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杨育苗试验研究

中华白杨育苗试验研究

一、大叶新木姜育苗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芳,饶欣雨,程建峰,万蓝婷,彭莎,王梦醒[1](2021)在《木姜叶柯的种植现状与开发利用》文中提出木姜叶柯是一种集营养功能和保健价值于一身的药食茶同源植物,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被誉为"长在树上的冬虫夏草",近年来受到大量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和众多消费者的热情追捧。本文概述了木姜叶柯的植物学特征、资源分布与鉴定、种植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展望,以期更好地认识木姜叶柯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木姜叶柯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尚怡静[2](2021)在《浙江天童优势树种凋落叶对同种子代更新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群落更新是维持群落物种共存的关键阶段,探究影响群落更新的因素,能够更好地解释群落物种共存机制。其中,凋落叶层作为种子掉落后首先接触的外部环境介质,是影响种子萌发和后续幼苗更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同种凋落叶作为母株周围凋落物层的主要组成成分,能分别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途径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但目前关于该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开展的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浙江天童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5个更新优势种: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chekiangensi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港柯(Lithocarpus harlandii)和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为研究对象,在大棚内设置5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未杀菌土壤、杀菌土壤、杀菌土壤覆盖未杀菌同种凋落叶、杀菌土壤覆盖已杀菌同种凋落叶和杀菌土壤浇灌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然后,通过广义线性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两两处理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种凋落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途径,并与土壤的影响相对比,旨在揭示同种凋落叶对子代更新的影响机制,及其时间分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种子萌发阶段,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和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chekiangensis)凋落叶通过物理途径,即机械覆盖的方式,抑制同种种子的萌发;除此之外,虎皮楠的凋落叶还通过介导宿主专一性的叶际病原微生物,同样抑制种子的萌发。而虎皮楠和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其成树周围土壤中的菌根真菌通过打破种子休眠,并将土壤内的养分高效地传递给种子,促进其同种种子的萌发。在幼苗生长阶段,虎皮楠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的无菌凋落叶能够在快速分解过程中,产生同种幼苗生长所需养分,促进其生长,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次生代谢产物,协助幼苗抵御病虫害,提高其存活率。与其相反,浙江新木姜子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反而抑制同种幼苗的生长,形成明显的自毒效应。另外,由于云山青冈凋落叶叶质坚硬,木质素含量较高,导致其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其大量覆盖在土壤表面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云山青冈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抑制其存活。而虎皮楠凋落叶介导宿主专一性的叶际病原微生物,同样也抑制了同种幼苗的存活。与同种凋落叶的多途径影响相比,虎皮楠、浙江新木姜子和红楠成树周围土壤中的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MF),由于对原菌的侵害具有防御作用,从而促进了这三个物种幼苗的生长。综上所述,同种凋落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的影响和方式,相比与土壤而言,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时间分化特征,在种子萌发阶段,虎皮楠凋落叶主要通过介导叶际病原菌抑制同种种子萌发,但到了后期幼苗生长阶段,其凋落叶又主要通过快速分解产生养分,促进幼苗生长。而浙江新木姜子凋落叶在种子萌发阶段主要通过物理覆盖抑制种子萌发,但当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后,高于凋落物层,其又通过分解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利用自毒作用,抑制幼苗的生长。厘清同种凋落叶对子代更新影响途径的多样性和时间分化特性,能够从机制层面上,阐述同种凋落叶在群落更新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蒋永萍[3](2020)在《珠三角边坡近自然群落中乡土植物调查与种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构建边坡近自然植被为目的,首先通过调查珠三角边坡近自然群落及其植物组成,筛选用于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和优势植物,在此基础上搜集植物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与种子繁殖、贮藏信息等,建立这些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种子数据库。其次,针对2种未见报道乡土先锋植物开展了种子萌发室内试验和9种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的种子萌发试验,并从中选择5种植物进行夏季混播组合试验,筛选出适合珠三角气候的夏季混播组合。最后,结合用于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的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的种子数据库植物特征,探讨和分析了适合珠三角边坡混播植物组合,为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边坡近自然植物群落调查。得到乡土优势植物121种,包括优势乔木山鸡椒(Litsea cubeba)、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等34种,乡土优势灌木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等46种,乡土优势草本和藤本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山麦冬(Liriope spicata)、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等41种。乡土先锋植物84种,包括:银柴(Aporusa dioica)等乔木26种,亮叶冬青(Ilex nitidissima)、毛冬青(Ilex pubescens)等灌木35种,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等草本或藤本23种。(2)边坡植物种子数据库建构。建立的数据库特征主要包括:1)记载种子有休眠现象的植物有51种,无休眠现象的植物有18种,其余14种无相关休眠记载;2)种子特性主要可分6大类:①种皮坚硬或含蜡质层的种子,如山鸡椒、潺槁木姜子等共有40种;②种子生理后熟,如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有2种;③种子含有内源抑制物,如多花勾儿茶(Berchemia floribunda)等共4种;④种子含水量高,忌失水不宜日晒,需立即播种,如: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等共15种;⑤种子含水量低,耐贮藏,对光照不敏感,如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等共15种;⑥光休眠种子植物,如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等共有4种。3)报导种子贮藏技术方法的边坡乡土先锋、优势植物种类有78种,①适合低温贮藏,如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米碎花(Eurya chinensis)等共13种植物;②适合湿沙层积贮藏的植物,如白背叶(Mallotus apelta)、白花龙(Styrax faberi)等共51种;③适宜在室温条件下干燥保存的植物,如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等共有20种。(3)乡土先锋植物室内种子萌发试验。得到白楸与毛桐适宜在40℃温水中浸泡2 h后经200-300 mg·L-1的GA3溶液浸泡12 h,发芽率会显着提高。(4)乡土先锋植物室外混播出苗试验。在9种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种子萌发试验中,经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高于未经处理的,种子经处理后,能够打破种子休眠,提前使种子出苗。在混播应用试验中,选取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沿阶草、山菅兰(Dianella ensifolia)5种适合夏季播种的植物进行夏季混播试验,得到乔-灌-草结构的组合4(播种配比为:山乌桕40粒+美丽胡枝子40粒+葫芦茶40粒+沿阶草100粒+山菅兰100粒,面积为0.5 m×0.37 m)为优选混播组合。(5)基于数据库的边坡恢复植物及其配置探讨。重点对适合冬春季和夏秋季的混播植物配置组合进行讨论和分析,建议混播植物组合搭配因选择以一个月内能够迅速萌发的阳性先锋植物,间以其他一个月内迅速萌发植物,能尽快覆盖边坡,为建群种提供良好生境条件。本研究就珠三角边坡优势植物与先锋植物种类、生活型及不同生活型的优势植物与先锋植物混播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扩大了边坡乡土植物种类选择范围,首次创新构建了边坡近自然恢复植物种子数据库,为边坡植物混播组合提供参考建议。

武梦瑶[4](2020)在《米槁组织培养研究》文中指出米槁(Cinnamomum migao H.W.Li)系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amum)的常绿高大乔木,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其干燥果实大果木姜子是贵州省十大苗药之一,用于治疗心胃肠方面的疾病,也可治疗胸闷哮喘。米槁还可作为工业原料提炼芳香油。米槁的药用价值导致市场上对米槁果实需求量大,加之米槁种子萌发率低,米槁林中幼树数量少,种群自然繁殖速度缓慢,现已有的米槁扦插繁殖相关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米槁快速繁殖的技术问题。组织培养能够缩短植物繁殖周期,保护濒危物种及其遗传稳定性,目前并未有米槁组织培养研究结果。本文通过对米槁组织培养进行研究,探寻米槁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最佳诱导培养基、最佳增殖培养基、最佳生根培养基的植物激素选择与浓度配比,最佳炼苗方式与移栽基质,建立无菌快速繁殖体系。为米槁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米槁的无性繁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75%酒精消毒30 s+0.1%升汞消毒6.5 min是室内采集的米槁带芽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75%酒精消毒30 s+0.1%升汞消毒7 min是野外采集的米槁带芽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生长在室内的米槁外植体染菌率显着低于野外采集的米槁外植体。以米槁叶片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酒精消毒30 s+0.1%升汞消毒7 min。不同月份的米槁外植体染菌率、褐化率与成活率均不同,4月采集的米槁带芽茎段污染率最低,11月采集的米槁带芽茎段启动率最高,污染率较低,是米槁组织培养外植体的最佳取材时间。(2)不定芽诱导。6-BA与IBA是最适宜诱导米槁不定芽的两种植物激素,二者均在不定芽诱导中起到重要作用,且IBA的影响作用大于6-BA。不定芽诱导率随6-BA浓度的升高不断增加,IBA浓度不断增加,诱导率先增加后减小。以米槁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时,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 mg/L+IBA 0.3 mg/L+琼脂6.5 g/L+蔗糖30 g/L,诱导率为81.24%。(3)愈伤组织诱导。6-BA、NAA与2,4-D适宜诱导米槁的愈伤组织。以米槁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时,三者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的作用顺序为:2,4-D>6-BA>NAA。6-BA与2,4-D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低浓度2,4-D、中浓度6-BA与NAA更适宜愈伤组织的诱导。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 1.0 mg/L+6-BA 2.0 mg/L+NAA 0.3 mg/L+琼脂6.5g/L+蔗糖30 g/L,诱导率为88%。(4)增殖培养。6-BA与NAA能够促进米槁不定芽的增殖。NAA是米槁不定芽增殖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随NAA浓度的增加,增殖系数不断增加。米槁不定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1 mg/L+NAA 1.0 mg/L+AC 0.3 g/L+琼脂6.5 g/L+蔗糖30 g/L,增殖系数为2.79。(5)选用IBA、NAA、AC诱导不定芽生根,对诱导生根影响作用的顺序为:IBA>AC>NAA,IBA是影响生根率的最主要因素,低浓度的IBA更容易诱导生根。AC对米槁不定芽的生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米槁外植体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mg/L+IBA 0.1 mg/L+AC 0.2 g/L+琼脂7 g/L+蔗糖30 g/L,生根率达72.38%。(6)炼苗是生根的组培苗由人工培养环境适应自然生长环境的过程,有助于幼苗成活率的增加。炼苗时间越久,移栽成活率越高,且较早接触空气的组培苗成活率更高。对米槁生根组培苗进行逐渐开盖7 d的炼苗处理,30 d后移栽成活率能达到93.1%。(7)不同苗木有各自适宜的土壤环境,移栽基质可以为苗木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保障其成活率与生长情况。河沙:珍珠岩=1:1的移栽基质是米槁幼苗移栽成活率最高的基质,成活率达90.63%,泥炭土:河沙=1:1的基质中米槁幼苗的成活率最低,成活率为75%。泥炭土:蛭石=1:1的基质中,米槁叶片颜色较浅,生长状况一般,幼苗成活率为76.19%。泥炭土:珍珠岩=1:1是米槁幼苗成活率仅次于河沙:珍珠岩=1:1的基质,成活率为84.13%,且此基质中的米槁幼苗生长速度快,长势优良,是最适宜米槁幼苗移栽的基质。

潘端云[5](2019)在《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文中指出观赏植物是具有观赏价值,能美化环境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目前,各地园林绿化的植物多倾向于选择常见的观赏植物,而对野生的乡土植物应用较少,导致园林景观缺少当地特色。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但被开发利用的物种不多。本文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筛选出优秀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力求为黔中地区园林植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观赏植物物种多样,共计136科316属570种。其中,蕨类和裸子植物较少,被子植物有539种。生活型以灌木居多,藤本最少。优势科(>10种)有13科,优势属(>5种)有14属。80%以上的物种能在多个区域分布,各分布区物种相似性较高。垂直分布上,呈“中间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物种数量在1100-1200m处达到峰值,多个海拔段分布的物种数达95.26%,适应性较广。总体上,研究区观赏植物地理区系具有温带性质向热带性质过渡并偏向热带性质的特点。(2)6个观赏类型中以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最多,观茎干植物数量最少,芳香植物有70种。园林用途分为13类,孤植树类、庭荫树类和行道树类在树种种类上有较大重叠,其中,行道树较少,仅50种;花灌木类和盆栽与造型类物种数量尤为突出,均近两百种;具有水土保持和抗污染等功能的防护类99种,能适应不同湿地环境的湿地应用类16种,可做插花材料的切花类36种。(3)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水湿、阳性、耐荫、酸性土植物均达100种以上;碱性土植物种类较少,仅30种;抗空气污染物植物共65种,其中,54种对主要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在实际园林运用当中,可结合植物特性和实际环境条件,合理配置。(4)通过对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级得到可大力开发利用的Ⅰ级野生观赏植物38种,后备资源Ⅱ级野生观赏植物459种,Ⅲ级41种,Ⅳ级32种。Ⅰ级观赏植物中,灌木近一半,观赏类型多样,以观花和观叶为主。(5)运用聚类分析将Ⅰ级观赏植物分为四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12种,主要特征是观赏价值、资源潜力和环境适应性均较强;第二类群包括女贞(Ligustrum lucidum f.lucidum)等7种,环境适应性强;第三类群包括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等5种,资源潜力较大;第四类群包括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等14种,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

倪毅[6](2019)在《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景观林作为生态公益林的一种特殊形式得到了地区政府和园林、林业行业的关注。生态景观林不仅可有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发挥良好的景观游憩功能。目前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践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工程体量大的生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先行先试种植的大量树种,其适宜性和实践成效仍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和检验。通过造景工程区的复查调研,从而构建针对生态景观林树种的适宜性评价体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林的建设质量和成效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广东的龙川、郁南和翁源等3个生态景观林工程试验区9个调研点,开展植物生长现状调研和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对3个调研区进行景观配置植物种类调查,生态景观林的植物组成种类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外貌以常绿为主。共计有园林植物23种,隶属于15科21属,种类较多的科有山茶科、杜英科、樟科、金缕梅科。从植物生活型来分,落叶植物5种(占总数的20%),常绿乔木20种(占总数的80%),常绿植物在植物景观色彩和群落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在3个调研地的乔木组成均成为显着的观赏因素。构成环境空间的基本结构和骨架,观赏性植物因其花相、叶形叶色、果实均可作为景象焦点和构图中心,在生态景观林植物配置中呈现较优的效果。龙川试验区林冠天际线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组成种类多样性丰富;郁南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和钟形,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明显;翁源试验区林冠形为伞形,天际线较为平缓,混交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较前两者较差。2、在3个调研区的造景树种适宜性因种植区域不同,树种间生长表现差异明显。龙川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茶(Camellia japonic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适宜性较差的有荷木(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木姜子(Litsea pungens)。郁南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枫香和灰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适宜性较差的有桑树(Morus alb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荷木。翁源试验区适宜性较好的树种为山杜英和枫香,适宜性较差的有黎蒴(Castanopsis fargesii)和荷木。3、对调研区9个调研点进行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法的景观评价,利用Kendall’s W协和系数进行检验,AHP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评价结果相似。评价值较高的造景树种具有适生性好、生态效益高和观赏价值高等特点,评价值较低的造景树种乡土适宜性低,生长速度慢,虫害明显,生态效益低且观赏度低。其中,龙川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枫香>山茶>樟树>乌桕(Sapium sebiferum)>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马尾松>藜蒴>檫木(Catalpa bungei)>荷木>大叶相思>木姜子;郁南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灰木莲(Manglietiaglanca)>油桐(Vernicia fordii)>小叶榕(Ficus benjamin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黄金熊猫(Xanthostemon chrysanthus)>樟树>藜蒴>火力楠>苦楝(Melia azedarach)>马尾松>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桑树>马占相思>荷木;翁源县的造景树种适宜性排序:山杜英>枫香>马尾松>樟树>藜蒴>荷木。本文对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讨论。根据生态景观林试验区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采用针阔叶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绿色与彩叶植物混交;种植密度的合理控制;增加林下植被丰富度,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造景树种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其他景观林工程优化等建议。

裴仪岱[7](2018)在《石灰岩山地不同植物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贵州喀斯特区特定的地质背景,独特的水文条件和雨量充沛的温暖湿润气候构成的自然环境,加上超载的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的贫困和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促进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喀斯特石漠化的加剧包括土壤、植被的退化和生产力的下降等,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它引起的灾害性连锁反应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森林植被的恢复建设是喀斯特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石灰岩山地是贵州喀斯特地区较普遍的地质情况。由此本文选择贵州石灰岩山地生长的73种植物的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植物的枯落物蓄积量、持水能力和土壤物理性性质、渗性能进行测定与分析,旨在探究贵州石灰岩山地生长树种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枯落物蓄积量方面,落叶阔叶类物种的未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5.120.80 t﹒hm-2,半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3.450.36 t﹒hm-2,总蓄积量为6.781.16 t﹒hm-2;常绿阔叶类物种未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3.350.69 t﹒hm-2,半分解蓄积量的范围为3.570.40 t﹒hm-2,总蓄积量为6.581.09 t﹒hm-2;针叶类物种未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3.241.43 t﹒hm-2,半分解蓄积量的范围为6.550.94 t﹒hm-2,总蓄积量为9.802.37t﹒hm-2;灌木物种未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1.920.45 t﹒hm-2,半分解蓄积量的范围为1.460.22 t﹒hm-2,总蓄积量为3.120.67t﹒hm-2。竹类物种未分解层蓄积量的范围为4.730.77 t﹒hm-2,半分解蓄积量的范围为6.960.86 t﹒hm-2,总蓄积量为11.701.63t﹒hm-2。2、在枯落物持水方面,落叶阔叶类物种总持水量范围为1.3913.73 t﹒hm-2,常绿阔叶类物种总持水量范围为2.329.31 t﹒hm-2,针叶类物种总持水量范围为(3.3712.78 t﹒hm-2),灌木物种总持水量范围为1.084.78 t﹒hm-2,竹类物种总持水量范围为3.2110.90 t﹒hm-2。在枯落物持水的过程中发现,枯落物持水量和浸泡时间之间满足关系式Y=aLn(x)+b,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之间满足关系式Y=axt。3、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落叶阔叶类物种土壤的容重范围为0.871.46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669.75314.48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9.2247.79 t﹒hm-2,常绿阔叶类物种土壤的容重范围为0.951.53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663.10374.69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10.8860.98 t﹒hm-2,针叶类物种土壤的容重范围为0.891.46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602.95384.96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7.223.92 t﹒hm-2,竹类下土壤的容重范围为0.841.24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687.88393.36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17.2746.41t﹒hm-2,灌木物种下土壤的容重范围为0.951.53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范围为582.32337.24 t﹒hm-2,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为8.0032.81 t﹒hm-2。4、在土壤的渗透性能方面,落叶阔叶类下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0.1026.99mm/min,常绿阔叶类下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0.7829.63mm/min,针叶类下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1.149.10mm/min,灌木下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0.1233.53mm/min,竹类下土壤稳渗速率范围为0.2126.51mm/min,土壤稳渗速率最大的三种植物分别为盐肤木(33.53mm/min)﹥女贞(31.71mm/min)﹥青冈栎(29.63mm/min)。5、对所研究植物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所研究植物按水源涵养能力划分成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级,其中优秀的植物为13种,占总数的17.8%,良好的为27种,占总数的37.0%,一般的为33种,占总数的45.2%。在评级为优秀的13种植物中,针叶类占0%,竹类占15.38%,落叶阔叶类占38.46%,常绿阔叶类占15.38%,灌木占30.78%;良好的27种植物种中,针叶类占11.11%%,竹类占0%,落叶阔叶类占59.26%,常绿阔叶类占11.11%,灌木占18.52%;一般的33种植物中,针叶类占9.09%,竹类占6.06%,落叶阔叶类占45.46%,常绿阔叶类占9.09%,灌木占30.30%。

陈露瑶[8](2016)在《海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谱系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 (Bl.) Koidz]是东亚岛屿特有分布的常绿植物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由于资源量有限,已经被列为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舟山新木姜子为典型的雌雄异株,虫媒传粉植物,种子为鸟类传播。它分布于中国舟山群岛、台湾兰屿岛、琉球群岛、日本本岛和朝鲜半岛的沿海地区及其附近岛屿。因此,舟山新木姜子是探究晚第三纪/第四纪以来物种谱系地理结构与陆桥地质结构变迁以及海平面变化关系的一个非常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首次分析了舟山新木姜子的转录组,开发了其EST-SSR标记。通过EST-SSR核基因ITS与叶绿体DNA序列标记分析了61个居群的谱系分化与遗传多样性,并研究了其间断分布地理式样的形成原因,阐明了舟山新木姜子在东亚的居群动态历史。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录组分析与EST-SSR引物开发通过Illumina 2000测序平台对舟山新木姜子进行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运用de novo从头组装方法,获得68,624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733 bp),其中有41,130个unigene在公共数据库中被注释。在所有的unigene中共检测到13,213个EST-SSRs,其中,去除长度小于16 bp、侧翼序列不足够长的序列,最终成功设计了1,191对引物。我们在1,191对引物中随机挑选合成了131对引物来检测其多态性,共检测到10对具有多态性的EST-SSR引物(其中3个为选择性位点,7个为中性位点),并将其用于本研究舟山新木姜子居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的分析。(2)基于EST-SSR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利用10个EST-SSR标记和7个中性EST-SSR标记对50个舟山新木姜子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研究表明,舟山新木姜子的遗传多样性与纬度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0906;P<0.05),即居群遗传多样性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S TRUCTURE分析显示舟山新木姜子居群在Tokara Gap南北两侧分化为南部和北部谱系。其中北部谱系又分化为中国舟山-韩国-九州和四国-本州两个次级谱系,日本本岛南部地区具有2个次级谱系,而北部地区仅检测到1个次级谱系,BAYEASS分析显示,谱系间具有南北向不对称的当代基因流。(3)基于核基因ITS与叶绿体DNA序列变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核基因ITS和叶绿体DNA标记,选取61个舟山新木姜子居群进行了单倍型谱系关系和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居群水平的ITS序列,检测出2个变异位点,获得了3个ITS单倍型。以Tokara Gap为界,舟山新木姜子的ITS单倍型分为南北两个谱系。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与祖先分布区重建的结果显示,舟山新木姜子祖先分布区在南部谱系,即琉球、台湾是舟山新木姜子在东亚的起源中心,后向北方的中国舟山群岛、日本本岛和韩国地区扩张。基于居群水平的cpDNA序列,4个叶绿体片段(psbA-trnH、trnL-trnF、psbC-trnS、rps16)检测出17个变异位点,获得20个cpDNA单倍型。单倍型地理分布与TCS网络图显示,以Tokara Gap为界同样可以将其划分为南北2大谱系。叶绿体水平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r=-0.05;P<0.05),日本本岛南部居群的cpDNA遗传多样性高于北部。(4)生态位模拟与居群进化历史研究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时期,在日本本岛北部舟山新木姜子适宜生境大量丧失,而在日本本岛南部及中国东海陆桥岛屿其分布区却有所增加。2080年时的舟山新木姜子生态位模型分析显示,该物种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及日本未来潜在的适宜分布区将丧失约60%。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舟山新木姜子在历史时期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Tokara Gap地理隔离是其南北谱系分化的根本原因,结合cpDNA和EST-SSR两种标记数据进行联合IMa分析,揭示了南北两个遗传谱系的分化时间约为0.3Ma (95% HPD区间:0.07-1.1 Ma)。更新世末期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导致了该物种在舟山、日本本岛以及韩国呈现间断分布的地理式样。日本本岛南部地区为舟山新木姜子冰期避难所,而冰后期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迁移。综上所述,基于叶绿体、核基因DNA序列以及SSR多个标记的居群遗传变异分析,并结合生态位模拟以及古地质资料,为更深入揭示舟山新木姜子遗传多样性、谱系分化以及居群进化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曾凤,唐小清,陈红锋,谭广文[9](2015)在《广东省樟科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采取野外实地调查、标本与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樟科植物资源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资源分布规律与开发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广东省樟科植物共14属142种(包括4个栽培种)14变种。在水平分布上,以粤西和粤北分布种类最多;垂直分布以海拔4001 000 m分布种类最多。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为主。研究发现共53种植物可作为观赏植物且可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此外,探讨了樟科植物资源特点与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展望。

刘玉香[10](2013)在《樟科主要属种核型研究及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樟科(Lauraceae)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是集材用、药用、香料、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于一身的多用途重要植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樟科5属17种植物首次进行核型研究,为进一步开展遗传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樟科6属21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关系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润楠属8种植物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为樟科植物系统生物学研究奠定了较好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樟科5属17种植物核型研究。本文系统开展了樟科5属17种植物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17种植物的核型类型分为“1 B”、“2A"、“2B”型3种。其中:樟属4种植物的核型均为“2 B”型;楠属的闽楠和白楠的核型分别为“2A”和“2B”型;润楠属8种植物的核型3种类型均有;新木姜子属的鸭公树和新木姜子的核型分别为“2A”和“2 B”型;檫木属的檫木的核型为“2 B”型。一般地,“1 B”和“2A”核型较对称,属于较原始类型;具“2 B”型的植物在系统演化中更为进化。2.樟科植物核型特点。综合本人及前人的研究结果,已开展核型研究的樟科植物共有42种,发现樟科植物的核型类型有“1A”、“1 B”、“2A”和“2B”四种类型,没有发现“C”类型的核型,说明樟科植物的核型总体上较为对称,在系统进化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类型。其次,樟科植物的染色体基数均为12,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不同。有38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为二倍体;另4种植物为多倍体,其中无根藤、月桂和美洲檫木3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8,为四倍体,台湾新木姜子的染色体数目为2n=6x=72,为六倍体。3.樟科植物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建立。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润楠基因组DNA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樟科6属21种植物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4.樟科6属21种植物ISSR亲缘关系分析。用9个ISSR多态性引物对樟科6属21种植物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樟科6属21个植物种可划分为3个大类群,与樟科分类中的族一致:第一类为樟族,包括樟属(4种)和檫木属(1种);第二类为鳄梨族,包括楠属(4种)和润楠属(8种);第三类为木姜子族,包括新木姜子属(3种)和山胡椒属(1种)。在遗传距离为0.99左右时,樟科6属属间植物完全分开,属内植物全部聚在了一起,与传统形态分类相符。5.润楠属8种植物亲缘关系分析。根据核型研究参数将润楠属8种植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两类:第1类5个种,为“毛花组”的柳叶润楠、刨花润楠、华东楠和润楠4个种,还有“大果组”的龙眼润楠;第2类3个种,为“光花组”的红楠和风凰润楠,还有“绒毛润楠组”的绒毛润楠。而基于ISSR分子检测结果进行的聚类,也是将8个种聚成两类,但与核型参数聚类结果不同的是,第1类为6个种,即将第2类的绒毛润楠也聚在第1类,而第2类仅有“光花组”的红楠和凤凰润楠。作者支持后者的聚类结果,认为大果组的龙眼润楠和绒毛润楠组的绒毛润楠,其花被裂片均被毛,与毛花组的分组特征一致,与毛花组植物聚在一起这与形态特征完全一致,而光花组植物则自成一组。据此初步认为,润楠属植物分组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花被裂片是否被毛,并依此分成“毛花组”和“光花组”2大组即可。

二、大叶新木姜育苗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叶新木姜育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姜叶柯的种植现状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
2 资源分布与鉴定
    2.1 野生资源分布
    2.2 野生资源鉴定
3 种植现状
    3.1 种植面积
    3.2 种苗繁育方法
    3.3 人工栽培技术
4 开发利用
    4.1 别样茶
        4.1.1 木姜叶柯甜茶。
        4.1.2 木姜叶柯茶饮。
    4.2 食品
        4.2.1 着色剂棕色素。
        4.2.2 高甜度低热量食品。
    4.3 医药
    4.4 护肤美容产品
    4.5 保健品
5 展望
    5.1 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木姜叶柯活性物质的新功能
    5.2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木姜叶柯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
    5.3 推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拓展木姜叶柯的开发利用空间
    5.4 建立以木姜叶柯为主的立体种养模式,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2)浙江天童优势树种凋落叶对同种子代更新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凋落叶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途径
        1.2.2 同种凋落叶影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途径
        1.2.3 土壤微生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概况
    2.2 材料收集与预处理
    2.3 杀菌处理与浸提液制备
    2.4 设置处理方法
        2.4.1 实验处理方法
        2.4.2 种子萌发阶段和幼苗生长阶段的处理方式
    2.5 各组分微生物分类测序及分析
第三章 同种凋落叶对种子萌发阶段的影响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与概况
        3.2.2 实验设计
        3.2.3 数据测量与处理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不同物种在不同处理下的萌发情况
        3.3.2 同种凋落叶对种子萌发阶段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同种凋落叶对幼苗生长阶段的影响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与概况
        4.2.2 实验设计
        4.2.3 数据测量与处理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各物种不同处理间幼苗病叶率比较
        4.3.2 不同物种凋落叶对同种幼苗生长和存活的影响途径
        4.3.3 母株周围土壤微生物对幼苗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同种凋落叶对子代更新影响的时间分化特征
    5.1 同种凋落叶和土壤微生物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的影响比较
    5.2 同种凋落叶不同性质对子代更新的影响
    5.3 同种凋落叶不同性质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时间变化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珠三角边坡近自然群落中乡土植物调查与种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边坡植被恢复相关概念
        1.2.1 近自然植被恢复
        1.2.2 坡面植被重建技术
        1.2.3 乡土植物
        1.2.4 先锋植物、优势植物、建群种概念
        1.2.5 植物密度调控原理
        1.2.6 演替理论
    1.3 边坡植被恢复国内外现状
        1.3.1 裸地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工程技术措施
        1.3.2 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珠三角边坡近自然植被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种类调查
    2.1 边坡近自然植被群落调查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文献植物群落数据分析
    2.3 实地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分析
        2.3.2 重要值分析
        2.3.3 多样性分析
    2.4 小结
3 珠三角边坡近自然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种子数据库构建
    3.1 边坡近自然植被乡土植物种子特性研究
        3.1.1 种子萌发特性
        3.1.2 种子休眠特性
        3.1.3 植物种子贮藏特性
    3.2 构建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数据库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库构建原则
        3.2.3 构建数据库指标
        3.2.4 构建数据库信息系统
        3.2.5 数据库管理
    3.3 小结
        3.3.1 常见边坡乡土植物种子休眠特性
        3.3.2 常见种子解除休眠方法
        3.3.3 常见种子贮藏方法
        3.3.4 构建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数据库系统
4 2种边坡近自然植被乡土先锋植物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测量指标与数据分析
    4.4 试验结果
    4.5 小结
5 9种边坡近自然乡土先锋植物、优势植物混播试验
    5.1 9 种植物室内发芽试验及5 种植物室外混播试验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9种边坡乡土植物室内发芽试验结果
        5.2.2 先锋植物、优势植物混播组合试验试验结果
    5.3 小结
        5.3.1 提高乡土植物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5.3.2 提高乡土植物白楸、毛桐发芽率的方法
        5.3.3 适宜的夏秋季混播组合
6 裸地边坡近自然植被恢复植物配置研究
    6.1 应用数据库进行植物优选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结果
    6.2 植物混播搭配
        6.2.1 植物配置原则
        6.2.2 适宜的植物组合模式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珠三角裸露边坡调查植物名录
附录二 珠三角边坡近自然乡土先锋、优势植物数据库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米槁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序言
    1.2 研究进展
        1.2.1 樟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2 米槁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预试验设计
        2.3.1 消毒剂筛选试验设计
        2.3.2 植物激素筛选试验设计
        2.3.3 增殖培养基激素筛选试验设计
    2.4 米槁外植体消毒试验设计
        2.4.1 带芽茎段消毒试验设计
        2.4.2 叶片消毒试验设计
        2.4.3 不同取材时间对米槁带芽茎成活率影响的试验设计
    2.5 米槁诱导培养试验设计
        2.5.1 米槁不定芽诱导试验设计
        2.5.2 米槁愈伤组织诱导试验设计
    2.6 米槁增殖培养试验设计
    2.7 米槁组培苗生根培养试验设计
    2.8 米槁组培苗炼苗移栽试验设计
        2.8.1 米槁生根苗炼苗试验设计
        2.8.2 米槁组培苗移栽试验设计
    2.9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2.9.1 数据的收集
        2.9.2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预试验结果分析
        3.1.1 消毒剂筛选结果与分析
        3.1.2 植物激素筛选结果与分析
        3.1.3 增殖培养基激素筛选结果与分析
    3.2 米槁外植体消毒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消毒方式对米槁带芽茎段消毒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消毒方式对米槁叶片消毒效果的影响
        3.2.3 不同取材时间对米槁带芽茎段成活率的影响
    3.3 米槁诱导培养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对米槁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基对米槁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培养基对米槁增殖培养的影响
    3.5 不同培养基对米槁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3.6 米槁组培苗炼苗移栽结果与分析
        3.6.1 不同炼苗时间对米槁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3.6.2 不同基质对米槁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米槁最佳消毒方式
    4.2 米槁最佳诱导培养
    4.3 米槁最佳增殖培养
    4.4 米槁最佳生根培养
    4.5 米槁最佳炼苗移栽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5)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2.2 我国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2.3 贵州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2.4 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2.5 野生观赏植物与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物种多样性分析
        2.2.2 观赏多样性分析
        2.2.3 生态适应性多样性分析
        2.2.4 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统计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分析
    3.1 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3.1.1 种类组成特点
        3.1.2 生活型多样性
        3.1.3 植物区系特点
        3.1.4 资源分布特点
    3.2 观赏特性多样性
        3.2.1 观花植物
        3.2.2 观果植物
        3.2.3 观叶植物
        3.2.4 观茎干植物
        3.2.5 观姿植物
        3.2.6 芳香植物
    3.3 园林用途多样性
        3.3.1 孤植树类
        3.3.2 庭荫树类
        3.3.3 行道树类
        3.3.4 绿篱类
        3.3.5 垂直绿化类
        3.3.6 地被类
        3.3.7 花灌木类
        3.3.8 盆栽及造型类
        3.3.9 防护类
        3.3.10 室内装饰类
        3.3.11 湿地应用类
        3.3.12 切花类
        3.3.13 花坛花镜类
    3.4 生态适应类型多样性
        3.4.1 温度适应性
        3.4.2 水分适应性
        3.4.3 光照适应性
        3.4.4 土壤适应性
        3.4.5 空气污染物适应性
    3.5 综合评价
        3.5.1 权重计算结果
        3.5.2 评价结果
        3.5.3 高综合价值物种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4.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Ⅱ: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名录
附录Ⅲ: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分值统计表
附录Ⅳ: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优先开发利用推荐种各论
附录Ⅴ:黔中地区部分野生观赏植物图片赏析

(6)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生态景观林及其相关概念
        1.2.2 生态景观林研究进展
        1.2.3 生态景观林评价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意义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研究法
        2.4.2 实地调研法
        2.4.3 生态景观林的树种适宜性评价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特色分析
        3.1.1 造景植物生长态势分析
        3.1.2 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3.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适宜性适宜性评价
        3.2.1 AHP法评价结果
        3.2.2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结果
        3.2.3 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2.1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多样性
        4.2.2 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特色分析
        4.2.3 广东生态景观林植物景观评价
        4.2.4 广东生态景观林设计与养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三个调研地树种统计和树种分布
附录 B:调研地出现的生态景观林造林树种图片

(7)石灰岩山地不同植物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灰岩山地的分布和土壤的形成
        1.2.2 国内外植物的涵养水源功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
        2.1.2 气候特点
        2.1.3 土壤类型
        2.1.4 水文状况
        2.1.5 植被情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地理区域与人口
        2.2.2 土地情况
        2.2.3 农业情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取样点的选择和植物类型的划分
    3.2 枯落物持水测定
    3.3 土壤蓄水性能测定
        3.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3.2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植物枯落物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4.1.1 不同植物的枯落物蓄积量
        4.1.2 枯落物持水过程分析
        4.1.3 枯落物吸水速率分析
        4.1.4 不同植物类型的枯落物持水量
    4.2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4.2.1 土壤含水量研究
        4.2.2 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4.2.3 土壤入渗分析
    4.3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3.1 水源涵养功能指标的选择
        4.3.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3.3 水源涵养功能评分聚类分析及分级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海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谱系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保护遗传学
        1.1.1 保护遗传学简介
        1.1.2 保护遗传学的应用
        1.1.3 保护遗传学中的分子标记
    1.2 舟山新木姜子的研究背景
        1.2.1 东亚岛屿的地质历史动态背景
        1.2.2 舟山新木姜子的概况
        1.2.3 舟山新木姜子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舟山新木姜子的样品采集和总基因组DNA提取
    2.1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2.2 总基因组DNA提取
    2.3 仪器、试剂及来源
第3章 舟山新木姜子转录组测序及EST-SSR引物开发
    3.1 舟山新木姜子转录组测序
        3.1.1 实验材料
        3.1.2 RNA提取
        3.1.3 转录组测序、组装和注释
    3.2 EST-SSR引物设计与检测
        3.2.1 引物设计
        3.2.2 引物扩增效率检测
        3.2.3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舟山新木姜子转录组数据分析
        3.3.2 转录组中EST-SSR的频率和分布
        3.3.3 EST-SSR引物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基于EST-SSR标记的数据分析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 EST-SSR数据的分析
        4.2.1 中性检验
        4.2.2 居群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4.2.3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4.2.4 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中性检验
        4.3.2 居群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和连锁不平衡
        4.3.3 居群遗传结构
        4.3.4 居群动态历史变化
第5章 基于核基因ITS标记的数据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总基因组DNA提取
        5.2.2 居群扩增及序列检测
        5.2.3 单倍型谱系关系分析
        5.2.4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5.2.5 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5.2.6 祖先分布区重建
    5.3 实验结果
        5.3.1 核基因ITS序列特征
        5.3.2 单倍型谱系关系
        5.3.3 居群遗传多样性
        5.3.4 谱系地理结构和居群遗传结构
        5.3.5 祖先分布区
第6章 基于叶绿体DNA标记的数据分析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总基因组DNA提取
        6.2.2 居群扩增及序列检测
        6.2.3 单倍型谱系关系分析
        6.2.4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6.2.5 谱系地理结构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6.2.6 居群动态历史分析
        6.2.7 生态位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区
    6.3 实验结果
        6.3.1 叶绿体DNA序列特征
        6.3.2 单倍型谱系关系
        6.3.3 居群遗传多样性
        6.3.4 谱系地理结构和居群遗传结构
        6.3.5 居群动态历史
        6.3.6 舟山新木姜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布区模拟
第7章 讨论
    7.1 舟山新木姜子转录组及EST-SSR引物开发
    7.2 舟山新木姜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7.2.1 遗传多样性
        7.2.2 遗传结构和谱系分化
        7.2.3 北部谱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分化
    7.3 舟山新木姜子的动态历史
    7.4 对舟山新木姜子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广东省樟科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地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广东省樟科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3.2广东樟科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分析
    3.3广东樟科资源观赏价值及抗逆性评价
4广东樟科植物资源利用现存问题
5樟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0)樟科主要属种核型研究及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樟科植物研究概况
        1.1 樟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1.2 樟科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 樟科植物繁育研究
    2 植物染色体核型和核型分析
        2.1 染色体及其特征
        2.2 染色体核型和核型分析
        2.3 核型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2.4 樟科植物核型研究现状
    3 ISSR分子标记
        3.1 DNA分子标记
        3.2 ISSR分子标记原理、方法与特点
        3.3 ISSR分子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樟科5属17种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樟科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
        3.2 樟科植物核型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樟科植物染色体制片方法探讨
        4.2 樟科5属17种植物核型比较
        4.3 核型进化
        4.4 属内种间植物染色体差异比较
        4.5 樟科植物核型的比较
第三章 樟科6属21种植物工SSR亲缘关系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DNA的提取
        2.2 ISSR-PCR扩增优化反应体系建立
        2.3 ISSR标记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2 ISSR适宜引物筛选
        3.3 ISSR扩增结果及其特点
        3.4 ISSR指纹聚类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樟科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条件优化
        4.2 ISSR-PCR扩增条件优化及扩增体系建立
        4.3 樟科6属21种植物的亲缘关系
第四章 润楠属8种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1 聚类分析
        1.1 润楠属8种植物核型参数聚类分析
        1.2 润楠属8种植物ISSR聚类分析
    2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大叶新木姜育苗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姜叶柯的种植现状与开发利用[J]. 冯芳,饶欣雨,程建峰,万蓝婷,彭莎,王梦醒.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9)
  • [2]浙江天童优势树种凋落叶对同种子代更新的影响机制[D]. 尚怡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珠三角边坡近自然群落中乡土植物调查与种子应用研究[D]. 蒋永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
  • [4]米槁组织培养研究[D]. 武梦瑶. 贵州大学, 2020
  • [5]黔中地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评价[D]. 潘端云. 贵州大学, 2019(09)
  • [6]广东生态景观林造景树种的适宜性评价[D]. 倪毅.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7]石灰岩山地不同植物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D]. 裴仪岱. 贵州大学, 2018(04)
  • [8]海岛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谱系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露瑶. 浙江大学, 2016(02)
  • [9]广东省樟科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J]. 曾凤,唐小清,陈红锋,谭广文. 广东林业科技, 2015(02)
  • [10]樟科主要属种核型研究及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D]. 刘玉香.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中华白杨育苗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