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

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

一、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文[1](2020)在《风险社会下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剧增,我国面临各种可预见与潜在风险挑战增加。为防范各项重大风险挑战,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尤为迫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国家层面应急管理进行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机关的派出机构,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对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广大,面临风险剧增,地方应急工作建设与面临的突发事件状况存在差异;国家机构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发生改变,也存在系列问题。文章以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定性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说明提升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整理并分析国内外风险社会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文献研究成果,指出风险社会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革新后关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探究方面文章相对缺乏的学术现状。文章的第一章对风险社会、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重点对风险社会的特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角色作用、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说明;对风险社会理论与治理理论进行阐述。第二章从组织机制、法律体系、预案建设和应急保障四方面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概括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应急保障建设滞后、应急联动阻碍多是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第四章提出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路径,涵盖应急法律建设、完善问责与责任落实机制、多主体参与、引进科学技术四大路径。

王萍[2](2020)在《对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的分析思考》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50余年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践表明,健全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查阅、对比分析等方法,在全面梳理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存在的4个方面问题,并借鉴日本和美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出台《自然灾害防治法》、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适时修订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防震减灾职权主体的法定职责任务,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等对策建议。

李巧萍,陈华静,李苗[3](2020)在《聚集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文中提出2020年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年份。在国家层面,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在防震减灾工作层面,是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的最后一年,也是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1月7-8日,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韩冰[4](2020)在《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会严重影响城市住民正常生产生活,造成生命线设施破坏甚至引发不可预料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城市抗震减灾的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基于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使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定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以期有效提高我国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首先,在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部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抗震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震灾直接损失的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初步构建城市综合抗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相关—变异系数法对初建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筛选,形成包含5个系统层,17个要素层,35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BP神经网络评价法,利用Matlab工具构建了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BP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显示,经过函数训练后,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高度一致,相对误差均值为2.19%,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准确评价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大小。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唐山市综合抗震能力评级得分为0.78,根据城市综合抗震能力评级标准认定唐山市的综合抗震等级良好,达到较高水准。通过对唐山市综合抗震能力评价结果的分析,找出城市防灾环节中的薄弱点,为城市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信息支持,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图21幅;表18个;参55篇。

李珊珊,张帆,唐春呈,陈卓[5](2019)在《吉林松原5.7级地震应急工作纪实》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5月28日01时50分52秒,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按照《吉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吉林省地震局决定启动地震应急Ⅲ级响应。此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部分房屋受到破坏,本文对此次地震应急准备和此次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充分做好应急准备和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张文波[6](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王英,李巧萍,刘豫翔,马干[7](2017)在《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吉林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快速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特殊,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区内长白山天池火山是目前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复合火山,也是中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通过走访长春、吉林等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我们看到了吉林省地震工作者扎实工作、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董小玮[8](2017)在《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大型水库、核电站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日益增多。然而我们无法限制地震发生,一旦遭遇强烈地震,不仅直接危及工程本身的安全,还可能产生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和难以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为避免小震大灾、大震巨灾,做好防震减灾尤为重要,正所谓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参加研讨、查阅资料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查找梳理我省防震减灾管理存在的不足,如监测基础配备不足、次生灾害源威胁城市安全、农村民居工程监管力度不够、民众抵御震害意识薄弱、应对特大破坏性地震经验不足等。本文基于强化地震部门自身建设的目的,笔者结合所学公共管理知识,从防震减灾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着手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郎爱云[9](2016)在《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之法律评析》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前的立法规定与法律关系构造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对市场的冲击与财政投入问题三、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后国家层面的立法调整四、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后地方层面的立法调整五、地震安全性评价立法的系统衔接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一批清理规范8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决定》指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地

晁洪太,李远志,李波[10](2015)在《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与立法实践综述》文中提出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由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在国家层面,正在施行的国家法律有1部、国务院行政法规有5部、国务院部门规章有8部。在省级层面,正在施行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有38部、省级政府规章有50部。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于规范防震减灾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并推动了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本文从国家和省级2个层面总结梳理了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和立法实践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二、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社会下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研究
        2.国内文献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风险社会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风险社会的概念
        1.1.2 风险社会的特征
    1.2 地方政府概述
        1.2.1 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1.2.2 地方政府的层级
        1.2.3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角色
    1.3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概念
        1.3.1 应急管理的概念
        1.3.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1.4 理论基础
        1.4.1 风险社会理论
        1.4.2 治理理论
第二章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现状
    2.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组织机制
        2.1.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纵向组织机制
        2.1.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厅局内设组织机制
    2.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法律建设
        2.2.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构成
        2.2.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法律修正
    2.3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预案建设
        2.3.1 国家应急预案体系
        2.3.2 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4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2.4.1 地方政府应急物资管理
        2.4.2 地方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第三章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
    3.1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3.1.1 地方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缺少统一规范标准
        3.1.2 应急管理法律稳定性不强
        3.1.3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3.2 应急保障建设慢
        3.2.1 应急保障意识不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相对低
        3.2.2 应急救援力量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3.3 应急协调联动阻碍多
        3.3.1 分级响应机制效力低,问责机制不健全
        3.3.2 应急法律宣传不到位
第四章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实现路径
    4.1 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
        4.1.1 规范地方应急法律编制,快速应对各种不确定风险
        4.1.2 健全应急预案演练机制,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4.1.3 普及应急知识,加大应急管理法律的宣传力度
    4.2 明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问责机制
        4.2.1 完善问责机制,压实属地责任
        4.2.2 加强政府安全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4.3 加强地方政府应急保障建设
        4.3.1 提高政府领导的思想认识,加大应急保障投入
        4.3.2 培育多元主体,激活应急保障效能
    4.4 改进科学技术,提升应急效能
        4.4.1 建立地方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4.4.2 加快机械化自动化进程,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对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的分析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2 防震减灾法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防震减灾职责权限不明确
    2.2 与我国现行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符
    2.3 防震减灾法律体系滞后性明显
    2.4 存在“上下一般粗”的现象
3 国外防震减灾立法的先进经验
    3.1 日本———操作性强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3.2 美国———针对性强的地方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4 对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完善的建议
    4.1 加快实现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的转变
    4.2 适时修订国家层面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4.3 进一步细化明确防震减灾法定职责任务
    4.4 大力完善“地方化”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5 结论

(3)聚集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聚集核心>>>
>>'>点击关键词>>>
>>'>数说2019>>>
>>'>亮点回眸>>>
    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天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动力,驱动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发展
    山东:聚焦公共服务,2019年试点示范建设初见成效
    河北:积极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编制印发雄安新区专项规划
    新疆:率先实施农村安居工程
    吉林:加强合作交流,形成减灾合力
    唐山:坚持示范引领,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创新发展

(4)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定义
    2.2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影响因素
        2.1.1 地震危险性评估能力
        2.1.2 工程抗震防御能力
        2.1.3 社会基础支持能力
        2.1.4 灾害管理能力
        2.1.5 救援与恢复能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多因素关联分析
    3.1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3.1.1 地震基本参数
        3.1.2 灾区统计指标
        3.1.3 经济发展水平
        3.1.4 房屋抗震能力
    3.2 灰色系统理论及关联分析简述
        3.2.1 灰色系统理论
        3.2.2 灰色关联分析
        3.2.3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
    3.3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多因素关联度计算
        3.3.1 确定特征行为序列和相关因素序列
        3.3.2 无量纲化数据处理
        3.3.3 灰色关联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4.3.1 相关性分析方法
    4.4 评价指标的优化筛选流程
        4.4.1 评价指标初选
        4.4.2 评价样本选择和样本数据获取
        4.4.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4.4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及筛选
    4.5 指标体系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模型的构建
    5.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评价原理方法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5.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5.3.3 组合权重
    5.4 城市综合抗震能力评价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综合抗震能力评价模型验证
        5.5.1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5.5.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5.3 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
        5.5.4 BP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5.6 提升城市综合抗震能力的对策分析
        5.6.1 建立并完善地震管理信息系统
        5.6.2 提高城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5.6.3 完善城市避难场所规划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吉林松原5.7级地震应急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震后应急响应
2 经验总结
    2.1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
    2.2 抗震设防工作到位
    2.3 吉林省完备的应急工作体系
    2.4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
    2.5 作风建设工作到位
    2.6 宣传引导和舆情监控工作到位
    2.7 应急工作准备充分
    2.8 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备
3 结语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7)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吉林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监测预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震害防御:抗震设防、社会服务、科普教育
长春:开展新型地震台建设, 带动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发展
吉林
    监测预报
    震害防御
链接:长白山火山监测站

(8)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概述
    第一节 防震减灾管理的社会属性和公共管理属性
        一、防震减灾管理具有社会属性
        二、防震减灾管理具有公共管理属性
    第二节 我国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一、我国防震减灾管理模式
        二、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模式
    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灾害概述
        一、黑龙江省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影响
        二、黑龙江省近年地震灾害实例
    第四节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现状
    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
        一、地震监测部门的职责定位
        二、黑龙江省地震监测人员概况
        三、黑龙江省监测台网构成及效用
    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管理
        一、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二、发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作用
        三、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
        一、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二、制定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三、组织成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
        四、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及物资储备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与社会预期存在差距
        一、地震监测基础配备不足
        二、缺少高精尖技术领军人才
        三、目前无法提供地震预警时间
    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一、落实第五代区划图不到位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三、次生灾害源威胁城市安全
        四、群众参与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不够
    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准备不足够充分
        一、应对特大破坏性地震经验不足
        二、政府辅助决策仍有待完善
        三、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性不足
        四、室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改进建议
    第一节 黑龙江省地震监测管理改进建议
        一、增大地震监测台网密度
        二、加强地震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三、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机制
    第二节 黑龙江省震害防御管理改进建议
        一、完善已建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
        二、政府主导制定农居建设标准
        三、加快次生灾害源治理
        四、防震减灾知识全面覆盖
    第三节 黑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改进建议
        一、健全破坏性地震应急演练制度
        二、加强政府地震应急管理
        三、强化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
        四、有序开展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与立法实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家层面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2 省级层面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2.1 地方性立法空间分布
    2.2 地方性立法时间分布
    2.3 地方性立法内容
3 未来发展方向讨论

四、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社会下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路径研究[D]. 王亚文. 山西大学, 2020(01)
  • [2]对我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的分析思考[J]. 王萍. 四川地震, 2020(01)
  • [3]聚集2020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J]. 李巧萍,陈华静,李苗. 防灾博览, 2020(01)
  • [4]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 韩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吉林松原5.7级地震应急工作纪实[J]. 李珊珊,张帆,唐春呈,陈卓. 中国应急救援, 2019(05)
  • [6]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7]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吉林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快速发展[J]. 王英,李巧萍,刘豫翔,马干. 防灾博览, 2017(04)
  • [8]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管理研究[D]. 董小玮.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9]地震安全性评价改革之法律评析[J]. 郎爱云. 经济法学评论, 2016(01)
  • [10]中国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与立法实践综述[J]. 晁洪太,李远志,李波. 中国地震, 2015(03)

标签:;  ;  ;  ;  ;  

吉林省防震减灾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