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第22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第22卷

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怀钰[1](2019)在《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以它自身独特的包容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方法,这对解决社会上困难群体各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尘肺病农民工作为社会困难群体之一,所患尘肺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经常面临医疗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就业与再就业、维权意识和法律渠道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虽然社会工作在介入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现有的个案、小组与社区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拓展新的方法。在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参与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向社会工作发出求助信号,也需要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因而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弥补不足,即组织社会工作。以此尘肺病农民工脱困过程中具有社工性质的服务活动及其对社工方法的需要为基础,整理实地调研资料和反思社会工作者服务效能,从H镇尘肺病农民工困境及脱困工作实际状况出发,我们尝试去探索何为组织社会工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思路。对整体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理论、方法及计划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所要筹备的研究工作;对H镇尘肺病农民工社会组织及服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再对H镇农民工尘肺史、维权状况和其它社会组织帮扶情况做了整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铺垫;对尘肺病农民工组织化困境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实际得到具体遇困的资料分析他们需要得到哪些帮助,以及社工能够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便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工作能够弥补的不足;我们整理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尘肺病农民工的需要,而且要了解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全面思考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解析组织化服务方法,这里我们对文章所有的分析进行整合,发现组织化服务方法是有内容、策略、路径、服务目标、服务层次与服务关系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特定的组织化服务问题进行解决,进而解析到组织社会工作应该有集会、编组、动员、培训和公关传播具体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希望尘肺病农民工回归社会焦点,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并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在此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不足。

吴家洲[2](2018)在《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唐代洛阳地区森林的变迁。洛阳地区地处“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政治、文化积淀,使得其发展到唐代,依然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其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这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森林消耗的基础上的,发达程度和森林消耗速度成正比,在安史之乱前表现的尤为明显。目前,国内有关唐代区域森林变迁的研究并不多见,有关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拟利用中国古代的文献、档案资料,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并运用数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对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状况进行考察,找出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的主要原因,分析其造成的影响及采取的森林保护措施,以期尽可能复原唐代洛阳地区的森林变迁状况,为当今洛阳地区和一些类似地区的森林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减少主要是由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种木构建筑的营建、薪柴和丧葬的日常消耗、战争的破坏等原因引起的,由此造成了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等水环境恶化问题和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及气候环境有所恶化等其他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唐代洛阳地区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也采取了一些植树造林的措施,但人工林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远无法和天然森林比较,唐代洛阳地区的森林呈不断下降趋势,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

刘思[3](2016)在《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动力源,也是技术创新、思想革新的助推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有利于为高等学校营造一个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高等学校科研积极性,协调学术民主管理与学术行政管理的矛盾,保证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带动高校教师对于科研的积极性,达到广泛吸收科研人才,提高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创新和改革能力的目的。本文搜集了新时期我国科研管理法规,并择取高等学校科研法规内容,以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科研管理主体,对法规内容进行分析,本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的现状和意义,分析当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并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新时期进行定义。同时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即激励理论和学术生态理论,强调了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对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建设进行回顾,总结出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特点。第三章以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流程的环节为线索,重点对高等学校科研立项申请、科研经费、科研课题验收的法规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进行了评价,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取得的成绩在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学校科研法规体系,促使高等学校科研法规更具针对性,加强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激励作用,推动了我国科研工作的规范性。不足在于: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制订未完全形成多元主体的合力、对于科研长远发展的关注不够、执行过程中监督反馈的力度不足,对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激励不足。第五章中,提出了在我国法治体系下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建议:吸纳以科研创造性和法治人才为中心的多元化主体参与到科研法规的制定中;以教育部作为主要牵头部门,连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项目中联席参与,广泛听取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意见;及时监督反馈法规的效果,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实践进行总结,保持法规的弹性;长远规划,切实落实,保障科研管理法规的联系性,注重前后一致性,避免相关科研管理法规的矛盾;适时对高等学校科研法规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

张帆[4](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研究指明《<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毋燕燕[5](2015)在《《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文中指出《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是目前《礼记》研究领域中稍显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礼记》自汉代成书后,所收录的46篇中又有23篇从中析出单篇别行,因为这些篇目出现单篇别行的时间早晚、数量多寡以及存世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便选取《礼记》中的《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五篇单篇别行较多的篇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整理、校勘、考辨文本文献的同时,以期在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视野下对《礼记》单篇别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引言主要对《礼记》单篇别行概念进行界定,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作以说明。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檀弓)单篇别行研究》,通过考察历代《檀弓》单篇别行着作的类型、存佚、着录情况、内容特色,发现《檀弓》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维系着儒家的伦理纲纪,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及保障国家政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其在《礼记》成书后仍单篇别行的主要原因。此外,从《檀弓》单篇别行文本的类型中我们看到了《檀弓》如何从儒家经典文本向文学文本、文章学范本转化的轨迹。第二章《(王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王制》单篇别行现象的考察,发现《王制》单篇别行多出现在清代,且与清代的政策改革密切相关,为清代政治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第三章《(月令>单篇别行研究》,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月令》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月令》所载的四时模式构成了华夏思想文化的根基,其时间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人类的世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并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时”的思考。第四章《<深衣>单篇别行研究》,主要是对历代《深衣》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出现原因与价值的研究,发现深衣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服饰含义之内,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尚礼重德的文化符号,成为儒者德行的象征。第五章《<投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投壶》单篇别行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即使是休闲的游艺活动也格外强调礼法的尊卑有序。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则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整体论述《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突出《礼记》在学术史与思想史上的地位。两个附录“《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与“近四十年以来《礼记》研究现状”,分别梳理了《礼记》其他篇目的单篇别行情况以及近四十年以来学术界关于《礼记》研究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成果,虽为附录,却是本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张军辉[6](2013)在《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文中指出野生药材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分布的非人工种植、圈养或养殖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本文中,药材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我国药材资源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诞生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医学名着。不仅中药资源源远流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其中许多着名的地道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药材需求量大,乱砍滥伐、盗猎现象严重,资源生境破坏,群众保护药材资源意识薄弱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减少和枯竭的态势,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资源迫在眉睫。保护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有利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维持自身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中药和民族医药产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利于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及法律保护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在立法、执法、守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基础,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野生药材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分类、历史沿革及重要性。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中药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角度介绍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文山自治州的调研,分析该地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章对涉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及有关国家的做法进行介绍,提出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第五章就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从立法、执法、守法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全面梳理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资源保护及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在梳理国内和西部民族地区药材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有关条约、国外有关立法和体制在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差异,为西部地区完善立法提供借鉴;专题调研,选取一个省区内某个典型地区进行保护药材资源方面的调研,分析其有益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之处:一是选题的创新,论文首次从法学角度出发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问题。二是研究范围的创新,首次全面关注西部12省区市的野生药材资源及保护状况。本文结合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情况,全面介绍了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分布及保护状况。在中药资源外,本文还关注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对其历史沿革、药材资源以及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关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立法、执法、守法等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在立法中,提出要确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对全部野生药材资源和各个管理环节进行规范;要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立法权,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要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发挥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作用。在执法层面,建议实行保护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引入环境非强制行政行为。在守法层面,建议发展环境非政府组织、探索环境公益诉讼,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

刘金山[7](2011)在《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水旱轮作系统是中国一个主要的作物生产系统,其显着特点是土壤水热条件的交替变化,使得该系统土壤性质、养分循环及能量流动、转换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旱地或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但是在这种耕作制度下,土壤肥力质量情况不清楚,土壤养分限制因子频发,作物施肥缺乏指导,导致施肥效应和农业产投比下降。因而探明水旱轮作制下土壤养分循环特征、养分限制因子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并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田间试验进行油菜和水稻施肥指导,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施肥效应、肥料利用率,对维持土壤生产力,确保食品、环境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土壤调查、盆栽试验、田间试验等系统研究了水旱轮作土壤肥力变化特征、肥力现状及其评价、养分循环、氮磷钾施肥效应和作物推荐经济施肥量,建立了基于Visual Basic语言和ASP网络技术的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和油菜-水稻施肥指导系统(单机版和网络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分析了湖北省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荆州区土壤pH值自1981至2006年26年间下降了0.23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81年的21.5 g kg-1下降至2006年的14.1 g kg-1,降幅达35.3%;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着升高。土壤pH值降低主要是由偏施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和长期大量施用氮肥等引起的,有机质含量的降低主要归因于绿肥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施用量的急剧减少。而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升高是由氮、磷、钾肥施用量的急剧增加引起的。2.调查评价了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现状及其肥力质量水平。结果表明,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pH平均为6.01,部分地区土壤已严重酸化。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20.3 mg kg-1,主要分布在> 90 mg kg-1的区间内,说明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2.6 mg kg-1,其中速效磷含量处于极度缺乏的比例(<5mg kg-1)为14.4%,说明土壤速效磷含量还处于较缺乏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86.2 mg kg-1,其中处于极度缺乏的比例(<50 mg kg-1)平均为20.8%,说明速效钾含量处于潜在缺乏水平。土壤有效钙、镁、硅、铁、锰、铜、锌和硫含量均较丰富,平均值分别为2680、244、176、117、25、3.2、1.9和42mg kg-1。有效硼和钼平均值分别为0.48和0.068 mg kg-1,处于缺乏水平。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对外加的磷、钾、硼元素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平均吸附固定率分别为59.9%、31.6%、32.1%。而土壤对硫元素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15.5%),对铜、锰、锌元素几乎不吸附固定。同时,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的作物养分限制因子主要为氮、磷和钾。基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效铁、锰、铜、锌、钼、硼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全指标和模糊数学法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值的平均值为0.509,麻城市和荆州区土壤肥力质量以中等Ⅲ为主,洪湖市、赤壁市和沙洋县土壤肥力质量以良Ⅱ、中等Ⅲ为主,其中洪湖市土壤肥力质量以良Ⅱ等级为多,5个县市土壤肥力质量均无优Ⅰ和很差V等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钼、有效锌为组成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的评价指标,并基于此最小数据集和模糊数学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表明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值的平均值为0.441,赤壁、洪湖、荆州、麻城和沙洋等5个市(区、县)的土壤肥力质量以中等Ⅲ为主,差Ⅳ等级次之,5个县市土壤肥力质量均无优Ⅰ和很差V等级。3.采用氮、磷、钾肥料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油菜和水稻的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其推荐经济施用量。试验表明,施用氮、磷、钾肥改善了油菜和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其中施用氮肥和磷肥显着提高了油菜的产量。此外,氮肥施用的增产效果都远高于磷肥和钾肥,是油菜和水稻增产的首要因素。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显着提高油菜和水稻的经济效应,施用钾肥虽能增加产出,但总体收益不高,甚至在水稻季出现亏损。同时,油菜季施磷、钾肥的增收效果要显着高于水稻季。油菜和水稻的氮肥偏生产力(PFP)和农学利用率(AE)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RE)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再下降。磷肥和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随着其施用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油菜种植中磷肥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要好于氮肥,水稻种植中氮肥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要优于磷肥。此外,氮、磷、钾肥的肥料利用效率在油菜和水稻种植中有较大差异性,氮肥在水稻种植中的肥料利用率要高于油菜,而磷肥和钾肥在油菜种植中的肥料利用率要优于水稻。一元二次和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表明湖北省油-稻轮作区油菜氮、磷、钾推荐经济施肥量为:氮肥施用量的范围为165-270 kgha-1,平均值为216kg ha-1;磷肥施用量的范围为(P205)68-118kg ha-1,平均值为93 kg ha-1;钾肥施用量的范围为(K20)42-147kg ah-1,平均值为100kg ha-1,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43:0.46。而水稻推荐经济施肥量为:氮肥(N)170 kg ha-1、磷肥(P2O5)67 kg ha-1,钾肥(K2O)121kg ha-1,变异范围为氮肥(N)89-220 kg ha-1、磷肥(P2O5)39-97.5kg ha-1、钾肥(K2O)59-232 kg ha-1,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39:0.71。由此推荐的水稻、油菜氮、磷、钾施用量要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和增收。具体表现为:油菜平均增产462 kg ha-1,增加净收入1570元ha-1,增产和增收率为16.9%;水稻平均增产1058 kg ha-1,增加净收入1693元ha-1,增产和增收率为14.6%。4.采用Visual Basic程序语言和ASP网页技术分别建立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和油菜-水稻施肥指导系统(单机版和网络版)。该系统都集成了基于最小数据集、模糊数学的土壤肥力评价和基于目标产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的油菜-水稻施肥指导,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供学习和查询。5.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水稻、油菜-水稻两种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土壤肥力变化、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与不种植作物处理(CKC)相比,种植作物不施肥处理(RCK、WCK)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水溶性盐总量显着降低,土壤碱解氮、pH、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着。在施用氮、磷、钾肥(处理R、W)后,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水溶性盐总量含量与对照处理(RCK、WCK)差异显着,而土壤碱解氮、有机质、pH含量差异不显着。油-稻、麦-稻轮作系统的氮、磷素均有盈余,盈余量分别为1380、561 mg pot-1(油-稻)和1899、582mg pof-1(麦-稻),而两种轮作系统的钾素均亏缺,亏缺量分别为27 mg pot-1(油-稻)和156 mg pot-1(麦-稻),油-稻轮作系统的氮、磷素盈余量和钾素亏缺量均低于麦-稻轮作系统。此外,油-稻盆栽和田间试验氮、磷、钾平衡状况有较大差异:油-稻盆栽试验均表现出氮、磷的盈余和钾的亏缺,而油-稻田间试验则表现出氮的盈余和钾素的亏缺,磷素基本平衡。

曲玉梁[8](2011)在《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理院的最初设立是由于清末“仿行宪政”、修律变法,它作为近代法制意涵下最高审判机关,享有“统一解释法令权”和“最高审判权”,独立于其他机关之外。这既决定了民初大理院与清末修律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也表明了对民初大理院总体认识的起点。为此,本文从清末修律对民初大理院的影响开始展开,通过对民初大理院的设立、职权享有、独立审判,尤其是关于判例的运用展开论述,分析了民初大理院民事判解制度的特点、性质,并将民初大理院的民事判解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判例制度、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进行比较,概括了其对民国民法制定和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法制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对我国大陆地区当前民事法律制度发展完善的启示。从逻辑结构来看,本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清末修律活动对民初大理院及其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催生了中国近代法制意涵下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近代司法独立观念与制度对民初大理院裁判活动的影响、《大清民律草案》对民初大理院民事裁判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民初大理院的设立、内部组织、职权享有和法官独立,进而展开对民初大理院运用判例,对制定法、习惯法和法理等民法渊源适用情形的分析以及对判例运用在法学方法方面意义的阐释,较深入地了解其民事判解制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民初大理院的民事判解制度的特点、性质,并将该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判例制度、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这一制度的特殊性。同时还考察了该制度对“民国民法”的制定和对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法制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基于前述对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的考察、分析、研究,总结出对我国大陆地区民事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包括对改进审判独立、统一解释法律和促进民法典制定方面的借鉴作用。

何雪飞[9](2011)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却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工资拖欠数额大、人数多、时间长,形式多样,受损害的不仅是农民工的生存权益和社会秩序,还包括法律尊严、政府威信和社会公平,开展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课题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建筑业农民工欠薪成因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和救济程序制度。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他们职业身份发生了转换,户籍身份却未同步改变,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群体—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建筑业也迅速发展,建筑业生产活动的内在特征和我国农民工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产生,但2500万进入城市建筑业的农民工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建筑工人。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企业逐渐剥离劳动关系,包工头承担用人单位的角色,负责招工、管理、监督和工资发放,农民工无法成为建筑企业的劳动者。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复杂。工资支付是用人单位的主义务,但由于建筑业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造成用人单位缺位是拖欠工资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超财力搞建设,建筑企业层层转包和垫资,引发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导致资金链条上拖欠资金的恶性传导,必然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身份模糊、亦工亦农,从事有偿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在农村依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承包权益,工资和土地对农民工生存的二元保障竟使拖欠变得“合情合理”。法律设定的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救济程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欠薪问题更多是通过政策渠道解决,而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的有效制约。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对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在比较分析香港、台湾地区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法律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构建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及欠薪逃匿入罪。在完善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劳动监察应理性处理拖欠工资问题、综合治理政府及其部门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由工会代言和代行及构建简捷有效的劳动争议仲裁、审判机制。

潘荣华[10](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劳工问题研究现状
        1.3.2 国内尘肺病农民工境遇问题研究现状
        1.3.3 国内农民工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现状
        1.3.4 国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二者关系研究现状
        1.3.5 相关研究及观点的述评
    1.4 理论支撑
        1.4.1 社会建构理论
        1.4.2 组织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访谈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6 研究方案计划
        1.6.1 研究对象
        1.6.2 总体思路
        1.6.3 技术路线
        1.6.4 研究步骤
    1.7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1.7.1 方法上的创新
        1.7.2 嵌入领域的创新
第二章 尘肺病农民工及其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
        2.1.2 组织社会工作
        2.1.3 尘肺病农民工
        2.1.4 脱困
        2.1.5 嵌入
    2.2 H镇农民工尘肺史
        2.2.1 H镇宏观尘肺史
        2.2.2 H镇微观尘肺史
    2.3 H镇尘肺病农民工自组织发展及维权情况
    2.4 其他社会组织对H镇开展帮扶服务
        2.4.1 大爱清尘基金分会
        2.4.2 心境界TA41 学员为H镇尘肺家庭送温暖
        2.4.3 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章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与服务困境
    3.1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困境
        3.1.1 医疗支出:最迫切需要
        3.1.2 子女教育支出:维持生命延续希望
        3.1.3 就业与再就业:打通自我“造血”命脉
        3.1.4 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开拓外部维权环境
    3.2 尘肺病农民工服务困境
        3.2.1 内部阻碍因素
        3.2.2 外部限制因素
    3.3 嵌入于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社工服务:需求与供给
        3.3.1 社工服务的需求
        3.3.2 社工服务的供给
第四章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与难处
    4.1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
        4.1.1 特色服务品牌建构与传播
        4.1.2 社会资源募集与纳入
        4.1.3 增强社会认可
    4.2 社会组织服务供给与服务优势
    4.3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难处
        4.3.1 组织服务问题
        4.3.2 组织服务遇困
        4.3.3 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4.4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变主体成对象
    4.5 社工服务供给:服务于社会组织建设
        4.5.1 建立联系
        4.5.2 建立组织
        4.5.3 推动自组织成长
        4.5.4 社会组织服务完善与强化
第五章 组织社会工作疏解
    5.1 解析组织社会工作内容、路径、策略与服务目标
        5.1.1 组织社会工作的内容
        5.1.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
        5.1.3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
        5.1.4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5.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层次与关系
        5.2.1 服务层次:农民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
        5.2.2 服务关系
    5.3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5.3.1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
        5.3.2 组织社会工作问题的解决路径
    5.4 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5.4.1 集会
        5.4.2 编组
        5.4.3 动员
        5.4.4 培训
        5.4.5 公关传播
第六章 讨论和反思
    6.1 尘肺病农民工群体应该回归社会关注
    6.2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
    6.3 组织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方法一种新的视角
    6.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洛阳地区概况
    第一节 唐代洛阳地区范围界定
    第二节 洛阳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一、洛阳地区地形地貌概况
        二、洛阳地区水系概况
        三、洛阳地区气候概况
        四、洛阳地区土壤概况
    第三节 唐以前洛阳地区森林概况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洛阳地区森林概况
        二、魏晋至隋时期洛阳地区森林概况
第二章 唐代洛阳地区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 唐代洛阳地区农业开发与森林变迁
        一、唐朝洛阳地区安史之乱前的农业开发与森林变迁
        二、唐朝洛阳地区安史之乱后的农业开发与森林变迁
        三、唐朝洛阳地区的人口变迁
    第二节 唐代洛阳地区手工业发展与森林变迁
        一、唐代洛阳地区矿冶业对森林的消耗
        (一) 唐代洛阳地区金属矿产分布情况
        (二) 唐代洛阳地区矿冶业消耗材木分析
        (三) 唐代洛阳地区矿冶业与生态环境
        二、唐代洛阳地区陶瓷业对森林的消耗
        (一) 唐代洛阳地区瓷窑作坊遗址分布
        (二) 唐代洛阳地区制瓷业消耗森林分析
        (三) 唐代洛阳地区烧瓦业消耗森林分析
        三、唐代洛阳地区造船业、造纸业对森林的破坏
        (一) 唐代洛阳地区造船业对森林的破坏
        (二) 唐代洛阳地区造纸业对森林的破坏
        四、唐代洛阳地区其他手工业对森林的破坏
    第三节 唐代洛阳地区的木构建筑耗材与森林变迁
        一、唐代洛阳地区的宫室建筑与森林变迁
        (一) 唐代洛阳地区新营建宫室建筑分布情况
        (二) 唐代洛阳地区新营建宫室建筑消耗材木分析
        二、唐代洛阳地区佛教、道教建筑与森林变迁
        (一) 唐代洛阳地区佛教建筑与森林变迁
        (二) 唐代洛阳地区道教建筑与森林变迁
        三、唐代洛阳地区居民建筑与森林变迁
        四、唐代洛阳地区木构建筑与森林变迁
    第四节 唐代洛阳地区的薪柴、丧葬用林与森林变迁
        一、唐代洛阳地区的薪炭消耗与森林变迁
        (一) 唐代洛阳地区薪炭使用情况
        (二) 唐代洛阳地区薪炭耗材分析
        二、唐代洛阳地区丧葬用林与森林变迁
        (一) 唐代厚葬之风盛行
        (二) 唐代洛阳地区棺木耗材分析
        (三) 唐代洛阳地区墓地对森林的破坏
    第五节 唐代洛阳地区的战争与森林变迁
        一、唐代洛阳地区战争的特点
        (一) 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二) 破坏范围广,破坏程度深
        二、唐代洛阳地区战争中火攻对森林的破坏
        三、唐代洛阳地区战争武器装备耗材分析
        (一) 唐代洛阳地区军队弓弩配备估计
        (二) 唐代洛阳地区弓箭、弩箭耗材分析
        四、唐代洛阳地区战争与森林变迁
    第六节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的总体情况
        一、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减少的总体情况
        二、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分布状况
        (一) 唐代洛阳地区北部、南部、西部山区森林颇丰
        (二) 唐代洛阳地区东部嵩山地区森林保存较好
        (三) 从草木药物分布、行宫分布、道教圣地分布看唐代洛阳地区森林状况
        三、唐代洛阳地区森林环境状况评估
第三章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减少与环境恶化
    第一节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减少与水环境恶化
        一、唐代洛阳地区水旱灾害频繁
        (一) 唐代洛阳地区的水灾
        (二) 唐代洛阳地区的旱灾
        (三) 唐代洛阳地区水旱灾害的并发影响
        二、唐代洛阳地区水土流失加剧
        (一) 唐代洛阳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
        (二) 唐代洛阳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节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减少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一、唐代洛阳地区动物、植物资源减少
        (一) 从唐诗中看唐代洛阳地区动物资源减少
        (二) 从药用植物变迁看唐代洛阳地区植物资源减少
        二、唐代洛阳地区其他环境问题
        (一) 唐代洛阳地区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化
        (二) 唐代洛阳地区气候环境有所恶化
第四章 唐代洛阳地区的森林保护
    第一节 唐代洛阳地区森林保护措施的加强
        一、唐代洛阳地区林业职官系统的完善
        二、唐代洛阳地区森林保护法律和诏令
    第二节 唐代洛阳地区的植树造林
        一、唐代洛阳地区的果树种植
        二、唐代洛阳城的宅院树种植
        三、唐代洛阳地区的园林树种植
        四、唐代洛阳地区行道树、堤岸树的种植
        (一) 唐代洛阳地区行道树的种植
        (二) 唐代洛阳地区堤岸林的种植
结语
附录
    附表1 唐代洛阳地区面积估算表
    附表2 唐代洛阳地区黄河决溢情况表
    附图1 唐代河南府在全国相对位置图
参考文献
    一、古人着作、文集
    二、今人着作、论文集
    三、期刊、文章
    四、博士、硕士论文
    五、电子、报纸、外国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科研的巨大推动力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亟需完善
        (三)我国高等学校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的需要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的应有之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研究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研究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学校
        (二)科研管理法规
        (三)新时期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理论
        (二)学术生态理论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建设回顾
    一、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回顾
        (一)高等学校科研奖励法规
        (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法规
        (三)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管理法规
        (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法规
        (五)高等学校科研成果验收法规
        (六)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管理法规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特点
        (一)1978宪法和1982年宪法关于鼓励发展科研事业的规定为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提供了关键指导
        (二)各部委制定科研发展规划构成了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重要内容
        (三)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规定构成了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内容分析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活动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其他活动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分析
        (一)高等学校科研奖励法规的分析
        (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法规分析
        (三)高等学校科研申请立项的法规分析
        (四)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法规分析
        (五)高等学校科研课题验收的管理法规
        (六)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管理法规分析
    三、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特点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政治性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多样性
        (三)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复杂性
    四、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特殊性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内在要求的特殊性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主体的特殊性
        (三)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客体的特殊性
        (四)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内容的特殊性
    五、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作用
        (一)规范作用
        (二)激励作用
        (三)导向作用
        (四)筛选作用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一、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形成较为完整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体系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更具针对性
        (三)对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激励作用
        (四)对我国科研工作的推动与规范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制订未完全形成多元主体的合力
        (二)对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激励不足
        (三)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关注科研长远发展不够
        (四)过时法规的清理与废止不及时
        (五)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对科研管理者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力度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建议
    一、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科研法规的制定
        (一)以教育部为主,会同财政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席参与
        (二)广泛听取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者的意见
    二、监督反馈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效果
        (一)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实践进行总结
        (二)保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的弹性
    三、长远规划,切实落实,保障科研管理法规联系性
        (一)注重科研管理法规前后一致性
        (二)避免相关科研管理法规的矛盾性
    四、适时对高等学校科研法规进行推陈出新
        (一)全面清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
        (二)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
    五、在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中加大对科研机构管理者行为的规范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者“双肩挑”容易导致科研腐败
        (二)完善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者行为约束的法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单篇别行——《礼记》研究的另一维度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二、《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植弓》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第二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第三节 《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檀弓》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二章 《王制》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第二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第三节 《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王制》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三章 《月令》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四、“月令体”着作概述
    第二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四、“月令体”着作举要
    第三节 《月令》单篇别行原因与价值
        一、《月令》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月令》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四章 《深衣》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第二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文学作品举要
    第三节 《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及价值
        一、《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深衣》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第五章 《投壶》单篇别行研究
    第一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一、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二、以“投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概述
    第二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一、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二、以“投壶”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第三节 《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投壶》单篇别行的价值
    小结
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
    二、《礼记》单篇别行的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一:《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近四十年《礼记》研究现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概况
    第一节 野生药材资源概述
        1.1.1 野生药材资源的界定
        1.1.2 野生药材资源的特点
        1.1.3 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
        1.1.4 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
        1.1.5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2.1 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药材资源状况概述
        1.2.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的分布
        1.2.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状况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现状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2.1.1 国家层面关于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2.1.2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现状
        2.1.3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2.1.4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执法现状
        2.2.1 执法依据欠完善
        2.2.2 执法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
        2.2.3 环保部门执法能力不足
        2.2.4 执法体制外制约因素较多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守法现状
        2.3.1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现状
        2.3.2 西部民族地区守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现状
        3.1.1 文山州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3.1.2 文山州的野生药材资源种类
    第二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措施
        3.2.1 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3.2.2 促进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与执法
        3.2.3 探索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
        3.2.4 多方筹措自然保护区管护资金
        3.2.5 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产业科研攻关
        3.2.6 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第三节 文山州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专门立法缺失
        3.3.2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职责交叉
        3.3.3 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3.3.4 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困难较多
    第四节 文山州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开展情况
第四章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借鉴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有关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规定
        4.1.1 生物多样性公约
        4.1.2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
        4.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4.1.4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4.1.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第二节 部分国家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措施
        4.2.1 美国
        4.2.2 欧盟
        4.2.3 澳大利亚
        4.2.4 印度
    第三节 国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4.3.1 详细阐述立法指导思想
        4.3.2 明确规定执行机构及其职责
        4.3.3 及时更新法律规定
        4.3.4 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节 健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5.1.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相关立法
        5.1.2 提高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立法质量
        5.1.3 突出自治立法特色
        5.1.4 挖掘整合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5.1.5 定期进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法规的清理
    第二节 强化野生药材资源法律法规的执法效果
        5.2.1 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的执法依据
        5.2.2 理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5.2.3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机构执法能力建设
        5.2.4 协调野生药材资源执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 促进公众守法及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参与
        5.3.1 加强宣传教育
        5.3.2 完善规章制度
        5.3.3 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5.3.4 探索环境公益诉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旱轮作系统
        1.1.1 水旱轮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1.1.1 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1.1.2 水旱轮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1.1.3 水旱轮作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1.2 水旱轮作系统的氮、磷、钾养分循环和平衡
    1.2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1.2.1 土壤质量的概念
        1.2.2 土壤质量的评价
        1.2.2.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其选择
        1.2.2.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3 作物施肥模型及配方研究
        1.3.1 目标产量—养分平衡法
        1.3.2 肥料效应函数法
        1.3.3 养分丰缺指标法
        1.3.4 土壤、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
        1.3.4.1 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
        1.3.4.2 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
        1.3.4.3 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1.4 问题与展望
        1.4.1 水旱轮作系统养分循环的复杂性
        1.4.2 养分平衡研究的复杂性
        1.4.3 土壤质量评价的复杂性
        1.4.4 作物施肥模型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2 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肥力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荆州区土壤养分变异研究方法
        3.2.1.1 试验区介绍
        3.2.1.2 试验方法
        3.2.1.3 土壤样品采集
        3.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pH变化
        3.3.2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有机质变化
        3.3.3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碱解氮变化
        3.3.4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速效磷变化
        3.3.5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速效钾变化
        3.3.6 荆州区长期水旱轮作土壤全氮变化
        3.3.7 荆州区1981和2006年水旱轮作土壤养分分级
    3.4 讨论
    3.5 结论
4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现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土壤肥力现状分析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4.2.2 土壤吸附试验方法
        4.2.2.1 土壤样品采集
        4.2.2.2 土壤样品元素分析
        4.2.2.3 土壤吸附试验
        4.2.3 温室盆栽试验方法
        4.2.3.1 土壤样品采集
        4.2.3.2 温室盆栽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现状
        4.3.1.1 土壤pH现状
        4.3.1.2 土壤有机质现状
        4.3.1.3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碱解氮现状
        4.3.1.4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速效磷现状
        4.3.1.5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速效钾现状
        4.3.1.6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速效微量元素养分状况
        4.3.2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吸附养分特征
        4.3.3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作物养分限制因子
        4.3.4 湖北省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4.3.4.1 基于全指标模糊数学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4.3.4.2 基于最小数据集和模糊数学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
    4.4 讨论
        4.4.1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现状
        4.4.2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4.4.2.1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吸附养分特性
        4.4.2.2 湖北省部分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4.5 结论
5 油菜-水稻轮作区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置与实施
        5.2.1.1 试验地点和时间
        5.2.1.2 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5.2.1.3 供试作物
        5.2.1.4 试验处理
        5.2.1.5 施肥及管理
        5.2.1.6 试验方法
        5.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3 相关概念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油菜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施肥模型
        5.3.1.1 氮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1.2 磷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1.3 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1.4 油菜氮、磷、钾施肥经济效益分析
        5.3.1.5 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效率分析
        5.3.1.6 油菜氮、磷、钾肥推荐经济施用量
        5.3.2 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和肥料推荐经济施用量
        5.3.2.1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2.2 磷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2.3 钾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5.3.2.4 水稻氮、磷、钾肥施用经济效益分析
        5.3.2.5 水稻氮、磷、钾肥料利用效率分析
        5.3.2.6 水稻氮、磷、钾推荐经济施用量
        5.3.3 油菜-水稻推荐经济施用量的应用
        5.3.3.1 油菜推荐施肥用量的应用
        5.3.3.2 水稻推荐施肥用量的应用
    5.4 讨论
        5.4.1 氮磷钾肥对油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4.2 油菜和水稻氮、磷、钾肥施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4.3 油菜-水稻氮、磷、钾肥料利用率
    5.5 结论
6 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施肥指导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系统开发环境与软件配置
    6.3 系统的结构设计
        6.3.1 系统的功能模块
        6.3.2 系统的结构框架
    6.4 基于VB语言的施肥指导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单机版)程序设计
        6.4.1 施肥指导系统程序设计
        6.4.1.1 养分平衡法的施肥指导基本方法和原理
        6.4.1.2 养分平衡法的施肥参数确定
        6.4.1.3 基于养分平衡法的施肥决策的程序设计
        6.4.1.4 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法的施肥决策的程序设计
        6.4.2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程序设计
        6.4.2.1 基于全指标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程序设计
        6.4.2.2 基于最小数据集法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程序设计
        6.4.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和施肥指导系统程序的界面设计
        6.4.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和施肥指导系统的应用
        6.4.4.1 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的应用
        6.4.4.2 油菜施肥指导系统的应用
        6.4.4.3 水稻施肥指导系统的应用
    6.5 基于ASP技术的施肥指导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网络版)程序设计
        6.5.1 ASP语言介绍
        6.5.2 施肥决策系统的程序设计
        6.5.2.1 施肥指导系统中的施肥计算方法与原理
        6.5.2.2 施肥指导系统程序设计
        6.5.3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系统的程序设计
        6.5.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和施肥指导系统程序的界面设计
    6.6 讨论
7 油-稻、麦-稻水旱轮作土壤养分循环及平衡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水旱轮作盆栽试验方法
        7.2.1.1 试验材料
        7.2.1.2 试验处理
        7.2.1.3 施肥及管理
        7.2.1.4 试验方法
        7.2.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2 油-稻轮作田问试验方法
        7.2.3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油-稻、麦-稻水旱轮作系统土壤性质变化
        7.3.2 油-稻、麦-稻水旱轮作系统氮、磷、钾养分平衡
        7.3.2.1 盆栽试验油-稻轮作系统氮、磷、钾养分平衡
        7.3.2.2 田间试验油-稻轮作系统氮、磷、钾养分平衡
        7.3.2.3 麦-稻轮作系统中氮、磷、钾养分平衡
        7.3.2.4 油-稻和麦-稻轮作系统中氮、磷、钾养分平衡比较
    7.4 讨论
    7.5 结论
8 全文讨论与总结
    8.1 讨论
        8.1.1 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现状
        8.1.2 水旱轮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8.1.3 氮、磷、钾肥料施肥效应
        8.1.4 水旱轮作系统氮、磷、钾养分平衡
    8.2 论文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及展望
    8.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附录Ⅱ-油菜-水稻田间试验植株养分吸收累积量

(8)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
    三、关于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大理院在清末的设立
    一、清末修律活动
        (一) 修律的背景
        (二) 修律的宗旨和内容
        (三) 修律对民初大理院的影响
    二、司法独立背景下的大理院
        (一) 清末的司法独立观念
        (二) 大理院的设立与职权
        (三) 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
        (四) 司法独立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第二章 民初大理院与《大清民律草案》
    一、近代民法学与《大清民律草案》
        (一) 近代法学知识与法学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二) 近代民法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三) 法学名词传入中国的方式
        (四) 中国近代民法学的诞生与成果
    二、传统法律文化与《大清民律草案》
        (一) 传统社会中,法律制度的非中心地位
        (二) 宗族伦理与近代个人自由、人人平等原则的冲突
    三、《大清民律草案》的编订及对民初大理院的影响
        (一) 修订民律问题的提出
        (二) 《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三) 民律草案对民初大理院的影响
第三章 民初大理院的机构与法官
    一、民初大理院的设置与地位
        (一) 民初大理院设置的法律依据
        (二) 民初大理院的法律地位
    二、民初大理院的组织与职权
        (一) 大理院的内部组织
        (二) 大理院的职权
    三、民初大理院的法官独立
        (一) 法官选任
        (二) 法官的精神独立
        (三) 法官独立审判个案
        (四) 法官职禄保障
第四章 民初大理院民事判例适用的法律渊源(上)
    一、民事法律渊源及援引次序
        (一) 以判例确认民事法律渊源
        (二) 以判例确认民事法律渊源的援引次序
    二、大理院对制定法的适用:以对前清现行律的适用和改造为视角
        (一) 对民国政府民事法令的遵行
        (二) 对前清律令中民事规范的沿用
    三、对传统民事习惯的适用:以习惯法适用规则的设立及其适用为视角
        (一) 习惯与习惯法
        (二) 习惯法构成要件分析
        (三) 民初大理院确立习惯采用的标准
        (四) 民初大理院基于公共秩序利益对习惯的适用
第五章 民初大理院民事判例适用的法律渊源(下)
    一、对民法条理的适用:以"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为视角
        (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二)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运用
    二、民事判例在法学方法上的运用
        (一) 以"例"破"律"
        (二) 类型化法学思维的运用
        (三) 赋予传统概念以近代民法含义
        (四) 解释、类比的运用
        (五) 导入近代民法权利类型
        (六) "类推"方法的运用
        (七) 调整律文的适用范围
第六章 民初大理院的民事判解制度
    一、大理院的民事判解制度
        (一) 判解的内容
        (二) 民事判解制度的内容
        (三) 民事判解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四) 民事判解制度的性质
    二、民初大理院判例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一) 来自传统文化的因子:与中国传统判例制度比较
        (二) "判例"名称的暗合:与英美判例法的比较
        (三) 根植于大陆法系法律传统:与大陆法系判例制度比较
第七章 民初大理院民事判解制度的影响
    一、民事判解制度对民法制定的影响
        (一) 对民国《民律草案》的影响
        (二) 对制定"民国民法"的影响
    二、民事判解制度对台湾地区法制的影响
        (一) 台湾地区现行判例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变化
        (二) 台湾地区现行判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三) 民事判解制度流变于台湾地区的启示
第八章 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的启示
    一、对我国大陆地区审判独立的启示
        (一) 民初大理院对审判独立的坚持与追求
        (二) 大陆地区审判独立的评判及改进
    二、对我国大陆地区法律解释与法制统一的借鉴
        (一) 民初大理院统一解释法令制度的历史作用
        (二) 我国大陆地区法律解释的现状与问题
    三、对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启示
        (一)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法典的制定
        (二) 民主科学地制定民法典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及其劳动关系变迁
    第一节 城市化与建筑业的繁荣—“农民工”的语境
        一、农民工的界定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三、建筑业的农民工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一、历史上的“民工”
        二、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第三节 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一、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分析的意义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
        三、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第四节 建筑企业走向市场与劳动关系剥离—“包工头”的角色
        一、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企业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二、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变迁
        三、包工头的历史演变和成因
第二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
        一、工资的概念和特殊保护
        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状和特点
        三、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危害
    第二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分析
        一、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用人单位 的缺位
        二、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和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
        三、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生存保障的二元性以及各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社会心理
        四、权利救济程序的软化与农民工工资拖欠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第一节 香港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香港劳工立法中关于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雇员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三、对破产案件中欠薪保障的特殊规定
    第二节 台湾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台湾地区劳动立法对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劳工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香港、台湾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一、工资权利实现方式应该多样
        二、工资垫偿基金制度是保护工资权利的重要方法
第四章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的实体法律制度完善
    第一节 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
        一、明确和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及分析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第二节 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
        一、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
        二、依法治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第三节 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以企业担保与共济为中心
        一、实践中欠薪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二、建筑业行业内农民工欠薪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 欠薪逃匿入罪的法理学分析与刑罚制度形成
        一、欠薪逃匿入罪的必要性
        二、增设欠薪逃匿罪的可行性
        三、欠薪逃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条表述
第五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程序制度完善
    第一节 劳动执法的边界—拖欠时间与情形背景下的执法理性
        一、劳动监察制度应然性分析
        二、劳动监察在处理拖欠工资问题上的执法边界
    第二节 拖欠傲慢的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的应对
        一、建立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工资的政府负责制度
        二、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的责任
        三、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其他手段
    第三节 拖欠的代价—惩罚性赔偿制度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二、工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和适用
    第四节 工会的代言与代行—团体行动的力量与效果
        一、工会代言与代行的理论基础
        二、工会代言和代行的方式
    第五节 简捷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构建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修正和创新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10)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四、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D]. 李怀钰.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6)
  • [2]唐代洛阳地区森林变迁研究[D]. 吴家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法规研究[D]. 刘思.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4]《<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5]《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D]. 毋燕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6]西部民族地区野生药材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 张军辉.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7]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D]. 刘金山.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8]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D]. 曲玉梁.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2)
  • [9]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D]. 何雪飞.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10]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标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总目录第22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