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

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于水民,王艳芝,张扬,李英娜,盖颜欣[1](2021)在《春茬马铃薯——秋茬燕麦栽培技术规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马铃薯、燕麦品种结构单一,配套栽培技术落后,生产过程缺乏规范化、标准化,产量提高不明显、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引进筛选优良品种,集成技术模式,总结关键的栽培技术,制定了春茬马铃薯—秋茬燕麦栽培技术规程。本规程规定了春茬马铃薯—秋茬饲用燕麦栽培的适用范围、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承德市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张烁[2](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杜平[3](2021)在《外源锌对马铃薯生长及块茎锌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2015年中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以及营养品质。在当前农业生产领域中,鉴于农田土壤缺锌问题普遍,增施锌肥是促进作物增产提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已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探究外源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块茎锌营养的影响有其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盆栽及田间试验,研究了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生理作用,外源锌对马铃薯锌吸收分配及块茎营养品质的影响,不同施锌方式和锌源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块茎锌含量及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科学运筹锌肥,促进马铃薯增产提质,实现马铃薯块茎富锌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缺锌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受阻。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在缺锌营养液(0μmol/L ZnSO4·7H2O)中处理14天,根系伸长生长状况不良,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系活力均显着下降。缺锌处理46天,地上部出现叶片变小、失绿黄化、顶端小叶簇生症状,其功能叶叶面积、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光合速率显着下降。对缺锌马铃薯中位叶喷施0.2%硫酸锌水溶液,恢复供锌处理7天,上位叶和下位叶锌含量分别较喷施前增加35.16%、53.77%,但马铃薯未恢复正常生长。2.缺锌降低了马铃薯活性氧清除能力,并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碳氮代谢异常。缺锌马铃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糖、全氮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不同施锌方式下,外源锌(ZnSO4·7H2O)可促进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改善块茎营养品质,并显着提高不同品种马铃薯锌含量及锌生物有效性。叶面施锌总锌利用率是土壤施锌的9.65~24.71倍。土壤施锌使马铃薯块茎锌含量增加0.77~9.63 mg/kg,平均增幅29.95%,植株总锌累积量平均增加61.37%;叶面施锌使块茎锌含量增加3.34~11.57 mg/kg,平均增幅63.26%,植株总锌累积量平均增加151.04%。与不施锌处理及土壤施锌处理相比,叶面施锌使马铃薯块茎植酸/锌摩尔比下降38.89%~51.20%、27.65%~43.26%。4.叶面喷施不同锌源显着提高了马铃薯锌含量,并改善了田间马铃薯生理状况,有机螯合锌肥处理块茎锌含量增幅大于无机锌肥处理。硫酸锌(ZnSO4)、柠檬酸锌(CA-Zn)、脯氨酸锌(PRO-Zn)和壳寡糖锌(COS-Zn)处理使马铃薯叶片相对电导率下降,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着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CA-Zn、PRO-Zn、COS-Zn处理茎叶、根及块茎锌浓度增幅大于ZnSO4处理。收获后CA-Zn处理块茎锌浓度为17.06 mg/kg,较ZnSO4处理高8.53%,差异显着;PRO-Zn和COS-Zn处理块茎锌浓度为16.13 mg/kg、16.44 mg/kg,分别较ZnSO4处理高2.61%和4.58%,差异不显着。5.外源施锌处理下,10个参试马铃薯品种产量及锌含量变化差异明显。土壤施锌和叶面施锌分别使马铃薯平均增产7.20%和6.52%,其中,华薯3号在不同施锌方式下增产幅度均最高。不施锌肥处理下,各马铃薯品种块茎锌含量在9.12mg/kg~15.71 mg/kg之间。土壤施锌处理下,各品种锌含量变幅增至9.89mg/kg~20.35 mg/kg,变异系数在0.60%~6.10%之间,其中华薯9号锌含量最高,08CA-9635-19锌含量最低。叶面施锌处理下,各品种锌含量变幅增至16.20mg/kg~24.68 mg/kg,变异系数在1.83%~5.29%之间,其中夏波蒂锌含量最高,大西洋锌含量最低。

李东昇[4](2021)在《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文中提出芋[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为天南星科湿生草本植物,芋的块茎,俗称芋艿,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的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随着我国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偏施化肥带来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探索湿生作物多子芋与常规旱生蔬菜开展湿旱轮作防控连作障碍生态模式的可行性,本试验利用设施栽培2个重要的茬口用春季育苗形成的主芽苗在大棚内夏季移栽开展主芽苗不同密度、栽深及移栽时期秋延后栽培比较试验;春提前茬口大棚内不同种球规格、不同密度直播比较试验,双季种植可望与前后茬常规旱生作物茬口相连接形成湿旱轮作,此外多子芋类型芋分蘖性强育苗期易产生分株,利用其腋芽苗、侧芽苗移栽以及切块育苗亦可达到降低用种量的目的。为芋高产优质栽培及解决连作障碍提供实践应用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延后栽培中主芽苗密度以3500株/亩移栽子芋产量最高为1672.2kg/亩,栽深以15cm产量最高为1760.4kg/亩,可达到免壅土栽培,移栽期以7月1日最高为1418.1kg/亩,利用腋芽苗、侧芽苗移栽地上部长势较主芽苗弱,产量分别为1045.1kg/亩、628.5kg/亩;合理密植可提高腋芽苗产量,3000株/亩的移栽密度时产量最高为1231.3kg/亩;粗纤维含量、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及自由基清除率均差异较小,表明品质未下降。由此可见,多子芋春季育苗夏季大棚内移栽冬季采收是可行的,育苗期间形成的腋芽苗、侧芽苗也能分开移栽。2、春提前栽培中选用较大种球直播是一种有效的高产措施,子芋亩产随着种球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3000株/亩密度直播产量最高,大于45g规格种芋直播产量最高为1270.1kg/亩,比小规格种球增产18.1%。由此可见此栽培方式可在没有专门储藏设施条件下提前上市且与后茬旱生蔬菜轮作,但单位体积干物重等品质指标略有下降。3、5月份将主芽及侧芽萌动的种芋切块分类穴盘育苗后移栽至大棚内继续苗期生长,待7月前茬旱生蔬菜清棚后移栽进行秋延后栽培,2500株/亩移栽密度顶芽切块苗产量为900kg/亩,侧芽切块苗产量为818.8kg/亩,虽较常规主芽苗产量有所下降,亦可达到降低用种量的目的。

沈升法,吴列洪,项超,李兵,罗志高[5](2020)在《基于微型薯的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文中指出通过多年的技术研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适合浙江省甘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及其育苗的高效生产模式,春季移栽1株脱毒试管苗,3~9月在隔离保护设施内基质中经过5代脱毒苗扩繁至3 000株,9月在基质内或大田中高密度(1.8万~2.5万株/亩)短生育期(70 d)栽培,可收获9 000个约10 g大小的脱毒微型薯,次年春季采用微型薯双行稀播育苗,每个微型薯可育成种苗20~30株,5~6月移栽至大田。1株试管苗通过微型薯生产及育苗可实现供应4~6 hm2甘薯生产用脱毒种苗,微型薯用种量仅需1.0~1.5 kg/亩,只有常规种薯用量的10%。2018-2020年"甘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连续3年被列为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

王玲莉[6](2020)在《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占我国作物总面积的29.1%,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的43.7%。稻米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的生产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目前贵州省水稻种植主要以单季水稻连作为主,存在稻田冬闲面积大、复种指数低,长期的连作制度加上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的过量使用,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失去平衡,土壤酶活性降低、稻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从而造成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稻田复种轮作能够维持地力、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减轻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其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还可提高农田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作物之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是农业生产中养地与用地结合,且可有效推广运用的耕作栽培措施。为此,本研究通过长期定点试验,在稻田复种轮作的条件下,设计了冬闲、油菜、蔬菜、马铃薯、紫云英5种冬种模式,以期了解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的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的变化,探索高效、高产的种植模式,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贵州发展循环农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作物生产力方面,不同冬种模式能提高系统生产力。(1)不同冬种作物的后茬水稻实际产量均高于冬闲田,产量表现为C>E>D>B>A,增幅为3.71%8.48%,其中冬种蔬菜和绿肥的后茬水稻实际产量较冬闲田分别增加8.48%、7.6%;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不同冬种模式对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着差异;冬种作物对后茬水稻每穗总粒数显着高于冬闲处理,增幅为6.23%9.23%,以冬种蔬菜的每穗总粒数最高,增幅为9.23%。(2)不同冬季作物生物量差异较大,表现为油菜>马铃薯>杂草>蔬菜>紫云英,经济产量表现为油菜>马铃薯>蔬菜,而收获系数表现为蔬菜>马铃薯>油菜。综合来看,冬种作物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及经济产量,而且增加了秸秆还田量,减少冬季杂草的生长、提高农田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本试验五种冬种模式中,以蔬菜-水稻冬种模式水稻产量表现较好。2.在土壤特性方面,不同冬种模式对不同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不同。除绿肥-水稻模式外,其它模式的耕层容重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油菜-水稻和蔬菜-水稻模式有利于提高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不同冬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磷无显着性差异;冬种作物在0-21cm的土壤全钾和速效磷高于冬闲田,以蔬菜-水稻效果最好;油菜-水稻和蔬菜-水稻模式在0-21cm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油菜-水稻在14-21cm的土壤全氮最低。不同冬种模式下土壤脲酶无显着性差异;对0-21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均高于冬闲处理,增幅分别为0.58%0.75%,0.4%23.81%,其中以油菜-水稻在0-21cm的土壤转化酶表现最好,增幅为23.81%。3.在能量流动方面,系统外投入的能量主要以无机能的投入为主,占到总投入的88.03%95.28%,燃油和农机具占了约无机能的一半,表示该地区的机械化相对较高。对于系统能量输出,冬种油菜的系统产出总能量最高,达到456.92×109 J·hm-2,其次是冬种马铃薯,为327.48×109 J·hm-2。通过对系统产投比和还田/总产出的分析,虽处理B的产投比较低,为2.64,但是还田/总产出最高,达0.292,表明能量的循环利用率较高。4.在物质循环方面,不同冬种模式的N、P、K输入、输出及归还量各不相同。各处理N、P、K的投入主要以化肥为主。冬种作物的N、P、K输出量,以冬种马铃薯的N、K输出量最高,分别为413.62 g·hm-2和629.37 g·hm-2,以冬种油菜的P输出量最高,达162.39 g·hm-2;而冬种紫云英的N、P、K输出量均最低。对于N、P、K的归还,以处理A归还的N最高,处理B归还P、K的最多。对于N、P、K系统输出/输入的产投比,除冬种马铃薯的N大于1,不同冬种模式下系统N、P输入均大于系统N、P的输出,系统N素、P素均呈盈余状态,有利于土壤N素、P素的良性循环;而对于不同冬种模式下系统K的输出/输入的产投比大于1,表示各处理之间K的K输出大于输入,系统K素存在严重亏损,需施入更多的钾肥平衡土壤的K素。

张圆,方玉川,汪奎,马文伟[7](2020)在《陕西省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陕西省马铃薯生产概况和育种工作现状,梳理分析当前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创新育种方法;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脱毒技术保障育种;育种单位间加强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充实育种队伍。

张卫[8](2020)在《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产业空间大。近几年,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它先进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推进广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马铃薯总体单产水平,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补足、补齐产业短板,提升马铃薯附加值,对优化广西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马铃薯主粮化的大背景出发,针对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包括种植区域布局、生产状况、脱毒种薯繁育、品种推广、栽培技术、栽培模式、加工、贸易、消费状况等方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广西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经营各环节以及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广西有适宜的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区位优势、栽培技术,但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工发展滞后、种薯繁育不足,不易发展规模化种植以及易发生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等。广西应该抓住机遇,精确布局各产业带。以满足春季鲜薯供应淡季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为目标,升级产业规模、水平,补足、补齐产业条,创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加强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完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促进一二三产产业融合,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马铃薯产业。

王颖[9](2020)在《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战略的深入实施,市场对加工专用型马铃薯优良新品种的需求增大。本试验以我们课题组前期杂交育成的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内农薯4号、内农薯5号、内农薯6号这5个马铃薯新品种为材料,用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作对照,重点对新品种的细胞学、产量品质等主要性状及其SSR指纹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5个马铃薯新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且各有特点。新品种内农薯2号为薯条加工型、内农薯3号为全粉加工型、内农薯4号为高淀粉加工型、内农薯5号和内农薯6号皆为鲜食型。2.5个新品种的生育期变幅在85~105 d之间,其中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和内农薯5号为中早熟型,内农薯4号和内农薯6号为中熟型。各新品种无薯裂和二次生长,结薯集中整齐、芽眼浅,平均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均较高,分别在1.0 kg和86%以上。3.5个新品种花粉可育率变幅在21.86%~88.39%之间,内农薯5号可育率最低,内农薯6号最高。试验明确了新品种内农薯2号、内农薯3号、内农薯4号、内农薯5号和内农薯6号的染色体配对构型,依次分别为2n=4x=48=3.96 Ⅰ+12.31 Ⅱ+2.26Ⅲ+3.16Ⅳ、2n=4x=48=7.72 Ⅰ+7.85 Ⅱ+4.78Ⅲ+2.56Ⅳ、2n=4x=48=4.48 Ⅰ+11.98Ⅱ+2.44Ⅲ+3.05Ⅳ、2n=4x=48=8.84 Ⅰ+6.72ⅢⅡ+5.64Ⅲ+2.20Ⅳ、2n=4x=48=1.93 Ⅰ+14.02Ⅱ+2.09Ⅲ+2.94Ⅳ。4.试验筛选出SSR适宜引物10对,PCR扩增得到清晰稳定的SSR多态性条带位点111个,多态性比率占84.09%。利用筛选出的特异性引物STM1016构建了能清晰区分各新品种及对照的SSR指纹图。

苏燕[10](2020)在《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文中提出随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主粮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马铃薯年产量逐年上升,但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已报道超过40种病毒和多种病原菌可侵染马铃薯。为了解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在本土化繁育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评估脱毒种薯本土化繁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调查了广西桂林、贺州、玉林、南宁、崇左和钦州等主要马铃薯冬作区的马铃薯种薯在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并分析了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两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影响,同时对比调查了非脱毒马铃薯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马铃薯脱毒种薯与非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差异显着,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普遍低于3%,而非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普遍高于30%。从种薯级别上看,田间病毒病发病率:商品薯>G4种薯>G3种薯>G2种薯。在各马铃薯主产区共采集了疑似病毒病症状的马铃薯样品332份,其中来自于脱毒种薯种植区的样品290份,来自于非脱毒种薯种植区的样品42份。每份样品均进行了17种马铃薯病毒的检测。结果检测出9种病毒,病毒种类及其检出率如下:马铃薯Y病毒(37.65%)、马铃薯卷叶病毒(21.69%)、马铃薯S病毒(18.37%)、马铃薯M病毒(4.81%)、马铃薯A病毒(4.81%)、马铃薯X病毒(3.31%)、马铃薯V病毒(6.02%)、马铃薯H病毒(2.41%)、马铃薯黄矮病毒(1.81%),其中马铃薯V病毒和马铃薯黄矮病毒属病毒为首次在广西检出。针对马铃薯病原病毒检测中核酸提取耗时费力的问题,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可快速提取病毒核酸的试管捕获法和试纸捕获法,可为广西脱毒马铃薯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病毒检测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支持。广西脱毒马铃薯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和马铃薯青枯病等病害发生率普遍低于1%,多呈聚集发生。本研究抽取马铃薯真菌性病害样品12份和细菌性病害样品15份,分别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镜检结果显示,真菌性病害样品的病原主要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茄链格孢。细菌性病害样品分离出的病原细菌经16S r DNA测序鉴定为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黑腐果胶杆菌。此外,分别采集水旱轮作与旱地轮作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及马铃薯病株块茎样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中的细菌16S r DNA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水旱轮作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显着高于旱地轮作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且两种种植模式下的健株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均高于病株根际细菌群落多结构样性。提示水旱轮作模式可能通过提高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来提高马铃薯抗病性。

二、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春茬马铃薯——秋茬燕麦栽培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
5 春茬马铃薯栽培技术
    5.1 选地整地
    5.2 品种选择
    5.3 种薯处理
        5.3.1 催芽。
        5.3.2切块消毒。
    5.4 机械化播种
        5.4.1 播种时间。
        5.4.2 播种方法。
    5.5 田间管理
        5.5.1 覆土。
        5.5.2 浇水。
        5.5.3 施肥。
    5.6 病虫害防治
    5.7 收获
    5.8 残膜回收
6 秋茬燕麦栽培技术
    6.1 品种选择
    6.2 种子处理
    6.3 整地施肥
    6.4 适时播种
    6.5 田间管理
    6.6 收获
7 生产档案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3)外源锌对马铃薯生长及块茎锌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锌元素研究现状
        1.1.1 土壤中的锌
        1.1.2 植物体内锌含量及分布
        1.1.3 植物体内锌形态
        1.1.4 植物对锌的吸收运输和分配
        1.1.5 锌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1.1.6 锌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1.1.7 作物锌营养强化措施
    1.2 世界和中国马铃薯生产现状以及马铃薯锌营养研究现状
        1.2.1 世界及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2.2 马铃薯锌营养现状
        1.2.3 马铃薯对锌的吸收与分配
        1.2.4 马铃薯锌遗传育种强化技术
        1.2.5 马铃薯锌农艺强化技术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1 锌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营养功能
        2.2.2 施锌对马铃薯生长、锌含量及块茎品质的影响
        2.2.3 施锌方式对马铃薯产量、锌肥利用率以及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2.4 施用不同种类锌肥对马铃薯生长及锌含量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锌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及其营养功能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4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6 结果与分析
        3.6.1 锌对马铃薯根系生长发育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6.2 锌对马铃薯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3.6.3 锌对马铃薯功能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6.4 锌对马铃薯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5 锌对马铃薯叶片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6.6 锌对马铃薯叶片氮含量及氮素同化产物的影响
        3.6.7 中位叶施锌对马铃薯叶片锌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3.7 讨论
        3.7.1 锌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7.2 锌对马铃薯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7.3 锌对马铃薯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3.7.4 锌在马铃薯植株中的转运
    3.8 小结
4 施锌对马铃薯生长、植株锌含量及块茎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4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施锌对马铃薯苗期生长的影响
        4.6.2 施锌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6.3 施锌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各器官锌含量的影响
        4.6.4 施锌对马铃薯植株锌积累量的影响
        4.6.5 施锌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内植株锌分配的影响
        4.6.6 施锌对马铃薯各生育期锌转运系数的影响
        4.6.7 施锌对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及锌肥固定率
        4.6.8 施锌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4.7 讨论
        4.7.1 施锌对马铃薯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4.7.2 施锌对马铃薯锌含量及锌累积分配的影响
        4.7.3 施锌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
        4.7.4 施锌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4.8 小结
5 施锌方式对马铃薯产量、锌肥利用率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样品采集与处理
    5.4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5.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6 结果与分析
        5.6.1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5.6.2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锌含量的影响
        5.6.3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锌分布的影响
        5.6.4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锌总累积量的影响
        5.6.5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锌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6.6 不同施锌方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磷锌比的影响
        5.6.7 不同施锌方式对马铃薯块茎植酸含量及植酸/锌摩尔比的影响
        5.6.8 不同施锌方式对马铃薯收获后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
    5.7 讨论
        5.7.1 施锌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5.7.2 施锌方式对马铃薯锌含量及锌分配的影响
        5.7.3 施锌方式对马铃薯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5.8 小结
6 叶面喷施不同外源锌对马铃薯锌含量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样品采集与处理
    6.4 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6.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6 结果与分析
        6.6.1 不同锌源对马铃薯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6.2 不同锌源对马铃薯功能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6.6.3 不同锌源对马铃薯功能叶可溶性糖、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影响
        6.6.4 不同锌源对马铃薯锌含量的影响
    6.7 讨论
    6.8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1.1 选用良种催芽育苗
        1.1.2 芋的地膜覆盖栽培
        1.1.3 芋的肥料管理
        1.1.4 芋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2 芋营养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1.2.1 芋的营养成分研究
        1.2.1.1 芋淀粉
        1.2.1.2 芋多糖
        1.2.1.3 芋头蛋白质
        1.2.1.4 其他成分
        1.2.2 芋的功能成分研究
    1.3 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分析
        1.3.1 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现状
        1.3.2 我国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成因及水旱轮作对其作用
        1.3.2.1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酸化
        1.3.2.2 土壤养分失衡
        1.3.2.3 白毒作用
        1.3.2.4 土传病害
        1.3.2.5 水旱轮作对连作障碍的作用
        1.3.2.6 水旱轮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无性繁殖作物的提高繁殖率技术
        1.4.1 分株繁殖技术
        1.4.2 切块育苗技术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技术
第二章 多子芋腋芽苗夏季露地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步骤
        2.1.3.1 地上形态特征指标
        2.1.3.2 子芋品质指标及主要功能成分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2.2.2 腋芽苗露地不同密度移栽秋延后栽培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多子芋大棚秋延后栽培的产量品质比较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密度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2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3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深度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4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深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5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时期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6 主芽苗秋延后不同移栽时期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2.7 不同种级苗秋延后移栽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3.2.8 不同种级苗秋延后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子芋大棚春提前栽培产量品质比较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大小种球春提前直播地上部形态指标
        4.2.2 不同大小种球春提前直播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春提前直播地上部形态指标
        4.2.4 不同密度春提前直播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多子芋腋芽苗夏季大棚内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5.2.2 腋芽苗不同密度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多子芋切块育苗移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
        6.2.2 不同切块苗移栽对其产量、品质及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微型薯的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1.1 微型薯生产季节
    1.2 试管苗基质扩繁
        1.2.1 初代扩繁
        1.2.2 继代扩繁
    1.3 微型薯生产
        1.3.1 基质栽培
        1.3.2 大田栽培
    1.4 微型薯贮藏
    1.5 微型薯育苗
        1.5.1 双行稀播育苗
        1.5.2 促早二级育苗
        1.5.3 兼用二级育苗
2 生产模式
3 应用实例
    3.1 甘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示范
    3.2 甘薯脱毒良种示范

(6)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的研究
        1.2.2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特性的研究进展
        1.2.3 不同冬种模式下能流物流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田间试验设计
        2.3.2 田间管理措施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作物产量的测定
        2.4.2 植株全NPK的测定
        2.4.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4.5 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2.4.6 各处理物质、劳力等的投入
    2.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冬种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1.1 水稻产量
        3.1.2 水稻产量构成
    3.2 不同冬种模式对冬季作物生物量及经济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3.1 容重
        3.3.2 土壤总孔隙度
        3.3.3 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
        3.3.4 土壤通气孔隙度
    3.4 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4.1 土壤pH值
        3.4.2 土壤有机质
        3.4.3 土壤全氮
        3.4.4 土壤全磷
        3.4.5 土壤全钾
        3.4.6 土壤碱解氮
        3.4.7 土壤速效磷
        3.4.8 土壤速效钾
    3.5 不同冬种模式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冬种模式对能流物流特征的影响
        3.6.1 不同冬种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的研究
        3.6.2 不同冬种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物流特征的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冬种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冬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 不同冬种模式对能流物流特征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陕西省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陕西马铃薯育种工作现状
    1.1 生产概况
    1.2 育种工作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育种手段传统单一,周期长,选择效率低
    2.2 种质资源缺乏,遗传背景狭窄
    2.3 育种规模小
    2.4 退化快,脱毒跟不上
    2.5 育种经费不足,人员少,工作量大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3.2 创新育种方法
    3.3 确定合理的育种目标
    3.4 脱毒技术保障育种
    3.5 加大科研投入,充实育种队伍
    3.6 育种单位间加强合作

(8)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马铃薯与马铃薯产业概述
        1.2.2 世界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2.3 中国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及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1 生产
        2.1.2 消费
        2.1.3 贸易与加工
    2.2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2.1 生产
        2.2.2 消费
        2.2.3 贸易与加工
    2.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3.1 生产
        2.3.2 加工、贮藏及贸易
        2.3.3 育种与栽培
        2.3.4 消费
    2.4 马铃薯种植意愿与消费意愿调查
        2.4.1 调查方法
        2.4.2 种植意愿调查
        2.4.3 消费意愿调查
第三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劣势分析
    3.1 主粮化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3.2 主粮化背景下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种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薯应用率低
        3.2.2 优良品种少,缺乏加工型品种
        3.2.3 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2.4 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不够
        3.2.5 科研条件薄弱
        3.2.6 缺乏精深加工
        3.2.7 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贮藏调控能力弱
        3.2.8 缺少大型专业市场
        3.2.9 效益不稳定,影响马铃薯的发展规模
        3.2.10 自然灾害频发
    3.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3.3.1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3.3.2 具备良好的栽培基础
        3.3.3 节令优势
        3.3.4 气候优势
        3.3.5 区位优势
        3.3.6 土地资源优势
    3.4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劣势
        3.4.1 种薯繁育先天条件不足
        3.4.2 规模化种植推进有难度
        3.4.3 自然灾害威胁
        3.4.4 易发生病虫害
        3.4.5 外部竞争压力大
        3.4.6 种植成本较高
        3.4.7 加工发展严重滞后
第四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涉农部门协同合作
        4.1.2 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3 抓好优势区建设
        4.1.4 抓种植面积扩增
        4.1.5 多元发展,多方发力
        4.1.6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2 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品种选育
        4.2.1 加强基础研究
        4.2.2 根据不同产业带进行品种选育
    4.3 合理布局,扩展加工产业链
        4.3.1 合理布局,填补空档
        4.3.2 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种植
        4.3.3 实现初加工
        4.3.4 大力推进精深加工
        4.3.5 推动广西特色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
        4.3.6 建设绿色加工体系
    4.4 健全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4.1 加强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4.2 建立种薯质量监测和检测体系
        4.4.3 建设脱毒良种繁育基地
        4.4.4 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5 科技引领,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4.5.1 科技引领,健全栽培技术体系
        4.5.2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4.5.3 强化技术培训
        4.5.4 示范带动
    4.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4.7 提高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能力
        4.7.1 抓好防霜抗冻工作
        4.7.2 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4.7.3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4.8 产业扶持全覆盖,保障薯农收益
        4.8.1 财政扶持全面覆盖
        4.8.2 普及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
        4.8.3 试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保障农民收益
    4.9 健全销售网络
        4.9.1 建立东盟营销网络
        4.9.2 利用节令优势大力拓展外省市场
        4.9.3 积极推广订单式、合同式生产
        4.9.4 推进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4.9.5 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4.10 强化马铃薯主粮化消费宣传引导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铃薯种植意愿调查表
附录2 马铃薯消费意愿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
        1.2.1 国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3 加工型马铃薯发展现状
    1.4 不同加工用途马铃薯的营养品质要求
    1.5 我国马铃薯产业现存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5.1 马铃薯种薯面临问题
        1.5.2 缺乏加工型马铃薯品种
        1.5.3 我国马铃薯标准体系不完备
        1.5.4 大田利用机械化水平低
    1.6 马铃薯品种、品系鉴定方法
        1.6.1 形态标记鉴定法
        1.6.2 细胞学标记鉴定法
        1.6.3 同工酶鉴定法
        1.6.4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法
    1.7 本试验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研究方法
        2.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2.2.3 细胞学特性观察
        2.2.4 马铃薯新品种的主要特性观察
        2.2.5 马铃薯新品种的SSR测定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品种间花粉育性差异性比较
    3.2 新品种间PMCM I染色体配对行为比较
    3.3 新品种植株的表型特征及生育期比较
    3.4 新品种的薯块特征比较
    3.5 新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性状比较
        3.5.1 马铃薯新品种的产量性状表现
        3.5.2 马铃薯新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
    3.6 新品种的SSR遗传差异性分析
        3.6.1 供试马铃薯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3.6.2 供试马铃薯的SSR扩增
4 讨论
    4.1 马铃薯染色体配对构型与花粉育性的关系
    4.2 马铃薯块茎品质性状的变化
    4.3 新品种间SSR分子标记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10)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病害研究进展
        1.1.1 马铃薯病毒病
        1.1.2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1.1.3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1.2 马铃薯种薯生产
    1.3 植物病原物检测技术
        1.3.1 传统生物学检测技术
        1.3.2 电镜检测技术
        1.3.3 免疫检测技术
        1.3.4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
        1.3.5 深度测序技术
    1.4 核酸提取方法
        1.4.1 CTAB法
        1.4.2 SDS法
        1.4.3 Trizol法
        1.4.4 试剂盒法
        1.4.5 试管捕获法
        1.4.6 试纸捕获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及调查地情况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调查方法
        2.2.2 病害样品采集
        2.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4 病原菌的分离
        2.2.5 核酸提取
        2.2.6 cDNA的合成
        2.2.7 普通PCR反应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雾培温室和繁育基地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
        3.1.1 温室、田间病害表观发病率及病原检出情况
        3.1.2 各主栽品种发病情况
    3.2 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优化及评价
    3.3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效果
    3.4 水旱轮作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4.1 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与病株块茎样品细菌多样性评价
        3.4.2 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3.4.3 马铃薯病株块茎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4 讨论
    4.1 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进行生产的意义
    4.2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影响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春茬马铃薯——秋茬燕麦栽培技术规程[J]. 于水民,王艳芝,张扬,李英娜,盖颜欣.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4)
  • [2]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外源锌对马铃薯生长及块茎锌含量的影响[D]. 杜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江淮地区多子芋大棚双季栽培技术及其产量品质比较[D]. 李东昇. 扬州大学, 2021(09)
  • [5]基于微型薯的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J]. 沈升法,吴列洪,项超,李兵,罗志高.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1)
  • [6]不同冬种模式下作物生产力、土壤特性及能流物流数量特征研究[D]. 王玲莉. 贵州大学, 2020(01)
  • [7]陕西省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J]. 张圆,方玉川,汪奎,马文伟. 南方农业, 2020(19)
  • [8]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卫. 广西大学, 2020(07)
  • [9]5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细胞学、主要性状及SSR分析[D]. 王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D]. 苏燕.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双季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