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反思

一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反思

一、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娣[1](2020)在《陕西省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记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县域环境治理成效直接关系是新时期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实现。长久以来,县域处于城市行政单位的边缘地带,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造成其环境治理的恶性循环,不仅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并且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步伐。在新常态下,为提高基层县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党中央积极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试点工作,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17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同时进一步指出环境治理要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求建立权责明确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实施环境保护监督职责,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的终身责任制度,落实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然而,现阶段基层环境治理作为公共事务仍止步于政府全方面负责模式,凸显了环境治理中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错位,模糊了公共事务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探究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有利于今后政府提高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成效提出更全面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以陕西省乾县农民参与环境治理为例进行研究,在梳理文献资料基础上,基于农民的微观视角,借鉴已有的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行为-情景理论和参与式治理理论,构建县域环境治理中影响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理论模型。结合实地调查的样本数据了解农民参与县域环境治理的现状、探究不同影响因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参与意愿向参与行为的转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并且能够促进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政策建议。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县域环境治理中农民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存在自我偏好与现实选择的偏差,农民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达96.34%,但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的样本仅占49.05%,表明农民从参与意愿的产生到真正转化为参与意愿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第二,政府政策认知、参与必要性认知、行为便利程度以及亲朋邻里的影响均对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的一致性呈正向影响,这四者对于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程度为:政府认知程度>亲朋邻里影响>参与必要性认知>行为便利程度。性别因素对于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具有负向影响,表明男性相较于女性而言,其一致化的程度更高。

李佳娟[2](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王立[3](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要。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念为指导,去唤醒人们自觉、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生态文明意识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研究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首先要清楚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的理论。一是新时代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三是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四是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对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关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主要存在着农民生态危机意识不强、农民责任意识较低、农民生态环保知识匮乏和农民生态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方面主要存在着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体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法律不够健全等问题。最后针对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一是多措并举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筑牢经济基础。二是建设具有高素质的培育主体。三是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内容。四是营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氛围。五是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张录全[4](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提出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李亚萍,刘秀霜,王萍,薛淑慧[5](2019)在《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山东省典型盐渍化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山东省东营市、德州市典型盐渍化区为案例区,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与观察为辅的方法对农民的环境意识与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农民环境认知程度较高,了解盐碱地利用、秸秆和地膜处理的一些常识;环境理念综合得分不高,农民不熟悉环境污染的专业名词,不认可化肥、农药给农业环境带来污染。(2)农民环境行为综合得分偏高,处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以及秸秆的行为较为合理,能够综合利用有机肥和各种盐碱地的改良技术。(3)农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环境行为水平的高低还受到农村基础条件和国家政策等的综合影响。

戴雯馨[6](2019)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以安徽埇桥区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它不止是在经济建设层面要振兴,在农村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要振兴。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向度,直接与农民的生态意识形成相关。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农民生态意识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特别是那些生态意识相对淡薄的农民所居住的农村环境更为明显。农民生态意识的觉醒是缓解农村环境现状的根本方法,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是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关键。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学者大多数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教育角度、农民自身提高角度和法律法规角度来提升农民生态意识,没有从经济手段来进行生态补偿。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安徽埇桥区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农村地区人们在生态意识现状、问题及原因,以期找到提升农村人们生态意识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开展改善安徽农民生态意识的举措提供事实依据和参考数据。为如何加强农民生态意识建设提出建议和设想,以期引起政府、教育工作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进而探索更多更有效地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为安徽乃至全国农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对生态意识、农民生态意识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安徽埇桥区农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及调查情况。第四章,对农民生态意识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第五章,对提升农民生态意识提出对策建议。第六章,全文总结,提出研究的局限并展望未来。

周雅乾[7](2019)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农民环境素养提升问题研究 ——以陕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最根本地是要提升农民环境素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良好的环境素养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广大农民群体积极参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及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有关思想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以陕北地区为例,对农民环境素养提升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有关农业遵循生态规律的思想以及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习近平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构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其次,以陕北地区为例,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结合访谈和实地观察,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当前农民的环境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农民环境素养提升的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找到提升农民环境素养的具体路径,即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环境认知;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育农民环境情感;帮助农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致富,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加强新时期农村环保法治建设,规范农民环境行为;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旨在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群体的环境素养,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营造良好的乡村环保氛围,积极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王宝宜[8](2019)在《时空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基于关中D村的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抗争事件屡屡发生,不断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农村生态自然景观、威胁农民生命健康的农田污染和水环境污染、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城市污染转移和带来的超负荷的农村生态代谢系统等现象,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今,农村环境污染是“美丽中国”建设规划中亟需克服和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口径,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缘起于笔者在2017年暑假对D村的环境群体性抗争事件的关注和实地调研,开始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带着一个问题意识:农村环境污染是怎么产生的?试图去追溯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力图找到合理化的解释。时间和空间成为透视现代社会的窗口,本研究透过时空视角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把握农村社会发展的时空变化和时空结构,试图描述污染的存在,揭示导致污染产生的背后原因,分析污染生产的逻辑,呈现污染的后果。在研究内容方面,笔者选定陕西关中D村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该问题进行解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描述D村环境污染现状,呈现其时空变迁轨迹。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法、问卷法和文献法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时空描述做详细的实证资料。本研究的第二部分,运用时空特性对污染在时间历史中存在状态的变化特点和其在生态代谢中的关系转变方式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发现,D村环境污染经历了“时空统一”到“时空分离”再到“时空重组”(即污染爆发后出现的群体性抗争)三个阶段,“垃圾处理厂”的出现是农村生态循环系统打破的标志,此时城乡环境空间正义失衡,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最终导致污染矛盾的爆发。在污染的群体性抗争事件的起源和发展中,可以看到话语建构对污染再生产的影响,以及村民的环境参与。本研究的第三部分,试图对农衬环境污染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时空影响因素进行社会学解释。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时空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观念因素,这四大因素在时空的交织中不断相互作用最终从不同的层面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生产和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做进一步反思并提出建议。最后,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笔者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实现路径:一转变政府环境责任:从环境管理到环境治理转型。二转变农业生产发展观: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变。三转变农民环境意识:由环境感知到环境参与的意识转变。

王雅琼[9](2019)在《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离开原有的农业岗位开始自行就业。其中一部分的失地农民在政策的号召下,选择自行创业以解决再就业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关注失地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聚焦失地农民创业培训问题,帮助“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失地农民转变成一批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论述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在响应国家政策、稳固社会根基、满足自我发展需求三大方面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其次,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焦作市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概况。总结当地政府在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成果及工作经验,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下一步深入剖析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提供有力的参考。再次,从培训前期调研、中期管理再到后续服务各阶段进行探究,再从组织机构、教师、学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探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及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对策建议如下:完善培训支持保障体制,加大扶持力度;明确各方权责利关系,激发参与的活力;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强化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推进培训成果转化。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袁名松[10](2020)在《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最艰巨任务在农村。苗族农民主要居住在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山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农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而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但农民消极思想会引起农民不作为,甚至错误的行为,这是导致苗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苗族农民素质和苗族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苗族社会紧紧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潮流,必须消除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转变苗族农民思想观念,引导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对民俗及苗族民俗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后,结合农民、思想的定义分析,并对农民思想进行了界定和特征分析,农民思想教育的内涵解读,指出加强苗族农民思想教育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苗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大类民俗,并全面系统介绍其发展情况、理论内涵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我们通过采取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及得出结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苗族的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而在消极影响方面,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消极的人生观、错误的价值观。进一步挖掘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一是历史遗留的落后民俗束缚农民思想;二是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三是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在此,我们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第一,树立思想教育目标;第二,坚持思想教育原则;第三,积极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第四,创新思想教育方法;第五,积极拓宽思想教育载体;第六,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第七,优化思想教育环境。总之,本研究以苗族民俗为切入点,结合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现状,总结提炼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一步挖掘造成农民思想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借此提高当前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苗族农民自由全面发展。

二、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治理的研究现状
        1.2.2 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重要性的研究现状
        1.2.3 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4 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行为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现状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参与
        2.1.2 环境治理
        2.1.3 意愿与行为一致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态度-行为-情景理论
        2.2.3 参与式治理理论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理论分析
    3.2 研究假说
        3.2.1 个体特征因素
        3.2.2 行为态度因素
        3.2.3 认知水平因素
        3.2.4 社会规范因素
        3.2.5 社会环境因素
第四章 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描述性分析
    4.1 样本区域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问卷主要内容
        4.2.1 数据来源
        4.2.2 问卷主要内容
    4.3 样本概况
        4.3.1 样本的基本情况
        4.3.2 农民参与意愿情况
        4.3.3 农民参与行为情况
        4.3.4 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描述性统计
第五章 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回归分析
    5.1 变量定义
        5.1.1 因变量
        5.1.2 自变量
    5.2 问卷质量分析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分析
    5.3 模型选取
    5.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4.1 单因素分析
        5.4.2 多因素分析
        5.4.3 结果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培育公共精神,激发参与意识
        6.2.2 丰富参与渠道,落实参与意愿
        6.2.3 建立环保组织,重塑社会舆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陕西省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调研法
        (二) 实证研究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四) 归纳演绎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风
        二、新时代家风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家庭的变迁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第一节 立身
        一、知书达礼
        二、审慎自律
        三、尊老爱幼
        四、择贤而友
    第二节 治家
        一、健康生活
        二、勤劳简约
        三、互敬互爱
        四、和顺和睦
    第三节 处世
        一、宽容豁达
        二、与人为善
        三、待人以诚
        四、敬畏自然
    第四节 致用
        一、知行合一
        二、开拓创新
        三、爱岗敬业
        四、服务社会
    第五节 强国
        一、遵纪守法
        二、志存高远
        三、爱党爱国
        四、共建共享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一、言传身教法
        二、说服引导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比较鉴别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概述
    (一)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1.新时代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内涵
        3.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1.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渊源和基础
        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养分
        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三)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1.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目标
        2.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原则
    (四)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型农民素质
        2.有助于建设美丽乡村
        3.有助于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4.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二、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问题分析
    (一)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分析
        1.农民生态危机意识不强
        2.农民环保责任意识较低
        3.农民生态环保知识匮乏
        4.农民生态法律意识薄弱
    (二)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分析
        1.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2.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体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3.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内容不够丰富
        4.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
        5.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法律保障不够健全
三、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多措并举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筑牢经济基础
        1.加大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资金投入及拓宽投资渠道
        2.出台扶持性政策,完善农村生态补偿制度
        3.统筹农村规划,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体
        1.提高培育者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
        2.完善培育者的培育方式
        3.提高培育对象的参与度,强化农民主体意识
    (三)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
        1.学习生态文明意识相关的理论知识
        2.培育生态道德责任
        3.培训生态农业技术
    (四)营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氛围
        1.高度重视政府的宣传作用,占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宣传的高地
        2.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发挥融合媒体的宣传优势
        3.抓住学校宣传教育,让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宣传辐射到农民家庭
    (五)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1.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普法宣传教育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执行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山东省典型盐渍化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数据与方法
    1.1 区域与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SYS抽样法。
        1.2.2 综合得分法。
        1.2.3 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的环境意识
    2.2 农民的环境行为
        2.2.1 农民生活型环境行为。
        2.2.2 农民生产型环境行为。
    2.3 农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4 农民环保知识获取方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6)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以安徽埇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础概念界定
        2.1.1 生态意识来源及含义
        2.1.2 农民生态意识
        2.1.3 农民生态意识特征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2.2 新时期中国生态思想
第三章 安徽埔桥区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结果
        3.2.1 农民对环境保护的了解程度分析
        3.2.2 农民生态行为调查分析
        3.2.3 农民环境保护的意愿调查分析
        3.2.4 农民生态补偿情况分析
        3.2.5 农民生态意识培育分析
第四章 农民生态意识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农民生态意识存在问题
        4.1.1 农民对环境保护缺乏了解
        4.1.2 农民生态行为不当
        4.1.3 农民生态责任意识薄弱
        4.1.4 农民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4.1.5 农民生态意识培养路径不够有效
    4.2 对农民生态意识成因分析
        4.2.1 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滞后
        4.2.2 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
        4.2.3 思想文化教育落后
第五章 安徽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体系的构建
    5.1 落实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5.1.1 积极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5.1.2 真正落实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5.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体系
        5.2.1 完善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
        5.2.2 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机制
        5.2.3 建立社会监督评估机制
    5.3 健全思想文化教育体系
        5.3.1 建立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的生态文化体系
        5.3.2 建立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提纲
作者简介

(7)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农民环境素养提升问题研究 ——以陕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农民环境素养的国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农民环境素养的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农民环境素养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民环境素养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农民环境素养的基本概念
        2.1.2 农民环境素养的构成要素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
        2.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 农民环境素养现状调查——以陕北为例
    3.1 陕北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3.2.2 问卷结构设计
        3.2.3 调查样本选择依据
    3.3 问卷统计分析
        3.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民环境素养现状分析
    3.4 调查总结
4 农民环境素养现存问题分析
    4.1 农民环境认知不足
        4.1.1 农民对基本环保概念认识不足
        4.1.2 农民对环保政策法律缺乏了解
        4.1.3 农民传统的环境观念尚未改变
    4.2 农民环境情感缺乏
        4.2.1 农民环境关注度较低
        4.2.2 农民环境责任感不强
        4.2.3 农民环境参与感较弱
    4.3 农民环境技能欠缺
        4.3.1 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使用不足
        4.3.2 新型绿色生物肥料应用缺乏
        4.3.3 废弃农膜及秸秆处理不当
        4.3.4 畜禽养殖污染物未有效处理
    4.4 农民绿色环保行为尚未养成
        4.4.1 农民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形成
        4.4.2 农民环境维权意识薄弱
5 制约农民环境素养提升的原因分析
    5.1 农村环境教育工作滞后,无法有效提升农民的环境素养水平
        5.1.1 农村环境教育极度匮乏
        5.1.2 农村环境教育途径单一
        5.1.3 农村环境教育资源不足
    5.2 农民生存环境恶劣造成农民环保重视程度较低
        5.2.1 环境破坏与贫困相互交织,使农民无暇顾及环保
        5.2.2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农民对周遭环境麻木不仁
    5.3 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滞后影响了农民生态技术水平的提高
        5.3.1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5.3.2 生态农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
    5.4 农村环境治理与农民经济收益未有效结合弱化了农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5.4.1 生态保护地区农民的生态补偿不足
        5.4.2 从生态农业打造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转换不足
        5.4.3 从绿水青山建设到实现金山银山的转化不足
    5.5 破坏乡村环境的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淡化了农民环保法律意识
        5.5.1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5.5.2 惩治农村环境破坏的执法力度不强
    5.6 民间公益组织对农村环保的参与度较低弱化了农民环境素养提升的社会支持
6 提升农民环境素养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6.1 提升农民环境素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6.1.1 丰富农民环境素养教育形式
        6.1.2 建立农民环境教育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
        6.1.3 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农民环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6.1.4 完善绿色农业补贴政策
    6.2 提升农民环境素养的国内经验与启示
        6.2.1 依托高职院校加强农民环境素养教育
        6.2.2 发展生态产业,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6.2.3 建立环保村规民约,督促农民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6.2.4 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提高农民垃圾分类意识
7 提升农民环境素养水平的对策研究
    7.1 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环境认知
        7.1.1 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
        7.1.2 创新农村环境教育形式
        7.1.3 健全农村环境教育投入机制
    7.2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培育农民环境情感
        7.2.1 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2.2 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开展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7.3 帮助农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致富,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7.3.1 以合作社为平台帮助农民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向市场效益转化
        7.3.2 构建生态农业绿色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7.4 推进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
        7.4.1 地方政府要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规划
        7.4.2 借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7.4.3 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要构建民间资本和农民共赢的投资机制
    7.5 加强新时期农村环保法治建设,规范农民环境行为
        7.5.1 健全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7.5.2 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7.5.3 制定农村环保村规民约
    7.6 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
        7.6.1 依托环保公益组织,做好农村环保宣教工作
        7.6.2 依托环保公益组织,构建农民环保自治组织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调查问卷
    附录 Ⅱ 调查照片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成果

(8)时空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基于关中D村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3.3 核心概念界定
    1.4 文献回顾
        1.4.1 相关文献回顾
        1.4.2 已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样本村的环境
    2.1 D村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历史溯源
        2.1.2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
    2.2 D村的环境变迁
        2.2.1 人居生活环境变迁
        2.2.2 农业生产环境变迁
    2.3 D村的环境污染类型
        2.3.1 生活性污染
        2.3.2 生产性污染
第三章 农村环境污染的时空描述
    3.1 农村环境污染的历时描述
        3.1.1 生产方式:生物动力→石油动力
        3.1.2 生态循环:有机种植→无机种植
        3.1.3 农业技术:经验积累→技术崇拜
        3.1.4 生活垃圾:生产者→消费者
    3.2 环境污染的空间描述
        3.2.1 工业污染的空间转移:工业→农业
        3.2.2 农业污染的空间传送:农村→城市
        3.2.3 城市垃圾的空间传递:城市→农村
        3.2.4 农村垃圾的空间呈现:私人场域→公共场域
第四章 农村环境污染的时空特性
    4.1“污染”的时空统一
        4.1.1 污染积累与“常态化”代谢
        4.1.2 生态循环系统:污染消解的时空“在场”
    4.2“污染”的时空分离
        4.2.1 综合性污染与“非常态化”代谢
        4.2.2 垃圾处理厂:污染消解的时空“缺场”
    4.3“污染”的时空重组
        4.3.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进入
        4.3.2 污染爆发与群体性抗争
第五章 农村环境污染的时空影响因素分析
    5.1 环境污染的社会因素
        5.1.1 宏观的社会变迁
        5.1.2 D村城镇化
    5.2 环境污染的经济因素
        5.2.1 宏观的经济变迁
        5.2.2 D村工业化
    5.3 环境污染的技术因素
        5.3.1 宏观的技术变革
        5.3.2 D村农业现代化
    5.4 环境污染的观念因素
        5.4.1 宏观的观念变迁
        5.4.2 村民观念理性化
第六章 时空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的反思
    6.1 政府环境责任转变:环境管理→环境治理
    6.2 农业生产观念转变: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
    6.3 农民环境意识转变:环境感知→环境参与
附录A 问卷设计
附录B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意义
    (一)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时代背景
        1.国家政策支持对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2.新型工业化要求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教育
        3.失地农民自身渴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实意义
        1.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契合
        2.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3.失地农民自我发展的诉求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调查
    (一)焦作市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概况
        1.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政策依据
        2.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组织机构
        3.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队伍建设
        4.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课程教学
        5.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质量监管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分析
        2.调查结果及内容分析
        3.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四)XX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
三、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实困境
    (一)培训支持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1.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各项政策未能形成合力
        2.精神引领工作缺失,失地农民创业氛围不浓
        3.培训经费来源单一,尚未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二)培训参与方的管理仍需加强
        1.培训对象遴选随意,浪费教育资源
        2.师资力量亟待提升,影响培训质量
        3.管理者服务意识薄弱,妨碍学员参与
        4.培训平台尚未搭建,阻碍资源共享
    (三)培训教学内容脱离实践需要
        1.培训内容过于固化与模式化
        2.缺乏基于实践的培训内容
    (四)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健全
        1.现行培训评价机制不健全
        2.信息反馈及后续服务系统缺失
四、提高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培训支持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1.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
        2.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3.拓宽经费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二)明晰各方的权责利关系,激发参与培训的活力
        1.遴选合适的培训对象,避免资源浪费
        2.建立多样化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3.组建人性化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4.构建开放式培训平台,发挥资源优势
    (三)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促进教学实践改革
        1.从培训对象出发,量身定做培训内容
        2.从创业实践出发,及时优化培训课程
    (四)强化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推进培训成果转化
        1.以工作为导向,完善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
        2.以学员为主导,强化培训项目的后续服务
结语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2 本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民俗及苗族民俗
        2.1.1 民俗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2.1.2 苗族的历史发展
        2.1.3 苗族民俗的含义与功能
    2.2 农民思想及农民思想教育
        2.2.1 农民思想及其特征
        2.2.2 农民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2.2.3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关于民俗民族的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与民俗教育的理论
3 苗族的主要民俗
    3.1 物质民俗
        3.1.1 居住民俗
        3.1.2 饮食民俗
        3.1.3 服饰民俗
        3.1.4 生产民俗
    3.2 社会民俗
        3.2.1 婚姻民俗
        3.2.2 丧葬民俗
        3.2.3 岁时节日民俗
    3.3 精神民俗
        3.3.1 信仰民俗
        3.3.2 禁忌民俗
        3.3.3 乐舞民俗
    3.4 语言民俗
        3.4.1 苗族语言
        3.4.2 苗族民间文学
4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
    4.1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4.1.1 现状调查概况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苗族优良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
        4.2.1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2.2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4.2.3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3 苗族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
        4.3.1 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
        4.3.2 落后民俗使少部分农民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4.3.3 落后民俗使极少数农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5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5.1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侵蚀农民思想
        5.1.1 历史上遗留的主要落后民俗
        5.1.2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侵蚀
    5.2 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
        5.2.1 对农民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5.2.2 对历史上遗留民俗未加以正确引导
        5.2.3 对农民思想的实践教育开展不够
    5.3 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
        5.3.1 少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5.3.2 少部分农民判断能力较差
        5.3.3 少数农民认识水平不高
6 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
    6.1 树立思想教育目标
        6.1.1 促进苗族民俗的批判传承与利用
        6.1.2 促进苗族农民的全面发展
        6.1.3 促进苗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6.2 坚持思想教育原则
        6.2.1 以农民为本原则
        6.2.2 符合苗族农村社会进步原则
        6.2.3 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6.2.4 差异化原则
        6.2.5 激励原则
    6.3 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6.3.1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育苗族农民
        6.3.2 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熏陶苗族农民
        6.3.3 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苗族农民
        6.3.4 用马克思主义民俗观培育苗族农民
        6.3.5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苗族农民
    6.4 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6.4.1 说理教育法
        6.4.2 民俗活动教育法
        6.4.3 田野调查与民俗论坛相结合的方法
        6.4.4 典型示范法
        6.4.5 自我教育法
        6.4.6 新媒体交流法
    6.5 拓宽思想教育载体
        6.5.1 突出苗族特色民俗活动载体
        6.5.2 加强苗族农村管理载体
        6.5.3 挖掘苗族农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6.6 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6.6.1 严格选拔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
        6.6.2 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培养
        6.6.3 重视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任用
        6.6.4 建立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科学合理考核制度
    6.7 优化思想教育环境
        6.7.1 优化苗族农民家庭环境
        6.7.2 优化苗族农村舆论环境
        6.7.3 优化苗族农村民俗生态环境
        6.7.4 优化苗族农村人文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乾县环境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D]. 张娣. 长安大学, 2020(06)
  • [2]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3]新时代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王立. 渤海大学, 2020(05)
  •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5]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山东省典型盐渍化区为例[J]. 李亚萍,刘秀霜,王萍,薛淑慧.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4)
  • [6]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 ——以安徽埇桥区为例[D]. 戴雯馨.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农民环境素养提升问题研究 ——以陕北地区为例[D]. 周雅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时空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基于关中D村的实地调查[D]. 王宝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9]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焦作市XX区为例[D]. 王雅琼.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D]. 袁名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一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农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