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调查数据现状分析及对策

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调查数据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测量资料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春来[1](2019)在《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文中提出在自然灾害中,洪水是最常见且危害又最大的一种水文现象,并且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们居住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农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门的破坏。因此,为了抵御洪水,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洪工程设计等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老哈河为西辽河一级支流,同时也是北方有代表性的一条多泥沙河流,为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河。老哈河界河段内蒙左堤已经治理多次,本次治理段与之相对应内蒙侧为元宝山区,堤防现状较为完好。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段无堤段较多,且已建堤防标准低,破损严重,防洪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沿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段防洪工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并总结国内外防洪工程研究的现状,为多泥沙河流工程设计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2)依据辽宁省老哈河哈拉道口镇治理段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泥沙状况、暴雨特性和区域地质概况等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并利用地区水文资料对防洪断面设计洪水进行了计算和复核,综合考虑保护对象重要程度,确定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3)防洪工程采用堤防、护岸、护坡等方式对洪水进行拦蓄,其中,治理干流堤防长14.14km,回水堤9.06km。依据规范规定,结合辽宁省堤防整治的经验,在满足堤防边坡稳定的条件下,选用粘性土筑堤,堤防迎水坡坡比1:2.0、背水坡坡比1:2.0;护岸工程共5处,总长度3.34km;对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危及堤防边坡的堤段,考虑采用双绞格石笼护坡工程措施,护坡顶高程护至20年一遇水位以上0.5m,总长度2.0km;布设穿堤涵闸8处。

王功成,尚艳娥[2](2019)在《府谷县皇甫川堤防冲刷及渗流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皇甫川是府谷县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区,地质状况复杂,河道冲刷力强。根据项目区基本情况,采用有限元法和瑞典圆弧法,从岸线布置、护岸纵横断面设计等方面对堤防的防冲刷及渗流稳定性进行探讨,提出堤基满足承载力要求,抗冲刷及渗流稳定性强,工程安全,可供黄土高原区和泥沙大的河流堤防建设进行参考。

鲍智敏[3](2018)在《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宁东部山区由长白山余脉及千山支脉组成,水汽走向与地势走向一致,往往成为大暴雨中心,造成山洪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调查山区河流状况,分析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探讨合适的工程治理方案,总结一般性工程措施,对于辽宁东部山区山洪灾害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辽宁省辽东半岛中部地区的某一条河为研究对象,该河流为汤河一级支流,属于典型的辽东山区性河流,河道比降大,汛期来水时汇流快、流速大,水流下切河床,易造成河岸冲兑。治理前该河无系统防护,河道淤积严重、行洪受阻,冲刷严重、岸坡极不稳定,严重危及河道两岸人民安全。通过收集该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计算设计洪水位、设计流量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分析了该河洪水过程特点。通过收集地勘资料,分析了岸坎地层结构及分布特点、物理力学性质、承载力特征值及允许水力坡降。在些基础上,提出了该河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及可采取的措施,形成了具体治理方案。根据基础资料分析结果,对该河防洪治理方案中的河道清淤工程、堤防加固工程、防洪墙工程、护岸工程、生态护岸工程、排水管设置、过水路面工程进行了详细计算和设计。工程实施后,调查了治理效果,并总结了山区性河流山洪灾害普遍适用性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河适宜通过清淤工程、堤防加固工程提高防洪标准,通过混凝土挡墙工程和石笼、绿滨垫工程稳定河岸,通过植树种草提高河道生态效果。实施后,工程效果明显,为附近村屯、镇子提供防洪屏障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对于辽东山区性河流,宜采用浆砌石、石笼等护岸措施,辅以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陈宇豪[4](2017)在《坝垛工程根石走失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根石走失一直是黄河坝岸中较为突出的工程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坝垛工程的基础稳定与整体安全,研究水流作用下的根石走失对实际工程中坝垛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根石走失研究涉及到流固耦合与泥沙冲刷,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OW-3D,采用其中的GMO模型、泥沙模型与RNG k-?紊流模型建立了可用于计算根石走失的数值模型,对根石的冲揭走失与冲刷坍塌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为验证所选模型的正确性,分别对溃坝水流冲击下游固定物块和槽内溃坝水流冲刷泥沙的模型试验进行了计算,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水流和泥沙床面变化与物理模型试验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然后,进行了水流作用于立方体块的数值试验,将水流作用力的数值计算值与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基本一致。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型在水流、泥沙与水流作用力上计算准确,可用于根石走失的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数值模型计算了实际坝垛工程的根石冲揭走失与冲刷坍塌过程,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根石在走失的过程中与水流相互影响,坝垛周围根石走失最严重的区域为坝前头,上跨角次之,此两处根石的主要受到水流拖曳力与上举力的作用向下游运动。下跨角处根石走失程度较小,该处根石主要受到坝裆间的水流漩涡力作用脱离坝基,连坝段处部分根石受水流漩涡力作用向上游走失。冲刷坍塌的计算结果表明坝前头处冲刷坑出现的时间最早,冲坑最深,随着水流的持续淘刷冲坑向上跨角和下跨角区域发展,此两处的冲刷坑深度相近,部分泥沙在坝裆间由于水流漩涡作用形成堆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坝垛工程中容易出险的部位为坝前头和上跨角,实际工程中应主要对该两处进行防冲加固。

成志[5](2016)在《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以黄河山东段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专家学者关于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流域(区段)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特点,提出黄河山东段水生态文明模式创建的基础理论。其次,结合多年收集的资料,科学分析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做好现状的分析及研究工作。第三,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多学科结合等研究方法,总结提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典型国家,海河、长江、珠江等国内相关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第四,结合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流域的成功经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模式,即打造“山东黄河千公里生态文化带”,做好法律、行政管理、资金投入方面的顶层设计,实现黄河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行政等“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并提出了模式创建措施。

张天宇[6](2016)在《黄河游荡型河段典型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黄河实测资料分析、河工动床模型试验等手段,对黄河游荡型河段演变及河道整治效果开展了研究。其结果主要为:几十年来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基本完成了河道整治工程的布点工作,大部分河段整治工程较为配套,加上历史所建工程,整个河段工程众多,对水流形成的约束作用较大,但在上游河道整治工程靠溜状况不好的条件下,河势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实际河势同规划的治导线差距较大,尤其大洪水时游荡特性难以改变,典型河段河道宽、浅、散乱,大洪水时低滩漫溢、高滩上水,表明游荡河段主槽冲淤及其横向变形规律十分复杂;只要上游河道整治工程靠溜程度变好,且河段内上下游、左右岸设置的工程位置较为配套,在足够长的河道整治工程作用下,就能够通过河势的不断调整,使流路接近规划的治导线工程布局;按照模型试验成果指导原型的河道工程布局发现,上游河道整治工程靠溜程度加强后,在较为配套的河道整治工程约束下,就能够将河势逐渐调整成同治导线相一致,进而表明黄河游荡型河段按治导线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布局是可行的;大洪水作用下河势下挫,主流线偏离初始状况,靠溜程度变差,但武庄、赵口和毛庵等工程没有脱溜,主流线仍然位于由河道工程构成的外包线内,且落水后随着河势上提,流路同初始状况差距并不太大,表明应尽快完善整治工程的长度。为定量判明或量化黄河游荡型河段的河道整治效果,本论文引入了工程有效靠溜度和出溜偏差角两个指标。通过黄河下游大量资料分析检验,表明这两个指标存在良好的反比关系,可作为判断整治工程对河势控制效果优劣的指标,且看出有效靠溜度在80%以上、出溜偏差角在5°时,河道整治工程即能有效控制河势。进一步利用黄河上游游荡型河道整治大量资料开展了分析检验,发现工程的有效靠溜度和出溜偏差角的关系相对散乱,工程有效靠溜度多低于80%,出溜偏差角往往大于5°,说明黄河上游游荡型河段更需要加大游荡型河段整治步伐,合理进行整治工程布局并增加工程长度,才能明显改善其整治效果。

曹魁[7](2016)在《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国家投入水利工程的资金日渐增加,例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投资超过上亿元,2015年国家投入水利工程的资金将超过4188亿元。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部门多、人员复杂,因此又会产生各种问题,引发各种风险。水利工程移民是在水利发展过程中,因兴建水利工程而引起的有计划,大数量的人口迁移,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多方面,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并具有非自愿的特性。如果不能妥善地安置移民,不仅威胁到移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识别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并通过构建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得出工程项目移民风险的权重和级别,进而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本研究针对水利工程移民风险,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的资料,全面阐述了移民风险分析及水利工程移民风险分析的发展现状,详细叙述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建立风险因素集,识别影响水利工程移民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定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模型,对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水利工程实例验证,运用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模型,对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得出该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等级,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分别计算风险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比较三种计算结果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由计算结果,得出实际工程所处的风险等级及关键的风险因素,为建设单位做出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斌[8](2015)在《洮河干流甘南州卓尼县城段堤防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挑河为黄河上游较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西倾山东麓,流经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挑、东乡,在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河流全长673.1km,流域面积25527km2,河源高程4260m,河口处高程1629m,受刘家峡水库水位影响,实际上河口1735m以下为库区。相对高差2631m,全河干流平均比降为2.8‰。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卓尼县县城位于洮河岸边,大部分城区地处上卓沟沟口的冲洪积扇上,部分城区位于洮河南岸。挑河大桥横跨南北,县城四面青山环抱,挑河之水穿城而过。论文紧密结合洮洮河流域几个水文站多年实测洪水资料加历史最大洪水组成的不连序系列,推求治理河段各断面设计洪水,以及堤防工程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对工程处挑河河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河道演变及河相分析计算,根据堤防设计原则,对堤防护岸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通过相关的计算,确定堤防工程的相关技术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洮河流域几个水文站的水文资料,主要对年径流、洪水、泥沙作了分析。2.根据水文分析成果,进行河床稳定计算,以及造床流量、稳定河宽及堤距的确定,3.根据堤防设计原则,对堤防护岸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4.通过水面线计算,冲刷深度计算,堤顶超高计算等,确定堤防工程的相关技术参数。5.根据城区已建堤防的设计图纸,与地质数据对照,合理进行堤防基础防冲加固。6.对凹岸段水流斜冲比较厉害的,设计具有导流、护岸、防冲和稳定河势的丁坝。

王蕾[9](2014)在《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建设有显着促进作用。我国耕地面积位居全球第三,农业生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关系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纵观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发展,在经历了曲折之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效灌溉面积从建国初期的2.23亿亩增加到2012年的9.05亿亩。站在崭新起点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设施的维护及管理等问题日渐凸显。实际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虽然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到位,但由于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缺失以及管理的薄弱所导致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而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过程中,忽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需求意愿,又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需求偏好错位现象严重,供给路径发生偏差,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户对政府提供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预期反应,加剧了其供给的不合理性,供给效果亟待改进。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不仅包括客观效果(有效灌溉率),也包括主观效果,即众多农户个体在综合了需求意愿、供给现状和理性预期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主观判断。从理论上看,复杂多变的个体需求行为可以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同质性假设,通过农户收入差异等个体异质性来表征。而在农户因收入增长诱发的分层演化趋势明显增强的前提下,不同收入水平农户越来越表现出具有明显个体特征的行为偏好和需求偏好,对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因不同收入水平引发的不同偏好日趋显现,由此所导致的农户个体层面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通过需求偏好的反应带有明显的收入差异的印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诱使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产生需求,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意愿会影响供给者的行为,进而促使供给水平和农户的需求意愿相耦合。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和农户需求意愿的耦合程度不仅会影响到有效灌溉面积率,也会影响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心理预期。因此,从农户收入水平视角出发,注重农户个体的需求表达以及个体参与的能动性,并结合客观效果来研究评价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及其政府在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命题。那么,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如何?供给水平、农户需求意愿与供给效果三者的内在关系?如何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效果?这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供给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有效且丰富的研究方法,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意愿、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各发展阶段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特点,并讨论当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规模、供给结构及地区差异;其次,构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计量经济模型,综合评价所调查省份(自治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比较各省份(自治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因素;再次,将农户按收入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农户需求意愿随收入所产生的变化;采用分层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将农户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及其他控制变量等引入模型中,探索农户需求意愿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机制;最后,采用农户满意度和家庭有效灌溉率来反映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构建结构方程计量经济模型,探索供给水平、农户需求意愿与供给效果之间的影响路径以及其他因素特别是收入水平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影响机理。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49-至今,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先后经历了政府组织性供给方式、农村集体经营供给方式、以农民义务工为主供给方式、以农民积累工为主的供给方式和多元化的供给方式五个历史阶段;这五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期、低谷时期和持续增长时期。通过各阶段的分析总结得出,政府依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政府供给的突然缺失必然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停滞,甚至倒退;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的演变轨迹来看,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的角色逐渐淡化,民间供给日益增多。我国水利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整体水平来看,东部位居首位,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落后,其中中部地区发展迅速。调查地区近五年有新建农田水利设施的村庄占58%,设施建设总投资额的均值为43.96万元,政府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灌溉水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约占1/5;渠道硬化率接近60%,支渠硬化率高于干渠硬化率;机井数量不足,其配套设施主要以私人供给为主;基层水利管理者职责单一,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不到位,且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2)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水平低于平均水平且差异较大,宁夏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最高;其次是山东;陕西位居第三;河南排名第四;内蒙的得分值最低。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高的地区在渠道建设、渠道的清淤及相关设施建设方面建设较快,而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低的地区在新设施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五个地区的平均得分中保障性供给能力因子及激励性供给能力因子超过了平均水平,分别为0.01、0.05,而基础供给能力因子、发展性供给能力因子和社会性供给能力因子的平均得分值均小于0,表明其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收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提高有正影响;外出务工人数、打工工资水平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负影响;距县城距离、地理特征、基层水利管理者待遇水平、宗族势力这四个变量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没有显着影响。(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有提高的趋势。通过零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各村庄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存在差异,村庄层面和农户层面的因素均对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利用随机截距模型验证了这两个层面的因素对农户需求意愿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层面因素比村庄层面因素对农户需求意愿的影响更显着。地理特征、水利管理人数、机井总数、可灌溉面积率、灌溉价格期望差和灌溉等待时间期望差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意愿的共同因素,其他因素对农户需求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而受访者个体特征和种植意愿对农户的需求意愿无影响。(4)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包括农户满意度和可灌溉面积率两个指标。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占到39.8%,可灌溉面积率的平均水平为0.58。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并不理想,农户的感知及客观效应水平都比较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有较大提升空间。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相关分析过程的验证以及路径的修正,最终确定了各潜变量的观察变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产生了负影响,收入水平越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越差,拖累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提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农户的高需求所导致的农户满意度下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对供给效果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供给水平越高,供给效果越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对农户需求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对供给效果产生了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为0.27;农户需求意愿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有直接影响,农户的需求意愿越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果越好;农户需求意愿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影响最大,说明农户需求愿意是影响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

杨惠敬[10](2013)在《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防洪治涝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还可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青岛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多样,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防洪治涝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青岛市的发展扩张和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乱弃,造成城区部分中小河道局部淤积,且主河道防洪标准偏低,不能满足本市防洪治涝工作的需求;城区雨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排水能力不足,老城区排水管线建设年代久远,缺少整体规划,不能达到治涝标准;随着海岸带的开发,风暴潮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青岛市海堤进行综合整治刻不容缓。本论文以青岛市市内六区,即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和黄岛区为研究区域。首先,阐述了青岛市城区环境概况,例如青岛市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候、河流水系、社会经济等,分析了青岛市洪涝灾害的历史特征以及近年来青岛市防洪治涝工作的开展情况;其次,采用暴雨资料推求法,对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海泊河流域、李村河流域、楼山后河流域、崂山区流域、城阳区流域和黄岛区流域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设计洪水计算,得出海泊河、李村河、楼山后河以及白沙河流域的排涝流量分别为263.03、1859.42、248.31、1053.62m3/s;排涝模数分别为7.95、12.96、7.83、11.24m3/s·km2;最后,在对青岛市市区现有防洪设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防洪与治涝水文计算结果,从河道、水库、排涝设施、海堤四个方面分析了青岛市防洪、防涝工程尚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青岛市防洪治涝问题的具体对策:(1)为使各流域达到防洪标准,本文对河道的堤防工程建设、河道断面形式、护岸工程、疏浚工程、建筑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进行了具体的设计,通过河槽疏浚扩挖、堤防加高培厚、裁弯取直、滩地清障、截污、绿化、新建必要的蓄、拦、滞、泄建筑物等工程措施,能够使各流域河道均达到防洪标准;(2)为使海堤达到防风暴潮标准,确定了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新建、加固海堤工程和河口海堤,计算了堤顶高程、堤顶宽度以及海堤断面,设计青岛市区新建、加固海堤总长约为50km,其中崂山区约24.3km,城阳区约6.7km,黄岛区约19.0km,增加了防风暴潮的抵御能力,使海岸线得到合理优化;(3)为解决城市重要易涝区的排水出路问题,提出了雨水主次干管、雨水泵站的新建、改建设计方案;(4)将非工程措施规划作为防洪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建立防洪治涝指挥系统、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以及防洪预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确保防洪工程充分有效和全面持久的发挥效能。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研究,可以提高青岛市城区的防洪和排涝能力,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改善沿海城市水环境,具有明显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测量资料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测量资料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防洪工程建设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防洪工程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文地质条件及河道演变分析
    2.1 流域概况
    2.2 气象和径流
    2.3 泥沙
    2.4 洪水
    2.5 区域地质概况、地质构造与地震参数
    2.6 河道演变分析
第三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
    3.1 工程现状
    3.2 防洪标准
    3.3 工程任务
    3.4 设计水面线
第四章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4.1 护岸工程设计
    4.2 护坡工程设计
    4.3 堤防工程
    4.4 穿堤建筑物工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府谷县皇甫川堤防冲刷及渗流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堤防工程设计抗冲刷分析
    2.1 堤防工程方案
    2.2 岸线布置分析
    2.3 护岸工程设计
        2.3.1 护岸纵断面
        2.3.2 护岸横断面型式
3 冲刷及渗流稳定性分析
    3.1 河道特性及河道演变分析
    3.2 冲刷分析
    3.3 渗透稳定分析
    3.4 护岸工程安全性
4 结语

(3)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情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及经济概况
    2.2 工程范围
    2.3 工程现状
        2.3.1 河道总体防洪工程现状
        2.3.2 干支流现有桥梁现状
        2.3.3 支流治理情况
        2.3.4 已完工防洪应急工程治理情况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工程任务
    2.6 防洪标准
第三章 水文计算及治理方案
    3.1 设计洪水
        3.1.1 暴雨洪水特性
        3.1.2 设计洪水计算
        3.1.2.1 干流设计洪水计算
        3.1.2.2 支沟设计洪水
        3.1.2.3 合理性分析
    3.2 设计水面线计算
        3.2.1 基本资料
        3.2.2 河床糙率
        3.2.3 设计洪水
        3.2.4 起始断面及起点水位
        3.2.5 设计水面线计算
    3.3 工程治理方案
        3.3.1 河栏镇段河道治理方案
        3.3.2 小东村段河道治理方案
        3.3.3 堤后排水管治理方案
        3.3.4 河道过水路面工程治理方案
第四章 主要建筑物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防洪标准
        4.1.2 基本资料
    4.2 主要建筑物设计内容
    4.3 河道清淤工程设计
        4.3.1 河栏镇段河道清障清淤工程设计
        4.3.2 小东村段河清障道清淤工程设计
    4.4 堤防加固工程设计
        4.4.1 工程布置
        4.4.2 堤线的布置
        4.4.3 堤防顶宽设计
        4.4.4 堤顶超高计算
        4.4.5 堤顶设计高程
        4.4.6 筑堤材料
        4.4.7 渗流稳定分析及抗滑稳定分析
    4.5 防洪墙工程设计
        4.5.1 工程布置
        4.5.2 结构设计
        4.5.3 稳定分析
    4.6 护岸工程设计
        4.6.1 护岸型式介绍
        4.6.2 岸坡护岸工程设计
    4.7 生态护岸工程设计
    4.8 堤后排水管设计
        4.8.1 工程等级
        4.8.2 排水流量确定
        4.8.3 工程布置
        4.8.4 水力计算
    4.9 过水路面工程设计
第五章 辽宁省山区性河流区域概况及建设目标和任务
    5.1 建设目标
    5.2 建设任务
    5.3 治理原则
    5.4 治理范围
    5.5 治理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要与非工程措施、行政管理相结合
        6.2.2 继续研究山区性河道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4)坝垛工程根石走失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根石走失的研究背景
    1.2 根石走失的研究意义
    1.3 根石走失的研究现状
    1.4 根石走失的研究方法
        1.4.1 物理模型试验法
        1.4.2 数值模拟计算法
    1.5 根石走失的研究内容
        1.5.1 水流部分
        1.5.2 根石部分
    1.6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根石走失机理分析
    2.1 根石走失的形式
    2.2 冲揭走失
        2.2.1 根石水下受力分析
        2.2.2 平面根石稳定性分析
        2.2.3 斜坡根石受力分析
    2.3 冲刷坍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根石走失数值模型建立
    3.1 FLOW-3D软件介绍
    3.2 模型基本理论与控制方程
        3.2.1 水流控制方程
        3.2.2 紊流模型的选择
        3.2.3 VOF法
        3.2.4 FAVOR技术
        3.2.5 运动物体模型
        3.2.6 泥沙模型
        3.2.7 网格划分与方程的离散求解
        3.2.8 模型糙率处理
        3.2.9 边界条件介绍
    3.3 溃坝洪水冲击固定物块试验验证
        3.3.1 物理模型试验简介
        3.3.2 数值模拟试验模型建立
        3.3.3 水流流场分析
        3.3.4 流速矢量分析
        3.3.5 流速分析
        3.3.6 水深分析
    3.4 水流作用力模型验证
        3.4.1 模型建立
        3.4.2 计算结果分析
    3.5 泥沙模型验证
        3.5.1 槽内溃坝水流冲沙试验
        3.5.2 数值模型建立与相关设定
        3.5.3 水流运动对比分析
        3.5.4 水面线与泥沙线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根石冲揭走失数值模拟研究
    4.1 工程简介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网格划分
        4.2.2 运动根石属性设置
        4.2.3 边界条件和监测点设定
    4.3 水流计算结果分析
        4.3.1 水流流场与矢量分析
        4.3.2 水流紊动能分析
        4.3.3 监测点水流流速分析
        4.3.4 根石走失分析
        4.3.5 根石起动力分析
    4.4 人工块体护根研究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块体的运动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根石冲刷坍塌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型建立
    5.2 计算结果分析
        5.2.1 水流流场分析
        5.2.2 水流流速分析
        5.2.3 泥沙输运分析
        5.2.4 泥沙床面变化分析
    5.3 根石护坡稳定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三)研究方法概述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流域生态文明与流域(区段)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
        2、水生态文明
        3、流域生态文明
        4、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相关基础理论
        1、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2、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3、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础理论
第三章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黄河流域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利用地理落差开发水电资源
        2、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3、开展上中游水土保持
        4、运用经济杠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5、推进治黄工作现代化
        6、推动流域内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
    (三)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
        1、顶层规划设计存在不足
        2、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难度加大
        3、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需要加强
        4、治黄现代化建设存在短板
第四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现状与分析
    (一)山东省沿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生态环境
        2、社会经济环境
    (二)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现状
        1、水生态文明管理模式
        2、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3、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
        4、黄河生态开发与文化推广工作
        5、黄河行政执法工作
    (三)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
        1、总体规划与法律建设方面制约因素
        2、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制约因素
        3、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方面制约因素
        4、黄河生态开发与文化推广方面制约因素
        5、黄河行政执法方面制约因素
第五章 国内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一)国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1、建立了完善的立法监督和前期规划体系
        2、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成为主体模式
        3、经济手段在实践中普遍运用
        4、基础工作研究为水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二)国内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1、落实流域水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
        2、实行统一的流域管理模式
        3、流域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第六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的原则、框架与目标
    (一)模式构建的原则
        1、尊重河流生命形态,突出人水和谐理念
        2、有利于发挥黄河部门的行政管理作用
        3、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多赢
    (二)模式构建的基础因子
        1、河段的整体完整性
        2、河段的防洪功能
        3、河段的引黄供水功能
        4、河段的生态与文化功能
        5、河段的河道管理功能
    (三)模式构建的框架
        1、健全完善区段生态文明立法监督体系
        2、确立流域区段统一管理运行机制
        3、建立有机统一的区段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四)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七章 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规划与设计
        1、打造“山东黄河千公里生态文化带”建设主线
        2、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
        3、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监督管理
        4、建立较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黄河水工程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实施“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2、推进治黄基础工作信息化
        3、加强工程运行养护管理
    (三)黄河水资源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2、做好引黄供水调度与服务
        3、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黄河水生态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发展规模化苗木花卉产业
        2、发展精品果园林产业
        3、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
        4、实现水生态开发管理现代化
    (五)黄河水文化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工程形态的黄河水文化建设
        2、精神形态的黄河水文化建设
    (六)黄河水行政方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建立涉河项目管理高效运行机制
        2、做好水事案件的综合督查
        3、深化水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黄河游荡型河段典型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1.1.2 河道整治工程的分类及作用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河段概述及河势演变概况
    2.1 典型河段概述
        2.1.1 河道概况
        2.1.2 典型河段地质概况
    2.2 典型河段河势演变概况
    2.3 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后河势演变
第3章 模型试验及整治工程布局效果研究
    3.1 模型试验研究
        3.1.1 进口水沙条件
        3.1.2 动床模型设计与验证
        3.1.3 模型概况及测验手段
        3.1.4 模型验证试验
        3.1.5 整治工程布局模型试验
    3.2 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实施效果
    3.3 洪水条件下河道整治工程的作用
        3.3.1 设计流量洪水试验
        3.3.2 千年一遇洪水试验
        3.3.3 越石断面水位及壅水表现
        3.3.4 流速分布
        3.3.5 河床冲淤变形
第4章 整治效果指标的提出及黄河游荡型河段整治效果分析
    4.1 整治效果指标
        4.1.1 有效靠溜度
        4.1.2 出溜偏差角
    4.2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整治效果分析
        4.2.1 黄河下游典型整治工程效果指标统计
        4.2.2 黄河下游典型工程整治效果指标关系分析
    4.3 黄河上游游荡型河段整治效果分析
        4.3.1 整治工程布局前黄河上游典型整治工程效果指标统计
        4.3.2 整治工程布局前整治效果指标关系分析
        4.3.3 整治工程布局后整治效果分析
        4.3.4 整治工程布局后整治效果指标关系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移民风险研究现状
        1.3.2 国内移民风险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概述
    2.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内涵
    2.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特点
    2.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类型
        2.3.1 经济风险
        2.3.2 社会风险
        2.3.3 政策风险
        2.3.4 环境风险
    2.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成因
        2.4.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社会成因
        2.4.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政策成因
    2.5 水利工程移民的风险管理
        2.5.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内涵
        2.5.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特点
        2.5.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管理的目标
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原理及方法
    3.1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特点
    3.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标准
    3.4 相关基础理论方法介绍
        3.4.1 层次分析法AHP
        3.4.2 熵权法
        3.4.3 模糊综合评价
    3.5 模糊层次分析法
        3.5.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3.6 模糊熵权法
        3.6.1 模糊熵权法的步骤
    3.7 模糊层次熵权法
        3.7.1 模糊层次熵权法的步骤
    3.8 本章小结
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4.1 工程基本概况
    4.2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4.2.1 构建风险因素集及评语集
        4.2.2 构建风险判断矩阵
        4.2.3 确定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集
        4.2.4 综合评价
        4.2.5 结果分析
    4.3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熵权法评价过程
        4.3.1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具体步骤
        4.3.2 综合评价
        4.3.3 结果分析
    4.4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模糊层次熵权法评价过程
        4.4.1 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具体步骤
        4.4.2 综合评价
        4.4.3 结果分析
    4.5 三种评价方案的结果分析比较
        4.5.1 分析方法比较
        4.5.2 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节
5 水利工程移民风险的应对策略
    5.1 移民前期的控制措施
        5.1.1 做好移民统计和规划工作
        5.1.2 实行有土安置
        5.1.3 建立移民帮扶组织、培养移民干部
    5.2 移民中期的控制措施
    5.3 移民后期的控制措施
        5.3.1 加强移民技能培训
        5.3.2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预险能力
        5.3.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8)洮河干流甘南州卓尼县城段堤防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本文研究的问题
2 水文分析
    2.1 流域概况
    2.2 气象
    2.3 水文测站及基本资料情况
    2.4 径流
        2.4.1 径流特性
        2.4.2 径流系列插补延长及还原计算
        2.4.3 设计年径流计算
    2.5 洪水
        2.5.1 洪水特性
        2.5.2 历史洪水流量及重现期的确定
        2.5.3 设计洪水计算
        2.5.4 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2.5.5 沟道洪水
        2.5.6 分期洪水
    2.6 泥沙
    2.7 冰情
    2.8 糙率的选取
3 工程标准分析
    3.1 地理位置
    3.2 河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堤防工程现状
        3.2.2 存在的问题
    3.3 河道防洪设计原则
    3.4 河道演变及河相分析
        3.4.1 河床稳定计算
        3.4.2 造床流量及稳定河宽的确定
    3.5 工程任务规模
        3.5.1 工程建设任务
        3.5.2 工程规模
4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4.1 设计依据
        4.1.1 堤防工程级别
        4.1.2 设计基本参数
    4.2 工程总体布置
        4.2.1 堤线布置原则
        4.2.2 堤线布置
    4.3 主要建筑物设计
        4.3.1 堤防设计原则
        4.3.2 堤防护岸方案比选
        4.3.3 堤防设计高程计算
        4.3.4 堤防工程设计
5 经济评价
    5.1 工程概况
    5.2 费用计算
    5.3 效益计算
        5.3.1 洪灾损失调查分析
        5.3.2 防洪效益分析计算
        5.3.3 排涝效益分析计算
        5.3.4 生态效益分析
        5.3.5 社会效益分析
        5.3.6 总效益
    5.4 国民经济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业用水面临严重危机
        1.1.2 灌溉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1.1.3 农业生产转型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烈
        1.1.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良好契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的定义
        2.1.2 公共产品的分类
        2.1.3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
        2.1.4 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矫正
    2.2 帕累托最优理论
    2.3 集体行动理论
    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2.5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2.5.1 农田水利设施的内涵与特征
        2.5.2 收入及收入水平
        2.5.3 研究范围
    2.6 理论框架构建
        2.6.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者行为理论分析
        2.6.2 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行为理论分析
        2.6.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效果分析
第三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发展历程及供给现状
    3.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规模
        3.2.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地区差异
        3.2.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结构差异
    3.3 调查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状况
        3.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
        3.3.2 灌溉水源
        3.3.3 渠系建设
        3.3.4 机井及配套设施
        3.3.5 设施维护
    3.4 小结
第四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分析
    4.1 相关文献回顾
    4.2 理论分析
    4.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指标体系
        4.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3.2 指标体系构建
    4.4 数据来源
    4.5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4.5.1 因子分析
        4.5.2 Tobit 模型设计
    4.6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
        4.6.1 样本描述
        4.6.2 问卷数据的信度检验
        4.6.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4.7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7.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意愿分析
    5.1 农户需求意愿文献回顾
    5.2 理论分析及模型设计
        5.2.1 理论分析
        5.2.2 模型设计
    5.3 数据说明和变量选择
        5.3.1 调查概况
        5.3.2 样本描述
        5.3.3 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意愿
        5.3.4 变量选择
    5.4 模型估计与分析
        5.4.1 零模型估计结果
        5.4.2 随机截距模型的估计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理论模型构建
    6.1 相关文献回顾
    6.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计
        6.2.3 研究假设
    6.3 数据与变量统计性描述分析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统计性描述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模型拟合
        7.1.1 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1.2 模型识别
        7.1.3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7.2 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实证结果分析
        7.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步拟合与评价
        7.2.2 结构方程模型的逐步修正与确定
    7.3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7.4 影响路径的实证结果分析
        7.4.1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7.4.2 供给水平因素分析
        7.4.3 农户需求意愿因素分析
        7.4.4 村庄特征因素分析
        7.4.5 农户特征因素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8.2.1 强化政府和私人供给农田水利设施的协同功能
        8.2.2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
        8.2.3 从兼顾农户意愿视角引导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8.2.4 建立合理的农田灌溉水价调节机制
        8.2.5 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层面着力培育农村精英队伍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城市防洪现状与发展
        1.2.2 我国城市防洪现状与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土壤
    2.2 水文气候
        2.2.1 气候
        2.2.2 水文
    2.3 河流水系
        2.3.1 前海流域
        2.3.2 海泊河流域
        2.3.3 李村河流域
        2.3.4 楼山河流域
        2.3.5 崂山区流域
        2.3.6 城阳区流域
        2.3.7 黄岛区流域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防洪与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1 设计洪水
        3.1.1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3.1.2 设计洪水计算成果
    3.2 涝区水文分析
        3.2.1 设计暴雨
        3.2.2 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方法
        3.2.3 排涝模数与排涝流量计算结果
4 研究区防洪治涝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4.1 防洪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4.1.1 河道防洪工程
        4.1.1.1 前海流域
        4.1.1.2 海泊河流域
        4.1.1.3 李村河流域
        4.1.1.4 楼山河流域
        4.1.1.5 崂山区流域
        4.1.1.6 城阳区流域
        4.1.1.7 黄岛区流域
        4.1.2 海堤建设工程
        4.1.2.1 海堤现状
        4.1.2.2 海堤建设必要性
        4.1.2.3 海堤工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4.1.3 水库防洪工程
    4.2 治涝现状与关键问题分析
        4.2.1 排涝设施概况
        4.2.1.1 前海流域
        4.2.1.2 海泊河流域
        4.2.1.3 李村河流域
        4.2.1.4 楼山河流域
        4.2.1.5 黄岛区流域
        4.2.2 排涝系统存在的关键问题
5 研究区防洪治涝问题的防治对策
    5.1 防洪工程的防治对策
        5.1.1 河道防洪工程
        5.1.1.1 海泊河流域
        5.1.1.2 李村河流域
        5.1.1.3 楼山河流域
        5.1.1.4 崂山区流域
        5.1.1.5 城阳区流域
        5.1.2 海堤建设工程
    5.2 青岛市治涝工程的防治对策
        5.2.1 排涝系统分区
        5.2.2 排涝系统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5.2.3 雨水干管(渠)设计
        5.2.3.1 设计原则
        5.2.3.2 工程实施
        5.2.3.3 雨水主次干管设计
        5.2.4 雨水泵站
        5.2.5 雨水利用试点工程
    5.3 非工程措施
        5.3.1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5.3.1.1 组织机构系统建设
        5.3.1.2 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5.3.1.3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5.3.1.4 防洪决策系统建设
        5.3.2 防洪预案
        5.3.2.1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
        5.3.2.2 撤退转移
        5.3.2.3 保障措施
        5.3.3 管理机制
        5.3.3.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5.3.3.2 管理任务
        5.3.3.3 管理设施
        5.3.4 其他非工程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附表1 海泊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附表2 李村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附表3 楼山后河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附表4 崂山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附表5 城阳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附表6 黄岛区流域设计断面要素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测量资料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河多沙支流老哈河防洪工程设计[D]. 郭春来.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府谷县皇甫川堤防冲刷及渗流稳定性分析[J]. 王功成,尚艳娥. 陕西水利, 2019(05)
  • [3]辽宁省东部山区性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与研究[D]. 鲍智敏.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4]坝垛工程根石走失数值模拟研究[D]. 陈宇豪. 南昌大学, 2017(02)
  • [5]山东黄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D]. 成志. 新疆大学, 2016(02)
  • [6]黄河游荡型河段典型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分析[D]. 张天宇. 清华大学, 2016(04)
  • [7]水利工程移民风险评价的研究与应用[D]. 曹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8]洮河干流甘南州卓尼县城段堤防工程研究[D]. 张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6)
  • [9]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研究[D]. 王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10]青岛市城区防洪治涝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杨惠敬.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黄河内蒙古段防洪工程基础调查数据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