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文化整合

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文化整合

一、人才资源配置需文化的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21)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共享中心研究 ——以A集团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既带来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提供了一种转型的机遇。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对行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企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应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革新的时代,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集团实现财务全面转型的重要方式。财务共享平台承担了集团内各分(子)公司以及各分支机构的几乎所有的基础性财务工作,令财务人员免于被重复性高的基础日常工作所困,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数据分析等高附加值的工作任务中,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撑,有利于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通过财务共享平台,下属分(子)公司的业务开展、绩效实现度、预算剩余等情况会实时反馈给集团总部管理层,能够对各下属部门实施更有效的管控,防范财务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集团的治理水平。本文通过对财务共享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对财务共享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并引入了A集团进行案例阐述。首先,对其构建的动机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建设该财务新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其次,从多个方面对公司的财务共享总体方案与关键因素进行阐述;接着,归纳总结了A集团运行财务共享的成效,并指出了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该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将信息技术与财务共享理论相融合,对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识别等信息技术在财务共享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力求扩展“互联网+”环境下智能财务的应用场景,对于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期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财务共享的模式是企业集团实现财务工作转型的未来趋势之一,借助财务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与转型。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平台,提升企业财务资源整合水平,推动战略实现,是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胡鑫[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王俏[3](2021)在《深圳市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深圳市坪山区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中心区域和主要阵地,深莞惠“3+2”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前沿,坪山区可把握多方机遇,充分发挥并利用其区位优势,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由于坪山区产业和人口结构极具特殊性,产业结构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体,人口规模较小但倒挂现象严重,整体人口结构年轻化,青中年人口所占比重约为90%,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居民的就医需求同其他地区相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此外,坪山区作为人口流动性极强的城市边缘城区,其人口结构和区域位置的特殊性也导致坪山区整体发展速度滞后于深圳市整体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近年来,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关系来看,倒三角的资源配置格局导致资源供需错位问题突出,而解决这一问题重在把握坪山区特殊的人口结构特征。基于此,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要求和举措,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利用效率为目标,本文基于供需协调理念,通过构建供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的供需关系作出评价分析,建立以居民就医需求为导向和依据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迎合坪山区居民的差异化就医需求,为居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需协调,促进设施配置公平高效。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的现状供给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现状供给特征及其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坪山区区域概况以及以及医疗卫生设施相关规划及标准,采用现场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现状配置及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其供给特征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坪山区居民就医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坪山区居民的人口结构特征以及不同居民群体的就医需求行为特征,将坪山区居民就医需求的影响因素归结为需求主体属性、设施客体属性和外在的机制性因素三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居民就医需求特征,以及居民就医需求的空间分异。第三部分是在分析和明确供需协调的目的以及内涵的基础上,从前文的分析中选取实用性的供给指标和需求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供需关系的协调类型和协调等级进行评价分析。根据供需协调评价结果以及居民的差异性需求特征提出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赵瑞霞[4](2021)在《“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且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突出。庞大的老年人群亟需相应的社会照料资源。自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号召被中央政府提出以后,重庆市成为了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工作方面进行了先验的探索。虽然我们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强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现实操作中我国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医养结合的内涵重在强调基于老年人“康养护”、“医养护”需求,提供给老年人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本研究运用老人健康权理论来对应医养结合服务内容,以市场资源配置理论来对应民营医养结合机构,重在以结构功能社会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构建出医养结合系统的分析模型。着重了解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状况,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索系统平稳运行的优化路径等为研究目的。文章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典型性抽样、焦点访谈等方法收集了支撑研究的相关数据,并从系统的功能视角出发,对重庆市医养结合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了解了政策目标及其支撑政策目标的要素,找出支撑要素的不足,以此来判断系统的目标实状况况;其次,分析了典型机构样本数据,从样本机构适应政策目标环境、适应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环境、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三个方面的状况,来判断系统的适应环境功能实状况况;然后,分析了医养结合服务的责任主体参与状况,以此来判断系统的整合功能实状况况;最后,通过分析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机制建设状况,来判断系统模式维系功能实状况况。研究结果显示:从目标实状况况来看,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目标实现的支撑要素设计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支撑要素具有局限性,要素标准过高,政策内容不完善;从适应环境功能实状况况来看,机构适应政策环境、老年人医养需求环境、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比较薄弱;从整合功能来看,参与主体中,由于投资风险大,收益不高,还要承担过多的压力、责任与风险等原因,市场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积极性低;从模式维系功能实状况况来看,医养结合服务的筹支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监督机制等还有待完善。

刘海涛[5](2021)在《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商业银行加快零售业务转型布局,对个人中高端客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聚焦中高端客户拓展,加大对中高端客户专属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应用、创新力度,行业竞争急速加剧。因此,如何维护好商业银行存量中高端客户,拓展新的中高端目标客户,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商业银行进一步践行零售业务战略定位,实现稳定经营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B银行GZ分行作为广东省分行辖属的二级分行,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全行业务发展的“压舱石”,加大推动力度,深耕中高端客户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地主要竞争同业相比,中高端客户总量较少,增速落后,中高端客户的营销策略仍存在短板。因此,对于分行来说,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现有营销策略基础上持续优化提升,以扭转相对落后的局面,从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广大中高端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本文围绕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业务发展进行分析,由其发展现状以及当前所采取的营销策略引申,发现存在的不足。接着在对面临的行业竞争与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而后以STP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制定了营销策略提升目标,明确了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选择;运用7Ps营销组合策略优化提升。最后制定了相关保障方案,从组织架构、人力支持、财务资源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论述过程中充分应用到所学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同时结合了对同业和客户的调研访谈、实践论证,对于促进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发展和零售业务市场竞争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其他同业的客户营销具有一些参考应用价值。

胡正飞[6](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以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好机遇往往也和高风险相伴而生。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类风险与挑战。自2003年SARS爆发以后,禽流感、H1N1、登革热、埃博拉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特别是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危害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给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县级地方政府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虽然县级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激进和保守”、“封闭与透明”并存的矛盾化局面和风险意识不足、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梳理分析肥东县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中的实践及效果,研究该县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该县和其他县级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提供参考。文章第一章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及创新点等对论题展开论述,阐释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标;第二章从理论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定义和范围,并参考危机管理理论和危机生命周期理论等,厘清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角色定位;第三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概述并对“应急管理”进行了概念界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和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和特点,以及“一案三制”编制等做了研究;第四章对肥东县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事件中的应对方式和成效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剖析了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基于前面五章的分析,第六章分别从制度层面、县级地方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舆论宣传及引导、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意见,为县级地方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科学、高效地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

曾晓文[7](2020)在《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研究 ——以广州知识城为例》文中提出产业新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运营模式,却凭借其特有的整体性、导向性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依托于“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理念,将产业促进与新城的开发运营有机融合,实现城市与园区的完美结合。在新经济、新产业、新时代的需求,产业新城的定位逐步从生产型基地向服务型生产基地转变,突出表现为以研发孵化、科技金融等功能为主的区域服务业逐步取代了规模化生产和住宅开发,主要体现为设施服务水平的高端化,空间环境建设的高标准化,区域性生产组织的平台化。同时,产业新城的空间模式逐步由封闭式转向开放,突出表现为产业新城空间逐步强调强化区域整合的开放体系。然而现阶段,产业新城各产业板块间缺乏整体谋划,空间规划建设并无法适配产业新城产业升级的空间需求,服务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产业新城的发展升级,生态环境品质差等问题,制约着产业新城的升级与迭代。紧凑城市理论所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的紧凑性和高效性,正好弥补产业新城发展的短板,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打造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产业新城。本文通过对产业新城空间发展和空间规划现状的分析,研究产业新城空间发展趋势及核心维度,提出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的总体原则与方法,并建立“四维一体”的空间管控系统,分别从城市形态、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系统、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总结。最后以广州知识城为实例研究,验证“四维一体”空间管控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总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产业新城及紧凑城市理论相关研究综述,是论文的基础性研究部分,包括产业新城及紧凑城市理论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产业新城空间现状分析及紧凑城市理论提炼。首先分析了产业新城空间现状问题、原因以及空间发展趋势,并通过紧凑城市理论的提炼及延伸,初步提出产业新城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空间发展策略。第三部分为第四章产业新城空间规划分析及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研究,并提出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的总体原则与方法,并建立起“四维一体”的空间规划策略。同时结合紧凑型产业新城核心评价指标,进一步论证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产业新城“四维一体”的空间规划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四部分为第五章,是紧凑城市理论在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的实践,以广州知识城为例,详细阐述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策略的应用,最后通过实施情况,对第四章提出的观点和管控系统进行实例检验。

颜玉芳[8](2020)在《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发展逐渐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从侧重数量规模的增加转向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而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凸显,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动态变化给当下的城市公共服务带来诸多挑战。同时,这些美好生活需求不局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要求,还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规划、社会治理转移。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细胞单元、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单元、以及基层管理自治的核心单元,保障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服务配套是社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邻里中心作为社区服务配套的建设模式,在资源整合、协调共建、空间统筹、邻里交往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生活圈作为近年来居住区规划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凸显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推进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等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可尝试将二者在供需层面做到良好契合,共同助力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广州市为加强基层建设,在持续加大社区服务供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需深入了解社区与居民的真实诉求,为社区服务配套建设提供方向。本文分两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阶段为基础研究,包括:综述研究,通过相关理论演进、邻里中心和生活圈的规划研究和实践研究,总结邻里中心和生活圈在规划研究和规划实践方面的关联,以及作为我国社区服务配套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包括对国家标准的解读,以及地方标准和规划实践的分析,总结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第二阶段为实证研究,包括: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对广州案例社区的服务配套现状和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现状评价,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相关基本信息,对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基于前文的分析研究,回归邻里中心与生活圈视角,对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生活服务圈”模式、“新型邻里中心”模式、以及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进行进一步探讨。

于晓燕[9](2020)在《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有效地改善由矿区内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碎片化、资源错配等原因造成的生产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本文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通过矿农协同的生态体系重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解决矿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最终实现矿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展开研究。首先,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的角度,运用代谢分析、矿农协同共生分析和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探寻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接着结合体系实际集成构建的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体系构建演化过程模拟仿真;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体系构建完成程度、体系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体系评价方法;最后对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进而提出体系发展的政府保障制度及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主要从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代谢机理进行“物理”分析,发现矿农协同是实现矿区资源代谢优化的有效方法,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并明确体系的构建目标;建立Logistic协同共生模型进行“事理”分析,对矿农协同共生的平衡点求解,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矿农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最后,通过运用微分方程建立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进行“人理”分析,求解实施主体合作博弈下的最优行为模式。(2)运用集成方法建立土地复垦利用子系统、水资源生态处理利用子系统、能源加工利用子系统、生态种养殖子系统、有机肥加工利用子系统,集成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子系统和整体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具体包括对子系统构建过程的仿真,明确各个构建环节对子系统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整体构建和运行进行仿真,明确各个子系统构建对体系整体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构建提升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进行仿真,明确体系构建对矿区综合效益提升的影响。(3)从体系构建完成、体系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评价方法,用于体系构建的监测评价。首先,以体系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为基础,选取体系构建环节为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运用Jaccard系数模型,对体系的构建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多目标规划模型为基础,结合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对体系构建给矿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体系构建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的结论,运用QSIM方法对实施主体管理行为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模拟,对实施主体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选取评价指标作为体系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和决策评价的主要内容。三种评价方法为全面掌握和监测体系构建水平、价值水平,以及实施主体管理行为提供了实时评价方法,为及时发现体系构建中的问题,适时调整发展规划和方向,指导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4)选取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作为研究实例,对该体系构建现状、构建完成程度、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在体系构建评价中,通过模型应用计算获得Jaccard系数69.47%的结果,验证新巨龙已基本完成矿农协同体系构建,体系构建现实可行。在体系价值评价中,对新巨龙矿区2009-2019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全面评价,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该体系的服务总值随着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提高,2019年达到19.2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性服务价值较高,体系构建为矿区带来了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最后,对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了体系实际构建中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实施主体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政府保障制度和矿业企业实施策略建议。本文突破矿区末端治理,单一土地资源复垦的原有发展思路,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新模式,为矿区发展提供了进行矿业生产同时,完成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实时治理的新方法,本文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向慧蓉[10](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反复强调思政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围绕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在新时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供给,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的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资源结构的不协调,造成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供需失衡,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求,阻碍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建设进程。以问题为中心,本研究在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思维,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真实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继而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追本溯源,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一系列优化其资源结构的具体路径,旨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潜在势能,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基础。第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概述。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供给侧的内在关系,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置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阐明优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必要性包括顺应世情和国情的时代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提高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内在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客观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重要指示的举措要求。可能性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在供给侧,教学改革长期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各级思政课教学指导组织的支持。第三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分析。主要明确了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包括资源配置的粗放化和精准化矛盾、资源配置的单一化和综合化矛盾、碎片化和系统化矛盾、差异化和均等化矛盾。追本溯源,分析了这些矛盾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资源供给侧结构优化理念滞后、供给侧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供给侧结构优化主体的能力制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资源整合有限。第四章,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包括树立科学的资源结构优化理念、健全思政课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供给主体和客体的活力、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内容。

二、人才资源配置需文化的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资源配置需文化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共享中心研究 ——以A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
        2.1.2 互联网+的内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流程再造理论
        2.2.3 资源配置理论
        2.2.4 扁平化管理理论
3 “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共享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构建财务共享模式的必要性
        3.1.1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3.1.2 “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的作用
    3.2 我国企业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现状
        3.2.1 我国企业财务共享发展之路
        3.2.2 财务共享的整体建设现状
        3.2.3 “互联网+”时代我国财务共享面临的挑战
    3.3 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趋势
4 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概况
    4.1 A集团相关简介
    4.2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动因分析
        4.2.1 外界环境的驱动
        4.2.2 自身谋取发展的需要
    4.3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4.3.1 决策层的支持
        4.3.2 技术上的支持
        4.3.3 企业文化的支持
    4.4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总体方案
        4.4.1 在加强风险管控方面
        4.4.2 在促进业财融合方面
        4.4.3 在支持战略决策方面
        4.4.4 在推进财务信息化方面
    4.5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环节
        4.5.1 注重服务质量
        4.5.2 完善财务组织结构
        4.5.3 优化关键流程
    4.6 A集团财务共享信息平台的搭建
        4.6.1 影像扫描系统
        4.6.2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4.6.3 资金管理系统
        4.6.4 ERP系统
        4.6.5 电子报账系统
5 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行成效及优化策略
    5.1 A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成效
        5.1.1 提升了财务处理效率与质量
        5.1.2 加强了集团管控水平
        5.1.3 推动了财务工作的转型
        5.1.4 提高了员工与客户的满意度
    5.2 A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5.2.1 业务部门员工对共享平台熟悉程度不够
        5.2.2 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5.2.3 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5.2.4 财务信息化程度仍不足
    5.3 完善财务共享服务的措施与建议
        5.3.1 加强业务部门员工对共享服务的认同
        5.3.2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5.3.3 强化信息系统应用,推进财务智能化
        5.3.4 保障数据安全,加强风险防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深圳市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1.1.2 粤港澳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
        1.1.3 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2.4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医疗卫生服务
        1.3.2 医疗卫生设施
        1.3.3 供需关系
        1.3.4 耦合协调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空间分析理论
        2.1.2 供需关系理论
        2.1.3 人本主义理论
    2.2 国内外医疗卫生设施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国外医疗卫生设施的实践研究
        2.3.1 新加坡医疗实践
        2.3.2 德国医疗实践
    2.4 研究述评
        2.4.1 研究视角述评
        2.4.2 研究层面述评
        2.4.3 研究方法述评
3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供给分析
    3.1 坪山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3 产业格局发展概况
        3.1.4 区域空间布局概况
    3.2 相关规划及标准
        3.2.1 相关规划
        3.2.2 相关标准
    3.3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供给分析
        3.3.1 资源配置
        3.3.2 等级体系
        3.3.3 空间分布
        3.3.4 服务水平
        3.3.5 就医可达性评价
    3.4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3.4.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格局
        3.4.2 业务用房不足且标准化建设困难
        3.4.3 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能力不足
        3.4.4 医护人员流动性过大且素质偏低
    3.5 本章小结
4 坪山区居民就医差异性需求分析
    4.1 坪山区居民人口结构特征
        4.1.1 人口总量增长但倒挂严重
        4.1.2 人口年轻化且性别比失衡
        4.1.3 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
        4.1.4 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
        4.1.5 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下
    4.2 坪山区居民就医需求行为分析
        4.2.1 居民诊疗方式选择
        4.2.2 常去医疗卫生设施选择
    4.3 坪山区居民就医需求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分类
        4.3.2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4.4 坪山区居民就医需求特征分析
        4.4.1 需求主体属性影响下的居民就医需求特征
        4.4.2 设施客体属性影响下的居民就医需求特征
        4.4.3 外在机制性因素影响下的居民就医需求特征
    4.5 居民就医需求的空间分异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供需协调的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建议
    5.1 供需协调的目的与内涵
        5.1.1 供需协调的目的
        5.1.2 供需协调的内涵
    5.2 构建供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5.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计算
        5.2.2 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
    5.3 供需协调关系分析
        5.3.1 整体供需关系协调等级较低
        5.3.2 整体供需关系表现为“供不应需”
        5.3.3 整体供需关系圈层特征显着
    5.4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4.1 资源整合:塑造“两级三层网络化”医疗卫生体系
        5.4.2 供需并重:最大限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潜能
        5.4.3 供给多元:完善多方供给模式优化多元办医格局
        5.4.4 需求导向:针对居民个性就医需求强化特色医疗
        5.4.5 空间响应:供需结构再平衡下空间分区精准配置
        5.4.6 技术支撑:构建便捷的信息化医疗服务共享平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调查问卷
附录2 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基本情况调查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状况
        1.1.2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状况
        1.1.3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1.1.4 重庆市医养结合服务状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文献研究方法
        1.4.2 半结构式访谈
        1.4.3 典型抽样方法
        1.4.4 焦点访谈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1.5.3 文献述评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医养结合
        2.1.2 医养结合机构
        2.1.3 民营养老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老年人健康权理论
        2.2.2 市场资源配置理论
        2.2.3 结构功能社会系统理论
第3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目标功能实现状况
    3.1 政策规划目标
    3.2 支撑目标的要素
        3.2.1 筹支要素
        3.2.2 服务能力要素
        3.2.3 服务内容要素
        3.2.4 服务主体要素
        3.2.5 服务方式要素
    3.3 政策目标支撑要素的不足之处
        3.3.1 政策存在缺“项”问题
        3.3.2 保障政策内容具有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适应环境功能实现状况
    4.1 抽样机构的基本状况
        4.1.1 机构的典型性与基本信息
        4.1.2 机构的设施配置状况
        4.1.3 机构人员配置状况
        4.1.4 机构资产运营状况
    4.2 抽样机构适应政策目标环境的状况
        4.2.1 床位配置目标标准落地状况
        4.2.2 人员配置目标标准落地状况
    4.3 抽样机构适应老年人医养需求环境的状况
        4.3.1 适应老年人日常护理需求状况
        4.3.2 适应老年人医疗与康复服务需求状况
    4.4 抽样机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状况
    4.5 医养结合适应环境功能的效果
        4.5.1 老年人对护工的满意度高
        4.5.2 老年人及家属对机构的医疗水平和康复水平满意度较低
        4.5.3 家属对机构的服务价格的可及性满意度较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主体参与下医养结合系统的整合功能实现状况
    5.1 医养结合服务系统的参与主体
        5.1.1 政府部门
        5.1.2 市场主体
        5.1.3 家庭主体
    5.2 医养结合服务系统参与主体的状况
        5.2.1 政府主体参与状况
        5.2.2 市场主体参与状况
        5.2.3 家庭主体参与状况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的模式维系功能实现状况
    6.1 筹支机制建设状况
    6.2 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状况
    6.3 激励机制建设状况
    6.4 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状况
    6.5 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状况
    6.6 监督机制建设状况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重庆市医养结合系统优化路径
    7.1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7.1.1 筹资经验
        7.1.2 服务对象评估经验
        7.1.3 人才队伍培养经验
        7.1.4 智慧化养老发展经验
        7.1.5 经验启示
    7.2 探索医养结合系统优化路径
        7.2.1 明确“4”点认识
        7.2.2 持续完善顶层设计规划
        7.2.3 提升医养结合“软硬”服务能力
        7.2.4 健全、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机制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状况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5)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定义
        2.1.1 中高端客户的定义
        2.1.2 中高端客户的分类
    2.2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2.2.1 7Ps营销理论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目标市场理论(STP)
    2.3 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现状分析
    3.1 B银行GZ分行简介
        3.1.1 基本情况
        3.1.2 业务现状
    3.2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分析
        3.2.1 产品配置
        3.2.2 价格服务
        3.2.3 渠道获客
        3.2.4 促销推动
        3.2.5 人员服务
        3.2.6 特色网点展示
        3.2.7 优化服务流程
    3.3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3.3.1 缺乏产品组合多样配置
        3.3.2 自主定价能力有待挖掘
        3.3.3 营销渠道单一效能不足
        3.3.4 专业营销队伍配置不足
        3.3.5 客户综合服务有待提高
第四章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环境分析
    4.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科技环境分析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同业竞争者分析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4.2.3 替代品威胁分析
        4.2.4 供应者议价分析
        4.2.5 购买者还价分析
    4.3 环境分析总结
第五章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提升设计
    5.1 提升思路
        5.1.1 设计原则
        5.1.2 .总体目标
    5.2 STP分析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
        5.2.3 市场定位
    5.3 营销策略提升设计
        5.3.1 产品策略
        5.3.2 价格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5.3.5 人员策略
        5.3.6 有形展示策略
        5.3.7 服务流程策略
第六章 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实施与保障
    6.1 实施
        6.1.1 实施步骤
        6.1.2 实施重点
    6.2 实施的保障
        6.2.1 组织保障
        6.2.2 人员保障
        6.2.3 财务保障
        6.2.4 技术保障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以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应急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理论
        二、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分级和特点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二、突发卫生事件现行应急管理体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第四章 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实践
    第一节 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分析
        一、肥东县基本情况
        二、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
    第二节 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实践
        一、构建疫情防控组织指挥体系
        二、依法制定疫情应急预案
        三、科学研判疫情响应级别
        四、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五、公开透明疫情防控信息
        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第三节 肥东县新冠肺炎应急管理效果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
        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社会应急管理协作体系逐步建立
        “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持续加强
        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基本覆盖
第五章 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制度的问题
        一、“一案三制”编制不充分
        二、心理救助保障制度不健全
        三、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
    第二节 管理的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二、联防联控工作管理不到位
        三、信息管理不到位
        四、舆情管理不成熟
    第三节 宣传的问题
        一、宣传方式不灵活
        二、宣传载体不丰富
        三、宣传效果不理想
    第四节 资源配置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物力、财力资源配置需优化
第六章 完善地方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一、科学合理编制“一案三制”
        二、不断完善心理救助保障制度
        三、建立健全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提升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一、加强监测预警和常态化管理
        二、建立通畅灵敏的信息管理体系
        三、强化舆情引导和监管
    第三节 突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宣传引导
        一、宣传方式突出新媒体的作用
        二、建立全方位和矩阵式宣传格局
        三、畅通宣传沟通与反馈路径
    第四节 优化人财物资源配置
        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二、优化物力和财力资源配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研究 ——以广州知识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宏观背景
        1.1.2 现实需求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新城及紧凑城市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新城空间发展与规划研究综述
        2.1.1 国外产业新城相关研究
        2.1.2 国内产业新城相关研究
        2.1.3 国内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
        2.1.4 国内产业新城空间发展历程
        2.1.5 国内产业新城空间特征
    2.2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2.2.1 紧凑城市理论的产生背景
        2.2.2 国外紧凑城市理论基础研究
        2.2.3 国内紧凑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2.2.4 紧凑城市理论核心内容
        2.2.5 紧凑城市理论的争议
    2.3 紧凑型产业新城实践案例概述
        2.3.1 日本筑波产业新城空间规划案例研究
        2.3.2 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规划案例研究
    2.4 产业新城空间规划中紧凑城市理论的适配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新城空间现状分析及对策
    3.1 产业新城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3.1.1 产业板块间的整体谋划缺失
        3.1.2 空间布局无法适配产业升级
        3.1.3 服务配套无法适配产业新城品质升级
        3.1.4 生态环境无法适配产业新城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新城发展的空间需求
        3.2.1 技术多元的发展要求产业新城整体协同
        3.2.2 技术生态的打造要求产业新城功能复合
        3.2.3 城市功能的建设要求产业新城设施完善
        3.2.4 城市高效的运行要求产业新城交通便利
        3.2.5 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新城生态效益良好
    3.3 产业新城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空间应对策略
        3.3.1 城市形态维度——整体协同
        3.3.2 用地布局维度——功能复合,紧凑布局
        3.3.3 公共服务维度——多样化布局,合理配套
        3.3.4 交通系统维度——多层次系统,公共导向
        3.3.5 生态环境维度——系统构建,观念更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研究
    4.1 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的总体原则与方法、维度划分
        4.1.1 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总体原则
        4.1.2 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技术方法
        4.1.3 紧凑型产业新城空间规划内容
    4.2 紧凑型产业新城“四维一体”空间规划策略
        4.2.1 紧凑型产业新城城市形态
        4.2.2 紧凑型产业新城用地布局维度
        4.2.3 紧凑型产业新城公共服务维度
        4.2.4 紧凑型产业新城交通系统维度
        4.2.5 紧凑型产业新城生态环境维度
    4.3 产业新城紧凑度核心评价指标
        4.3.1 现有紧凑城市测度方法
        4.3.2 产业新城紧凑性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知识城空间规划实证研究
    5.1 广州知识城建设背景
    5.2 广州知识城空间现状解析
        5.2.1 整体城市形态特征
        5.2.2 用地布局维度特征
        5.2.3 公共服务维度特征
        5.2.4 交通系统维度特征
        5.2.5 生态环境维度特征
    5.3 基于紧凑城市理论对广州知识城进行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5.4 广州市知识城空间规划总体原则及策略
        5.4.1 空间规划原则
        5.4.2 空间规划目标
        5.4.3 “四维一体”空间规划策略
    5.5 广州知识城“四维一体”空间规划
        5.5.1 城市形态
        5.5.2 用地布局规划
        5.5.3 公共服务规划
        5.5.4 交通系统规划
        5.5.5 生态环境规划
    5.6 广州知识城空间规划实施保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阶段要求:转型阶段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要求
        1.1.2 需求趋势:新型城镇化下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需求
        1.1.3 管理转型:城市基层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导向
    1.2 概念辨析
        1.2.1 邻里/社区
        1.2.2 社区服务配套
        1.2.3 邻里中心
        1.2.4 生活圈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综述研究
    2.1 理论演进
        2.1.1 早期阶段:工人住宅区配套到田园城市理论
        2.1.2 发展阶段:邻里单位思想理论的成型
        2.1.3 形成阶段:前苏联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论形成
        2.1.4 延伸阶段:新城市主义、邻里中心、生活圈的发展
    2.2 邻里中心综述
        2.2.1 规划研究
        2.2.2 实践研究
    2.3 生活圈综述
        2.3.1 规划研究
        2.3.2 实践研究
    2.4 邻里中心与生活圈的关联和意义
        2.4.1 规划研究的关联
        2.4.2 规划实践的关联
        2.4.3 作为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
    3.1 国家标准解读
        3.1.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引入“生活圈“概念
        3.1.2 服务设施布局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3.1.3 “开放街区“理念促进城市与社区混合共享
    3.2 地方标准及实践分析
        3.2.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对接“生活圈”或行政单元
        3.2.2 服务设施分类简化,项目精细化、品质化
        3.2.3 服务设施布局灵活,并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3.3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
        3.3.1 住区规划转向社区生活圈规划
        3.3.2 服务供给思路凸显“以人为本”
        3.3.3 服务管理体系对接行政管理体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调研
        4.2.1 逢庆社区
        4.2.2 新河浦社区
        4.2.3 汇景社区
        4.2.4 时代玫瑰社区
        4.2.5 棠德北社区
        4.2.6 金沙新社区
    4.3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对比
        4.3.1 服务配套现状评价
        4.3.2 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4.4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
        4.4.1 区域发展不均,总体水平偏低
        4.4.2 居住空间分异使服务设施共享不足
        4.4.3 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规划性不足
        4.4.4 重街道级建设而轻社区级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问卷与访谈结果统计
        5.2.1 居民出行
        5.2.2 人群需求
        5.2.3 设施布局
    5.3 问卷与访谈情况总结
        5.3.1 居民出行与设施区位
        5.3.2 人群需求与服务类型
        5.3.3 设施空间布局形式意愿
    5.4 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
        5.4.1 设施圈层设置需结合居民出行特征
        5.4.2 设施分类配置需考虑人群需求差异
        5.4.3 设施布局形式需综合规划性和使用习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
    6.1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供需矛盾
        6.1.1 配置标准统一性与社区差异性的矛盾
        6.1.2 设施缺乏规划性与规划层次性系统性的矛盾
    6.2 “生活服务圈”服务配置
        6.2.1 以生活需求和行为研究为出发点
        6.2.2 服务空间分级衔接行政管理单元
        6.2.3 服务设施配置实行弹性供给机制
        6.2.4 分类规划导引综合区域发展差异
    6.3 “新型邻里中心”建设引导
        6.3.1 邻里中心在生活圈语境下的新特征
        6.3.2 差异化的空间组织与建设模式
        6.3.3 多样化的功能组合类型
    6.4 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
        6.4.1 推进试点先行工作
        6.4.2 因地制宜的供给策略
        6.4.3 规划动态管控与引导
        6.4.4 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6.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机理分析
    3.1 基于代谢机理的“物理”分析
    3.2 基于矿农协同共生模型的“事理”分析
    3.3 基于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4.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4.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评价方法
    5.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方法
    5.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
    5.3 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定性仿真模拟及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分析
    6.1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现状分析
    6.2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
    6.3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
    6.4 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保障制度及对策建议
    7.1 政府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保障制度建议
    7.2 矿业企业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对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10)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概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供给侧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外延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
        (一)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
        (二)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 整体性
        (二) 层次性
        (三) 多样性
        (四) 共享性
        (五) 时代性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一) 顺应世情和国情的时代要求
        (二)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内在要求
        (四)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客观要求
        (五)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重要指示的举措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可能性
        (一) 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在供给侧
        (二) 教学改革长期探索取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三) 各级思政课教学指导组织的支持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一) 资源配置的粗放化和精准化矛盾
        (二) 资源配置的单一化和综合化矛盾
        (三) 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系统化矛盾
        (四) 资源配置的差异化和均等化矛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 资源供给侧结构优化理念滞后
        (二) 供给侧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三) 供给侧结构优化主体的能力制约
        (四) 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资源整合有限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资源结构优化理念
        (一)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体观
        (二)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放观
        (三)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效益观
    二、健全思政课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 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合力育人体系
        (二)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共享机制
    三、激发资源供给主体和客体活力
        (一) 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活力
        (二) 激发学生的主体活力
    四、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 创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 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人才资源配置需文化的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共享中心研究 ——以A集团为例[D]. 李婷.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深圳市坪山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研究[D]. 王俏.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医”与“养”结合了吗? ——基于重庆市民营医养结合机构实证调查研究[D]. 赵瑞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B银行GZ分行中高端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刘海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研究 ——以肥东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D]. 胡正飞. 安徽财经大学, 2021(05)
  • [7]基于紧凑城市理论的产业新城空间规划研究 ——以广州知识城为例[D]. 曾晓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D]. 颜玉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 于晓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10]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资源结构优化研究[D]. 向慧蓉. 山东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文化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