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杀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骏[1](2021)在《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血防工程是血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提升血防工作持续性动力,实现精准防控的综合治理方式。为进一步优化水利血防工程空间结构、调控疫情风险演变态势、缓解低水平流行疫区的典型“人-地”矛盾。本文立足疾病地理学和理论流行病学视角,按照“明确警意→识别警源→监测警势→模拟预警→优化防控”的基本思路,围绕综合风险定义和识别、工程建设适宜性、工程的风险抑制机制及工程优化布局等方面。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流行病学数据综合分析洞庭湖血吸虫疫情流行的源头、载体和动力,并对风险要素结构和风险演变特征开展监测分析。运用K-means聚类、GAM广义可加模型、VAR向量自回归、KDE核密度估计、BP神经网络及克里金差值等方法,对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和建设效果、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风险相互作用机制及水利血防工程的优化调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BI、GVI和NDVI等光谱特征指数与土地利用数据、钉螺勘察数据的协同分析,能进一步提升潜在钉螺孳生环境和孳生风险的识别能力。2006-2016年间,洞庭湖地区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的主要环境组成为农田、沼泽湿地、冬陆夏水区和其他林地。且各自环境类型的细分组成也有较高的相似度。洞庭湖流行区的潜在孳生风呈现出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弱的变化趋势。钉螺种群流动性减弱、环境依赖性增强,临湖、临水地区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在未来改变钉螺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2006-2016年洞庭湖地区的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核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大型湖泊水域周边高、其他地区低,中部偏西北的西洞庭地区高、中部偏东北的东洞庭地区低的总体格局特征。其中,Ⅰ、Ⅱ级风险区稳定分布于西洞庭湖地区、柳叶湖以北区域、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境内以及上述区域与澧水流域之间的低洼垸落。Ⅲ、Ⅳ级风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岳阳市辖区、益阳市辖区、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等地。对疫情风险驱动能力较强的流行病学指标为区域螺情、家畜感染和危险环境,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起主导作用的地类包括高覆盖度草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库坑塘、疏林地和沼泽湿。“四水”流域的疫情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澧水、沅水、资水和湘江。(3)基于F.R.E.A多维度聚类和变异系数法对7类水利血防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建设条件适应能力由高到低的工程分别为开沟沥水、涵闸改造、堤岸硬化、沉螺池、塘堰整治、抬洲降滩和沟渠硬化。七类工程对区域人水-疫水相互作用强度及综合风险等级的普适性较好,对社会经济功能和区域环境特征的适宜性差异较大。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患者治疗力度、血防经费投入、冬陆夏水环境、地区开发强度等8个主导因素影响,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综合风险基本形成了主体行为约束、血防措施联动、复合功能互动、社会经济驱动、生态防疫强化等作用机制,驱动各类水利血防工程防控效果的时空差异。(4)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洞庭湖地区2020-2030年综合风险演变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全域综合风险的均值呈现先下降后反弹的状态,延续了2006-2016年的总体格局。而综合风险提升的热点区域将由全局零散、局部集中转变为北向移动的集聚分布态势,洞庭湖以北的地区或将成为综合风险集中连片提升的主要区域。从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的风险抑制能力三个方面将工程建设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其中,重点建设区主要呈现“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典型区域包括常德市鼎城区、津市市、澧县等。建设策略为加大投入、重点配建、因地制宜、强化考核。优化提升区主要呈现沿大江大湖的空间格局,分布地区包括岳阳市、岳阳县、益阳市等洞庭湖沿岸及洞庭湖地区中部的澧水、沱江、松虎洪道等流域腹地。建设策略为强化勘察和评估、促进工程升级和替代、推动防控体系建设等。同时,合理管控区和禁止建设区也有各自空间分布特征和建设策略。

李帅岚[2](2020)在《山蜡梅花萃取物的抗氧化和灭螺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是中国特有的中草药,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其根、茎、叶、花蕾和果均可入药,是传统的庭院名花和民间用药,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是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对农业、经济和人身体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如何有效防控福寿螺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山蜡梅的花为实验材料,取干燥的山蜡梅花粉末用体积分数为70%乙醇超声波辅助冷浸提取,乙醇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萃取物(PEEE)、乙酸乙酯萃取物(EAEE)和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物(SBEE)。对山蜡梅花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对福寿螺的灭螺活性进行了筛选,从中挑选灭螺活性最好的组分研究其致死率分别为25%、50%和75%时福寿螺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肝脏组织的受损情况及对生理生化的影响,阐明灭螺活性组分的作用机理,为山蜡梅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山蜡梅花的PEEE、EAEE和SBEE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对α-葡萄糖苷酶和酪氨酸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EAEE的抗氧化活性最强,通过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山蜡梅花PEEE、EAEE和SBEE中均含有酚类和黄酮类物质,其中EAEE中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均是最高的,总黄酮为9.33 mg/g,总酚为2.93 mg/g。灭螺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山蜡梅花的PEEE、EAEE和SBEE对福寿螺都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其中PEEE的灭螺活性最强(24 h,IC50=0.287 mg/mL)。将福寿螺暴露于不同浓度PEEE中24 h后,肝脏表面整体松散,内部组织出现大面积坏死,损伤严重;肝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出现了肿胀、断裂和脱颗粒等现象;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形状不规则肿胀;肝脏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白蛋白(Alb)的含量随PEEE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随PEEE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通过GC-MS分析,从山蜡梅花的PEEE中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酯类(48.13%)、醇类(18.43%)和蜡梅碱(14.70%)。

李帅岚,沈校,邹峥嵘[3](2019)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对福寿螺肝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petroleum ether extract of Solidago canadensis,PEEE)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肝脏的影响,为进一步有效控制福寿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实现恶性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去氯自来水作为对照组,0.11、0.18和0.29 mg·mL-1的PEEE悬浮液作为试验组。每组随机放入大小、活力一致的成年福寿螺10只,用一层纱布和橡皮筋封住烧杯口,防止福寿螺逃逸。在室温(23—27℃)条件下,处理48 h,每组3次重复。48 h后,分别随机挑选去氯自来水、0.11、0.18和0.29 mg·mL-1浓度处理下的福寿螺,敲破螺壳,取出肝脏,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肝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经0.29 mg·mL-1浓度处理后的福寿螺肝脏组织冻干后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PEEE浸泡处理福寿螺48 h后,福寿螺肝脏表面均受到损伤,其损伤程度与PEEE处理液的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的PEEE可致使肝脏萎缩失去弹性,皱褶凸起被侵蚀,体表破损,出现絮状物,质地松散。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的PEEE浸泡处理福寿螺48 h后,福寿螺肝细胞损伤明显,高浓度的PEEE使福寿螺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数量减少,粗面内质网出现肿胀、断裂和颗粒脱落等现象;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形状不规则。代谢组学的试验结果表明,经PEEE处理后,福寿螺肝脏中60种代谢物含量发生变化,多个代谢通路受到影响,富集程度最高的两条通路分别为糖鞘脂代谢和棕榈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基质的通路。【结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石油醚萃取物对福寿螺肝脏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巨大的损伤破坏作用,因而具有较强的灭螺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的天然灭螺药物。

杨筱[4](2019)在《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3万ha,95%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滩地。我国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造林,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抑制钉螺生长发育,在钉螺控制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有关滩地造林抑螺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钉螺分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造林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关于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影响钉螺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有相关报道,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典型的苔草、芦苇以及3a、5a和8a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等5种类型滩地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钉螺分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藻类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分析,定量分析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对滩地造林抑螺效果的贡献度,筛选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以不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研究为突破点,揭示滩地造林的抑螺作用机理,为科学评价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滩地造林会显着降低钉螺密度,随林龄增长,抑螺效果显着增大。在长江流域的苔草滩地、芦苇滩地和3a生杨树林地,钉螺密度分别为12.74±7.57只/m2、3.89±2.75只/m2和2.12±1.25只/m2。在5a和8a生杨树林下未查到钉螺,密度均为0只/m2。这表明苔草滩地最适宜钉螺孳生,造林后,林地中的钉螺密度显着降低(p<0.05),且5a和8a生杨树林地均为无螺环境。(2)滩地造林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抑螺植物(对钉螺有杀灭作用的植物种)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蛇床(Cnidium monnieri(Linn.)Cus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替代了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且重要值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对钉螺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滩地造林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显着高于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且随林龄增长稳定性有进一步提升。造林通过提高草本群落的稳定性,保持抑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发挥显着的抑螺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苔草和芦苇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45,表明苔草和芦苇滩地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草地生境,适宜钉螺孳生。在不同林龄杨树林地,5a和8a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最高,达到0.55,表明5a和8a生林地的草本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高度相似,均属非钉螺适生区,有显着抑螺效果。(3)藻类是钉螺重要的食物来源,滩地造林后,土壤中的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含量均显着减少,硅藻减少幅度最大。藻类食物短缺是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的原因之一。在5a和8a生林地土壤中,硅藻基本消失,且未查到钉螺分布,这表明硅藻是限制钉螺分布的主要生物要素之一。(4)土壤是钉螺孳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钉螺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食物,与钉螺种群分布密切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pH显着升高,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弱碱性变化,且pH随林龄增长仍持续升高。林下的碱性土壤环境对藻类和钉螺分布均有显着负作用。(5)滩地造林引起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的显着改变,是造成钉螺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生物要素包括:硅藻、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密度以及抑螺植物优势度(抑螺植物重要值的加权平均值);关键非生物要素主要为土壤pH。硅藻、群落密度和抑螺植物优势度对钉螺密度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690*、0.526***和-0.225*。土壤pH和群落盖度对钉螺密度有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16*和0.219*。所有关键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共同解释了钉螺密度79.9%的空间变异程度,其中硅藻的作用强度最大。综上所述,硅藻是反映钉螺分布状况最关键的生物要素。滩地造林后,草本群落的盖度、密度,土壤pH和抑螺植物优势度等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产生稳定的抑螺效应,其中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的作用强度显着大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

蒋俊明[5](2013)在《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根据山丘区地形、地貌及社会经济特点,以各立地钉螺密度调查和生境因子测试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山丘型疫区钉螺分布规律及生态位属性;采用室内实验法检测了四川疫区13种植物材料的灭螺效果;通过对比法研究了抑螺防病林替代钉螺适宜草本群落后,各生境因子的变化,探讨山丘型疫区植物抑制钉螺的机理,为目前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提供相关树种选择、优化模式和结构配置的技术。研究的主要结果:(1)山丘地区各台地和各生境类型均有钉螺分布,但重点分布于沟边、田边、林缘等水陆交错带,具点状和线状分布特征。钉螺密度(只/0.11m2))大小排序:水田(7.32)>沟渠(6.25)>荒草坡(5.71)>河滩(3.62)>旱地(1.29)>林地(0.12)。(2)钉螺适宜的草本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4~14、盖度为70%~90%、高度为20-~50cm;适宜的土壤湿度在毛管含水量附近,具体范围因土壤类型和结构各异;适宜温度介于15~30℃,电导率介于60~120mS/m。(3)连接性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苔草、金星蕨、凤尾蕨等对钉螺具有排斥作用,而葎草、碎米荠、五朵云、拉拉藤、通泉草、水金凤等对钉螺具有庇护作用的植物可作为钉螺指示种。(4)桉树成林后,林下植被种类稀少,仅存一些禾本科草本和蕨类植物,慈竹林郁闭后,地面几乎没有任何草本存在,据此推断草本层的消失是森林发挥抑螺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5)林内空气湿度与草丛内差异较大,在晴天中午(14:00时)竹林内空气湿度为43.30%,而草丛内仍维持在60.30%以上,即成林后,草本层的消失,使钉螺暴露于干燥环境中;使之失去适宜的生存条件,这或是钉螺适宜于草丛内的原因之一;仅从数量上看,成林后,林木对温度、光照直接作用不明显,但间接影响(即森林生态系统建立后,乔木层通过减弱林内光强和光质,进而影响钉螺所依存的草本群落)是调节草本群落组成、盖度等实现。(6)造林后,桉树和竹林自身固水量可达32.65-178.51T/hm2,丰产培育的竹林每年因采伐带出系统的水分量可达24.9T/hm2,约占年降雨量的0.25%左右;林冠截留量占降雨量11%~40%;林木蒸腾耗水量较原有草滩至少增加了20%~40%;加之造林后对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减少了地表的积水,据此计算:进入林地的水分数量较草滩(荒草地)少30%或更多;实测结果也证明竹林地表层土壤水分)较对照(滩地)低4.08%~11.57%;加之草滩变为林地后,土壤结构得到了改善,进而改善表土的入渗能力,使表层水分更易向深层土壤转移,减少了地表积水面积,进而降低地表水分储量,达到压缩了钉螺适宜空间的目的。(7)随林分郁闭度地增加,地表逐年被树叶、树枝、竹叶等枯落物覆盖,最终替代了原有的草本层,枯落物及其分解产物不仅抑制草本萌发与生长,同时也对钉螺的运动、取食、所需的光照等产生负面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枯落物覆盖下的钉螺壳色较淡、部分呈变白,死螺数量增加。(8)据LC50值的大小分组,桉树叶、臭椿叶、香樟叶归为剧毒组,其值小于0.1ppm;核桃叶、香根草根、桔叶为强毒组,LC50值介于0.2~1.0ppm之间;香根草叶、苦楝、花椒叶、夹竹桃叶、桔皮为毒性组,值介于1.0~5.0ppm之间,枫杨和生姜枝有毒组,值介于10.0~20.0ppm之间。主要创新点:(1)论证了指示植物作为钉螺生境识别和评价指标合理性和科学性。(2)桉树、臭椿、香根草等优良植物材料的筛选,为植物灭螺剂的研制提供了最具潜力的素材;(3)首次揭示了山丘型疫区林木的控螺机制。

胡兴宜,唐万鹏,张玲,荣新军[6](2012)在《夹竹桃等七种植物野外栽培灭螺效果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对灭螺植物材料夹竹桃、枫杨、乌桕、益母草和对照植物材料杨树、芦苇、杂草开展野外栽培灭螺试验。结果表明:灭螺植物材料的钉螺死亡率高于对照植物材料,并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其中夹竹桃灭螺效果最好,乌桕、益母草、枫杨相差不大且均大于杨树小于夹竹桃,对照植物杨树的灭螺效果好于芦苇和杂草。

吕中芳[7](2012)在《大蒜等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土蜗的浸杀作用及对其体内同工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椎实螺是多种是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在寄生虫病传播、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害,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本课题研究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春(2011年4月)、秋(2010年10月)两季对福州周边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几个地点椎实螺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6个地点均有椎实螺的分布,采集的椎实螺标本有2属4种,有萝卜螺属(Radix)3种,分别为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折叠萝卜螺(Radix plicatual)、狭萝卜螺(Radix lagotis);土蜗属(Galba)1种,为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对大蒜、苦楝、苦参这3种植物的提取物室内浸杀土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8mg/L的大蒜提取液48h的杀螺率达到70%,苦楝提取液浓度为80mg/L时48h的杀螺率达90%,浓度为22.4mg/L的苦参提取液96h的杀螺率达90%。这3种植物提取液浸杀土蜗48h的LCso分别为4.96mg/L、37.46mg/L、45.60mg/L在生理毒理学方面,研究了大蒜和苦楝提取物对土蜗(Galba)体内EST、SOD同工酶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经大蒜和苦楝提后取物的处理,土蜗体内的EST和’SOD同工酶酶活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如出现“降-升-降”这样的变化等。

肖林飞,廖列文[8](2012)在《新型灭螺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吸虫病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就是杀灭钉螺。福寿螺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种,对水稻、蔬菜等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文章综述了我国目前采用的几种灭螺方法,介绍了利用化学药物和植物资源灭螺的研究机理和研究新进展,为灭螺剂的研究提供依据。

汪江节[9](2011)在《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立足于血吸虫病重灾区的防治研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特色植物资源与银纳米颗粒的特性,首次提出将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与血吸虫防治研究相结合,探究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灭螺生物效应,拓宽了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显着提高植物灭螺效果,实现血吸虫病防治的环保与高效性。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此项研究不仅具有很高学术创新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将在促进政府关注民生稳定中发挥其非常重要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立足池州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和近些年来血吸虫病灾有些复苏的矛盾,进一步深入了解与研究血吸虫病灾的防治,利用白果外种皮中有效灭螺成分银杏酸在钉螺灭杀中的效果研究,通过不同浓度、不同时间与环境,得出其对钉螺一定的杀伤性和抑制逃逸性结论;通过鱼毒性试验,说明作为植物源灭螺药物的白果外种皮及制剂比氯硝柳胺制剂对鱼类的毒性轻微,更具环保性;进一步证实白果外种皮在植物灭螺剂及在血吸虫防治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利用价值,该研究对促进和完善银杏植物灭螺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实验利用生物模板法,在自然温和条件下制备纳米银颗粒,通过对产物的红外分析,说明所制得纳米银粒子和生物分子有很好的相容-相吸性,能有效形成无机/有机复合纳米材料;在对产物的水溶物与无水乙醇分散剂的紫外图谱中,可以发现所制得的纳米银产物是水溶性的;产物的XRD图像能直接说明产物是纳米级的银粒子,并进一步证明产物中的银和生物分子有很好的复合性;以上结论也能在产物的SEM图谱中体现。通过有效准确的浓度标定,配置一定的系列浓度,进行的灭螺试验,说明产物纳米级的银粒子有很高的灭螺活性,在17.6-88mg/L的范围内,对钉螺的杀灭作用能达到73.3-93.4%之间;并且纳米银较普通银有更高的抑菌效果,并且通过红鲫鱼的毒性试验,说明此浓度的纳米银产物制剂不会对鱼类及水产区产生环境性破坏,是环保性的产物制剂。3.选取以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之间的不同优选制备出出系列复合灭螺剂:纳米银复合灭螺剂、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纳米银/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复合灭螺剂、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白果外种皮乙醇浸泡液复合灭螺剂。取活力强的钉螺采用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法分别配合上述所制复合灭螺剂进行浸杀钉螺实验和钉螺上爬实验,各组实验均以清水浸泡组为对照。实验结果为,各组复合灭螺剂的灭螺活性随着时间增长灭螺效果明显提高。其中纳米银/白果外种皮干粉复合灭螺剂灭螺效果最好,36 h钉螺死亡率高达87%,84 h钉螺死亡率更是达到100%。天螺时间缩短,提高了药效;有效抑制了钉螺上爬;并且纳米银与白果外种皮:粉配合利用后,有效降低了药物的使用浓度,极大提高了灭螺效能。该研究有可能为复杂结构和配方的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合成研究提供进一步利用价值。针对制备的纳米复合灭螺剂在钉螺浸杀试验和鱼毒性试验中的效果研究,探讨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优化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配方组成和其灭螺效果研究提供有效利用价值。对于加深新环境下血吸虫病灾的防治和纳米复合植物灭螺剂的理解和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涂昌[10](2021)在《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杀螺活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块茎为材料,用水提法提取一把伞南星块茎鲜品和干品中的毒针晶,以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作为处理对象,进行毒杀钉螺实验。同时鉴定毒针晶化学组成成分和分析针晶杀螺生理和病理机制。研究结果如下:鲜品提取的完整针晶优于干品,其数量是干品提取的4.5倍。用毒针晶室内水浸法处理钉螺,当浓度为100mg/L时,处理48h和72h,钉螺的致死率分别为52.78%和73.33%。表明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有良好的杀螺活性。对毒针晶化学组分分析显示,其主要由草酸钙、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对其蛋白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水浸法分离得到的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得到一条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为12k Da。该蛋白与用离子交换树脂法从一把伞南星块茎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凝集素(AEL)蛋白相同,分子量均为12k Da。将从一把伞南星块茎提取的毒针晶分离得到的凝集素蛋白进行LC-MC-MC分析,发现其为含有4个相同肽段的凝集素蛋白。对一把伞南星完整毒针晶、草酸钙、AEL进行杀螺活性对比,分析毒杀原理。采用浸杀法对钉螺进行实验,统计死亡率。在浓度为100mg/L时,毒针晶药液处理72h和96h后,杀螺活性依次为完整毒针晶>草酸钙>AEL(P<0.05),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毒杀钉螺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草酸钙与凝集素蛋白具有协同效应,产生毒害导致钉螺死亡。测定毒针晶对钉螺肝脏的毒性生理反应,通过肝脏三种关键酶如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发现POD、SOD、CAT的活性都是在低浓度处理时显着升高(P<0.05),在高浓度处理时或快或慢的下降,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处理前期有一段升高,处理后期或快或慢的下降(P<0.05)。表明一把伞南星毒针晶通过破坏钉螺肝脏抗氧化酶功能产生氧化损伤,发挥毒性作用导致钉螺死亡。使用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来观察钉螺外部组织和内部细胞的损伤情况,随着药物浓度和时间的增加,钉螺头足和肝脏外部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肝脏内部细胞的损伤效果也非常显着。表明一把伞南星毒针晶通过破坏钉螺肝脏和头足发挥毒性作用,从而损害其结构和功能导致钉螺死亡。总之,从一把伞南星中提取到的毒针晶有良好的杀螺效果,其化学成分中,草酸钙针晶与凝集素毒蛋白具有协同刺激钉螺的效应。毒针晶主要刺激钉螺肝脏使其抗氧化能力减弱,导致死亡。本文通过对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杀螺活性及其机理研究,为其他植物药物杀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为其他天南星科毒针晶杀螺药物研究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环境特征对钉螺及血吸虫病的影响研究
        1.2.2 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1.2.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和防控效果的研究
        1.2.4 疫情监测和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要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相关概念
        2.2.1 疫水-人水相互作用
        2.2.2 易感等级、流行风险和潜在流行风险
        2.2.3 疫情监测和预警
    2.3 水利血防措施简介
    2.4 研究区概况
        2.4.1 洞庭湖地区自然资源概况
        2.4.2 洞庭湖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2.4.3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利用光谱特征识别和监测钉螺孳生地
    3.1 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分析与提取
        3.1.1 基本原理分析
        3.1.2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光谱指数选择
        3.1.3 植被、地物类别的光谱数据提取
        3.1.4 利用水体指数的冬陆夏水区域提取
    3.2 流行区环境类型及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与提取
        3.2.1 研究区典型环境光谱指数分布特征分析
        3.2.2 钉螺孳生地样本区光谱指数特征提取
        3.2.3 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无偏性检验
        3.2.4 2006-2016年洞庭湖区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
        3.2.5 潜在钉螺孳生地探测结果检验
    3.3 潜在钉螺孳生地特征分析
        3.3.1 潜在钉螺孳生地光谱特征分析
        3.3.2 潜在钉螺孳生地环境特征分析
        3.3.3 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主要环境细分
        3.3.4 潜在钉螺孳生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血吸虫病潜在风险区识别与综合风险监测
    4.1 数据获取及潜在风险研究区提取
    4.2 潜在风险区疫情指数测算
    4.3 潜在风险区易感指数测算
        4.3.1 土地类别降维处理
        4.3.2 土地类别的疫情敏感度系数测算
        4.3.3 地区易感指数测算
    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4.4.1 方格网系统构建及多源数据融合
        4.4.2 流行区疫情潜在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4.4.3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构建
        4.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可视化
    4.5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时空监测
        4.5.1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历史演变概况
        4.5.2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空间演变特征
        4.5.3 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4.5.4 血吸虫疫情潜在易感地类分析
        4.5.5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区域和水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区域适宜性分析
    5.1 水利血防工程的宏观空间分布特征
    5.2 工程建设区特征数据提取与多维数据融合
        5.2.1 多维数据融合预处理
        5.2.2 社会经济功能数据提取
        5.2.3 综合风险特征数据提取
        5.2.4 居民和家畜活动强度数据提取
    5.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区多维特征分析
        5.3.1 水利血防工程与图斑类别相关性分析
        5.3.2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定义与评价方法
        5.3.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效果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6.1 研究方法及对象
    6.2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6.2.1 水利血防工程平均影响范围及影响区测算
        6.2.2 水利血防工程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6.3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时空影响力动态模拟分析
    6.4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全局贡献力综合评价
        6.4.1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权重分析
        6.4.2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流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7.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7.2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驱动因素分析
    7.3 水利血防工程与疫情综合风险相互作用因素解析
        7.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3.2 研究方法简介
        7.3.3 结果与分析
    7.4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机制分析
        7.4.1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主体行为约束机制
        7.4.2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血防措施联动机制
        7.4.3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复合功能互动机制
        7.4.4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7.4.5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生态防疫强化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和预警分析
    8.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区特征概括
        8.1.1 高风险流行区
        8.1.2 较高风险流行区
        8.1.3 中风险流行区
        8.1.4 低风险区域
    8.2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预测
    8.3 洞庭湖区2020-2030年血吸虫病流行区预警分析
        8.3.1 2020-2030年疫情流行区综合风险预测
        8.3.2 2020-2030年综合风险区演变预警分析
        8.3.3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模拟
        8.3.4 2020-2030综合风险危险水域分析
    8.4 血吸虫疫情风险区防控策略分析
9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
    9.1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的目标原则
        9.1.1 防病抑螺目标
        9.1.2 功能复合目标
        9.1.3 综合施策目标
        9.1.4 统筹布局目标
        9.1.5 环境改善目标
    9.2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区划
        9.2.1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条件区划
        9.2.2 水利血防工程防控强度区划
        9.2.3 水利血防工程驱动能力区划
    9.3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优化
    9.4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复合型建设模式探讨
        9.4.1 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水利血防模式
        9.4.2 生态抑螺型水利血防模式
        9.4.3 临水生态经济型水利血防模式
    9.5 完善血吸虫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9.5.1 完善水利血防工程优化体系
        9.5.2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点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山蜡梅花萃取物的抗氧化和灭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蜡梅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1.1 我国主要的蜡梅属植物
        1.1.2 蜡梅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
        1.1.3 蜡梅属植物的药理活性
    1.2 常见的灭螺方法
        1.2.1 物理灭螺法
        1.2.2 药物灭螺法
        1.2.3 生物灭螺法
第2章 山蜡梅花萃取物的制备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山蜡梅花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2.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2.4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3.2.5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3.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3.4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3.3.5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山蜡梅花不同萃取物的灭螺活性研究
    4.1 灭螺活性的筛选
        4.1.1 实验试剂和实验动物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与小结
    4.2 PEEE对福寿螺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与小结
    4.3 PEEE对福寿螺肝脏生理生化的影响
        4.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与小结
    4.4 PEEE的 GC-MS分析
        4.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4.2 实验方法
        4.4.3 结果与分析
        4.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对福寿螺肝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PEEE)的制备
    1.2 福寿螺肝脏的取材
    1.3 肝脏代谢物的提取
    1.4 扫描电镜观察
    1.5 透射电镜观察
    1.6 液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
        1.6.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1.6.2 质谱条件
        1.6.3 样本分析及质控
        1.6.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福寿螺肝脏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2.2 福寿螺肝脏透射电镜观察
    2.3 质谱结果
    2.4 PCA分析
    2.5 OPLS-DA分析
    2.6 差异代谢物分析
    2.7 代谢通路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
        1.2.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2 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1.2.3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草本植物群落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2 土壤特性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3 造林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1.3.4 其他要素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2.1 水文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土地利用现状
    2.5 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2.6 林业血防工程发展现状
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研究方法
        3.2.1 螺情分析
        3.2.2 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3.2.3 土壤剖面分析
        3.2.4 风干土样采集
        3.2.5 土壤藻类样品采集
    3.3 样品测试
        3.3.1 土壤理化性质
        3.3.2 土壤金属微量元素
        3.3.3 土壤藻含量
        3.3.4 钉螺体内藻含量
    3.4 数据分析
    3.5 统计分析
    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4 滩地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滩地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林龄杨树林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类型滩地钉螺体内藻类含量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滩地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5.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影响
    5.3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5.4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5.5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5.6 讨论
        5.6.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6.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7 小结
6 滩地造林对土壤特性影响分析
    6.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6.1.1 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6.1.2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6.1.4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6.2 造林对土壤藻类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6.2.1 土壤藻的藻种组成
        6.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6.2.3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6.3 讨论
        6.3.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造林对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7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分析
    7.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7.1.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组成
        7.1.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7.1.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分析
        7.1.4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稳定性分析
        7.1.5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相似性分析
    7.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藻类分布特征分析
        7.2.1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7.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7.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7.3.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剖面特征
        7.3.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7.3.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7.3.4 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7.4 讨论
        7.4.1 林龄变化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7.4.2 林龄变化对土壤藻类含量的影响
        7.4.3 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5 小结
8 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
    8.1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分析
        8.1.1 影响钉螺分布的非生物要素筛选
        8.1.2 影响钉螺分布的生物要素筛选
    8.2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重要性分析
    8.3 交互作用模型构建
    8.4 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8.4.1 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要素分析
        8.4.2 影响钉螺密度的直接效应分析
        8.4.3 影响钉螺密度的间接效应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林木抑螺防病机理概述
1.3 抑螺防病林对生境要素的影响
    1.3.1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钉螺生境参数的影响
    1.3.2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3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对钉螺理化性质的影响
    1.3.4 植物抑螺资源研究进展
1.4 科学问题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水文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林木资源
    2.1.5 社会经济状况
    2.1.6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2.2 土地利用特点
2.3 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 第三章 山丘型钉螺生态位属性及指示植物
3.1 调查范围
3.2 调查方法
    3.2.1 植物样带、样地及样方的设置
    3.2.2 土壤调查与分析
3.3 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分布规律
    3.3.1 钉螺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
    3.3.2 钉螺在山丘区的空间梯度分布特征
    3.3.3 丘陵区交错带钉螺分布特征
    3.3.4 钉螺在不同立地生境内土层内外分布比较
3.4 山丘区钉螺生境特性
    3.4.1 钉螺适宜生境的生物因素
    3.4.2 钉螺非生物生境的特性
3.5 山丘区钉螺孳生的草本群落
3.6 山丘型疫区生境钉螺指示植物
    3.6.1 数据分析方法
    3.6.2 几个参数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3.6.3 钉螺与草种间连接显着性分析
    3.6.4 钉螺与草种间关联度的显着性分布
3.7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化学物质对钉螺生存的限制
4.1 植物材料选择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浸物试验结果
    4.3.2 酒精提取物灭螺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林木对抑螺生境的塑造过程
5.1 研究方法与试验地概况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土壤水分测试
    5.1.3 林内小气候测试
    5.1.4 综合小气候测试
    5.1.5 林下枯落物对钉螺数量关系
5.2 林木对钉螺适宜草本群落的调节
    5.2.1 林业生态工程对指示草本群落组成调节
    5.2.2 林木对指示植物形态的塑造作用
5.3 抑螺防病林对微气候的调节
    5.3.1 草本生境替代后的温度变化
    5.3.2 抑螺防病林对近地表光照的调节
    5.3.3 抑螺防病林微气象因子的综合分析
5.4 抑螺防病林对水分的调节
    5.4.1 生物固水量分析
    5.4.2 树冠截留对地表水分的调节
    5.4.3 抑螺林和草本蒸腾耗水量分析
    5.4.4 抑螺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5.4.5 集水区尺度上桉树林的水源涵养效果
5.5 树木对土壤环境的塑造
    5.5.1 土壤剖面特征比较
    5.5.2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比较
    5.5.3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5.5.4 土壤 pH 及 N、P、K 含量变化
5.6 林地枯落物对草本层的替代
    5.6.1 森林对近地表草本群落与枯落物结构的改变
    5.6.2 两种抑螺防病林枯落物的现存量分析
    5.6.3 枯落物层对钉螺数量影响
5.7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应用前景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导师简介 致谢

(6)夹竹桃等七种植物野外栽培灭螺效果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植物材料
2 植物材料栽培与投螺
    2.1 植物材料栽培
    2.2 投螺试验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钉螺死亡情况
    3.2 不同植物类型与钉螺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3 灭螺植物野外栽培与室内水浸液灭螺效果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7)大蒜等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土蜗的浸杀作用及对其体内同工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椎实螺简介
        1.1 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1 形态
        1.1.2 生活史
        1.2 生态研究
        1.2.1 生活习性
        1.2.2 生长条件
        1.3 繁殖节律
        1.4 椎实螺生物学价值
        1.5 椎实螺的危害
        1.5.1 椎实螺的间接危害
        1.5.2 椎实螺的直接危害
        1.6 椎实螺的防治
        1.6.1 物理及生物防治
        1.6.2 药物防治
    2 灭螺植物资源
        2.1 灭螺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
        2.2 植物灭螺剂灭螺机理的研究
        2.3 利用灭螺植物资源的制约因素
    3 同工酶简介
        3.1 同工酶的定义
        3.2 同工酶电泳技术概述
        3.2.1 分离同工酶的电泳技术
        3.2.2 同工酶的染色
        3.3 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 福州地区椎实螺分布情况的初步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及方法
        1.2 实验器材
        1.3 螺种的鉴定
        1.4 实验室饲养
    2 结果
        2.1 椎实螺分布区的生境特点
        2.1.1 福建工程学院
        2.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1.3 万升小区
        2.1.4 福建农林大学
        2.1.5 山田村
        2.1.6 浅水湾
        2.2 各个地区采集到的椎实螺的综合信息
        2.2.1 种类与分布
        2.2.2 密度及生物量
        2.3 椎实螺的形态描述
        2.4 椎实螺的实验室内饲养
    3 讨论
        3.1 生态环境
        3.2 气候条件
第二章 3种植物提取物对土蜗杀灭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对象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器材
        1.1.4 药物对土蜗的急性毒性试验
        1.2 方法
        1.2.1 试验浓度梯度的确定
        1.2.2 药物的配制
        1.2.3 急性毒性试验
        1.2.4 土蜗死活的鉴别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所致的土蜗中毒症状
        2.2 药物的致死效应
        2.3 种植物灭螺剂的效果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大蒜和苦楝提取物对土蜗同工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大蒜和苦楝提取物
        1.1.2 实验生物
        1.2 同工酶样品的制备
        1.3 电泳
        1.3.1 生化试剂
        1.3.2 实验仪器
        1.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试剂
        1.3.4 操作方法
        1.3.5 电泳染色
    2 结果和分析
        2.1 大蒜处理组
        2.1.1 不同浓度大蒜提取物对土蜗酯酶同工酶(EST)的影响
        2.1.2 不同浓度大蒜提取物对土蜗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的影响
        2.2 苦楝处理组
        2.2.1 不同浓度苦楝提取物对土蜗酯酶同工酶(EST)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苦楝提取物对土蜗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型灭螺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常用的灭螺方法
2 化学药物灭螺
    2.1 氯硝柳胺灭螺的研究进展
    2.2 施用氯硝柳胺药剂对非靶生物的影响
3 植物资源灭螺
    3.1 植物资源灭螺的机理
    3.2 植物资源灭螺的研究进展
4 展望

(9)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论
        §1.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1.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1.3 纳米材料的制备
        §1.1.4 纳米银制备的研究进展
    §1.2 灭螺药物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1.2.1 灭螺药物研究
        §1.2.2 研究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设计思想与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溶性纳米银的制备、表征及灭螺效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Ag/生物分子的SEM图
        §2.3.2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
        §2.3.3 纳米银的XRD图
        §2.3.4 银样品的紫外光谱
        §2.3.5 银样品的分散性
        §2.3.6 机理分析
    §2.4 不同浓度纳米银的灭螺效应
        §2.4.1 纳米银浓度的测定
        §2.4.2 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灭螺效果
        §2.4.3 不同浓度银纳米粒子的鱼毒性实验
        §2.4.4 纳米银灭螺的机理探讨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灭螺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浸杀灭螺
        §3.2.3.2 白果外种皮粗制制剂喷洒灭螺
        §3.2.3.3 毒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浸杀灭螺效果
        §3.3.2 白果外种皮粗制剂喷洒灭螺效果
        §3.3.3 毒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灭螺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
        §4.2.3.2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灭螺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优化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灭螺效果
        §4.3.2 鱼类毒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10)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杀螺活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血吸虫病的危害与防治
        1.1.1 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1.1.2 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1.1.3 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
    1.2 钉螺的危害与防治
        1.2.1 钉螺的生物学特性
        1.2.2 钉螺的防治策略
    1.3 植物源杀螺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杀螺药物研究现状
        1.3.2 植物杀螺的研究展望
    1.4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的研究进展
        1.4.1 一把伞南星的生物学特性
        1.4.2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中的主要成分
        1.4.3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的杀螺活性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的提取及杀螺活性
    2.1 .实验材料
        2.1.1 药材和动物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统计方法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2.1 原生完整天南星针晶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2.2.2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杀螺实验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结构化学成分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药材
        3.1.2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2.1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的组成成分定性与鉴定
        3.2.2 凝胶试剂配制
        3.2.3 蛋白样品制备
        3.2.4 一把伞南星两种凝集素蛋白比对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不同成分杀螺效果比较
    4.1 实验材料
        4.1.1 药材和动物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统计方法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1 毒针晶对钉螺的刺激实验
        4.2.2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的杀螺活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对钉螺刺激生理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药材和动物
        5.1.2 仪器与试剂
        5.1.3 统计方法
    5.2 实验方法与结果
        5.2.1 酶活测定
        5.2.2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对钉螺酶活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一把伞南星毒针晶对钉螺刺激病理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药材和动物
        6.1.2 仪器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与结果
        6.2.1 材料处理
        6.2.2 电镜观察
    6.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D]. 许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山蜡梅花萃取物的抗氧化和灭螺活性研究[D]. 李帅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 [3]加拿大一枝黄花石油醚萃取物对福寿螺肝脏的影响[J]. 李帅岚,沈校,邹峥嵘.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5)
  • [4]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D]. 杨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D]. 蒋俊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7)
  • [6]夹竹桃等七种植物野外栽培灭螺效果的试验研究[J]. 胡兴宜,唐万鹏,张玲,荣新军. 湖北林业科技, 2012(05)
  • [7]大蒜等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土蜗的浸杀作用及对其体内同工酶的影响[D]. 吕中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3)
  • [8]新型灭螺剂的研究进展[J]. 肖林飞,廖列文. 广东化工, 2012(04)
  • [9]纳米改性植物灭螺剂的制备及其灭螺增效性能的研究[D]. 汪江节. 安徽大学, 2011(06)
  • [10]一把伞南星毒针晶杀螺活性及其机理研究[D]. 涂昌. 湖北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杀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