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冷段卸荷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缓冷段卸荷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一、缓冷工段卸料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林[1](2021)在《数字化榨油生产线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王黎阳[2](2020)在《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文中提出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色金属冶炼作为人为重金属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固废分类清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固废属性尚不清楚。因此,完善有色冶炼固废分类清单并明晰固废属性,对我国有色冶炼行业固废利用处置过程的分类管理和污染控制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宗有色冶炼固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Cu、Pb、Zn和Al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关键产废节点,厘清了产生源特征相似的固废类别,构建了表征有色冶炼固废共性特征的分类方法和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实验探讨了各共性产生源固废的物理、化学、可视化和污染物指标,获取了表征有色冶炼固废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的区间或统计值。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构建了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的分类方法和清单。其中,本方法通过厘清产生源特征相似的有色冶炼固废类别(如冶炼废渣、粉尘、废酸、废活性炭、废催化剂及污泥等)将产废节点划分成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等单元;分类清单基于这7大单元对115种有色冶炼固废按类归置,本清单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相比较,更细化工艺描述,缩小定义范围,分质分级明确废物种类,具有确定性、实用性和可行性。(2)判别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物理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资源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的含水率变化区间分别为0.193%~0.234%、0.019%~25.6%、0.039%~3.96%、0.238%~2.69%、8.67%~52.9%、28.9%~31.1%及50.3%~68.4%,前四单元废物水分含量偏低,后三单元废物水分含量偏高;同时p H变化区间分别为10.98~11.14(碱性)、3.57~9.48(酸性偏中性)、5.79~13.4(中性偏碱性)、1.85~11.5(酸性或碱性)、0.59~13.5(强酸强碱性)、13.6~13.8(强碱性)及9.02~9.21(碱性),破碎配料、冶炼反应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无腐蚀性,其余单元废物有腐蚀性。(3)识别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化学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资源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单元废物由絮沫状粉末组成,呈尖晶石相和刚玉相,主成分是Al2O3(68.4%~70.8%)和Mg O(9.12%~10.4%);冶炼反应单元废物由板块状颗粒组成,呈铁橄榄石相和砷铜矿相,主成分是Fe2O3(24.3%~66.0%)和As2O3(1.49%~46.1%);提纯回收单元废物由球状颗粒组成,呈刚玉相和铅黄相,主成分是Al2O3(37.1%~84.0%)和Pb O(0.158%~98.8%);收尘净化单元废物由屑沫状粉末组成,呈铅矾相和红锌矿相,主成分是Zn O(0.134%~72.4%)和Pb O(0.015%~71.3%);污酸处理单元废物由泥块状颗粒组成,呈铅矾相和白砷石相,主成分是Pb O(0.223%~94.1%)和As2O3(0.487%~68.8%);制酸脱硫单元废物由细状粉末组成,呈石膏相,主成分是Ca O(43.2%~47.5%)和Si O2(0.626%~0.652%);中水处理单元废物由块状颗粒组成,呈方解石相,主成分是Fe2O3(12.5%~46.4%)和Ca O(5.37%~27.2%)。有色冶炼固废的主要元素有Al、Fe、As、Pb、Zn、Ca、Si等,以氧化物、硅酸盐、铝酸盐和硫酸盐等形式存在,若取代新型建材的传统制备原料可有效拓宽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4)阐明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可视化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环境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色粉末状除尘灰;冶炼反应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黑灰或黑红色块状冶炼废渣;提纯回收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白或黄或黑色颗粒状回收副产物;收尘净化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白或褐或黑色粉末状收尘烟灰;污酸处理单元废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棕红或黑色块状污酸处理残渣;制酸脱硫单元废物是无刺激性气味的灰色粉末状脱硫副产物;中水处理单元废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暗红色块状中水处理污泥。(5)揭示了各共性单元有色冶炼固废的污染物指标检测结果及其相应环境属性表征。其中,破碎配料、冶炼反应、提纯回收、收尘净化、污酸处理、制酸脱硫及中水处理单元废物中首要重金属含量及其对应浸出浓度分别是Cu(894±14.0mg/kg和0.355mg/L)、Zn(35309±1724 mg/kg和3141mg/L)、Zn(36277±854 mg/kg和13035mg/L)、Zn(34404±135 mg/kg和1684mg/L)、As(9055±619 mg/kg和2637mg/L)、Cu(75.3±4.27 mg/kg和4.45mg/L)及As(861±4.91 mg/kg和0.476mg/L);同时破碎配料和制酸脱硫单元废物中浸出浓度均低于我国GB 5085.3-2007标准限值但超出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限值,其余五单元废物中浸出浓度均高于GB5085.3-2007标准限值和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限值。由于固废危害主要取决于其所释放出的污染物浓度,则Cu、Zn和As带来的环境风险应重点关注。本文构建了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并探索了各共性产生源有色冶炼固废的物理、化学、可视化和污染物指标(四项指标)的区间或统计值,其结果显示了通过这四项指标可逐步判别不明来源有色冶炼固废种类的资源环境属性,该研究对有色冶炼固废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合理化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及现实意义。

文帅[3](2019)在《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改进方法,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最先提出,后来作为生产过程改进工具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许多公司将六西格玛上升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组织变革方法和经营战略,通过设计与监督每一道工序流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效益,其统计学目标是实现企业每百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缺陷。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结合TY公司阴极铜产品质量现状,寻找造成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偏低的关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及标准化控制来消除影响阴极铜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六西格玛DMAIC方法开展项目质量改进活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阴极铜的一次合格率。采用SIPOC图分析法和流程图来界定需要改善的流程,成立六西格玛质量改进项目组并明确改进目标、范围和计划。再运用头脑风暴法和因果图分析查找所有潜在质量影响因素后,绘制帕雷托排列图得出产品外观质量为阴极铜一次合格率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使用Minitab软件对测量系统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然后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表筛选出电解液杂质含量高、阳极板合格率不稳定、阳极整形不到位、电解槽内进液方式不合理、槽面管理不到位,这5项因素为影响阴极铜外观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利用箱线图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制定5个关键因素对应的改进方案,实施后通过标准化文件的修订对改善成果进行控制,利用过程能力分析监测改进成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改善了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阴极铜一次合格率从改进前的32.5%提升至94.2%,完全达到电解铜行业先进水平。在创造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企业成功导入了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决策的六西格玛理念。文章结尾提出要以零缺陷为目标,更深层次的持续性改进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并对下阶段在TY公司所有工序环节全面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王芳[4](2019)在《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主攻方向。我国服装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库存积压、低成本优势消失、消费升级诱发供给错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服装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我国部分商务男装企业抓住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展基于智能制造的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服务,为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了良好的行业标杆。本文主要对三家知名男装定制企业(红领、报喜鸟、埃沃)中智能制造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在设计环节置入智能化,能够更加准确的建立版型、款式、工艺、原料等数据库,用于提供服务消费者个性化设计需求的庞大信息资源;同时搭建网络个性化定制平台,让消费者选择自己喜爱的款式、面料、绣花等模块化细节,参与设计环节的工作;三维激光量体仪,7s采集人体尺寸,系统将驱动近10000个数据同步变化,能够满足各种特殊体型的定制需求。在生产环节置入智能化,CAD制版系统,依靠庞大的数据库,输入人体数据即可生成个性化定制样版和最佳排料方案;CAM自动裁床系统,与CAD版型数据库匹配后,进行单件自动裁剪;RFID射频识别电子磁卡,记录顾客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智能吊挂系统,根据员工的工作量智能排单,同色、同工艺的部件通过智能匹配后将被运输到同一工位,以消除换线和换工艺的麻烦。在服务环节置入智能化,运用VR技术与3D渲染技术,生成3D模型进行虚拟试衣体验;仓储智能分拣系统,替代人工进行找货、分拣等工作,通过系统控制实现精准物流配送至消费者;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消费者体形、穿着习惯等数据资料,以大数据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大数据营销。企业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部分地实现了机器换人,满足了个性化定制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我国传统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周志勇[5](2019)在《LD公司订单生产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除了政策是主要原因之外,投资拉动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持续不断的投资,造就了今日中国傲视全球的制造能力。但随着增速的放缓,产能过剩的后果逐渐显现。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比拼成本成为了很多企业最常用的竞争手段。成本控制,考验的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而如何提升订单生产能力就是改进管理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研究订单生产能力的提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介绍了笔者在企业多年管理实践中,通过对开关成套设备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刻的认识,对LD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以LD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本文仅就笔者更熟悉的生产管理方面提出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以提升LD公司订单生产能力为核心的专题研究。通过此研究,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确保公司实现健康平稳发展。本文的结论是:通过LD公司订单生产能力提升研究,实施有效的改进,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陈敏[6](2019)在《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客户需求的升级,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面对移动通讯市场激烈的竞争,缩短定单响应周期成为了3C制造企业重要的制胜因素。通过引进自动储运系统提升3C制造企业车间的集成制造程度,有效减少物料运输时间,降低生产运输成本,提升搬运效率。手机中框及后盖制造企业是典型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只生产同一类型的工件,其具有生产节拍快、换产周期长的生产特征。AGV小车是智能车间重要的物流运输资源,能否将物料按时送达加工单元将影响系统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利用有限的搬运资源,建立高效的调度策略,提升车间生产效率是此类智能车间生产控制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手机中框智能车间AGV调度问题进行分析,从智能车间各角色的业务范围归纳总体业务流程,针对典型的单环布局下具有非同等并行单元和多AGV小车的智能车间运行流程,总结出AGV调度问题的特点,并对智能车间工序内AGV调度问题和工序间叉车调度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和合理假设。其次,根据生产单元及AGV的运行分析提取具有自动装卸搬运机器人的制造单元模型,根据实际工作场景搭建基于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的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给出了仿真系统模型的参数设置和运行机制,包括AGV数量设置的方法,接着提出了基于软时间窗的AGV调度规则和由六个常见调度规则组成的备选规则集,将上述七个AGV调度规则嵌入仿真平台,并建立相关的生产性能指标。然后,在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下采用七个AGV调度规则进行仿真,根据性能指标的仿真结果对设备和AGV的利用率、常用调度规则的特征,以及七个调度规则进行分析,并在生产系统有波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随机环境下的AGV调度规则,进一步验证了所提调度规则的有效性。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扩展,以两工序智能车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种工序间运输的叉车调度策略,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仿真实验结果,对叉车调度策略进行特征分析,并对AGV和叉车的组合调度策略进行综合评价。

马珩[7](2018)在《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铜消费量持续增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但我国铜冶炼行业技术相对落后,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污染物,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铜冶炼工程项目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拟建北方某铜冶炼项目为研究对象,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重金属(Pb、Cd、Cu、Zn)与类金属(Hg)、酸性气体(SO2、NOx)、硫酸雾等。采用物料平衡法核算该项目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源源强,经过与《铜、钴、镍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对比分析,污染物中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硫酸雾、Pb等的浓度均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不能直接排放,否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为使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标准,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为满足上述文件的排放要求,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针对SO2采取“活性焦吸附法”的处理措施;针对硫酸雾及硫化氢,采取“碱液吸附”的处理措施;针对颗粒物及重金属,采取“袋式除尘法”的处理措施;由于冶炼环集烟气含有酸性气体较多,于是采用“湿式电除尘法”的处理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在此核算其排放浓度,与标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经处理后全部达到排放要求。本文采用AERMOD模型模拟预测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重金属Pb、Cd、Cu、Zn以及类金属Hg、酸性气体SO2、NOx和硫酸雾等对其周围25 km2区域内的环境影响并分析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定量描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结果表明:(1)该铜冶炼项目的各项大气污染物均无超标情况,因此对周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2)本文研究对象排放的含重金属(Pb、Cd)和类金属Hg废气,对评价区域造成环境健康危害的个人健康危害年风险预测值范围为2.9×10-16-9.3×10-12,重金属风险程度为铅>汞>镉。本文研究对象预测的重金属健康危害年风险值均远小于最大可接受水平1×10-6/a,预测区居民暴露空气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水平为可接受水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拟建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及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措施,不仅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附近居民健康情况,同时为规模相近的火法炼铜项目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孟得姣[8](2018)在《基于机器人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陶瓷绝缘子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绝缘器件之一,起绝缘和电源相间隔离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普遍以人工方式生产陶瓷绝缘子,存在粉尘大危害作业人员身心健康、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文以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为对象,对陶瓷绝缘子切削工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从机器换人的角度,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人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自动上下料、抓取、打磨、搬运机构及系统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与仿真。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归纳概述了所涉及关键技术(包括自动切削生产线上下料机器人技术、末端执行器、虚拟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设计目标及思路。(2)对现行的陶瓷绝缘子切削加工工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江西某企业生产陶瓷绝缘子的现场要求,梳理与总结了基于机器人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功能需求,并进行了该自动切削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及其主要工艺设备的空间布局。(3)对陶瓷绝缘子自动加工生产线主要机械部件(包括新型机械手爪、打磨机构、机器人末端机构等)进行了结构设计。针对陶瓷绝缘子毛坯是易碎材料,设计了一种恒力抓取的机械手爪、砂布打磨磨具并由此组合构建了一套具有抓取装夹待加工件、打磨、卸料抓取成品三位一体的末端执行器,以实现工件自动上下料。(4)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机械手爪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计算分析了机械手爪对工件受力大小和表面压力的影响及机械手爪动力学特性。用Adams创建了机械手爪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了作业过程仿真分析。所设计的机械手爪具有刚性好、无振动,可满足无损抓取工件的要求。(5)选择了ABB工业机器人作为论文研究系统的工件搬运、上下料、排序码垛等作业关键设备,并在RobotStudio软件环境中建立了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系统,编程实现了该系统的加工生产过程及其协调控制与信息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系统的离线仿真作业,为该生产线系统的设计验证、生产调试等提供了手段。本文设计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是陶瓷绝缘子生产领域“机器换人”的首次尝试,对陶瓷绝缘子生产人员的健康保护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

郑越[9](2017)在《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总体规划,中国核电事业进入了快速蓬勃的发展时.期,各类先进核反应堆相继投入使用,尤其是安全性较高的第四代核反应堆型也开始开工建设,并将逐步投入运营,为此,核燃料制造的国产化也迫在眉睫。本论文是针对示范性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不够、人工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为升级改造对象,结合生产核燃料元件的工艺流程以及核燃料制造产业化的分析与优化方法,系统地分析生产线设备及运行现状,剖析生产线制造原理,提出球形燃料元件生产线自动化升级设计技术方案,并引入机器人、自动传输线、视觉检测系统、自动清理工装等自动化装备取代人工操作,通过程序监控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线自动控制及产品制造过程的监控。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现状分析。结合目前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的生产线现状,针对当前生产线手工操作过多、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强度较大、人机工程学设计不完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设计目标,为后续的改造升级奠定基础。(2)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实施。针对提出的生产需求以及问题剖析的原因,提出总体设计思路与性能指标及要求,并对烧结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线、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分别进行设计,对设计方案反复进行论证以及效果比对验证,最终确定自动化技术方案,并实施升级改造。(3)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成效。通过分析生产线运营产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展现改造升级后的生产线实施成效,并分析了生产线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后续改进方向。

李新胜[10](2014)在《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铁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极好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基础水平的产业体系。但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产业结构松散的问题。面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机遇,装备制造企业有必要寻求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不失时机地将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DLD公司是一家百年老厂,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也是我国惟一能同时研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柴油机、城市轨道车辆的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公司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为“机车摇篮”。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新的发展目标规划受到现有厂区面积的限制无法实施,其厂房建设和设备配置均不能满足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公司亟需通过厂区搬迁来改变现有生产模式的窘境。本文以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解析DLD公司企业状况,查找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调查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进行了优劣势对比;文章在充分调研公司产品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竞争力基础上,明确了新区建设项目的意义和预期目标,提出了具体的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并对技术经济可行性、存在风险等进行了评估,最终确定了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结论。此次研究不仅作为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也为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要素重组、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类似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二、缓冷工段卸料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缓冷工段卸料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废分类方法与清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有色冶炼研究现状
        1.3.1 有色冶炼主流工艺类型
        1.3.2 有色冶炼产品与固废产量
        1.3.3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泄漏及利用处置
    1.4 研究内容
        1.4.1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共性分类
        1.4.2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资源属性
        1.4.3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环境属性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总体分析方法
        2.1.1 固废全过程系统研究方法
        2.1.2 固废共性分类方法
        2.1.3 固废属性识别方法
    2.2 检测分析方法
        2.2.1 实验材料采集
        2.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3 物理指标的检测方法
        2.2.4 化学指标的检测方法
        2.2.5 可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2.2.6 污染物指标的检测方法
        2.2.7 实验结果质量控制与保证
第三章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共性分类研究
    3.1 有色冶炼固废产生源
        3.2.1 铜冶炼产废节点
        3.2.2 铅冶炼产废节点
        3.2.3 锌冶炼产废节点
        3.2.4 铝冶炼产废节点
    3.2 有色冶炼固废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
    3.3 共性产生源分类清单的特性
        3.3.1 确定性
        3.3.2 实用性
        3.3.3 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资源属性研究
    4.1 物理指标
        4.1.1 含水率
        4.1.2 pH
    4.2 化学指标
        4.2.1 微观形貌
        4.2.2 矿物相
        4.2.3 物质成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环境属性研究
    5.1 可视化指标
    5.2 污染物指标
        5.2.1 重金属含量
        5.2.2 浸出毒性浓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3)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六西格玛管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六西格玛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六西格玛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文章框架
第2章 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六西格玛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模式
    2.3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以及工具
        2.3.1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
        2.3.2 六西格玛管理与Minitab软件
第3章 阴极铜生产中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TY公司及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3.1.1 TY公司简介
        3.1.2 阳极板生产工艺流程
        3.1.3 阴极铜生产工艺流程
        3.1.4 阴极铜产品质量标准及现状
        3.1.5 客户对阴极铜产品的质量需求
    3.2 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必要性
        3.2.1 提高生产利润
        3.2.2 培养企业文化
        3.2.3 改进管理机制
    3.3 采用六西格玛管理的可行性
        3.3.1 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三个条件
        3.3.2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三个基本条件分析
第4章 六西格玛管理在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4.1 定义阶段
        4.1.1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界定
        4.1.2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概述
        4.1.3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与企业部门战略的关系
        4.1.4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目标
        4.1.5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范围
        4.1.6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团队的组建
        4.1.7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计划的制定
        4.1.8 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流程的界定
    4.2 测量阶段
        4.2.1 六西格玛提高阴极铜一次合格率项目的流程图
        4.2.2 影响阴极铜质量的因素
        4.2.3 影响阴极铜质量因素的关注点
        4.2.4 测量系统分析
    4.3 分析阶段
        4.3.1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提出
        4.3.2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筛选
        4.3.3 影响阴极铜一次合格率原因的验证
    4.4 改进阶段
        4.4.1 提出改进措施
        4.4.2 实施改进措施
    4.5 控制阶段
        4.5.1 控制计划
        4.5.2 工艺文件改进和控制
        4.5.3 控制成果
        4.5.4 直接效益评估
        4.5.5 间接效益评估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节 智能制造概述
    第二节 大规模定制概述
第三章 我国服装定制行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服装定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基于智能制造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装兴起的原因
第四章 智能制造在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智能制造在服装行业的体现
    第二节 智能制造在三家商务男装定制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三家企业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我国服装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第一节 三种现代服装生产方式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智能制造的SWOT分析
    第三节 我国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LD公司订单生产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套开关设备行业及生产情况概述
    2.1 成套开关设备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2 单件小批(或批量)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方式
        2.2.1 生产现场推行6S管理
        2.2.2 流程再造
        2.2.3 推行精益生产方式
        2.2.4 运用成组技术
        2.2.5 寻求必要的外协支持
    2.3 成套开关设备生产方式现状研究
        2.3.1 外资成套开关设备企业生产方式现状
        2.3.2 国内大型成套开关设备企业生产方式现状
        2.3.3 国内区域性成套开关设备企业生产方式现状
        2.3.4 国内小型成套开关设备企业生产方式现状
第三章 LD公司及生产订单环节存在的问题
    3.1 LD公司及总体生产概况
    3.2 LD公司订单生产环节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2.1 LD公司订单生产环节的特点
        3.2.2 LD公司订单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
    3.3 LD公司订单生产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生产现场管理混乱,产线流程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3.3.2 生产工艺管理手段落后、设备配置不合理、计划不受控的原因分析
        3.3.3 人力资源基础薄弱,薪酬制度设计不科学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LD公司生产系统订单生产能力提升方案
    4.1 生产订单能力改进实施思路
    4.2 围绕生产管理系统的订单生产能力提升框架
    4.3 以现场整理优化订单生产的工作环境
    4.4 以生产资源配置缩短订单的流程和周期
        4.4.1 提高工艺管理水平
        4.4.2 强化产品设计能力
        4.4.3 工装与设备配置
        4.4.4 优化班组编制及人员管理模式
    4.5 以集中调配实现订单生产的秩序和效率
第五章 LD公司企业层面订单生产能力提升的政策和措施
    5.1 组织架构的调整
    5.2 薪酬分配体系的调整
        5.2.1 生产一线员工薪酬分配的调整
        5.2.2 技术岗位员工薪酬分配的调整
    5.3 拓宽订单实施的资金保障渠道
        5.3.1 充分挖掘供应商的支持力度
        5.3.2 打造LD公司第三方平台,培养销售经理“老板化”
        5.3.3 充分利用好国家的金融政策
第六章 研究总结
    6.1 生产能力提升研究对LD公司的影响
    6.2 主要应用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AGV任务调度研究现状
        1.3.2 AGV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手机中框智能车间AGV调度问题分析
    2.1 智能车间总体业务流程分析
    2.2 手机中框智能车间构成
    2.3 问题描述
        2.3.1 生产单元及AGV运行分析
        2.3.2 问题特点
        2.3.3 问题描述与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车间AGV调度仿真平台构建
    3.1 仿真软件简介
    3.2 机器人单元仿真平台
    3.3 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
        3.3.1 车间仿真结构
        3.3.2 仿真系统模型的参数设置
        3.3.3 仿真系统模型的运行机制
        3.3.4 AGV调度规则
        3.3.5 智能车间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工序智能车间AGV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4.1 设备及AGV利用率分析
    4.2 常用调度规则的特征分析
        4.2.1 Random调度规则
        4.2.2 SPT调度规则
        4.2.3 Nearest和 Farthest调度规则
    4.3 AGV调度规则的比较
    4.4 随机环境下AGV调度规则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工序智能车间AGV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5.1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
        5.1.1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模型简介
        5.1.2 工序间叉车调度策略
    5.2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5.2.1叉车调度策略仿真实验
        5.2.2 AGV及叉车调度规则综合仿真实验
    5.3 叉车调度策略的特征分析
        5.3.1 定时出发策略时间间隔的确定
        5.3.2 叉车调度策略的特征分析
    5.4 AGV和叉车调度规则的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铜冶炼行业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1.2.2 国内外大气预测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铜冶炼项目概况
        2.1.2 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2.1.3 建设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大气预测模型原理及应用
        2.2.2 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第3章 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源识别与污染防治措施选取
    3.1 引言
    3.2 大气污染源确定与分析
        3.2.1 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工程分析
        3.2.2 大气污染源识别
        3.2.3 大气污染物源强确定
        3.2.4 大气污染源达标分析
    3.3 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选取
        3.3.1 酸性气体及硫酸雾的去除
        3.3.2 颗粒物和重金属的去除
        3.3.3 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物的预测与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4.1 引言
    4.2 大气污染物影响分析
        4.2.1 预测因子与预测范围的确定
        4.2.2 预测方案的选取
        4.2.3 预测参数的选取
        4.2.4 预测结果及分析
    4.3 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4.3.1 人群主要暴露途径分析
        4.3.2 重金属(Pb、Hg、Cd)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分析
        4.3.3 环境健康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机器人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切削生产线上下料机器人技术发展概况
        1.2.2 末端执行器发展概述
        1.2.3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仿真与离线编程技术发展概述
    1.3 系统技术方案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系统技术方案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陶瓷绝缘子切削工艺分析与自动切削生产线方案
    2.1 引言
    2.2 陶瓷绝缘子切削工艺分析
        2.2.1 陶瓷绝缘子的生产工艺
        2.2.2 陶瓷绝缘子工件与成品简介
    2.3 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的功能分析
    2.4 自动切削生产线的系统总方案
        2.4.1 自动切削生产线布局设计
        2.4.2 整条自动切削生产线的组成部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切削生产线机械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工件的装夹具及末端执行器设计
        3.2.1 工件的装夹具及末端执行器方案设计
        3.2.2 工件的装夹具设计
        3.2.3 三工位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3.3 新型机械手爪设计
        3.3.1 机械手爪三维模型的总体设计
        3.3.2 机械手爪气动系统的设计
        3.3.3 空气压缩机的选择
    3.4 工件打磨机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切削生产线建模与分析
    4.1 引言
    4.2 自动切削生产线建模
        4.2.1 自动切削生产线机械系统集成
        4.2.2 陶瓷绝缘子切削加工生产线的组成协调性分析
    4.3 工件的工装夹具机械手爪力学分析
        4.3.1 机械手爪结构静力学分析
        4.3.2 机械手爪模态分析
    4.4 机械手爪运动学分析
        4.4.1 运动学分析
        4.4.2 基于ADAMS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4.5 机械手爪驱动及其控制系统分析
        4.5.1 驱动系统组成
        4.5.2 气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5.3 基于ADAMS机械手爪虚拟样机的建立
        4.5.4 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分析
        4.5.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obotStudio的自动切削生产线仿真与实现
    5.1 引言
    5.2 自动切削生产线系统总体结构
        5.2.1 自动切削生产线控制系统
        5.2.2 自动切削生产线执行系统
        5.2.3 力觉传感系统
        5.2.4 视觉传感系统
        5.2.5 自动切削生产线构成
    5.3 自动切削生产线的组成与尺寸
    5.4 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设计
        5.4.1 工作站三维空间布局与建模
        5.4.2 机器人上下料手爪的设计与建模
        5.4.3 基于RobotStudio自动切削生产线模型的建立
    5.5 系统程序开发与仿真
        5.5.1 车床上下料轨迹规划
        5.5.2 自动切削生产线的流程规划
        5.5.3 系统程序的开发
        5.5.4 数控自动切削生产线仿真
    5.6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自动化生产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动化生产线国外研究现状
        1.3.2 自动化生产线国内研究现状
    1.4 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生产线工艺路线简述
    2.3 烧结炉自动上下料系统
        2.3.1 烧结工艺流程简介
        2.3.2 烧结炉上下料现状分析
    2.4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线
        2.4.1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工艺流程简介
        2.4.2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现状分析
    2.5 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
        2.5.1 双主轴数控车削工艺流程简介
        2.5.2 双主轴数控车削现状分析
    2.6 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
        2.6.1 球形燃料元件包装工艺流程简介
        2.6.2 球形燃料元件包装工序现状分析
    2.7 设计目标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实施
    3.1 引言
    3.2 总体设计思路
    3.3 烧结炉自动上下料系统
        3.3.1 烧结炉上下料自动化设计性能指标及要求
        3.3.2 烧结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设计
        3.3.3 烧结炉自动上下料系统设备组成及功能
    3.4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系统
        3.4.1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系统性能指标及要求
        3.4.2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系统设计
        3.4.3 芯球压制与终压压制全自动生产系统设备组成及功能
    3.5 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
        3.5.1 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性能指标及要求
        3.5.2 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设计
        3.5.3 双主轴数控车床自动上下料系统设备组成及功能
    3.6 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
        3.6.1 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性能指标及要求
        3.6.2 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设计
        3.6.3 球形燃料元件全自动包装系统设备组成及功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成效
    4.1 引言
    4.2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成效
        4.2.1 经济效益
        4.2.2 管理效益
        4.2.3 社会效益
    4.3 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后续改进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已有详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整体布局图
附录B 线体局部图
附录C 燃料球料盘转运及视觉上料检测
附录D 料盘摆放及直角摆臂上料装置
附录E 物料搬运图工艺流程及设备
附录F 焙烧炉布料器
附录G 还原炉布料器

(10)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项目背景
        1.1.2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1.2 相关研究理论
        1.2.1 新厂区建设项目的特征
        1.2.2 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内涵及特性
        1.2.3 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内容
        1.2.4 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公司产品市场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
        2.1.1 国内企业现状
        2.1.2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2.1.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2 市场需求预测
        2.2.1 国内市场
        2.2.2 国外市场
    2.3 竞争力分析
        2.3.1 竞争对手研究
        2.3.2 本公司情况分析
3 新厂区建设项目技术方案分析
    3.1 工艺技术方案
        3.1.1 工艺方案确定原则
        3.1.2 工艺方案及说明
    3.2 项目建设方案
        3.2.1 项目选址
        3.2.2 当地各项条件分析
        3.2.3 总平面布置
4 新厂区建设项目经济效果分析
    4.1 收入成本费用情况
        4.1.1 销售计划与销售收入
        4.1.2 总成本费用
    4.2 税金和利润
    4.3 财务评价
        4.3.1 项目投资盈利能力分析
        4.3.2 盈亏平衡分析
        4.3.3 敏感性分析
5 新厂区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5.1 风险因素识别
    5.2 风险防范
        5.2.1 市场风险
        5.2.2 技术风险
        5.2.3 融资风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缓冷工段卸料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榨油生产线设计[D]. 陈思林.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基于产生源共性分类的有色冶炼固废资源环境属性研究[D]. 王黎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六西格玛管理在TY公司阴极铜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 文帅. 南华大学, 2019(01)
  • [4]智能制造在我国商务男装定制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 王芳. 深圳大学, 2019(10)
  • [5]LD公司订单生产能力提升研究[D]. 周志勇. 广西大学, 2019(01)
  • [6]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D]. 陈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7]北方某铜冶炼项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分析[D]. 马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基于机器人的陶瓷绝缘子自动切削生产线设计与分析[D]. 孟得姣.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7)
  • [9]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应用[D]. 郑越. 湖南大学, 2017(07)
  • [10]DLD公司新厂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分析[D]. 李新胜.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缓冷段卸荷装置数控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