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喜欢玩“婚礼”游戏

孩子们喜欢玩“婚礼”游戏

一、孩子爱玩“婚礼”游戏(论文文献综述)

陈娟[1](2021)在《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名着导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李振龙[2](2020)在《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作为切入点,来对汪曾祺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进行阐释。这包括意象叙事的源起、意象叙事的主体以及意象叙事的叙事功能建构三个方面。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意象叙事的缘起或特性。笔者将从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本土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及其现代化的角度,这两个因素的两个进化维度进行考量。一是意象叙事的外源性,即其中包含的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及其本地化的进程,这些为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提供了新的小说形式、手法与深度内容,诸如意识流的小说技法与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二是意象叙事的民族性,即以中国诗歌为主要载体的抒情传统与以散文为主要载体的叙事传统,中国传统的意象叙事是两大文学传统“杂交”的产物,它们为汪曾祺小说中的意象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代以来,抒情传统的现代性与叙事传统的现代化各自发生,又产生合力,使得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与抒情内容发生了转变,为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的出现提供了文学基础。第二章将从小说内容方面对意象叙事的现代性意义进行论述,笔者将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主体——叙事意象分为四类: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与文化意象,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叙事意象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主体,其意义指涉的是汪曾祺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思考,是汪曾祺对于人的终极价值的终极关怀的表征之一。第三章则是从意象叙事的形式,也即叙事意象在文本中的功能建构入手,来研究汪曾祺小说中的现代性问题。通过论述意象叙事在建构小说情节结构中起到的凝结与转折作用,表现汪曾祺小说中形式上的现代意义与其暗喻的批判的审美现代性;通过论述对意象叙事在建构小说主题与人物时的“意义凝聚点”的作用,表现小说的现代意义,从而论证作为形式上的现代性,借此来展现汪曾祺小说中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王莹莹[3](2020)在《作为思想者的存在—龙应台论》文中认为在全球多元化语境中,龙应台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学者、政府官员与社会批评家,更是一个普通的女儿、母亲与妻子。多重的社会身份与文化经验拓宽了她的写作视野。她不仅常以“地球村公民”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台湾本土及国际社会的现实问题与文化现象,还常以女性视角去观察、体验与书写人生。其作品中东西方文化因子的互渗与融合,也使得龙应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个案”。本文力图通过对龙应台不同时期作品的研究,来展现她创作的精神风貌,为华文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素材。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本文前言简略地介绍了选题依据、龙应台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早期的成名作《野火集》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了龙应台对台湾社会的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教育批判、体制批判,来探究她创作中的立人精神、对问题孜孜以求的探寻精神及与时偕行的批判精神。第二章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的《人在欧洲》《面对大海的时候》《请用文明说服我》等作品为考察对象,分析她的文化杂文,来探讨她对东西方文化各自利弊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来窥探她对理想文化的构想。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她人到中年后写下的关于思考历史的作品,如《看世纪末向你走来》《百年思索》《这个动荡的世界》为考察对象,来探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对真善、公平与正义的追求。这些都表现在她对小人物的关怀与怜惜、对“问责历史”的关注、对人性的审视之中。第四章从家庭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的亲情散文集《目送》《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与小说集《银色仙人掌》和杂文集《美丽的权利》为考察对象,来探寻她对女性婚姻困境的同情,对家庭的离散认知及对上下代际关系的理性思考。自由主义式的亲子教育及对父母“离与逝”的思考都是她对伦理关系不懈努力与探索的结果。结语部分对龙应台的创作进行了总结。纵观龙应台的创作历程,尽管每个时期她身处的历史语境不同,关注的话题也不尽相同,但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世界、对问题、一以贯之的观察与探究,正是对问题持久的、深入的思考及对人的真诚关怀成就了她的文学写作。高度的思想性是她文学创作的核心魅力之所在,也与她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得益彰。

张瑜[4](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认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陈瑞娴[5](2020)在《幼儿教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游戏研究的深入,学前教育领域对教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何通过支持与引导游戏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其中不仅需要教师关于游戏的理念,更需要教师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影响着游戏的质量以及学前教育的质量。本研究选取了一位在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Z老师,Z老师的游戏活动案例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优秀游戏活动案例。通过对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的探讨,对一线中正困惑于游戏支持与引导的幼儿教师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六个方面:教育信念,具体表现为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对游戏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自我的知识,即教师对自我性格、自我效能感的认识;儿童的知识,即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已有经验的了解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即教师对整个教育环境的觉知,教师对于幼儿游戏情境中的敏锐察觉以及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策略性知识,即教师在支持与引导游戏中的个人经验的提炼;人际知识,即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看待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搭班教师、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知识。其次,探寻了影响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包括求学经历、性格特征、专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外部因素,包括重要他人的影响、园所氛围、同行交流。总结出Z老师实践性知识生成途径分别是:向儿童学习、日常经验的累积、反思教育实践、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向儿童学习是Z老师不同于其他人的途径,并帮助了Z老师生成与发展了关于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最后,基于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研究,以期对一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有所启发。

王丽霞[6](2019)在《媒介进化论:对乡村传播网络的研究 ——以活龙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取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媒介也在不断进化,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互联网,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在这之中,作为反映村庄社会关系及交往变迁的一面镜子,乡村传播网络也跟随媒介产品的升级发生变化。为了探析这些变化,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以活龙村为个案,试图从媒介进化的角度对村庄传播网络做一个深度个案分析,通过村庄中不同传播网络的发展来呈现乡村社会的媒介演变及社会发展。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围绕乡村传播及传播网络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梳理,从地理环境、人口、经济、生活等方面对本文研究地点进行简要介绍,阐明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主要研究问题。第二章介绍了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网络,据媒介产品的进化串联起村庄大众传播网络图景,并描述大众媒介进入对传统人际传播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主要是描述手机及互联网出现后构成的新媒介传播网络及其带来的传播变迁。第四章针对新媒介进入带来的乡村危机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反思。研究发现,当下人际传播网络仍然在活龙村信息传播中占据基础地位,大众传播网络及新媒介传播网络因其提供内容的丰富性及沟通的便捷性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乡村传播网络总体上呈现复合的传播态势。由于人际传播网络更重视关系的维护,大众传播网络及新媒介传播网络更重视新信息的获取。因此我们在乡村信息传播中可根据不同传播网络的特性对其进行利用,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陈丹[7](2018)在《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孟加拉国的汉语教学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生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人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认识不足,汉语教学在孟加拉国并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孟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孟加拉国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对外汉语教学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近几年有关孟加拉国的汉语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研究内容以学生学习偏误和教学策略居多,研究对象大多数是非汉语环境下孟加拉国零起点或初级的汉语学习者,针对汉语环境中的零起点短期班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几未涉及。本文将江西师范大学孟加拉国零起点短期班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在该校汉语学习期间所遇到的生活、学习、跨文化适应等各方面的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篇论文共包括6个部分:引言。此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色、有关孟加拉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论文语料来源等;第一章研究孟加拉国国情、文化及教育背景;第二章研究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教学现状,包括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材分析等;第三章调查分析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所遇的生活问题,如饮食习惯差异、舍友矛盾、身体不适等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第四章调查分析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所遇的学习问题,如课堂秩序、学习习惯、学习偏误、课后作业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五章调查分析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所遇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如不适应异国生活、师生文化冲突等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本文能为以后进行孟加拉国零起点短期班教学的老师提供相关借鉴。

董乐[8](2018)在《钢琴考级现状的调查研究 ——让钢琴考级说“中国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级活动在中国开展的30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教育家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关注,组织管理者对考级市场的领导,促进了钢琴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钢琴考级活动受到广大音乐学习者的热爱和欢迎。钢琴考级活动在钢琴基础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检验学生阶段性练习成果的标准,有利于促进优秀钢琴文化的传播,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钢琴考级活动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社会现象,如何将独具魅力的中国钢琴音乐、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考级相融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考级,引起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的四个章节主要对钢琴考级活动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钢琴考级的主体人群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对考级教材及制度比较分析,探讨中国钢琴作品在社会钢琴考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希望能通过资料整理,对钢琴考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化的考级意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钢琴考级的活动中,希望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教育者对钢琴考级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音乐活动,让钢琴考级说“中国话”。

任晓旭[9](2017)在《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游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针对对外汉语口语课中出现的教与练存在矛盾、师生对话交流少、学生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来改善口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且逐步提高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口语课堂真正活起来。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游戏教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例如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识记能力,增加学生会话交流的机会,融合课本知识,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其次,本文将从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两方面入手,列举出适合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游戏。再次,本文探讨出选择游戏的标准,例如简易性、适用性、灵活性、趣味性、差异性等原则,并且指出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例如适当运用游戏、游戏后要及时进行点评等。为了增强游戏教学的可操作性,本文还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中的第二课《晚上早点儿睡》为例,做出了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提高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选择研究游戏教学的原因以及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概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简述游戏教学在国内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和游戏教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第二章:列举出传统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旨在表明游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口语教学中的不足。第三章:分类列举了当前适用于口语课堂教学的游戏。第四章:阐述了游戏教学的选择原则以及在游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五章:结合游戏,做出游戏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并指出创新点与不足。

张旭梅[10](2017)在《湖南省攸县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湖南赣语区的攸县酒埠江镇方言特色副词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根据传统副词的分类方法,再结合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的实际情况,文章对酒埠江镇方言中有特色的时间副词、语气副词、情态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与对比。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我们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从而收集大量的口语资料。然后从语义、句法、语用这三个平面的角度对酒埠江镇方言副词进行深入而详细地分析。最后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酒埠江镇方言中的副词与相对应的普通话中的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将酒埠江镇方言中的副词与董正谊先生所描写的城关镇中语义相近方言副词进行了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力求进一步挖掘出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的特色。通过比较得知,酒埠江镇方言中存在一些语义、句法或者语用上独特的副词,酒埠江镇方言副词具有以下特点:和普通话相比,一方面酒埠江方言副词有的在语义上具有多义性,同时酒埠江方言中存在一些描摹性色彩比较强的副词。另一方面,酒埠江副词带有主观评价性,其感情色彩通过副词表现出来;和城关镇方言相比,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简约性上,即同一个方言副词具有多种不同的语义。

二、孩子爱玩“婚礼”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爱玩“婚礼”游戏(论文提纲范文)

(2)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汪曾祺简述及研究综述
    二、研究缘起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2)意象与意象叙事
第一章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形态:意象叙事
    第一节 外源性:象征主义的现代性及其本土化
        (1)作为审美现代性先锋的象征主义
        (2)象征主义的“本土化”
    第二节 民族性:中国抒情与叙事传统及其现代化
        (1)抒情传统的现代性
        (2)叙事传统的现代化
        (3)“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相互渗透
第二章 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主体:叙事意象及其意义指涉
    第一节 以自然观照人间:自然意象
        (1)风景意象
        (2)动物意象
    第二节 民间异存的方式:民俗意象
    第三节 人性呈现的舞台:社会意象
        (1)“农科所”意象
        (2)剧团意象
    第四节 挽歌情怀的符号:文化意象
        (1)由民俗而产生的文化意象
        (2)由历史而产生的文化意象
第三章 形式上的现代性:意象叙事的功能建构
    第一节 结构的暗喻:凝结与转折
        (1)凝结叙事结构
        (2)表现情节转折
        (3)暗示叙事时空
    第二节 意义的聚集:主题与人物
        (1)点染主旨
        (2)塑造人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3)作为思想者的存在—龙应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实视野之下的社会批判
    第一节 犀利辛辣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节 追根溯源的教育批判
    第三节 与时俱进的体制批判
第二章 双重视域之下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对西方文化的评判
    第二节 对东方文化的回望
    第三节 对理想文化的构想
第三章 国际视野中的历史拷问
    第一节 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
    第二节 对“历史问责”的关注
    第三节 对复杂人性的探讨
第四章 生命体验之中的家庭审视
    第一节 女性婚姻境况的眷注
    第二节 亲子关系的动态书写
    第三节 乞愿终养的反哺愿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幼儿教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切实关乎幼儿教育的质量
        1.1.2 教师的有效支持与引导影响着游戏价值的实现
        1.1.3 基于自身学习经历当中的困惑
    1.2 研究综述
        1.2.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概况
        1.2.1.1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研究
        1.2.1.2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特征研究
        1.2.1.3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研究
        1.2.1.4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研究
        1.2.1.5 关于实践性知识影响因素的研究
        1.2.1.6 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评述
        1.2.2 游戏的支持与引导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实践性知识
        1.3.2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
        1.3.3 支持与引导游戏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1 幼儿园的选取
        2.3.2 教师的选取
    2.4 研究方法
        2.4.1 观察法
        2.4.2 访谈法
        2.4.3 实物分析法
    2.5 研究过程
        2.5.1 准备阶段
        2.5.2 进入现场
        2.5.3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2.6 研究伦理
3 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内容分析
    3.1 教育信念
        3.1.1 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3.1.2 对游戏的理解
        3.1.3 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3.2 自我的知识
        3.2.1 自我性格的认识
        3.2.2 自我效能感的认识
    3.3 儿童的知识
        3.3.1 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3.3.2 儿童是游戏活动的创造者
        3.3.3 儿童是有潜力的学习者
    3.4 教育情境知识
        3.4.1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4.2 自主的游戏环境
        3.4.3 游戏现场中的敏锐洞察
    3.5 策略性知识
        3.5.1 关于幼儿的兴趣
        3.5.2 关于游戏材料的投放
        3.5.3 让游戏进入更有目的的状态
        3.5.4 把握游戏中的教育契机
    3.6 人际知识
        3.6.1 平等的师幼关系
        3.6.2 信任的家园关系
        3.6.3 理解与协作的同伴关系
4 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因素
        4.1.1 求学经历
        4.1.2 性格特征
        4.1.3 发展的主动性
    4.2 外部因素
        4.2.1 重要他人的影响
        4.2.2 园所氛围
        4.2.3 外出培训
5 Z老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生成途径
    5.1 向儿童学习
        5.1.1 与儿童为友
        5.1.2 以儿童为师
    5.2 经验的累积
        5.2.1 直接经验的累积
        5.2.2 间接经验的累积
    5.3 反思教育实践
        5.3.1 对幼儿游戏的反思
        5.3.2 对教师支持的反思
    5.4 构建学习共同体
        5.4.1 同伴互动
        5.4.2 专家引领
6 启示
    6.1 对幼儿教师的启示
        6.1.1 有意识去生成、发展、更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1.2 敢于打破“不敢生成”的心态
    6.2 对幼儿园的启示
        6.2.1 积极优化教师培训的方式
        6.2.2 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
    附录 二
致谢

(6)媒介进化论:对乡村传播网络的研究 ——以活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媒介与乡村变迁方面的研究
        二、乡村传播网络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人口、经济与生活
第二章 活龙村传统信息传播网络研究
    第一节 人际传播网络
        一、基于关系形成的村庄人际传播网络
        二、人际传播主体
        三、人际传播场域及模式
    第二节 大众传播网络
        一、大众媒介先锋者——报纸及广播
        二、村子里的聚会——电影
        三、影响力最大的媒介——电视
    第三节 大众媒介进入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空间由开放式向私人式过渡
        二、信息传播网络得以拓展但人际传播不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新媒介传播网络的出现及带来的传播变迁
    第一节 手机及互联网初体验
        一、村庄手机及互联网使用概况
        二、活龙村移动通讯网络发展历程
        三、手机、互联网与村民的“使用与满足”
        四、手机及网络使用带来的现实情感忽视
    第二节 互联网介入对村庄信息传播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及家庭地位的权力转换
        二、村民信息受传者向主动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三、信息传播方式由面对面传播向虚拟传播转变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媒介进入带来的乡村危机及反思
    第一节 乡村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一、文化传承的断裂
        二、逐渐扩宽的沟壑
    第二节 对村庄危机的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孟加拉国国情、文化及教背景
    1.1 中国与孟加拉国国情对比
    1.2 孟加拉国文化背景
        1.2.1 宗教
        1.2.2 民俗
        1.2.3 节日
    1.3 孟加拉国教育背景
        1.3.1 教育体系
        1.3.2 学期制度
2 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教学情况
    2.1 学生情况
    2.2 教师情况
    2.3 课程设置情况
    2.4 教材分析
    2.5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建议
3 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3.1 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3.2 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原因
    3.3 生活问题解决方式
4 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4.1 课堂秩序
        4.1.1 课堂秩序问题
        4.1.2 课堂秩序问题原因
        4.1.3 课堂秩序解决办法
    4.2 学习习惯
        4.2.1 学习习惯问题
        4.2.2 学习习惯出现问题原因
        4.2.3 学习习惯问题解决方式
    4.3 数字书写
        4.3.1 数字书写问题
        4.3.2 数字书写出现问题原因
        4.3.3 数字书写问题解决方式
    4.4 汉字书写(以HSK标准教程1-4为基础)
        4.4.1 汉字书写问题
        4.4.2 汉字书写问题原因
        4.4.3 汉字书写问题解决方式
    4.5 学习问题(以HSK标准教程1-4为基础)
        4.5.1 学习出现的问题
        4.5.2 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
        4.5.3 学习方面问题的解决方式
5 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5.1 跨文化适应出现的问题
    5.2 出现问题的原因
    5.3 解决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钢琴考级现状的调查研究 ——让钢琴考级说“中国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社会钢琴考级活动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 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之处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下的钢琴考级
    第一节 钢琴考级研究综述
        (一)国外钢琴考级研究动态
        (二)国内钢琴考级研究动态
    第二节 钢琴考级的历史
        (一)钢琴考级活动在中国早期的发展因素
        (二)钢琴考级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钢琴考级的现状
        (一)钢琴考级市场的多元构成
        (二)社会钢琴考级的积极影响
        (三)社会钢琴考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钢琴考级中的人群主体
    第一节 钢琴考级中的教师、家长与学生
        (一)调查问卷(教师版)
        (二)调查问卷(家长版)
        (三)调查问卷(学生版)
    第二节 钢琴考级中人群主体的现状
    第三节 钢琴考级中人群主体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钢琴考级的制度与教材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钢琴考级制度的调查分析
    第二节 钢琴考级教材的统计调查
        (一)国内外钢琴考级机构的教材内容统计
        (二)国内外考级教材内容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西关系”失衡的各机构钢琴考级内容
第四章 让钢琴考级说“中国话”
    第一节 钢琴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中国钢琴作品数量的不足
        (二)在考级教材中增加中国钢琴作品
    第二节 做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钢琴考级
        (一)在考级中加入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
        (二)在考级活动中加入师资培训
    第三节 钢琴考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编撰承国学、扬国韵的考级教材
        (二)培养有文化、有品行的中国琴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致谢
个人简历

(9)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游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缘由与研究综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理论背景
        1.4.1 输入假说
        1.4.2 操作学习理论
        1.4.3 多元智能理论
    1.5 研究综述
        1.5.1 游戏教学在国内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
        1.5.2 游戏教学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 对外汉语口语课引入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2.1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1 教与练存在矛盾
        2.1.2 学生开口机会少
        2.1.3 学生为主意识弱
    2.2 游戏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2.2.1 提高学习兴趣
        2.2.2 巩固学生记忆
        2.2.3 增加交际机会
        2.2.4 提高学生地位
        2.2.5 学与练相融合
        2.2.6 呈现多元文化
第三章 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 按学习方式分类
        3.1.1 听觉型游戏
        3.1.2 视觉型游戏
        3.1.3 触觉型游戏
    3.2 按学习内容分类
        3.2.1 语音教学方面的游戏
        3.2.2 词汇教学方面的游戏
        3.2.3 语法教学方面的游戏
第四章 教学游戏的选择原则
    4.1 游戏选择的原则
        4.1.1 简易性原则
        4.1.2 适用性原则
        4.1.3 灵活性原则
        4.1.4 趣味性原则
        4.1.5 差异性原则
    4.2 游戏应用的注意事项
        4.2.1 注重因材施教
        4.2.2 适当运用游戏
        4.2.3 增加复合效益
        4.2.4 重视信息交流
        4.2.5 及时评价总结
第五章 游戏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课中的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湖南省攸县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现状
        1.1.1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现状
        1.1.2 湖南方言副词研究现状
        1.1.3 攸县方言副词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方法与写作说明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与写作说明
    1.3 攸县酒埠江镇方言副词概况
第2章 时间副词
    2.1 发肆「fa~(44)sl~(44)]
        2.1.1 语义分析
        2.1.2 句法分析
        2.1.3 语用分析
        2.1.4 与普通话“从来“的比较
        2.1.5 与城关镇“前世[ts~hiei~(213)sl~0 ]”的比较
    2.2 攒劲_1[tsan~(53)t(?)in~(53)]
        2.2.1 语义分析
        2.2.2 句法分析
        2.2.3 语用分析
    2.3 一阵(唧)[ie~(44)t(?)~hin~(11)t(?)i~0]
        2.3.1 语义分析
        2.3.2 句法分析
        2.3.3 语用分析
    2.4 默而斯[meη~(44)e~0sl~(44)]
        2.4.1 语义分析
        2.4.2 句法分析
        2.4.3 语用分析
        2.4.4 “默而斯”与“一阵唧”的比较
    2.5 猛[m(?)η~(53)]
        2.5.1 语义分析
        2.5.2 句法分析
        2.5.3 语用分析
        2.5.4 “猛”与普通话“一直”的比较
    2.6 专门_1[kyei~(44)min~0]
        2.6.1 语义分析
        2.6.2 句法分析
        2.6.3 语用分析
        2.6.4 “专门_1”,与“猛”的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气副词
    3.1 高低[kau~(44)ti~0]
        3.1.1 语义分析
        3.1.2 句法分析
        3.1.3 语用分析
    3.2 真假[t(?)in~(44)ka~0]
        3.2.1 语义分析
        3.2.2 句法分析
        3.2.3 语用分析
        3.2.4 “真假”与“高低”的比较
    3.3 搭帮[ta~(44)faη~(44)]
        3.3.1 语义分析
        3.3.2 句法分析
        3.3.3 语用分析
    3.4 伐好[fa~(213)xau~(53)]
        3.4.1 语义分析
        3.4.2 句法分析
        3.4.3 语用分析
        3.4.4 “伐好”与“搭帮”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态副词
    4.1 正斯[t(?)in~(11)s(?)~0]
        4.1.1 语义分析
        4.1.2 句法分析
        4.1.3 语用分析
    4.2 专门_2[ky(?)i~(44)min~0]_2
        4.2.1 语义分析
        4.2.2 句法分析
        4.2.3 “专门_2”语用分析
        4.2.4 “正斯_2”与“专门_2”的比较
    4.3 攒劲_2[tsan~(53)t(?)in~(53)]_2
        4.3.1 语义分析
        4.3.2 句法分析
        4.3.3 “攒劲_2”语用分析
    4.4 作死咯[tsuo~(44)s(?)~(53)ko~0]
        4.4.1 语义分析
        4.4.2 句法分析
        4.4.3 语用分析
        4.4.4 “作死咯”与“攒劲_2”的比较
    4.5 好生[xau~(51)s(?)i~0]
        4.5.1 语义分析
        4.5.2 句法分析
        4.5.3 语用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范围副词
    5.1 一下[ie~(35)xa~(11)]
        5.1.1 语义分析
        5.1.2 句法分析
        5.1.3 语用分析
    5.2 一伙子[ie~(35)xuo~(53)ts(?)~0]
        5.2.1 语义分析
        5.2.2 句法分析
        5.2.3 语用分析
        5.2.4 “一伙子”与“一下”的比较
    5.3 净[t(?)~hin~(11)]
        5.3.1 语义分析
        5.3.2 句法分析
        5.3.3 “净”的语用分析
        5.3.4 “净_1”与“一下”“一伙子”的比较
        5.3.5 “净_2”与普通话“只”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程度副词
    6.1 杂哩[tsa~(11)li~0]
        6.1.1 语义分析
        6.1.2 句法分析
        6.1.3 “杂哩”与普通话“很”比较
    6.2 蛮[m(?)i~(213)]
        6.2.1 语义分析
        6.2.2 句法分析
        6.2.3 “蛮”与普通话“挺”比较
    6.3 死[s(?)~(53)]
        6.3.1 语义分析
        6.3.2 句法分析
        6.3.3 “死[s(?)~(53)]”与“蛮[m(?)i~(213])”“杂哩[tsa~(11)li~0]”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攸县酒埠江镇方言音系
    酒埠江镇方言的声母
    酒埠江镇方言的韵母
    酒埠江镇方言的声调
致谢

四、孩子爱玩“婚礼”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名着导读”教学研究[D]. 陈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汪曾祺小说意象叙事的审美现代性研究[D]. 李振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作为思想者的存在—龙应台论[D]. 王莹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5]幼儿教师支持与引导游戏的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D]. 陈瑞娴.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媒介进化论:对乡村传播网络的研究 ——以活龙村为例[D]. 王丽霞. 贵州大学, 2019(12)
  • [7]孟加拉国零基础短期班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调查报告[D]. 陈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钢琴考级现状的调查研究 ——让钢琴考级说“中国话”[D]. 董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8(01)
  • [9]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游戏教学研究[D]. 任晓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湖南省攸县酒埠江镇方言副词研究[D]. 张旭梅.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孩子们喜欢玩“婚礼”游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