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宫颈癌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宫颈癌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芬[1](2021)在《DKK3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研究Dickkopf相关蛋白3(Dickkopf-related protein 3,DKK3)基因在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组织、低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水平差异,分析DKK3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正常宫颈组30例,低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30例,高级别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30例,宫颈鳞癌组30例,均经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研究标本取自上述研究对象,均为宫颈活检术中同时取材,并放于-80℃冰箱中长期保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四种组织中DKK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四种组织中DKK3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同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与正常宫颈组相比,CSCC组、HSIL组、LSIL组中DKK3 m RNA的表达均降低(p<0.001,p<0.001,p=0.038);CSCC组、HSIL组较LSIL组中DKK3 m RNA的表达低(p<0.001,p=0.006);CSCC组较HSIL组中DKK3 m RNA的表达降低(p=0.049)。2.与正常宫颈组相比,CSCC组、HSIL组、LSIL组中DKK3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01,p<0.001,p<0.001);CSCC组、HSIL组中DKK3蛋白的表达低于LSIL组(p<0.001,p=0.005);CSCC组较HSIL组中DKK3蛋白的表达降低(p<0.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DKK3的表达降低;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较宫颈鳞癌组织中DKK3的表达高;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较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中DKK3的表达高。

马晓霞[2](2021)在《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将其关键致癌基因E6整合入宿主基因组,调控下游基因,并影响肿瘤微环境,从而诱发宫颈癌。外泌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通讯的核心介质,这些囊泡携带着癌细胞来源特异性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表面分布的多种细胞粘附膜蛋白,通过激活肿瘤微环境中靶细胞表面受体和介导靶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发挥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的外泌体产生,但外泌体细胞粘附膜蛋白如何在HPV致宫颈癌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具体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将分别通过临床研究、细胞内水平、外泌体水平探讨细胞粘附蛋白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以及HPV E6通过对粘附蛋白的调控参与宫颈癌的形成作用机制,为阐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和探寻宫颈癌防治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宫颈正常和宫颈癌病例各45例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宫颈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情况,并采用综合评分法,分析它们与宫颈病变之间的临床相关性。2.利用慢病毒构建稳定敲低HPV16 E6的宫颈癌Si Ha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方法鉴定HPV16 E6的敲低效果,cell counting kit-8、流式细胞仪、划痕和Transwell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周期、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功能。3.基于上述HPV E6稳定敲低细胞模型,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宫颈癌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分别对外泌体形态、粒径和浓度及免疫标志物进行特征鉴定;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的表达;PKH26标记外泌体并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观察外泌体被受体细胞内吞情况。结果:1.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的表达量随宫颈癌变程度的增加出现上调。这提示,这三种粘附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具有临床相关性,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HPV E6敲低细胞系中,E6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降低,细胞增殖速率减慢、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向S期的过渡阶段,同时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侵袭能力没有明显变化。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随HPV E6蛋白表达的下调而显着上调。该结果提示,HPV E6蛋白不仅与宫颈癌细胞增殖调控有关,也可调控粘附蛋白表达参与宫颈癌的进程。3.外泌体是由脂双层包被的囊泡状结构,具有典型的杯状形态,粒径范围是20-200nm,其中直径为127.7 nm小囊泡的富集程度较高,CD63、CD81、CD9均呈阳性表达;外泌体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这三种粘附蛋白随HPV E6蛋白表达的下调而显着上调;这些PKH26标记的外泌体可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分布于细胞浆中。该结果提示,宫颈癌细胞可分泌典型大量的外泌体,外泌体中细胞粘附蛋白的表达量受HPV E6的调控,且外泌体可进入周围的受体细胞。结论:本研究证实HPV E6可通过调控细胞内和外泌体中粘附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和Claudin-1的表达参与宫颈癌的形成,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周月娟[3](2021)在《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意义。材料: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江西省宫颈癌高发地区九江市武宁县,组织性筛查当地3000名女性,年龄在21-64岁,平均年龄38.53(±8.43)岁,行宫颈癌细胞学初筛,根据初筛结果将384例纳入研究,年龄在24-63岁,平均年龄39.8(±10.6)岁。其中细胞学初筛结果为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病变(LSIL),HSIL+(包括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鳞状细胞癌)分别是111例、102例、90例、81例;患者均未接受过宫颈治疗、未怀孕、非经期,未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武宁县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经细胞学初筛诊断的宫颈病变共384例,分为NILM组、ASCUS组、LSIL组、HSIL+组,其中NILM组和HSIL+组为对照组。对4组细胞学标本进行Pl6/Ki-67双染检测,对比对照组与ASCUS组、LSIL组的细胞学初筛、HPV分型与组织学病理结果中P16/Ki-67双染结果的差异,统计分析初筛低度异常结果后P16/Ki-67双染分流的效能。并对细胞学诊断LSIL的90例患者随访1年,分析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LSIL转归的关系。结果:(1)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为NILM、ASCUS、LSIL、HSIL+的P16/Ki-67双染阳性率分别为1.80%、71.57%、86.67%、88.89%,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LSIL与HSIL+2组之间P16/Ki-67双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外,其余组两两之间比较,P16/Ki-67双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2)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 HPV阳性患者进行P16/Ki-67双染分流诊断出CIN2+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35%、82.61%、83.67%、95.0%。(3)P16/Ki-67双染阳性的细胞学诊断LSIL患者病变进展率是P16/Ki-67双染阴性的5.23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16/Ki-67双染在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各组组间具有差异性,P16/Ki-67双染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呈正相关,其阳性表达率随着细胞学初筛结果的升级而不断升高。2、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 HPV阳性患者进行P16/Ki-67双染分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的患者采取HPV分型和P16/Ki-67双染联合检测的筛查策略具有极高的检验效能,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性和优越的特异性。3、P16/Ki-67双染阴性对比P16/Ki-67双染阳性的细胞学诊断为LSIL患者的转归结局更好,其病变进展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胡文强[4](2021)在《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宫颈筛查的难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为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预防、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供丰富临床资料。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住院宫颈病变患者1040例,按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将≥45岁的519例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岁的521例年轻宫颈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对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筛查特点,分析HPV感染状况及其他相关因素,调查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变化状况,探讨中老年女性不同级别宫颈病变适宜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1.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1)在104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中老年组宫颈LSIL占比11.8%、宫颈HSIL占比54.5%、宫颈癌占比33.7%,而年轻组占比分别是5.8%、78.9%、15.4%。两组比较,P<0.05,宫颈病变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LSIL患者平均年龄47.45±11.43岁,年龄中位数49岁;宫颈HSIL患者平均年龄41.78±10.98岁,年龄中位数41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48.75±10.93岁,年龄中位数50岁。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宫颈HSIL,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女性,而宫颈HSIL则主要集中于年轻女性,入院治疗的宫颈LSIL主要为中老年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1)中老年宫颈病变肥胖患者占比66%(159/241例),其中32.70%(52/159例)为宫颈癌,47.80%(76/159例)为宫颈HSIL,两者合计达80.5%,而在年轻宫颈病变肥胖患者,71.95%(59/82例)为宫颈HSIL,19.51%(16/82例)为宫颈癌,两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2)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与女性生殖激素FSH、LH、E2的水平无相关性。(3)随分娩次数的增加,宫颈癌患者在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的构成比率也随之升高,P<0.05;生育组,宫颈恶性肿瘤占比比较显着,为25.5%,未生育组,宫颈HSIL最显着,为76.7%,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1)在1040例的宫颈病变患者中,1020例进行HPV检测,HPV感染率达到88.04%(898/1020例)。年轻组HPV感染率89.29%(459/514例),中老年组HPV感染率87.74%(444/506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年轻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83.33%(25/30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8.64%(359/405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88.60%(70/79例),P>0.05,无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宫颈LSIL的HPV感染率70.49%(43/61例),宫颈HSIL的HPV感染率87.18%(245/281例),宫颈癌的HPV感染率95.12%(156/164例),P<0.05,有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与年轻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且以HPV单一型感染为主,占比为73.8%,混合型感染占比为26.2%。在HPV单一型感染中,HPV16型是最常见感染亚型,其次HPV58型;HPV18型排在第5位。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亚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宫颈癌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和HPV18型,HPV58型排在第3位,而宫颈HSIL最常见HPV感染亚型为HPV16型和HPV58型,宫颈LSIL中以混合型感染最常见,P<0.05。HPV-HC2的检测,结果显示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r=0.143,P<0.05。(3)分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发现,宫颈LSIL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率为48.78%,宫颈HSIL为69.71%,宫颈癌高达82.8%,P<0.05,说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细胞学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细胞学阳性率升高。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LSIL细胞学阳性率为48.1%,宫颈HSIL为72.3%,宫颈癌高达83.2%,P<0.05。(4)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癌患者III型转化区占50.60%,而宫颈LSIL和宫颈HSILⅡ型转化区分别占40.91%、36.99%,P<0.05,有统计学意义。年轻宫颈病变患者,II型转化区中宫颈HSIL的占比最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虽然中老年宫颈病患者,Ⅲ型的转化区中宫颈癌的占比较高,但是P>0.05,无统计学差异。4.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1)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癌发生异常分泌物比率(61.5%)显着高于年轻组患者(34.38%),而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中,血性分泌物高达76.42%,P<0.05。宫颈癌患者发生阴道分泌物异常的比率(51.39%)显着高于宫颈LSIL(24.44%)和宫颈HSIL(19.02%),P<0.05;宫颈癌发生血性分泌物比率最高,而宫颈HSIL发生黄色分泌物比率最高,P<0.05。(2)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中发生异常阴道流血者比率为40.7%(211/519例),其中宫颈LSIL为24.56%,宫颈HSIL为17.67%,宫颈癌为74.86%。中老年组宫颈癌及宫颈HSIL发生异常阴道流血发生比率高达92.5%,高于年轻组85.9%。宫颈癌患者发生异常阴道流血的比率显着高于LSIL和HSIL,P<0.05。(3)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宫颈癌最常见的是宫颈触及易出血和菜花样肿物,宫颈LSIL和HSIL最常见的是宫颈肥大。(4)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彩超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高达75%。各年龄组不同宫颈病变的阴道彩超检查的阳性比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老年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癌的比率达71.3%,而年轻宫颈病变超声诊断阳性组,宫颈HSIL比率达52.54%。5.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1)中老年组31.5%的宫颈L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而年轻组69.6%的宫颈LSIL则选择宫颈LEEP术,无全子宫切除患者,P<0.05。中老年组45.8%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全子宫切除术,明显高于年轻组3.5%,同时46.6%的宫颈HSIL患者选择宫颈冷刀锥切术,明显低于年轻组85.8%,P<0.05,中老年LSIL和HSIL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较年轻患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中老年女性与年轻女性宫颈癌患者更多采用单纯根治术,但中老年女性术后放化疗的患者明显高于年轻女性,P<0.001,中老年宫颈癌患者治疗方式较年轻患者有统计学差异。(3)宫颈病变存在术前和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现象,各年龄组宫颈HSIL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改变有统计学差异,中老年组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于年轻组,P<0.05。同时宫颈HSIL患者中存在“宫颈管有病灶”现象,中老年组高于年轻组,P<0.05。这影响了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治疗模式。结论:1.宫颈病变患病比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中老年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组,宫颈病变的程度可能受分娩的影响。宫颈HSIL多发生在相对年轻女性。2.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因无HPV疫苗一级保护仍存在高比率的HPV感染,HPV16/18型及HPV58等持续感染仍然是高危因素。HPV联合细胞检测尤为重要。3.中老年女性宫颈III型转化区罹患宫颈疾病风险较大;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助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4.要适时、适宜治疗中老年女性的持续宫颈LSIL,可能会及早终止宫颈癌的病程发展。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宜选择多种综合恰当的治疗模式。

张晗[5](2021)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对比分析宫颈癌患者经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方式治疗后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对宫颈癌患者治疗及随访的临床意义。[方 法]选取2018年10月一2020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FIGO分期为ⅠA-ⅡA期宫颈癌初治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手术+放化疗组,每组入组患者各70例。对入组患者初治时、术后3月、手术+放化疗后3月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乳酸杆菌分级、H202、PH值、清洁度、白细胞酯酶、唾液酸酶、AV、BV、VVC等项目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经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方式治疗后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另选取同期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妇女70例为对照组,检测对应相关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比较三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各指标差异情况。[结 果]①体检组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有60例,占85.71%;菌群多样性为Ⅱ-Ⅲ有53例,占75.71%;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59例,占84.29%;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52例,占74.29%;PH≤4.5有23例,占32.86%;清洁度为Ⅰ-Ⅱ度有27例,占38.57%;唾液酸酶阴性有39例,占55.71%;BV感染率为18.57%,AV感染率为14.29%。这些指标与手术组、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术前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有42例,占60.00%;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33例,占47.14%;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22例,占31.43%;BV感染率为44.29%。这些指标与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前阴道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33例,占47.14%;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22例,占31.43%;清洁度为Ⅰ-Ⅱ度有10例,占14.29%;BV感染率为44.29%。与术后相比,这些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前阴道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10例,占14.29%。治疗后有3例,占4.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后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12例,占17.14%;唾液酸酶阴性有51例,占72.86%;过氧化氢阴性有6例,占8.57%。这些指标与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单纯手术组保留卵巢有15例,切除卵巢有55例。保留卵巢患者术后阴道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9例,占60.00%;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6例,占40%;PH≤4.5有3例,占20.00%;BV感染率为33.33%,AV感染率为26.67%。这些指标与切除卵巢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手术+放化疗组保留卵巢有17例,切除卵巢有53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①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宫颈癌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说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生态失调是重要的协同致癌因素。②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前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升高。说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病情及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微生态紊乱程度越重,则可能病情越重、预后越差。③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治疗方式均会对患者阴道微生态进一步造成破坏。因此,需关注宫颈癌患者治疗后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纠正微生态失调,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④保留卵巢对恢复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说明机体内分泌功能对阴道微生态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申晨歌[6](2021)在《MiR-195靶向调控S6K1在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目前已经成为了女性同胞因疾病致死的前几位。该病现阶段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过去十年其病死率呈现一定下降趋势,但一些难治性宫颈癌及晚期患者对放化疗敏感性较低,导致疾病复发及转移,对女性生命安全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小RNA是内源性的,以单拷贝及多拷贝的形式存在。近年来,多种短链RNA被发现对宫颈癌细胞的存活、生长、增殖以及侵袭转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具有调控能力。因而,进行广泛深入的微小RNA作用于宫颈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对宫颈恶性肿瘤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近年来大量研究中显示miR-195在肿瘤中的作用特征十分显着,被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的病理进程中具有较深的影响,其与诸多癌症细胞的各种生物学活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核糖体蛋白激酶6(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s,S6Ks)是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基因下游靶蛋白。m TOR可使S6K1和4E-BP1磷酸化,从而发挥其功能。在相关实验中发现,在机体因多种因素所致的S6K1,S6K2s基因缺失后,可观察到细胞凋亡量增多。本课题探索了miR-195与S6K1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进一步发现二者协同作用于宫颈恶性肿瘤。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选用20个CC患者的CC标本和正常组织。PCR检测组织内部miR-195的m RNA表达;选用Hela细胞,原代培养,选取其第三代进行研究。构建miR-195 mimics,miR-195 inhibitor,共同转染到Hela细胞内,之后进行细胞的功能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RT-PCR测定转染后miR-195的表达。转染成功后本研究再确定miR-195与S6K1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blot检测每组Hela细胞中S6K1的表达量,再次确定了二者之间的靶关系。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长率。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TUNEL实验检测了各组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各组Hela细胞的侵袭力。FCM检测Hela凋亡数及G1/S/G2期的细胞占比。研究结果示,检测到miR-195在CC组织里低表达,而在癌周围组织里高表达,P<0.01。转染后的各分组细胞,miR-195mimics组目的基因的表达变高,miR-195inhibitor组目的基因表达与未处理组相比有所降低,P值<0.05。miR-195 m RNA 3’非编码区预测到一个S6K1结合位点,并对该位点进行了验证。miR-195在Hela细胞内过表达后,S6K1的蛋白浓度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表达量为0.724±0.05(P<0.05),而miR-195的部分沉默则可以有效的促进S6K1蛋白的表达,P<0.01。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当miR-195在细胞内过表达后,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而miR-195的敲除可明显的提升细胞的增殖趋势,P<0.05。TUNEL以及FCM结果显示,miR-195mimics组宫颈癌细胞的成活率降低,miR-195inhibitor组细胞的成活率有所提升,P<0.01。FCM示miR-195mimics组有接近70%G1期细胞,而miR-195inhibitor组G1的Hela仅不到50%,P<0.05。Scratch结果示,miR-195mimics组一字横线向中间缩窄较慢,而miR-195inhibitor组向中间缩窄较快,P<0.01。癌细胞穿透实验结果示,上调组小室底部的Hela数约占control组约1/8,下调组底部的Hela数约3倍高于control组。综上所述,在宫颈癌病理发展过程中,miR-195体现出抑癌性,S6K1体现出促癌性特点。提高miR-195的表达后,S6K1的表达有所减少,而当miR-195基因沉默后,宫颈癌细胞的活性及迁徙增殖的能力有所提升。我们可以推断S6K1可以作为miR-195的靶点体现其对Hela各种生物学行为的调节。这对于宫颈癌的靶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孙凯[7](2021)在《妊娠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妊娠合并宫颈疾病发病率升高,其中以妊娠合并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居多,宫颈SIL 既往称“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妊娠期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转归情况及孕妇的妊娠结局,为妊娠期合并HSIL的孕妇提供更合理的临床诊疗方案,为临床上降低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同时根据产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妊娠合并HSIL的状态是否进展、持续或转归,并分析相关高风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期间在解放军第960医院和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常规产检、分娩的孕产妇资料,确认妊娠前1年未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和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查,本院确认妊娠后首次产检时行TCT检查,异常者行HPV检查,对TCT检查结果异常者和/或高危型HPV阳性者,知情告知并同意后,进一步行阴道镜评估,评估异常者进行多点活检病理检查,根据结果妊娠期采取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方式,于产后42天左右再次行病变评估,知情同意后,取活检检查。采集组织学诊断为CIN 2和CIN 3(HSIL)患者的一般资料、孕产史、HPV检查结果、TCT检查结果、分娩方式、妊娠期阴道镜结论和宫颈组织学结论、分娩后阴道镜情况和宫颈活检结论。采用SPSS(version 22.0)软件进行统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取数据,分析不同孕周活检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影响;对比高危HPV在病变部位持续存在和非持续存在对HSIL影响;对比不同HPV型别(16型、18型和其他高危型)感染对宫颈病变(HSIL)的影响;分析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对宫颈病变的影响;分析产前不同细胞学分级结果(≧HSIL、<HSIL)对宫颈病变的影响;分析产前、产后病理结果的变化,以确定妊娠合并宫颈病变的状态是否进展、持续或转归,及其相关高风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孕期首次产检行宫颈TCT检查回示异常和/或HPV结果异常(高危型阳性),知情同意,进一步阴道镜检查,行宫颈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HISL的160例孕妇,平均年龄为30.2岁(19-42岁)。2、160例孕妇中,HPV感染占比93.13%(149例),高危HPV占比90.00%(144例),59.72%的孕妇(86例)感染为HPV16和/或18型。孕妇产前TCT结果如下:26例(16.25%)为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14 例(8.75%)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97 例(60.63%)为高级别鳞状病变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23 例(14.38%)为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H)。3、所有HSIL孕妇在产后6-10周均再次接受TCT、HPV检查。TCT结果如下:32 例(20.00%)正常,27 例(16.88%)ASC-US,5 例(3.13%)ASC-H,33 例(20.63%)LSIL,63 例(39.38%)HSIL。产后 HPV 感染为 144 例(90.00%),较产前减少5例,其中高危HPV感染为104例(65.00%),较产前减少40例,其中有66例感染为HPV基因型16型或18型,较产前减少20例。4、产后160例产妇,32例TCT正常,未再行进一步检查,共有128名产妇接受了阴道镜下活检检查。组织学≥CIN 2为114例,其中104例接受了宫颈锥切术,其中LEEP 32例,冷刀锥切72例,10例患者充分告知后坚决要求随访。128例活检产妇,7例(5.47%)最终病理结果正常,CIN 1为7例(5.47%),CIN 2为 42 例(32.81%),CIN 3 为 69 例(53.91%),3 例(2.34%)为宫颈癌(Ⅰ A1 期),宫颈锥切后病理均提示ⅠA1期(间质浸润≤3mm宽度≤7mm,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均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考虑年龄分别为27岁(G4P1L1A2)、30岁(G5P1L1A4)、31岁(G3P2L2A1),充分知情告知后,术后定期随访。5、HSIL孕产妇产前、产后的病理结果对比,产前CIN 2为48例,产后TCT+病理正常者为11例,CIN 1为5例,CIN 2为23例,CIN 3为8例,宫颈癌为1例(IA1期);产前CIN 3的孕妇有112例,产后TCT+病理正常者为28例,诊断为CIN 1者2例,CIN 2者有19例,CIN 3者有61例,宫颈癌为2例(I A1期)。产后活检HSIL和产前活检HSIL相比,病情进展者为3例,持续者为111例,转归者为46例。产前HSIL(CIN 2+CIN 3)与产后HSIL(CIN 2+CIN 3)对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孕早期(<12周)行阴道镜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的孕妇为77例,足月顺产者为48例(62.34%),足月剖宫产29例(37.66%),其中顺产产后出血1例(1.30%),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孕中期(12-<28周)行阴道镜宫颈活检的孕妇为77例,足月顺产56例(72.73%),足月剖宫产21例(27.27%),其中剖宫产孕妇胎膜早破1例(1.30%),考虑为细菌性阴道炎所致,顺产产后出血1例(1.30%),考虑为急产软产道裂伤;孕晚期(28周-37周)行阴道镜宫颈活检的孕妇为6例,足月顺产4例(66.67%),足月剖宫产2例(33.33%),未发生胎膜早破及产后出血。孕早期(<12周)与孕中期(12-<28周)阴道镜宫颈活检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顺产、剖宫产、流产、早产及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Ⅲ度污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12周)与孕晚期(28周-37周)阴道镜宫颈活检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顺产、剖宫产、流产、早产及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Ⅲ度污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12-<28周)与孕晚期(28周-37周)阴道镜宫颈活检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顺产、剖宫产、流产、早产及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羊水Ⅲ度污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高危HPV在病变部位持续存在和非持续存在对HSIL的影响。妊娠期、产后高危HPV持续存在者为104例,产后HPV和病理正常为8例,CIN 1为3例,CIN 2为35例,CIN 3为55例,宫颈癌为3例;高危HPV非持续感染为56例,产后HPV和病理正常为31例,CIN 1为4例,CIN 2为7例,CIN 3为14例,宫颈癌为0例。高危HPV是否持续存在对HSIL的影响相较,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类型高危型HPV(16型、18型与其他高危型)对宫颈病变的影响。产前CIN 2+感染HPV(16型、18型)为86例,产后HPV和病理正常为9例,CIN 1为3例,CIN 2为27例,CIN 3为45例,宫颈癌为2例(均为ⅠA1期,1例为HPV 16型感染,1例为HPV 18型感染);产前CIN 2+感染HPV(除16型、18型的其他高危型)为58例,产后HPV和病理正常为14例,CIN 1为4例,CIN 2为15例,CIN 3为24例,宫颈癌为1例(IA1期,高危31型感染)。高危的不同类型HPV(16型、18型对比其他高危型)对产后HSIL的影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对宫颈病变的影响,顺产分娩为108例,产后TCT和组织学病理诊断正常者为33例,CIN 1为4例,CIN 2为23例,CIN 3为48例,宫颈癌为0例;剖宫产为52例,产后TCT和组织学病理诊断正常者为6例,CIN 1为3例,CIN 2为19例,CIN 3为21例,宫颈癌为3例(Ⅰ A1期)。分娩方式(顺产与剖宫产)对产后HSIL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产前不同细胞学分级结果(≧HSIL、<HSIL)对宫颈病变的影响,产前细胞学分级≥HSIL为97例,产后TCT和组织病理诊断正常者为1例,CIN 1为5例,CIN 2为33例,CIN 3为55例,宫颈癌为3例;产前细胞学分级<HSIL为63例,产后TCT和组织学病理诊断正常者为38例,CIN 1为2例,CIN 2为9例,CIN 3为14例,宫颈癌为0例。产前不同细胞学分级结果(≧HSIL、<HSIL)对产后HSIL的影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单变量Logistic分析分别进行风险(是否高龄,以35岁为界、吸烟与否、产次、高危HPV持续感染)评价,发现产次(OR 3.623;95%可信区间1.031-12.728;P=0.045)、高危 HPV 持续感染(OR 11.848;95%可信区间5.293-26.525;P<0.001)为妊娠合并CIN 2+持续存在的显着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评估,在排除高龄、吸烟、产次后,发现高危HPV在宫颈处持续存在并感染致病(OR 72.601;95%可信区间21.48-245.42;P<0.001)是妊娠合并CIN 2+持续存在的一个显着独立变量。年龄、吸烟、产次与妊娠合并CIN 2+持续存在没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1、妊娠期HSIL进展率低。2、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和产前细胞学分级≥HSIL是产后组织学HSIL持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3、不同孕周阴道镜宫颈活检、不同类型高危型HPV感染、分娩方式不是产后组织学HSIL持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4、妊娠合并HSIL在妊娠期严密监测,可选择顺产分娩。

樊慧清[8](2021)在《P16、Ki67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表达及宫颈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P16、Ki67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中的表达及宫颈锥切术后HPV清除情况,分析P16、Ki67对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的诊断和预测价值及宫颈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宫颈病变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因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宫颈病变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宫颈锥切术、且行P16、Ki67染色的患者共14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中P16、Ki67的表达意义,以及和HPV感染的相关性,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术后HPV清除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P16、Ki67在慢性炎症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3/17)、5.9%(1/17);在LSIL组中为31.0%(13/42)、33.3%(14/42);HSIL组中为98.9%(89/90)、98.9%(89/90)。P16表达在HSIL组与慢性炎症组、LSI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LSIL组与慢性炎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表达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16、Ki67在不同级别CIN中表达呈正相关,P16与Ki67的表达与HPV感染有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P=0.008,O R=4.569)、绝经状况(P=0.008,OR=4.569)和切缘情况(P=0.007,OR=5.606)与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P=0.009,OR=4.732,95%CI 1.473,15.207)和病理切缘阳性(P=0.009,OR=5.911,95%CI 1.546,22.607)是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P16、Ki67的表达程度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可根据其表达鉴别宫颈病变级别,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患者过度治疗和漏诊。2.P16、Ki67的表达与HPV感染有相关性,将三者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检测宫颈病变的进展情况,为宫颈病变的诊治提供帮助。3.术后随访应重视HPV检测,对于年龄≥40岁、切缘阳性患者,术后应严密随访,预防CIN复发,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韩菲[9](2021)在《PAX1、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癌中临床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特异性多重PCR荧光-探针法对宫颈脱落细胞中PAX1和SO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合HPV、细胞学、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探讨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中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探究不同型别HPV感染与基因甲基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计算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诊断宫颈癌的阈值并分析二者的诊断效能;比较TCT检测、PAX1、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和HPV检测这四种方法的利弊。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宫颈癌患者30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30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30例,分别为宫颈癌组、HSIL组和LSIL组。收集同期体检健康的30例女性为健康对照组。收集这四组患者的HPV分型检测结果、细胞学检测结果及阴道镜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健康对照组患者可无此项结果),并应用特异性多重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1.对照组、LSIL组、HSIL组以及宫颈癌组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8.49±3.31、36.40±1.55、34.78±2.22、33.30±2.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2,P<0.05);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9.65±0.23、38.60±0.12、36.53±2.91、35.86±4.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81,P<0.05)。2.感染HPV16/18(高风险致癌型别)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阳性率为75.0%、89.6%%;感染非16/18HPV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阳性率为46.0%、47.6%;感染HPV52/58的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阳性率为61.5%、73.1%;HPV检测为阴性的患者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阳性率相同,均为11.1%,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检测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绘制区分宫颈癌和非宫颈癌的ROC曲线,测得二者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分别为:0.923(P<0.05)和0.823(P<0.05)。经计算,当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截断值定为29.03时诊断效能最佳,其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90%;经计算,当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截断值定为30.56时诊断效能最佳,其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94%。4.PAX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阳性率最高为100%;其中利用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即HPV检测的阳性病例中有50.84%以上的病例确诊;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即TCT检测的阴性病例中仅有低于2.49%的病例可能会患宫颈癌;PAX1和SOX1两种基因联合进行检测时,特异度达到92.77%,灵敏度达到87.10%,阴性预测值高达95.06%,阳性预测值达到81.82%,这种联合检测的方法优于两种基因分别进行单独检测。结论:1.宫颈病变及宫颈癌中存在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宫颈病变中基因甲基化水平不同,而且随着患者宫颈病变程度的发展,对应的宫颈组织中二者的基因甲基化水平是增高的。2.随着患者感染的HPV型别不同,其宫颈脱落细胞中SOX1和PAX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有差异,感染HPV16/18及HPV52/58这类高风险致癌型别的患者,其样本中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较高,高于感染其他HPV型别的患者和未感染HPV的患者。3.PAX1、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用于诊断宫颈浸润癌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测得二者的最佳截断值(29.03、30.56)可用于宫颈癌的鉴别诊断。4.HPV和TCT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及灵敏度,但特异度较低;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有较高的特异度;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

陶玲[10](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体外及体内实验揭示Lnc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确证LncRNA SNHG16为介导宫颈癌恶性发展关键的致病分子。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细胞中LncRNA SNHG16的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法和Tanswell法检测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Annexin V/7-AAD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对体内宫颈癌肿瘤生长的影响;q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组织以及宫颈癌细胞中PARP9 mRNA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NHG16与PARP9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关系;RIP法检测SNHG16与SPI1蛋白的结合;ChIP法检测SPI1与PARP9基因启动子的结合;CCK8法检测PARP9在宫颈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Tanswell法检测PARP9在宫颈癌细胞侵袭中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ARP9、Ki67、PCNA、E-cadherin、Vimentin、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中LncRNA SNHG16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r Epic相比,宫颈癌细胞Ca Ski、C33a、ME180、HeLa中LncRNA SNHG16表达明显上调(P<0.05);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Hela细胞的迁移能力不受影响;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减弱;沉默LncRNA SNHG16后,C33a和HeLa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增加;在体内实验中,沉默LncRNA SNHG16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P<0.05);与Hcer Epic细胞相比,HeLa细胞中PARP9表达明显增加(P<0.05);LncRNA SNHG16增强PARP9基因启动子活性(P<0.05);LncRNA SNHG16与SPI1蛋白结合;SPI1与PARP9基因启动子结合;LncRNA SNHG16沉默后,Hela细胞中PARP9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被明显抑制,且PAR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减少(P<0.05);LncRNA SNHG16沉默后,Hela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但同时过表达PARP9可恢复其增殖和侵袭能力(P<0.05)。结论:1)LncRNA SNHG16在宫颈癌组织和宫颈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宫颈癌肿瘤的直径、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等因素显着相关;2)沉默LncRNA SNHG16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宫颈癌肿瘤的生长;3)LncRNA SNHG16作为致病分子,通过激活SPI1调控的PARP9基因转录而介导宫颈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侵袭,最终促进宫颈癌的恶性发展。

二、宫颈癌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癌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DKK3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病变级别宫颈组织中DKK3 m RNA的表达水平
    2.2 不同病变级别宫颈组织中DKK3 蛋白的表达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KK3 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综述)
    1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2 外泌体与宫颈癌形成
        2.1 外泌体与HPV感染
        2.2 外泌体与癌细胞增殖
        2.3 外泌体与癌细胞侵袭和转移
        2.4 外泌体与血管生成
    3 外泌体粘附蛋白与宫颈癌形成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细胞粘附蛋白与宫颈病变关联的临床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样本入选条件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3.2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结果判定
        2.3.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E-cadherin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3.2 β-catenin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3.3 Claudin-1 与宫颈癌的临床相关性
    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HPV E6 调控宫颈癌细胞内粘附蛋白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细胞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敲低细胞模型的构建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2.2.7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2.2.8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2.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PV E6 的敲低效果
        3.2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增殖
        3.3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周期
        3.4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迁移
        3.5 HPV E6 表达调控宫颈癌细胞侵袭
        3.6 HPV E6 表达调控粘附蛋白的表达
    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外泌体介导HPV E6 调控宫颈癌细胞粘附蛋白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细胞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上清液的收集
        2.2.2 外泌体提取
        2.2.3 外泌体形态学观察
        2.2.4 外泌体粒径和浓度检测
        2.2.5 外泌体免疫标志蛋白检测
        2.2.6 外泌体内吞实验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外泌体的特征
        3.2 HPV E6 与外泌体中粘附蛋白表达
        3.3 外泌体被受体细胞内吞
    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1章 宫颈癌的概述
    1.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1.2 宫颈癌的筛查研究进展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步骤
        2.4.1 标本收集
        2.4.2 标本采集与方法
        2.4.3 阴道镜召回
        2.4.4 标本处理
        2.4.5 标本观察
    2.5 研究方法
    2.6 结果判定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中p16/Ki-67双染、HPV分型的结果
        3.1.1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中p16/Ki-67双染阳性率的差异
        3.1.2 不同宫颈细胞学初筛结果P16/Ki-67双染与HPV(25型)检测结果
    3.2 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与HPV(25型)分型结果对比分析
        3.2.1 细胞学初筛ASCUS和LSIL患者中P16/Ki-67双染的结果
        3.2.2 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且HrHPV阳性患者P16/Ki-67双染分流的结果
    3.3 P16/Ki-67双染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LSIL进展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P16/Ki-67引入宫颈病变筛查和管理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4)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及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1.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
        1.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雌激素的关系
        1.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1.2.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早年避孕方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1.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妊娠分娩的关系
        1.2.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吸烟之间的关系
        1.2.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性行为因素的关系
    1.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
        1.3.1 宫颈脱落细胞学筛查
        1.3.2 宫颈HPV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
        1.3.3 阴道镜检查
        1.3.4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1.3.5 中老年女性宫颈筛查的特点和难点
    1.4 宫颈癌的一级预防
        1.4.1 HPV疫苗
    1.5 对于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治疗
        1.5.1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
        1.5.2 宫颈恶性肿瘤的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的调查研究
        3.1.1 各年龄段女性宫颈病变发病构成比率
        3.1.2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的患病年龄差异
        3.1.3 中老年与年轻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病情况分析
    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3.2.1 肥胖与宫颈病变的关联性
        3.2.2 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比较
        3.2.2.1 不同年龄女性宫颈病变的城乡分布比较
        3.2.2.2 年轻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3.2.2.3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城乡分布
        3.2.3 宫颈病变与女性体内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分析
        3.2.4 宫颈病变与生育的相关性分析
    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筛查状况
        3.3.1 宫颈病变与HPV感染
        3.3.2 宫颈病变的宫颈脱落细胞学调查
        3.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检查
    3.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3.4.1 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异常流血情况分析
        3.4.2 中老年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改变
    3.5 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3.5.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3.5.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3.5.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的宫颈形态异常
    3.6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的辅助检查所见
        3.6.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3.6.2 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3.6.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分析
    3.7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3.7.1 宫颈低级病变患者治疗
        3.7.2 宫颈高级病变患者治疗
        3.7.3 宫颈恶性肿瘤患者治疗
    3.8 宫颈病变手术治疗前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
        3.8.1 宫颈低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3.8.2 宫颈高级别病变术前术后病理级别比较
    3.9 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宫颈管中有病灶”
第4章 讨论
    4.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发病特点及流行状况
    4.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4.2.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4.2.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城乡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4.2.3 宫颈病变与体内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4.2.4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生育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筛查的相关性分析
        4.3.1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4.3.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脱落细胞学相关性分析
        4.3.3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患者宫颈形态异常的状况比较
    4.4 中老年女性不同宫颈病变临床特征改变的比较
    4.5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与辅助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4.5.1 宫颈病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的相关性分析
        4.5.2 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中的阴道彩超所见
    4.6 中老年女性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模式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MiR-195靶向调控S6K1在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s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妊娠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产前一般临床资料
    3.2 产后一般临床资料和HSIL患者产后进展、持续、转归情况
    3.3 分组比较并分析CIN持续存在的高危因素
        3.3.1 HSIL产妇产前、产后的病理结果对比
        3.3.2 妊娠期不同孕周活检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影响对比
        3.3.3 高危HPV在病变部位持续存在和非持续存在对宫颈疾病(HSIL)的影响及不同HPV型别(16型、18型与其他高危型)对宫颈疾病(HSIL)的影响
        3.3.4 分挽方式(顺产、剖宫产)对宫颈病变的影响对比
        3.3.6 多因素分析宫颈病变持续存在的高危因素
    3.4 妊娠期特殊处理和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妊娠期的宫颈病变
    4.2 妊娠合并宫颈癌的筛査与预防
    4.3 妊娠合并HSIL产前、产后病变程度分析
    4.4 妊娠合并HSIL孕妇分娩方式
    4.5 妊娠合并HSIL的髙危因素
    4.6 妊娠期宫颈病变处理的并发症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第六章 附录与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妊娠期宫颈癌前病变及妊娠期宫颈癌筛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P16、Ki67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表达及宫颈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16、Ki67、HPV与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PAX1、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癌中临床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入选及排除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四组受检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3.HPV型别与SOX1和PAX1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
    4.PAX1和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诊断宫颈癌的诊断效能
    5.HPV、TCT、PAX1和SOX1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筛查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LNCRNA SNHG16 与宫颈癌的恶性发展高度相关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组织标本收集与保存
        1.3 qRT-PCR法检测组织内LncRNA SNHG16 的表达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LncRNA SNHG16促进宫颈癌增殖、迁移、侵袭并抑制凋亡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细胞培养
        1.3 宫颈癌沉默细胞株的构建
        1.4 CCK-8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5 Transwell法检测沉默LncRNA SNHG16 对宫颈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1.6 Annexin V/7-AAD法检测细胞凋亡
        1.7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
        1.8 划痕实验检测宫颈癌细胞迁移能力
        1.9 裸鼠宫颈癌LncRNA SNHG16 沉默实体瘤模型的构建
        1.10 裸鼠宫颈癌实体瘤体积测量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LNCRNA SNHG16 通过转录因子SPI1 驱动的PARP9 基因转录而介导宫颈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沉默LncRNA SNHG16对PARP9 表达的影响
        1.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LncRNA SNHG16对PARP9 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1.4 RIP实验检测LncRNA SNHG16 与转录因子SPI1 的结合能力
        1.5 ChIP实验检测转录因子SPI1与PARP9 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能力
        1.6 SPI1沉默细胞株构建
        1.7 qRT-PCR法检测LncRNA SNHG16及SPI1对PARP9 表达的影响
        1.8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1.9 Transwell法检测PARP9 对宫颈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1.10 LncRNA SNHG16及PARP9 过表达细胞模型构建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宫颈癌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DKK3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D]. 张少芬.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外泌体粘附蛋白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马晓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3]组织性人群筛查中细胞学初筛低度异常P16/Ki-67双染分流的临床研究[D]. 周月娟. 南昌大学, 2021(01)
  • [4]519例无HPV疫苗一级预防的中老年女性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D]. 胡文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5]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D]. 张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MiR-195靶向调控S6K1在宫颈癌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申晨歌.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
  • [7]妊娠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相关因素研究[D]. 孙凯. 山东大学, 2021(12)
  • [8]P16、Ki67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的表达及宫颈锥切术后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D]. 樊慧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PAX1、SOX1基因甲基化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病变、宫颈癌中临床价值的研究[D]. 韩菲.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D]. 陶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宫颈癌发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