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

发挥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

一、发挥文化优势 打响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琰[1](2021)在《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国飞[2](2020)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侗、瑶、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另有满、藏、黎等其他民族44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需求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大大提升,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大环境下呈现出了激烈的竞争与交融局面。从国内文化传承与竞争来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发扬光大必将增强广西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经济竞争力。从国际文化与经济竞争来看,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这种环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传播途径己经被强大的传播媒介实力以及与时倶进的创新意识所冲击。由此看来,广西势必要寻求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传播途径和策略。动漫行业作为我国政府目前重点扶持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一,在宣传和推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资本市场的投入下,动漫产业获得了各种有利的发展条件,动漫企业迅速发展,动漫产业从业者数量与素质明显提升。而且动漫产业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引领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速度已远高于同类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增长。动漫产业创造的动漫产品以夸张的表现手法、超现实的表现能力以及可持续创造经济效益的产业特点在传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优势尽显,在动漫设计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利用含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动漫作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更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扩大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概念与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四大部分内容。第二章分别对广西少数民族及其民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概述,以及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广西人民对动漫产业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认知状况,总结出动漫产业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选择,并基于文化资本论得出动漫产业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主要是实证分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选取了壮族动画《壮锦的故事》,毛南族动画《喀斯特神奇之旅》以及北海现代动画《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三部动画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动画内容、制作、相关制作企业以及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实例的积极效应和存在问题两方面,总结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辩证关系。第四章主要是日本动漫产业及借鉴意义。介绍了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概况及特征,归纳日本动漫产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第五章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环境与策略分析,基于PEST分析得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环境分析,基于此进行路径构建,提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策略。

周惠新[3](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徐筱园[4](2020)在《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合唱自20世纪初以来,一百多年的漫漫发展之路,经历了借鉴西方合唱体裁的萌芽期,中国合唱艺术性与时代性结合的过渡期,和现代合唱思维注入的民族化探索期。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跨世纪转变,中国合唱艺术进入新的转型期,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欧洲、歌剧与俄罗斯等多种合唱形态的西方合唱范式,中国民歌、中国艺术合唱形态的中国合唱范式,和流行、群众合唱形态的现代合唱范式。在中国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尤其突显在作品和演唱两个层面的创新,如2000年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在第一届世界合唱奥林匹克比赛中演唱蒙古族作品,2008年“青歌赛”贵州侗族合唱队用原生态唱腔演唱中国多声部民歌,以及引人注目的Tiankong合唱团在“青歌赛”中崭露头角,纯美之声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合唱大师杨鸿年评价:“‘Tiankong’的名字就意味着新的声音,新的中国合唱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十五年,影响并引导了新世纪中国女声合唱的发展,“Tiankong”在演唱风格、表演思维、作品选择、合唱服饰等方面,得到中国合唱界的广泛重视与认可,甚至成为一种“标识”,被“追捧”、“模仿”,掀起一次次“Tiankong”潮流。特别是Tiankong合唱团从受邀ACDA(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年会展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以及两度受邀国家大剧院品牌项目“八月合唱节”等,达到一个个中国女声合唱的峰巅。“Tiankong合唱团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及其音乐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都是难以忘怀的,她作为女声合唱团已经成为我国合唱的一面旗帜,堪称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合唱团之一”(原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语)。因此,作为中国女声合唱“旗帜”的Tiankong合唱团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本论文是以被誉为“中国女声最高水平”的Tiankong合唱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影像与口述记录的研究方法,由四个章节梳理2003-2018年历史价值。第一章阐述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并初创“Tiankong风格”;第二章解读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凝固“Tiankong风格”,向“多思维”拓展、“国际化”发展;第三章阐释开创“新Tiankong”时代”,并走上了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第四章总结Tiankong合唱团的建设、艺术与本质,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杨筠[5](2020)在《陆培歌剧《三月三》中西融合的作曲技法研究》文中认为作曲家陆培创作的歌剧《三月三》有着浓厚的广西壮族风味,融合壮族音乐、广西桂剧、桂林渔鼓等民间音乐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歌剧于2018年5月6日在南宁剧场首演,指挥蔡央,由广西歌舞剧院,广西交响乐团、合唱团伴奏、伴唱。5月7日在广西艺术学院举行歌剧研讨会,作曲家陆培、编剧梁绍武、导演冯佳等主创团队成员,以及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音乐周报主编傅显舟;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明言教授;作曲家宝玉;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吕黄、陈明志;乐评人唐若甫、上海音乐学院梁晴;作曲家张然教授等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了发言,研讨会还宣读了上海歌剧舞剧院李瑞祥院长的发言。同年5月16日,歌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中捷音乐桥”音乐会中再次上演。歌剧《三月三》共四幕九场48首分曲,演出时长约2小时15分钟,作品中的旋律基本没有民间旋律原型,大多由作曲家自主创作,再结合丰富的管弦乐织体塑造人物、讲述故事,使整部歌剧鲜活起来。故事围绕生命和爱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展开,以广西壮族人民最古老的情人节——“三月三”歌圩为背景,讲述一个关于爱情、梦想和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剧中有两条平行时空,一条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另一条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歌剧鞭挞的是“恨”,讴歌的是“爱”,通过两个时空的交织,生动地展现了一代人命运的变迁和灵魂深处的挣扎,也见证了几十年来壮乡人民思想、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表现出他们对于爱情、梦想以及山歌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歌剧通过对铜鼓寨和那涟村两个男女青年的爱恨情仇为广西民族节日“三月三”赋予了新的意涵,也通过“三月三”这个特定的节日,将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随着时间的长河年复一年地推进,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碰撞和成长,最后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本论文在研究歌剧《三月三》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同时,研究作曲家在歌剧创作中对中国民族调式与技法、民间旋律以及西方现代技法的融合运用,并研究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丰富的结构掌控能力、调性技法思维,感受在不同的情节中音乐戏剧性的发展逻辑。

梅世昌[6](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张维维[7](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的世界传播》文中提出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倡议能否调动沿线各国参与的积极性,成为各国的共同行动,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这不仅需要夯实我国的经济实力,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我国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引领担纲作用,通过文化交流,推进沿线各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和其他艺术形式一道,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根基,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探索出相对科学且具有可实施性的传播路径,以此来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传播于世界的梦想,从而让世界分享中国的钢琴音乐成长历程和创新成果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热爱中国的文化。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该课题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创新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的价值凸显;第三章,对中国钢琴事业经过“百年”的发展,在理论、创作、教育、演奏及学术交流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阐述;第四章,提出了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方法;第五章,对中国钢琴音乐在实现世界传播过程中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阐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同时期待本文能引起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共鸣,为中国钢琴音乐更好地的发展、为实现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苏佳燕[8](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王春燕[9](2019)在《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丝精神是指依托海上丝绸之路产生的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的精神质态。其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生存经验、心理磨砺和精神历练,是中华各民族文化文明交融互鉴形成的精神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以说,海丝精神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聚文化整合力、辐射力和感召力于一体的宝贵思想教育资源。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沿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熏陶导向功能。泉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之一,有着丰富的海丝遗存资源和独特的地域人文性格。如今,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海丝精神已成为泉州的一大文化品牌,而且其精神内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因此,将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海丝精神,而且可以为新时代的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本文在泉州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上,探究海丝精神融入落实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问卷调查研究,展开论文撰写。绪论简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方法、特色和创新点。第一部分是关于海丝精神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突出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的独特优势和时代价值。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指出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重点探究了推动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结束语简要地对论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和对这一论文研究提出的展望。在新时代复杂多变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挖掘和运用海丝精神的丰富教育资源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海丝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将海丝精神和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实现有机互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杨凯乘[10](2019)在《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壮族三月三”是广西传统民族节庆,打造“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对于建设广西文化强区,发展广西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文化、节俗活动已有不少研究,但以品牌传播为视角的成果较少,其品牌发展现状、传播模式亟待总结。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结合具体实际,对“壮族三月三”的品牌发展历程进行划分,其次以经典的传播学模式为理论指导,对“壮族三月三”品牌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传播渠道进行了多方面的梳理,总结出现阶段的问题所在,第三部分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参考,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以韩国江陵端午祭为切入点,分析二者在办节模式上的差异及不同,提出“壮族三月三”品牌的优化模式,即从仪式、媒介、创新三个方面实现提升。传统节庆品牌的打造方式与其他类型的品牌开发模式不同,除了注重经济效益以外,更应该发挥节庆对于成风化人、维系民族记忆、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在传播模式的创新上,组织者应重视节庆仪式化场域的构建,加大对节庆内涵的挖掘与创新,并借助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亲民化”传播,以此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使节庆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文化优势 打响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文化优势 打响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三、主要概念与理论
        (一)民族与民族文化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动漫产业
        (三)应用民俗学与文化资本论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动漫产业
    一、广西少数民族及其民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
        (一)广西少数民族概况
        1.壮族概况
        2.毛南族概况
        3.其他世居民族概况
        (二)广西少数民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
        1.壮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
        2.毛南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
        3.其他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文化元素构成
    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广西人民对动漫产业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认知分析
        (一)广西人民对动漫的认知状况
        (二)广西人民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认知状况
    四、动漫产业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辩证关系
        (一)动漫产业成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选择
        (二)动漫产业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辩证关系
        1.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意义
        2.动漫产业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三章 实证: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
    一、壮族动画《壮锦的故事》的应用研究
        (一)《壮锦的故事》简介
        1.剧情简介
        2.《壮锦的故事》制作分析
        (二)与电影《一幅僮锦》对比分析
        (三)《壮锦的故事》效应分析
        1.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二、毛南族动画《喀斯特神奇之旅》的应用研究
        (一)《喀斯特神奇之旅》简介
        1.剧情简介
        2.千年传说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喀斯特神奇之旅》制作分析
        (二)毛南族动画《喀斯特神奇之旅》效应分析
        1.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三、广西现代动画《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的应用研究
        (一)《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简介
        1.《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剧情简介
        2.广西阔迩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介
        3.《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制作分析
        (二)广西现代动画《海上丝路之南珠宝宝》效应分析
        1.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四、2013-2018年广西含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汇总分析
    五、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实例辩证分析
        (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实例的积极效应
        1.动画战略定位准确,反映少数民族文化
        2.动漫产品市场定位明晰,播出市场稳定
        3.动漫产品延展性加强,且逐渐市场化、全球化
        (二)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实例的存在问题
        1.从政府角度
        2.从企业角度
        3.从消费者角度
第四章 日本动漫产业及借鉴意义
    一、日本动漫产业
        (一)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概况及特征
        (二)日本动漫产业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案例分析
    二、日本动漫产业对广西发展动漫产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动漫产业制作的低成本战略与多样营销手段
        (二)日本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完美
        (三)日本动漫产业与媒体革命紧密关联
        (四)日本动漫产业市场定位准确,受众范围大
        (五)日本动漫作品富有创意,回归人类生活
        (六)日本动漫产业有良好的人才机制与丰富的资金支持
第五章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环境与策略分析
    一、基于PEST分析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环境分析
        (一)政治(Politics)
        (二)经济(Economic)
        (三)社会(Society)
        (四)技术(Technology)
    二、路径构建
    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发展策略
        (一)从政府角度
        1.政府政策、资金引导支持,推动动漫企业良性竞争
        2.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动漫产品宣传
        3.政府扶持动漫企业走本土原创品牌化道路
        (二)从企业角度
        1.完善产业链,走产业化道路
        2.创新动漫创作,合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3.培养动漫人才,合理构建对外传播平台
        4.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元动漫营销模式
        (三)从当地消费者角度
        1.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加强文化认同感
        2.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参与动漫产业发展
        3.加强对政府、动漫企业的理解
        (四)从社会各界角度
        1.合作工商业、旅游业等行业,共同发展
        2.学术界提供专业意见、理论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附录二:2016-2020 年广西电视动画片备案公示剧目汇总
附录三:调研照片
致谢

(3)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抽样
        1.3.4 信度效度检验
    1.4 研究设计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4.3 作者分布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3.1 跨文化的阐释
        3.1.1 文化的阐释
        3.1.2 跨文化的阐释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5.2.1 太极拳“治已病”
        5.2.2 太极拳“治未病”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6.2.1 精神符号误读
        6.2.2 器物符号误读
        6.2.3 制度符号误读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6.5.2 缺少顶层设计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致谢

(4)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合唱的界定
        二、中国合唱团研究现状
        三、中国团史研究现状
        四、Tiankong合唱团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
    第一节 “前Tiankong”时期(1993-2002)
        一、百年老校人文与艺术底蕴
        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前期的艺术历程
        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跨世纪的艺术突破
    第二节 “Tiankong”之初创(2003-2007)
        一、“Tiankong”的诞生
        二、“Tiankong风格”的初现
        三、“Tiankong风格”的多元
第二章 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
    第一节 “Tiankong风格”的凝定(2008-2010)
        一、突破合唱单一美学品格
        二、品质为本创立艺本品牌
    第二节 凸显中国合唱风格,唱响中国“现代合唱”之声(2011-2013)
        一、中国合唱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二、21世纪中国现代合唱先锋
        三、追梦——“Tiankong”十年纪
第三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复出与追寻
    第一节 开创“新Tiankong”时代(2014-2015)
        一、一梦再梦——清华“一尘不染的天空”复出
        二、中国合唱之夜——欧洲华美巡演
    第二节 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2016-2018)
        一、“诗意中国”——中国合唱对话世界
        二、听画“水墨”——中国合唱音乐会
第四章 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第一节 以美育人的“Tiankong建设”体系
        一、立足中华母语文化的教学模式
        二、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
        三、以指挥为元点的艺术设计师
    第二节 “Tiankong艺术”妙悟境界之追求
        一、声音塑造的和谐美感
        二、作品传递的艺术标识
        三、音乐呈现的诗情画意
    第三节 重整“Tiankong”合唱硬核,展望中国合唱艺术
        一、“Tiankong品质”之艺术核心
        二、“Tiankong理念”之艺术拓展
        三、“Tiankong精神”之艺术本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陆培歌剧《三月三》中西融合的作曲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论题意义
    二、中国歌剧创作现状与歌剧《三月三》作品概述
        (一)中国歌剧创作现状
        (二)歌剧《三月三》剧情简介
        (三)歌剧《三月三》演出报道及评论
    三、陆培作品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陆培简介
        (二)陆培作品的研究现状与综述
    四、论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歌剧《三月三》的戏剧结构
    第一节 【序幕】戏剧结构
    第二节 【第一幕】“哥想妹”戏剧结构
    第三节 【第二幕】“藤缠树”戏剧结构
    第四节 【第三幕】“歌为媒”戏剧结构
    第五节 【第四幕】“歌是魂”戏剧结构
    第六节 【尾声】戏剧结构
第二章 歌剧《三月三》曲式结构的并列原则特色
    第一节 并列原则的乐句
    第二节 并列原则的二部曲式
        一、重复结构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二、并列结构的并列单二部曲式
    第三节 并列原则的三部曲式
        一、重复结构的并列单三部曲式
        二、并列结构的并列单三部曲式
        三、并列复三部曲式
    第四节 并列原则的并列多部曲式
        一、具有起承转合因素的并列多部曲式
        二、持续发展的并列多部曲式
第三章 歌剧《三月三》民族化旋律的发展手法
    第一节 歌剧《三月三》民歌主题的贯穿
        一、壮族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旋律贯穿
        (一)由乐队演奏的《天上月亮带星星》民歌旋律
        (二)由人声演唱的《天上月亮带星星》民歌旋律
        二、壮族民歌《宜山山歌》旋律贯穿
    第二节 歌剧《三月三》中民歌旋律的发展手法
        一、《三月三》中壮族山歌四音音阶的运用
        二、《三月三》中壮族山歌五音音阶的运用
        三、《三月三》中壮族山歌六音音阶的运用
    第三节 歌剧《三月三》中民族调式的运用
        一、四音列
        二、五声调式
        三、六声调式
        四、七声调式
        五、调性对置
第四章 歌剧《三月三》经典配器法的使用
    第一节 乐器法
        一、弦乐技法
        (一)弦乐作为前景陈述旋律
        (二)用弦乐合奏为独奏者伴奏
        二、木管技法
        (一)木管和声形成的对比音色
        (二)用木管组来重复乐队中的其他乐器
        三、铜管技法
        (一)铜管乐器的重复
        (二)铜管乐器组在高潮部分的用法
        四、打击乐技法
    第二节 管弦乐队为人声伴奏
        一、管弦乐队为宣叙调伴奏
        二、管弦乐队为咏叹调伴奏
        三、管弦乐队为重唱伴奏
        四、管弦乐队为合唱伴奏
    第三节 管弦乐队写作技法
        一、全奏
        二、用管弦乐队来制造特殊效果
        三、管弦乐队的力度变化处理
        四、管弦乐队中音响的呼应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的世界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的价值凸显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2.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传播的价值
3 中国钢琴音乐的“百年”成就
    3.1 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
    3.2 独具“特色”的创作
    3.3 成果斐然的钢琴教育成效
    3.4 维度深广的世界交流
4 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的主要路径
    4.1 重视人才培养为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保驾护航
        4.1.1 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先导
        4.1.2 以培养教育人才为后盾
        4.1.3 以培养创作人才为基础
        4.1.4 以培养表演人才为核心
        4.1.5 以培养传播人才为导向
    4.2 创新作品创作是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的重要基础
        4.2.1 创作独具“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
        4.2.2 创作具有“国际审美共识”的钢琴音乐作品
    4.3 加强交流合作,为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拓宽口径
        4.3.1 创新中国国际钢琴大赛
        4.3.2 创新中国钢琴作品大赛
        4.3.3 拓宽中国钢琴艺术国际学术交流口径
        4.3.4 完善中国钢琴国际人才培养机制
    4.4 发挥媒介作用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世界传播加快进程
        4.4.1 利用传统纸质媒介,夯实传播基础
        4.4.2 利用现代电子媒介,扩展传播途径
    4.5 借鉴姊妹艺术,为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提供参考
        4.5.1 选择特定对象传播中国文化
        4.5.2 用他国的表演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4.5.3 以民族“精髓”传播中国文化
        4.5.4 借助新型载体传播中国文化
    4.6 发挥名人效应,扩大传播影响
        4.6.1 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运用“名人效应”的必然性
        4.6.2 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运用“名人效应”的方略
5 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 “一带一路”为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提供的机遇
    5.2 中国钢琴音乐世界传播所面临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结论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关于海丝精神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三、关于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四节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海丝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节 海丝精神
        一、时代内涵
        二、当代价值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基本内涵
        二、主要内容
第三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丰富的海丝遗存资源
        二、独特的地域人文精神
    第二节 海丝精神与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海丝精神丰富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传承和弘扬海丝精神提供助力
    第三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
        三、开辟海丝精神弘扬和传承的新路径
        四、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新动能
第四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数据分析
    第二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海丝精神融入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海丝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措施有待细化
        三、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健全
        四、师生主体作用有待加强
    第三节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二、客观条件不健全
        三、师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第五章 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第一节 深化对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一、重视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构建具有海丝精神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第二节 拓宽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渠道
        一、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海丝精神主题教育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海丝精神学习
        三、运用网络平台开辟高校海丝精神教育阵地
    第三节 健全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海丝精神融入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海丝精神融入的制度保障
        三、提供海丝精神融入的物质保障
    第四节 发挥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海丝精神素养建设
        二、激发学生弘扬和传承海丝精神的主体性功能
    第五节 构建海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一、运用和平合作精神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
        二、运用开放包容精神引导大学生待人处事
        三、运用互学互鉴精神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运用互利共赢精神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化视野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壮族三月三”历史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文化
        一、“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二、“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
        三、“壮族三月三”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壮族三月三”品牌发展历程
        一、摸索中的萌芽期(1983年-1992年)
        二、影响力提升的成长期(1993年-2013年)
        三、节庆综合体的成熟期(2014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壮族三月三”品牌传播现状分析
    第一节 “壮族三月三”品牌传播要素分析
        一、传播主体:现场的“人”与背后的“手”
        二、传播内容:不断突破创新
        三、传播渠道:多媒介立体传播
    第二节 “壮族三月三”品牌现有问题
        一、传播主体数量较少,互动水平较低
        二、节庆内涵挖掘较浅,传播内容较为单一
        三、品牌定位多次更改,形象系统覆盖有限
        四、活动数目众多,缺少品牌合力
        五、群众认同感有待加强,部分活动形式化严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壮族三月三”品牌优化建议
    第一节 他山之石:韩国江陵端午祭案例分析
        一、江陵端午祭源流
        二、江陵端午祭与“壮族三月三”之比较
        三、江陵端午祭之启示
    第二节 “壮族三月三”品牌优化模式
        一、传统仪式:构建仪式场域,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大众媒介:整合媒介资源,实现有效传播
        三、形式创新:活化办节思维,突出品牌个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挥文化优势 打响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研究[D]. 崔晓琰. 西藏大学, 2021
  •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动漫产业中的应用研究[D]. 李国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D]. 徐筱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陆培歌剧《三月三》中西融合的作曲技法研究[D]. 杨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 [7]“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钢琴音乐的世界传播[D]. 张维维.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海丝精神融入泉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王春燕. 华侨大学, 2019(01)
  • [10]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优化研究[D]. 杨凯乘.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发挥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关于加强中国与东盟钢琴艺术文化交流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