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的回顾与展望

耳鼻喉科的回顾与展望

一、耳鼻咽喉科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谢石荣[1](2021)在《厦门市幼儿园听力筛查模式在学龄前儿童听力保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2016~2019年厦门市市属36家幼儿园学龄前中班段儿童的听力筛查资料,评估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现状,对现行的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模式进行阐述与讨论,评估该筛查模式的运行效果,提出不足与改进之处,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6~2019年厦门市市属36家幼儿园的在册中班段儿童为研究对象,剔除休学等原因未实际在园者。在既有2016~2018年市属36家幼儿园学龄前中班段儿童听力筛查结果的基础上,于2018~2019年期间应用筛查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声导抗联合入园进行听力筛查,筛查未通过者转诊至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厦门市听力筛查诊断中心)进行医学和听力学诊断以明确未通过原因。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中班段儿童的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家长近年来耳及听力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筛查结束后,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所有学龄前中班段儿童的听力筛查结果,比较分析相关统计指标的差异。结果:2016~2019年,36所幼儿园中班段儿童共有注册人数16816名,实际筛查16018例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受检率为95.3%(16018/16816),未通过儿童1796例,未通过率11.2%(1796/16018),1510例未通过儿童接受转诊,未通过儿童转诊率为84.1%(1510/1796)。经诊断,转诊儿童中有611名儿童听力异常,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81%(611/16018),具体包括分泌性中耳炎558例(37.0%,558/1510),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3例(3.5%,53/1510)。2016~2019年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受检率、未通过儿童转诊率以及家长耳及听力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率均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筛查未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民办幼儿园听力筛查未通过儿童转诊率(69.4%,82/111)较公办幼儿园(82.6%,1014/122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7,p=0.002);民办幼儿园家长耳及听力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率较公办幼儿园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16,P<0.001)。结论:1.2016~2019年,厦门市学龄前中班段儿童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81%,其中分泌性中耳炎检出率最高,提示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损失以传导性听力损失为主。2.厦门市目前采用的依托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将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工作纳入儿童保健考核内容的幼儿园听力筛查工作模式,不仅能有效扩大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覆盖面,提高听力筛查未通过儿童转诊率,还显着提升科普宣传效果,增强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配合度,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推广。

瞿申红,翁敬锦,韦嘉章[2](2021)在《广西地区鼻咽癌防治概况与展望》文中提出鼻咽癌是广西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广西鼻咽癌死亡率已逐步下降,这得益于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政府对癌症普查的重视,早诊早治工作的坚持不懈,科研工作者对鼻咽癌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的深入研究以及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的进步。特别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鼻咽癌局部控制率,化疗策略和化疗药物的优化则进一步提高了生存率。此外,致命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的提高,远处转移病灶处理方案的优化进一步降低了病死率。传统单一的肿瘤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基于鼻咽癌的病理学特点,免疫检查点疗法是未来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一个重要策略。

韩静[3](2021)在《手术对中耳胆脂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听骨链病变与听力学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由于本次使用的《慢性中耳炎评估量表》为引进并本土化后的首次临床应用,因此为了检验该量表在不同区域、不同医院的适用性,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目的是为该量表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中耳胆脂瘤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患者术前听力图形态进行聚类分析,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依据。(3)本研究探讨了纯音测听对中耳胆脂瘤患者听小骨破坏程度的预测价值以及锤骨、砧骨、镫骨破坏程度与气导平均听力阈值、骨导平均听力阈值、气骨导差平均听力阈值之间的相关性,为术者初步判断患者听骨链状态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中文版《慢性中耳炎评价量表》的信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2)本研究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09例中耳胆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慢性耳病调查量表》(the Chinese edition of Confirmed middle ear infection Survey Scale)以及《慢性中耳炎评估量表》(the Chinese edition of Confirmed Otitis Media Evaluation Scale)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对研究对象术前各频率的听力阈值进行分层聚类分析;(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16例中耳胆脂瘤患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并根据术中情况将听骨链分为完整组与中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气导平均值、骨导平均值以及气骨导差值;依据术中三块听小骨的状态及有无固定对听骨链进行评分,探索性地研究听骨链病变程度对听力的影响。结果:(1)中文版《慢性中耳炎评估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4,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耳部症状0.691,听觉功能0.947,心理健康0.872。初始模型顺利拟合,修正后模型提示适配较好。(2)CCES结果示:术后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术前(p<0.05);CCOMOT-15结果示:耳部症状、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及总分低于术前(p<0.05)。CCES量表结果示:耳溢液是影响中耳胆脂瘤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术前CCES症状分量表中的S1条目得分与术前患耳、健耳语频听力平均阈值(500Hz-4000Hz)具有显着相关性;患者术前CCOMOT-15中的听觉功能维度得分与患耳、健耳语频听力平均值(500Hz-4000Hz)具有显着相关性;患者术前CCOMOT-15中的心理健康维度、量表总分与术前健耳语频听力平均阈值(500Hz-4000Hz)具有显着相关性。患耳术前听力图的形状可分为全频率下降型和高频渐降型;(3)与听骨链完整组相比,听骨链中断组的气导平均听力阈值、骨导平均听力阈值升高(P<0.05)。气导平均听力阈值、骨导平均听力阈值以及气骨导差平均值与听骨链评分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听骨链破坏程度与两量表各个维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医务人员评价患者以及患者进行自我评估的可靠工具。(2)手术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CCES与CCOMOT-15两个量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医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也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提供了有价值的补充。聚类分析对COME患者术前听力图形态进行了分类,全聋型听力图曲线可初步预测患耳的听骨链状态,可为术者评估听骨链状态提供判断依据。(3)术前气导平均阈值与骨导平均阈值对于判断COME患者的锤骨、砧骨、镫骨的损害程度有一定的价值;量表各个维度的得分不能反映听骨链的破坏程度。

张方玉[4](2021)在《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比较该方法和普通针刺治疗耳鸣的优势及差异,客观地评价该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发扬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方法 拟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耳鸣患者60例,应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通气散合逍遥散,5天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观察治疗2周、治疗4周以及1月后随访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两组THI评分、TEQ评分及听力情况,收集资料,整理数据,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脱落3例,最终人数5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1.治疗前资料分析: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耳、听力、THI评分、TEQ评分、耳鸣严重程度分级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2.THI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HI评分及单项评分均显着降低;组间比较:治疗组情绪性评分改善更为明显,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TE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EQ评分均显着降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耳鸣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均显着提升;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听力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听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37.93%,对照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39.2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65.52%,对照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57.1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月后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53.5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具有显着疗效。2.通气散合逍遥散对比普通针刺治疗耳鸣无明显差异。3.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在情绪性改变上更有优势。

黄镇楷[5](2021)在《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喉癌(laryngocarcinoma,LC)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96%?98%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按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种病理类型,其中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highly differentiated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DLSCC)较少见。众所周知,肿瘤分级不同,其临床行为、治疗及预后有着明显的差异。近年来,LC精准外科概念[1]的实践更要求LC外科治疗迈向更高层次的精准化、精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肿瘤分级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依据肿瘤分级制定差异化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而迄今为止,国内外专门针对HDLSCC临床特征的研究甚少,各种权威指南缺乏根据肿瘤分级制定的HDLSCC治疗指南。本文对我科HDLSCC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旨在提高我们对HDLSCC的认识,为其临床更精准微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从2003年01月至2016年12月过去14年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DLSCC患者资料71例。包括男性67例,女性4例,年龄在32?79岁,且都是首次接受治疗。根据UICC分期可分为I期18例,II期28例,III期14例,IV期11例。其中根据临床TNM分期可分为T1N0M0 18例,T2N0M0 28例,T2N1M01例,T2N2M0 1例,T3N0M0 13例,T4N0M0 9例,T4N1M0 1例。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6例,全喉切除术的患者有19例,部分喉切除术的患者有47例,同期行手术及化疗的有5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有30例。组间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不存在死亡病例,首次就诊时均未出现远处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2%。平均病史约14.24月,T1+T2占67.6%,T3+T4占32.4%,且T1+T2与T3+T4的平均病史分别为10.08月以及22.91月,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术后复发率28.2%,按T分期可见术后复发率为T1 5.6%,T2 23.3%,T3 46.2%,T4 60%,且T1+T2与T3+T4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6.7%、52.2%(P<0.05);按N分期可见在N1?2的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66.7%,在N0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2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复发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60%和30%,无复发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全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8.7%和78.9%,生存率均随着T分期分期的递增而下降,T1+T2与T3+T4的生存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单纯手术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9.3%(59/66)和78.8%(52/66),手术+化疗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80%(4/5),两组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HDLSCC以声门型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发病多在40岁以上,好发年龄为50?80岁,本文资料未发现HDLSCC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方面有其明显特质。2.HDLSCC病程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少。其侵袭性较PDLSCC低,生存率更高,可采取更保守的手术治疗策略和喉功能保全手术。3.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1)由于传统经典的普遍性共识,高分化恶性肿瘤对放、化疗的低敏感或不敏感;(2)由于目前LSCC分子病理研究的相对滞后,尚无足够的基础研究发现HDLSCC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也无强力的临床循证证据支持HDLSCC放化疗确切的疗效;(3)依据我们对HDLSCC的治疗经验及本研究对HDLSCC的认识,我们倾向保守认为对于HDLSCC,无论是早期患者还是晚期患者,手术彻底切除是其近乎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倡导和推崇更趋于保守的手术方式和更多喉功能保全性手术,联合放化疗对HDLSCC的疗效不明,我们不建议采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4.根据本文的认识和我们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声门型HDLSCC手术治疗应遵循下列几点基本原则:(1)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不推荐放疗作为唯一的手段;(2)不主张常规甲状腺切除;(3)T1-3N0患者均不需做预防性颈清术,T4N0患者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行颈清术;(4)尽量采取保守性切缘,尽量行喉功能保全手术。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声门型HDLSCC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

肖雄[6](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蒋双堤[7](2021)在《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治疗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患者(肝胃不和证)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治疗,与单纯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相对比,观察中药汤剂对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方法,纳入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肝胃不和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每天2次,饭前30~60分钟服用,8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饮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价中药汤剂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对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结果:(1)Voicehandicap Index-10(VHI-10)量表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VHI-10量表总分差值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嗓音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2)咽喉反流症状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与咽喉反流体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总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RFS和RSI差值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说明两组对于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患者的反流症状改变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上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症状体征的改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治疗组对声带肥厚和声带运动两项的改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14>0.05,P=0.643>0.05),其余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根据治疗后,结合6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RSI评分、RFS评分,喉镜下声带白斑体征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将两组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个等级。治疗组经过8周的治疗后治愈10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20例,无效7例。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对比总体疗效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纯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相比,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肝胃不和型的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患者,在症状、体征上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苏新[8](2021)在《中医药治疗不同食管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病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不同食管动力障碍GERD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医药对不同食管动力障碍GERD患者的动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39例。根据食道测压结果,将其分为IEM组、LESP降低组、IEM+LESP降低组和动力正常组四组,每组患者再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接受纯中药治疗,基础方组成:柴胡、黄连、吴茱萸、党参、炒白术、旋覆花、枳壳,余药随证加减,每日一剂;西药组接受常规PPI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及电话随访患者,对不同动力障碍组患者和不同治疗组患者的一般资料、GERD-Q量表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综合疗效、食管动力指标(LES静息压、LES残余压、UES静息压、UES残余压、DCI、无效吞咽次数、间断收缩百分比、期前收缩百分比)分别进行统计比较。研究结果:1、GERD-Q量表评分比较:①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四组的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GERD-Q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四组的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治疗后GERD-Q量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药组的不同动力障碍组组间比较:四组治疗后GERD-Q量表评分的总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①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四组的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四组的中药组与西药组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药组的不同动力障碍组组间比较:四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总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比较:①中药组中医症状综合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动力正常组(83.33%)>IEM+LESP 降低组(76.00%)>LESP 降低组(73.33%)>IEM 组(70.8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中医症状综合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动力正常组(93.33%)>LESP 降低组(79.41%)>IEM+LESP 降低组(79.1 7%)>IEM 组(76.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的中药组与西药组总有效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①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四组的中西药组治疗后“烧心”、“反酸”、“上腹胀”、“倦怠乏力”治疗后评分均显着低于同组治疗前评分(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的组间比较:IEM组(10>8)、LESP降低组(10>8)、IEM+LESP降低组(11>9)的中药组治疗后得到缓解的中医症状数量均大于西药组,动力正常组的中药组治疗后得到缓解的中医症状数量等于西药组(13=13);IEM组的中药组治疗后“口干口苦”评分低于与西药组(P=0.038<0.05),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各个单项中医症状治疗后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治疗后“呃逆”、“咽部异物感”评分低与西药组(P=005,P=049,P<0.05),动力正常组的中药组治疗后“上腹部不适”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8<0.05);余单项中医症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药组的不同动力障碍组组间比较:四组共同得到改善的中医症状包括:烧心、反酸、上腹胀、情绪变化则加重、呃逆、口干口苦6项(P<0.05),其中四组在“烧心”的治疗后评分上存在组间差异(P=0.028<0.05),两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动力正常组治疗后烧心评分低于IEM+LESP降低组(P=0.035<0.05)。5、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①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LESP降低组、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LES静息压及残余压均高于治疗前(P=0.000,P=0.003,P=0.000,P=0.003,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LESP降低组、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治疗后LES静息压高于西药组(P=0.000,P=0.003,P<0.05),其余指标治疗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药组的不同动力障碍组组间比较:LESP降低组与IEM+LESP降低组治疗后LES静息压及残余压、UES静息压及残余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方面:①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IEM组及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DCI平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30,P=0.003,P<0.05),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无效吞咽次数少于治疗前(P=0.031<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IEM+LESP降低组的中药组治疗后DCI平均值高于西药组(P=0.009<0.05),其余指标治疗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中药组的不同动力障碍组组间比较:IEM组与IEM+LESP降低组治疗后DCI平均值、无效吞咽次数、间断收缩百分比、期前收缩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不同食管动力障碍GERD患者的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均与PPI相当。在改善GERD主要临床症状、增强LESP降低的GERD患者的LES静息压及提高IEM+LESP降低的GERD患者的DCI平均值方面,中药效果优于PPI。

杨际凤[9](2021)在《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和单纯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对肝火上扰型神经性耳鸣患者在耳鸣评价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及气导平均听阈值的影响,为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就诊我院康复科、针灸科及耳鼻喉科门诊符合标准的耳鸣患者60例,根据随机序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统计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治疗时观察组采用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针刺治疗1次/日,5次/周,共治疗3周;药物口服3次/日,1片/次,共治疗3周。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耳鸣评价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气导平均听阈值变化,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TEQ评分:治疗前后,两组TEQ各评分项及总分组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耳鸣;两组治疗后耳鸣出现的环境、耳鸣持续时间、耳鸣对睡眠情绪的影响、患者对耳鸣的总体感受及TEQ总分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这些评分项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耳鸣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在耳鸣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各评分项及总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肝火上扰型耳鸣症状;两组治疗后耳鸣、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头痛眩晕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这些评分项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夜寐不宁、尿黄便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在夜寐不宁、尿黄便秘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气导平均听阈值:治疗前后,两组气导平均听阈值组内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听阈值;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6.20%,对照组64.29%,观察组总显效率55.17%,对照组17.8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肝火上扰型神经性耳鸣在缩短耳鸣持续时间、减少耳鸣对睡眠情绪的影响及缓解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等伴随症状及降低患耳听阈值方面较单纯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片更具优势。2.研究过程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说明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实用性。3.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肝火上扰型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金纳多及甲钴胺片治疗。

郝嘹亮[10](2021)在《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HRCT)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量内耳畸形(Inner ear malformation,IEM)面神经隐窝(Facial nerve recess,FNR)的宽度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来了解IEM患者FNR解剖发育情况,评估IEM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难易程度及术中最大可切除范围,保护面神经(Facial nerve,FN),为临床CI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范围。方法:收集到2015年4月至2021年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科行单侧CI患者的颞骨HRCT共68例(136耳)。依据目前临床上公认的2010年Sennaroglu等的IEM分类方法,对内耳进行分析和分类,其中双耳畸形或双耳正常者66例(132耳),一侧耳畸形且另一侧耳正常者2例(4耳),将该两例归纳为IEM组中,即IEM组36例(70耳)作为实验组,内耳正常组32例(66耳)作为对照组。其中IEM组双耳畸形者34例(68耳),单耳畸形者2例(2耳);IEM组男性29耳,女性41耳,右侧34耳,左侧36耳,年龄为1岁~18岁,6(3.00-11.00)岁。然后通过颞骨HRCT及MPR技术在轴位圆窗龛(Round window niche,RWN)层面进行FNR的宽度及周围相关解剖的测量,具体测量内容为:1.FNR的宽度;2.锥隆起的高度;3.面神经垂直段(Vertical facial nerve,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4.VFN外侧缘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5.砧骨短脚距面神经第二膝部(即面神经水平段和VFN的转折处)的距离;6.镫骨头至RWN的距离。比较IEM组与内耳正常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点测量数据是否有差异,IEM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点的测量在男女、左右侧耳方面是否有不同,将IEM组根据年龄分三组(第一组1岁-4岁,第二组5岁-10岁,第三组11岁-18岁),并探讨IEM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结构的发育是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结果:1.内耳正常组FNR宽度为(4.17±0.39)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2±0.22)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23±0.34)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46±3.27)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9±0.32)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05±0.21)mm;IEM组FNR宽度为(4.15±0.22)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8±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3)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99±3.5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1±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1±0.36)mm。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IEM组中男性组FNR宽度为(4.17±0.24)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3±0.18)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8±0.30)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81±37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2±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2±0.40)mm;女性组FNR宽度为(4.14±0.20)mm,锥隆起的高度为(2.01±0.16)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28±0.35)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15±3.36)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9±0.20)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0±0.33)mm;男女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IEM组中右耳组FNR宽度为(4.16±0.23)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9±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3)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6.71±3.54)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13±0.16)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3±0.38)mm;左耳组中VFN宽度为(4.14±0.23)mm,锥隆起的高度为(1.97±0.19)mm,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为(5.33±0.34)mm,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为(17.25±3.50)mm,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为(3.08±0.23)mm,镫骨头至RWN的距离为(2.10±0.36)mm;左、右耳两组之间各解剖点的测距数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IEM三组年龄之间FNR的宽度、锥隆起的高度、VFN内侧缘至RWN的距离、砧骨短脚到面神经第二膝部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在三个年龄组之间测量的数据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组比较后发现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在每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结论:1.IEM组与内耳正常组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距离均无明显差异。2.IEM组患者FNR的宽度及其周围相关解剖距离在性别,左、右侧别两方面均无明显差异。3.IEM组患者VFN外侧缘到乳突外侧壁的距离随年龄的增长在变化。而FNR的宽度及其周围其他解剖结构的距离从出生即已发育完全,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二、耳鼻咽喉科学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鼻咽喉科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厦门市幼儿园听力筛查模式在学龄前儿童听力保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1.筛查儿童一般情况
    2.听力筛查情况
    3.听力诊断情况
    4.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儿童转诊情况
    5.幼儿园家长耳及听力保健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问卷调查
讨论
    1.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损失情况
    2.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方法
    3.厦门市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转诊情况
    4.厦门市幼儿园听力筛查模式的可行性
    5.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听力筛查与听力保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广西地区鼻咽癌防治概况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鼻咽癌发病的流行病学
2 鼻咽癌的预防工作
3 鼻咽癌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
4 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
5 鼻咽癌的治疗
    5.1放射治疗
    5.2化学治疗
    5.3生物治疗
    5.4其他治疗
6 鼻咽癌残留或复发病灶的诊治
7 转移性鼻咽癌的处理
8 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诊治
9 展望

(3)手术对中耳胆脂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听骨链病变与听力学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一、中耳胆脂瘤的历史发展
    二、中耳胆脂瘤的流行病学
    三、中耳胆脂瘤的治疗
    四、生活质量的发展史
    五、声音的传导途径
    六、听骨链破坏的不同理论假说
    七、纯音测听的应用价值
    八、研究目的
    九、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中文版《慢性中耳炎评价量表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预调查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调查患者基本资料
        2.2 信度检验
        2.3 效度检验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中耳胆脂瘤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听力图聚类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人口学资料
        1.4 调查与质量控制
        1.5 答卷方式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中耳胆脂瘤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术前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2.3 影响因素在量表各维度的得分及比较
        2.4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5 Spearman相关性结果
        2.6 层次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
        3.2 COME患者生活质量现状
        3.3 影响COME生活质量的因素
        3.4 聚类分析
    4 结论
第三部分 听骨链破坏程度与纯音测听之间的关系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听骨链破坏情况
        2.2 听骨链完整组与中断组气导平均值、骨导平均值、气骨导差值比较
        2.3 听骨链评分与气导平均值、骨导平均值、气骨导差值的相关性
        2.4 听骨链评分与气导平均值、骨导平均值、气骨导差值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听骨链破坏流行病学
        3.2 听骨链完整与中断对听力的影响
        3.3 听骨链评分与气导平均值、骨导平均值、气骨导差值之间的相关性
        3.4 听骨链破坏程度与两量表术前各个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耳胆脂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例:患者基本资料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入选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病例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资料分析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资料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疗效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
    4.2 从肝论耳鸣
    4.3 治法分析
    4.4 方组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耳鸣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一般情况登记表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安全性指标
    附表3 耳鸣残疾量表(THI)
    附表4 耳鸣评价量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喉癌的病理与临床特征
    2.1 喉的临床解剖概述
    2.2 喉癌的病理类型
    2.3 喉癌的临床特征
    2.4 喉癌的治疗概述
第三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治疗方式
    3.3 随访和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首诊病史
    4.2 生存分析
    4.3 术后复发率
第五章 讨论
    5.1 HDLSCC的临床流行病学
    5.2 HDLSCC的病程演进
    5.3 HDLSCC的侵袭与扩散
    5.4 HDLSCC的生存分析
    5.5 HDLSCC的临床与分子病理
    5.6 HDLSCC与辅助放化疗
    5.7 HDLSCC与单纯手术治疗
    5.8 HDLSCC的治疗策略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7.1 存在问题
    7.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 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治疗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样本量估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指标对比
        2.1 VHI-10 总评分比较
        2.2 RSI与 RFS总评分比较
        2.3 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4 电子喉镜NBI分型比较
    3 总体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认识
        1.1 中医对声带白斑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1.2 中医对咽喉反流的认识及病因病机
        1.3 本病的辨证分型
        1.4 中成药治疗
    2 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的组方分析
        2.2 汤方的现代药理学解析
    3 西医对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认识及治疗
        3.1 病因
        3.2 辅助检查
        3.3 西医保守治疗
        3.4 西医手术治疗
    4 疗效分析
        4.1 基础资料
        4.2 评价指标比较及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喉白斑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医药治疗不同食管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病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 不同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与GERD的发生
        2.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障碍及酸反流特点
        3. GERD动力异常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动力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机认识
        2. GERD中医证型与食管动力障碍及酸反流的相关性
        3. GERD动力异常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类型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资料
        2.4 诊断标准
        2.5 分组标准
        2.6 纳入标准
        2.7 排除标准
        2.8 研究步骤
        2.9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价
    4. 统计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的总体情况
        1. 人数分布
        2. 年龄分布
        3. 性别分布
        4. 病程分布
    二、中药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GERD-Q量表评分比较
        2.1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GERD-Q量表评分比较
        2.2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GERD-Q评分比较
        2.3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GERD-Q评分比较
        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1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3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 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4.1 不同动力障碍组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5. 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1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2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3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6. 食管括约肌压力治疗前后比较
        6.1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
        6.2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
        6.3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
        7. 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7.1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比较
        7.2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比较
        7.3 不同动力障碍组治疗后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比较
    三、中药组内比较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GERD-Q量表评分比较
        2.1 中药组治疗前GERD-Q量表评分比较
        2.2 中药组治疗后GERD-Q量表评分比较
        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1 中药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2 中药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评分比较
        4. 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4.1 中药组中医症状综合疗效比较
        5. 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1 中药组治疗前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2 中药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6. 食管括约肌压力治疗前后比较
        6.1 中药组治疗前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
        6.2 中药组治疗后食管括约肌压力比较
        7. 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7.1 中药组治疗前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比较
        7.2 中药组治疗后食管蠕动收缩功能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对比分析
    3. 发现的问题
    4. 基础方方义
    5. 局限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GERD-Q量表
    附录2 食道测压结果记录表
    附录3 GERD中医症状积分表
个人简历

(9)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法及盲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性观察
        3.3 安全性观察
    4 疗效评价标准
    5 随访
    6 统计学方法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年龄比较
        2.2 性别比较
        2.3 病程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TEQ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气导平均听阈值比较
    4 临床疗效
    5 随访结果
    6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NT的认识
        1.1 NT的概况
        1.2 NT的发病机制
        1.3 NT的治疗
    2 中医对耳鸣的认识
        2.1 耳鸣的病名认识
        2.2 耳鸣的病因病机
        2.3 耳鸣的治疗
    3 肝火上扰型耳鸣的理论选择依据
        3.1 肝胆与耳的关系
        3.2 肝火上扰导致耳鸣的理论来源
        3.3 历代医家对肝火上扰型耳鸣的施治观点
    4 原络配穴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4.1 原络配穴的源流
        4.2 原络配穴的现代研究
    5 穴位的选择依据
    6 西药的选择依据
    7 指标的选择依据
        7.1 TEQ选择依据
        7.2 中医证候积分选择依据
        7.3 纯音听阈测试选择依据
    8 研究结果的分析
        8.1 TEQ评分结果分析
        8.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8.3 气导平均听阈值分析
        8.4 疗效评价
    9 研究意义
    10 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测量内容及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植入侧别的选择
    1.5 手术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具体颞骨HRCT轴位层面FNR周围相关解剖点的测量图
    2.2 基本资料比较
    2.3 实验数据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IEM颞骨影像分类结果的讨论
    3.2 FNR周围相关解剖测量及其临床应用
    3.3 人工耳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3.4 总结、不足、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结合影像测量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耳鼻咽喉科学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厦门市幼儿园听力筛查模式在学龄前儿童听力保健中的应用研究[D]. 谢石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广西地区鼻咽癌防治概况与展望[J]. 瞿申红,翁敬锦,韦嘉章.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1(07)
  • [3]手术对中耳胆脂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听骨链病变与听力学关系分析[D]. 韩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通气散合逍遥散治疗肝气郁结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方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D]. 黄镇楷. 汕头大学, 2021(02)
  • [6]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左金丸合清胃散加减治疗声带白斑伴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双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中医药治疗不同食管动力障碍胃食管反流病的回顾性分析[D]. 苏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表里经原络配穴针刺法联合金纳多及甲钴胺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际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HRCT下内耳畸形面神经隐窝相关解剖测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D]. 郝嘹亮. 延安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耳鼻喉科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