负载下使空闲资源置为低功耗模式得到。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IP over WDM网络的节能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分析了光路建立的机制并查阅了相关设备的能耗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能耗建模,该模型贴近于真实能耗数据,有较高的实用性。后文的研究都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2.本文针对光网格计算中基于弹性时间调度模型的绿色节能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弹性时间调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弹性时间调度模型具有时间灵活性,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来进行节能,提出了TSCEE节能算法,TSCEE算法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集中业务的资源分配,最终使得更多的资源可以进入休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3.本文进行了保证生存性的双层光网络节能技术研究。ILP模型下主要对专用保护和共享保护的能耗和容量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在失效类型仅为单链路的情况下,共享保护的能耗和容量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针对双层共享保护和双层专用保护分别基于迭代算法和贪婪算法提出了四种启发式算法:IEEMSP、IEEMDP、GEEMSP、GEEMDP。仿真结果显示基于迭代的IEEMSP和IEEMDP算法在能耗和容量上能的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刘洋[3](2010)在《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产业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期,业务增长呈现出日益平缓的趋势,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强。随着3G牌照的下发,各运营商将在全业务领域展开竞争。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格局,运营商积极调整战略,寻一求企业转型的成功之道。运营商转型以业务转型为核心,而拓展新型业务则是保证业务增长的关键。同时,业务转型将推动网络变革,业务发展要求网络能够开展更多、更有竞争力的智能业务。在此环境下,3G. NGN. IPTV等新型网络模型成为了运营商关注研究和投资建设的重点。本文在阐述了IP宽带网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承载IP业务的几种承载技术如ATM, SDH, WDM从传输效率、带宽管理、服务质量、维护管理、保护与恢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出采用IP over WDM技术具有减少SDH/SONET, ATM, IP等各层之间的功能重叠;减少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费用;带宽利用率高等优点,是下一代IP骨干网络的首选技术。本文对IP over WDM中的几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IP层与光层的适配、物理接口规范、层间管理、保护恢复、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保证等,其中对IP层与光层适配技术的研究,是本文的一个重点。结合上述理论研究,对IP与光网融合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通用成帧协议实现高效适配和网络管理的设计方案,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用于IP与光网融合的动态适配单元。文中着重对该新型适配设备的硬件设计和实现加以介绍,阐述了整体硬件原理图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各部分的设计框图和实现方式,并对其中的高速电路PCB设计技术加以介绍。本文的最后,对该新型的适配设备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其用于千兆以太网业务接入到光网的高效适配功能,以及高效的链路管理和信令控制功能。文中最后进一步说明了该设备的应用,提出了其在城域宽带网以及城域CWDM网中的应用方案。

王苏建[4](2009)在《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生存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光传送网以传输容量大、对高层协议和技术适应性强,以及易于扩展等优点而备受青睐。IP/ATM/SDH/Optical四层结构向IP over WDM两层结构演进成为必然趋势。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已经提出了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技术,将GMPLS技术扩展到光域,支持网络架构演变成IP/GMPLS over WDM。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以及它的扩展技术GMPLS的出现,使得在IP层和WDM层之间提供集成的多层生存性机制成为可能。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独立的生存性技术以及基于预配置的生存性技术。本文在介绍网络生存性的基本原理以及IP/GMPLS over WDM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IP/GMPLS over WDM集成的多层网络生存性机制,主要对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集成控制的生存性技术作出研究。(1)设计了基于GMPLS的网络控制管理系统,对控制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进行了分析;(2)为使故障信息传输到控制管理系统,设计了通过扩展RSVP-TE的管理对象来携带故障信息;(3)故障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使携带故障信息的信令在基于LMP管理的控制信道中传输,并对其进行优化设置,使之快速到达网络控制管理系统,以减少故障通告时间;(4)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网络生存性的整体实施方案。本方案优化了多层网络生存性能,使得网络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智能的、实时的选择一种合适的生存性机制来对故障进行恢复。此外,分析了多层网络中备用资源问题,研究了基于预配置恢复技术的资源配置方案。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周斌[5](2008)在《GMPLS控制下的动态光网络》文中研究表明IP数据的高速增长使传送网在业务类型、流量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许多研究正致力将IP和WDM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利用WDM所带来的带宽优势满足IP数据快速增长的需要。IP over WDM结构是传送网演进的方向,如何将传统点到点的光纤通道变为一种灵活的、可管理的光网络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物理层,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和光交叉连接器(OXC)技术的应用使得光通道能够实现动态重构;在网络控制层,IETF扩展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概念,将交换对象从数据包扩展到波长,并将其抽象,推出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作为包括光学层在内的不同交换层的统一控制平面。本论文依托课题组承担的“十五”研究项目“可重构光分插复用设备”,着力于工程实现这个目标,对“①ROADM实现结构、②物理层约束下的光网络路由、③支撑动态光网络的数据通信网(DCN)”三个主题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包括以下内容:1.比较基于不同结构的ROADM的实现优势和其在网络中的使用特点。提出基于WSS器件的4自由度ROADM新型实现方法,该结构可以满足网状网应用要求。2.提出新的基于物理层损伤约束的动态路由与波长分配算法,分析了在实际的传输系统中光功率、偏振模色散和光信噪比对光信号传输的损伤。计算结果显示,对比传统路由算法,使用该算法够降低系统的平均阻塞率。3.完成GMPLS路由协议(OSPF-TE)扩展。在GMPLS控制ROADM网络中,该扩展能支持端口对光波长选路约束条件下的路由算法。4.设计了新型基于STM-1帧结构的光监控通道(OSC)方案。创新地引入MPLS来实现DCN以保障其QoS,实现时分复用数据和分组数据的混合传输。该方案满足GMPLS控制平面对DCN大带宽、高可靠性的要求。5.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内第一台基于波长阻塞器(WB)结构ROADM设备的设计和工程实现,完成系统结构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结构和系统测试。设备测试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了相关单位组织的验收。

冯雪[6](2007)在《IP over DWDM光联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Internet业务和各项通信业务的快速增长、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传输容量和带宽的要求,是电信运营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而DWDM技术的发展和兴起,对在现有光缆传输系统中实现更大容量的传输提供了可能。即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光纤网络资源和DWDM技术,组建IP over DWDM网络。 本文主要就组建IP over DWDM光联网进行了研究。重点对使用MPLS来提高网络性能和执行流量工程,同时由光网络层来提供DWDM传输和波长路由的光层联网技术的IP over DWDM光联网进行了研究,并对IP over DWDM接入网进行了详细分析,进一步研究了IP via MPLS over DWDM网络。用MPLS来提高网络性能和执行流量工程,同时由光网络层来提供DWDM传输和波长路由,以波长为标签,直接在波长信道上以标签交换方式交换单个的IP包,并在MPLmS的框架中提出一种具有保护设计的动态路由和波长分配RWA算法。在文章的结尾探讨了IP over DWDM生存性的机制,研究了各个网络层的恢复特点以及不同层间相互作用对生存性的影响,明确了多层网络生存性的优点。

吴玉娥,吴产乐[7](2006)在《WDM光网的拥塞控制》文中提出Internet的快速发展对网络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塞控制已成为网络能否有效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提出在采用WDM技术的光因特网中,为保证网络业务服务质量,降低和控制网络拥塞,当前可采取的策略,并指出各策略的优劣、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马晓宇[8](2006)在《基于IP结构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专门用于承载高速公路的话音、数据、图像等业务的一个综合平台,也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然而,由于各地的技术水平的参差不起,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各地在高速公路通信网的规划和设计、应用集成以及数据库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开放性、可靠性、可扩展性不足,安装维护复杂。因此,对相关通信技术进行比选,针对高速公路的业务特点,设计和规划一套满足各地高速公路管理需要的通信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本论文从分析高速公路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对IP OVER ATM、IP OVER SDH以及IP OVER WDM等组网、传输技术的特点、模型、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比较,确立适合于高速公路长远发展需求的通信网组网和传输技术。并针对高速公路通信网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选择适合高速公路长远发展需要的接入网技术。在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陕西省的高速公路网需求特点,确立陕西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并从通信技术的选择、主干网的拓扑结构、传输层组网、时钟同步以及IP交换网的配置等方面对陕西省高速公路通信网进行具体设计。最后,针对陕西省高速公路通信网应用的不足,对远程监控软件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实现。

易湘[9](2006)在《IP/MPLS over WDM网络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P业务的普及,高速路由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WDM技术的大量采用促使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MPLS具有良好的QoS和TE功能以及面向连接的特性,使得MPLS成为了适配IP和WDM的最佳选择,并在核心网络中逐渐形成了由IP/MPLS数据网络和底层的WDM光网络构成的两层网络体系结构即IP/MPLS over WDM网络。IP/MPLS over WDM网络控制机制分为三种,即重叠模型、增强模型和对等模型。在前两种模型中,IP/MPLS层和光层拥有各自的资源信息。而对等模型中,所有的资源信息都是两层共享的,因此可以预见对等模型能够提供更好的资源利用率。但是如果IP/MPLS层和光层属于不同的管理域,对等模型的实现就极为困难。因此本文基于重叠模型提出了两种路由标签交换路径(LSP,Label Switching Path)请求的算法。一种称为IP/MPLS层拥塞控制算法(ILCC),在建立LSP时它可以通过限制可达路径的长度来缓解IP/MPLS层拥塞。另一种称为基于协商的最短路径算法(CBSF),该算法可以像对等模型下算法一样综合利用两层网络资源。最后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这两个算法较重叠模型下的其它算法阻塞性能更优。

周乃富[10](2005)在《MPLmS实现IP over WDM的服务质量》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的20年中,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和基于IP网络的数据业务量的增长如火如荼,传统光网络正朝着适于传输IP业务的新一代光网络演进,这使得对于基于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尤其是IP over WDM的研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过去几年,人们致力于研究硬件实现的高速电IP路由器。IP路由器现在可以达到几百Gbps的容量,但是仍不能达到WDM光纤的传输容量要求。这是因为在现有的分层结构中,网络各层功能重叠,复杂的分层处理过程所带来的网络服务效率低下,这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网络结构来满足Internet增长对带宽的需求。IP over WDM由于没有中间层,避免了中间层SONET/SDH和ATM层的功能冗余,被认为是下一代因特网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实现IP over WDM。通过引入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流量工程控制技术与光交叉连接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光互联技术——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对原来ATM、SDH等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分解和整合,简化IP到WDM的中间层次。 论文研究和分析了MPLmS网络的基本原理,提出了MPLmS的控制平面模型。探讨了基于MPLmS的控制平面技术的几个功能模块及结构。 研究分析了波长标签的格式以及分配协议之后,提出了将优先级到标签的映射方法和具体的实现格式,为实现QoS(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为能在标签的分配中更好地体现QoS,本论文重点对标签的分配策略进行分析和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反馈式轮转调度算法。在对WFQ(Weighted Fair Queuing)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将WFQ与反馈式轮转调度算法相结合,实现一种新型的标签分配算法。 采用网络仿真工具OPNET设计了基于MPLmS的WDM光网络仿真平台,并对标签分配算法进行实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新型的标签分配算法的传送延迟少,能够改善IP的服务质量,具有较好的性能和更强的适应性。 本论文提出的轮转调度和公平排队调度算法相结合的新型算法对网络的优化设计和全光网络中路由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架构
2 PTN技术原理与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2.1 PTN技术原理
        2.1.1 PTN的分层结构
        2.1.2 PTN(T-MPLS/ MPLS-TP)的帧结构和标签域
        2.1.3 PTN的关键技术
    2.2 PTN技术的优势
        2.2.1 SDH技术
        2.2.2 WDM技术
        2.2.3 PTN技术
    2.3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网络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3.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现状分析
        2.3.2 城域网建设PTN网络的必要性
        2.3.3 PTN网络实现的功能及技术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IP城域网网络的设计
    3.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3.2 站点类型的规划
    3.3 光缆资源确定
    3.4 网管与保护规划
    3.5 波道与时钟规划
    3.6 PTN网络的Qo S规划
    3.7 系统参数规划
    3.8 本章小结
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4.1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介绍
    4.2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优化设计方案
        4.2.1 网络容量与拓扑规划
        4.2.2 站点类型规划
        4.2.3 光缆资源确定
        4.2.4 网管与保护规划
        4.2.5 波道与时钟规划
        4.2.6 Qo S规划
        4.2.7 系统主要参数设计
    4.3 喀什铁通 IP 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
        4.3.1 采用设备的情况
        4.3.2 网管系统
        4.3.3 施工前资源安排
        4.3.4 保护措施的改进
    4.4 喀什铁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实施效果
        4.4.1 技术指标测试
        4.4.2 功能的验证
        4.4.3 应用场景介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IP over WDM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现状和发展
        1.1.1 WDM 光网络
        1.1.2 IP/MPLS over WDM 网络
        1.1.3 业务量疏导
    1.2 光网络的节能研究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本文主要贡献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IP over WDM 两层网络能耗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面向多层体系结构的物理能耗建模
        2.2.1 IP/MPLS 层
        2.2.2 WDM 层
    2.3 面向业务部署的逻辑能耗建模
        2.3.1 业务建立过程
        2.3.2 面向业务的 IP over WDM 两层网络能耗模型
    2.4 IP OVER WDM 网络能耗辅助图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网格计算的业务量疏导及调度节能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意义
    3.3 关键问题研究
        3.3.1 业务描述
        3.3.2 提前预留业务调度以及业务量疏导的节能策略
    3.4 启发式算法设计
    3.5 仿真及结果分析
        3.5.1 测试网络及参数设定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层保护网络的业务量疏导节能技术研究
    4.1 引言
        4.1.1 IP over WDM 两层网络中的生存性技术
        4.1.2 生存性网络节能研究现状
    4.2 问题描述
    4.3 IP OVER WDM 两层保护网络节能设计关键问题
        4.3.1 WDM 层保护
        4.3.2 MPLS 层保护
        4.3.3 资源共享
    4.4 IP OVER WDM 双层保护网络节能设计 ILP 算法
        4.4.1 双层专用保护单步 ILP 模型
        4.4.2 双层共享保护单步 ILP 模型
        4.4.3 双层专用保护分步 ILP 模型
        4.4.4 双层共享保护分步 ILP 模型
    4.5 IP OVER WDM 双层保护网络启发式算法设计
        4.5.1 双层专用保护贪婪节能算法
        4.5.2 双层共享保护贪婪节能算法
        4.5.3 双层专用保护迭代节能算法
        4.5.4 双层共享保护迭代节能算法
    4.6 仿真及结果分析
        4.6.1 ILP 仿真
        4.6.2 启发式算法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工作总结及主要贡献
    5.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IP宽带网络概述
    2.1 IP宽带网基本特征
        2.1.1 IP协议
        2.1.2 IP宽带网的特点
    2.2 IP over ATM/SDH/WDM技术的比较
        2.2.1 传输效率
        2.2.2 带宽管理
        2.2.3 服务质量
        2.2.4 维护管理
        2.2.5 保护与恢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over WDM的关键技术
    3.1 IP over WDM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1.1 数据网络层与光网络层的适配
        3.1.2 网络接口的规范
        3.1.3 层间管理功能
        3.1.4 网络保护恢复
        3.1.5 网络管理问题
    3.2 传输链路管理问题
    3.3 IP优化光网络采用的帧封装格式
        3.3.1 采用SDH帧格式
        3.3.2 采用千兆比以太网帧格式
    3.4 IP over WDM的综合自愈
        3.4.1 网络层的自愈保护
        3.4.2 传统的IP自愈恢复技术
        3.4.3 MPLS快速自愈恢复技术
        3.4.4 Fast Rerouting自愈恢复技术
        3.4.5 传输层的自愈保护
        3.4.6 多层网络的自愈互操作
        3.4.7 IP over WDM的综合自愈
    3.5 网络的服务质量保证
        3.5.1 IP QoS体系结构
        3.5.2 集成业务体系结构
        3.5.3 IP QoS的实现机制
    3.6 利用MPLS来提供QoS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IP与光网融合动态适配单元设计与实现
    4.1 IP与光网融合的设备的需求分析
    4.2 IP与光网融合设备的功能分析
        4.2.1 IP业务接入通道
        4.2.2 光传送通道
        4.2.3 高效适配功能模块
        4.2.4 信令通道
        4.2.5 本地网管监控信道
    4.3 各功能模块的硬件实现以及结构框图
    4.4 模块的硬件实现
        4.4.1 核心处理模块
        4.4.2 以太网业务接入模块
        4.4.3 光传送通道模块
        4.4.4 接口模块
        4.4.5 控制管理模块
    4.5 硬件设计框图
    4.6 结构设计描述
    4.7 系统的供电设计
        4.7.1 FPGA的电源要求和设计
        4.7.2 FPGA电源解决方案
    4.8 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4.8.1 电源和地平面系统
        4.8.2 信号线和传输线及其影响
        4.8.3 串扰及其影响
        4.8.4 电磁干扰及其影响
    4.9 初步硬件调试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以及应用方案
    5.1 系统硬件稳定性测试
        5.1.1 测试指标
        5.1.2 测试所需仪器
        5.1.3 测试环境
        5.1.4 各指标测试
        5.1.5 测试结论
    5.2 系统的应用
        5.2.1 简单点到点应用
        5.2.2 DWDM点到点应用
        5.2.3 单板点到点CWDM应用
        5.2.4 多板CWDM应用
        5.2.5 CWDM城域应用的方案说明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生存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
        1.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多层网络生存性的研究现状
    1.2 网络生存性的研究
        1.2.1 用户对业务恢复时间的要求
        1.2.2 生存性原理
    1.3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研究
        1.3.1 接口描述
        1.3.2 信令协议和路由协议
    1.4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及论文的规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层网络架构演进
    2.1 IP/ATM/SDH/WDM 多层网络架构的演进
    2.2 IP OVER WDM 的光适配层构建
    2.3 IP/GMPLS OVER WDM 协议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层网络生存性问题研究
    3.1 多层网络生存性
        3.1.1 多层网络生存性框架
        3.1.2 多层生存性策略的设计原则和标准
    3.2 独立的多层网络生存性策略分析
        3.2.1 光层恢复
        3.2.2 IP/GMPLS 层恢复
    3.3 多层生存性机制协调的必要性
    3.4 多层网络生存性协调机制的分析研究
        3.4.1 多层生存性特殊情况
        3.4.2 多层网络生存性机制的协调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网络生存性研究
    4.1 基于GMPLS 控制平面的多层网络生存性协调的设计
        4.1.1 基于GMPLS 的控制架构设计
        4.1.2 故障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4.1.3 携带故障信息的信令传输的设计
        4.1.4 多层网络故障恢复功能模块的设计
        4.1.5 基于GMPLS 信令机制的生存性分析
    4.2 方案的实施
        4.2.1 故障的恢复过程
        4.2.2 方案的实施步骤及恢复流程
    4.3 基于GMPLS 的快速故障管理性能分析
        4.3.1 减少故障检测时间
        4.3.2 消除HOLD-OFF TIME
        4.3.3 减少故障通知时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P/GMPLS OVER WDM 多层网络备用容量分配研究
    5.1 多层网络备用容量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5.2 基于资源公共池的IP/GMPLS OVER WDM 恢复备用资源优化
    5.3 基于预配置恢复技术的多层网络空闲容量分配策略
        5.3.1 光路分配的链路权重
        5.3.2 故障环境下的预配置恢复技术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缩略语
附录Ⅱ 图索引
附录Ⅲ 表索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GMPLS控制下的动态光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绪论
    1.1.IP OVER WDM
        1.1.1.WDM技术
        1.1.2.IP over WDM的网络结构
        1.1.3.IP over WDM两层间的关系模型
    1.2.基于可重构WDM的IP传输需要研究的问题
        1.2.1.光层的可重构技术
        1.2.2.可重构光网络的控制层
    1.3.光网络标准化组织和进展
    1.4.论文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ROADM实现结构
    2.1.ROADM基本功能和应用
        2.1.1 ROADM功能
        2.1.2 ROADM的应用
    2.2.ROADM实现技术
        2.2.1.实现技术的演进
        2.2.2.基于解复用器/交换矩阵/复用器结构的ROADM
        2.2.3.基于波长阻断结构的ROADM
        2.2.4.基于WSS结构的ROADM
    2.3.ROADM研究动态及下一步重点
    2.4.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光传送网的GMPLS控制平面
    3.1.GMPLS控制平面
        3.1.1 MPLS基本原理
        3.1.2 从MPLS演进到GMPLS
        3.1.3 GMPLS协议组成
    3.2.基于物理损伤约束的光层动态路由
        3.2.1 光网络中路由与波长分配问题
        3.2.2 物理层约束路由下的RWA问题
        3.2.3 逻辑层模型
        3.2.4 物理层约束模型
        3.2.5 数值分析与讨论
    3.3.GMPLS控制ROADM路由协议(OSPF-TE)扩展
        3.3.1 在ROADM结构中的端口选择性对路由的限制
        3.3.2 扩展路由协议以支持基于约束路由
    3.4.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动态光网络下的光监控通道
    4.1.光网络中的数据通信网(DCN)和开销传输
        4.1.1.DCN对光网络管理和控制功能的支持
        4.1.2.光层开销信号
        4.1.3.DCN和开销信号传送
    4.2.DWDM中OSC工程实现
    4.3.GMPLS控制下动态光网络的OSC设计
        4.3.1.GMPLS控制平面对DCN带宽和性能要求
        4.3.2.引入电路交换机制以支持动态光网络中OCh信息的传递。
        4.3.3.支撑GMPLS控制动态光网络的OSC实现方案
        4.3.4.方案讨论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ROADM设备工程实现
    5.1.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
    5.2.设计实现
        5.2.1.系统设计
        5.2.2.系统的核心机制
        5.2.3.硬件实现
        5.2.4.软件实现
    5.3.试验测试
        5.3.1.系统功能性测试
        5.3.2.电磁兼容性测试
        5.3.3.环境适应性测试
        5.3.4.互连互通性测试
    5.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IP over DWDM光联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
    §1.2 互联网组网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IP宽带网组网方式
    §2.1 TCP/IP协议
    §2.2 IP宽带网组网方式
    §2.3 IP over ATM/SDH/DWDM技术的比较
第三章 IP over DWDM网络的研究
    §3.1 IP over DWDM系统
    §3.2 IP over DWDM组网模式
    §3.3 IP over DWDM接入网
    §3.4 IP over DWDM网络关键技术
第四章 IPvia MPLS overDWDM网络及RWA算法的研究
    §4.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
    §4.2 基于MPLS技术的IP over DWDM网络
    §4.3 MPLmS中的路由选择和波长分配(RWA)问题研究
第五章 IP over DWDM网络的生存性考虑
    §5.1 光层的保护
    §5.2 多层生存性考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

(7)WDM光网的拥塞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WDM (波分复用) 的定义
3 WDM光网中保证QoS的拥塞控制策略
    3.1 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 (RWA)
    3.2 路径膨胀控制策略
    3.3 与MPLS (多协议标记交换) 相结合
    3.4 排队策略
4 结束语

(8)基于IP结构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通信网络技术概述
    §1.2 高速公路通信网络以及公路信息应用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高速公路数据业务的内容及特点
        1.3.2 基于IP结构高速公路通信网的提出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IP的高速公路通信及网络技术分析
    §2.1 高速公路通信网体系结构分析
        2.1.1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概述
        2.1.2 OSI参考模型分析
        2.1.3 TCP/IP协议模型分析
        2.1.4 IP宽带网的体系结构分析
        2.1.5 IP网络的QOS技术分析
    §2.2 IP交换原理分析
        2.2.1 IP交换机的主要构件
        2.2.2 IP交换机的转发过程分析
        2.2.3 流管理协议
    §2.3 IP Over ATM组网技术分析
        2.3.1 ATM交换技术分析
        2.3.2 IP Over ATM重叠模型分析
        2.3.3 IP Over ATM集成模型分析
        2.3.4 IP Over ATM技术的特点
        2.3.5 IP Over ATM网络的应用实例
    §2.4 IP Over SDH组网技术分析
        2.4.1 同步数字体系(SDH)相关技术分析
        2.4.2 采用LAPS的IP Over SDH
        2.4.3 POS中的高速路由器技术
        2.4.4 IP Over SDH技术的特点
        2.4.5 IP Over SDH的应用实例
    §2.5 IP Over WDM光互联技术
        2.5.1 多层协议重叠网络向简化的两层网络结构发展
        2.5.2 IP Over WDM光互联网的提出
        2.5.3 光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2.5.4 IP via MPLS over WDM的光互联技术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通信网接入技术分析
    §3.1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分析
    §3.2 接入网的接口与协议
        3.2.1 Z接口
        3.2.2 U接口
        3.2.3 电信管理网接口(Q3)
        3.2.4 V5接口
    §3.3 铜线接入技术分析
        3.3.1 模拟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分析
        3.3.2 XDSL接入技术分析
    §3.4 以太网接入技术分析
        3.4.1 CSMA/CD
        3.4.2 以太网的帧结构
        3.4.3 万兆以太网技术
    §3.5 无线接入技术分析
        3.5.1 无线接入系统
        3.5.2 无线接入网络接口
        3.5.3 本地多点分布业务系统(LMDS)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P的陕西高速公路通信主干网研究与设计
    §4.1 陕西高速公路通信网需求特点
        4.1.1 依据路网结构特点构建环网加线形链路的网络拓扑
        4.1.2 必须要有综合业务接入功能
        4.1.3 必须满足收费数据的传输时效性和可靠性要求
        4.1.4 从网络安全和可靠性上满足联网收费管理要求
        4.1.5 必须满足长距离传输和多点接入
        4.1.6 必须有成熟应用的主流技术
    §4.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目标
        4.2.1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
        4.2.2 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设计目标
    §4.3 基于IP的陕西省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结构研究与设计
        4.3.1 采用SDH传输+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的IP技术
        4.3.2 通信主干网采用的拓扑结构
        4.3.3 IP Over SDH光传输层的组网设计
        4.3.4 SDH传输中继段长计算
        4.3.5 SDH传输层组网设计
        4.3.6 SDH传输接入网同步时钟网设计
        4.3.7 SDH传输接入网网络管理
    §4.4 IP交换网设计
        4.4.1 网络拓扑结构
        4.4.2 MPLS网络配置
        4.4.3 PE路由器的VPN配置
        4.4.4 VPN路由信息的分发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P通信网络的高速公路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模块的任务与需求分析
        5.1.1 远程监控软件模块任务概述
        5.1.2 数据通信协议的分析
    §5.2 关键技术的应用
        5.2.1 多串口卡的应用
        5.2.2 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5.2.3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应用
    §5.3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远程监控软件结构
        5.3.2 串口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3 基于TCP/IP的数据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
        5.3.4 数据库表的设计与实现
    §5.4 远程监控软件的运行示例
        5.4.1 主窗口界面示例
        5.4.2 子窗口界面示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
    §6.1 结论
    §6.2 进一步的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IP/MPLS over WDM网络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波分复用技术
    2.1 WDM传输系统
        2.1.1 WDM概述
        2.1.2 WDM传输系统的基本形式
        2.1.3 WDM技术的特点
    2.2 光联网节点
        2.2.1 光分插复用器
        2.2.2 光交叉连接器
    2.3 构建整体WDM光网络
第三章 IP/MPLS over WDM技术
    3.1 MPLS和GMPLS技术简介
        3.1.1 MPLS技术
        3.1.2 MPλS技术和GMPLS技术
    3.2 IP/MPLS over WDM网络的出现
        3.2.1 IP/MPLS over WDM网络协议栈的演进
        3.2.2 IP/MPLS over WDM网络结构
    3.3 基于IP/MPLS over WDM技术的组网模型
        3.3.1 IP/MPLS over 点到点WDM
        3.3.2 IP/MPLS over 配置WDM和IP/MPLS over 可重构WDM
    3.4 IP/MPLS over 可重构WDM网络交互模型
        3.4.1 重叠模型
        3.4.2 对等模型
        3.4.3 增强模型
第四章 IP/MPLS over WDM网络路由算法研究
    4.1 三种模型下的路由机制
        4.1.1 重叠模型下的路由机制
        4.1.2 对等模型下的路由机制
        4.1.3 增强模型下的路由机制
    4.2 业务模型及性能参数
    4.3 IP/MPLS层拥塞控制算法
        4.3.1 问题描述
        4.3.2 术语介绍及基本路由计算
        4.3.3 IP/MPLS层拥塞控制算法(ILCC)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基于协商的重叠模型路由算法
        4.4.1 重叠模型协商机制
        4.4.2 基于协商的重叠模型最优路由算法
        4.4.3 基于协商的最短路径算法(CBSP)
        4.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仿真建模
    5.1 OPNET Modeler仿真平台简介
    5.2 仿真模型设计
        5.2.1 拓扑节点模型
        5.2.2 源节点模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10)MPLmS实现IP over WDM的服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1.5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IP OVER WDM光网络分层体系结构
    2.1 WDM技术
    2.2 传统的IP OVER WDM结构
    2.3 基于分层模型的IP OVER WDM
    2.4 IP/MPLMS OVER WDM
    2.5 数字包封技术
    2.6 基于MPLMS的IP OVER WDM的控制平面
        2.6.1 IP over WDM对等模型
        2.6.2 MPLmS模型16
        2.6.3 MPLmS控制平面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协议波长标签交换MPLMS
    3.1 MPLMS概述
        3.1.1 MPLmS的核心机制
        3.1.2 标签
        3.1.3 标签栈
        3.1.4 转发等价类(Forward Equivalent Class, FEC)
        3.1.5 波长/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和波长/标签边缘路由器LER
    3.2 MPLMS的路由和标签转换技术
        3.2.1 MPLmS的寻址
        3.2.2 标签转换
    3.3 波长标签分配协议(LMDP)
        3.3.1 LmDP操作过程
        3.3.2 波长标签的分配和管理
        3.3.3 MPLmS相关标签格式
        3.3.4 双向光通道
        3.3.5 其它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LMS的服务质量
    4.1 IPQOS技术的概述
        4.1.1 IP网络的结构
        4.1.2 衡量IP网络性能的指针
    4.2 目前的IP QoS状况
        4.2.1 综合服务体系结构(IntServ)
        4.2.2 区分服务体系结构
    4.3 MPLMS实现QoS的体系结构
    4.4 MPLMS中承载QoS标记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长标签的分配及仿真
    5.1 排队模型分析
    5.2 网络仿真环境
        5.2.1 OPNET Modeler简介
        5.2.2 业务流产生器的过程模型
        5.2.3 业务流终结器的过程模型
        5.2.4 仿真网络的拓扑结构
    5.3 反馈式轮转调度算法
        5.3.1 算法描述
        5.3.2 仿真试验
        5.3.3 仿真分析
    5.4 基于WFQ的轮转调度算法
        5.4.1 算法描述:
        5.4.2 公平性分析
        5.4.3 仿真试验
        5.4.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喀什铁通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与实现[D]. 陆红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7)
  • [2]IP over WDM节能技术研究[D]. 徐凌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3]IP over WDM适配技术的研究、实现及应用[D]. 刘洋. 东北大学, 2010(06)
  • [4]基于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的多层生存性技术研究[D]. 王苏建.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5]GMPLS控制下的动态光网络[D]. 周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6]IP over DWDM光联网的研究[D]. 冯雪. 长春理工大学, 2007(01)
  • [7]WDM光网的拥塞控制[J]. 吴玉娥,吴产乐.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6(08)
  • [8]基于IP结构的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马晓宇. 长安大学, 2006(12)
  • [9]IP/MPLS over WDM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 易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 [10]MPLmS实现IP over WDM的服务质量[D]. 周乃富. 江苏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