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新知识增长点的构建

论课堂教学新知识增长点的构建

一、浅谈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生长点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潘超,田原[1](2022)在《小学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研究——以牛献礼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文中认为知识的生长点即知识的发生点、固着点,是学科知识逻辑演化的根基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文章以牛献礼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新旧知识、情境知识、抽象知识、交汇知识、困惑知识、重要知识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生长点进行了研究。

郭炎华[2](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范新悦[3](2020)在《基于CPFS结构下高中函数的教学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规律的、最基本的数学语言。17版新课标提出,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函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函数都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由于函数自身的特点(如高度抽象性、应用广泛性等),对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函数教学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学生理解函数概念难、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成为学生在函数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003年喻平教授基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提出了CPFS结构理论,为解决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CPFS结构理论出发,对高中阶段的函数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体CPFS结构对学生函数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为:第一,相关文献查阅和梳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梳理现阶段关于函数教学及CPFS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探讨;第二,对高中生关于函数CPFS结构水平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测试卷、访谈等方法开展有关高中生学习函数现状的研究。对测试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大多数高中生有关函数的CPFS结构处于中等水平,多数高中生对函数的理解水平一般。(2)从整体来说,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关于函数的CPFS结构水平及理解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且高二年级学生优于高一年级学生。这表明学生知识的丰富,有助于个体CPFS结构水平及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强。(3)性别与学生学习函数的优良关系不大。(4)学生关于函数的CPFS结构水平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水平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随后通过教师访谈进一步分析教与学对学生CPFS结构的影响。第三,基于CPFS结构的函数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以CPFS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函数教学进行设计,选取吉林省长春市某高中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为期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搜集统计材料。第四,教学实践结果的分析及建议。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并且实验班中等水平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班中等水平学生的成绩。基于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基于CPFS结构的函数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函数,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在上述调查及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学生生长点的关注、概念形成的引导、变式的利用及概念的系统化四个方面对函数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笔者对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的开展进行了展望。

苏秋梅[4](2020)在《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和传授,而是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强调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包括“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Z市的两所市属公办小学和两所乡镇公办小学的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以获得关于教师在几何概念教学方面的数据;再通过纸笔测试,对这四所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几何概念学习水平进行测试,以获得学生在几何概念学习领域的表现;采用访谈法,对小学第二学段数学几何概念教学情况进行多角度了解;同时辅以课堂观察,以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方面存在几何概念特征掌握不够扎实、混淆几何概念间的从属关系、相近概念的本质属性含糊不清、建构几何概念体系的能力欠缺等问题;教师教学方面,(1)在搭建支架环节,教师疏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现与挖掘、忽视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激发;(2)在创设情境环节,教师疏于真实情境的创设、忽视直观教具多样化;(3)在独立探索环节,教师疏于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把控和方法指导、忽视学生动手操作的真实体验;(4)在协作学习环节,教师疏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5)在效果评价环节,教学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学评价过于重结果而轻过程。以支架式教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建议,(1)在搭建支架方面,了解学情,厘定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2)在创设情境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巧用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3)在独立探索方面,适时引导,启发学生多方思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4)在协作学习方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充分挖掘几何概念本质;(5)在效果评价方面,评价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升评价效能。

李嘉昕[5](2020)在《APOS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而数学概念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被看做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思维的核心,并且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就连“1”这个简单的数字都是一个数学概念,因此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的细胞,就成为了构造数学大厦的基石,若基石不稳,则数学这栋大厦就难以稳固。但是,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枯燥性、复杂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大部分仍是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由于二者这件存在冲突,从而导致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一些概念教学的课堂分析,发现真正能够让学生掌握概念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基于APOS理论,因此本论文将以APOS理论为视角对三个小学概念课堂的案例进行分析,基于此认真反思了APOS理论指导概念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做。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将APOS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论文将首先通过对APOS理论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相结合的适切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小学阶段的三个案例以APOS理论视角进行每一阶段的具体分析,结合课前课后对教师的访谈以及课堂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察,对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做的以及学生的表现如何进行具体的阐述。最后通过三个案例总结反思,提出APOS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概念中的好处以及在此基础上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将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的进行主动的构建,最后,由于时间与能力的有限性,本文不管是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些不足。

王琳[6](2020)在《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数学中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指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意义学习。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提问具有什么特征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深度学习和课堂提问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理念的深度学习观念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研究提供了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三个研究维度。从三个研究维度出发,本文运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研究被观察者的课堂提问特点,发现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具有三个特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把握生成性资源;通过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实质互动中把握提问时机。要体现这三个特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很好地预设提问和把握生成性资源,教师需要明确提问目的、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第二,为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教师需要经过知识的分解、联系、整合的过程;第三,为把握最佳提问时机,教师的提问宜发生在知识重难点时、学生思维混乱时和学生理解浅显时。

余安[7](2020)在《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已经有许多数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果.史宁中和王尚志教授在其主编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数学初高中内容出现部分脱节,这一现象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直接的表现为数学成绩的下降.那么在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将这些断层知识补全就能够很好的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吗?其实不然,初高中的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差异,高中数学更具有发展性、应用性和抽象性,这些性质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知识的衔接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结构化从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从数学知识结构化的视角下,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学生能更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探究教学途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对数学结构化视角下的初高中衔接问题研究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章对国内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文献、数学知识结构化的研究文献以及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类;第三章主要是理论研究,从对课程内容、学生差异和教师教学教法的分析,研究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并结合初高中数学知识结构化的研究给出衔接课的教学设计实例;第四章主要是如何设计调查研究;第五章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了解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教学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情感衔接(2)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采用“整体-结构”的教学模式(4)加强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整体性思想(5)增强教师的语言学习(6)促进各个年级教师的交流

张庆[8](2020)在《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优质的教育。《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强调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为师范生学习各科教材教法、进行教育教学实习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师范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是所有的师范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屡遭诟病,未能成为一门师范生喜欢的课程,究其原因,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改进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方式很多,基于项目学习理论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既可以促进师范生核心知识的深度学习,提高师范生掌握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质量;另外,在教师的创设下,师范生也可以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从而发展教育教学能力素养;通过对教学评价结构的优化,还能培养师范生批判思维与反思意识。从项目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对提升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颇有助益。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存在诸多可取经验,同时也有较多值得改进之处。在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中累积的宝贵经验主要有:第一,教师合理地对教育学知识进行了生活化;第二,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创设了运用知识的机会;第三,从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师生较满意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在教学评价策略中,大多数教师都将师范生的表现作为重要评价维度。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准备策略方面教师缺乏聚焦核心概念问题的设计;二是教学实施策略方面教师对师范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与关注不足;三是教学策略效果方面师范生课程满意度不高学习参与度较低;四是教学评价策略重“点”的评价未能实现全程评价。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结合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实际现状,针对以上问题从师范生学习需求的挖掘、传统课堂的限制、学习实践的创设质量、教师对师范生学习过程和状态的认知等层面进行深度归因分析,透视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提出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首先,教师着眼于师范生实际的学习需求设计聚焦公共教育学知识的探究问题。其次,教师灵活运用智慧教学工具跟踪指导师范生学习过程。再次,教师应指导师范生对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投入学习。最后,教师制定兼顾各方面的评价计划,实现全程评价,并引导师范生自评,将师范生的自评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

康晓雪[9](2020)在《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所在学校许多学生以中考数学140分以上的高分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曾经的尖子生沦为数学学习后进生,“数学难学”成为高中学习的普遍状态。为了寻求原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笔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系统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和初高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初中、高中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困难,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如下:(1)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部分知识储备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要求;(2)高一学生思想松懈,学习方法不当;(3)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4)高中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方式不妥;(5)初高数学教师缺少交流,互相不了解对方的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知识、学法、教法、衔接方式、初高教师交流五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初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点,适当进行拓展;高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知识点,编写校本衔接教材;(2)进行学法指导;(3)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初高教法的衔接;(4)将初高衔接内容融入平时教学;(5)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间交流、研讨。最后为了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开展了教学实验来加以佐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文中所提出的衔接策略,将衔接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显着性促进作用。

周黛竹[10](2020)在《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的高一物理预习研究》文中认为2017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相比初中物理课程较为艰涩、抽象,学生对此变化难免感到棘手、不知所措。本文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为理论基础,以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及提高物理课堂效率为目的,提出该理论下的高中物理预习方案。全文共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新预习方案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主要介绍整个论文将怎样展开。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部分,通过查阅文献,介绍完整的先行组织者理论、阐述高中物理预习研究现状、介绍高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以及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第三章是对所研究学校师生现阶段的高中物理预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及分析,并依此提出若干预习策略。第四章主要是依据先行组织者理论设计新的预习稿,并与传统预习进行对比。第五章主要是进行预习设计的教学实验,使用spss软件分析预习设计实施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成绩上所存在的显着性差异。第六章主要讲述了本文研究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四种方法。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共做了三次教学实验,课题分别是人教版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物理预习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效率。与传统的预习模式相比,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预习设计体现了较好的优越性,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先行组织者理论运用高中物理预习研究上,尽管前人也有此论点,然而并未对物理预习具体形式进行展开设计,本文进行尝试并展开具体教学实验。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实验选择的是安徽一所普通高中的两个班,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

二、浅谈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生长点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生长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研究——以牛献礼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二、情境知识的问题点
三、抽象知识的关键点
四、交汇知识的融通点
五、困惑知识的症结点
六、重要知识的衍生点

(2)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2.研究目的
        3.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5.研究内容
        6.研究路线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1.翻转课堂的起源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翻转课堂
        2.乡村与乡村学校
        3.本土化
        4.学习力
        5.学优生与学困生
        6.知识沟
    (三)内涵解析
        1.翻转课堂的本质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1.比较之目的
        2.方法与依据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4.比较研究启示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1.翻转之取长补短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2.理论模型依据
        3.量表维度设计
    (二)调研实施
        1.问卷
        2.访谈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教学传播者分析
        2.学生分析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4.调研结论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4.教学评价模式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实验设计
        1.研究问题假设
        2.研究样本
        3.变量控制
    (二)实验前期工作
        1.实验科目的选择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3.微课的制作
    (三)实验过程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3.数据收集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终结性评估分析
        2.形成性评估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三)研究创新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四)研究呈献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一)研究不足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2.研究样本的局限
        3.研究时段的局限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3.后续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CPFS结构下高中函数的教学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函数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CPFS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CPFS结构下高中函数概念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1 研究的问题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关于CPFS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数学认知结构
        2.1.2 CPFS结构
    2.2 CPFS结构的理论基础
        2.2.1 认知结构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关于高中生函数CPFS结构的现状调查研究
    3.1 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
    3.2 调查测试卷分析
        3.2.1 测试卷的设计依据
        3.2.2 测试卷试题分析
    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1 高中生CPFS结构测试结果及分析
        3.3.2 高中生函数理解现状测试结果及分析
        3.3.3 高中生对函数的理解水平与个体关于函数CPFS结构水平的相关性
    3.4 教师访谈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CPFS结构的函数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设计与实践目的
    4.2 实践准备
        4.2.1 实践对象与方法
        4.2.2 实践材料
        4.2.3 实践前测
    4.3 实践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CPFS结构下函数的教学建议
    5.1 关注学生的生长点
    5.2 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
    5.3 运用变式深化理解
    5.4 概念系统化,建立良好的CPFS结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4)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应然诉求
        (三)支架式教学指导几何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框架
    五、文献综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研究动态
        (三)简要评析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与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一)支架的隐喻
        (二)支架式教学
        (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四)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概述
        (一)几何概念
        (二)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知识总览
        (三)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编排特点
第三章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现状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调查方案实施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数据的整理与赋值
第四章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一、样本总体情况分析
        (一)样本总体水平分析
        (二)城乡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一)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五章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案例
    一、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建议
        (一)在搭建支架方面
        (二)在创设情境方面
        (三)在独立探索方面
        (四)在协作学习方面
        (五)在效果评价方面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材呈现
        (二)前期分析
        (三)教学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测试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第二学段核心几何概念的呈现(人教版)
    附录5 城乡学校调查问卷总体情况统计量
致谢

(5)APOS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要求
        1.1.2 小学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1.1.3 APOS理论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APOS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数学概念含义
        1.5.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第二章 APOS理论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可行性
    2.1 理论基础
        2.1.1 操作阶段(Action)
        2.1.2 过程阶段(Process)
        2.1.3 对象阶段(Object)
        2.1.4 图式阶段(Schema)
    2.2 APOS理论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独特价值
        2.2.1 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2.2.2 APOS理论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第三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的APOS理论阶段分析
    3.1 小学数学概念在APOS理论视角下的操作阶段案例及分析
        3.1.1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
        3.1.2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
        3.1.3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式统计表》
    3.2 小学数学概念在APOS理论视角下的过程阶段案例及分析
        3.2.1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
        3.2.2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
        3.2.3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式统计表》
    3.3 小学数学概念在APOS理论视角下的对象阶段案例及分析
        3.3.1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
        3.3.2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
        3.3.3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式统计表》
    3.4 小学数学概念在APOS理论视角下的图式阶段案例及分析
        3.4.1 案例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
        3.4.2 案例二——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克》
        3.4.3 案例三——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复式统计表》
第四章 结论及反思
    4.1 结论
        4.1.1 APOS理论下的小学概念教学能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4.1.2 APOS理论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能促进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 反思
        4.2.1 应增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4.2.2 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2.3 应提升教师团队协作和反思能力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深度学习的研究综述
        二、提问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概念研究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概念研究
        一、小学数学提问的概念
        二、小学数学提问的特征
    第三节 深度学习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适切性
        一、深度学习与小学数学学科的适切性
        二、深度学习与课堂提问的适切性
    第四节 深度学习下课堂提问研究维度的确定
        一、目标生成维度
        二、意义建构维度
        三、交往互动维度
第三章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对象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选择原因
        三、进场许可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课堂观察
        二、访谈
    第四节 资料收集
        一、资料收集与筛选
        二、课堂观察资料的收集
        三、访谈资料的收集
第四章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基于目标生成维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结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分析
        二、教学目标生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
        三、目标生成下课堂提问研究的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基于意义建构维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结果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意义建构的过程分析
        三、意义建构下课堂提问研究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基于交往互动维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结果分析
        一、交往互动下课堂提问分析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三、交往互动下课堂提问研究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征讨论
    第一节 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性资源
        一、明确提问目的
        二、关注思维动向
    第二节 意义建构,整合知识结构
        一、内容分解,问题驱动
        二、沟通联系,问题联动
        三、整合深化,凸显本质
    第三节 实质互动,把握提问时机
        一、问在知识重难点时
        二、问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三、问在学生理解浅显时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表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访谈提纲
致谢

(7)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关于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研究
    2.2 关于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2.3 数学知识结构化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研究
    2.4 文献小结
    2.5 理论基础
        2.5.1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数学知识结构化的初高中数学衔接理论研究
    3.1 初高中数学的差异研究
        3.1.1 初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差异分析
        3.1.2 学情的差异分析
        3.1.3 教师教学教法的差异分析
    3.2 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理论研究
        3.2.1 数学知识结构化理论分析
        3.2.2 基于数学结构化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原则
        3.2.3 衔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3.3 衔接课教学设计实例
第四章 设计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方法
    4.4 调查内容
    4.5 问卷设计
第五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5.2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5.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初高中衔接教学建议
    6.1 入学教育很重要
        6.1.1 从情感出发
        6.1.2 “日久生情”的学习习惯
    6.2 教师提升要跟上
        6.2.1 课标和教材是衔接的开始
        6.2.2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有效衔接
        6.2.3 交流促进发展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
    (五)研究重难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的项目学习理论基础
    (一)项目学习理论概述
    (二)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三)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现状调研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调查设计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现状分析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经验分析与问题表征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经验分析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分析
四、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准备中未深挖学生学习需求
    (二)传统课堂下教师较难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三)教师未能创设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实践
    (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状态的认识模糊
五、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优化路径
    (一)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设聚焦核心知识的问题
    (二)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跟踪指导学生学习过程
    (三)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习实践的构建与设计
    (四)教师制定兼顾多方的评价计划并引导学生自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衔接”概念的界定
    2.2 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工具设计
        3.1.1 调查问卷
        3.1.2 访谈提纲
    3.2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
4 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4.1 知识方面
        4.1.1 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1.2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2 学法方面
        4.2.1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4.2.2 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4.2.3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4.2.4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4.2.5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4.3 教法方面
        4.3.1 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4.3.2 高中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4.4 衔接方式方面
        4.4.1 教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根源
        4.4.2 有效提问撞出思维的火花
        4.4.3 以旧引新降低新知的难度
        4.4.4 以新审旧促进旧知的理解
        4.4.5 新旧对比强化新知的记忆
        4.4.6 多管齐下激发学习的动机
    4.5 初高中数学教师交流方面
5 衔接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5.1 课堂教学案例及点评
    5.2 衔接教学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实施
        5.2.3 实验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学生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一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致谢

(10)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的高一物理预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先行组织者理论综述
        2.1.1 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背景
        2.1.2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2.1.3 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2.1.4 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形式
        2.1.5 先行组织者的特征
        2.1.6 先行组织者的国内外研究
        2.1.7 先行组织者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联系
        2.1.8 先行组织者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2 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概述
        2.2.1 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2.2.2 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2.2.3 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特点
    2.3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第3章 高中物理预习的师生调研分析及预习策略
    3.1 学生版“高中物理预习”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的内容和维度
        3.1.4 调查的数据统计
        3.1.5 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3.1.6 学生版预习调查问卷结论
    3.2 教师版“高中物理预习”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2.1 调查的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的内容和维度
        3.2.4 调查数据分析
        3.2.5 “教师版”调查问卷结论
    3.3 物理教师关于“高中阶段物理预习认识和做法”访谈分析
    3.4 调查和访谈的结论
    3.5 高中物理预习策略
第4章 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预习与传统预习的对比研究
    4.1 传统预习形式和内容的分析
        4.1.1 现有四种传统预习形式的分析
        4.1.2 现有四种预习内容的分析
    4.2 先行组织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4.2.1 先行组织者设计的原则
        4.2.2 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步骤
    4.3 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预习模式
    4.4 非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高中物理传统预习稿分析
    4.5 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高中物理预习设计
        4.5.1 设计预习的一般步骤
        4.5.2 先行组织者理论下的几例预习设计
第5章 先行组织者策略下的高中物理预习实践研究
    5.1 预习教学实践
        5.1.1 实验设计思路
        5.1.2 实验组和控制组教学实验过程
    5.2 实验数据及分析
        5.2.1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数据分析
        5.2.2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数据分析
        5.2.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数据分析
    5.3 实验后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分析(后测)
        5.3.1 学生后测问卷调查分析
        5.3.2 教师后测访谈
    5.4 教学实践研究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记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测试题
致谢

四、浅谈课堂教学中新知识生长点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知识的生长点研究——以牛献礼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J]. 潘超,田原.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01)
  • [2]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3]基于CPFS结构下高中函数的教学与实践研究[D]. 范新悦.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D]. 苏秋梅.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APOS理论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研究[D]. 李嘉昕. 山西大学, 2020(01)
  • [6]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 王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数学知识结构化视角下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D]. 余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8]项目学习理论视域下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D]. 张庆. 西南大学, 2020(01)
  • [9]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D]. 康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基于先行组织者理论的高一物理预习研究[D]. 周黛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课堂教学新知识增长点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