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初探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初探

一、试析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营销工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叶舟[1](2021)在《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动效应强等产业特征,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抓手。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游频率与频次增加,旅游需求旺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以及文化品牌输出的重要承载。但现状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低、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成熟,旅游盈利模式单一以及旅游重商业、轻文化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旅游业尚存在生产率和行业效益整体较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等都有待提升。昆明池处于旅游发展初期,文化、生态以及城市创新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大西安乃至陕西省层面均具有示范标杆作用。本文选取西安周边昆明池片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案例研究,了解研究进展,借鉴优秀经验,为昆明池旅游产品策划以及规划布局奠定基础。首先对昆明池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昆明池旅游发展特征以及发展问题。其次对昆明池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深入研究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对接西安市的旅游市场,确定旅游开发思路与原则。基于以上研究给出策划昆明池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重点产品,并从区域空间格局、空间保护分区、旅游发展结构、开发建设布局、旅游游线组织等五个方面,对昆明池核心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布局研究,同时从旅游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智慧旅游设施等三个方面对昆明池旅游发展进行有效支撑,指导昆明池未来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实现从策划到布局的有效落地,引导高质量旅游发展。本文通过昆明池旅游产品以及规划布局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产品策划到空间布局、支撑配套、实施运营的旅游全流程研究,为其他景区从产品策划到实施运营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昆明池未来作为西安市乃至西北旅游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本次研究为昆明池高质量旅游发展提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路径,弥补西安市旅游产品短板、革新西安市旅游市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鑫[2](2021)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全域旅游是一种跳出景点的“大旅游”模式,其包含的内容比传统旅游模式更多,更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资源整合,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在多个方面满足多类游客的不同需求,其打破了旅游的传统界限,做到跳出景区的局限,以域为视角看旅游,是发展旅游的全新路径,能够有力推动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本文选取广西桂林市为例,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访谈法,基于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对研究全域旅游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从全域旅游、政府责任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综述;再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紧接着,对本文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本文梳理了桂林市在全域旅游建设中需要尽到的责任以及基本概况,其需履行的责任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品牌推介、市场监督、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其次,对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对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桂林的旅游产业作为作用的支柱产业,自全域旅游建设以来,市政府引导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所有产业的引领产业,尝试通过服务业带动农业和制造业,并基于此积极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较为明显的提升了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在满足民众来桂旅游的需求方面,政府倾力打造大量景点,并建设与景点相配套的各种设施,例如公路、服务区、汽车营地、游客集散中心等。但由于全域旅游模式的发展迅速,其作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履责过程中难以面面俱全,推动桂林市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政府的履责过程仍有改进空间。再次,对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访谈,在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全域景观的规划可持续性不足、品牌全域联动中选择的推介工作失准、市场监督综合体系功能发挥不明显、服务保障完善速度与民众对全域配套的需求不匹配;问题产生的原因集中在政府有效干预不足、政府角色定位为不清晰、过于强调运动式治理、政府投入有限。最后,是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优化路径分析。结合瑞士、六盘水市关于全域旅游建设的经验,尝试提出桂林市在全域旅游中政府责任优化的对策,包括联合多方力量,科学规划发展计划;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选择合适的推介模式;做好长远规划,构建社会综合监督体系;保障政府投入,建设全民参与的服务保障体系。

张逍[3](2021)在《沿海旅游城市品牌打造问题研究 ——以秦皇岛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个城市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城市的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游客等是当前各个城市谋求发展急需考虑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观念,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理念,将城市品牌化,为城市打造一个专属的城市品牌,并积极推广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但是,城市品牌的打造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我国在城市品打造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并通过研究品牌定位理论、城市营销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以政府为核心,为城市品牌打造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对象,对秦皇岛市进行城市品牌打造的研究,有利于掌握秦皇岛市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与资源优势,可以使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不断促进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提高秦皇岛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研究中结合秦皇岛市的实际情况,总结其城市品牌打造的现状及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城市品牌定位不贴合实际、城市品牌发展目标及规划多变、城市品牌的宣传不足、城市品牌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政府内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城市品牌打造中社会参与度较低。而政府对城市资源挖掘不够、缺少品牌打造的专业团队、城市品牌营销效果较差、人才政策与激励机制不完善、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阻碍了品牌打造合力的形成、城市品牌打造中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则是导致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连市、青岛市、威尼斯与夏威夷城市品牌的成功打造则可以为秦皇岛市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本文在综合多方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促进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打造城市品牌需要从城市品牌的塑造、城市品牌的传播和城市品牌的管理三个方面出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在塑造城市品牌方面主要包括科学合理定位城市品牌,制定长期性城市品牌塑造战略规划,主打旅游产业来塑造城市品牌。在传播城市品牌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并利用关系营销、媒体营销与节事营销来加强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在管理城市品牌方面主要包括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城市品牌的打造,加强政府内部协同,提高危机公关能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与政府工作激励机制。并且在对策建议中笔者特别强调需要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城市品牌的打造,从而打造具有秦皇岛市特色的城市品牌,协同助力秦皇岛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情况类似的沿海旅游城市打造城市品牌提供借鉴。

李治兵[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赵怡婷[5](2020)在《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文中认为从农民的生产、生活角度来看,形成具有组织化规模的行动一直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这是学界一个世纪以来研究的经典命题,从个体庄园的生活至上到人民公社的乌托邦莫不如此。然而,农民的组织化在现实实践中却困难重重: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开始走上去组织化的道路,个体化的小农需要独自承担市场与社会风险;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合作组织亦遭遇种种困境,农民在整体上处于原子化、分散化状态。对于农民的组织化困境,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结构、组织、政策等宏观层面进行解释;本文以上海市Q村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调查后,笔者认为其组织化困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宏观社会变迁的影响,但作为组织化的行动主体,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过程—事件”法,对上海市Q村的三次组织化实践进行回溯,参照波普金的“合理抉择”理论,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力为何?在三次组织化实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农民具体遵循了何种行动逻辑,其行动逻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的行为选择又是如何导致组织化难以持续、陷入困境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民以生存为首要条件做出理性经济选择,农民基于生存境况所做出的选择是其谋生的合理方式,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与风险的减弱,他们便转而追求个人和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动机的合理转变构成了组织化进程的开端;2、农民的理性是基于个体利益而展开的,其组织化与去组织化都是个体处于选择环境下的合理决策与行为的集合。在村庄的组织化实践中,实现个人利益诉求是农民参与组织化进程的动因;而当组织化不能达成、甚至阻碍农民追求其理想效益时,农民则根据个体情况就退出与否、退出程度、如何退出做出合理抉择,进而造成集体和合作组织的溃散;3、本研究丰富了“合理抉择”的内涵,认为农民的合理抉择体现出权力、利益、关系的逻辑,三者在促成农民组织化行动的同时也构成其组织化困境——首先,权力是开启组织化的关键因素,但作为权力来源的资源、利益、政绩、信任、关系网络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其消长与转化导致了农民互动中权力关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权威的弱化、理性权衡算计下的权力消涨推拉,促成了农民从组织化到原子化状态的转变。其次,利益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农民因利而聚,又因利而散。与波普金的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农民并不必然以利益最大化为先,也存在着综合考虑经济收益与其它因素、选择个人满意且合理的“相对最优解”的情况。最后,关系是组织化的纽带,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关系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利益共识、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强化了组织化的内向凝聚力;农民合作社的形成则是农民基于利益互惠与关系网络的合理抉择。但另一方面,关系网络天然的有限性使得农民行动的关系逻辑服从于利益逻辑;两村合并后在关系与利益层面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结,进一步加剧了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上述三者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联动,其对农民行动的影响与建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4、随着领导与组织制度阻碍了农民的利益、个体与组织的共容利益不断减少、农民作为利益个体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农民的组织化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个体主义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组织化的需求,但一方面在权威消解以后,农民的权力难以向权利回归;另一方面个体理性无法实现,因此个体农民之间难以形成以个人权利为前提、以满足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自主组织化。因此,并非理性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组织化困境,而是应建立起共生与协同的内生机制,在充分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形成平等、自主、自治、内生的农民组织化。

籍莉[6](2020)在《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旅游是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功能方面,更体现在其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上。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规划、引导、保护、开发、投资以及宣传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红色旅游的发展也需要地方政府有效引导协同其它市场主体的力量;其公益性、社会性、教育性活动同样需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总之,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吉林省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省份,省内红色旅游资源积淀丰富、底蕴深厚,其中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文化尤为突出。但目前吉林省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并未有效地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红色旅游与地方特色旅游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吉林省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本文立足于对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关注,以地方政府职能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准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调研分析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旨在厘清红色旅游发展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作为存在的偏差及原因,并据此提出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充分地挖掘、利用好吉林丰富的红色资源,擦亮吉林特色红色品牌,助推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有助益。研究认为,吉林省在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着: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红色旅游与白色绿色旅游融合不足、联动效应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不力、市场监管薄弱、景区产品提供形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有效借鉴其它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王美钰[7](2020)在《地方性视角下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研究 ——以平安壮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步入文旅融合时代,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升级模式,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其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乡村民宿日益爆发出粗鄙经营、同质化经营、地方性消弭等问题,十分不利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取平安寨为案例地,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究地方性视角下案例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相关问题,有利于补充乡村民宿地方性相关研究内容,能为旅游地文化及乡村民宿协调发展提供助力。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及理论,建构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的逻辑框架。其次,运用参与观察及访谈法,调查案例地文化及乡村民宿发展状况,分析经营者对乡村民宿地方性塑造情况,同时运用问卷调查分析消费者对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情况,进而分析案例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等,完善影响逻辑框架,并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旅游地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切实路径。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经营者主导的乡村民宿地方性塑造。(1)经营者日益关注乡村民宿网络文化空间的地方性塑造。(2)当地梯田景观文化、吊脚楼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及民风特质对乡村民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地方文化认同、对旅游者文化偏好认知及经济资本差异造就乡村民宿不同的发展状况。(2)以消费者主导的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1)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包括地方景观及建筑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地方服饰及艺术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地方精神及制度文化、情感意动等六个维度。(2)地方景观及建筑文化、情感意动形成及地方饮食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消费者对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六个层面的强度排序为:地方景观及建筑文化>消费者情感意动=地方饮食文化=地方精神及制度文化>地方服饰及艺术文化>地方民俗文化。(4)结果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对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具有较大影响。(3)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的实质,在地方性视角下可以概况为旅游地文化生产实践及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乡村民宿地方性塑造和体验过程。(4)旅游地乡村民宿经营者与地方政府应根据研究结论,从文化引领、文化打造、文化营销、文化保障四个方面着手,加快采取相关措施,妥善处理地方文化供给等难题,更好地发挥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的积极作用。

任君宇[8](2020)在《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大境门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区北端,始建于1644年,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是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是当年张库大道的起点,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是草原古丝绸路上的重要结点、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地到清代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业重镇,蒙、汉、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定居和经商,素有陆路商埠、皮都之称。大境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显得庄重朴实,饱经风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魅力无穷,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光芒四射。如今,大境门在张家口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所熟悉。2013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大境门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转眼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走过了七年时间,这几年正赶上全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国家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综合体的旅游方式将成为趋势。新的形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的问题,如旅游开发造成的古建筑破坏、旅游产品趋同化与商业化严重、街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大境门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为考察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文化资源,以及对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可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市场情况,包括对大境门旅游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管理单位访谈情况分析、旅游从业者访谈情况分析、商户经营情况分析、原住居民认知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SWOT分析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前面的调研与测评,提出今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包括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开发定位、发展策略、开发框架、开发层次、开发重点和开发对策。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指出因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从政策、资源、管理、受益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苑永康[9](2020)在《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的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绵延着一条千年古蜀道,以陕西汉中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古蜀道翻越秦岭、大巴山,不少路段采用栈道通行,所以《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古蜀道正式开通于战国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才被新修的川陕公路所取代,在历史上繁盛了两千多年,因此目前川陕两省正在开展蜀道申遗工作。在古蜀道两千年历史长河中,以三国时期的遗迹最显辉煌。可以说三国文化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蜀道最核心的旅游资源。正是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古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试图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时代大背景下,唤醒这条当前略显沉寂的旅游线路,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从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情况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个体化发展,未能形成系统的区域合作模式,同时对沿线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度不够高。本文通过运用文化遗产廊道的理论,从宏观角度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了文化遗产廊道理论的核心内容及特征,对比了国内遗产廊道案例及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案例的经验,根据目前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建议。随着旅游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体化的旅游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显现其顺应旅游市场的滞后性,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旅游区域,更应该注重在遗产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突出文化特色,建立政府间的合作及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带动脱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赵月花[10](2020)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被称作形象时代,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手段之一必将是“形象竞争”,因为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为城市带来显着的积极效应和可观的市场价值。一个城市要想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必然存在的一个有力武器就是特色化的旅游形象。如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形象推广口号就是旅游形象的表现之一,如使桂林扬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济南市推出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让无数中外游客慕名而去。通过这些印象深刻的宣传语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借助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来赢取更高的辨识度和认知度。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被视为其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泰安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首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和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以自身得天独厚的山岳型旅游资源——泰山吸引着海内外世人的眼光。而对于泰安市的中等职业院校来说,承担了为家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的责任;对于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无疑就是未来家乡的旅游从业担当,也是泰安市旅游形象的宣传者和代言人,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旅游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旅游形象具备一个很好地理解、认知和把握,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主动积极性,重视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提升自主学习和参与意识,对泰安市旅游形象的透彻解读会为日后的旅游从业铺平道路,同时也为提升泰安市旅游竞争力做出贡献。鉴于此,本文从泰安市中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对就读学校所在城市——泰安市旅游形象的认知情况。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向该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和非正式访谈的形式了解其认知的旅游形象,再对比政府所构建的旅游形象及其所做的宣传工作,分析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措施,以期能优化泰安市旅游形象、帮助该专业学生全面和客观的去认知泰安市旅游形象,强化旅游专业知识,成为家乡的旅游精英储备人才。文章分为共七章的内容。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形象及旅游形象认知的研究现状,并列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界定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泰安市概况和旅游形象维度探索。第四章是以泰安市为研究样本,以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问卷调研结果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泰安市的旅游形象认知情况,并通过研究发现其认知特点以及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选取该专业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补充和辅助问卷调查不足的地方,使论文依据更加充实。第六章是依据前两章的调查和访谈的分析结果,提出改善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的途径和策略,同时也希望能够提出优化泰安市旅游形象的建议,促使其旅游业发展的更好。在文章的最后主要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对于中职旅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就读城市的旅游形象认知存在不充分、不全面、不客观等特点,影响因素有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谈及旅游形象甚少、该专业学生对所就读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态度也存在差异以及传播主体的传播观念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针对上述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旅游形象,同时也希望能够增强泰安市城市旅游竞争力。

二、试析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营销工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营销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1.2 现状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升
        1.1.3 昆明池担当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品内涵
        2.1.2 旅游区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相关理论
        2.2.2 旅游空间相关理论
    2.3 相关案例借鉴分析
        2.3.1 旅游产品策划相关案例
        2.3.2 旅游空间布局相关案例
        2.3.3 景城融合模式相关案例
3 昆明池片区旅游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解析
    3.1 资源价值评析
        3.1.1 旅游资源分类
        3.1.2 资源价值体系
        3.1.3 资源价值评价
    3.2 发展现状解析
        3.2.1 自然条件
        3.2.2 产品现状
        3.2.3 空间布局
        3.2.4 市场现状
        3.2.5 交通现状
    3.3 问卷调研分析
        3.3.1 游客特征分析
        3.3.2 旅游体验分析
        3.3.3 旅游需求分析
    3.4 特征与问题总结
        3.4.1 发展特征
        3.4.2 问题总结
    3.5 小结
4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策划
    4.1 旅游发展趋势研判
        4.1.1 旅游产品趋势
        4.1.2 旅游市场趋势
        4.1.3 游客特征分析
    4.2 产品开发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4.3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4.3.1 规划资源转化产品
        4.3.2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3.3 顺应旅游发展趋势
        4.3.4 价值确定产品方向
    4.4 核心旅游产品谱系
        4.4.1 文化体验类重点产品
        4.4.2 生态休闲类重点产品
        4.4.3 创新城市类重点产品
5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实施策略研究
    5.1 旅游产品布局原则
    5.2 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5.2.1 构建区域空间格局
        5.2.2 明确空间保护分区
        5.2.3 规划空间发展结构
        5.2.4 开发建设布局研究
        5.2.5 核心旅游产品布局
    5.3 旅游交通布局及游线组织
        5.3.1 交通布局原则
        5.3.2 道路交通规划
        5.3.3 旅游游线组织
    5.4 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5.4.1 服务设施分级
        5.4.2 服务设施分类
        5.4.3 旅游智慧设施
    5.5 旅游产品开发实施运营策略
        5.5.1 旅游市场营销
        5.5.2 目标市场定位
        5.5.3 营销渠道策划
        5.5.4 重点节庆营销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件 昆明池游客调查问卷

(2)全域旅游建设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全域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2.政府责任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点
        2.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全域旅游
        2.全域旅游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二)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市场失灵理论
二、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现状
    (一)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的基本概况
        1.第三产业引领生产总值不断升高
        2.旅游业引领价值初显
        3.公共物品相关建设具有全域配套的基础
    (二)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主要做法
        2.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主要成效
三、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过程的问题
        1.桂林市在全域景观的规划可持续性不足
        2.政府品牌联动推介工作的定位失准
        3.市场监督综合治理体系功能发挥不明显
        4.服务保障完善速度与民众对全域配套的需求不匹配
    (二)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过程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政府有效干预不足
        2.政府角色定位为不清晰
        3.过于强调运动式治理
        4.政府投入有限
四、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优化路径分析
    (一)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1.瑞士的经验借鉴
        2.贵州六盘水市的经验借鉴
        3.国内外经验带来的启示
    (二)桂林市全域旅游建设中政府责任履行的优化路径
        1.联合多方力量,科学规划发展计划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选择合适的推介模式
        3.做好长远规划,构建社会综合监督体系
        4.保障政府投入,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配套体系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及代表性学术成果
致谢

(3)沿海旅游城市品牌打造问题研究 ——以秦皇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城市品牌研究文献综述
        1.城市品牌的概念
        2.城市品牌的塑造
        3.城市品牌的传播
        4.城市品牌的管理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一、城市品牌相关理论基础
    (一)品牌定位理论
    (二)城市营销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二、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现状及问题
    (一)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概况
    (二)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存在的问题
        1.城市品牌定位不贴合实际
        2.城市品牌发展目标及规划多变
        3.城市品牌的宣传不足
        4.城市品牌相关专业人才匮乏
        5.政府内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6.城市品牌打造中社会参与度较低
三、对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政府对城市资源挖掘不够
    (二)缺少品牌打造的专业团队
    (三)城市品牌营销效果较差
    (四)人才政策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五)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阻碍了品牌打造合力的形成
    (六)城市品牌打造中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
四、国内外关于沿海旅游城市打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内沿海旅游城市打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1. “浪漫之都”——大连
        2. “帆船之都”——青岛
    (二)国外沿海旅游城市打造城市品牌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1. “水上城市”——威尼斯
        2. “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
五、打造秦皇岛沿海旅游城市品牌的对策建议
    (一)塑造城市品牌
        1.科学合理定位城市品牌
        2.制定长期性城市品牌塑造战略规划
        3.主打旅游产业来塑造城市品牌
    (二)传播城市品牌
        1.建立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2.整合多种城市品牌营销手段
    (三)管理城市品牌
        1.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2.加强政府内部协同
        3.提高危机公关能力
        4.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与政府工作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秦皇岛市城市品牌打造现状调查问卷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5)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民组织化的研究
        二、简要评述
第二章 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村概况
    第一节 理论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Q村概况
        一、村庄概况
        二、村庄发展史
第三章 企业型组织化的实践: 厂村一体
    第一节 集体企业的创办
        一、基于资源与利益的权威建构
        二、参与集体企业: 经济理性的萌发
        三、弃农从工与土地让渡: 经济理性的扩张
    第二节 厂村一体的组织运行
        一、权力的集中: 政经合一
        二、分工与分化: 身份、职位、收入
        三、利益共同体: 激励机制与集体福利
        四、共同经历与集体认同
    第三节 厂村一体模式的终结
        一、权威专断与企业衰落
        二、两村合并的隔阂
        三、各寻出路: 集体组织的溃散
第四章 家庭型组织化的尝试: 集体农家乐
    第一节 农家乐的起步与发展
        一、农家乐的缘起
        二、生存理性主导下的兼业与观望
    第二节 农家乐的兴盛与集体农家乐模式
        一、经济理性主导下的兴办风潮
        二、权力的再集中: 村组织集体管理
        三、再组织的基础: 组织惯性与资源依赖
    第三节 集体农家乐模式的瓦解
        一、集体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二、逐步升级的抗争
        三、抗争中的分化与关系逻辑
        四、权力关系的反转
第五章 个体型组织化的挑战: 农民合作社
    第一节 再合作的动因
        一、外因: 政府扶持与村集体引导
        二、内因: 因利相聚
    第二节 农家乐合作社与协会的运行
        一、精英间的协商: 权力的分散与弱化
        二、合作基础: 资源禀赋的差异
        三、合作规则: 互惠原则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从再合作到分散化
        一、利益最大化与相对最优解
        二、服从于利益逻辑的关系逻辑
        三、损人不利己: 特殊的公正观
        四、核心与边缘格局:两村的差距
    第四节 市场挤压下的原子化小农
        一、资本下乡与权力悬浮
        二、原子化与集约化
        三、村庄的未来:空心化趋势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
        一、权力逻辑: 权威弱化与权力消涨
        二、利益逻辑: 贯穿始终的个体理性
        三、关系逻辑: 关系网络的有限性
    第二节 从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 组织化价值取向的变迁
    第三节 共生与协同: 农民组织化的内生机制
    第四节 总结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对象目录
致谢

(6)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红色旅游
        2.1.2 地方政府职能
        2.1.3 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阐释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3章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3.1 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3.1.1 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
        3.1.2 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3.2 吉林省红色旅游景区顾客满意度调查
        3.2.1 调研方案的设计
        3.2.2 调研结果及分析
    3.3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3.3.1 政府主导力度不断加大
        3.3.2 红色旅游产业效应日趋显现
        3.3.3 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3.3.4 红色旅游合作深度日趋加强
        3.3.5 红色景区人才培训力度加强
第4章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4.1.1 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路线设计不科学,缺乏整体部署
        4.1.2 红色旅游景区资源老化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
        4.1.3 红色旅游与白色旅游融合不足,整合联动效应弱
        4.1.4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力,市场监管薄弱
        4.1.5 红色旅游景区产品提供形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
        4.1.6 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不足,品牌效益未充分显现
    4.2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
        4.2.2 政府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投资不足
        4.2.3 红色旅游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4.2.4 相关部门职责不清,监管体制不健全
        4.2.5 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职能缺失
第5章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职能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5.1 延安政府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5.1.1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5.1.2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宣传红色旅游
        5.1.3 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带动红色旅游周边产业
    5.2 江西省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5.2.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红色资源保护
        5.2.2 立足红色资源,创建红色品牌
        5.2.3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5.3 沂蒙老区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成功经验
        5.3.1 开展红色旅游体验项目,丰富红色旅游内涵
        5.3.2 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园区化发展模式
        5.3.3 设立党性教育基地,带动红色旅游发展
    5.4 国内其他地区政府履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经验的启示
        5.4.1 坚持项目支撑,积极营造吉林红色旅游发展新风貌
        5.4.2 完善旅游宣传投入机制,加快信息化发展
        5.4.3 开发特色红色旅游产品,提高其创新力
第6章 吉林省在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对红色旅游的统一规划、开发和利用
        6.1.1 编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
        6.1.2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6.2 加大政府对红色旅游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6.2.1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设立红色旅游专项扶持资金
        6.2.2 广开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6.3 加强红色旅游与地方特色旅游的融合联动
        6.3.1 深度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地域红色品牌
        6.3.2 发展“红色+”模式,强化资源融合效应
    6.4 加大政府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市场监管的力度
        6.4.1 保护红色历史文化,优化当地的旅游生态环境
        6.4.2 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协同,强化市场监管
    6.5 优化红色旅游服务体系,提供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产品
        6.5.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6.5.2 积极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6.6 加大营销推广的力度,加强红色景区专业人才培养
        6.6.1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6.6.2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健全考核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地方性视角下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研究 ——以平安壮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概念界定及内涵
        2.1.1 旅游地文化相关定义
        2.1.2 乡村民宿相关定义
        2.1.3 地方性相关定义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民宿相关研究综述
        2.2.2 旅游地文化影响相关研究综述
        2.2.3 地方性相关研究综述
        2.2.4 总结与述评
    2.3 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
        2.3.1 理论基础
        2.3.2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影响分析框架构建
第3章 实证设计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区域选取
    3.2 调查对象选取及研究目标
    3.3 访谈问题设计
    3.4 乡村民宿消费者问卷设计
    3.5 数据收集与调研方案
第4章 地方性下案例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4.1 案例地基本情况
        4.1.1 案例地概况
        4.1.2 案例地文化结构要素分析
        4.1.3 案例地乡村民宿发展情况
    4.2 地方文化表征:乡村民宿经营者主导的地方性塑造
        4.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4.2.2 乡村民宿地方性塑造情况铺叙
        4.2.3 乡村民宿地方性塑造差异分析
    4.3 地方文化体验:消费者感知的乡村民宿地方性特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量表信效度分析
        4.3.3 乡村民宿地方性感知情况铺叙
        4.3.4 地方性感知各维度强度差异分析
        4.3.5 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地方性感知差异分析
    4.4 调查结论与存在问题分析
        4.4.1 调查结论分析
        4.4.2 影响逻辑总结
        4.4.3 存在问题分析
第5章 地方性视角下旅游地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5.1 文化引领
        5.1.1 树立文化与民宿整体发展观
        5.1.2 注重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统一
        5.1.3 注重地方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2 文化打造
        5.2.1 文化内涵识别与挖掘
        5.2.2 文化多元表征与利用
        5.2.3 文化氛围营造与体验
        5.2.4 文化产品创新与创意
    5.3 文化营销
        5.3.1 明确民宿目标市场
        5.3.2 实现民宿品质经营
        5.3.3 打造民宿集群品牌
    5.4 文化保障
        5.4.1 政策支持保障
        5.4.2 景观维护保障
        5.4.3 金融信贷保障
        5.4.4 社区参与保障
        5.4.5 从业培训保障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观察提纲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调查问卷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分类
        (三)相关理论
第二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概况
    一、大境门自然地理概况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与建筑特色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特色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旅游开发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评价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市场和开发情况
        (一)管理单位访谈中的整体情况
        (二)旅游从业者访谈中的旅游市场情况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经营情况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认知情况
        (五)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源市场情况
        (六)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满意度分析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小结
第四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
        (一)旅游开发思路
        (二)旅游开发目标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定位和发展策略
        (一)旅游开发定位
        (二)旅游发展策略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框架、层次与重点
        (一)旅游开发框架
        (二)旅游开发层次划分
        (三)旅游开发重点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业态分布
        (二)加强景区内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五)原住居民参与对策
        (六)旅游资源保护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与景区管理单位访谈记录
附录二:旅游从业者访谈记录
附录三: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商户)
附录四: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原住居民)
附录五: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游客)
附录六: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9)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文化遗产廊道研究
        (二)三国文化旅游研究
        (三)现有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图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廊道开发案例研究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二、文化遗产廊道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廊道理论的发展分析
        (二)文化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特征
    三、文化遗产廊道与旅游线路开发的关系
    四、我国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一)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二)大运河遗产廊道开发现状
        (三)我国文化遗产廊道开发中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川陕三国历史文化资源概述
    一、古蜀道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古蜀道形成的历程
        (二)古蜀道的现状及发展
    二、川陕三国历史文化在古蜀道中的价值与地位
        (一)遗址及资源价值
        (二)历史文化价值
        (三)军事战略价值
        (四)川陕三国历史文化在古蜀道中的地位
第三章 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川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景区考察情况分析
        (二)景区访谈内容分析
    二、川陕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旅行社门店访谈内容分析
        (二)互联网旅游市场数据分析
    三、旅游基础交通建设现状
        (一)公路交通现状
        (二)铁路交通现状
        (三)航空交通现状
    四、川陕两省政府对三国文化旅游政策的支持现状
    五、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的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文化遗产廊道理论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一)主题公园型开发模式——无锡三国城
        (二)区域型开发模式——湖北省“三国”文化旅游区
        (三)国内三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借鉴经验
    三、加强廊道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一)突出三国文化,明确旅游主题
        (二)区域协同发展,完善空间格局
        (三)蜀道申遗,提升区域形象与品牌
    四、注重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成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
        (二)联合制定颁行相关法律法规
        (三)建立监督机制
    五、创新三国文化旅游开发
        (一)优化宣传,提升社会整体认知度
        (二)引导投资,开发重点项目
        (三)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旅行社产品开发
        (四)新型区域旅游模式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等职业教育背景
        1.1.2 旅游行业发展背景
        1.1.3 旅游职业教育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旅游形象研究
        1.3.2 泰安市旅游形象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中等职业学生
        2.1.3 中职旅游类专业
        2.1.4 城市旅游形象认知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形象认知理论
        2.2.2 认知心理学理论
        2.2.3 形象发展阶段理论
        2.2.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 泰安市概况与旅游形象要素探索
    3.1 泰安市及旅游发展概况
        3.1.1 泰安市概况
        3.1.2 泰安市旅游资源概况
        3.1.3 泰安市旅游业现状
        3.1.4 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的必要性
    3.2 泰安市旅游形象要素探索
        3.2.1 城市宣传形象
        3.2.2 城市视觉形象
        3.2.3 城市行为形象
4 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过程
        4.3.1 问卷编制
        4.3.2 问卷发放
        4.3.3 信度检验
    4.4 调查结果
        4.4.1 有效样本统计
        4.4.2 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现状分析
        4.4.3 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途径调查
        4.4.4 泰安市旅游形象发展建议调查
5 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5.1 访谈设计
        5.1.1 受访对象的选择
        5.1.2 访谈提纲的设计
        5.1.3 访谈内容的收集与整理
    5.2 旅游形象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5.2.1 学生因素:基础薄弱,专业认同度低
        5.2.2 家庭因素:重视不足,教育工作欠缺
        5.2.3 学校因素:设备不足,重理论轻实践
        5.2.4 教师因素:教法单一,教学能力不强
        5.2.5 营销因素:宣传不足,景区整合度低
6 提升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泰安市旅游形象认知水平的途径
    6.1 学生层面
        6.1.1 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夯实旅游知识基础
        6.1.2 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旅游类专业认同感
    6.2 家庭层面
        6.2.1 重视所学专业,帮助提升专业认识
        6.2.2 创造有利条件,加深旅游形象认知
    6.3 学校层面
        6.3.1 秉承“引进来、送出去”,提高师资实力
        6.3.2 研发乡土教材,开设相应乡土旅游课程
        6.3.3 推动校企合作,加大本土旅游人才培养
    6.4 教师层面
        6.4.1 重视形象教学,渗透对旅游形象的教育
        6.4.2 采用多种教法,提升旅游形象认知兴趣
    6.5 营销层面
        6.5.1 重视对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6.5.2 注重城市旅游形象的要素建设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状况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三 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状况访谈提纲(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析旅游景点经营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营销工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D]. 李叶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全域旅游建设中地方政府责任研究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D]. 龙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沿海旅游城市品牌打造问题研究 ——以秦皇岛市为例[D]. 张逍.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5]权力·利益·关系:农民的“合理抉择”逻辑与组织化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Q村为例[D]. 赵怡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籍莉.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地方性视角下旅游地文化对乡村民宿发展影响研究 ——以平安壮寨为例[D]. 王美钰.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8]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任君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文化遗产廊道视野下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苑永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对就读城市旅游形象认知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赵月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营销的影响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