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凌草甲素逆转多重耐药细胞株K562/A02的耐药性研究

冬凌草甲素逆转多重耐药细胞株K562/A02的耐药性研究

一、冬凌草甲素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臻[1](2016)在《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比较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增殖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2.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pl)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观察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Wipl表达的相关性。4.探讨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HL60/ADR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与Wip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MTS法检测比较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敏感细胞HL60、耐药细胞HL60/ADR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各提取物的IC5。值。测定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后HL60、HL60/ADR细胞阿霉素IC50的变化。2.中性粒细胞分离液分离5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难治组)、3例化疗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组)、3例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个核细胞,分别提取总RNA,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的表达情况。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于HL60、HL60/ADR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的表达变化;经Annexin/PI双染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4.Real-time PCR法检测HL60、HL60/AD R细胞Wip1mRNA表达的差异。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HL60、HL60/ADR细胞,Real-time PCR法检测Wip1mRNA表达的变化。利用Lipofectamine 3000转染试剂将Wipl高表达质粒(hWIP1-FLAG-pCMV-Neo-Bam)及对照质粒(pCMV-Neo-Bam)转染入HL60细胞,上调HL60细胞Wip1表达。MTS法检测Wipl高表达HL60细胞及转染对照质粒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结果1.浙贝黄芩汤提取物对HL60细胞的IC50值由低到高依次为醇提取物(141.06±11.29ug/ml)、水提取物(177.28±4. OOug/ml)、酸水提取物(217.66±16.78 ug/m1),P<0.05。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IC50值均大于200ug/ml,浙贝黄芩汤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IC50值大于400ug/ml,各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工C50值均高于HL60细胞。200ug/m1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7.28±4.69)%、(37.67±3.43)%、(25.39±4.98)%,其中醇提取物抑制率高于水提取物及酸水提取物,P<0.05;水提取物及酸提取物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于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降低,P<0.05,增敏倍数分别为1.60、2.00倍。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于HL60/ADR细胞,阿霉素的IG50值降低,P<0.05,逆转倍数为1.50倍。2.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难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目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969±0.0684,缓解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相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083±0.0078,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Wip1mRNA相对内参基因β-actin的表达量为0.0116(0.0021,0.0118)。Wip1mRNA在难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较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plmRNA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缓解组、难治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Wip1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于HL60、HL60/ADR细胞,HL60细胞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增加,P<0.05;HL60/ADR细胞早期凋亡率增加,P<0.05,晚期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作用后,HL60细胞Wip1mRNA水平下调,HL60/ADR细胞Wipl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4.WiplmRNA在HL60/ADR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HL60细胞。与单用阿霉素组相比,非毒剂量(<IC1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联合阿霉素作用后,HL60细胞WiplmRNA表达上调、HL60/ADR细胞WiplmRNA表达下调。Wipl高表达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为0.35±0.09ug/m1,转染对照质粒HL60细胞阿霉素的IC50值为0.36±0.17u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能不同程度的抑制HL60及HL60/ADR细胞增殖,以醇提取物抑制作用最强。浙贝黄芩汤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酸水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抑制作用弱于HL60细胞。非毒剂量(<IC,0)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能有效增加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并部分逆转HL60/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2.Wipl可能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高表达,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检测研究。3.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能促进HL60、HL60/ADR细胞凋亡,但与Wip1的相关性不明确。4.本实验未显示Wipl高表达与HL60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HL60/ADR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与Wipl表达未显示相关性。

蒋玉霞[2](2014)在《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自行提取分离的低极性人参皂苷ALK对稳定MDR表型的耐阿霉素K562/ADM细胞的抑制增殖,及逆转耐药的作用,并探索其逆转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选择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由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具有稳定MDR表型的耐阿霉素细胞株K562/ADM。选择维拉帕米(Velapamil VRP)作为阳性对照药物,MTT分析法和半固体琼脂集落培养法检测ALK抑制K562、K562/ADM细胞的增殖作用,测定非细胞毒性剂量的ALK作用后,分析IC50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RT-PCR检测ALK作用后细胞耐药相关基因mdr-1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膜P-gp蛋白的表达。结果①ALK在20-100mg/L浓度范围内对K562、K562/ADM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4.59土0.09%-60.5±0.05%,非细胞毒性剂量ALK 20mg/L和40mg/L下能明显降低ADR对K562、K562/ADM细胞的IC50,与K562/ADM对照细胞相比(0.28土0.05,0.12±0.04 vs 2.11 土0.04,P<0.05)。ALK 逆转 K562/ADM 细胞耐药的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作用48h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从1.47±0.21%增加到99.2±0.09%。③ALK明显下调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极性人参皂苷ALK具有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通过下调mdr-1基因及P-gp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外排而发挥其抗白血病的作用。上述研究可为ALK今后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治疗髓系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

张芳,徐春蕾,邱郑[3](2013)在《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肿瘤多药耐药(MDR)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己成为恶性肿瘤化疗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药有毒性小、安全有效、多靶点等优势,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药通过作用于介导MDR形成的膜转运系统、药物代谢系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对多种肿瘤的MDR具有逆转作用。如何有效地从浩淼庞大的中药资源库中快速筛选并定位到具有逆转MDR活性的分子仍是目前中药研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和高效可靠的方法和系统,能够满足现代医学的科学阐述要求,又能兼顾中医药本身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还需要大量艰苦的科学工作。

李发荣[4](2013)在《植物药中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其逆转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药在肿瘤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许多植物药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已经广泛在临床使用,如紫杉醇、长春新碱等。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发生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据估计约有90%的转移性肿瘤的化疗失败应归因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多数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临床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逆转剂本身的毒副作用过大,从而导致其治疗效应小于相应的副作用。由于很多植物药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毒副作用相对较为清楚,所以从植物药中寻找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本课题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为筛选模型,筛选出了灵芝、山豆根和冬凌草三种具有潜在逆转作用的植物药提取物,并确定了灵芝、冬凌草的具有逆转MDR作用的活性组分群,初步探讨了其逆转MDR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为筛选模型,以阳性药维拉帕米处理组中Rho-123相关的荧光强度为筛选标准,对20种植物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麻黄、苦参、花椒、青风藤、野菊花、山豆根、冬凌草以及灵芝提取物均显示了促进Caco-2细胞中Rho-123蓄积的作用。其中麻黄、苦参、花椒、青风藤提取物是已经证实的具有逆转MDR的作用植物药,也印证了本筛选模型适用于成分复杂的植物提取物的筛选:山豆根、冬凌草以及灵芝提取物与阿霉素联用时可增加ADM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可以促进ADM在Caco-2细胞中的蓄积,说明冬凌草、灵芝、山豆根提取物具有潜在逆转p-gp介导MDR的作用。2、制备了灵芝的GP、GC、GE、GB和GW提取部位,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筛选模型对灵芝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除GP之外,其他几个提取部位均可以增加Caco-2细胞中Rho-123蓄积。各活性提取部位与ADM联合使用,GE、GB和GW可以增强ADM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性,促进Caco-2细胞中ADM的蓄积,其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2.27(GE,20Hg/mL)、3.51(GE,100μg/mL)、4.48(GB,4μg/mL)、4.22(GB,20μg/mL)、1.94(GW,4μg/mL)、2.63(GW,20μg/mL),显示了较为明确的剂量依赖关系。3、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可以有效逆转SGC-7901/ADR耐药细胞对ADM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3.71(GE,20μg/mL)、4.53(GE,100μg/mL).2.12(GB,4μg/mL)、2.64(GB,20μg/mL)、2.22(GW,4μg/mL)、2.16(GW,20μg/mL)。4、对其逆转机制的研究中揭示: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可以促进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35(GE,20μg/mL)、2.52(GB,20μg/mL)、3.26(GW,20μg/mL),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的MDR与其促进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相关,有可能是通过调节p-gp活性实现的。灵芝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影响的RT-PCR结果显示,不同活性部位处理后,MDR1基因的转录下降率分别为:32.16%(GE,20ng/mL)、50.27%(GE,100μg/mL)、25.34%(GB,4μg/mL)、41.53(GB,20μg/mL)。对细胞总P-gp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GE (20μg/mL,100μ/mL)、GB(4μg/mL、20μg/mL)处理后,细胞荧光强度分别下降了21.5%、32.7%、20.5%、27.8%。呈明显的剂量效应,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MDR的效应是通过抑制P-gp的作用实现的。5、GE和GB也可以有效逆转耐药细胞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78(GE,8μg/mL)、3.56(GE,40μg/mL)、2.11(GB,8μg/mL)、3.47(GB,40μg/mL),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在阿霉素的蓄积实验中,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31(GE,8μg/mL).4.48(GE,40μg/mL),1.94(GB,8μg/mL)、2.57(GB,40μg/mL),与在SGC-7901/ADR细胞的相关实验结果相一致。GE和GB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及也有相似的抑制效应,也可以有效地降低MCF-7/ADM细胞中P-gp的表达,说明灵芝提取物逆转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同样与抑制P-gp的活性相关。也说明灵芝提取物用于逆转肿瘤的MDR具有一定广谱性,其活性组分群位于GE和GB,在阿霉素蓄积、逆转倍数及P-gp表达量等测试指标中,GE较GB稍好,说明GE是灵芝具逆转MDR作用的最主要的活性组分群,对其成分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发现新的逆转MDR作用的活性组分。6、制备了HP、HC、HE、HB和HW提取部位,以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筛选模型对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筛选和初步验证的的结果显示: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HC、HE和HW均可以有效增加细胞内Rho-123及阿霉素的蓄积,促进阿霉素的细胞毒性,提示HC、HE和HW是冬凌草具有潜在的逆转MDR活性的活性组分群。7, HC、HE和HW可以有效逆转SGC-7901/ADR细胞的阿霉素耐药性,逆转倍数分别为其逆转倍数分别为2.51(HC,20μg/mL)、2.80(HC,100jig/mL)、2.29(HE,20μg/mL)、3.15(HE,100μg/mL)、1.47(HW,20μg/mL)、1.64(HW,100μg/mL),对SGC-7901/ADR细胞中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05(HC,20μg/mL).2.74(HE,20μg/mL)、2.62(HW,20μg/mL)。8、利用RT-PCRJI技术对HE、 HC的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半定量检测显示,HC和HE可以抑制MDR1基因的转录;对细胞总P-gp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药物处理后,P-gp表达量分别降低约17.10%(HC,10μg/mL)和14.17(HE,10μg/mL),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MDR的效应是通过抑制p-gp的表达实现的。冬凌草逆转作用的主要活性组分群位于HC和HE。9、HC和HE也可以有效逆转耐药细胞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在非毒性剂量下(<IC20),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87(HE,4μg/mL)、4.02(HE,20μg/mL)、2.16(HC,4μg/mL)、4.60(HC,20μg/mL),呈现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在阿霉素的蓄积实验中,其阿霉素相关的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3.97(HE,4μg/mL)、4.21(HE,20μg/mL)、3.61(HC,4jig/mL)、3.83(HC,20μgmL),与对SGC-7901/ADR细胞的逆转效果相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对于MCF-7/ADM细胞的耐药逆转效应要优于SGC-7901/ADR细胞,提示冬凌草提取物在逆转肿瘤MDR时,对于不同肿瘤细胞的逆转效应可能有所不同。1O、HC和HE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及也有相似的抑制效应,也可以有效地降低MCF-7/ADM细胞中P-gp的表达,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MCF-7/ADM细胞的耐药性同样与抑制P-gp的活性相关。也说明冬凌草提取物逆转肿瘤的MDR的活性组分群位于HC和HE。

韩立[5](2013)在《盐酸千金藤碱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目前,临床肿瘤的化学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随着化疗药物的大量应用,临床肿瘤患者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越加严重,直接影响临床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其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过度表达是MDR的重要机制之一。鉴于此,寻找肿瘤MDR逆转剂,提高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是医药学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虽然发现了一些逆转MDR的化合物,一部分已经进入了Ⅰ/Ⅱ期临床研究,但多数都由于毒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研发低毒、高效的逆转MDR药物尤为重要。盐酸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 hydrochloride, CH)是从千金藤属植物中提取分离的一种单体化合物,经半合成而获得。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CH逆转MDR涉及多种机制。但国内外尚无CH调控JNK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体内逆转MDR作用的研究,本课题将对此进行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研究CH对P-gp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的机制,为CH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二部分旨在通过检测CH给药前后荷耐药肿瘤小鼠外周血CD8+细胞中P-gp活性的变化,探讨一种在动物模型中评价以P-gp为靶点的耐药逆转剂效果的方法,并考察CH在体内的肿瘤耐药逆转作用,从而为CH或者其他潜在的MDR逆转剂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首先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P-gp的表达和功能变化,探讨CD56+细胞作为预测多药耐药指标的可能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检测NSCLC化疗耐药的简便方法,然后通过检测CH对外周血CD56+细胞P-gp功能的抑制作用,间接评价其对体内肿瘤细胞P-gp的抑制作用,为CH进一步应用到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讨一种以临床肿瘤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为替代分析指标,对P-gp抑制剂的逆转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第一部分盐酸千金藤碱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目的:JNK信号通路与肿瘤MDR的发生及调控MDRI基因的表达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盐酸千金藤碱在人慢性粒性白血病K562耐多柔比星细胞株K562/ADR中,逆转肿瘤MDR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CH单用及与JNK抑制剂SP600125合用后,耐药性K562/ADR细胞中P-gp及MDR1mRNA表达的变化,考察CH对JNK通路的调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H对转录因子c-Jun蛋白表达和磷酸化的影响,考察CH对c-Jun和磷酸化c-Jun的调节作用。结果:1、随着CH浓度的增加(5.0、10.0、20.0μM),对MDR1mRNA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随着CH(10.0μM)作用时间的延长(0、12、24、36和48h),对P-gp2MDR1mRNA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CH联合JNK抑制剂SP600125后,CH对P-gp2MDR1mRNA的抑制作用减弱;3、随着CH(10.0μM)作用时间的延长(0、6、12、24h),转录因子c-Jun的表达和磷酸化逐渐增加。小结:CH能够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下调MDR1mRNA的表达,并能够时间依赖性地下调P-gp的表达,其机制可能是活化JNK/c-Jun。第二部分盐酸千金藤碱逆转动物体内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CH给药前后荷耐药肿瘤小鼠外周血CD8+细胞中P-gp活性的变化,以及CH联合临床FAP化疗方案对耐药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评价CH逆转体内肿瘤MDR的作用,探讨一种在动物模型中评价以P-gp为靶点的MDR逆转剂疗效的方法,从而为CH或者其他MDR逆转剂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小鼠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ca/FAP通过腋下接种建立耐药实体型肿瘤动物模型,在该模型中研究CH在体外、体内干预后外周血CD8+细胞P-gp功能的变化。利用CD8+细胞中的罗丹明123(Rho123)蓄积作为一个替代分析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细胞内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其变化反映P-gp功能的改变。结果:1、给小鼠尾静脉注射0.5、1.0、2.5、5.0、7.5mg/kg的Rho123剂量后,外周血CD8+细胞中的MFl分别为2.6±0.3、3.9±0.4、8.6±0.4、16.4±±0.5、21.9±0.5,呈剂量依赖性变化;2、体外全血中,不同浓度CH(10.0、5.0、2.5μM)或维拉帕米(VER)5.01.tM或生理盐水(NS)均分别合用0.5μg/mL Rho123后全血中CD8+细胞中的MFI依次为29.8±0.9、25.4±1.0、22.9±0.5、20.0±0.3、14.4±0.3,经统计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CH浓度依赖性地增加Rho123的蓄积;3、给荷Hca/FAP肿瘤的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CH(10.0、5.0、2.5mg/kg)或VER5.0mg/kg或NS,均分别联合注射2.5mg/kg Rho123后外周血CD8+细胞中的MFI依次为18.9±0.8、13.1±0.8、11.9±0.4、10.2±0.2、8.6±0.1,经统计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CH剂量依赖性地增加Rho123的蓄积;4、不同浓度的CH (10.0、5.0、2.5mg/kg)联合FAP化疗方案对Hca/FAP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FAP组相比,联用CH组的抑瘤作用增强,且抑瘤作用与CH呈剂量依赖性,10.0mg/kg CH联合FAP化疗组的抑瘤作用最强。小结:CH在体内对肿瘤MDR有逆转作用,CH在体内对CD8+细胞P-gp功能的抑制作用可能反映了其对体内肿瘤耐药细胞P-gp的抑制,小鼠外周血CD8+细胞可以作为评价潜在P-gp抑制剂体内逆转作用的一个替代分析指标。第三部分盐酸千金藤碱对人外周血CD56+细胞中P糖蛋白功能的调节及CD56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P-gp的表达和功能变化,探讨CD56+细胞作为预测多药耐药指标的可能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检测肿瘤化疗耐药的简便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CH对CD56+细胞中P-gp的抑制作用,间接评价其对体内肿瘤细胞P-gp的抑制作用,为CH将来作为MDR逆转剂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选临床27例对化疗不敏感的NSCLC患者及31例初始化疗的NSCLC患者,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血,采用磁珠分选分离纯化CD56+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CD56+细胞中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 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细胞在CH体外干预下P-gP功能的变化,其功能变化通过Rho123在细胞内MFI的变化表示。结果:1、化疗不敏感患者27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MDR1mRNA表达显着增高(2-10倍),MRP1mRNA表达增加1-3倍(平均约2倍),经统计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MDR1和MRP1mRNA在化疗初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化疗不敏感组、化疗初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56+细胞中Rho123的荧光强度分别为15.1±2.1、20.8±2.6和21.0±2.5,与化疗初始对照组31例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化疗不敏感组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P-gp的功能增加具有显着性(P<0.05),而化疗初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的P-gp功能在CH干预下,随着CH浓度的增加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化疗初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的P-gp功能在CH干预下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结:1、NSCLC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MDR1mRNA表达和P-gP功能均明显增强,提示CD56+细胞可能是诊断NSCLC化疗耐药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MRP1mRNA在NSCLC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表达较低,以上结果为临床NSCLC耐药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2、CH在体外人外周血中对GD56+细胞中P-gp功能的调节可能能够充分反映其对体内肿瘤细胞中P-gp的调节作用,这为潜在P-gp抑制剂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全文总结:1.CH通过活化JNK/c-Jun而调节MDR1mRNA和P-gp的表达,发挥其逆转肿瘤MDR的作用。2.耐药性实体型动物肿瘤模型结合小鼠外周血CD8+细胞中P-gp功能检测可作为P-gp抑制剂体内肿瘤耐药逆转活性评价的一个方法,CH通过抑制P-gp的功能而发挥其体内肿瘤多药耐药逆转作用。3. NSCLC化疗不敏感患者外周血CD56+细胞中P-gp的表达和功能检测可作为诊断肺癌化疗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方法;CH在体外全血中对CD56+细胞中P-gp功能的调节可能能够充分反映其对体内肿瘤细胞中P-gp的调节作用,这为临床肿瘤MDR逆转剂的疗效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

伏艳艳[6](2012)在《冬凌草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的发生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低毒、高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出的具有逆转效果的冬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冬凌草甲素、迷迭香酸作为研究材料,以SGC7901/ADR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逆转作用及逆转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人胃癌耐药株SGC7901/ADR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如阿霉素(Adriamycin, ADR)、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和顺铂(Cisplatin, DDP)的耐药性;用MTT法检测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选择对SGC7901/ADR细胞抑制率小于20%的药物浓度作为该药物的非毒性剂量;MTT法检测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的逆转作用;(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内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蓄积和外排、ADR蓄积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药物作用细胞(SGC7901/ADR)后P-糖蛋白表达的变化;(3)半定量RT-PCR法检测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影响;(4)采用HPLC法测定冬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中活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实验结果:(1)SGC7901/ADR细胞不仅对ADR有耐药性,对VCR和DDP也产生耐药性,且耐药倍数分别为11.68、2.89、2.97。通过细胞毒性检测,我们选取对细胞抑制率小于20%的药物浓度为非毒性剂量。冬凌草氯仿部位:10μg/mL、50μg/mL;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12μg/mL、60μtg/mL;冬凌草甲素:2μM、10μM;迷迭香酸:2.4μM、12μM。在逆转实验中,耐药细胞经10μM维拉帕米、10μtg/mL和50μg/mL冬凌草氯仿部位、12μg/mL和60μg/mL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2μM和10μM冬凌草甲素和2.4μM与12μM迷迭香酸处理后得到逆转后的IC50值分别为:3.73、9.25、6.06、8.29、5.63、4.39、3.42、11.02、5.71,逆转倍数为5.32、2.15、3.28、2.39、3.53、4.53、5.81、1.80、3.48,从结果可以看出,药物逆转倍数呈剂量依赖关系;(2)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冬凌草甲素和迷迭香酸可显着增加SGC7901/ADR细胞内Rh123和ADR的蓄积,减少Rh123的外排。在Rh123蓄积实验中,与阿霉素阴性组相比,Rh123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1.38、1.42、2.17、1.37;在Rh123外排试验中,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1.16、2.15、3.01、2.30;在ADR蓄积实验中,ADR荧光蓄积倍数分别为:2.58、2.52、4.25、3.75。(3)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冬凌草甲素和迷迭香酸可显着抑制SGC7901/ADR细胞内MDR1基因的转录及其蛋白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MDR1在转录水平分别下降了59.37%、50.01%、59.60%、58.29%,P-gp分别下降了17.10%、14.17%、18.83%、18.06%。(4)HPLC图谱显示,冬凌草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图谱峰非常相似,共有11个图谱特征峰,其中含量最高的8号峰是冬凌草甲素,在各部位中相对含量分别为13.84%和15.46%。结论: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冬凌草甲素和迷迭香酸有较强的逆转人胃癌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耐药机制可能与抑制MDR1基因转录及其蛋白产物P-gp表达有关。

褚雨霆[7](2012)在《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背景:目前,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为增强疗效,提高缓解率多采用更换化疗方案、加大抗癌药物剂量与使用多药耐药逆转剂三种应对措施。但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因多数RAL患者均经过多疗程化疗,已经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②所有抗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因此,加大抗癌药物剂量并非是提高RAL临床疗效的理想方案。③应用多药耐药逆转剂可能是提高PAL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我科从1993年开始针对RAL患者临床缓解率低及其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根据中医理论确定了“痰瘀互阻”证型的药物“复方浙贝颗粒”,并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研究中证实:①复方浙贝颗粒具有抑制K562/A02细胞外排抗癌药物的能力,并能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②复方浙贝颗粒能明显增加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抑制效果,并能降低移植瘤组织细胞的MDR1基因、BCL-2蛋白高表达,提高BAX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对移植瘤组织细胞耐药相关酶(GSH,TopoⅡ)、膜耐药相关蛋白(Pgp, MRP)具有抑制作用。十五期间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的中医干预研究证实:复方浙贝颗粒能明显提高临床缓解率,并且具有显着的增效减毒作用。前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出复方浙贝颗粒具有良好的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作用,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白血病患者常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复方浙贝颗粒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是否起作用尚缺乏研究。目的: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RAL)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的影响,以明确其能否改善RAL患者免疫功能。方法:标本来源于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就诊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共收集31份外周血标本,28份骨髓标本。于外周血及骨髓标本收集后,对符合“痰瘀互阻”证型的患者给予复方浙贝颗粒(浙贝母、川芎、防己按3:4:3比例制成,10g/袋,每日两次)口服,并于治疗后第28天时再次复查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外周血及骨髓液均采用美国BD FACSCanto II流式细胞仪检查,观察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治疗前后表达比例变化情况。结果:RAL患者缓解和未缓解组比较淋巴细胞、粒细胞、前B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4+CD25+Foxp3Treg在RAL组(1.71±1.65)与健康组(0.99±0.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CD41CD25-1Foxp3Treg细胞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闫雪[8](2012)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背景白血病为我国十大高发性恶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由于治疗周期长、反复轮换治疗方案,常导致多药耐药(MDR)现象,降低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其中30%-60%的白血病患者会发展成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如何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现象一直是血液学研究探讨的重点,近年研究将其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面一一探索。但由于产生白血病多药耐药的机制复杂、各机制间相互作用,且目前有效逆转剂如异搏定、环孢菌素A等,常因有效剂量产生毒副作用大、患者难以耐受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寻找低毒、增效、靶点广泛的耐药逆转剂对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有非常重要意义。90年代初起东直门医院肿瘤血液科就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寻找逆转白血病耐药的中药,探索中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可行性。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拟定了由浙贝母、川芎、汉防已组成的复方浙贝颗粒。在单药基础实验确定其安全有效后,继而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同期对照临床方案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后临床缓解率为36.1%,总有效率达77.8%,与安慰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探索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医学研究中,中成药复方浙贝颗粒的成功研发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多药耐药白血病的研发思路进行综述,学习科学的中医药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今后科研与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工作内容本论文通过整理近30年各医家对难治性白血病证型认识,并从逆转白血病耐药的中药及有效成分出发,分析难治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探求复方浙贝颗粒的选药优势,继而对研发复方浙贝颗粒的历年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学习和掌握复方浙贝颗粒的研发思路,为今后从事中医药研究奠定基础。

刘晓,温瑞兴[9](2011)在《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应用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很早就已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近年来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变的越来越火热,越来越深入,许多研究工作已经不单纯局限于抗肿瘤的基本活性,更多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抗肿瘤作用机理的层面;本文从中药有效成分对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研究的当前状况进行了综述,具体情况如下:

刘瑞媛[10](2011)在《冬凌草提取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筛选低毒高效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传统中药具有成本低,毒副作用小,又有千年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积淀,且对人体的治疗往往是多途径、多靶点,近年来成为逆转MDR的一个新研究方向。中药冬凌草由于其毒副作用小,抗肿瘤效果好而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本实验选择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和人胃癌耐顺铂SGC-7901/DDP细胞作为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对象,探讨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高表达P-gp的肿瘤细胞及耐药细胞的体外逆转效果。本研究旨拟确认冬凌草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活性化学部位,并初步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从传统中药冬凌草开发出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有效成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回流提取法、索氏连续提取法和水煎煮法来提取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按照极性从低到高的次序顺次提取,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得到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2)以Caco-2细胞为筛选模型,荧光酶标仪检测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干预下Caco-2细胞内罗丹明(Rho-123)的蓄积量,初步确定可抑制P-gp活性的阳性化学部位;MTT法检测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作用于Caco-2细胞后的细胞毒性以及在有无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处理的情况下,ADM对Caco-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计算Q值。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干预下Caco-2细胞内Rho-123和ADM的蓄积量,初步确定可抑制P-gp活性的化学部位;(3)利用HPLC测定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4)将通过Caco-2细胞筛选出的活性化学部位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胃癌耐顺铂SGC-7901/DDP细胞株,进一步验证冬凌草活性部位逆转MDR的活性:结果:(1)通过回流提取法、索氏连续提取法和水煎煮法提取得到冬凌草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五个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其提取率分别为0.96%、2.46%、0.36%、1.62%和4.84%;(2)罗丹明蓄积实验显示冬凌草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处理组与细胞作用1h和72h后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增加量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显着,冬凌草石油醚部位则作用不显着;(3)在非细胞毒性范围内,冬凌草氯仿部位、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和冬凌草水部位作用Caco-2后,均能增加Caco-2细胞内Rho-123和ADM的荧光强度,而冬凌草正丁醇部位不能增加Caco-2细胞内ADM的荧光强度。冬凌草氯仿部位和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与1μg/mLADM联合作用Caco-2细胞后,两药联合效果为协同作用,冬凌草水部位与1μg/mLADM联合作用Caco-2细胞后,其协同效果为相加作用,而冬凌草正丁醇部位与ADM联用后的作用为拮抗作用,因此确定冬凌草氯仿、乙酸乙酯和水等部位作为初步的活性化学部位,进行后续实验;(4)利用HPLC测定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测得冬凌草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分别为0.5%、1.05%和0.58%,冬凌草水部位中不含有冬凌草甲素;(5)MTT法检测化疗药物DDP和ADM对SGC-7901和SGC-7901/DDP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计算得到DDP对SGC-7901和SGC-7901/DDP细胞的IC50分别为6.53和18.11,耐药倍数为2.77;ADM对SGC-7901和SGC-7901/DDP细胞的IC50分别为1.40和3.78,耐药倍数为2.70;经维拉帕米、冬凌草甲素(2.4μM、4.8μM)、冬凌草氯仿部位(20μg/mL、100μg/mL)、乙酸乙酯部位(20μg/mL、100μg/mL)、水部位(4μg/mL、20μg/mL)处理细胞后得到逆转后IC50分别为:3.20、3.73、3.49、7.22、6.46、7.91、5.75、12.28、11.06,逆转倍数分别为5.65、4.86、5.18、2.51、2.8、2.29、3.15、1.47、1.64倍,且呈剂量依赖;(6)在非细胞毒性范围内,冬凌草甲素、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水部位作用SGC-7901/DDP后,均能增加SGC-7901/DDP细胞内Rho-123和ADM的荧光强度,且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和氯仿部位作用效果优于冬凌草甲素。冬凌草甲素、冬凌草氯仿部位、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与ADM联合作用SGC-7901/DDP细胞后,两药联合效果为协同作用,且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的效果要优于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氯仿部位。结论:无毒剂量的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作用Caco-2和SGC-7901/DDP细胞后,可以提高Caco-2和SGC-7901/DDP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说明其具有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现象;冬凌草中具有逆转多药耐药性的有效成分不仅仅是冬凌草甲素,还有其他成分。

二、冬凌草甲素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凌草甲素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
        2 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3 中药复方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4 中药与西药逆转剂的联合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Wip1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1 Wip1基因的致癌特性
        2 Wip1基因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3 Wip1基因促进肿瘤发生的机制
        4 Wip1表达的调控
        5 Wip1与肿瘤耐药
        6 Wip1高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7 Wip1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8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浙贝黄芩汤提取物对HL60、HL60/ADR细胞增殖及耐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二 Wip1在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三 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与Wip1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实验四 浙贝黄芩汤醇提取物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与Wip1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细胞株
        2 实验药物
        3 主要试剂和消耗品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甲基四唑蓝(MTT)法增殖抑制实验
        3 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ALK对K562/ADM细胞株集落形成的影响
        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R浓度
        5 RT-PCR检测基因的改变
        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水平
        7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LK对K562/ADM细胞膜P-gp表达的影响
    (三) 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一) MTT检测结果
    (二) ALK处理后K562/ADM细胞集落的生成率
    (三)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DM浓度
    (四) RT-PCR结果
    (五) 经ALK处理K562/ADM后细胞膜上P-g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三 分析与讨论
    (一) MDR作用机制
        1 P-gp
    (二) 白血病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对策
        1 针对白血病MDR的化学药物逆转剂
        2 针对MDR的免疫治疗
    (三) K562/ADM耐药细胞株
    (四) 低极性人参皂苷ALK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影响药物运逆转MDR
2 中药影响细胞药物代谢逆转肿瘤细胞MDR
3中药影响细胞凋亡转运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4 结语与展望

(4)植物药中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其逆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MDR发生的原因
        1.1.1 药物进出细胞异常
        1.1.2 细胞凋亡途径的异常
        1.1.3 DNA修复功能的异常
        1.1.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ease,GSTs)
        1.1.5 DNA拓扑异构酶改变引起的耐药性
        1.1.6 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和MDR的发生
    1.2 逆转肿瘤MDR的策略
        1.2.1 药物代谢酶介导的MDR及其逆转策略
        1.2.2 凋亡调控基因介导的机制及逆转
        1.2.3 基于药物转运异常产生的MDR的逆转
        1.2.3.1 抑制ABC转运蛋白的转运功能而逆转耐药性
        1.2.3.2 调节ABC药物转运蛋白的表达而逆转耐药性
        1.2.3.3 通过影响ABC药物转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或细胞内转运而逆转MDR
        1.2.3.4 通过改变细胞膜微环境促进药物的吸收或干扰ABC药物转运蛋白的而逆转耐药性
        1.2.3.5 通过microRNA调控p-gp的表达而逆转MDR
        1.2.3.6 多重逆转策略联合使用促进耐药性
    1.3 以p-gp为靶标的MDR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1.3.1 p-gp的结构与功能
        1.3.2 以P-gp为靶标的MDR逆转剂的筛选及研究模型
        1.3.2.1 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
        1.3.2.2 膜蛋白水平的筛选模型
        1.3.2.3 p-gP抑制剂的在体研究模型
    1.4 近40年来以p-gP为靶标的MDR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1.4.1 小分子p-gp抑制剂研究
        1.4.2 天然药物中的P-gp抑制剂
        1.4.2.1 通过抑制P-gp活性而逆转MDR的植物活性组分
        1.4.2.2 非P-gp依赖的MDR逆转植物活性组分
        1.4.3 其他的P-gp抑制剂研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第二章 植物药中MDR逆转剂的筛选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2.2.3 罗丹明-123蓄积实验
        2.2.4 活性植物提取物功能的初步验证
        2.2.4.1 活性植物提取物的细胞毒性试验(MTT法)
        2.2.4.2 活性植物提取物对Caco-2细胞内罗丹明-123蓄积的影响
        2.2.4.3 活性植物提取物与ADM联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4 活性提取物对细胞内ADM蓄积的影响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药提取物制备
        2.3.2 Rho-123蓄积实验
        2.3.3 活性提取物的功能验证
        2.3.3.1 细胞毒性检测
        2.3.3.2 活性提取物对细胞内Rho-123蓄积的FCM检测
        2.3.3.3 活性提取物与ADM联合作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3.3.4 活性提取物细胞内ADM蓄积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灵芝提取物逆转MDR活性部位的追踪及逆转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细胞系
        3.1.2 材料与试剂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溶液配制
        3.2.2 灵芝总提物的制备
        3.2.3 灵芝不同化学部位的制备
        3.2.4 灵芝不同提取部位对化学部位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的检测
        3.2.5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逆转MDR作用的初步验证
        3.2.5.1 细胞毒性检测
        3.2.5.2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与ADM联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3 细胞内Rho-123和ADM蓄积的FCM检测
        3.2.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3.2.6.1 SGC-7901/ADR耐药细胞耐药性的检测
        3.2.6.2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3.2.6.3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3.2.6.4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3.2.6.5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3.2.6.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3.2.7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3.2.7.1 MCF/ADM细胞耐药性的检测
        3.2.7.2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MCF/ADM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3.2.7.3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3.2.7.4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3.2.7.5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3.2.7.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3.2.8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灵芝不同提取部位的制备
        3.3.2 灵芝不同提取部位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
        3.3.3 灵芝不同部位对Caco-2细胞内Rho-123蓄积的影响
        3.3.4 灵芝不同部位与ADM联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ho-123、ADM蓄积实验
        3.3.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3.3.6.1 SGC-7901/ADR耐药细胞耐药性的检测
        3.3.6.2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3.3.6.3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3.3.6.4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3.3.6.5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3.3.6.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3.3.7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3.3.7.1 MCF/ADM细胞耐药性的检测
        3.3.7.2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MCF/ADM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3.3.7.3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3.3.7.4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3.3.7.5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3.3.7.6 灵芝活性提取部位对MCF/ADM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冬凌草提取物逆转MDR活性部位的追踪及相关组分的逆转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系
        4.1.2 材料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配制
        4.2.2 冬凌草总提物的制备
        4.2.3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的制备
        4.2.4 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对Caco-2细胞中Rho-123的蓄积的检测
        4.2.5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逆转MDR作用的初步验证
        4.2.5.1 细胞毒性检测
        4.2.5.2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与ADM联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2.5.3 细胞内Rho-123和ADM蓄积的FCM检测
        4.2.6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4.2.6.1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4.2.6.2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4.2.6.3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4.2.6.4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4.2.6.5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4.2.7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4.2.7.1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MCF-7/ADM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4.2.7.2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4.2.7.3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4.2.7.4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4.2.7.5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的制备
        4.3.2 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对Caco-2细胞内Rho-123蓄积的影响
        4.3.3 冬凌草不同提取部位对Caco-2细胞的细胞毒性检测
        4.3.4 冬凌草不同部位与ADM联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ho-123,ADM蓄积实验
        4.3.6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研究
        4.3.6.1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4.3.6.2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4.3.6.3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4.3.6.4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SGC-7901/ADR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4.3.7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耐药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4.3.7.1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MCF-7/ADM细胞的细胞毒检测
        4.3.7.2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检测
        4.3.7.3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4.3.7.4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4.3.7.5 冬凌草活性提取部位对MCF-7/ADM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盐酸千金藤碱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盐酸千金藤碱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盐酸千金藤碱逆转动物体内肿瘤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盐酸千金藤碱对人外周血CD56+细胞中P糖蛋白功能的调节及CD56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展望
综述 植物来源的P糖蛋白抑制剂研究进展
    1 从植物中分离的单体成分
    2 中药提取物
    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冬凌草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形成机制
        1.1.1 多药耐药蛋白表达
        1.1.2 酶介导的MDR
        1.1.3 凋亡调控基因介导的MDR
        1.1.4 其他机制
    1.2 以P-糖蛋白为靶标的多药耐药逆转剂
        1.2.1 P-糖蛋白
        1.2.2 P-gp化学药物逆转剂
        1.2.3 P-gp中药逆转剂
    1.3 P-糖蛋白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机制
        1.3.1 抑制P-gp的功能
        1.3.2 抑制P-糖蛋白表达
        1.3.3 对P-gp功能和表达的双重抑制
        1.3.4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1.3.5 一氧化氮(NO)对P-gp表达的调节
    1.4 胃癌多药耐药逆转研究进展
        1.4.1 药物治疗逆转MDR
        1.4.2 基因治疗逆转MDR
        1.4.3 中药治疗逆转MDR
        1.4.4 其他方法逆转MDR
        1.4.5 多药耐药检测方法
    1.5 冬凌草研究进展
        1.5.1 冬凌草化学成分
        1.5.2 冬凌草的药理活性
    1.6 冬凌草甲素研究进展
        1.6.1 冬凌草甲素化学结构和性质
        1.6.2 冬凌草甲素的药理活性
    1.7 迷迭香酸研究进展
        1.7.1 迷迭香酸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1.7.2 迷迭香酸的药理活性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8.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8.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冬凌草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及其逆转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仪器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主要器材和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细胞处理
        2.2.1 细胞复苏
        2.2.2 细胞培养
        2.2.3 细胞传代
        2.2.4 细胞的冻存
        2.2.5 细胞计数
    2.3 试验方法
        2.3.1 MTT法测定耐药细胞耐药性
        2.3.2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的毒性实验
        2.3.3 药物增加SGC7901/ADR细胞对ADR敏感性的实验
        2.3.4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内Rh123蓄积和外排的影响
        2.3.5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内ADR蓄积的影响
        2.3.6 药物对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影响
        2.3.7 药物对GC7901/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2.3.8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SGC7901/ADR细胞耐药性的确定
        2.4.2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的毒性作用
        2.4.3 药物增加SGC7901/AD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
        2.4.4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内Rh123蓄积和外排的影响
        2.4.5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内ADR蓄积的影响
        2.4.6 药物对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影响
        2.4.7 药物对SGC7901/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冬凌草甲素、迷迭香酸逆转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及其逆转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1.1 细胞系
        3.1.2 材料和试剂
        3.1.3 主要器材和设备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的毒性实验
        3.2.2 ORI、RA增加SGC7901/ADR细胞对ADR敏感性的实验
        3.2.3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内Rh123蓄积和外排的影响
        3.2.4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内ADR蓄积的影响
        3.2.5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影响
        3.2.6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3.2.7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的毒性作用
        3.3.2 ORI、RA增加SGC7901/AD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
        3.3.3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内Rh123蓄积和外排的影响
        3.3.4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内ADR蓄积的影响
        3.3.5 ORI、RA对GC7901/ADR细胞MDR1基因转录的影响
        3.3.6 ORI、RA对SGC7901/ADR细胞P-gp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冬凌草提取物的HPLC分析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试剂及来源
        4.1.2 主要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色谱条件
        4.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4 精密度测定
        4.2.5 重复性测定
        4.2.6 稳定性测定
        4.2.7 加样回收率测定
        4.2.8 测定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精密度实验
        4.3.2 重复性实验
        4.3.3 稳定性实验
        4.3.4 加样回收率实验
        4.3.5 冬凌草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
    4.4 讨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1. 中药单药
    2. 中药复方
    3. 讨论
    参考文献
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白血病及难治性白血病的辨证分型
    综述二: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前言
病因病机
复方浙贝颗粒的组成及选药优势
复方浙贝颗粒的临床疗效观察
应用基础研究
讨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难治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冬凌草提取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1.1.1 肿瘤多药耐药
        1.1.2 肿瘤多药耐药的机制
    1.2 P-糖蛋白介导的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2.1 P-糖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1.2.2 P-糖蛋白介导的耐药机制
        1.2.3 以P-糖蛋白为靶标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策略
        1.2.4 P-糖蛋白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3 冬凌草研究进展
        1.3.1 冬凌草的化学成分
        1.3.2 冬凌草的药理作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逆转MDR的药物筛选及验证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2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的提取
        2.2.3 Caco-2细胞的培养
        2.2.4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Caco-2细胞内Rho-123蓄积的影响
        2.2.5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Caco-2细胞的毒性实验
        2.2.6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与ADM联用后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
        2.2.7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Rho-123蓄积的影响实验
        2.2.8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ADM蓄积的影响实验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冬凌草总提物的制备
        2.3.2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的制备
        2.3.3 冬凌草水部位的提取
        2.3.4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Caco-2细胞内Rho-123蓄积的影响
        2.3.5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Caco-2细胞的毒性实验
        2.3.6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与ADM联用后对Caco-2细胞增殖的影响
        2.3.7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Rho-123蓄积的影响实验
        2.3.8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对ADM蓄积的影响实验
    2.4 讨论
第3章 冬凌草不同活性化学部位中冬凌草甲素的含量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色谱条件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2.3 样品溶液的配制
        3.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重复性试验
        3.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8 稳定性试验
        3.2.9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中冬凌草甲素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精密度实验
        3.3.3 重复性试验
        3.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3.3.5 稳定性试验
        3.3.6 冬凌草不同化学部位中冬凌草甲素含量的测定
    3.4 讨论
第4章 冬凌草不同活性化学部位逆转MDR的药效验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4.2.2 SGC-7901和SGC-7901/DDP细胞的培养
        4.2.3 耐药细胞耐药倍数确定
        4.2.4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和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DDP细胞的毒性实验
        4.2.5 冬凌草不同活性化学部位的逆转作用
        4.2.6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与ADM联用后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影响
        4.2.7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对SGC-7901/DDP细胞内Rho-123的蓄积的影响
        4.2.8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对SGC-7901/DDP细胞内ADM蓄积的影响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耐药细胞耐药倍数的确定
        4.3.2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和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DDP细胞的毒性实验
        4.3.3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的逆转作用
        4.3.4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与ADM联用后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影响
        4.3.5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对SGC-7901/DDP细胞内Rho-123蓄积的影响
        4.3.6 冬凌草不同活性部位对SGC-7901/DDP细胞内ADM蓄积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冬凌草甲素逆转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A02耐药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浙贝黄芩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敏感性的影响[D]. 杨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低极性人参皂苷ALK逆转K562/ADM细胞耐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蒋玉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3]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进展[J]. 张芳,徐春蕾,邱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24)
  • [4]植物药中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筛选及其逆转机制研究[D]. 李发荣.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7)
  • [5]盐酸千金藤碱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其机制[D]. 韩立. 郑州大学, 2013(10)
  • [6]冬凌草提取物逆转SGC7901/ADR细胞多药耐药性及其机制研究[D]. 伏艳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7]复方浙贝颗粒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reg细胞及骨髓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D]. 褚雨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复方浙贝颗粒逆转白血病耐药研究综述[D]. 闫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刘晓,温瑞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24)
  • [10]冬凌草提取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D]. 刘瑞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冬凌草甲素逆转多重耐药细胞株K562/A02的耐药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