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外资股飙升

兴业银行外资股飙升

一、兴业银行骤增外资股(论文文献综述)

闫丽[1](2020)在《“14富贵鸟”债券违约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05年开始,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涉及的产品类别不断增加,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并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各行业发展重要的融资渠道,债券市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伴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信用风险不断累积并开始逐步释放。2014年,我国出现了首例债券违约事件——“11超日债”违约,此后债券违约事件频发。2018到2019年间,债券市场风险处于集中爆发时期,违约债券的数量和违约金额的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使得我国的债券违约成为金融市场有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14富贵鸟”债券违约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影响持续之久,导致富贵鸟公司在2019年8月23日于港股退市,此后宣告破产。因而对该案例的深入研究对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围绕“14富贵鸟”债券违约事件展开研究时,以债券违约的相关理论和一般原因分析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14富贵鸟”债券的发行主体情况,债券融资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违约事件的整个过程展开了深入的阐述和分析。然后,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从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来看,主要是因为融资环境从紧增加了企业成本,消费升级需要增加了鞋服行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传统经营的市场份额受到了电商的极大影响;从外部监督和审查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审计机构未真实揭露其风险,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失真,以及承销券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从富贵鸟的公司管理与经营方面来看,主要是因为内部治理混乱且管理层频繁变动,其涉足了风险较大的P2P等其它行业,对外大额违规担保与拆借导致受限资产占比增加,以及财务状况的恶化增加了偿债风险。针对导致债券发生违约的这三方面因素,本文进一步提出“14富贵鸟”债券违约对同类型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启示:一是需要积极应对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变化,运用多元化融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对主营产品进行消费升级以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创新经营模式减少经营风险;二是加强债券市场监督管理,通过优化信用评级体系对风险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价,同时健全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对违约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判断,可以运用Z-score等模型;三是提高融资企业在内部管理中识别和管控风险的能力,需要谨慎控制对外担保数额,注重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强化风险识别能力,避免盲目投资。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聂志斌[2](2018)在《T银行股权结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企业融资方式仍以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但乱象丛生,其中,股权问题便是乱象中的一种。银行业监管部门的严监管强监管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将股权管理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对商业银行股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股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股权集中度理论、股权制衡理论、公司所有权路径依赖理论等股权结构的相关理论。本文以T银行为例,对其股权问题进行分析,明确T银行股权管理更加科学与规范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对股权进行了界定,说明了股权的本质,介绍了股权结构的相关理论。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和T银行股权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分阶段阐述,根据不同阶段股权结构的不同,将T银行股权结构分为金融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阶段进行剖析。重点分析了T银行股权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总体上看,T银行股权结构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后危机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股骤增,并迅速占据主导。二是财政股和民营企业股占比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三是股权趋于分散,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较小且较平均。同时发现,该银行股权结构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政府隐性控股问题突出;二是股权集中度高;三是股东关系错综复杂;四是中小投资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难。随后探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从规范股权管理、加强股东管理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另外,本文还从完善股权管理相关制度和重视监管机构的作用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最后描述了对T银行股权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并将该结论延伸至同类同质商业银行,明确了相关管理启示。

蔡靖[3](2017)在《基于CAMEL体系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 ——以光大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血脉和枢纽,通过资金融通完成跨期投资消费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的经济运转效率。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度过一段高增长的黄金时期;然而随着宏观形势变化,面临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压力骤增;此外,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等因素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常态下的巨大挑战。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外部形势,投资者和管理层都有必要基于财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展开审视,探寻现存问题并谋求改进。然而商业银行不同于非金融的一般工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进行货币的吸收和投放,而无需进行货币与实物资产的时空转换。简而言之,商业银行借助杠杆进行债权投资,以存贷息差作为主要获利来源,在经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是规模扩张与风险抵御能力的平衡、债权投资收益率与债权资产安全性的平衡、资金利用效率与资金期限匹配的平衡;与此相伴,商业银行的经营也呈现出顺周期、高杠杆、高风险、外部效应显着等特点,因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框架难以契合这些特点来有效分析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形势着手,通过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深入探讨我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形势,随后从光大银行历史发展概况和当前股权结构展开审视,基于CAMEL体系对光大银行进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并选取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作为参照对象。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SWOT分析梳理光大银行的优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相关的优化发展策略。

纪亚君[4](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高效的金融体系对于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能够将优质资产配置到需要的行业和企业,因此金融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金融行业的不断对外开放,加之近年来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获得长期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是其盈利能力、未来发展能力、资金流动能力以及资产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经营绩效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本文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进而提高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借鉴了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方法,从股权结构、债务结构以及附属资本结构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6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资本结构相关理论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其次,本文从股权结构、债务结构以及附属资本结构三个方面具体分析2008-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进而用因子分析法对经营绩效样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建立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再次,根据得到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具体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得到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实证结果表明:(1)股权结构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前六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国家股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呈微弱负相关,法人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两者呈正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经营绩效不相关;(2)债务结构方面: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存款负债比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3)附属资本结构方面:附属资本增长率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附属资本占核心资本的比例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此外,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对其经营绩效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故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自身资本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分别对股权结构、债务结构和附属资本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是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完善。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不断优化,以此促进我国银行业更好、更稳、更持续的发展。

张礼敏[5](2014)在《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 ——以天津皇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的形成,源于便利而关键的水运枢纽位置,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战略意义也因之而起。不仅如此,水运给天津带来的妈祖信仰,在国家话语认定和民间结社推动下,最终促成了天津皇会的发生。天津皇会根源于民间信仰需求,得益于国家话语与地方利益集团的认同,成长于民间结社,在多阶层共同建构下得以发展,与历史场域变化紧密关联,积淀了若干文化因素,是能够整体呈现当地社会事实的“标志性统领式”文化事象。如何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延续天津皇会的历史文脉,是其活态传承的关键问题。以今天看未来,天津皇会应该在历史长河中继续自己的文化积淀,而不应成为积淀之后的文化化石。本文借鉴刘铁梁教授所提出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写作范式,以“民俗主体论”、“民俗传承论”的视角,将文化内涵丰富的“天津皇会”作为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集体传承民俗事象,研究其民俗构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证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对该民俗事象形成、传承与发展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标志性统领式”民俗事象的概念,对“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民俗志写作方法论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发展。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文化积淀是社群传承的必然,此二者能够形成关联,源于文化承载者利益的驱动。在身处不同阶层的文化承载者的利益驱动下,会形成基于社会结构的文化互动与话语权制约关系,进而形成推动社会文化事象发展的稳定规则。当这种规则伴随其所处社区,在历史纬度上同向前进,就会发生某些文化事象的持续积淀,最终形成笔者所提出的“标志性统领式”民俗文化事象。皇会是天津地区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的硕果。皇会的当代重构与复兴,必须首先分析和认清当下的文化语境、社会语境,探讨皇会中有哪些民俗质、民俗素发生了更替或缺失。笔者认为,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时势权力”,是重建天津皇会结构、实现官民双轨和谐运行的唯一可能。

吴奇[6](2015)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养老金股市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股市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控制,鉴于养老金对风险的敏感性以及股市风险的复杂性,必须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才能达到养老金既增值又安全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相关问题,系统的构建了包括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的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在整体层面,本文对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明晰整个体系的基本原理、构建原则和目标规划等,有助于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采用对传统风控模型的修正使其符合我国养老金风险控制的需要,对VG方法和GARCH方法分别进行了实证前测,对最终的VG-GARCH-c VAR模型的风险控制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本文提出将压力测试与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以弥补VAR无法计量尾部风险的弱点,形成双行风险控制模型。对对投资的直接风险控制,本文给出了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对间接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通过顶层设计系统的设计了针对养老金投资股市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体系,强调了风险控制设计的系统性,完整的反映了股市投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第二,改进直接风险的控制技术。结合养老金股市投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高、对安全性的敏感度强等特征,深入分析了传统VAR模型的不足,在更多维度上挖掘VAR模型和养老金特性的匹配性问题,对传统VAR模型进行调整和发展,使之更适合我国股市的特点。同时使用实证数据对改进后的风控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第三,提出将压力测试和修正后的VG-GARCH-c VAR模型相结合构成双行风险控制体系,对压力测试方法在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第四,构建了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本研究通过构建间接风险预警和规避的逻辑框架,为控制间接风险提供了操作性强的预警规避思路和方法。

陈为忠[7](2014)在《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界前辈曾“寄希望于上海史与江南史的联动,开出区域史研究的新局面”。作者认同近代时期上海江南发展一体论的观点,但也认为开出新局面不仅需要区域联动,也需要新的理论视角,来揭示经济和空间增长的机理。论文研究表明近代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城市在地方生产网络与全球网络、地方根植性与非地方根植性、大宗生产与柔性生产方式交织下,已经形成新的具有地区生产专业化性质的工业空间——产业区。上海产业区在1895年之前局限于商埠区、产丝区:1895年之后随着棉纺织工业投资高潮的来临,又蔓延到棉产区;1920年代中期以后产业进入调整期,空间扩张止步。总之,该区域核心区已经由明清时期“七郡一州”的江南,进一步外延到通海平原、宁绍平原地区。论文对近代商埠区、产丝区、产棉区城市产业转型和地域分工的研究显示: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不仅实现自身经济增长,而且也支配着周边产丝区、产棉区城市的产业转型。近代上海及其周边城镇的产业转型主要发生在棉纺织业、缫丝与丝织业、面粉业、烟草业、碾米业、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领域。机器生产在面粉业、卷烟业、碾米业、新式造船、化工与制药等行业的普及较为顺利。大规模机器生产在上述领域的普及预示着转型的成功。相对而言,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是地区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攸关国计民生,面临诸多利益纠葛,转型过程较为曲折、复杂。机器纺纱和机器缫丝优势明显,到清末民初,缫丝业和棉纺业基本实现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但丝织业和棉织业转型更为复杂。民国初年江南丝织行业开始引进普及龙头手拉机,一战期间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丝织厂又引进电力织机,手拉机迅速向电力织机过渡;1920年代中期以后,电力织机开始普及,到抗战前夕电力织机数量已经超过手拉机。棉织业转型明显要慢于丝织业。棉纺行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手拉机,但直到1925年前后才基本普及;铁木机在20世纪初就已引进,但直到1920年代才开始为布厂大规模使用。上海、无锡、常州等城市织布厂普及率较高,甚至开始改用电力铁轮机。通海、常熟等土布中心的手工生产也开始普及铁木机,但是仍处在分散的手工副业状态,转型不够彻底。总之,抗战前夕江南城市的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领域机器大工业对手工业生产的优势已经非常突出,转型几近成功,但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的统制经济和内战环境所打断。论文研究显示由于都市工业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上海为该区域最大的综合性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宁波、苏州、镇江、杭州为次金融中心和次贸易中心。上海、无锡、常州、南通为棉纺织工业城市,上海、杭州、苏州、湖州为缫丝与丝织工业城市。此外,都市工业主要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区位、集聚,从而弱化了传统时期的丝、棉、粮商业集散中心与手工业中心市镇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也改变了原有的市镇发展格局。区域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机制。原有的苏州、杭州两个中控型城市体系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聚合型城镇体系,逐渐出现上海为中心、周边城市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使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规模初具。该都市连绵区存在一个经济地理横轴和两个成长三角:横轴为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翼三角为上海、杭州、宁波,北翼三角为上海、镇江、南通。从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机制看,近代时期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在地方性网络与全球性网络的对接后,国际市场竞争迫使该区域主导产业摒弃落后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转向机器大工业,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致区域工业产值和经济总量发生几何级数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是在各具比较优势的商埠区、产棉区、产丝区三区联动的机制下实现的。

刘青云[8](2015)在《基于资本监管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学者们得出的统一结论就是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是危机爆发的根源,呼吁加强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控制。然而,呼吁声中,两种观点始终交织存在。一方认为对银行的资本监管是全球金融稳定的关键,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达标,全球金融体系的信贷创造机制就会冻结,引发巨大的金融灾难。另一方则认为资本监管不仅不能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反而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为什么在全球已经形成统一资本监管规则的今天,学术界还在为资本监管能否承担监督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职责而争吵不休。经过研究,作者发现,由于缺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普遍理论框架,导致研究时存在不同口径和指标,从而造成结论的截然不同。本文基于全新的视角,分别从风险承担动机、风险承担决策、风险承担后果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研究框架下探讨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商业银行不仅受资本监管的约束,还会在资本监管的动力效应下,优化风险承担决策和预防风险承担后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2007年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整体风景这边独好。2014年,我国264家商业银行登上国际权威机构《银行家》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榜单。取得的成就能否证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规范了风险承担行为,进一步讲,是否已经达成约束风险承担动机、优化风险承担决策和预防风险承担后果的目标?首先,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由于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尚不能完全实现,与国外银行相比,收益不能完全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自我约束工具。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行为模式和风险暴露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增加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第三,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于2015年5月正式实施,之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的全额担保推高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加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为了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向其他经济主体蔓延和扩散,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作用机制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界定入手,通过风险承担动机、风险承担决策和风险承担后果三个角度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框架。从理论渊源上看,风险承担动机源于银行独一无二的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转移机制的存在使得银行能够将风险转移至存款人和监管部门。风险承担决策的理论渊源是投资组合理论,银行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和投资组合权重调整实现风险承担决策的优化。风险承担后果不仅为银行本身带来巨大损失,金融市场失灵放大了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的效应和危害,整个社会被迫共同承担银行的风险后果。鉴于风险承担动机、风险承担决策和风险承担后果的特征,合规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表现为约束风险承担动机、优化风险承担决策和预防风险承担后果。通过理论辨析、数理推导,本文突破了传统理论中资本监管有效性或者无效性的片面认识,指出资本监管不但能够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预防风险承担后果,还能够优化风险承担决策。进一步,资本监管的实现路径是通过资本补充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比重优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推广全面风险管理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这一结论与巴塞尔协议的理念以及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不谋而合。在全球推行巴塞尔协议的背景下,本文对我国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为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内生的风险承担行为和严苛的资本监管中进一步谋求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多个指标、多种实证方法检验资本监管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表现,结果更加具有稳健性。通过吸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先进银行发展经验,反思资本监管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风险承担决策、风险承担后果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为下一步路径导向点明了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以往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单一视角,建立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新的研究框架。同时,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置于该框架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我国资本监管在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优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和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方面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解决以往由于统计口径和界定不同带来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问题。另外,该理论框架为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特许权价值、存款保险制度、货币政策、公司治理等众多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王建新[9](2015)在《当代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势如破竹,以区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圈如雨后春笋在世界范围兴起,开放的中国更是如此。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不同行政区的联合,尤其是在跨界公共问题有效治理上离不开政府之间的合作,经济圈政府合作理论研究当然应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且,目前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毕竟国情不同,国家间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差异,经济圈政府合作必须在借鉴“它山之石”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和路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主要经济圈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跑者。在此背景下,规模不一的若干经济圈在东中西部发展起来,经济圈成员政府之间以框架性协议方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积极态势。但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中存在一些观念上、体制上和制度上的障碍,特别是在经济圈成员政府利益关系调整上存在困境,对政府有效合作形成了制约。国内外经济圈建设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往往给成员行政区带来正效应,政府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生产公共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是经济圈发展壮大和走强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政府是特殊的市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资源有限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政府的当然选择,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包括政府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圈是一个整体,相对来说成员行政区就是不同的个体,经济圈的发展必然要触及到成员政府的利益,在维护行政辖区利益和区域整体利益问题上,经济圈成员政府之间会发生持续不断的博弈,在竞争收益大于合作收益时,政府首选竞争;反之,当合作带来的好处多于竞争获取的利益时,政府合作就有了可能。建设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着力点在于加强政府合作,消解行政壁垒,撤出地方保护,统一区域市场,优化产业结构,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区域经济”取代“行政区经济”主导经济圈整体发展。经济圈政府合作是中国经济顺应世界城市群发展趋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圈政府合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这些基础包括自然、市场、经济和文化基础等,同时需要理论探索先行以此指导政府合作实践。政府合作的领域是宽泛的,但是经济圈政府合作要突出重点,主要包括规划同编、政策衔接、目标同构,产业布局优化、市场规则统一、科学技术同兴、基础设施同筹和生态环境同建、同治和同享等方面。在政府合作中,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平等参与、互利共赢和规范管理原则,以制度创新保证经济圈政府合作顺利开展,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各行政区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经济圈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经济圈政府合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的视角,以研究地方政府横向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经济圈政府合作的现状、基础、困境和动因,对滇中经济圈政府合作进行实证研究,就加强经济圈政府合作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正确处理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单功能政府—区域政府对经济圈政府合作进行法制化协调,加强政府间的制度化合作和配套机制建设等。研究发现,经济圈政府合作的表象是政府间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协调,但就我国经济圈来看,政府合作所反映的更深层次问题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问题。经济圈政府合作有利于区域共同市场的形成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在更加和谐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

王毅[10](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兴业银行骤增外资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兴业银行骤增外资股(论文提纲范文)

(1)“14富贵鸟”债券违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债券违约的一般理论阐释
    2.1 债券违约及其处置机制
        2.1.1 债券违约的概念界定
        2.1.2 债券违约的处置机制
    2.2 债券违约的相关理论
        2.2.1 信用评级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财务困境理论
    2.3 债券违约的一般原因分析
        2.3.1 宏观经济下行
        2.3.2 行业产能过剩
        2.3.3 公司治理不当
第三章 “14富贵鸟”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3.1 富贵鸟集团介绍
        3.1.1 历史沿革
        3.1.2 业务概况
        3.1.3 组织结构
        3.1.4 债券发行前的公司发展战略
    3.2 “14富贵鸟”债券融资情况
        3.2.1 “14富贵鸟”债券发行情况
        3.2.2 债券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3.3 “14富贵鸟”债券违约事件回顾
        3.3.1 评级变动情况
        3.3.2 债券违约过程
        3.3.3 违约后续影响
第四章 “14富贵鸟”债券违约的原因分析
    4.1 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恶化
        4.1.1 融资环境从紧增加企业成本
        4.1.2 消费升级增加鞋服行业的经营风险
        4.1.3 传统经营的市场份额受到电商极大影响
    4.2 外部监督和审查不到位
        4.2.1 审计机构未真实揭露其风险
        4.2.2 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失真
        4.2.3 承销券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4.3 公司管理与经营不善
        4.3.1 内部治理混乱且管理层频繁变动
        4.3.2 涉足风险较大的P2P等其它行业
        4.3.3 对外大额违规担保与拆借导致受限资产占比增加
        4.3.4 财务状况恶化增加偿债风险
第五章 “14富贵鸟”债券违约的风险防范启示
    5.1 积极应对融资环境和经营环境变化
        5.1.1 运用多元化融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5.1.2 促进主营产品消费升级规避市场风险
        5.1.3 创新经营模式减少经营风险
    5.2 加强债券市场监督管理
        5.2.1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精准评价风险
        5.2.2 健全企业信息披露机制
        5.2.3 运用Z-score模型预测违约风险
    5.3 提高发债主体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5.3.1 合理控制对外担保,降低偿债风险
        5.3.2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注重全面风险管理
        5.3.3 强化风险识别能力,避免盲目投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T银行股权结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股权结构的相关理论
    2.1 股权的一般原理
        2.1.1 股权的内涵和属性
        2.1.2 股权的本质
    2.2 股权结构相关理论
        2.2.1 股权集中度
        2.2.2 股权制衡理论
        2.2.3 公司所有权路径依赖理论
第三章 商业银行及其股权结构的历史演进
    3.1 我国商业银行及其股权结构的演进
        3.1.1 现代银行业初步发展时期
        3.1.2 改革之前的“大一统”时期
        3.1.3 改革之后的多层次时期
    3.2 T银行及其股权结构的历史演进
        3.2.1 T银行的历史演进
        3.2.2 T银行股权结构的历史演进
第四章 T银行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4.1 T银行股权结构的现状
        4.1.1 T银行股权结构的基本情况
        4.1.2 T银行股权结构的特征
    4.2 T银行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隐性控股问题突出
        4.2.2 股权集中度高
        4.2.3 股东关系错综复杂
        4.2.4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难
    4.3 T银行股权结构问题的成因
        4.3.1 外部整体环境的影响
        4.3.2 T银行自身发展原因
        4.3.3 政府的行政干预
    4.4 T银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4.4.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4.4.2 股权结构对董事会的影响
        4.4.3 股权结构对经营管理层的影响
第五章 解决方案及政策建议
    5.1 规范股权管理
        5.1.1 优化股权结构
        5.1.2 洞察股权转让本质意图
        5.1.3 加强入股资金来源的审查
    5.2 加强股东管理
    5.3 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5.3.1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5.3.2 优化董事会结构
        5.3.3 优化股权管理激励机制
    5.4 政策建议
        5.4.1 完善股权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5.4.2 重视监管机构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CAMEL体系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 ——以光大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宏观经济与行业背景
    第一节 世界宏观经济形势概况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概况
    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体系构成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运行情况
第三章 光大银行概况
    第一节 光大银行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光大银行股权结构
    第三节 光大银行公司治理情况
    第四节 同业情况比较
第四章 基于CAMEL体系的光大银行财务分析
    第一节 银行财务分析方法及CAMEL分析体系
    第二节 资本充足性分析
    第三节 资产质量分析
    第四节 盈利水平分析
    第五节 流动性分析
    第六节 管理水平分析
    第七节 基于CAMEL体系的财务分析总结
第五章 分析总结与发展建议
    第一节 光大银行SWOT分析
    第二节 关于发展策略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理论概述
        2.1.1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概念界定
        2.1.2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构成
    2.2 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
        2.2.1 古典资本结构理论
        2.2.2 经典资本结构理论
        2.2.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2.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理论概述
        2.3.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概念界定
        2.3.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2.4 经营绩效的一般评价方法
        2.4.1 财务绩效评价和非财务绩效评价
        2.4.2 单一指标评价法和多重指标评价法
    2.5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作用机理分析
        2.5.1 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2.5.2 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2.6 理论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现状分析
    3.1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3.1.1 股权结构现状分析
        3.1.2 债务结构现状分析
        3.1.3 附属资本现状分析
    3.2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分析
        3.2.1 盈利性分析
        3.2.2 成长性分析
        3.2.3 流动性分析
        3.2.4 安全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
    4.2 变量选取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4.3.1 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4.3.2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4.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4.4.1 模型建立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相关性分析
        4.4.4 回归分析及结果
    4.5 实证检验结果的经济学解释
        4.5.1 股权结构方面
        4.5.2 债务结构方面
        4.5.3 附属资本方面
        4.5.4 控制变量方面
    4.6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对比研究
        4.6.1 股权结构方面
        4.6.2 债务结构方面
        4.6.3 附属资本结构方面
        4.6.4 控制变量方面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提升经营绩效的对策建议
    5.1 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整
    5.2 债务结构方面的调整
    5.3 附属资本结构方面的调整
    5.4 外部经济环境方面的调整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论文相关数据

(5)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 ——以天津皇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目的、学术综述与理论方法
        0.2.1 研究目的
        0.2.2 学术综述
        0.2.3 理论方法
    0.3 论文结构
    0.4 相关概念的限定性阐释
第一章 文化积淀的历史筹备
    1.1 自然地理环境
    1.2 水运文化:天津的地域文化之源(1860 年以前)
        1.2.1 西汉北魏:傍海煮盐,常民始居
        1.2.2 隋唐五代:水运起航,盐场设立
        1.2.3 辽宋金元:设寨置镇,妈祖降临
        1.2.4 明迁都燕:津门三卫,河漕复兴
        1.2.5 清早中期:漕运全开,妈祖兴盛
    1.3 天津民间结社的历史土壤
        1.3.1 移民社区的经济构成
        1.3.2 京畿门户的卫戍心理
        1.3.3 五方杂处的文化伪“包容”
        1.3.4 首当其冲的国家话语
        1.3.5 天子脚下的民间自治结社
第二章 天津皇会的兴衰与转型
    2.1 天津皇会的起始与鼎盛(1860 年-1900 年)
        2.1.1 天津“皇会”与“娘娘会”的概念辨析及来源阐释
        2.1.2 传统皇会的主体组织建构
        2.1.3 开埠前后的天津社会
        2.1.4 小结:皇会鼎盛的社会语境
    2.2 传统皇会的第一次转型与衰落(1900 年-1949 年)
        2.2.1 传统皇会的去神圣化
        2.2.2 近代工商业背后的农村商业化与边缘化
        2.2.3 民国皇会的组织建构与转型
        2.2.4 民间花会的组织规则及其建构
        2.2.5 小结:民国皇会转衰与文脉延续
    2.3 新中国皇会:自洽与破坏中的沉寂(1949 年-1978 年)
        2.3.1 代表性花会的选取
        2.3.2 社会结构、国家话语的剧变与花会的自洽演变
        2.3.3 民俗传统的退守与韧性
    2.4 传统皇会的第二次转型与遗产化(1978 年-至今)
        2.4.1 皇会组织的解构与遗存花会的复兴
        2.4.2 城乡一体化与民间花会的大量解散
        2.4.3 小结:地域文化散失与传统皇会遗产化
第三章 标志性统领式文化的积淀与延续
    3.1 标志性统领式文化的自我辩证: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
    3.2 天津皇会传承的内驱力
        3.2.1 风俗共享:城乡互动与生存竞争
        3.2.2 双规运行:皇会传承的内在规则
        3.2.3 民俗惯制:皇会传承的文化动因
    3.3 民俗构成:天津皇会的文化积淀
        3.3.1 皇会中的妈祖信仰
        3.3.2 皇会中的商业贸易
        3.3.3 皇会中的民间结社
        3.3.4 皇会中的民间艺术
    3.4 皇会的当代重构与再积淀
        3.4.1 妈祖文化的当代解读与尴尬中的重构
        3.4.2 新民俗与新俗民的养成
        3.4.3 基于当代城镇化的民间结社新型建构
        3.4.4 地域文化与利益诉求的认同与协调
    3.5 时势权力:当代皇会重构的核心力量
        3.5.1 文化先觉:时势权力的理论解读与定位
        3.5.2 结构核心:时势权力在当代皇会架构中的位置
        3.5.3 双轨协同:时势权力实现皇会传承的途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民间俗语附表
致谢

(6)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养老金改革背景
        1.1.2 我国养老金的发展历程
        1.1.3 我国养老金管理的问题
        1.1.4 研究目的
        1.1.5 研究意义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研究综述
        2.1.1 投资风险理论
        2.1.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2.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研究综述
        2.2.1 直接风险防范控制方法综述
        2.2.2 间接风险控制与防范综述
    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研究现状评述
    2.4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框架的确立
第3章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与风险识别
    3.1 养老金股市投资概况
        3.1.1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3.1.2 发达国家养老金股市投资经验
        3.1.3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基本状况
        3.1.4 我国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核心问题
    3.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识别
        3.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内涵
        3.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特征及成因
        3.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的界定和分类
第4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的构建
    4.1 顶层设计在风险防范控制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4.2 顶层设计的基本原理
    4.3 顶层设计应用于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4.3.1 顶层设计适合我国的养老金管理体制
        4.3.2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目标
        4.3.3 养老金风险防范控制顶层设计的原则
    4.4 针对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顶层设计方案
        4.4.1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目标体系
        4.4.2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手段
        4.4.3 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基本步骤
第5章养老金股市投资直接风险控制模型的修正和改进
    5.1 基于VAR模型的直接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1.1 VAR风险控制模型概述
        5.1.2 VAR风险控制模型的内涵和原理
        5.1.3 原始VAR模型的不足
        5.1.4 使用cVAR模型修正VAR模型
    5.2 对传统VAR的技术性修正:VG-GARCH-cVAR模型
        5.2.1 使用GARCH模型进行基于残差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5.2.2 使用GARCH模型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5.2.3 使用VG分布进行基于分布假设的技术性修正
        5.2.4 使用VG分布进行技术性修正的前测实证研究
    5.3 对传统VAR的非技术性修正:与压力测试相结合
        5.3.1 压力测试基本理论研究
        5.3.2 压力测试程序与方法
        5.3.3 压力测试与VG-GARCH-cVAR模型的整合
第6章VG-GARCH-c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6.1 VG-GARCH-cVAR模型的理论基础
    6.2 VG-GARCH-cVAR模型的构建
    6.3 数据选取和研究设计
        6.3.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研究设计
    6.4 回溯测试和实证检验
    6.5 实证分析小结
第7章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与规避
    7.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与规避的逻辑框架
    7.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预警
        7.2.1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7.2.2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评估
        7.2.3 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预警流程
    7.3 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间接风险的规避
        7.3.1 风险规避的基本原则
        7.3.2 风险规避的具体措施
第8章我国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控制的制度保障
    8.1 完善养老金股市投资管理的相关法律
        8.1.1 完善相关法律的必要性
        8.1.2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应包含的内容
    8.2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监管
        8.2.1 通过政府法规监管
        8.2.2 加强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日常监管
        8.2.3 为养老金股市投资提供周到服务
    8.3 增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8.3.1 加强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8.3.2 完善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8.3.3 不断改进投资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技术手段
    8.4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8.4.1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养老金股市投资的意义
        8.4.2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8.4.3 加快股市信用系统建设,防范控制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学术贡献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和将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7)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时段的界定
        一、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
        二、转型、重构
        三、研究时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篇章结构
第二章 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
    第一节 商埠制度、政治改良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一、商埠制度与上海、宁波、镇江等港市的开放
        二、晚清以来的政治改良与投资开放
    第二节 中外资本共生关系和上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中外资本共生关系的形成
        二、上海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第三节 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的引进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商埠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研究成果综述
        二、开埠通商的上海
        三、中西贸易与上海近代工业的起步
        四、上海工业投资的扩张与综合性工业中心的形成
        五、上海城市区域分工的变化:贸易、金融、工业中心
    第二节 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一、宁波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宁波近代工业欠发达的原因分析
        三、宁波金融业的发展
        四、宁波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三节 镇江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演化研究
        一、近代镇江贸易的兴衰
        二、镇江近代西式机器工业投资
        四、丹阳近代工业的发展
        五、镇江城市职能与城市地位的变化
第四章 产棉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无锡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无锡近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二、无锡近代工业的起步
        三、无锡近代工业的规模扩张
        四、近代时期无锡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二节 南通近代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变
        一、近代南通的工业投资
        二、南通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大生建厂
        三、机制工业投资的高潮:大生扩张与多区位公司的出现
        四、南通工业的发展水平与遭遇挫折的原因分析
        五、南通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六、关于南通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的外部因素
    第三节 江阴、常熟、太仓等县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一、近代江阴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近代常熟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近代太仓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四节 常州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一、常州机制工业的发展
        三、常州近代机制工业繁荣的原因分析
        四、城市地位与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五节 浙江慈溪、平湖、硖石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近代慈溪土布的发展
        二、近代平湖土布的发展
        三、近代硖石土布的发展
        四、小结
第五章 产丝区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一节 苏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功能演化
        一、苏州近代工业投资的开始
        二、新式工业投资的高潮阶段
        三、苏州丝织工业的发展
        四、苏州钱业的发展
        五、苏州土布加工业的衰落
        六、苏州城市地域分工的变化
    第二节 杭州近代工业投资与城市地域分工演化研究
        一、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起步
        二、杭州近代工业投资的高潮
        三、杭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水平
        四、绍兴近代机制工业的发展
        五、杭州城市地域分工的演化
    第三节 湖州、嘉兴近代工业投资和城市地域分工演化
        一、湖州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嘉兴近代工业的发展
        三、湖州、嘉兴城市地域分工
第六章 上海产业区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产业区的雏形:以丝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第二节 产业区的扩张:以棉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第三节 以金融为纽带的上海产业区
        一、钱庄金融网络
        二、近代银行体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与差异分析
    第一节 市场竞争与各城市棉纺织业转型
        一、市场竞争与棉纺业转型
        二、市场竞争与棉织业转型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与各地缫丝、丝织业转型
        一、市场竞争与缫丝业转型
        二、市场竞争与丝织业转型
第八章 结论
    一、上海产业区的经济版图超越传统江南范围
    二、缫丝与丝织业、棉纺织业转型功败垂成
    三、聚合型的城市空间取代中控型的城市空间
    四、市场竞争引致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基于资本监管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
        1.2.2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
        1.2.3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有效性研究
        1.2.4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无效性研究
        1.2.5 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主要数理方法论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结构和技术路线
        1.4.1 基本结构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和创新
第2章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界定
    2.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
        2.2.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理论基础
        2.2.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数理模型
        2.2.3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存在性检验——基于美国、日本和印度2787 家银行的跨国数据
    2.3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
        2.3.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与投资多元化
        2.3.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与投资组合权重
        2.3.3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与前景理论
    2.4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
        2.4.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的理论基础
        2.4.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治理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监管的关系剖析
    3.1 资本监管的界定
        3.1.1 银行监管
        3.1.2 资本监管
        3.1.3 资本监管的本质属性
    3.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监管的关系分析
        3.2.1 必要性分析
        3.2.2 因果关系分析
        3.2.3 相关性分析
    3.3 资本监管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路径分析
        3.3.1 通过资本补充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
        3.3.2 通过加权风险资产降低优化商业风险承担决策
        3.3.3 通过资产变现压力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
    3.4 总结
第4章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资本监管国际标准
    4.1 塞尔协议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国际标准
        4.1.1 确定了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工具和规则
        4.1.2 设置资产的风险权重优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
        4.1.3 直接目的是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
        4.1.4 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及不足
    4.2 塞尔协议Ⅱ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国际标准
        4.2.1 修订了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工具和规则
        4.2.2 调整了优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的规则
        4.2.3 增加了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的预防措施
        4.2.4 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及不足
    4.3 塞尔协议Ⅲ——危机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国际标准
        4.3.1 改革重点放在了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
        4.3.2 继承了优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策略
        4.3.3 延续了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措施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资本监管的国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践与启示
    5.1 基于资本监管的美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5.1.1 美国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分析
        5.1.2 基于资本监管的美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演变——以花旗银行为例
        5.1.3 资本监管对花旗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
    5.2 基于资本监管的英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5.2.1 英国银行业风险承担行为分析
        5.2.2 基于资本监管的英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演变——以汇丰银行为例
        5.2.3 资本监管对汇丰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
    5.3 国际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分析及启示
        5.3.1 资本监管是约束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普遍模式
        5.3.2 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优化的路径多种多样
        5.3.3 预防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离不开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分析
    6.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现状
        6.1.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
        6.1.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
        6.1.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
    6.2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践
        6.2.1 Basel协议颁布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状况
        6.2.2 Basel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状况
        6.2.3 BaselⅡ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状况
        6.2.4 BaselⅢ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状况
    6.3 资本监管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存在的差距
        6.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差距
        6.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的差距
        6.3.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的差距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监管的实证检验
    7.1 基于BSFI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监管实证分析
        7.1.1 我国商业银行BSFI概述及计算
        7.1.2 我国商业银行BSFI与资本监管实践的分析
    7.2 基于前景理论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实证检验
        7.2.1 文献回顾
        7.2.2 实证方法设计
        7.2.3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7.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 基于SD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监管实证检验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变量及样本选取
        7.3.3 实证过程
        7.3.4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结果分析
        7.3.5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缓冲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路径取向及其制度保障
    8.1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路径取向
        8.1.1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约束路径
        8.1.2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的优化路径
        8.1.3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的预防路径
    8.2 基于资本监管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路径取向的制度保障
        8.2.1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约束路径的制度保障
        8.2.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决策优化路径的制度保障
        8.2.3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后果治理路径的制度保障
    8.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美国商业银行数据来源列表
    附录2 日本商业银行数据来源列表
    附录3 印度商业银行数据来源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9)当代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研究范围和理论假设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范围
        (三) 理论假设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的现实需求、客观基础及理论探索
    第一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客观基础
        一、自然基础
        二、市场基础
        三、经济基础
        四、文化基础
    第三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理论探索
        一、府际关系理论
        二、复合行政理论
        三、合作博弈理论
        四、集体行动理论
        五、梯度转移理论
        六、分工合作理论
        七、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历史演进
        一、指令性协作阶段
        二、行政区经济分割与竞争阶段
        三、需求约束型经济增长阶段
        四、区域一体化迅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重要领域
        一、产业发展
        二、市场统一
        三、科技创新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五、生态文明
    第三节 跨省域经济圈政府合作
        一、跨省域经济圈政府合作典型案例
        二、跨省域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省域内经济圈政府合作—居于滇中经济圈的实证分析
        一、滇中经济圈概况
        二、滇中经济圈政府竞争分析
        三、滇中经济圈政府合作
第三章 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困境
        一、体制和制度困境
        二、产业发展困境
        三、功能定位困境
        四、自主创新困境
        五、基础设施建设困境
        六、政府公信困境
    第二节 经济圈政府合作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圈建设管理协调主体缺失
        二、政府合作的专门性法规缺失
        三、有效合作的制度机制缺失
        四、政府行为的公共性不足
        五、社会信用
        六、政绩考核
        七、制约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其它因素
第四章 加强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对策建议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政府间横向关系
    第二节 建立区域政府
        一、理解区域政府
        二、设立区域政府的原则
        三、国外区域政府运行实践
        四、国内经济圈区域政府存在的条件
        五、区域政府的法制架构
    第三节 加强政府间的制度化合作
        一、加强流域治理的制度化合作
        二、加强机场建设的制度化合作
        三、推进港口建设的制度化合作
        四、开展公路建设的制度化合作
        五、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制度化合作
        六、通信与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合作
        七、加强危机应对的制度化合作
    第四节 加强配套机制建设
        一、建立地域文化融合机制
        二、建立利益补偿和共享机制
        三、科学设计政绩考核指标
        四、积极构建政府诚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南京概况
        1.5.1 自然环境
        1.5.2 建置沿革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空间营造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空间结构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2.3.1 政治政策结构
        2.3.2 经济技术结构
        2.3.3 社会文化结构
        2.3.4 建设环境结构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3.1.1 先秦勾吴
        3.1.2 六朝时期
        3.1.3 南唐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3.2.1 先秦原始聚落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2.3 六朝时期
        3.2.4 南唐时期
        3.2.5 明清时期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3.3.1 选址思想
        3.3.2 规划模式
        3.3.3 演化轨迹
        3.3.4 动力机制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3.4.1 架
        3.4.2 核
        3.4.3 轴
        3.4.4 群
        3.4.5 界面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4.1.1 晚清时期
        4.1.2 民国时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4.2.1 晚清时期
        4.2.2 民国时期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4.3.1 规划模式
        4.3.2 演化轨迹
        4.3.3 动力机制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4.4.1 架
        4.4.2 核
        4.4.3 轴
        4.4.4 群
        4.4.5 界面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5.1.1 政治概述
        5.1.2 经济概述
        5.1.3 社会概述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3.1 规划模式
        5.3.2 演化轨迹
        5.3.3 动力机制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5.4.1 架
        5.4.2 核
        5.4.3 轴
        5.4.4 群
        5.4.5 界面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6.1.1 政治概述
        6.1.2 经济概述
        6.1.3 社会概述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6.3.1 规划模式
        6.3.2 演化轨迹
        6.3.3 动力机制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1 架
        6.4.2 核
        6.4.3 轴
        6.4.4 群
        6.4.5 界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回顾
    7.2 展望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3 发展设想
        7.2.4 城市风貌保护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7.2.6 环境整治
        7.2.7 综合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兴业银行骤增外资股(论文参考文献)

  • [1]“14富贵鸟”债券违约案例分析[D]. 闫丽. 湘潭大学, 2020(02)
  • [2]T银行股权结构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D]. 聂志斌.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3]基于CAMEL体系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与评价 ——以光大银行为例[D]. 蔡靖. 厦门大学, 2017(05)
  • [4]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D]. 纪亚君. 江南大学, 2016(02)
  • [5]社会转型与文化积淀 ——以天津皇会为例[D]. 张礼敏. 天津大学, 2014(11)
  • [6]养老金股市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研究[D]. 吴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7]转型与重构:上海产业区的形成与演化研究(1843-1941)[D]. 陈为忠. 复旦大学, 2014(12)
  • [8]基于资本监管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D]. 刘青云. 山西财经大学, 2015(09)
  • [9]当代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研究[D]. 王建新. 云南大学, 2015(09)
  • [10]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兴业银行外资股飙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