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性静态模糊评估模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承担全球七成以上光伏组件测试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集团)、青海光伏产业科研中心以及国家“领跑者”计划中山西大同的户外实证测试平台等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实证测试平台的发展成熟,也引发了对于微电网中其他关键设备检测的问题研究。本文以交直流混联微网为研究对象,基于分散采集和集中控制原理设计了集实际运行与在线检测为一体的关键设备实证检测平台,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对设备状态及系统能效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建立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为其打分定级,实现了并网设备实际运行环境下的性能检测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微电网实证检测意义,同时阐述了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的入网检测技术规范及标准,为后续设备检测项目的确定奠定基础。(2)基于交流、直流微电网典型拓扑结构,提出微电网源侧效率分析方法,建立含光伏的交流、直流微电网损耗数学模型,对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进行能效分析,根据直流负荷率与能效损耗的关系,导出不同直流负荷率对应的最佳供电方式;根据光伏变换器、储能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接入交直流混联微网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各设备的测试项目;根据检测需求对现有测量仪表的性能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微电网实证检测平台的监测终端进行选型。(3)对交直流混联微网实证检测平台进行现场设备层、通讯层、监控层的设计;基于电科院建立的交直流混联微网示范工程,对光伏变换器、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设计了实证检测平台,并将其集合于同一供电母线,形成了交流母线380V,直流母线±375V的实证测试接口,实现了微电网系统实际运行与实时检测的统一。(4)介绍了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运算步骤,并结合熵权法思想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通过模糊综合分析确定了可将指标值划分成状态区间的隶属函数,并结合组合赋权法建立了基于改进AHP-熵权法的并网设备模糊综合评估模型。(5)建立了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多因素多层次的性能评估体系,将实际运行测量到的数据代入岭型隶属函数从而形成评判矩阵,运行改进AHP-熵权法组合赋权法的Matlab程序得到综合权重,最后模糊综合评价运算得到混合微电网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的性能表现等级和百分制得分。(6)基于直流750V的供电系统开展实证检测平台实验,利用监控层软件并向主机插入加密锁进行环境开发,建立数据库组态,在全局脚本中对辅助变量进行编程并设计窗口界面,最后运行系统,监控系统界面将各设备信息成功并正确显示出来。
李宇龙[2](2020)在《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国产机电产品早期故障频发、固有可靠性低、使用可靠性差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提高机电产品可靠性为目的,提出了一套基于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方法。对元动作理论和FMA(Function-Motion-Action)分解法进行了系统化扩展,提出了关键元动作的概念,并给出了具体的提取方法,研究了元动作单元的标准化建模技术;对收集到的元动作故障数据进行分析,使用BBIP(Bounded Bathtub Intensity Process)模型来描述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发生机理,求出了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期,并探究了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故障之间的关系;给出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原因和机理的定义,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元动作为基础制定了故障模式的定量判据,对关键元动作单元的故障产生机制进行定量的分析;以元动作而非静态的零部件为基础对机电产品进行可靠性分配,并对分配结果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从本质上提高了出厂产品的固有可靠性;以FRACAS(Failure Report Analysis and Corrective Action System)和元动作单元为基础探究了机电产品的早期故障“归零”消除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故障纠错实施保障体系,降低了其早期故障出现的概率。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建模技术研究。给出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最新、最规范的定义,根据“整机功能-部件运动-元动作”的思路详细介绍了机电产品由整机功能到元动作的分解方法,制定了详细的FMA分解准则和相应元动作单元的拆分规则;提出关键元动作的概念,并给出了一种基于PDMC(Probability,Detectivity,Maintainability and Maintenance Cost)的关键元动作单元提取方法;给出元动作单元标准化结构建模的定义和分析方法,研究了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实例对数控转台进行了FMA分解,得到了实现数控转台运动的所有元动作及其对应的元动作单元,根据提取准则获得了数控转台的关键元动作和关键元动作单元,对关键元动作单元进行分析,得到了其标准化结构模型,为后续基于元动作和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分析打下了基础。(2)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建模及分析。对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早期故障进行了定义,给出了元动作故障数据的来源及收集方法,利用TTT(Total Test Time)法对收集到的故障发生时刻而非故障时间间隔进行预处理,利用TTT图对故障数据的趋势进行预判,在对比分析多种备择模型的基础上,选用BBIP法对机电产品元动作的故障发生过程进行描述,探讨了BBIP模型的数学性质,给出了模型参数估计、拟合优度检验和早期故障期拐点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元动作早期故障影响分析的瞬时指标和累积指标,并建立了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早期故障之间关联性的分析模型。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适用性和正确性,求得了不同元动作单元各自的早期故障期,分析了早期故障的存在对元动作链整体可靠性产生的影响,探寻了元动作单元前、后次故障间存在的关系。(3)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研究。给出了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早期故障原因和早期故障机理的定义,分析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元动作的故障模式只与动作有关,元动作的故障原因只与元动作单元的结构有关,以元动作和元动作单元为对象的机电产品早期故障机理分析解决了传统故障分析法中故障模式和故障原因定义混乱和分析困难的问题;以动能定理为基础给出了元动作故障模式的定量判断依据,提高了故障模式归类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元动作的故障模式种类比传统分析方法的故障模式种类大大减少,减少了故障分析的难度和工作量;利用FEM(Finite Element Method)、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提出了一种面向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的故障机理分析方法;以前文求得的关键元动作单元为对象,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其故障机理分析模型,利用Newmark算法对该故障模型进行了求解,定量分析了该元动作单元故障模式的产生机理。(4)面向早期故障主动消除的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以前文求得的元动作链MAC342为可靠性的分配对象,在大量企业调研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将元动作重要度、危害度、发生度、复杂度、维修度、维修费用和成熟度等作为影响可靠性分配的考虑因素,将产品制造企业所关心的时间、成本和效益作为可靠性分配的优化目标,在考虑可靠性分配影响因子和优化目标因子时引入各自的权重系数,并在建立其各自的模糊判断矩阵和模糊决策矩阵时引入了一种新的专家权重系数计算方法,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元动作的机电产品可靠性多目标优化分配方法,对比分析了常用可靠性分配方法与本文所提方法的优劣,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5)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研究。根据“闭环回路,故障归零”的FRACAS思想,以元动作单元的早期故障为分析对象,制定出一套涵盖机电产品设计、加工、装配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元动作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为保障该体系在企业内的实施,建立了一套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保障机制,并明确了产品生产企业内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职责,为缩短机电产品的早期故障期和减少早期故障的发生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将所提方法应用到相关的机床制造企业中,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陶锴[3](2020)在《基于声发射的含水岩土安全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自二十世纪以来呈现井喷式上升,建设规模的增加为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挑战,岩土工程安全监测已成为关乎国民生命财产的重要议题。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岩体抗压抗剪强度降低,削弱结构的稳定性,进而造成矿井坍塌、大坝溃堤等安全事故。由于水对岩体结构的软化作用,渗水失稳已成为当前工程事故的重要因素,对岩体结构开展含水率实时监测、损伤等级评估和灾害预警工作对保障工程进展和人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声发射技术为手段,针对含水岩土工程中水分对结构损伤和声发射的影响、监测数据建模处理、含水率识别以及损伤评估等问题开展研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对水分-声发射-损伤等级三者的关联影响进行探讨,采用有限元仿真和单轴压缩激发声发射,利用声发射信号时域观测、功率谱分析、高阶谱分析、参数分析和谱采样分析等方法,总结了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声发射时频域特征,从数值模拟和宏观实验角度验证水分对岩石声发射的抑制作用。为了刻画水分对岩石损伤等级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样本受压裂纹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二值像素分析量化损伤等级。利用联通域扫描和图像细化方法获得裂纹形态学指标,采用综合损伤指标量化不同含水率样本的断层扫描图像,通过定量分析得到水分对损伤的影响作用。为完成监测信号的建模处理,首先模拟人脑记忆与遗忘机理,将监测数据存储系统划分为短时记忆存储区和长时记忆存储区,利用门限值控制完成噪声数据的“遗忘”和有效监测数据的“记忆”。为了完成监测数据的序列存储,提出信号简谱化模型,利用音乐谱线完成监测信号包络采样,将人耳不可感知的损伤信号折换为具有可听属性的损伤音乐指标。开展多类型损伤信号乐谱化处理实验,在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损伤类型识别实验中验证了此种方法对信号特征保留的功能。为了完成失效传感器数据恢复,将简谱化模型与卡尔曼算法结合,以失效前的极值和近邻传感器数据为基础完成遗失数据的拟合重建。基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参数波动规律和聚类分析提出参数两步选择法,实现声发射参数的择优筛选,给后继模式识别任务实现数据指标的科学选取。从算法对比中可以看出,虽然两步参数选择法的时间消耗较大,但选择出的参数在模式识别中表现更好。为完成岩石含水率在线监测,基于模糊数学原理提出含水率模糊识别方法。利用声发射参数的统计规律,通过计算参数公差得到重要性排序,并基于此排序规划判断矩阵,得到具有环境自适应功能的权重向量。以Softmax函数对每一种含水率的输出向量为依据构建隶属度矩阵,并把自适应权重向量和隶属度矩阵的模糊计算值作为含水率识别结果。设计了砂岩-沙土层叠结构,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了水在此结构中渗流过程的压强分布。设计了传感器部署机械结构和声发射数据采集系统,实验中含水率模糊识别结果与真实含水率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开展不同颜色光引导的脑电信号采集实验,通过分析Beta波成分确定对人体专注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适宜人体专注度的报警光颜色序列。为充分利用声发射参数信息完成损伤评估,综合可靠性理论、信息熵理论、因果推理理论等对环境因素和损伤结果的逻辑关联开展不确定性推导,提出包含参数间相关性信息的时域特征波和描述损伤出现置信度的损伤信息熵向量。基于岩石损伤力学和概率统计知识提出疲劳度指标,在不同含水损伤评估实验中验证了此指标对含水损伤样本的敏感性。基于贝叶斯理论提出溯源度指标,通过信号到达时间参数完成损伤区域的概率定位。
姜凯[4](2020)在《基于动态分段的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寒地区,受气象灾害影响,交通拥堵、路面损毁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公路运输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评估可以使公路管理部门事先采取措施,降低高寒地区气象灾害等对公路交通的不利影响。已有的研究分别从公路本身(暴露性)、公路交通(敏感性)和公路管理及养护(应灾能力)的视角,研究公路脆弱性的评估方法,缺乏多视角的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的研究。本文利用动态分段技术,将公路本身、公路交通和公路管理及养护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高寒地区的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首先,参考用于公路脆弱性评估的暴露性、敏感性和应灾能力指标,结合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阐明动态分段技术用于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的内在机理。其次,综合动态分段技术和模糊层次分析法,提出了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的综合评估模型,用来阐明利用动态分段技术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提出的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指标的具体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ESRI公司的Web应用开发的技术体系,研发了针对高寒地区的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云服务”原型系统。用户可以在线上载公路数据及专家打分表的相关数据,在线获得公路脆弱性的综合评估结果。最后,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研发的系统,利用黑龙江省绥满高速公路卧林段的公路基础数据和对应的专家打分数据,得到选取公路各段暴露性、敏感性、应灾能力和脆弱性的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可以准确的评估高寒地区公路的脆弱性,与公路的实际情况相同。同时还可以在暴露性、敏感性和应灾能力三方面对脆弱性较高的公路提出改善意见,达到提升公路整体性能的效果。
贾玲[5](2020)在《基于组合权重及模糊理论的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文中指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是国际上公认的理想的替代能源。近年来,随着电站中各个元件的成本降低,以及光伏发电技术的日渐成熟,光伏发电量的比重逐年提高。为确保光伏组件的可靠运行,降低维修成本,需要对运行的光伏组件进行健康状况预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光伏组件与其他设备相比,有其特殊性,其输出功率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而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带来了挑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需要采用更适合的方法和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组件的基本结构和输出特性,着重分析了影响光伏组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确立了以运行参数、巡视参数、环境参数因素作为评价光伏组件健康状况的三类指标。考虑其复杂性,按照分层求解的总体策略,形成了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的三层指标体系。然后,分析评估指标与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模型描述。针对各个评估指标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评估指标的性质不同(运行指标和环境指标为定量指标,巡视指标为定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给出了定性指标的权重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给出了定量指标的组合权重模型;考虑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等级属于模糊问题,本文结合传统模糊理论与先进的云模型技术,给出了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模型,对定性指标给出了基于专家经验的隶属度模型;针对多层次指标体系,将权重技术与模糊技术相结合,采用模糊算子,形成了模糊评估模型。最后,设计了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的程序流程图,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采用Matlab语言编程,对某地区的光伏组件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估,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周鹏[6](2020)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评估与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具备米级、亚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广泛应用于空间信息应用领域。卫星发射入轨之前、在轨运营阶段需要大量的评估工作,保证卫星能够正常化运行。然而,传统卫星效能评估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成本,也无法对效能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因此,从历史评估集中挖掘预测模型,代替串行化的评估流程就显得意义重大,同时引入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可以量化不同指标的灵敏度。基于此,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对地观测能力,构建包含综合指标层、能力指标层、应用域指标层、性能指标层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固有观测能力、任务观测能力两个角度,分别给出不同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并提出标准化的预处理方法。针对时空覆盖效能指标,设计一种基于网格法和矢量相交法的计算方法。(2)针对主、客观确权方法各自的缺陷,结合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确权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效能指标组合确权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综合不同方法确权结果,从而保证了权重信息的完整性。(3)基于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法、雷达图法,提出两种改进的评估方法,即基于动态分辨系数的加权综合灰色关联度评估法(RGRA)以及基于模糊综合的改进雷达图评估法(FCE-RRME)。RGRA评估法克服了分辨系数取为经验值的局限性,解决评估参考标准不一致问题。FCE-RRME评估法可有效避免传统方法因节点顺序导致的评估结果差异性,通过模糊化处理可以解决小样本、信息不确定问题。最终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4)针对效能评估流程繁琐、耗时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Bagging和Boosting集成学习的效能预测模型。通过拉丁超立方参数抽样方法,构建仿真评估数据集。基于此数据集,与单一预测模型展开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Bagging-SVR模型预测误差最小,RMSE、MAE小于0.005,MAPE小于0.9%,决定系数R2高于0.99。基于集成学习的效能预测模型可以有效提升预测精度,较好地拟合评估结果,从而为遥感卫星效能评估领域注入新的研究思路。(5)针对传统评估方法难以定量分析指标敏感性的局限性,本文将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应用于效能评估,设计了一种基于Sobol指数法的效能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空间域效能指标、覆盖效能指标敏感性较高,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对于遥感卫星效能评估敏感性分析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路冰[7](2020)在《政务数据质量评估与提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过程中,数据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数据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对政务数据进行客观准确的质量评估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前为止,众多学者已经在数据质量评估和提升两个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已有的模型和算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太过于依赖人为的主观判定、而熵值系数法却完全基于客观数据确定权重、传统的向量空间模型需要大量的特征项才能够完全匹配整个文本、k-近邻算法将每个指标都做相同处理而忽略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围绕政务数据质量评估和提升两大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对这些模型或算法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在政务数据质量评估方面,本文首先利用加速遗传算法改进了层次分析法,在对判别矩阵进行一次性检验时确保其为最优解,同时这一方法也可以针对所有元素进行修正;其次利用指标间的冲突系数对熵值系数法计算出的权重进行了修正;再次将二者结合,形成兼顾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组合权重;最后,基于该组合权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政务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组合法计算出的权重准确地修正了各指标的权重比例,最终的质量评估结果也更加客观真实。(2)在政务数据质量提升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三种存在质量问题的政务数据:重复数据、缺失数据以及异常数据进行数据质量的提升。在解决政务数据质量中的重复数据问题时,本文采用文本段概念对向量空间模型的改进,体现出了特征项处于不同位置的意义,接着计算出各文本段向量的相似度进而识别出近似或者重复数据,进而解决重复数据的质量问题;对于缺失数据,本文在使用k-近邻算法时使用马氏距离代替传统的欧氏距离进行近邻的计算,这一方法不仅考虑到了各记录项取值时的差异,而且也考虑了各个记录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精确地对缺失值进行了预估;处理异常数据时遵循经典的拉依达准则,并将其中使用到的贝塞尔公式进行了优化,从而提升了循环处理多个异常值的效率。最后经过实验对比分析,证明了以上三种方式相较于传统方式的优越性。
刘渊[8](2019)在《在役大型游乐设施健康评价及预防维修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游乐设施是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参与人数众多且以青少年为主、分布区域敏感、地标效应显着等特点。同时我国大型游乐设施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游乐设施消费市场,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世界主题乐园纷纷落户我国,俨然已成为了一个朝阳产业。进入本世纪以来,科技水平越来越先进,大型游乐设施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群死群伤的可能性越大,社会影响也愈加恶劣。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预防突发事故的发生,保障大型游乐设施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加强大型游乐设施的健康管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学位论文从健康管理结构体系及其健康评价模型的建立出发,深入研究了典型在用大型游乐设施的预防维修策略制定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第一,从类比人体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归纳了大型游乐设施的健康管理结构体系,提出了大型游乐设施的健康管理理念和内涵,并给出了其体系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流程。针对管理结构体系中健康评价环节,从问题的本质、指标参数表征以及数学表达三方面出发,建立了健康状态评价的数学模型。第二,针对健康管理结构体系中的预防维修环节,研究了重要维修项目的确定方法。在分析典型大型游乐设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犹豫三角模糊偏好关系,并研究了其性质,给出了基于该关系的权重计算方法及步骤。第三,针对在用大型游乐设施的重要维修项目的失效模式鉴定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犹豫模糊环境的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最大偏差法计算失效模式的属性权重向量,然后通过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得到每个失效模式的相对贴近度,据此对各失效模式按风险优先级进行排序。第四,针对失效概率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在综合模糊可靠性、多准则决策和模糊数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犹豫模糊环境下基于风险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用于预防维修间隔周期的确定。最后,本文以某在役典型大型游乐设施(弹射式过山车)为例,对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及分析说明。本学位论文在理论上丰富了健康评价及预防维修方法,工程上推进了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理技术的实用性,支持了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开展,为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向美柱[9](2019)在《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这为发展高度自动化的CBTC系统提出了迫切需求。CBTC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经历了人工、半自动、全自动的发展历程。全自动驾驶系统(Fully Automatic Operation,FAO)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向,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管理集中化、控制自主化等诸多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本文以FAO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IEC相关标准,对比了它与传统CBTC系统的差异,分析了全自动运营场景,提出以实验室地铁三维平台为基础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仿真研究。首先,根据分层递阶控制思想,设计系统三层架构,自下而上分别为现场三维视景子系统、车载控制子系统、中心车辆调度子系统。此外,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通信接口;详细描述了系统所需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案,包括追踪运行原理、ATP安全制动模型及其算法、ATO驾驶策略及其自动控制算法等。其次,基于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FLC)对车载控制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完成了ATP防护、ATO驾驶、TOD人机界面功能。ATP单元主要提供列车超速防护和速度监督;ATO单元主要在模糊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列车自动驾驶;TOD单元主要提供人机界面显示。ATO在ATP防护下进行,都以TOD为共同人机交互接口。然后,基于全自动驾驶特点,对控制中心新增的车辆调度子系统进行设计和实现,完成了车辆调站场信息监视、上电唤醒监视、车载信号TOD监视、车辆远程控制等监控功能;此外,增加性能模糊评估器,评价车载控制效果。最后,对系统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达到预期仿真目的。行车模拟系统运转良好,逼真地呈现了地铁全自动运行过程,不但能满足教学培训需要,而且也可进一步结合列控原理,作为可视化的仿真测试平台。
苏庆[10](2018)在《恶意受控环境下的代码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法分子主要利用软件盗版、篡改和逆向分析等手段,攻击和窃取各种软件知识产权成果,引发了各国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使得软件保护已逐渐发展成为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一环。在目前的安全态势下,当软件发布后,会有可能运行在受攻击者完全控制的恶意白盒环境中,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当前主要的软件保护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前预防性保护方法,包括代码加密、代码混淆和代码自修改等;另一类是事后补救性保护方法,包括软件水印和代码多样性等。事前预防性保护方法中的代码混淆技术由于其实现代价适中,普遍保护效果较好,成为目前软件保护技术的热点之一;事后补救性保护方法中的代码多样性技术可以遏制软件侵害行为影响的扩大和追责,并且主要应用于软件发布阶段,基本上不会对软件的研发阶段造成过多的干扰,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是事前预防性方法的重要补充。然而,软件保护技术与软件攻击技术一直呈现出共生同发展的态势。虽然各种软件保护技术日渐完善,但也有许多曾经保护效果良好的代码混淆技术不断被攻破,亟待补充具备新安全理论基础的代码混淆技术。另外,单一的软件保护技术已经被证明为不是绝对安全的,应当研究各种软件保护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对综合运用有重要影响的软件保护技术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应该进行详细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混沌不透明谓词代码混淆技术目前攻击者对大多数不透明谓词技术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有必要进行新型不透明谓词技术的引入、研究和应用。当混沌不透明表达式的值集合缩小为{TRUE,FALSE}时,混沌不透明表达式可称为混沌不透明谓词。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混沌不透明表达式的混沌不透明谓词的形式化定义以及相应的结合混沌不透明表达式的混沌不透明谓词构造和插入方法,并且对其安全性、代价、隐蔽性等各方面的性质进行了证明,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将新构造的不透明谓词与原有谓词融合的插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不透明谓词的隐蔽性。2、提出了一种窥孔多样化软件保护技术在软件发布阶段,运用窥孔优化技术,以基本块或函数层次的代码片段为多样化对象,研究待保护程序的寄存器依赖关系,对待保护程序进行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预处理。制定一系列代码生成策略,并根据预处理得到的依赖关系信息选择合适的策略以生成各种候选的多样性代码序列。经过代码功能等价性验证后,采取适当方式嵌入至待保护程序。基于已实现的代码多样性原型系统进行实验,可以在混淆效率和代价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3、提出了一种基于Petri网的软件保护技术应用序列构建方法首先研究现有的软件保护技术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用带抑止弧的Petri网和带优先弧的Petri网,构建各种基本依赖关系及其复合依赖关系的Petri网模型。对典型的软件保护技术综合应用需求进行总结。利用Petri网作为严格数学工具并可提供图形化表示进行问题求解的便利性,在给定可用软件保护技术的应用场景下,求解出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可行的软件保护技术应用序列,避免出现部分软件保护技术的保护效果相互抵消或者产生其它有害副作用的情况。4、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模糊矩阵的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模型为了解决目前代码混淆评估方法对代码混淆效果区分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模糊矩阵的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模型MNLFM。证明了 MNLFM具有评估合理性、单调递增性、连续性和突出性等特性,可以明显改善当前代码混淆评估领域在混淆效果方面可区分性差的现状。通过量化评估指标、确定隶属函数和构造非线性模糊矩阵等方法进行建模。建立一个Java程序测试用例集,基于压扁控制流和多种不透明谓词代码混淆技术对此模型进行混淆有效性检验,并与其他代码混淆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验证了 MNLFM可以比较混淆后代码之间的综合复杂度,以及明确区分不同混淆算法对原代码的混淆程度。
二、安全性静态模糊评估模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性静态模糊评估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混联微电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微电网并网设备相关检测规范和标准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能效及检测技术分析 |
2.1 含新能源的交、直流微电网能效比较 |
2.1.1 含新能源交、直流微电网系统 |
2.1.2 系统损耗率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微电网关键设备测试技术 |
2.2.1 光伏逆变器测试技术 |
2.2.2 储能变换器测试技术 |
2.2.3 母线接口变换器测试技术 |
2.3 监测终端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并网设备检测平台设计及研究 |
3.1 检测平台架构设计 |
3.1.1 现场设备层 |
3.1.2 网络通信层 |
3.1.3 监控层 |
3.1.4 交直流混联微网系统 |
3.2 微电网各测试接口设计 |
3.2.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平台 |
3.2.2 光伏逆变器检测平台 |
3.2.3 交流380V母线各测试接口 |
3.2.4 直流母线各测试接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网设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
4.1 改进层次分析法 |
4.1.1 一般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1.2 改进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4.2 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组合赋权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1 模糊数学基本知识 |
4.3.2 隶属函数确定 |
4.3.3 模糊综合评价基本步骤 |
4.3.4 评价结果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AHP法-熵权法的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综合性能评估 |
5.1 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评判因素确立 |
5.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指标集的建立 |
5.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5.2.3 隶属度确定 |
5.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5.3.1 项目层及子项目层权重系数分析 |
5.3.2 指标层权重系数分析 |
5.4 模糊综合评价 |
5.4.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3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检测平台实验 |
6.1 实验平台介绍 |
6.2 开发系统 |
6.2.1 数据库组态 |
6.2.2 全局脚本 |
6.2.3 窗口 |
6.3 运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表A.1 交流测量仪表 |
表A.2 直流测量仪表 |
表A.3 无线测温装置 |
附录 B |
表B.1 380V/±375V交直流母线接口变换器检测报告 |
表B.2 380V/±375V光伏逆变器检测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电产品分解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机电产品故障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
1.2.3 机电产品故障机理研究进展 |
1.2.4 面向机电产品早期故障消除的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进展 |
1.2.5 机电产品可靠性及故障消除技术研究进展 |
1.2.6 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2 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建模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元动作及其结构化分解技术 |
2.2.1 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的概念 |
2.2.2 元动作分解技术 |
2.3 关键元动作及其提取技术 |
2.3.1 关键元动作 |
2.3.2 关键元动作提取 |
2.4 元动作单元的标准化结构建模 |
2.5 应用 |
2.5.1 元动作结构化分解实例 |
2.5.2 关键元动作提取实例 |
2.5.3 元动作单元标准化结构建模实例 |
2.6 本章小结 |
3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建模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早期故障建模 |
3.2.1 元动作早期故障定义 |
3.2.2 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型建立 |
3.2.3 整机早期故障建模 |
3.3 早期故障分析 |
3.3.1 早期故障影响分析 |
3.3.2 早期故障相关性分析 |
3.4 应用 |
3.4.1 早期故障建模实例 |
3.4.2 早期故障影响分析实例 |
3.4.3 早期故障关联性分析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机电产品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的分析流程 |
4.3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分析 |
4.3.1 元动作早期故障模式 |
4.3.2 元动作早期故障原因 |
4.3.3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 |
4.3.4 元动作早期故障机理建模 |
4.4 应用 |
4.4.1 元动作单元理想建模实例 |
4.4.2 元动作单元故障建模实例 |
4.4.3 模型求解 |
4.4.4 仿真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早期故障主动消除的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技术 |
5.2.1 分配原则 |
5.2.2 可靠性分配影响因子及优化目标因子 |
5.2.3 影响因子和目标因子权重 |
5.2.4 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 |
5.2.5 可靠度分配规则 |
5.3 应用 |
5.3.1 元动作可靠性分配 |
5.3.2 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机电产品元动作单元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 |
6.2.1 FRACAS简介 |
6.2.2 基于元动作的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体系的建立 |
6.3 早期故障主动消除保障机制 |
6.4 应用 |
6.4.1 历史故障数据分析 |
6.4.2 早期故障消除及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基于声发射的含水岩土安全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含水岩土安全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含水率-声发射关联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损伤数据建模处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岩石含水率识别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4 损伤评估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岩石含水损伤-声发射信号关联探究 |
2.1 单轴受压数值仿真研究 |
2.1.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
2.1.2 仿真结果 |
2.2 单轴压缩实验与信号分析 |
2.2.1 实验样本与采集设备描述 |
2.2.2 信号参数分析法 |
2.2.3 不同载荷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
2.2.4 不同含水率对声发射信号的影响 |
2.2.5 基于智能采样指标的含水率等级观测与检定 |
2.3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分析的损伤量化 |
2.3.1 扫描设备与图像处理算法 |
2.3.2 损伤等级量化 |
2.4 本章小结 |
3 损伤监测系统建模 |
3.1 拟人记忆监测数据约简 |
3.2 基于简谱化的监测信号处理模型 |
3.2.1 监测系统描述 |
3.2.2 简谱化模型 |
3.2.3 基于LSTM网络的损伤模式识别 |
3.2.4 失效数据恢复 |
3.2.5 模型实验 |
3.3 声发射参数筛选 |
3.3.1 第一步筛选 |
3.3.2 第二步筛选 |
3.3.3 模型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含水率模糊识别 |
4.1 模糊评估基本原理 |
4.2 基于模糊数学的含水率识别 |
4.2.1 自适应权重向量 |
4.2.2 隶属度矩阵 |
4.2.3 含水率模糊识别 |
4.3 渗流数值模拟 |
4.3.1 边界条件 |
4.3.2 仿真结果 |
4.4 含水率识别实验 |
4.4.1 实验系统描述 |
4.4.2 声发射信号预处理 |
4.4.3 实验数据分析 |
4.5 脑电信号强度视觉预警 |
4.6 本章小结 |
5 含水损伤评估 |
5.1 基于信息熵-可靠性分析的损伤评估 |
5.1.1 声发射信号时域特征波 |
5.1.2 损伤因果推理逻辑与可靠性理论 |
5.1.3 推理度矩阵 |
5.1.4 结构损伤信息熵向量 |
5.2 损伤因果推理 |
5.2.1 疲劳评估 |
5.2.2 原因溯源 |
5.3 系统实验 |
5.3.1 砂岩含水损伤评估 |
5.3.2 损伤源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奖项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基于动态分段的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脆弱性概念的研究 |
1.3.2 从公路本身属性出发公路脆弱性的研究 |
1.3.3 从交通工程角度出发公路脆弱性的研究 |
1.3.4 从管理、社会角度出发公路脆弱性的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评估指标与动态分段 |
2.1 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
2.2 指标的选取 |
2.2.1 暴露性指标的选取 |
2.2.2 敏感性指标的选取 |
2.2.3 应灾能力指标的选取 |
2.3 动态分段与综合评估 |
2.3.1 动态分段的提出 |
2.3.2 动态分段的概念 |
2.3.3 动态分段与综合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 |
3.1 收集专家数据 |
3.2 计算指标权重 |
3.3 计算指标模糊评估向量 |
3.3.1 计算子因素的模糊评估向量 |
3.3.2 计算暴露性等因素的模糊评估向量 |
3.4 动态分段 |
3.5 计算脆弱性的模糊评估向量 |
3.6 评估公路的脆弱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系统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需求分析 |
4.1.3 设计原则 |
4.2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2.1 系统体系结构 |
4.2.2 系统功能模块 |
4.2.3 系统开发技术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数据库的设计 |
4.3.2 界面设计 |
4.3.3 功能实现 |
4.3.4 实例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收集专家数据 |
5.2 计算指标权重 |
5.3 计算指标模糊评估向量 |
5.4 动态分段 |
5.5 计算脆弱性的模糊评估向量 |
5.6 评估公路的脆弱性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基于组合权重及模糊理论的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健康状况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设备状况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模糊理论与技术 |
2.1.1 模糊理论基本概念 |
2.1.2 云理论概述 |
2.2 权重理论与技术 |
2.2.1 指标权重方法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熵权法 |
2.3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2.3.1 评估指标隶属度方法 |
2.3.2 模糊评判算子 |
2.4 本章小结 |
3 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状态监测 |
3.2 光伏组件的结构和输出特性分析 |
3.3 外部环境因素对光伏组件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
3.3.1 紫外辐射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3.2 温湿度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3.3 空气质量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3.4 灰尘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3.5 遮挡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3.6 破坏性因素、化学腐蚀对光伏组件的影响 |
3.4 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
3.4.1 构建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4.2 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层次模糊理论综合评估模型 |
4.1 健康状况影响因素集 |
4.2 健康状况评估等级及隶属云的建立 |
4.2.1 健康状况评估等级 |
4.2.2 隶属云的建立 |
4.3 隶属度模型的建立 |
4.3.1 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模型 |
4.3.2 定性指标的隶属函数模型 |
4.4 组合权重模型的建立 |
4.4.1 层次分析法权重模型 |
4.4.2 熵权法权重模型 |
4.4.3 组合权重模型 |
4.5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求解步骤 |
4.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
4.5.2 基于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的求解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5 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软件界面设计和实例分析 |
5.1 评估软件界面设计 |
5.2 实例分析 |
5.2.1 仿真验证 |
5.2.2 实际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成正态云图程序 |
附录(二) 生成健康状况评估等级的4个隶属云图程序 |
附录(三) 一致性检验程序 |
附录(四) 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部分程序(模糊运算)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6)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评估与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遥感卫星效能评估 |
1.2.2 遥感卫星效能预测 |
1.2.3 遥感卫星效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 |
2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2.1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2.2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构建流程 |
2.3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对地观测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4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评估指标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指标解算及预处理方法 |
3.1 效能指标分类及预处理 |
3.1.1 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
3.1.2 定量指标标准化方法 |
3.2 卫星系统固有观测能力效能指标确定及类型区分 |
3.2.1 光谱域效能指标 |
3.2.2 空间域效能指标 |
3.2.3 几何域效能指标 |
3.2.4 时间域效能指标 |
3.2.5 辐射域效能指标 |
3.2.6 资源域效能指标 |
3.3 卫星系统任务观测能力效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
3.3.1 星下点地面轨迹计算 |
3.3.2 光学遥感卫星覆盖成像建模 |
3.3.3 基于网格法和矢量相交法的时空覆盖效能指标解算 |
3.3.4 成像质量效能指标及计算方法 |
3.4 效能指标类型及预处理阈值 |
3.5 本章小结 |
4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评估 |
4.1 常用指标确权方法 |
4.1.1 改进层次分析法 |
4.1.2 熵权法 |
4.1.3 主成分分析确权法 |
4.2 基于最小二乘的效能指标组合确权方法 |
4.3 效能评估方法简介 |
4.4 基于动态分辨系数的加权综合灰色关联度评估法 |
4.5 基于模糊综合的改进雷达图评估法 |
4.6 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
4.7 评估实验与分析 |
5 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预测及效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 拉丁超立方参数抽样 |
5.2 常用的效能预测方法 |
5.2.1 支持向量回归 |
5.2.2 BP神经网络 |
5.2.3 K-近邻回归 |
5.3 基于集成学习的高分光学遥感卫星效能预测方法 |
5.3.1 集成学习 |
5.3.2 基于Bagging和Boosting的高分光学遥感卫星效能预测 |
5.3.3 预测精度评价指标 |
5.3.4 效能预测实验与分析 |
5.4 基于Sobol指数法的高分光学遥感卫星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Sobol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5.4.2 Sobol敏感性指数计算 |
5.4.3 基于Sobol指数法的高分光学遥感卫星效能指标敏感性分析 |
5.4.4 效能敏感性分析实验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政务数据质量评估与提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数据质量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数据质量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算法 |
2.1 政务数据质量概述 |
2.1.1 政务数据质量的定义 |
2.1.2 政务数据质量的维度 |
2.1.3 政务数据质量的问题 |
2.2 数据质量评估相关技术 |
2.2.1 赋权法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概论 |
2.3 数据质量提升相关技术 |
2.3.1 向量空间模型和相似度计算 |
2.3.2 KNN算法 |
2.3.3 拉依达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组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估法 |
3.1 组合权重 |
3.1.1 基于AGA的层次分析法改进 |
3.1.2 基于冲突系数的熵值法改进 |
3.1.3 确定组合权重 |
3.2 建立评估指标集和评估集 |
3.3 单级模糊评估 |
3.4 多级模糊综合评估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数据选取和预处理 |
3.5.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3.5.3 熵值系数法计算权重 |
3.5.4 组合法计算权重 |
3.5.5 评估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政务数据质量提升 |
4.1 基于文本段的向量空间模型 |
4.1.1 文本分段 |
4.1.2 权重计算 |
4.1.3 文本表示 |
4.1.4 相似度计算 |
4.1.5 去除重复数据 |
4.2 基于马氏距离的缺失值填补算法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计算马氏距离 |
4.2.3 预估及填补缺失值 |
4.3 基于拉依达准则的异常数据处理 |
4.3.1 拉依达准则的使用条件 |
4.3.2 基于贝塞尔公式的变形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文本去重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2 缺失值填补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3 异常值处理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政务数据质量评估与提升的应用 |
5.1 应用背景及数据来源 |
5.2 数据质量评估 |
5.3 数据质量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在役大型游乐设施健康评价及预防维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大型游乐设施总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健康管理体系结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3 健康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4 维修策略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5 多属性决策现状与进展 |
1.3 在用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理及维修决策存在的不足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理结构体系及健康评价 |
2.1 引言 |
2.2 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理结构体系研究 |
2.2.1 系统健康管理的内涵 |
2.2.2 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理内涵 |
2.2.3 健康管理结构体系 |
2.3 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状态理论模型 |
2.3.1 健康状态的本质描述 |
2.3.2 健康状态的指标参数表征 |
2.3.3 健康状态的数学模型 |
2.4 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状态评价 |
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4.2 权重系数的确定 |
2.4.3 整机综合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犹豫模糊的重要维修项目(MSI)确定方法 |
3.1 引言 |
3.2 典型大型游乐设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
3.3 模糊偏好关系基本理论 |
3.3.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3.3.2 犹豫模糊集的基本概念 |
3.3.3 犹豫模糊偏好关系 |
3.4 基于犹豫三角模糊偏好关系(HTFPR)的权重计算方法 |
3.4.1 犹豫三角模糊偏好关系模型 |
3.4.2 模型的求解步骤 |
3.5 实例研究 |
3.5.1 犹豫三角模糊偏好关系方法 |
3.5.2 犹豫模糊偏好关系方法 |
3.5.3 比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犹豫模糊环境下的FMEA方法 |
4.1 引言 |
4.2 典型大型游乐设施常见失效模式及影响 |
4.2.1 关键零部件典型失效模式 |
4.2.2 安全防护装置典型失效模式 |
4.2.3 连接典型失效模式 |
4.2.4 其它典型失效模式 |
4.3 基于犹豫模糊的FMEA分析 |
4.3.1 犹豫模糊集数据 |
4.3.2 问题本质描述 |
4.3.3 基于最大偏差模型的属性权重确定法 |
4.3.4 犹豫模糊TOPSIS模型 |
4.3.5 方法求解步骤 |
4.4 实例研究 |
4.4.1 构建犹豫模糊矩阵 |
4.4.2 失效模式的排序 |
4.4.3 对比分析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评估风险的多属性预防维修间隔周期决策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本理论 |
5.2.1 区间犹豫模糊数的基本概念 |
5.2.2 TODIM决策方法基本原理 |
5.2.3 基于时间的维修 |
5.3 区间犹豫模糊数的风险模型及R-TODIM决策方法 |
5.3.1 区间犹豫模糊数的风险影响模型 |
5.3.2 区间犹豫模糊下基于风险的TODIM决策方法 |
5.4 基于R-TODIM的预防维修间隔周期确定方法 |
5.5 实例研究 |
5.5.1 通用情形 |
5.5.2 其它情形分析 |
5.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评价及预防维修方法在大型游乐设施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应用对象概述 |
6.3 基础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6.3.1 主观评价数据及处理 |
6.3.2 客观评价数据及处理 |
6.4 健康状态评价 |
6.4.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6.4.2 整机模糊综合评价 |
6.5 健康恢复 |
6.5.1 健康恢复的主要内容 |
6.5.2 维修应用案例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目录 |
(9)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自动驾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视景仿真在轨道交通应用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三维视景平台与全自动驾驶系统概述 |
2.1 三维视景平台概述 |
2.1.1 视景系统的建立 |
2.1.2 视景系统的功能 |
2.2 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基于CBTC的既有功能需求 |
2.2.2 基于CBTC的特殊功能需求 |
2.3 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场景分析 |
2.3.1 正常运营场景 |
2.3.2 非正常运营场景 |
2.4 全自动驾驶系统驾驶模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行车模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基于分层递阶控制的系统架构设计 |
3.1.1 分层递阶控制理论 |
3.1.2 行车模拟系统架构 |
3.2 行车模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行车模拟系统通信接口设计 |
3.3.1 数据通信接口 |
3.3.2 数据传输业务 |
3.3.3 数据协议设计 |
3.4 关键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 |
3.4.1 基于移动闭塞原理的间隔控制 |
3.4.2 ATP安全制动模型与计算算法 |
3.4.3 ATO自动驾驶策略分析 |
3.4.4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列车自动驾驶研究 |
3.4.4.1 模糊控制基本概念 |
3.4.4.2 模糊控制系统原理 |
3.4.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4.4.4 模糊控制器的验证 |
3.4.5 基于XML的车辆调数据转储冗余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FLC的车载控制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车载控制子系统结构 |
4.2 列车自动防护单元设计与实现 |
4.2.1 动力学计算与仿真参数设置模块 |
4.2.2 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模块 |
4.2.3 列车定位与零速检测模块 |
4.2.4 追踪间隔控制模块 |
4.2.5 驾驶模式监督模块 |
4.2.6 其他功能模块 |
4.2.6.1 EB触发与缓解 |
4.2.6.2 停稳与车门监督 |
4.3 列车自动驾驶单元设计与实现 |
4.3.1 速度自动调整与自动驾驶模块 |
4.3.2 进站停车控制模块 |
4.3.3 车门控制模块 |
4.3.4 自动发车模块 |
4.3.5 自动唤醒与出入库模块 |
4.3.6 蠕动CAM模块 |
4.4 人机界面显示单元设计与实现 |
4.4.1 界面概述 |
4.4.2 公共控制区 |
4.4.3 驾驶界面区 |
4.4.4 系统管理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AM的车辆调度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车辆调度子系统概述 |
5.2 站场信息监视设计与实现 |
5.2.1 静态线路数据 |
5.2.2 站场信息显示 |
5.2.3 列车追踪显示 |
5.2.4 信号设备监督 |
5.3 车辆上电唤醒监视设计与实现 |
5.4 车辆远程控制与运行监视设计与实现 |
5.4.1 车辆远程控制 |
5.4.2 车辆运行信息监视 |
5.5 车载信号TOD监视设计与实现 |
5.6 性能评估器设计与实现 |
5.6.1 性能指标建模与实现 |
5.6.1.1 安全性与追溯性 |
5.6.1.2 停车精确性与准时性 |
5.6.1.3 节能性与舒适性 |
5.6.2 速度距离曲线监视 |
5.7 其他功能设计与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
6.1 开发及运行测试环境 |
6.2 典型仿真测试实例 |
6.2.1 基于典型运营场景的单车运行 |
6.2.2 基于移动闭塞的多车追踪运行 |
6.3 其他功能测试 |
6.3.1 车载控制子系统 |
6.3.2 车辆调度子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TO模糊逻辑控制规则 |
附录2 TOD部分图标设计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恶意受控环境下的代码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件保护背景介绍 |
1.2 软件保护技术现状 |
1.3 代码混淆技术分类 |
1.3.1 依据混淆算法原理角度 |
1.3.2 依据保护对象不同 |
1.4 软件多样化保护技术概述 |
1.5 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概述 |
1.6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7 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一种混沌不透明谓词代码混淆技术 |
2.1 不透明谓词的提出 |
2.1.1 静态不透明谓词 |
2.1.2 上下文相关不透明谓词 |
2.1.3 动态不透明谓词 |
2.1.4 不透明谓词与其它代码混淆技术的结合 |
2.1.5 不透明谓词小结 |
2.2 混沌不透明谓词的定义 |
2.3 混沌不透明谓词的性质 |
2.3.1 安全性 |
2.3.2 代价 |
2.3.3 隐蔽性 |
2.4 混沌不透明谓词的构造 |
2.5 不透明谓词插入方法 |
2.5.1 插入点的选择 |
2.5.2 插入方式的设计 |
2.5.3 一种不透明谓词融合插入方法 |
2.6 实验及分析 |
2.6.1 强度 |
2.6.2 弹性 |
2.6.3 代价 |
2.6.4 隐蔽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窥孔多样化软件保护方法 |
3.1 软件多样化与窥孔优化技术的结合 |
3.2 中间/目标代码窥孔多样化 |
3.2.1 预处理 |
3.2.2 寄存器依赖关系 |
3.2.3 指令选择策略 |
3.2.4 指令序列功能等价性验证 |
3.2.5 嵌入已生成代码需要注意的问题 |
3.3 实验及分析 |
3.3.1 目标代码多样化示例 |
3.3.2 排序算法多样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基于Petri网的软件保护技术应用序列构建方法 |
4.1 多种软件保护技术综合运用问题现状 |
4.2 Petri网相关定义 |
4.3 软件保护技术依赖关系建模 |
4.3.1 必需依赖关系 |
4.3.2 禁止依赖关系 |
4.3.3 优先依赖关系 |
4.3.4 复合依赖关系 |
4.4 软件保护应用技术序列求解算法 |
4.4.1 算法框架 |
4.4.2 正确性证明 |
4.4.3 应用举例 |
4.5 软件保护技术应用序列需求分析 |
4.5.1 应用软件保护技术的总次数最多 |
4.5.2 应用软件保护技术的种类最多 |
4.5.3 应用指定软件保护技术的次数最多 |
4.6 实验及分析 |
4.6.1 软件复杂度测试 |
4.6.2 水印提取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种基于非线性模糊矩阵的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模型 |
5.1 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模型概述 |
5.2 非线性模型和模糊评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
5.3 代码混淆有效性评估模型 |
5.3.1 评估模型定义 |
5.3.2 MNLFM建模过程 |
5.4 评估模型的性质 |
5.4.1 评估合理性 |
5.4.2 单调递增性 |
5.4.3 连续性 |
5.4.4 突出性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5.5.2 模型之间的对比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安全性静态模糊评估模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交直流混联微网关键设备实证检测技术研究[D]. 王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机电产品早期故障主动消除技术研究[D]. 李宇龙. 重庆大学, 2020
- [3]基于声发射的含水岩土安全监测技术研究[D]. 陶锴. 重庆大学, 2020(02)
- [4]基于动态分段的高寒地区公路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D]. 姜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组合权重及模糊理论的光伏组件健康状况评估[D]. 贾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效能评估与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D]. 周鹏. 武汉大学, 2020(03)
- [7]政务数据质量评估与提升的研究与实现[D]. 路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在役大型游乐设施健康评价及预防维修方法研究[D]. 刘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9]基于三维视景的全自动驾驶行车模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向美柱.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恶意受控环境下的代码保护技术研究[D]. 苏庆.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